国内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有哪些?怎么看待国内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国内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有哪些?怎么看待国内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写了快一个月,如果觉得还不错,麻烦各位点点左上角的赞。
中国消费金融的风口已经被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抢滩数年,但这一个万亿级的风口到底有多大、还能吹多久、有否崩盘的风险,还有最重要的机会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从业者、创业者及投资人每天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走访数十家消费金融公司,阅读数十篇海内外研报论文,总结出一些应答思路,与君共享。

目 录

Part I 数万亿的增量机会
『消费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概况,测算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市场潜在规模』
Part II 台湾、韩国消费金融崩盘警示
『以台湾、韩国两地的消费金融的发展-崩盘史,推导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潜在风险』
Part III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规模及模式分析
『消费金融的机会所在?通过逐一分析现有国内主要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商业模式,提供解答思路』
数万亿的增量机会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消费性贷款规模为10.44 万亿元,2013 年为12.98 万亿元,2014年则达到15.38 万亿元,2015年达18.96万亿,占中国整体信贷规模约18%。




在过去的5年中,消费贷款正以平均每年 20%以上的速度递增。按照最保守的假设,未来至2020年,若以年均10%的增速增长,消费贷款总规模会达到30.53万亿。
假设房贷按维持2015年占比75%不变,则房贷贷款规模将从2015年的14.22万亿增长至27.48万亿,而其他消费贷款规模则从4.74万亿增长至7.63万亿,增量达2.89万亿。
这近3万亿的增量市场将是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传统信用卡争相抢占的巨大蛋糕。我们再保守假设,25%的市场会由互联网金融公司分得,那么则会有近7500亿的增量市场被上述选手收入囊中。




台湾、韩国消费金融崩盘警示


韩国信用卡风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政府力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为内需驱动调整型。在该政策的影响下,韩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大力推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消费(此状况与国内当下相似)。
经过三年,韩国信用卡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卡市场,发卡总量突破1亿张,15岁以上人口人均拥有4张信用卡,信用卡债务总额膨胀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发卡机构中同质化竞争,竞相采用无息分期付款服务,降低申请者信用审核门槛,甚至到无门槛程度,据调查,韩国由27.4%的无家可归者拥有各种信用卡。
在如此病态的增长中,信用卡的确推动了韩国经济发展,2001年消费内需占总需求的75%,比1998年的20%提高了55个百分点。但好景不长,2001年开始,信用卡逾期率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3.8%,上升到2003年1月末的11.1%。最终,信用卡市场崩溃,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集团下的LG信用卡公司资金流动性断裂,接受了16家银行45亿元救援及母集团的3.2亿美元注资才避免破产。包括LG,三星,Woori银行在内韩国8家主要信用卡公司,总共亏损34.6亿美元。据估算,韩国信用卡的呆账高达54.8亿美元,382万人被列入信用不良者名单。
=更多干货文章关注┏ (゜ω゜)=☞『熊猫资本』=
台湾双卡风暴
台湾的消费金融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增长,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1)1989年《银行法》实行利率市场化,信用卡及现金卡商可以自由定价业务。
(2)银行准入降低,开放民营银行设立,《银行法》规定信用社、信托及中小银行可改制为商业银行并放开分支机构数量及地域限制。
(3)外部征信市场的建立,1986年核准保险业开办消费者贷款信用保险,1992年成立“财团法人金融联合征信中心”,并于1994年建库完成并对外提供查询服务。至此,从1987年到2006年,台湾信用卡流通卡数量每年以27.85%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8月,流通卡数量最高曾经达到4566万张。按台湾2300万人口计,人均持卡1.7张;按有持卡资格的1100万人计,人均持卡3.6张;按900多万持卡人计,则人均持卡4.4张。信用卡授信金额也在迅速膨胀。从1998年到2005年,循环信用余额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73%。其中,最高峰的2005年11月曾经达到4953亿元新台币。然而,2005年开始,台湾爆发卡债危机,不良比率从2005年年末开始上升,2.22%上升至2006年5月最高峰的4.98%。
2006年,45家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信用卡收入为772亿元新台币,冲销坏账金额达1163亿元新台币,这意味着当年信用卡收入不足以对风险进行补偿。在前10大发卡机构中,有7家打销坏账金额超过发卡收入。
相比韩国而言,台湾银行业的损失较小,只是当年的盈利降低及部分亏损。
信息摘抄自《韩国和我国台湾的信用卡风波及启启示》



从韩国及台湾的信用卡风波可以得出经验,一个国家如果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到达一定阶段后——一般是信用卡占比经济规模10%以上,持卡人士人均持卡4张信用卡,同业竞争恶劣导致门槛放松等,会有大概率出现信用卡危机,重则大小信用卡机构洗牌清盘,剩下背景雄厚的信用卡公司,轻则全行业亏损,小型公司出局。
由此参照国内,现在国内的消费信贷规模为2015年18.96万亿,占GDP( 67.67万亿)约28%,人均持卡0.4张。北京、上海信用卡人均拥有量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 1.70 张和 1.33 张,离危险的水平还有很大空间。
但如果中国出现国家性大力推动消费金融发展、中小银行放开信用卡业务、人群准入放宽、同业竞争恶劣等情况,中国的消费金融崩盘的风险将有可能提前到来。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及模式分析
在分析出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将有3万亿的增量、行业系统风险较小的现状后,我们来看看互联网金融公司又将如何抢占市场。





I 掌握亿量级用户消费场景的公司



此类公司在消费金融的潮流中是稳赚难赔的大赢家,比如淘宝/天猫、京东、携程、去哪儿和维品会等。
这类公司无一例外地把控了上亿量级用户的消费场景交易,如果决定开展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只需要增加白条支付功能即可。
它们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①可计算为零的获客成本
②用户基数大,能低成本的迅速上十亿级贷款余额规模
③独特历史数据源,样本大,可用机器模型做风控,风控成本低
④可控制交易支付环节,抵御信用卡等竞争对手
⑤集团资金,信用足,资金成本低;
⑥业务本身可以不盈利,可促进主营业务增长
⑦金融产品空间大,未来也许也能发虚拟信用卡
假设在未来出现了最坏的情况,信用卡危机爆发,那么这类公司的消费金融业务也能大概率生存下来。
II 大用户量的支付公司


此类公司第一梯队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第二梯队是百度钱包,以及未来的华为支付、小米支付等手机支付。
这类别的公司与类别1公司相比,②、③、⑤、⑦点优势同样具备,都为覆盖千万级别用户量以上的支付应用,贷款规模容易上量,有独特的用户数据源可机器建模风控以及有集团低成本资金支持,有发虚拟信用卡的想像空间。但在①、④、⑥点上,优势就相对较弱了。
尤其在第④点上,大用户量的支付公司控制不了交易环节,需要与其他支付公司或者信用卡直接竞争。其获客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需要主动去激活用户使用其金融产品。
在这类公司里面,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所有消费金融公司都必须要想像的竞争对手,它们有着数量最广的用户覆盖面、最大的网络支付商户覆盖面,以及庞大的独有数据源。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未来政策放开信用卡业务,微信及支付宝会迅速成为过亿发卡量的最大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在分期业务及现金贷业务直接占据最大的竞争优势。
III 特定场景的分期电商



这类公司主要以分期服务切入特定的人群或场景,并汇聚流量到其电商平台,未来具备成为该场景最大电商的想像空间,获得类似第一类公司的竞争优势。
这类公司最显著的代表为分期乐,趣分期等。
这类公司想像空间如果要成立并做大,核心点在于是否有足够大客群可以迅速支持做大贷款规模及未来能否控制交易场景,抵御其他竞争对手。以分期乐、趣分期为例,切入学生分期市场,全国高校学生在校数量约3000万,假设人均分期消费/现金贷3000元,则有900亿的规模,未来还可延伸,有百亿贷款余额的空间。

其次,可以避免信用卡的竞争。原因有三:
①政策限制银行信用卡对学生的发放;
②学生无收入及信用数据,银行信用卡模型无法直接应用;
③可以争抢成为最大的学生电商,控制交易场景,配套的校园风控,物流,催收等体系也加高了后进者的门槛。
但这类电商做大后还面临盈利问题。其风控及催收体系偏线下,比纯线上机器模型风控成本高不少。同类竞争对手之间价格竞争,坏账较高,供应链管控及资金成本较高因素都可能导致不盈利。最后能存活的必然是同类竞争后,整体效率较高者,甚至是行业内合并后形成的寡头。
IV B2B2C模式的分期公司
通过B2B2C与经销商合作,获取C端模式切入的分期公司,这类公司共同特点是得招揽渠道商家,通过商家向终端消费者推广其分期服务,这里面的创业公司十分之多,竞争也最激烈,按照不同的品类、渠道、人群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1、线下3C分期


捷信可以说是3c分期公司在国内最成功的典范。捷信原母公司为捷克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世界各国复制各类消费金融公司。捷信从07年开始进入中国,主打线下3c卖场分期服务,消费者在卖场现场申请分期,捷信通过后台实时审批。核心的体系为重线下商户发展及风控的体系,全国有近2万人的员工规模。
据内部员工透露,捷信的贷款规模已超100亿,普遍采用等额本息的还款办法,实际利息会在30-50%,而坏账率据闻在10%以下,有足够的利差去覆盖坏账、线下团队运营及风控等成本。如果其年贷款余额能达100亿,利息35%,坏账10%,利差30%,再减去假设资金成本8%,运营成本10%,还有大概8%的净利水平,则为净利8亿一年,估值将会接近100亿。类似模式的公司还有买单侠等后进者。
此类公司的难点在于线下商户体系的发展与风控,以及后台筛选用户以及定价的风控实力,缺一不可。除了有捷信的成功案例在前外,广阔的市场空间,够重的进入壁垒也是吸引创业公司前赴后继进入的原因。但这类公司的风险就在于:进入者众多,大家实际都掌控不了渠道,导致利润不断降低,最后如果有系统性的消费金融崩盘,可能也会牺牲不少公司。
2、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类分期公司



大部分的服务类分期公司也是B2B2C的模式。这类公司有垂直一个行业的,比如旅游分期里面的呼哧旅行、首付游;教育分期的蜡笔分期、学好贷等;医疗领域的美分期等;也有综合多品类都做的服务分期公司,比如米么金服。
这几类服务分期公司简单看也感觉市场很大,行业也类似3C——服务商家比较分散,不集中。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单一服务类分期公司能跑起量。可能原因有几点:
  • 相比3C标准品,教育/医疗/旅游每家商家提供的服务都是非标准化的,需要针对不同商家,不同服务逐一开发定制分期方案,开拓商家的速度较慢。
  • 相对3C,服务型商家还有卷款跑路的风险,开拓商家时还得风控服务质量及机构实力。
  • 市场不如3C普及和高频,消费人群较大比例经济实力较不错,拥有信用卡比例也较高,直接面临信用卡的较大竞争。
  • 行业毛利高低影响分期开展,例如旅游行业总体毛利很薄,商家和用户都对利息很敏感,比起教育、医疗等高毛利行业,旅游很难开展商家贴息的分期。

以上几点原因都是制约单一服务分期公司起量速度的因素。但如果单品类公司能把行业分期做深,面对行业中小微机构也能把分期业务风控好,那还是有较深的壁垒的。


多品类的服务分期公司则不用视起量为难题,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初创团队更高的线下服务体系要求、更高的多品类风控能力等等。在国外,Springstone是多品类服务分期的代表,主要提供非社保医疗及K12私立学费分期服务。2013年,Springstone在美国有4.3亿美元的贷款,合作医疗和私立教育机构超过14000家,并在2014年被Lending club以1.4亿美元收购。在国内,多品类服务分期的代表有大型机构北银、中银消费金融等,初创公司则有米么金服、即科金融等。


3、住房分期



与3C分期不一样的是,租房分期市场只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3c分期可以覆盖全国,市场相对小不少。此外,一二线城市的租房中介高度集中,租房中介对最终选用哪家分期有着极大的话语权。渠道商户对于分期公司的议价权比起3c分期高很多。大部分的利润甚至要被租房中介拿走。因而在住房分期,除了面对同行的竞争外,迅速地绑定大型中介公司的合作关系也显得尤其重要。但掌握不了交易环节,容易被渠道商替换,利润分小部分等问题都是在这个领域创业的公司共同得面对的难题。


4、装修分期
装修分期是比较特别的B2B2C类型分期公司,相比其他分期公司单均价基本在1w以内,装修分期的均单价会在10w左右。这个高单价属性导致了装修分期本质上更偏向大额信贷而不是一般消费信贷。这个大额属性带来的本质变化是装修分期无法采用消费分期里面普遍的高实际利息覆盖高违约的做法。
相比3C分期普遍的30-50%的实际利率,装修分期的市场利率实际只能达20%左右,甚至更低。如果减去10%的假设资金成本,及5%的运营成本,只剩下5%去覆盖坏账了。可以看出装修分期是极其微利的分期业务。就算能保持微利,其产品在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资信优质的客户基本可以从银行低息的装修贷产品,也可以从宜信等P2P等申请同样的信贷。前有极低的盈利空间,后有多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装修分期要突围而出的难度十分之大。

5、纯线上自获客的贷款业务




手机贷模式(小额现金贷)是用户在App中申请借贷1000-5000元,7-30天期限,按天计息。例如借款5000元,30天,需要支付费用450,月息9%,年息108%。在如此高息的情况,可以覆盖20-30%的坏账率,还保持不错的盈利。
而萨摩耶金融则做信用卡代偿Balance transfer,主要针对想以折扣利息还信用卡分期的公司,给客户放15%年化利息左右的资金去换信用卡18%左右的利息,也是lendingclub的重点业务之一。
这类公司除了用户规模大,贷款规模规模能迅速做大外,前文提及的7个优势点中6点都不具备。因而这类模式最后能生存下来的公司,必须是自身各个环节实力都极其强大的团队。
这类公司需要突破的难点有:

①面临所有信用卡,所有贷款产品的直接竞争
②反欺诈,反套现的能力
③无场景基础数据的纯线上风控
④获取贷款客户成本高
⑤初期需证明风控及模型能力去获取低成本资金等
⑥无初始进入门槛,同类模式竞争激烈
⑦若消费信贷市场崩盘,这类业务因有大量次级用户,会首先被波及


