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银行的微粒贷很完美吗?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企鹅银行的微粒贷很完美吗?

关于昨天微粒贷的帖子,很多朋友说写的太悲观了,而且有长他人志气之嫌。好吧,重发一帖为各位同业鼓鼓劲。谈微粒贷的挑战之前,先说说微众的小尴尬。腾讯是微众的大股东(30%),但不是绝对控股股东,这里面文章就很大了。这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腾讯有整合、清洗大数据的能力,但是否愿意透明、分享给占比30%的亲戚呢(或许只是我小人之腹)?若腾讯只愿意提供半成品,这就很纠结了。一、关于数据颗粒度问题,工欲善其事,要建模,原始数据最合适。但若在半成品数据上建模和测试,难度会呈几何倍数上升。可是数据又是核心,若没猜错,想必此事微众腾讯都甚是纠结。二、关于客户画像和风险判断,首先仅线上数据能否满足风控呢?考虑互联网先进的反盗号技术、设备指纹技术等,只能说反欺诈暂时是ok的,这也是微粒贷立身之本之一(欺诈毕竟是0/1问题)。同时,微粒贷目前也并没有忽视人行征信。我个人的理解,微众的风险依然认同人行征信是个人客户金融行为强关联数据。这里为各位同业安安心,个人贷款及信用卡很大程度上是看人行征信,微粒贷也不例外。所以大家在某种维度对比上,并没有完全落于下风,好比你吃番茄炒蛋我吃葱花炒蛋,要吃饱,蛋还是要有滴。足见微粒贷还是尊重风控(包括传统技术)是信贷本质的原则。此外,若想构建完整的用户画像,需要多维度的外部数据辅助,蚂蚁金服貌似最近也一直在忙这个事情,只不过上街跑腿买卖数据的代言人是芝麻信用。微粒贷就有点小尴尬,这个事情是自己做呢,还是企鹅征信做呢,还是自己做呢?三、关于业务规模,有趣的地方,你会发现微粒贷里不是出现了AB银行就是CD银行,估计唱得不是银团或委贷,这有助扩大规模,但也不是无限,核心在于监管愿不愿意给你派红包、红包有多大的问题了。四、关于客户管理(贷后太大不写了),表面看微粒贷流量无限获客无敌,但若盘子大了就未必那么简单了。资产千亿还是万亿,数字而已。但客户千万还是百万,管理难度差别就大了(除非放弃信贷管户,移交合作银行,专注买路钱100年不动摇)。若微众自行管户,有几个问题无法回避,首先线上用户忠诚度问题。假设市场竞争最终发展的结果就是谁体验好谁价格低,就用谁,那未来客户的转移成本是否很低?对应的维护难度呢?其次就是客户量大了,是分层管理还是一招打遍天下?不同客群痛点不一样,如果想的太简单...........最后,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大课题(微信和QQ的互补算是一个成功案例),我不清楚微粒贷客户策略,但简单来说,如果涉及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在单一产品上是绝对无法承载的,除非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搞一锤子买卖,所以传统银行资产负债长短结合也是有市场有客户有黏度的,没有那么悲观。这又引发下一个问题。五、关于客户独占性、理论上任何客户都不具备独占性(互联网更明显),微粒贷牛的原因之一是站在了巨人腾讯的肩旁上。但是,别的银行一样可以通过合作方如垂直电商、运营商等场景和渠道切入找到客户。虽然会耗时耗力,但至少从0/1逆转为成本问题。或者更恶心一点,客户只要出示微粒贷的额度,同业降价直接授信,这种跟随策略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状况恐怕难以避免,深入思考,不免让人悚然,因为这不仅仅是风险扩大,还会导致单客贡献大幅下降。参考案例详见星巴克手持五六家信用卡周一到周五排队打折买咖啡的客户。六、关于客户需求,微粒贷以后怎样不知道,但目前是走无场景随机路线。那问题来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里,如果客户拿一笔十几二十万无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他会去干嘛呢?答案自己想。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笔款项肯定是急,急就是临时起意,无计划,即客户用款需求是随机产生的。这与小微客户借款用于周转的长期需求有明显区别。你一个打工的,这点钱不够买房,买车利息又太贵,难道会经常有地方花?毕竟利率和模式决定了这就是一个短贷(若变短款长用就很危险了)。这个其实不是微粒贷的挑战,是所有个人消费贷款的挑战,即找需求客户有点看天吃饭的感觉(未来大数据应用及引入场景后或有改善),所以如何营销很重要。七、贷款用途凭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槽点,结果只有两种,微粒贷免了,路子走出来了,大伙也跟着乐呵乐呵一起领红包。反之,亦然。八、山寨问题,表面看微粒贷是一个很灵活的创新,但我理解更多是一种探路,佩服这种先驱精神。其实呢,传统银行并非没有创新,去银监局翻翻以前各家银行的罚单,里面案例不胜枚举,被罚的越悲壮说不定idea越牛逼,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罢了。所谓创新,某种程度上,核心在监管,不在机构。天朝有一特点,虽然大伙抄袭水平有高有低,但抄袭的习惯从小学就培养出来了。一旦监管开始派红包,相信抢钱的大有人在。虽然不能在微信入口直接倒流,但弄个什么转帖链接进手机页面申办贷款还是不难,也堵不住。九、刺猬围火取暖的问题,关于第三点的补充,从大策略上,由于银团或委贷这种模式的存在,个人揣测微粒贷体现了一种想法,通过充分利用腾讯数据及流量优势,构建一个太平台、大入口,类似银行小额贷款商超的模式,以分享客户,提供风险技术外包服务等手段,把各家金融机构大大小小都请上船,构建利益共同体,不得不说,这个策略和眼光比四十大盗的闭关锁国高明很多,有点太极四两拨千斤的味道。但是涅,这样合作银行未免最后沦为资金渠道,干了吸存的累活脏活,而且议价空间会随着微众长大而越来越窄。由此推测,将来配合微粒贷合作的机构,估计以缺乏核心风控能力及客户的地方性城商行、小贷公司为主。而有点主见和实力的银行和金融公司,毕竟脑袋都不是被门板夹过,正常一点的都难以抹去心中与虎谋皮饮鸩止渴的阴影,想必不会轻易放弃风控能力及客户渠道两大核心竞争力。刺猬围火,终将是一个平衡,但过程估计会如琼瑶戏般爱恨交缠错综复杂欲罢不能。 综上,重资产(指单笔授信中资金占比比重)的微粒贷不可怕,充其量就一进化度高的个人消费贷款,怕就怕出来一个顶着银行牌照但主要靠通道费盈利而且兄弟众多的轻资产微粒贷。Richard Lee 2015.9.23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是这样的,我一字一句地把全文看完了,我兴冲冲地想点个赞,哎,尼玛,这竟然是提问详情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精彩至极,一针见血,点到为止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作为一名银行同业,对于微粒贷的客户白名单筛选机制、额度模型非常好奇,richard兄有何高见?微粒贷在微信端的筛选机制与客户资产(理财通)、朋友圈社交信息关系应该很大,确定额度的因素是否也主要是客户资产加上评分调整呢?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阅者众,懂者寥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