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需要长时间学习,但经常时间还有(才到下午六七点)但精力已经没了,感觉很疲惫,无法集中精力有效思考,不停走神。饮食还算健康,睡眠基本能保持7小时。现状是保持自己的生活(跑步,爬山,逛街,跟朋友玩等等)就必然完不成学习任务,要坚持完成任务生活就只剩下吃饭睡觉,因为效率很低。
很多朋友谈高考的学习方法,但作为成年人没法像高中生一样有纯粹的学习环境,没法一门心思只学习。很多杂事要处理,比如车,房子,找工作,签证,必要的社交等等。
另外,不带手机也不现实,在等 offer,随时会有电话打来不想漏接…谢谢大家!
相关问题:怎样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
很多朋友谈高考的学习方法,但作为成年人没法像高中生一样有纯粹的学习环境,没法一门心思只学习。很多杂事要处理,比如车,房子,找工作,签证,必要的社交等等。
另外,不带手机也不现实,在等 offer,随时会有电话打来不想漏接…谢谢大家!
相关问题:怎样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
20 个回复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①时间
如果你想要在某个知识领域成为the best of the best,你必须要花至少10000小时实实在在的练习和学习。然而,Josh Kaufman却推翻了这些观念,提出了你只需要20小时就能不错的掌握一个全新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我们能在最初的20小时内熬过初学阶段的不适感和挫败感,我们其实能很轻松地掌握一个全新的领域。哈!20个小时=2个沉睡的夜晚=1周娱乐时间的总合,听起来的确很不错。
嗯,我的意思是用20小时学习一门大学教材。
②案例
高效利用时间的案例:学更多更多的知识,做更多更多的事情。简直是知识、精神双饱满!!斯考特·杨(Scott Young)12个月之内,自学完成了传说中的MIT计算机科学课程表的全部33门课,从线性代数到计算理论。按照他的进度,读完一门课程大概只需要1.5个星期。这是我见过的大学生里在学习方面活得最充实的人。
我曾经对他的学习方法做过超认真的整理:怎样做才能不虚度大学的时光? - 白诗诗的回答
关于他的学习方法,warfalcon 评价如是:
③可实施性
“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 + “(刻意练习)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结合我们20小时学一门教材的目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进行的不是严格意义刻意练习,我们的强度也没有那个国外小子那么高,而且一轮下来只要20小时,即便是用刻意练习的方式进行,也是可以接受的。学完一科,我们可以进行休整放松,不用严打紧逼。而且就我个人而言,一天高效学习时间安排在八个小时左右,是可以执行的。
但是,要保证利用好八个小时的高效时间。
④如果保证利用好自己的高效时间?
学习仪式感:
人,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把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迅速提升。
为了保证高效时段得到利用,我把每一次学习当成月考甚至高考一样的对待。
为了高考你会提前准备什么?
物质准备:吃饱穿暖
精神准备:考前睡眠充足
知识储备:复习再复习
在高考之前,脑海里,我们已经把在考场上的表现重复了多遍。
再来看看,我是怎么为一次高效学习进行仪式感建立的:
物质:水、巧克力、计算器、文具。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会在桌上一字排开,以防临时需要某些东西时手忙脚乱去到处翻。
精神:在前一天晚上,我就想好第二天又要进行高效学习了,所以我会安心睡去,而且如果你已经在前一天高效学好的话,会在一种满足感和新的期待中睡去。
时间:比如,八点是我的正式学习时间,我会保证八点之前提前赶到那里,坐在椅子上调整出最舒服的学习姿态。
提取半个小时到达学习现场,我会做以下工作:
仪式第一步:启动
1.把准备好的物品摆在桌上。
2.深呼吸一口气,然后做眼保健操。
3.闭着眼按摩太阳穴一个八拍。
注:眼保健操的第三个八拍和第四个八拍互换,多年的眼保健操经验告诉我,原本第四个八拍(轮刮眼眶)做完之后,眼睛睁开是会一片模糊感,眼液汪汪,十分不舒服。(ps.重新排版此文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于眼保健操我也是蛮有见解的嘛!!!哈哈哈。)
仪式第二步:预热
翻看即将在要来到的两个小时之内需要学习的内容,心里有个大概。我会多浏览几遍某些重要的概念以及例题,但是我不会把这个活动当做是我的正式学习的过程,就好像你考试之前翻书,多看几遍重难点考点只是为了考试更好的发挥,而不能把这个过程计入考试本身一样。我现在做的活动,只是为了等一下正式学习更好的强化效果。
仪式最后一步:静心