这类模式最后基本是靠实力,尤其是各个环节的模型优化效率,类似美国的Capital One,看似无门槛,纯拼团队实力。


6、通过掌控人群核心信息/现金流做金融服务



这一类企业通过给一类人群发工资或提供社保代缴等服务,掌握此人群的工资现金流、工作信息、个人核心资料信息等,然后再从中筛选人群,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比如理财或现金贷款等。
国内的案例有微知(人事外包服务商)和工付宝(建筑工人工资发放服务商),但两家还在早期的阶段,金融产品还在试验的阶段。
这类公司当中,除了能以较低的成本精准接触到客户的普遍优势外,能掌握工资现金流的企业会有最大的竞争优势去开展消费金融服务,因为能直接划扣人群的第一还款来源,保证还款。比如长期得知一类人群每个月收入1万,可以直接给他们发放1万以下的短期现金贷或者长期的信用贷,然后每个月发放工资时直接从账户中扣掉。除了以上的起步阶段优势,这类公司长期也得依靠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及相应的建模风控能力,保证长期的做大可能。


7、农业相关分期


农业相关分期,与其他类别有一个核心区别是人群是农村人群。这类人群的信用卡渗透率最低,人均负债率也最低,短期传统金融机构也因网点散,服务成本高等问题无法渗透。
出于这些原因,也有前赴后继的团队尝试切这个空白市场。这一类公司代表为农分期和什马金融,两者都给农村地区人民提供购买生产工具的分期,农分期为农机的分期消费,而什马金融为电动车的分期消费。
两者除了分期的工具差异外,模式及渠道也有差异。农分期为自建销售渠道,销售人员下乡寻找合适的农户推销分期服务,并自主风控推荐相应的品牌农机,并最后承担贷中贷后催收等环节,农机销售商只负责销售环节,不介入金融环节。相比之下,什马金融则较大依赖电动车经销商,由经销商推荐客户,平台风控,经销商贴息,若农户出现坏账等,由经销商首先负责催收等,平台是较大程度依赖经销商进行金融服务的。
农分期模式较重,重自身对农户的直接风控体系,而什马金融较轻,重对经销商的间接风控体系。两者模式都在初期阶段,还有待市场验证是否都能成立。
四个评判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归纳出消费金融四个主要评判条件:
1、足够大的细分领域。从长远看,大部分消费金融市场都是薄利的市场,如果资产规模无法做到百亿级别,是很难出来足够大的企业的。
2、能构建自身壁垒,抵御消费金融巨头及互联网巨头的入侵。
3、能掌握独特的场景,或者独特的风控元素,相对其他消费金融公司能有本质上的风控区别,能做出该场景或人群的最精细风险定价能力。
4、假设中国也发生类似韩国的信用卡风暴,该公司能否抵御类似的系统性还款能力风险

本文为『金融万亿风口系列』的第三篇,如想阅读全系列请点击:
NO.1 |互联网征信,是否还是下一个“风口”?
NO.2 |万亿风口?不良资产处置领域商业模式深度分析
NO.3 | 万亿分期市场或崩盘?消费金融模式及风险深度报告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匿名反对高票答案。
利益相关:在某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任职。避免有广告嫌疑,所以匿名。
先说观点:
    [list]
  • 消费金融行业前期过热,这一两年快速成长后就将面临残酷洗牌,最终会良性成长。
  • 行业笑到最后的,将是敬畏金融规律掌握关键资源的公司。
[/list]一、认同李豪达的说法,市场空间很大。但这一块蛋糕,并不是谁的能吃到嘴的。
  主要是和国外比较,估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毫不为过。但是,是否可以反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之前这一块市场没有成长起来呢?各大银行、互联网精英都不是傻子,普通创业者想过的问题,人家都考虑透了。说明吃这一块肥肉,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

  比如说学生消费贷款,银行业尝试过,结果是亏损。不管哪个银行,谁进去谁死,而且引发社会问题。这个是监管叫停这一块业务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说趣分期、分期乐做学生市场不对。只是进入这个市场的,很多都不清楚当年各大银行是怎么死在沙滩上的,对学生、家长的经济情况(还款能力)也缺乏全面的了解。很盲目地就杀进去了。结果很简单——历史重演。前人怎么亏的,后人就怎么亏。坏账率远高于预期,逼迫一些不太规范的公司,采取极端的追欠手段。最终导致的结果不是繁荣,而是悲剧。
  银监会、教育部的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就是这个背景下出台的。一些学校落实成为严格执行,管你良还是不良,统统严禁。


大学生背负百万债务 无力偿还留遗言后跳楼(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要光抱怨政策收紧。其实是一堆不懂市场的初创公司,逼的。
 总之,消费金融市场虽大,水很深,创新并不容易。弄个概念,粗粗一看,市场空间很大,那是忽悠投资人的。真正踏踏实实做企业,要克服的困难很多,并不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二、消费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
  金融是个古老的行业。从十字军东征、山西票号的年代到现在,本质一直是资金融通。并不会因为线下渠道、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理念,有所改变。互联网改变了零售渠道,但是没有改变零售业的商业逻辑。了解了这个本质之后,理解互联网模式下的消费金融公司怎么才能赚钱就更清晰一些了。
  简而言之,消费金融首先是弄到一笔钱,然后借给需要消费的人,然后收取一笔利息(或手续费)。资金是有成本的、获客也是有成本的,借钱的人也可能不还钱,利息太低了没有利润,利息太高了没有客户。总而言之,低廉的资金成本、廉价的获客渠道(自有或者合作)、找到靠谱的客户(愿意还钱、有钱能还、还能催收回来)、有竞争力的定价。

  有些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这些的环节怎么打通的,我还真不知道。很多公司根本没有没有办法廉价获取资金。靠年化收益7~8个点卖理财产品弄回来的资金?银行存款利息比这个低太多了,同业拆借、共债、资产债券化有牌照、信誉好的的金融企业能玩的模式,任何一种都可以秒杀。
  风险投资的几个亿?说实话,根本就不够看的。要知道这是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而且算算帐,十个亿的贷款余额,一年放出去利差、扣掉坏账,毛利率能有5千万算是狠的。再去掉拨备、去掉人工(想想年薪200万以上的互联网精英高管们)、IT基础设施投入,基本上是亏损的。没有几十个亿的资金调动能力作为起步,基本上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节奏。
  说到规模,金融业自古是规模经济。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小电商平台,做互联网金融,多半是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的。看京东金融2015年三季度财报:京东支付和京东钱包等支付业务收入2.45亿元,京东白条等消费金融收入1.24亿元,京保贝和京小贷等供应链金融收入为1.05亿元,财富管理为0.47亿元,众筹收入0.13亿元,保险业务收入0.02亿元。实际京东金融截至2015年三季度,亏损是6.77亿元。背靠这么大型电商的平台,京东白条的季度营收不过是很小的1.24亿。估计到今天依然是亏损的状态。投资方之所以看好,还是因为京东金融的高成长性,还有很大的潜力。试想一个小的垂直领域的电商,消费金融营收规模能够在三年内达到京东的今天?——我以为不可能。
三、消费金融公司还有哪些关键资源?
  资金是命脉。除了资金之外,政策资源、风险数据、获客渠道、管理团队水平都是足以影响成败的关键资源。
  关于政策资源。有消费金融牌照和没有牌照,可以说是各有利弊。牌照可以带来同业拆借廉价资金的便利,无需担心突然有天一纸文件被迫停业(参见房多多首付贷),但是接受监管增加管理成本。综合看,牌照是利大于弊。
  关于风险数据。行业内人和行业外对风险数据的看法是有差异的。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大数据都适用于金融业务。有些数据看上去可以,但是离能用、好用,还是有一段距离。比如说facebook的社交数据很多人都看好的,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并不是有了大数据,就能够高枕无忧。还必须要有靠谱的团队,不断试错、优化、迭代。拿到宝贝用不好的,也大有人在。最后,风险都有滞后性,同一批贷款放出去,没有一年半载谈坏账率、逾期率,就是耍流氓。
  关于获客渠道。获客是有成本的,线下的模式需要铺人,不管是兼职还是专职,都一样。线上需要有入口。而如今的互联网入口,量大的,数来数去并不多。借别人的入口,肯定要给费用。因此,拥有天然获客渠道,无疑是拥有巨大优势的。
  关于管理团队。大咖云集未必是好,微众的曹彤、郑新林的离去,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搭配是很重要的。一把手有创业经验的最好。管大公司和成长型的小公司,是两回事。负责风险的高层,来源于传统金融行业,更为稳妥。负责市场的高层,可以是跨界来源、电商什么的。名气不是第一位的,能力互补、能够团结非常重要。
四、政策走向判断
  国家推动消费金融发展是肯定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消费已经是短板了很多年。调整结构、新常态,极为正常的思维是推动消费、拉动内需。前期“金融创新”的政策背景下,这个市场已经大量玩家涌入,传统银行凭借资金、规模优势,早已垂涎三尺。这个背景清晰了,就不难理解了,银监会、央行,逐步规范管制,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是必然的举措。禁止首付贷业务的文件下来,搞死了若干违规偷跑的;规范校园贷款的文件下来,让这个市场小玩家措手不及;前一阵的放开信用卡利率管制的征询意见稿,已经对信用卡代偿业务念了紧箍咒。监管的意图,是希望这些公司能够良性促进消费,而不是搞钻政策空子的偷跑。
  高票答案判断的行业系统性风险,可以说是对行业了解不深。首先是政策导向判断错误,陆续出台的政策信号不该视而不见。其次是政策、竞争不会让这个行业崩盘,反而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目前的情况是留给创业公司抢占地盘的时间已然不多了。走到一半被干趴下,在未来几年,应该是行业常态。顺丰金融的解散、某浪分期的离职潮……
五、什么样的消费金融公司有前途?
  简言之,就是掌握资源的。不违背政策走向的前提下,至少在资金、获客、风险数据三样当中,能占据两样。辅以靠谱的股东、管理团队。
  目前来讲,有银行或消费金融牌照的,资金占优;拥有线上、线下获客渠道的,获客占优。既没有消费金融或银行牌照,又没有获客渠道的,将极度依赖持续投资注入,堪忧。拿小贷或金融租赁牌照,又没有足够体量的获客渠道,而且行事嚣张的,危险。
  第一次写这么长。就当打字练手了。

Sgt Pepper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消费金融,顾名思义,是与消费有关的金融业务。我们的第一想法都是错的,比如题主问是不是只有捷信从事消费金融,或者只有那么十几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做消费金融业务,并不是这样的。按照一般对消费金融的分类,所有消费领域的金融服务都算消费金融,买房、买车、买手机、甚至吃饭,只要涉及到金融服务,都是消费金融。一般情况我们统计消费金融的时候都不包含房贷,车贷单算,那么剔除房贷和车贷的个人消费金融服务就是消费金融的总量了。中国目前的现状是,银行信用卡占据了消费金融市场的80%业务量,剩下20%才是各类金融公司。

我们知道,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6亿张左右,剔除掉若干重复的人,中国有几亿人用信用卡消费,这些刷卡的、用信用卡分期的人都享受了消费金融的服务,这部分比例是最大的,目前占到了80%以上,未来几年也不会低于70%。所以银行才是最大的消费金融提供商。

银行的资金成本最低,利率也最低,自然把最优质的消费金融客户抢走了。银行不提供服务的用户,就是其他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这些机构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在裸条事件发生以后我们都深刻发现一个问题,社会上真的有那么一群人愿意付出很高代价去借贷的,来支撑他们完成本来负担不了的消费,比如买一个2500元的VIVO新款手机,这个群体就是被银行风控拦在窗口外的人群,但这部分需求又是切实存在并且相当庞大的一个人群。所以诞生了以捷信为代表的专注于线下3C场景消费金融服务的公司,以及一众非持牌的模仿公司。中国在线下有相当庞杂的零售窗口,因为中国的市场从一线城市一直延伸到一千个地级市以及他们辖区内数量众多的乡镇甚至乡村。一线城市生活的白领有一个错觉,就是淘宝和京东可以搞定一切,但实际下沉到乡镇市场并不是这样的,实际销售数据也证实了这个逻辑。网上消费占比最大的3C领域,在整个3C市场中也只占了2成,线下仍有超过2万亿的市场规模,这么庞大的市场,给了捷信和他们的模仿者相当大的空间,并且养活了一大批地推的中介团队。

同样的故事回到线上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线上消费场景分布太集中了,天猫、京东就能占到线上B2C渠道的将近3/4,淘宝是几乎唯一的C2C渠道,阿里和京东又都有一颗做金融的心,外人自然很难插手。但有意思的是,天猫和京东都没有消费金融牌照,于是他们都通过小贷牌照曲线进入这个领域,做了花呗和白条两个爆款分期产品。在消费金融领域,天猫和京东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有几乎完美的闭环消费场景和数据,包括真实的消费、地址、电话、支付信息、消费习惯等一系列价值连城的数据,在合适的风控模型之下可以非常好的整合数据、控制风险。但两者经营的思路又是两种,阿里做消费金融来赚钱,京东做消费金融来亏钱……京东为推广白条进行了大量的免费分期、甚至贴钱分期,这种烧钱的思路不知道来自于谁,但规模确实增长十分迅速。

另外一些消费场景也是大家争夺的目标,比如教育、家装、旅游,都已经开始了非常激烈的线上和线下竞争。针对不同人群的竞争也早都开始了,比如专门针对相对封闭的校园诞生的分期乐、趣分期这种。但这些公司大都难以盈利,一方面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体系很难,另一方面是盲目的互联网占市场思维。风控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了很多人忽视信用骗贷,无牌公司还不能把失信行为反馈到征信系统中,网贷市场烧投资人的钱扩市场的同时催生了一大批专业骗贷人群,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们梳理了美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脉络,以此来探讨国内该领域的大机会可能在哪些方向出现。
以下是 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的分享:
[h1]一、美国居民贷款结构给我们的启示[/h1]美国消费金融产业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了很长时间,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下图是美国居民贷款余额分布2015年的数据。可以看到,美国17.33 万亿美元的居民贷款中有 20.3% 是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中有26.5%是循环贷款,这部分循环贷款中有93.1%是信用卡消费。

红框所示的这一部分“狭义消费金融”,大概1万亿美元左右规模,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美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居民杠杆率比中国好的多。中国现在的杠杆主要在车和房上,消费领域的杠杆有个逐渐增加的过程
[h1]二、从混战到集聚,最终留下了谁?[/h1]我们去看美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史,会发现90年代以前也是各方混战的状态,各类信用卡发卡机构一度达数千家。大型零售商(如Sears)、运营商(如AT&T)与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纷纷进入到消费金融领域。
90年代则是美国消费金融的黄金发展期,发卡数年化增长超过15%;而后,通过一系列立法及信用卡组织建立,银行树立起在信用卡市场的优势,零售商、电话公司则退出了市场。
另一方面,市场通过并购不断走向集聚,形成六大巨头,其中有三家是独立消费金融公司(monoline),它们是Capital One、Amex、Discover。其他三家则是大的银行(Citigroup、Chase、BoA),也通过并购形成规模。


现在大家都在讲消费场景,有意思的是,美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竞争之后,留下的有一半是独立第三方消费金融公司。这可能给消费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以信心,但同时也意味着中间过程会经历无数的整合与兼并。
[h1]三、胜者以这两种商业模式跑赢[/h1]1、"Purchase-centric"模式主要依靠 interchange fee 收入,持卡人花钱越多,赚的越多,以 AXP 为代表。
2、"Interest / fee-centric"模式依赖持卡人跨期信贷利息为主,以 Capital One 为代表。
也就是说,消费金融挣的是两笔钱:一是手续费;二是循环信用的费用。有意思的是,中国现在信用卡罚息赚钱有增长的趋势。四、独立消费金融公司吸引了谁?
在美国,很多零售商选择与独立消费金融公司合作。他们的合作模式 PLCC(Private Label Credit Card)即私有品牌信用卡,相较于普通信用卡有更高的折扣、返现,更低的信用卡消费利息,更高的申请通过率。
例如 Synchrony 在 PLCC 市场就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这是社会化分工非常有必要的方向。同时,零售商与独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也让零售商成本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总结起来,PLCC模式对零售商的益处有三点:
1、节省 interchange-fee,在与消费金融公司分享收益同时不承担违约风险和金融机构运营成本;
2、基于PLCC的各种credit program对销售提升有显著作用,维持和加强客户粘性;
3、PLCC模式是闭环模式,可以获得更细化的用户消费行为数据,美国部分州对零售商收集及使用客户数据有立法限制,但金融机构可以豁免;消费金融公司为商家提供结算、营销、数据分析配套服务,很多PLCC和商家CRM系统联通。
因此,美国大型零售商是基于成本效率的考量选择与 Synchrony 这样的独立消费金融公司合作;零售商在实践中也发现,要在集团内部平衡销售驱动与金融风控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反观现在的中国市场,就像是美国80-90年代。很多人都想成为头部,出现混战局面;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个行业的进化、整合、专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信贷周期的促进,因为如果大家都赚钱,是不会自动去整合的。
美国经历了数个信贷周期之后,基本没有一家大型零售商还选择自己去做消费金融,都把自营消费金融部分剥离,并与第三方独立消费金融机构合作。
[h1]五、独立消费金融公司 Capital One 的成功秘诀[/h1]不管从增长还是估值水平看,90年代的 Capital One 都不是最炙手可热的那一家;但同类公司中,只有它一直存留发展至今,IDG资本认为是因为做对了以下四点:
1、对次级客户的定价及风控能力。
2、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过度依赖ABS融资成本较高,且在信贷周期会遭遇融资成本上涨和资产核销率迅速上升的“双杀”。目前美国所有主流消费金融公司不是已经被银行兼并就是自己买下银行,主要资金来源均为银行存款。
3、品牌营销和产品创新能力。
4、 通过并购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和存款而发展。
IDG资本认为,消费金融领域的创业者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形成一定规模;除了自己有机生长之外,需要与资本进行合作,使得自己到了一定数量级之后能继续发展。
[h1]六、美国市场的未来:支付领域是投资机会[/h1]美国消费金融公司创业企业更多是对现有体系的补充,未来看支付领域有投资机会。

美国的金融体系较为完善,创业企业一般是对现有体系的补充。但是中国也有领先美国的地方,比如在移动支付领域。相比之下,美国移动支付领域的渗透率很低,是未来的投资机会;IDG资本在此逻辑下连续 C 、D 两轮领投美国区块链消费金融初创公司 Circle。详情参见:《IDG资本领投 Circle D 轮融资,这家公司将用区块链连接全球货币》
另外,传统金融机构在各个环节都有被优化的空间,大量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投资进入Fintech领域。
中国消费金融目前处于高速成长期,但是成长期终会过去。美国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其 P/E是12倍左右。
[h1]七、重点: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机会何在?[/h1]IDG资本认为,中国市场目前面临非常好的机会,不管是从市场成长性,还是资本市场对消费金融的估值来看,都是很好的阶段。我们看好的方向有以下三个:
1、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以及利用互联网手段获客的独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简称“二低一高”;二低指:低的资金来源和低的营销成本。如 Capital One 是持牌机构,资金成本低;又通过 E-mail 方式获得客户,营销成本很低,一高指:风控能力要高。
2、Fintech(金融科技),靠科技提高金融的效率。比如助贷机构,帮助金融机构提高放贷的效率,信息的联通与更便捷的获取是这方面创业的优势。
3、关注国内模式领先于全球的领域。比如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已经开始引领世界潮流。
报告 | 探密美国消费金融,中国市场未来的三大机会何在?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开放消费金融后,以后互联金融平台也会参与到消费金融的竞争中。

消费金融今年以来成为众多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从最高层面释放出了巨大的积极信号与政策红利,微众银行、阿里巴巴、苏宁、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各类机构均高调进入,抢得市场无数眼球。我们认为,以消费金融为代表的线上金融零售领域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蓝海,必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展开厮杀的新战场,而个人征信体系是否完善将成为决定各平台消费金融业务前景的关键因素。
不管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消费者需求层面上看,消费金融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出口、投资、消费三架拉动经济的马车,在整个国家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大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这架马车发挥的引擎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也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这从最高层面为消费金融释放出了巨大的积极信号与政策红利。
从消费者需求层面上看,随着国民财富逐步积累,投资理财及超前消费意识增强,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群体在众多的消费场景中对金融服务产生强烈需求,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缺口。
从这两个维度看,消费金融无疑是未来互联网端和金融端机构的必争之地。我们研究日本金融史后也发现,上世纪 80 年代“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迎来了“失去的20 年”,但以小贷公司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却蓬勃发展,四大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值在日本股市居前十位,时间长达20年,这是很罕见的。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消费金融面临的发展机遇,正与当时的日本相似。它的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保守估计有20万亿元。
于是我们看到,阿里有了“花呗”,京东有了“白条”,苏宁有了消费金融公司,腾讯有了“微粒贷”,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有了相关的各类产品,从互联网端到金融端的各类机构均涌入了这一行业。
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角度出发,以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产多来自中小企业,批量销售,大而集中,一单出现逾期就波及一大群投资者。而消费金融产品,可以说是小额分散,线上零售,风险相对分散。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消费金融,可打通从批发到零售产品业务链条,也是一个平台产品体系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里程碑。
从目前市场调研来看,房贷、车贷是消费贷款的主导品种,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旅游度假等一般性消费贷款应是最具开发潜力的领域,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在此发力。
相对其他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消费金融有何优劣势呢?其中的一大优势,在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亦即融资能力,这是互联网端给予的优势。尤其是处于一线梯队的平台,本身已积累较好的品牌度、人气、风控体系与交易额,积淀了一批忠实的实力投资者,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消费金融的先发优势。
而劣势呢?我觉得在于消费场景。在消费金融链条中,首先是消费需求的产生,进而才是相关金融服务需求的产生。而电商巨头天然具有黏性较强的消费场景,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比较欠缺的。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有些平台的做法是,在平台上设置消费场景,譬如分期付款,销售电子商品,这其实是往传统电商的方向靠拢。此外,与电商合作,乃至并购电商也是一个方向和选择。
同时,个人征信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在国内征信体系不完善、央行征信系统尚未接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背景下,征信无疑制约和影响着平台开展这一业务。从业内平台的主流做法来看,主要有几个方向。
一是植根于平台自身的大数据中心和统计,从既有用户沉淀下来的各类数据中进行分析,形成用户信用评级。我们也成立了DT(数字技术)中心,采集平台海量的用户行为和数据,并从不同维度分析和评估这些数据,为决策和审批做依据。另一个是与第三方征信机构合作,譬如腾讯信用与芝麻信用,利用其植根于网购和社交所产生的庞大数据库,为决策提供参考。
也就是说,通过平台自身沉淀下来的用户交易数据、投资组合、风险偏好,经第三方征信机构采集的电商交易数据、社交数据、银行卡消费数据,以及其他基本资料、公共记录等信息,从多维度为用户描绘一个立体化的征信画像,为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提供坚实基础。
目前,我司平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部署进入这一领域,我们的初步规划是提供5万元以下的一般性消费贷款服务,纯线上无抵押无担保,并结合自身DT数据中心及合作机构所提供的多维度数据,打造更为全面的个人征信体系,共同促进行业线上金融零售业务的发展。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并不是。如果从消费金融的定义来看,现在我国有三类公司在提供消费金融类服务。
分别是: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款,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分期购物。

它们的主要区别来自注册门槛、监管机构、业务范围以及现金来源。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一样受银监会监管,目前两批一共颁发了13块牌照,涉足分期消费的互联网公司多申请的是小贷牌照归金融办管。不同的牌照导致可以融资的方式不同,只有银行可以通过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低成本获得资金,其他的只能通过其他金融产品的方式来获得资金用于贷款。消费金融发放的是以消费为目的(非车贷、房贷及经营性贷款)的无抵押贷款,一般表现为两种产品形式:直接支付(申请通过后提供现金),受托支付(申请通过后提供商品),主要优势在于快速、便捷、可负担。



过去5年来,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保持着19.5%的复合增长率,到2014年为15.4万亿,占整体信贷市场的18%。欧美国家占比约为50%,嗯,美国大概是77%。从体量上看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的。而且由于当前传统消费金融公司推进缓慢(2010年至今仅累计服务560万人),而银行信用卡体系基于风控与效率又无视了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需求,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缺口。这个需求市场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切入开始爆发式增长,预计将保持着94%的复合增长率,在三年内成长为千亿级的市场。互联网公司将再次自下而上蚕食传统市场。

当前,互联网公司基于自身特点有着三种不同模式,首先是京东、天猫、苏宁这种基于自身的平台提供分期消费服务,最终目标还是借此促进消费以提升平台自身的GMV;其次是针对特定群体(大学生、蓝领…)提供具体商品分期购买服务的最早一批分期购物平台,走的是互联网传统的跑马圈地模式,依托流量和规模来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最后是15年开始迅速出现的一批专注为特定消费场景(租房、装修、教育、旅游、医疗…)提供消费贷款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面向垂直市场,主打刚需或重复消费频次高的小额信贷。

就发展趋势而言,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将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更加的紧密结合以更低成本和效率的方式来获得与维持用户。主要有三种形态:已经是互联网平台入口的着力于引导消费习惯,面对新兴市场则通过与渠道合作获得用户谋求快速增长,而自有业务的传统公司则尝试与金融公司合作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来提升主体业务销量。
另一方面围绕着消费金融的征信、贷后管理(催收)、以及资金供给方式将为消费金融公司构筑起自身的竞争壁垒。通过获得低成本、规模化的稳定资金,及大规模的在线风控与贷后管理来进行成本控制则是服务趋同情况下核心竞争力所在。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目前全国大概有2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了牌照,这23家公司大致可分为银行系、产业系和互联网系。
猎豹全球智库经过研究发现,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出现以下趋势:
1、消费金融场景小额化、分散化,用户进一步年轻化、普惠化
2、监管与创新平衡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趋势明显
以下是详细解答:

一、 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消费金融行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众多,就不完全统计消费金融公司就有300多家,但真正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却不多,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大概有2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了牌照。
其中,2010年银监会首批的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锦城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是最早的四家,这四家公司也组成了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领军集团。同时,目前包括京东、宜信、钱包金服、拉卡拉、万达、唯品会等在内的公司均在积极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公司主要分为三类,即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
银行系:银行系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具体公司包括中银消费金融(中国银行背景)、北银消费金融(北京银行北京)、锦城消费金融(锦州银行背景)、招联消费金融(招商银行背景)等。从用户覆盖度来说,银行自身具有很大的潜在用户,包括线下网点,此外风控能力最强。
产业系:产业系主要是指线下及线上的消费场景方发起业务,如苏宁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产业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程度不一样,能够凭借完善的业务生态体系进行市场布局,线下场景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
互联网系:互联网系覆盖量大,人群更广,主要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依托电商巨头为主,利用自有消费流量的优势,结合信贷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互联网系的核心优势是拥有电商场景以及丰富的数据,但风控能力较弱。
从“猎豹大数据”看,消费金融类APP的活跃渗透率不高,周人均打开次数最高的招联金融只有18次,周活渗透率也只有0.06%。

此外,猎豹全球智库体验了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款银行APP后发现,这三款最主流的银行APP中均有消费借贷功能,这从侧面反应出了消费金融APP功能单一,把消费借贷功能融合进银行APP,在各种金融交易中方便用户进行消费借贷,更符合消费金融场景化的趋势。另外在一些P2P和理财APP中,也不乏消费借贷的功能。

二、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猎豹全球智库库统计了七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财报,通过对比发现,目前各大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迅猛,七家中有六家实现了盈利,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在2017年上半年盈利6.4亿元,而招联消费金融在2016年盈利3.2亿元,可见消费金融行业不乏闷声发大财的公司。

接下来,我们将对银行系(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产业系(苏宁消费金融)、互联网(宜人贷)系的4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进行详细分析:
1、中银消费金融
关于中银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是经银监会获准建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国银行作为大股东,股份占比40.02%。

中银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包括信用贷款、商户专享贷和互联网贷款,其中信用贷款的产品包括无抵押信用贷和需要房产抵押的乐享贷,商户专享贷是与商户开展的消费金融业务合作,将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到消费环境中,互联网贷款则是基于互联网方式授信的小额现金贷及分期,该类产品主要有新易贷和信用金。截止2016年底,中银消费金融的新易贷、乐享贷和商户专享贷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84.8%、12.37%和2.75%。
营收及利润
2017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20亿元,去年同期数为8.9亿元,营业总收入增长率达到132.7%,净利润6.4亿元,而2016年全年净利润为5.4亿元。中银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其盈利能力可谓超强。