在八点之前的一分钟,我会盖上书本。静静等着一分钟的流逝,八点钟一到,就带着喜悦感平静地翻开书本。因为有了那么多前戏的酝酿,你都不知道我多么的期待这么一次高效的学习的来临啊。
大学学习的方法千差万别,比如,有人有能耐能泡老师透到题,或者被老师泡也能泡到题,这种做法我认为是最高效的,有了考试题目就只需要锁定知识点夺取高分。这种做法我十分欣赏,但只有一点我不喜欢,那就是逃避了学习过程,没错,我也要考高分,但我只想踏踏实实的通过正常的学习完成这个过程。不过,我的踏踏实实要是和很多人一样一章一节的看下去,那就是侮辱我自己了,因为那样我会看不到最后,就止不住困倒在书上了。
我个人的方法就是对这个踏实过程的一次优化,让自己在持续反馈之中达成纯20小时高效学习一门学科的目的。
第三步:正式高效率学习
步骤如下:
第A步:
第一遍阅读
1.看目录知道这一章重点在哪一节,这一节大概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2.看章后习题,圈出术语--------这个术语基本上就是本章的知识点了
3.根据术语去书中划概念和术语解释--------如果有些术语不能理解,请使用网络百度术语名词解释
4.术语理解后带着术语去理解书中的图表和例题以及案例
⑤为什么不首先直接去阅读文字呢?
对此,我还当真有些个人的强烈认知:理工科的书在我看来是不能谈「理解」这个词的,尤其是工科的书,我认为就是一份份的说明书,讲机械那就是机械的说明书,讲制图那就是制图的说明书,这些说明书和商品说明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它们通过系统化的学术语言衔接成书、成册——但本质上一本说明书的集合。洗衣机说明书有什么作用?那就是告诉购买者如何操作、如何保养、注意事项。平时我们会嘲笑某些人看不懂说明书,其实不是对方理解力有问题,而是我们市面上多少说明书简直垃圾,写的不够明确、简洁,导致阅读者操作困难。
同样,我也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并不都是一本本优秀的说明书合集,因为它们的书写内容是由个人写就,说明的操作细节根据他个人的智识水平书写,他并不曾统计所写的每一句话是不是让读者看起来更加容易形象的理解。我是说,不好的说明书才需要额外的理解,好的说明书只需要我们按着步骤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只有书写不明的说明书才考验读者额外的理解能力。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你学习某一本书,如果看不进去,可能不是你理解有问题,你应该换一本书。我们什么时候讲理解能力?中文阅读理解,英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我爱你,你懂我心吗?”,那是中文,英文。感性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文人思维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读哈姆雷特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讲机械机构的时候如果你说不理解,那多半是书本表达的问题,不是你理解力有问题。可以长高宽表达的东西,你说你理解它干嘛?难道某个机械结构脉脉含情的给你传达某种信号,需要你理解她的弦外之音!?
以上是对教科书的微词。我意思是这样的,大学本科教材有可能的话去换几本看看,可能有比较容易“理解”的书呢?中国大学教材烂,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大学教材受欢迎的原因。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外文教材好啊好啊,其实都是喊在嘴巴上,看我这篇文章你都嫌长,你绕个远道去看外文教材?网上的公开课也比中国教授讲的好呀,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更何况,多数人外文的书是看不懂的,那么,就踏踏实实的看你们学校的教材,照样可以学好,此时才显得我的这个建议之有含量。
(在重新排版的时候,我请额外圈出一句话:推荐者万万众,实践者几几人!——这句话太好了,且做我的名言2号。)
这个建议是这样:
看书看不进,就牢牢抓住书本的例题、案例、图表。因为例题讲具体情境、图表具有可视化、案例就是讲具体的运用——这些都比理解文字描述容易的多。而且,例题里面包含了对关键知识点的运用,案例和图表其实都是为了辅助你理解正文文字内容的。所以,只要我们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场景,之后,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这里还给你明确指明了什么叫了解、知道、掌握,课本往往会有学习要求,比如本节达到“掌握”的程度,而第二节只要“了解”就够了。那什么是“了解”、“知道”、“掌握”呢?光看这几个词汇,你是不是感觉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难以把握好“理解”等词汇的度?