在营业收入中,2017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为18.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8.8%,占营业总收入比重高达91.5%。作为中国银行控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盈利模式和银行相同,依靠利差。

从2013年到2016年,中银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23%、79.13%、87.26%、90.38%。

中银消费金融在2017年的财务表现继续飘红,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银行融资渠道,其控股股东中国银行承诺在其出现支付困难时,及时给予流动性支持。目前,中银消费金融机构授信额度已突破378亿元,共计新增授信额度211亿元,加之资金来源得到拓宽,金融机构授信额度加上股东的流动性支持以及市场融入资金,能够满足其业务发展需求”。
从获客来看,中银作为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依靠渠道获客。财报显示,目前中银80%的客户都是通过合作渠道获得的,相较线下中介公司的不可控,越来越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和互金平台合作(为互金平台提供便宜的资金),中银消费金融也不例外,他们选择了和2345贷款王(一款现金贷产品)进行了合作。据二三四五未经审计2016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345贷款王2016年发放贷款总笔数411.75万笔,发放贷款总金额62.74 亿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超过13.76亿元。
2、招联消费金融
关于招联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由招行和联通共同打造,主打纯线上模式,以“好期贷”和“信用付”两个产品体系为主打。招商银行财报显示,招联消费金融以互联网方式开展纯线上消费金融业务。
运营数据
作为一家成立一年多的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的授信客户已经高达1100万,目前累计放款450亿元,坏账率(90天以上逾期)为0.83%。这些授信客户中,七成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一半以上在三线以下城市。由于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全线上运营,而且选择合作渠道作为主要的获客渠道,因此其运营、获客等各方面的成本都控制的非常低。
3、宜人贷
关于宜人贷
宜人贷于2012年3月上线,2015年底在纽交所上市,是一家网络借贷撮合平台,据零壹数据统计的宜人贷近5年的交易数据,发现其消费信贷规模占比一直维持70%以上。
宜人贷盈利模式是向借款人和出借人收费。借款人需要向宜人贷支付服务费和利息,出借人仅需支付服务费。宜人贷的借款人主要为都市白领,借款人可以凭公积金、工资流水、信用卡或者寿险保单在线上获得小额贷款。

第二季度,宜人贷为138,529位借款人促成借款总额81.90亿元,同比增长80%;为199,591位出借人完成114.47亿元的资金出借。
营收及利润
宜人贷第二财季净营收为11.831亿元人民币(1.745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61%。

净利润为2.691亿元人民币(3970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

4. 苏宁消费金融
关于苏宁消费金融
2015年5月,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经银监会批准成立,大股东为上市公司苏宁云商,持股比例49%。苏宁消费金融优势在于依靠大股东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以及强大的客户资源。
苏宁消费金融的产品主要有任性付(消费分期)和任性借(小额现金贷),其中任性付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初期主要借苏宁易购电商平台和1600多家实体门店,践行"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O2O消费金融模式。通过不断开拓场景,目前任性付业务体系已经渗透到家装、校园、旅游、租房、教育、通讯等细分领域。
营收及利润
苏宁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0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6%;利润总额达到0.4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29.26%,净利润没有公布。根据此前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苏宁消费金融已经扭亏为盈,净利润为762万元,而2016年亏损1.9亿元。苏宁消费金融方面表示,公司之所以实现扭亏为盈,得益于消费金融O2O模式的布局成熟,已在"场景、获客、风控"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截至2017年6月末,该公司累计发放消费贷款数量超过1500万笔,累计投放贷款超过200亿,平均单笔贷款1400元。
三、消费金融市场宏观分析
1、消费金融市场规模:6万亿规模,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 20%的增速预测,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者金融市场。
从短期消费信贷情况来看, 2016年我国个人短期消费贷款约为5.1亿元,同比增长24.8%,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到16.1%。在过去几年内,无论是信贷结构还是消费模式上,我国消费信贷渗透率都以线性方式快速上涨(在2008年我国短期消费信贷仅占7.3%),且预计在未来5年左右有望达到美国的水平(近年稳定在27%左右),总体来看我国的短期消费信贷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猎豹全球智库”认为主要的驱动因素来自三个方面:
1) 政策利好,加速互联网消费金融布局
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和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消费金融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及地域限制逐渐放开,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

2) 消费升级,但人均可支配支出仍然较少,年轻群体超前消费意愿强烈
据中国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可分配支出中,30岁以下的群体中75.3%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长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消费水平制约的背景下,超前消费意愿强烈。

2、消费金融产业链:
消费金融生态圈的核心是消费金融的服务提供方,即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要开展消费金融,公司必然要经历几个方面的挑战:
1) 需要资金,资金的来源有自有资金、同业拆借、银行信贷和P2P资金等;
2) 获客,有了资金还要找客户,信息搜索、信息聚合、线下场景等等都是用来找到线下消费金融客户的渠道。
3) 征信,这部分主要通过银行的征信系统、征信服务机构来完成;
4) 大数据服务和风控,这两方面主要通过运营商、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和建立风控模型来完成;
5) 当整个消费金融完成,最后一环是催收。

3、盈利模式: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模式是向借款用户收取一定的利息,以及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管理费。

四、 总结
通过以上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面对潜力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传统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三大主体角力,从目前看,头部公司已经实现了惊人的盈利,猎豹全球智库预测,未来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1、消费金融场景小额化、分散化,用户进一步年轻化、普惠化
未来随着新兴细分场景不断被开拓,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借贷服务将继续扩张,教育、家装、旅游等消费场景是各企业抢夺的重点,此外,农村人口、大学生、蓝领以及年轻家庭将成为消费金融的核心客户,新兴消费金融市场将被企业深耕,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金融需求将进一步爆发和释放,对于更多尚未盈利的企业来说,市场机会很大。
2、监管与创新平衡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趋势明显

从监管角度看,目前国家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持大力支持的态度,政策不断放开,鼓励企业创新,但同时,对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又要求严格,并没有任由消费金融也去野蛮扩张,政府在监管与鼓励企业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以及信征服务商等各产业环节态协同发展日趋明显,各环节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互通有无。例如近期中银消费金融与新浪就共同发布了消费金融产品,双方通过整合各自资源,试图打通线上与线下消费场景,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共赢。此外,国美金融与郑州银行、招联消费金融与中国联通、京东金融与民生银行等等,均在消费金融领域实现了强强联合。

数据说明:
1.除特别说明外,数据来源于“猎豹大数据”(http://cn.data.cmcm.com)app分析平台,猎豹全球智库将在此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更权威、详实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
2.排行榜的排名依据为周活跃用户渗透率;只适用于安卓平台;
3.数据为猎豹产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4.数据受到猎豹产品的用户规模、分布影响。

李永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区别于现金贷,这里的消费金融特指有消费场景的,资金直接给商户,借款人得到商品或者服务的模式,比如手机分期,去年火爆的医美分期等等。信贷服务有个特点,就是对于风险的判断是双向的,即一个信贷场景如果出借方认为是低风险的,那么借款人也会因为这是低风险场景而不愿意承受过高的利息。而消费分期由于默认借款人拿不到现金,只能拿到商品或者服务,套现成本高所以风险低,利息也只能比较低,高了就没人用了。但是所谓套现成本高是相对的,再高也无非就是单笔20%上下,算上免息期,比起有些现金贷(PayDayLoan)还是低的。
这就暴露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最大的问题:银行信用卡以及阿里腾讯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消费分期服务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优质人群,剩下的还需要使用其它消费分期服务的人群其实和现金贷(PayDayLoan)的借款人是同一群人,一边是年化24%以内的消费分期(部分分期业务最高到60%上下),一边是年化300%多的现金贷,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套现成本也就不算高了。进而导致很多消费分期的坏账率接近于现金贷。利息差了10倍多,坏账还差不多,那这业务的确也做不下去了。这还没有考虑消费场景商户恶意套现的情况,看看去年,现金贷公司赚大钱的能找出一大把,而做消费分期的公司赚钱的就没几个了,做不下去倒是有不少。网上搜下各种套现和口子的信息,就该明白如果阿里,京东和携程这样的公司都防不住恶意套现,那么别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号称自己技术强能够防住各类套现手段其实也未必那么靠谱。各类消费分期面临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给次优级人群留出了套利空间。
这是根源上的问题,与消费场景是什么无关,看上去风险再低的场景,也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借款人的资质真的是好的,为什么会不用信用卡,不用花呗,不用京东白条,而选择提供很多个人隐私资料去申请一个利息更高的分期服务。还不如干脆一点,直接去做一个公认高风险的分期业务(比如蓝领手机分期),收更高的利息降低和现金贷之间的息差,也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可以投入到风控上。
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的业务做好风控还有可能取得超额收益,做不好好歹也有高收益来托底,比如现金贷,而很多看似低风险的业务背后都影藏着未知的风险因素,一不小心就做成了高风险低收益,比如大多数的消费分期业务。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困境 - 知乎专栏
http://t.xiaomiquan.com/bIAur3b (二维码自动识别)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前一个问题回答的人已经很多了,就不再提及了

第二个问题:是,目前行业空前活跃,因为政策和市场环境造就的,不管你办过小型消费金融没有,但是你朋友中总有一个办过,至少成都市场环境是这样的。
说说我对行业的见解,只针对小型消费金融,房车不在考虑中,先给大家普及一下捷信的发展进程历史。

07年捷信进入中国,08年开始全面进军全国3c数码市场,10到12年捷信靠着高利息和大量资金链条压制超高的不良风控率,顽强的存活下来,并且开展了业务大规模转型,主要倚重优质客户的现金贷业务,开始了卖场寻求新客户转型。ps:12年之前据我在成都市场的了解,捷信业务靠的是网店销量。并且与锦城金融开展其他市场争夺,除了摩托车,电瓶车市场,无一惨败,受到学生不良风波和政策压制,退出了学生市场。2013年一部分人离职,建立了佰仟金融,2014到2015年开始依靠现金贷盈利,并且纳入征信报告,风控率有所下降,2016年整顿前台销售人员,开始进行换血模式,同年佰仟也开始整顿。另外捷信10年一个网店,300多人不还钱见过没?我是见多了


从接触这个行业到现在,了解在成都线下范围存活比较久的公司有:普惠快信,川商金融,捷信,佰仟,锦城,海尔(前身汇通,亨元,嗨钱),玖富分期go(心仪贷),达飞金融。新锐公司有柠檬,马上,惠今,惠享,好分期,瑞银,乐分期,小牛,买单侠,普惠快捷,恒昌。消亡的公司有:同兴,帝道,这两家公司根本是没有准备好,而且给予前台销售太大的权力。


首先这些公司主要做的是3c数码和摩托车的市场,所以要把这些公司分为四类,1川商,普惠,达飞,柠檬,分期go是通过自身内部数据库检查客户,以及三个月通话记录来控制风控率。2捷信,佰仟,锦城,海尔,恒昌,马上金融是走的烧钱路线,只要核实电话信息和个人信息,所以无法保证信息真实性,ps:捷信和锦城会查询征信记录。3好分期,小牛这类属于最符合行情的公司,依靠内外大数据,根据客户负载与客户办理过几次金融服务,还有真实情况,来审核客户。4瑞银,乐分期,买单侠,惠今这种查询网贷类,可能与自身平台的关系。

看好第3类,12类烧钱路线的很有可能会慢慢的越来的低迷状态,因为没钱的公司很容易资金链断裂,经常改名字的都是这样的,普惠改了四次公司名字。

睡觉睡觉,下次继续分析

川商应该是融入同道了,小牛和有用金融全国铺点,我觉得小牛金融的业务方向特别对,就成都地区,牙医,旅游,美容,商户自主填单,惠今高利息填补风控,马上业务开展的非常顺利,不得不说成都大区有实力。瑞银和乐分期应该是坚持不下去了

薛洪言 白米Ⅱ级

赞同来自:

摘要:
从机构属性上看,国内从事消费金融的企业可分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金巨头、P2P平台、消费分期公司等五大类,这五大类企业的资金成本差异很大,资源禀赋也不同(如消费场景的把控),因此在业务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低,走的是低息模式,以线下获客为主,可参考信用卡获客模式。互金巨头资金成本适中,且多掌握优质的场景,以线上获客为主。消费金融公司、消费分期公司和P2P资金成本较高,走的的是高息模式,综合线上与线下渠道进行获客。
不同的业务模式和不同的展业模式,决定了这些参与者并不在同一个战壕上,基本上,商业银行与互金巨头都是低息模式,覆盖优质客户为主,是直接的竞争者;消费金融公司、消费分期公司和P2P平台都是高息模式,覆盖次级客户为主,是直接的竞争者。
现金贷的高息模式及由此引发的暴力催收等问题曾多次引发社会舆论热议,去年的裸条和前几日的于欢案都是如此。高息一方面会加重借款人负担,容易诱发借款人以债还债行为,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高息与非法催收互为促进,高息为非法催收提供了土壤,非法催收为高息提供了保障,加剧了催收乱像。
当前,消费金融已经呈现了局部的泡沫化现象, 消费金融产品确确实实太多了。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一到两年,消费金融业务的泡沫会破灭。
正文:
一、市场各方加大投入:下一个风口来临
在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金融投入的同时,一大批新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类企业也在加速崛起,深刻改变着行业竞争格局。
传统金融机构加大转型力度,消费金融优势凸显
近年来,随着实体经济持续低迷,银行对公业务盈利水平出现下降,零售金融业务开始发挥出经济周期转换阶段盈利稳定器的作用,银行业普遍加大对消费金融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均有很大的提升。在产品创新上,持续优化传统抵质押个人贷款产品体验,同时与信用卡业务协调,持续加大信用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消费金融产品;在服务转型上,积极发挥线上线下双渠道优势,推动客户信息的整合与流程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以精准营销为主体的营销模式转型,持续改善客户体验。相应地,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截止2015年末,银行业消费贷款余额18.95万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152.48%,年均增速20.35%,远高于全部贷款14.04%的平均增速。其中,短期消费贷款4.11万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327.94%,占比也从12.79%增长至21.68%。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加速扩容,正规军力量凸显
继首批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相继开业后,2013年,监管机构再次扩大试点范围,并开始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新增10个试点城市共12家试点企业名额。截止2016年2月,第二批共11家消费金融公司相继开业。第二批试点企业的筹建恰逢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期,各家公司纷纷把互联网渠道作为业务布局重点,依托大数据风控、大数据精准营销和丰富的产品创新快速站稳脚跟,为消费金融领域注入新的力量。以2015年5月成立的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为例,依托苏宁云商雄厚的客户基础、丰富的数据积累、线上线下O2O融合渠道以及行业前三的消费场景,快速打开市场局面,展现了惊人的爆发力。截至2016年4月,旗下产品任性付共向近2000万人发出授信邀请,累计邀请授信金额近1000亿元,发放消费贷款数量近600万笔,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速度。
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2016年3月底,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明确“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常态化”。随着更多的消费金融公司设立,持牌正规军将在消费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非持牌互联网消费金融力量崛起,催生消费金融新业态
目前,非持牌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BAT等巨头旗下的消费金融业务,另外一类以创业型企业为主,以P2P为典型代表。国内最早的P2P企业成立于2007年,直至2013年前后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兴起,行业进入发展的巅峰期。为了快速做大资产量,繁荣期的P2P平台把重心放在对公领域,房地产、融资平台、资源型行业等银行信贷调控领域成为布局重点,之后随着宏观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期,对公领域不良率持续提升,3000多家P2P平台开始把重心放在消费金融领域。同时,专门从事购物、校园、旅游、装修、购车、租房等领域消费分期的分期公司(或产品)也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专门的分期公司数量已经接近200家。
二、市场主体的涌入,短期内加剧市场竞争
随着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对公信贷业务不良攀升,增长空间受限;相比之下,消费金融类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且不良率较低,为金融机构贡献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时,消费拉动型经济转型也大大提升了消费金融业务的想象空间,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被市场各方视作新的风口,中长期看,这个判断没有错。但在短期内,众多新玩家的进入,使得新产品的供给远远超过现有市场空间增速,竞争空前激烈。
基于相关资源的丰富程度,新进入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雄厚的客户基础和优质的消费金融场景的金融集团,代表性企业如蚂蚁金服、腾讯金融、苏宁金融等;除此之外的新进入者都可以归结为另外一类,要么缺乏客户基础、要么缺乏消费场景。两类新进入者资源禀赋不同,打法也完全不同,对消费金融业态的影响大相径庭。
第一类新进入者具备天然的消费场景和优质的消费数据积累,具有获客成本低、风控成本低、运营成本低等优势,业务策略多为通过更优惠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进入优质客户市场,与传统金融机构正面竞争,以进攻者的姿态在市场中快速站稳脚跟。以取现业务为例,银行业选取招行作为代表,其官网公布的信用卡预借现金收费结构如下:“境内人民币预借现金手续费为每笔预借现金金额的1%,最低收费每笔10元人民币;预借现金不享受免息还款,从预借现金办理当天起至清偿日止,按日利率万分之五计收利息,按月计收复利”;相比之下,阿里、腾讯、苏宁等互联网金融集团旗下的消费贷款产品蚂蚁花呗、微粒贷、任性付的取现日息均不高于万分之五,且不收取一次性手续费,大大降低了借款人成本,促进了行业的良性竞争。
第二类新进入者受自身资源所限,不具有与银行业等传统消费金融巨头在优质客户市场竞争的实力,主要通过开拓次级消费信贷领域赢取生存空间,如校园信贷以及被监管叫停的首付贷等领域。这些领域风险较高,新进入者缺乏足够的风控能力,初期的高增长后,往往迎来不良的集中暴露,对行业长期稳健发展埋下隐患。以校园信贷市场为例进行简要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一批创业企业将校园信贷市场作为主攻方向,经过初期对优质客户的布局后,随着新进入者的增加,基于市场竞争压力,纷纷降低准入门槛,向三四线城市院校下沉。一般情况下,申请人只需填写申请表就能顺利获得贷款,企业对于身份的真实性、信贷承受能力和家庭收入等核心风控要件缺乏把控,导致风险事件频发。目前,这类企业多处于亏损状态,短期内也难以找到盈利模式,基本重走了当年银行业校园信用卡大跃进历史的老路。
就目前的消费金融领域而言,一方面是方兴未艾,消费金融的市场空间才刚刚开启;另一方面已是乱象初现,大量新进入者进入次级信贷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事件。随着信用卡新规等政策的落地,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消费金融竞争格局可能再次重写。未来一段时期内,如何在激烈而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获得差异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所有参与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消费金融业务开展的相关建议
一是要明确客户定位,在特定领域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明晰的客户定位是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的基础,客户定位不明确,必然导致产品缺乏特色,淹没在同质化产品的大海中,很难脱颖而出。目标客群的选择,一定要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打造出一款好产品,在差异化市场中占据领先优势。对于银行业而言,银行客户仍然是优质的消费金融群体,也是新进入者重点营销的对象,银行业当务之急是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角度维护好存量客户,维持住现有市场份额已是胜利。对第一类新进入者而言,重点仍在于深度挖掘体系内存量客户,首先成为存量核心客户的核心消费金融提供商,练好内功,然后才能顺利走出体系外。对于第二类新进入者而言,受实力限制,应聚焦于特定市场,持续做好客群维护和价值开发工作,做精做细,突出特色,以产品和服务取胜,切忌盲目进入新的领域,把战线拉长。
二是辩证看待亏损和盈利的关系。对银行业来讲,消费金融业务是现金牛,不必考虑亏损的问题,那是因为已经过了系统建设、风控试错、市场推广等初期阶段,对新进入者则不同。万事开头难,展业初期,IT系统、营销推广、风控模型等都很重要,前两者需要重金投入,风控模型则难免要重金试错,都是导致初期亏损的重要因素。必要的系统投入谁都免不了,营销推广也必不可少,推广带来客户,客户多了不但对估值提升有好处,也是风险试错的必要前提。风控更是如此,要建立完善的模型,数据的总量要大,也要有足够的差异化,差异化客群、差异化定价,差异化的过程就是风险试错的过程,期间不良可能会快速攀升,但可为风控模型完善积累宝贵数据。不过,辩证来看,作为融资类金融行业,持续地亏损也没有前途,作为高杠杆行业,亏损会快速消耗资本金,降低风险承担能力;金融业又具有风险突发性和传染性的特征,要么持续低不良,要么不良快速提升,大发展期间若不能靠盈利储备足够的风险准备金,就很难应付不良快速上升期的挑战。经过几年的客群积累和风控完善后,必须要快速实现盈利。做到这一点,展业初期就要做好盈利规划。比如,市场推广费用是个无底洞,务必要量力而行;做好成本控制很重要,差旅、办公能省则省;健全考核机制,最大化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等。
三是数据积累和分析应用始终是重中之重。金融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风控水平的竞争,风控水平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数据丰富程度和分析应用能力的竞争。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展会积累很多有效数据,对这些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是精准营销和大数据风控的起点。对银行业来说,业务开展时间最长,数据积累也最为丰富,存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整理是第一位的,也是构筑护城河、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步骤。对第一类进入者而言,客户的消费大数据主要来源于线上,采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过程相对容易得多,除继续挖掘体系内存量数据外,要不断接入新的场景数据,持续提升用户金融画像的精准度。对第二类进入者而言,数据的积累也很重要,但基于客户基础及业务体量等因素,很难独自构建出有效的风控模型,务必在场景选择、贷款资金流向上做好把控,不宜轻易推出预借现金类等脱离具体场景、资金流向不好把控的业务。
四是持续关注过度授信的风险。随着众多机构的涌入,短期内消费金融市场是供大于求的,尤其是优质客户,各家都会给予授信额度,对客户而言,可获得的授信总额远远超出其负担能力,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但整体上这类客户对个人征信重视程度高,风险相对可控。不过,对于校园信贷等产品而言,目标客户群消费观、金钱观尚不成熟,相对缺乏自制力,缺乏固定收入来源,过度授信的潜在风险很高,从近期接连爆出的大学生跳楼等热点事件可见一斑。个人客户没有资产负债表,借款机构不能从资产负债率的角度进行过度风险防范,使得过度风险的潜在发生范围和危害尤为突出。理论上,控制个人客户过度授信风险也有办法,只要授信金额信息共享即可,但实际上,借款客户是企业的核心资源,额度信息共享短期内很难实现,而过度授信也将成为消费金融类企业持续面临的重要风险点。
最后,笔者将于2017.4.18日在知乎live上进行消费金融专题讲解,“ 互联网消费金融解码 https://www.zhihu.com/lives/833701399039705088”,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交流。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消费金融成为最优赛道
• 消费金融为何会成为风口?
• 企业大肆布局,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 两种展业策略及乱象的起源
• 巨头和创业企业,在两个平行的世界中开展着相同的业务
• 源于基因的不同,两种常见的展业模式
• 高利贷为何会成为普遍的业务模式?
• 暴力催收短期内能不能禁绝?
• 行业发展的几个趋势
• 何时开始洗牌?
• 企业转型的两个路径,哪类消费金融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 别人都在淘金时,做一个卖水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白明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一、常见的消费金融形式
1、驻店贷款模式:即建立在现场消费场景基础上的传统赊账消费; 2、网络购物消费贷款:是原有线下赊账消费的线上化; 3、现金贷款:主要解决客户日常生活短缺的小额资金需求。
二、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1、互联网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消费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包括产品的互联网化、风险管理模式的互联网化以及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化。首先,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渗透逐步增强,互联网生态本身存在大量的尚未开发的金融需求,覆盖保险、基金、证券、银行等诸多从传统金融领域,这对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要求在迅速提升;其次,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支付的方式、消费的场景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传统金融必须在服务模式和渠道方面有所创新,这才能满足用户对于服务体验的需求,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将拓宽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广度和宽度,提升服务效率;最后,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线下经济的渗透,未来所有的数据都将是可数据化、可被记录的,数据是未来风险管理的宝藏,而这也将对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模式提出挑战。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也是互联网化程度加深的重要表现。互联网企业将对现有的消费金融体系产生正向的刺激作用。包括对于用户的教育和使用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产品和服务模式上的创新等等。
2、消费企业将占据重要市场地位
综合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京东、天猫的研究案例,以及海外的消费金融企业美国运通、日本乐天和 GE Money,消费流通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地位将逐步提升,并成为未来该领域的核心增长力量。而这种产业链地位的提升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自主开发消费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这来自于消费金融公司与消费流通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将愈加紧密。消费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了解用户和掌控交易:了解-用户的日常行为更多的发生在消费流通企业中,因此消费流通企业更容易把控用户的消费行为,包括品类的偏好、价格的偏好以及其他的一切数字化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消费流通企业可以快速发现用户的消费金融需求、了解用户的消费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还款能力。掌控交易——无论资金来自于哪里,交易环节一定是发生在消费流通企业的势能范围内的。一方面是对于产品、物流等信息的掌握,另外一方面掌控交易则进一步明确了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因此,消费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上依然有明确的发展优势,并将逐步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
3、数据资产将成为重要风险控制资源
互联网在消费金融领域中的快速渗透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形式和风险管理模式。基于数据而形成的大数据风险控制模式是核心的发展方向,而数据资产则成为在金融商业模式下可变现的重要资产,数据+模型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工具。客户洞察、市场洞察及运营洞察是消费金融行业大数据应用重点。(1)在客户洞察方面,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对行业客户相关的海量服务信息流数据进行捕捉及分析,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可利用各种服务交付渠道的海量客户数据,开发新的预测分析模型,实现对客户消费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提高客户转化率。(2)在市场洞察方面,大数据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分析历史数据,寻找其中的金融创新机会。(3)在运营方面,大数据可协助企业提高风险透明度,加强风险的可审性和管理力度。同时也能帮助金融服务企业充分掌握业务数据的价值,降低业务成本并发掘新的套利机会。
4、垂直化发展
结合目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垂直化发展将是未来的又一重要趋势。垂直化包括两个维度的垂直化,即行业垂直化和用户层级垂直化。
一方面来自于行业的垂直化,了解产业。消费金融领域横跨众多产业,如汽车、旅行、教育、数码、家电、家具、房产等等,各细分领域之间的生产经营模式、产业链格局均有不同发展特征,因此,这对消费金融企业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单一细分领域的垂直化耕耘也更加适合于中小型消费金融企业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用户层级的垂直化,了解用户。将用户进行分层,高中低收入群体,明确自身的目标市场定位,了解不同用户的综合性需求。垂直化发展在专业化、需求把握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会面临所处产业整体衰退或高消费经济下滑等细分领域的市场风险的影响。 5、信用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信用中介机构为主导的模式;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模式。
1、美国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信用中介机构为主导"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和信用管理行业的自我管理来运作,政府仅负责提供立法支持和监管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转。在这种运作模式中,信用中介机构发挥主要的作用,其运作的核心是经济利益。
2、欧洲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模式,是政府通过建立公共的征信机构,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和个人向这些机构提供信用数据,并通过立法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在这种模式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其建设的效率比较高。
3、日本模式:以日本的行业协会模式:美国模式目前在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很难以实现,我国目前类似“欧洲模式”,但是信用数据都掌握在不同的机构手上,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导致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大数据都掌握在以BAT为主的互联网企业手中,只有以政府为主导把征信进行互联网化,成立一个专门的互联网征信机构,进行信息共享。或者采用日本的行业协会模式,组成一个强大的行业协会进行信息共享。
三、消费金融基础设施服务
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授信速度和方式都将让小额分期贷款变得立竿见影,消费金融的用户群和场景也将会是正无穷。为了将金融授信、信贷业务流程和消费场景打通,神州融与全球最大征信局Experian和阿里金融云联合发布了专门针对小微金融机构的大数据风控平台,利用流程引擎驱动、以决策引擎代替纯人工作业判断模式,实现快速、高效流转和自动决策的小微金融业务审批处理,并通过一站式整合电商平台和征信机构等3000+维度的信息数据,以及对接多家评分建模机构等,依据不同维度不同种类建立的风险控制模型,帮助其实现量化风控管理和对接互联网电商、第三方支付等各种消费场景,为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小微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支持。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2015 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 19 万亿,同比增长 23.3%,而同期信贷规模总量增长只有 14.9%。据艾瑞咨询预测,消费信贷 未来仍将维持 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19 年将达到 41.1 万亿,是 2010 年的 5 倍以上。从消费信贷结构上来看,2015 年我国居民消费信贷 78%集中于住 房贷款和汽车贷款,日常消费贷款占比仍较低。
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分为五类:
消费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比较:银行1.5%;消费金融公司3-7%;电商平台4-5%;垂直领域消费金融公司7-10%。
消费金融机构典型不良率:银行1.75%;消费金融公司2.65%;电商平台1%,垂直领域消费金融公司7%。
1)银行
l 消费金融产品主 要包括车贷、房贷和信用卡等
l 通常流程为客户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审核其信用 记录、偿还能力等条件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客户在额度范围内选择分期和借贷。
2)消费金融公司
l 业务模式类似信用卡,但门槛低、速度快、额度高
3)大 型电商平台
l 据京东金融数据显示,同一用户在使用京东白条后,月均订单提升了 52%,月均消费金额提 升了 97%。
l 2016年9 月 6 日京东 金融发布 ABS 云平台,投资 20 亿,业务包含提供 ABS 基础设施、资本中介业务和设立夹层 基金,成为沟通资产和资金、降低消费金融 ABS 发行门槛的标志性举措,可以预见未来消 费金融资产证券化门槛将大幅降低。
4)垂直领域消费金融公司
l 如分期乐在 2014 年专门成立了 P2P 平台—桔子理财,用于转让分期乐向大学生提 供消费金融服务所产生的债权,旗下产品“爱定存”一年期的利率为 10%,显著高于银行系与 电商系。
5)第三方征信服务公司
l 第三方征信服务公司通常自身不涉入信贷环节,通过自 身的用户积累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接银行或电商,为其提供信用支撑。其数据来源非常广泛, 从户籍、教育、工商注册等政府机构数据到交易记录、合作伙伴、行为偏好等复杂网络信息 均有覆盖。
l 以融 360 为例,用户只需输入借款金额、借贷期限等简单信息,即可迅速匹配多 个银行贷款产品;再以芝麻信用为例,依靠阿里巴巴用户优势目前已覆盖了 3 亿实名用户, 形成庞大的个人信用体系,目前已覆盖银行业务、旅游、公共交通、房屋租赁等多个领域。
l 以 芝麻信用为例,蚂蚁花呗通过其信用生态实现了良好的风险控制,2015 年 6 月末不良率仅为 0.83%,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 1.5%的不良率。
l 旗计智能作为大数据信用评估系统 下的消费金融服务商第一品牌,成立至今业绩表现亮眼,过去三年净利润符合增速高达 255%。
其中, 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坐拥牌照优势,融资渠道广,资金成本低,但传统金融 机构在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电商平台及垂直领域的公 司拥有自建或对接场景,用户基数庞大、掌握海量数据,易挖掘需求及时创 新,同时建立用户信用生态降低风险,但融资渠道较窄;第三方征信服务公 司拥有大数据和技术优势,可向多领域输出信用产品。
消费金融同时具有消费贷款和现金贷款两种 类型,消费贷款主要解决居民或小微企业资金不足的困境,实现先使用后付款或边使用边付款;现金贷款则主要满足应急周转以及社交支出需要。
每类消费金融机构通常只占消费需求广、资金成本 低、风险控制强三个方面的一两个
综合收益: 锦程、捷信等相对较成熟的消费金融机构 ROA 稳定在 4%-5%,杠杆水平在 4 倍左右,2015 年 ROE 分别为 15%、19%,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杠杆率最高可提升至 13 倍,另一方面除借贷利差外,综合服务费用未来也将成为收益来源之一。
国内小额短期借贷中, 主要有传统的互联网平台商(微粒贷、京东金条、蚂蚁借呗、百度现金贷 等)、创业公司(手机贷、闪电贷款、现金巴士、工资钱包等)、上市公司 (2345 贷款王)等。
———————————————————————————————————————
消费金融新机会-现金贷中的PDL( Paydayloan )市场与玩家分析
Paydayloan用户画像:通过比较英国、美国、加拿大的 PaydayLoan 用户群体的数据看到,其覆 盖的群体特征主要是:中低收入、中低学历、信贷记录差一些的群体,一 般使用 PaydayLoan 用于生活应急周转,或者是发生突发另外的事件。
英国:
使用过 PaydayLoan 的人收入水平通常情况下会处于中 低收入水平,有 52%的 PaydayLoan 用户称自己在过去的 5 年内有过一次或多次债务问题,同时,有超过 57%的用户其家庭成员人口数量超过 3 人。PaydayLoan 借贷用户中,超过 87%的用户, 其收入低于 5 万美元,其中有 42.7%的用户其收入低于 2.5 万美元。从年龄分布 来看,57%的用户年龄不超过 45 岁,其中 35 岁以下的占到了 32%。中低学历是主 流,一个显著特征是在读大学生,是 PaydayLoan 的主流群体之一。 (英国政府官网、兴业证券研究所)
美国:
根据 PEW2012 年公布的更详细的调查显示,PaydayLoan 的借贷者中,有将近 58% 的租房生活,85%的人没有大学文凭,将近 72%的人全家年收入小于 4 万美元,年 龄在 25~44 岁之间的借贷者占到了 52%。 (兴业证券)
加拿大:根据加拿大金融消费局发起的调查显示,有的 7%受访者曾经使用过支票兑现 及发薪日贷款服务,使用最多的是支票兑现(57%),发薪日贷款紧随其 后(25%)。
PaydayLoan 国外风控模式 :
1、从美国整体上来看,不良贷款率大致是在 10~20%,同时据美国消费金融保护 局(CFPB)研究表明,23%的网络贷款借贷人在 18 个月样本周期结束后面临账户 关闭的问题,远高于银行公布的 6%的账户关闭率。PaydayLoan 通过年化利率在 100%~300%的高利率,来进行对冲信用违约风险。
从公开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手机贷的贷款月新增约 4 亿左右,掌众闪电贷 4.3 亿,现金巴士约 2 亿
微信微粒贷 : 微信微粒贷的显著特征是“无抵押,且差别化信贷”、“随借随还”、“借贷审核便捷”、“年化利率 18%,显著高于基准贷款利率”、“海量用户”。 有别于传统银行体系的实物抵押或者担保的授信模式,微信微粒贷,无需 抵押或 担保,并根据用户数据进行差别化额度授信,即部分人微信上看到“可借 额度” 是 4 万,也有一些人“可借额度”可以达到 20 万。
微粒贷通过远程电话核实,以及数据征信,在 5 分钟内即可完成贷款的审核发放,并支持“随借随还”的需求。
闪电贷款:2014 年 3 月上线,56 秒资金快速到账,两年间快速积累超过 700 万注册用户,累计交易额突破 85 亿,累计交易笔数超过 430 万笔。
手机贷:提供 1000-5000 元的超小借贷额度,7-30 天的超短周期,自主定义 借款金额、还款周期,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流程线上信贷服务。
现金巴士:现金巴士也是纯发薪日贷款类概念产品,其提供 500-1000 的 7-14 天贷款,无申请门槛只需绑定手机+身份证+银行卡。
二三四五(002195)
n 与中银消费合作的“贷款王”,PaydayLoan 中国版,成公司新增长点: 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二三四五海隆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作为开展 互联网 金融服务的主体,并与中银消费金融合作推出新版“2345 贷款王”产品。目 前,2345 贷款王产品,向特定人群提供 500-5000 的小额短期贷款,贷款时 间不超过 30 天,无需抵押物。2345 贷款王的收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每 日 0.1%的日息,另外一部分是 5%的手续费。截至到 2016 年 11 月 30 日,2345 贷款王累计发放贷款笔数超过 332 万笔,累计放款金额 51.9 亿元。
捷信中国开发了一款线上小额现金贷产品——福袋,官网显示,其为用户提高最高500元,期限为1/2/3/4/5/6月的现金贷款服务,期限不同,其利率不同,月费率最低为2%。用户可以在线上填写提交材料,包括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电话、邮箱、工作、月收入、借款用途等)、联系人信息(姓名、关系、电话等)等即时申请。上述捷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依西·施梅兹,目前,每天可以收到大约2.5万——3万份贷款申请。
2016年末,捷信在网店平台推出一款产品——捷信想花,这是一款针对个人的循环信贷产品












miss羊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目前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化,主要是商业银行;
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
第三类是依托于电商平台、P2P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其并未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许可,但从事同质业务。
题主说的捷信金融属于第二类,目前国内具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共有九家

(图侵删)
看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一两年时间,迅速成为各个巨头纷纷布局,各种分期、消费贷产品该生铺满大学校园,在广州大学城,到处可见分期乐和趣分期的广告。






关于发展趋势可以看看《风口上的校园金融:大学生或成消费信贷主力军》
发布时间:2016-03-13 10:39:14 | 来源:未来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张慧慧
编者按/两会的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涉及金融改革方面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容早已成为热门话题。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其实是为体量巨大的较低收入人群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并成功激发了他们巨大的消费潜力。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整体市场交易已突破千亿元。
而作为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大学生信用消费市场的迅速崛起,则显现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巨大消费潜力。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有30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其信用消费市场规模约有千亿元。大学生群体蕴含巨大的信用消费潜力且群体风险性较低,是消费金融的生力军。这让不少企业早已在2013年的时候便开始提前布局校园小微金融。
【风口上的消费信贷市场 大学生或成为主力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这意味着,今年消费信贷市场将引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而消费信贷市场之中,首当其冲的不是白领,而是大学生。日前,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年《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今年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各平台竞争更加激烈,而国内率先专注于年轻人的互联网分期消费金融平台分期乐所占市场份额远高于其他平台。
站在风口上的消费信贷市场
互联网金融从在中国金融领域石破惊天而出,到如今成为两会热点,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已然登堂入室,两度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业内普遍认为,2016年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P2P爆发出来的重大风险使得监管已经迫在眉睫。今年“两会”提议主要针对行业定位、准入机制、监管方式和退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从各地代表的提议中不难看出,与2015年两会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相比,2016年两会提议更多趋向行业立法和政策监管。
在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的同时,大力鼓励消费金融的发展则成为另一个主旋律。其实,早在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的市场准入以来,消费金融领域的开发和拓展就持续被关注。不论是银行机构、民营企业或是互联网巨擘都将目光和关注点投入在消费金融这片蓝海。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传统银行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布局市场以外,互联网巨头、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在积极介入。比如,常见的是以小贷、保理牌照为依托,开展消费金融服务。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为方便消费者的在线购物,相继推出蚂蚁“花呗”“借呗”等产品;京东金融推出了覆盖多个门类的“白条业务”;中国电信甜橙金融推出了“甜橙小贷”“甜橙白条”等服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这意味着,今年消费信贷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不过,虽然本次两会指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4%,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中国内部对消费的刺激成效依旧有待提高。有业内人士指出,消费刺激成效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的消费需求始终处于被抑制的状态,而这种抑制则通过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覆盖得到巨大的释放。
不仅如此,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8.95万亿元,消费信贷的份额约占20%,而这一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超过60%。
当然,消费金融潜力的巨大众所周知。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元,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而波士顿咨询公司则发布报告称,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将有更多人以便捷的方式接触消费信贷。在政策助推、信息技术支撑下,消费信贷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消费金融,近几年电商平台、各路资本逐步发力消费金融市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扩大金融机构的资金渠道。鼓励消费金融能够有效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从而服务实体经济,为国内消费市场以及金融创新带来诸多成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陈莉表示。
蓬勃发展的消费金融行业迎来重大利好。2016年作为推动结构改革的攻坚之年,要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其中的重要抓手,是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对此,分期乐创始人兼CEO肖文杰认为,这意味着国内消费金融发展的大方向和政策红利已经非常清楚,公司接下来将密切关注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发展壮大自身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普惠金融服务。
大学生:未来消费金融领域中坚力量
消费金融之中,最有潜力的莫过于大学生市场。
其实,大学生群体具有消费多元化的特征,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社交等。虽然他们资金来源单一,多来源于家庭,但没有生活压力的他们会把平均每个月1000多元的生活费全部花掉。“欲望强但票子少”使得大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消费能力。
在大学生信用消费平台最初对分期服务的创新探索和用户信用消费习惯的培养,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乐于选择信用分期消费。他们也更多的在进行3C、化妆品、轻奢侈品、日常食品、生活用品、生活服务充值等消费时使用信用分期消费,而且消费频率和消费需求也在慢慢增加。大学生们通过信用分期消费,养成了更合理的信用消费习惯,这让他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更习惯采用信用消费这种方式。
而且,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更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消费能力会逐渐增长,开始会有租房、购车、购房、家装、医疗、出国等大宗信用消费的需求,他们的信用消费市场则变成了万亿级。届时,他们在大宗消费时继续采用信用消费,凭借在大学生信用平台积累的良好信用数据,就可获得更高的个人信用评级,有助于他们更便捷地完成生活工作所需。
当然,不少巨头也看中了这块“蛋糕”。当前消费金融不断成长,今年以来不仅BAT相继成立民营直销银行加速向消费金融领域拓展,京东白条、阿里花呗不断问世,而像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传统银行业也借互联网转型加强消费金融布局。巨头们的介入不仅开启了消费金融元年,更重要的是,消费金融的潜力市场首当其冲就是校园。
日前,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年《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今年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各平台竞争更加激烈。
分析认为,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目前处于爆发期,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重要一环,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因其庞大的客群基数及可预期的巨大增长空间,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人民币量级。报告指出,大学生消费特征及消费结构催生出分期消费解决方案,众多模式相继出现填补市场空缺,相较于银行信用卡、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综合电商等模式,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在审核、风控、服务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
数据显示,分期消费已逐渐渗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校园分期市场成长性非常好,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很受欢迎。某种意义上看,分期乐在校园金融市场的快速成长,甚至在2014年引领了一个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分支——互联网消费金融。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里,互联网消费金融这个万亿级市场已经慢慢兴起,不少创业者也看到了这一市场。而分期乐正是这一年成立的,目前已经成为校园消费金融平台的隐性。(郭梦仪)
【消费升级小微消费样本:分期乐布局大学生电商金融】
3月5日,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多次提到了“消费”二字。对于今年政府的工作任务,李克强指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破除政策障碍,优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壮大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鼓励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
在消费升级方面,肯定少不了消费金融的参与。公开资料显示,包括“互联网白条”“互联网小贷”等服务主要应用在婚庆、租房、3C数码、家居、装修、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背景下,将有更多人可以方便实现“先消费,后还款”。而近期,主导大学生分期的小微消费金融也映入大众眼帘。
电商是消费升级新突破
值得人注意的是,李克强的上述表态相当于发出了重要信号:在消费领域,电子商务的兴起,为我国消费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和空间。
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2015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4%,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比2014年提高15.4%。2015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9%,剁手族们的作用不可小觑。由此可见,未来电子商务消费的增长空间巨大。
201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随着一二级城市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三四级市场城镇化加速,都将带来品质消费、品牌消费的高增长,中国正在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而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子商务是影响和冲击实体经济的主要因素。对于这一观点,商派COO李治银持不同态度。他认为,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流通领域实体经济虽有一定的影响,但无想象中的大,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流通领域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然见底。前十年互联网企业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下一个十年,能够把互联网基因融入到自身企业基因中去的企业,才是最牛的企业。对于大消费、大服务领域的企业来说,2016年应该是难得的机遇年。而这一点也在两会代表们的提案中表现了出来。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加快电商O2O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类议题成为两会热点。
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应“挑起大梁”的一个。因此,消费潜力的释放、消费能力的升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意义重大。面对中国十几亿人口,要建立真正电子商务大消费体系,要完成的事情很多:基础设施、后台、物流、技术、服务等。未来,商派将以领先的电子商务服务与技术帮助更多传统企业把握大消费时代的机遇,让互联网商业无处不在。
不仅如此,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认为:“对于大消费、大服务领域的企业来说,2016年是难得的机遇年。”
公开资料显示,张近东带的5个提案中有两个与拉动消费有关:一个是建议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一个是建议加快跨境电商O2O发展,促进消费升级。他认为,中国正在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已经在苏宁平台上表现了出来。2015年的业绩快报显示,去年全渠道增长达到24%,线上增速达到94%。“这是我们启动转型发展以来的最大增速,苏宁的转型已经进入收获的快车道。”
张近东说,今年我国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一二级城市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三四级市场城镇化加速,这些都将带来品质消费、品牌消费的高增长。
他表示,中国十几亿人口,要建立真正大消费的体系,要完成的事情很多:基础设施、后台、物流、服务,包括品牌,产品的品质等。他还表示,确实要从国家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起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就是经济的发动机。“我觉得消费一定是国家现在要真正去系统的、全面去开展。”
“如果我们今天再反思一下电子商务,中国经济到底需要什么?或者说电子商务跟传统的渠道到底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不一样的突破?”张近东自问自答道:“最大的不一样是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分期乐提前助消费升级
在消费升级方面,肯定少不了消费金融的参与。公开资料显示,包括“互联网白条”“互联网小贷”等服务,主要应用在婚庆、租房、3C数码、家居、装修、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背景下,将有更多人可以方便地实现“先消费,后还款”。
在众多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中,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主要依托线上电商消费场景,推出“花呗”“京东白条”业务,为消费者提供“赊购”服务;传统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采用分期消费这样的模式提供服务;互联网金融公司更多的是基于线上的渠道能力、账户支付体系和大数据风控等方面能力,构建消费场景推出“互联网小贷”“互联网白条”等服务。此外,如甜橙金融等还采取了联合线下消费金融公司的方式,融合多场景创新消费信贷服务。
而大学生分期付款市场近期也在被资本热烈关注着。最早创建的大学生分期购物商城分期乐由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文杰于2013年创建,总部位于深圳,是全国针对年轻人的互联网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分期乐目前主要针对年轻人分期购物市场,开创“互联网小微消费金融”的「商品-消费-资金」的闭环商业模式,开创了国内同类商业模式的先河,并且国外并无先例可循。
这个从手机店老板那里获得的商业灵感,最后被肖文杰做成了一个分支的行业。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总有敏锐的嗅觉。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肖文杰表示,当时自己在财付通负责2C的金融产品,对用户需求有感知的同时,对银行的效率和流程也很是熟悉。除此以外,尤其对企业在在线支付的风险把控上有很多经验。看到大学生有强烈的购买欲望,但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时候,肖文杰带领一支财付通的小团队单飞了。“当时第一批的时候加我自己只有5个人,而现在我们已经有2000人的全职员工规模了”。
成为率先做面向大学生分期付款的金融模式之后,不少人群开始效仿。根据肖文杰的回忆,2014年和2015年是大学分期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两年。经过两年的激烈竞争,分期乐也保持了一定的行业地位。
根据日前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年《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分期乐用户体验占比72.4%,用户消费意愿占比66.3%,所占市场份额远超其他几家。趣分期用户体验占比38.6%,用户消费意愿占比34.9%,爱学贷双项占比为16.3%和17.5%,优分期双项占比则均未超过10%。
报告认为,分期乐开创线上+线下交互式风控,通过线上大数据风控与线下面签的结合,有效防止风险诈骗。其专业的反欺诈团队及风控团队也根据大数据模型,建立了标准化的风控指标,自主研发了风控模型。在前端服务上,分期乐在线上与京东合作,获得京东商品及供应链服务,线下通过统一平台管理商户,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在债权处置后端,分期乐对接旗下理财平台桔子理财,并获得资产证券化ABS发行资质,通过打通债权获取、资产证券化处理的资金闭环,极大地降低了资金获取成本,从而降低了用户的分期费率,能有效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及黏性。
培养大学生信贷习惯:为未来做准备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仅仅局限于用户消费金融上,我们还希望构建大学生整个信用的体系。”肖文杰透露,经过分期乐近两年半的经营,公司去年的交易规模突破了100亿元,日均订单10万元左右。
受到消费习惯培养的影响,大学生分期已经从刚需分期转移到生活分期,比如买鞋子,化妆用品、外卖,这两年时间里面,市场竞争已经培养了用户的习惯,用户增长速度很快,现在已经突破600万。“小额分期就是客户用起来方便。比如目前我们和饿了么合作,用分期乐的额度就可以直接付外卖的钱,只要每个月直接还款就可以了。”
公开资料显示,分期乐目前的运营方式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商城模式。自建了分期乐平台商城,上面的商品都是只提供分期,不做全价售卖。所有的商品供应链、物流、仓储、售后则全部由京东提供。
另一方面,在金融端还推出了自己的理财平台。分期乐商城上产生的小微消费贷款,进来以后就变成了应收款项,也就是分期乐的资产。这些资产会对应到分期乐自己的P2P理财平台上,也就是分期乐集团的另一个产品桔子理财。桔子理财可以帮助分期乐把资产卖给需要理财的人。这两个平台的关系,就是从金融资产的获得到小型的资产证券化,再对接到整个理财。
桔子理财上的借款标的很小,每笔几千块钱。对于投资资金,平台会自动将其打散投资到不同标的上。借款有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不同的产品。
在流动性管理上,桔子理财是设了几条线:第一条线是债权储备的线。当整个理财资金到了多大规模之后,必须留多少额度在这里,来保证整个复投的收益率。不管外面的平台出多低的利率拿,都不会卖的,要留在桔子理财上先保证桔子理财的收益。第二,风险储备金制度。桔子理财虽然跟分期乐是一个集团下两家公司,但二者之间风险备付金结算都要留下来。每一笔债权通过桔子理财卖出去,都会扣留一定比例的风险备付金。这两家公司要做业务结算和清算。
赶上了消费金融和校园市场的爆发,分期乐发展迅猛,已先后获得险峰华兴的天使轮融资、经纬中国领投的A轮千万美元融资、DST领投的1亿美元B轮融资以及京东的战略投资,目前估值超10亿美元。
虽然互联网金融人士对于大学生的还款能力以及还款意愿颇为担心,不过,据肖文杰介绍,主要是靠前段的风控。“如果前端做不好,我后端就没有收益了”,其表示,分期乐在前段信用风险上做了足够的文章,使得后端资金收益变得很稳健。而在资金供给端上,分期乐将资金供给分散开,降低风险。“虽然我们有桔子理财,但这只是供给端的其中一个,我们还有很多合作方,如有利网、拍拍贷和积木盒子等。”
“其实,分期乐针对的是大学生,每个消费者也就是三五千元,用户也不会因为一点钱让自己背上信用黑名单。前端真正应该防止的是欺诈服务。”
从2013年到现在,分期乐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这两年多,肖文杰一直在布局大学生分期,但是他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校园是个通道,每年有700万人进入,也有700万人出来,这一直是分期乐未来发展的核心,但是公司的未来并不一定在校园。”肖文杰指出,大学是人生最后一个可以教育用户的阶段,尤其是教育用户如何使用自己的信用。而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其偿还能力将逐步提高。“我们很看重这个资源,未来会推出毕业的相关金融服务。”肖文杰举例,可以为大学生工作提供一笔资金或者购买家电,甚至是就业技能教育等。“甚至可以考虑在买车时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郭梦仪)

Rachel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利益相关:消费金融从业者,培训师

1213补充回答:最近常常会看到一个词,趋势。互联网趋势让很多人很多公司站在了风口,借势而行。BAT的发展壮大与趋势不无关系。那么一样的这时候我们来看消费金融行业,三驾马车已去其二,GDP此时最能指靠的就是消费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需要选择行业,那么消费金融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并不是。以下是《2016年中国最全185家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名单》,除此之外还有未收录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相当于是中国消费金融的领路人,或者说是现在消费金融行业的黄埔军校,几乎目前各大消金公司里面的上至管理层下至一线销售都会有捷信前员工的身影~


第二个问题:国内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这个问题相当大,在我们说这个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消费金融就是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了解了作用之后,其实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国内现在的消费金融公司就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一样。最直观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促进经济增长。我们都知道,钱,如果你不消费它,把它放在你自己家里。那么这笔钱就相当于是废纸,它不存在任何意义。只有当你拿钱去消费的时候,它才创造价值。在国家层面,想要刺激经济增长,就需要刺激消费。那么怎么来最快,消费金融!

那么想要了解国内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我们其实也可以借鉴下国外的经验,但一定不会照搬的,这是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造成的。以下是日本的消费金融发展史: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回头看,历史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老夫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吧, 讲讲国内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 中美信贷市场现状分析
想要预测国内某一市场的发展趋势,先要调查美国这一市场的发展现状。大多数行业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尤其对于信贷业,美国相比中国也确实处于领先地位。

2015 年,美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达到 12.22 万亿美元。 同年,中国消费贷款规模为18.96万亿人民币。其中,美国房贷占比为55%,中国为75%。

美国居民消费总额 :



为什么中国的房贷在整体消费金融的比例这么高?
一 是由中国高昂的房价决定的,可怕的房价让绝大多数人都没办法一次付清全款,大家只好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慢慢偿还。同时房子即是刚需,又是稳定的投资项目,大量的各类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贷款为这些人提供了更高的杠杆。
中国人对贷款的传统观念,中国人喜欢安定,所以中国人更偏向存钱而非消费。我年轻的时候就总听到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的故事,大概就是说中国老太苦了一辈子到老存钱买了一套房,而外国老太年轻时候贷款买了一套房,享受到老正好还完。如果说房贷是无可奈何,在其它有选择的情况下中国人大多数还是喜欢直接付清全款。
不难想到,在未来中国的房贷占比必然会下降,消费信贷占比必然上升。从房贷角度讲,房地产业去杠杆、限购、市场趋向于饱和...从我们消费信贷角度讲,国家政策的扶持、资本的青睐、民众观念的转变...这些都是促进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因素。
二 国内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
国内从事消费金融行业的公司有哪些呢?首当其中一定是银行了,无论是房贷还是信用卡,这两个消费金融最大占比的市场都是由银行覆盖的,其它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有插足其中的余地。原因想必大家都明白,我就不赘述了。而房贷和信用卡市场也一直稳定存在,稳定发展,大家一般也不会把它们归到消费金融里。
剩下的公司,你可以按线上和线下区分,可以按电商和细分领域区分,可以按持牌和非持牌区分,各类公司太多了我不一一举例了,我只讲它们的发展可能性。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回答:
1 和银行比,这个公司的壁垒是什么?
银行有更低廉的资金成本,有更充足的人力资源,那么为什么银行做不了而你能做的了呢?
对于淘宝,京东而言,这个答案是他们有非常合适的流量。
对于3C,医美,教育等细分领域而言,他们有更先进的线下管理模式和更新颖的风控手段。
对于持牌系而言,他们和银行合作,从而获得了和银行一样的低廉资金成本。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两点概念要明白 一是骗贷者是消费信贷公司的天然护城河,二是第二重要核心能力是风险定价能力。
未完待续

8月23日更新:
隔了好几个月,当时的一些想法有点接不上了,我先解释一下大家问我比较多的问题吧。关于骗贷者是消费信贷公司的天然护城河这句话的意思。
有一种偏激说法,说没人丢垃圾环卫人员就失业了。这句话本身是并不准备,但是放在消费金融领域还蛮贴切的。如果没有骗贷者,放贷这件事就是躺着赚钱的事情,只有能把钱发出去就可以了。情况真的变成这样,银行就会占领所有市场,所有的消费金融公司就都不存在了。
事实上,消费金融之所以银行难做,就是因为银行在应对形形色色的骗贷者时力不从心。骗贷者就像追赶鹿群的狼,不断让消费金融保持着高度的灵活性。

时隔数月,消费金融行业也有了一些变化。
一 是资金紧缩。这半年资金端的紧缩让消费金融放慢了扩张的角度,许多消费金融公司拆分、合并、裁员、甚至被收购。可以说进入了一个优胜劣汰的阶段。
二 是现金贷监管趋严。本身我也不是很看好现金贷,此前那个阶段现金贷有些过热,杠杆加的太高了,监管也出现很大的空白吗,很容易出问题。最近已经有城市发布了规定,要限制利率在36%了,后续的条例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的。而合规,将是现金公司的头等大事,重要性可能还在获客和风控之上。
三 助贷模式。助贷模式可能是将来消费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当然这还是要看监管的态度了。
因为每段时间发展趋势都会变化,以后有变化我再更新,有问题在评论里问我或者私信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现在至少有十家以上了 2014年之后就是扩大经营范围了。 原来是四家, 北银、中银、四川锦城、捷信。 最新的一家苏宁云商业获得了牌照。 注册资本已经降到了3亿人民币、必须是银行作为大股东。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不是,与天津同期作为试点的还有北京、上海、成都,分别设了北银、中银、锦程三家消费金融公司。2013年又开放了十余家新的试点城市,近期海尔、兴业、招联、中邮都是第二批的。

2.消费金融公司有较大发展空间,但消费观念的转变、业务渠道的铺设、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与信用卡和网络信用额度等相似产品的差异化竞争都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目前“叫好”的成分大于“叫座”。

馨金融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公司风控不应该依赖场景的,因为我们不是给场景授信,我们是给人授信,是依赖于他背后的数据做授信。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不久前,馨金融发布了一篇与消费金融有关的文章(传送门:《这三个问题,可能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最大迷思》),关于消费金融行业的场景对于风控而言是否有效、商业银行的业务下沉以及消费金融业务运营成本不断攀升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文章发布之后,有很多读者在后台和我交流,尤其是第一个问题,关于消费金融的线上线下场景,在获客、风控等等方面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他们站在从业者的角度,给我分享了很多实际的经验。

我在最近也带着这些问题,和不同类型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们、从业者们聊了聊,收获颇多:

✔ 场景的存在固然是有价值的,但“场景为王”确实是一种迷思。有场景的公司在集中地批量获客、降低获客成本和控制资金流向方面确实会有一定作用,但是落实到业务上,也对于公司管理场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风控而言,更根本的逻辑仍然在于客群的选择、能力的构建而非场景本身。

回归消费金融公司风控能力的构建,核心还是要真正能够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的流程进行优化与再造。很多公司都已经引入智能客服、人脸识别、智能催收等技术提升效率与精度,但是这些能力到底如何落地,是引入第三方合作商还是自主研发,如何做取舍判断仍然是很多公司头疼的问题。

✔ 不过消费金融公司对于场景的布局,其实还有风控和获客以外的其他考量。由于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群的产品设计、数据积累等都是不同的,同时布局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场景对于数据的收集、产品体验的提升甚至是财务的稳健表现都有着积极作用。

1

一个大部分从业者都认同的观点是:于消费金融业务而言,客群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分析下各家的客群结构,就可以判断出基本的风险状况,而场景只能作为其中的一个判断因子。

就像蚂蚁金服的产品“借呗”、微众银行的借贷产品“微粒贷”其实也是不基于任何场景的在线借贷产品,甚至银行的信用卡用户、还有银行的消费贷白名单用户都是没有办法控制资金流向的,但是因为用户群体足够优质,坏账率可以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上。

相反,教育、医美等等这些场景都爆发过大规模的风险事件,问题并不出在场景本身,而是太过于依赖场景而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判断,这是非常危险的。

事实上,风控能力如果过于依赖场景的话,就等于别人在掌握自己的资金流向,这是对于公司能力的一种不自信,也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同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的观点,“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公司风控不应该依赖场景的,因为我们不是给场景授信,我们是给人授信,给人授信是干什么的?是依赖于他背后的数据给他做受信。

从这个角度看,场景之于风险控制的意义除了控制资金流向以外,更重要的其实是对于客群的获取。

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优质的获客场景及流量有利于公司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质量用户,进而占有更多有效数据提升风控水平、保持较低的坏账水平,这些优势有利于平台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青睐,促进盈利能力不断提升,而利率的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增强用户的黏性,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当然了,这也是一个相对理想状态下的“良性循环”,许多公司面临的现实状况是,除了少数电商巨头独占线上的交易场景、一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依靠股东资源垄断线下部分场景以外,大部分消费金融提供商仍然主要依靠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嵌入场景,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平台面对的客群质量可能是差不多的。

而如果场景、人群高度重合,消费金融的场景之争大概只能决定“量”,而真正决定“质”的还是要看谁能把多头借贷的人群、资金流向控制得更到位、更精细,这本身还是能力的问题。

2

而在消费金融行业内提起能力建设,很多人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务虚”的话题,人人都在说大数据、人工智能,到底如何应用、效果如何,很像是有一座“围城”隔着,外面的人始终很难理解。

事实上,在我与很多公司交流之后的感受是,这些技术在整个业务流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应用,许多优化可能只是在某个很小的步骤,用户甚至可能完全感受不到,但是数据上的提升却很显著。

举几个例子,可能会有更直观的体会:

比如,之前和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的人工智能团队接触时,他们一直在自主研发人脸比对系统,准确率达到99.99%。根据马上消费金融的测算结果,在实际应用中,该产品可能要比国内其他人脸比对产品的识别率高几个百分点。

普通人其实很难感受到一两个百分点通过率的差别到底有多大,但是对于这些消费金融公司却是意义重大。据了解,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头部企业的年度交易规模可达到数百亿元,如果欺诈风险能够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将为平台减少几个亿的损失。

同样的,人工智能客服对于人力成本的节省,也是这个道理。之前大部分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公司,都有规模庞大的电呼中心,负责信用审核、客户服务甚至催收等一系列工作,规模大的可能达到几千人。然而眼下,智能客服已经开始大面积取代人工客服。

此前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众银行的智能客服和8名人工客服,日消息处理量达到180万,而这相当于每天800个人工客服连续10个小时电话连线的工作量,蚂蚁金服的客服工作有九成以上都由人工智能完成。

与此同时,智能客服的准确率也越来越高。赵国庆表示,马上消费金融拥有自主知识的产权自然语言解析引擎的智能客服系统每天回复电话的数量也突破10万,结合电商的智能客服的能力,其准确率到达90%以上。

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许多消费金融公司的技术服务都是由第三方提供的,因为将成熟的技术嵌入场景可以使得新技术迅速进入应用阶段,服务于产品和用户。但是一个新的趋势是,许多具有用户和数据优势的平台,已经开始探索自主研发技术系统。

仍然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数据、场景、科技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足够大的样本数据积累上,不仅需要正面样本的积累,更需要“坏种子”的反馈,然而通过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嵌入场景之中提供服务,负面的反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习引擎,因此可能很难将精度进一步提高。

“在AI上,一些有数据的公司缺乏技术,不知道如何使用数据;还有一些有科技的公司缺乏有场景。”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表示,“马上消费金融是两方都具备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自主研发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好。

3

关于消费金融的场景、风控、能力建设的讨论,其实也是一个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动态变化的事情,很难有定论。尤其是行业发展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些公司在布局上也会有一些新的考虑。

之前很多公司认为,线上线下的产品和针对的人群截然不同、风控逻辑截然不同,很难做到全覆盖。

但是也有很多公司在前期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和用户之后,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为白名单用户提供线上借贷、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是线上业务入局线下,扩大用户群体、丰富数据和产品,甚至进一步起到财务防御等作用。

然而产品越是复杂、客群越是多样,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能力也就提出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流量红利期过后,这些公司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所谓消费金融产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银行的信用卡,所以原来最大的消费金融玩家就是银行。银行的信用卡部门一般是独立运作,是银行利润的贡献大户。其他也有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但由于他们不走在前台,所以大家不知道,他们更多是和一些消费的场所合作,尤其是大额消费,比如奢侈品,汽车等等。
这个局面从互联网金融出现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的玩家纷纷进入,典型的代表阿里、京东这种互联网零售公司。他们有做消费金融天生的便利,就是消费场景。传统的信用卡模式也是要去某些具体的场景消费,才能实现后面的金融业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场景公司想自己来做这个事情。
但带来的风险也很大。金融最大的核心都是在风控这块,你让消费者消费的时候是爽了,销售额也节节攀升,但是怎么保证消费者还钱是个问题。银行有天然的优势,第一资金成本低,第二是国家体系。虽然没有完整的征信系统,但如果你欠信用卡的钱还是会影响你一些人生大事,比如买房,出国等等。 但你在蚂蚁花呗欠了一笔钱,哪里查得到?
再从消费者资质来看,信用卡的办卡标准已经是相对宽松,基本上有个正经的工作都能办的出来,但是互联网的开放导致了敞口是比较大的,虽然有大数据做筛选,但金融风险往往后置,很有可能出现前两年做的很high,后面几年发现大笔坏帐的情况出现。
当然,更多的消费金融模式介入还是对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尤其是传统金融基本是朝南坐的机构,只挑风险最小最容易做的事情做,所以所谓的普惠金融覆盖度是远远不够的。长期还是看好这个行业吧。
最近我发现身边一个月赚1万的朋友,都敢月消费2万了,你说市场大不大?那句话咋说来着?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明天还有后天的钱。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消费金融离天花板还远,将涌现哪些新机会?| 析议第1期

近几年,消金领域硝烟弥漫,参与者星罗棋布,并呈现爆发式增长状态,各玩家纷纷抢滩各大与消费相结合的场景,众多场景俨然已成为“红海”。
经过参与者们多年的深耕,如今消费金融已迈过最初的破局和立新阶段,行业如何进行精耕和升级将成为关注重点。
因此,在消费金融领域进入全新阶段之际,爱分析于昨日举办第一期“析议”沙龙活动,主题为“消费金融的精进之路”,探讨消费金融的新变化,挖掘行业新机会和新趋势。
活动中,爱分析分享了对于消费金融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观点,现摘选部分内容如下。完整PPT请关注爱分析后回复关键词“析议第1期”获取。
行业进入成长阶段
过去几年的发展中,消费金融行业处于导入期,整个市场被培育起来,之前从未被覆盖的需求被挖掘,市场潜力被激发,市场增长率较高。行业中的参与者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去年开始,行业环境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监管趋严以及投资趋向理性,行业经历“洗牌”行动,泥沙正在俱下,已经由自由生长趋向于理性稳健。
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成熟运用,催生和刺激新模式和新产品的产生和爆发,例如微额现金贷等,需求覆盖面变得更广。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消费金融行业即将进入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产品品种及竞争者将不断丰富和增加,企业进入壁垒将提高,行业优胜劣汰将加速。
增量市场空间巨大,更多玩家将入场
在行业成长阶段,市场规模仍处于不断增长态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预计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含房贷)市场规模将突破40万亿元,整体复合增长率为21%左右,消费金融需求在不断膨胀,市场增量空间依然巨大。

数据来源:央行、艾瑞、兴业证券研究所

同时,在整个贷款结构中,消费信贷占比将不断提高。目前,消费信贷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处于20%(除去房贷占比才5%),而美国这一比例则为28%,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也是逐年提升,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数据来源:Wind、东方证券研究所

在巨大市场诱惑下,必然将吸引更多玩家入场,仅2016年获批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便有5家,行业将涌现更多产品品种,并将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同时,行业竞争状况将逐渐明朗,那些基础实力雄厚、入场早的选手将会强者愈强,而新入场者则是在产品、服务、策略上有创新的企业更容易脱颖而出。
更多新需求被挖掘,市场和用户将下沉
以往绝大多数消金平台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群体,向这类群体提供各类金融服务,而消费金融用户多数来自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省份,这部分用户经济基础较好,对消金产品接受程度更高。

数据来源:百分点

其实除城镇市场以外,更往下的市场例如县镇、乡村的信贷需求还尚未被广泛覆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乡村人口为6.03亿人,城镇人口为7.71亿人。
而如阿里、京东等巨头,以及创业平台等各路玩家也瞄准了这部分空白需求,纷纷向县城、村镇等地区发力。那么未来在更多新需求被挖掘的前提下,消费金融行业的渠道、市场和用户将更加下沉。
现金贷进入门槛低,自建场景和线上场景优势更突显
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产品模式,主要可分为现金贷和场景分期两类。
对于以现金贷切入的企业而言,初期关键在于解决基础的获客和风控问题,不需要拓展线下商户场景,做出合理定价,更容易快速起量。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同时,现金贷用户大多是互联网用户,互联网具有强大的用户基数,操作简单方便,并且现金贷解决的是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信贷需求,对于品牌认知度更高,用户复购率和粘性更高,利于积累和更新数据。
场景分期则在风控和获客上具有较大优势,场景结合获客针对性、指向性更强,可以更大程度保证资金流向,控制欺诈风险,通过率和转化率更高。
目前,由于红海竞争导致场景方赚取大量导流费,用户对平台依赖度弱,自建场景的平台优势将更为凸显,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用户转化率。
同时,相比较线下场景,以电商模式为主的线上场景分期平台,其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要明显高于线下场景,因此,复购率也远高于线下。
消金平台关键在于定价、获客和风控
消金平台的盈利模式大多是收取服务费,也就是利差,因此爱分析对于消金平台价值评判,主要参考定价、获客、风控、资金和运营等五个维度。

利用利率刨除各项综合成本,之后便是平台的盈利,因此,对于平台来说,压缩中间成本,扩大利润比例,是至关重要的。
在定价方面,很大程度取决于切入哪部分用户,不同群体决定了不同的利率表现,目前行业里的产品覆盖各个利率空间,既有低于20%的,也有20-30%、30-40%,以及高于40%,甚至90%以上的。
在获客方面,平台发展初期获客成本的多少,更多取决于背景以及基础,随着之后业务规模的扩大,用户复购和粘性提升将对获客成本的降低起到很大作用,复购率提升了,获客成本整体占比反而会是降低的。

数据来源:爱分析

最具典型的案例便是51信用卡,其获客成本几乎与微粒贷、借呗等巨头系相当,因为先创造的负债管理场景,负债管理就有生成信贷资产的机会,目前51信用卡的有卡部分信贷用户,都是从原有管理生态内部发展转化而来的,获客成本得到大大降低。
在风控方面,重点是做好贷前防范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以及降低违约率和逾期率。目前很多平台都需要经过模型不断完善的过程。
例如宜人贷,现在其坏账率不断在降低,在去年其遭遇组织性欺诈风险后,显现出模型预测问题,现在其数据模型更加趋于完善。
在资金方面,资金成本更大程度决定于出身背景以及资金来源,目前行业创业平台的资金成本普遍为8-12%,而持牌系、巨头系等资金成本则为3-5%甚至更低。
在运营方面,这部分的成本主要反映在运营效率上,更多优势凸显在平台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运营成本反而是降低的。
总之,行业供给上,消费金融行业进入成长阶段,未来将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市场需求上,增量空间仍很巨大,以后需求覆盖和挖掘将更加下沉;市场主体上,平台将倾向细分方向和定位,而平台自身的关键则在于定价、获客和风控。
爱分析是一家专注于创新企业研究和评价的互联网投研平台。爱分析以企业价值为研究内核,以独特的产品形态,对创新领域和标杆企业长期跟踪调研,服务于企业决策者、从业者及投资者用户群体。关注爱分析公众号ifenxicom,及时获取重要信息。
添加爱分析群小秘微信(ID:ifenxi502)即刻加入爱分析行业讨论群。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