从刚刚前段的描述中,其实已经给你活生生明确了呀:
1.“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图表,就达到了对知识的了解”。
2.“接着我们再去看例题就知道了知识运用的场景”。当然,这里的知道是对于“知识运用场景”的知道,如果是“知道某种知识”,那我给的定义是:当我提起某专有术语名词、某理论的时候,你能想得起来有那么一回事。比如我说到隔壁小王出轨了,你说“哦,那个小王八啊,我知道”------那你就真的知道了,也许对于这种男女之事,你知道的还要更多,可能已经达到了掌握甚至熟练运用的程度。在这个男女例子的场景中,你表现的是一个好学生的角色——主动掌握的东西不由自主地就比“课标要求”的多得多。
3.“我们再反复地做题目,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4.如果我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问题、或者直接体现在实际操作中,那就是运用了。
以上就是我们需要尽量弱化教材文字阅读的原因。
学习请以一章为单位,因为拉长战线会拉长反馈周期,对于学习实际效果不利。如述进行完以上的步骤,读完一章后,可以轻松休息片刻。在哪些实用的小方法、小技巧、好习惯能让人每天进步? - 白诗诗的回答中,我提到,我会在这种休息间隙做俯卧撑:
放心:男孩子的话,这30个俯卧撑放心做好了。虽然方法是我提供的,但是我不向你要30个俯卧撑的版权!
⑥这是我要提的另一个重点:能量分为身体能量和情绪能量。
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图书馆学习,我见到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是没有补充能量的,当然也有人吃些小吃和零食,但这个和我所说的能量没有屁毛的关系呀,多数人正式的能量补充时间是中午时段的午餐,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有志于高效学习的学习者,只有午餐一个常规性能量补充时段,显然是严重不够的。
能量补充:
1.身体能量。精深练习的人最多达到1个小时1.5个小时,这是很累的,也就是说,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你得需要及时补充能量。两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期间,分为两段,一段五十分钟左右,中间休息,这个时候就可以补充能量。所以,巧克力就派上用场了。人和人千差万别,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与人吃的方式不一样。身体的直接能量是葡萄糖,它把葡萄糖当资金一样运用。当身体能量不足时,首先剥夺的是心智能量,这时补充一些糖类(功能性饮料、奶昔、蜜水、果汁都是很好的能量来源),就会精力高涨,恢复冒险精神以及能够进行更加冷静的思考。所以,巧克力是我个人选择。为了防止做广告,我绝不会告诉你是只是高力士牌而已……
2.情绪能量。很多人不知道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吧?一对夫妻,两个在公司都拼命工作,但一回到家里就经常吵架,是他们脾气不好喽?另外有对夫妻,下班很早,夫妻两个经常甜蜜去逛街么么哒,他们的脾气就好了?可是,这时候我告诉你,他们其实就是同一对夫妻,你又怎想?
为什么这样?这是-------因为拼命工作不仅仅需要物质能量,而且繁杂的工作在白天还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情绪能量,老板多给你任务,你心里不满意,你能表现吗?是不是没有表现出来呀?对呀,你没有表现出来,你压抑了心中的不满。压抑这个不满的情绪用什么?答案的确是物质能量-----因为身体时时刻刻都要消耗它,但是还不够,因为还有一个事实:压制某一刻某一时的不满情绪,其实主要消耗的是情绪能量。那这样导致情绪能力下降,导致自控力下降,回家失控可不就吵起喽?
是的,情绪能量需要补充。
平时还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决定跑步,开始信心满满要跑一个月,结果没有几天就懈怠了,不是累了,而是情绪上感到疲劳了,产生厌倦感了。
这时候,解决情绪疲劳,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放松。
听音乐吧,听好听的音乐,在这里,我要提一个建议:在经济条件能承受的范围内,尽量买一根质量超好的耳机。羞涩的说,我有一根了,音效超级棒!同样,有可能就买一台超棒的音箱……这是和丁元英学习的。(《遥远的救世主》的男主,电视剧是个人超级推荐的,个人认为是一部比原著好看的老电视剧。)
前面我也说了,还可以做运动。我看到某些办公室里面有健身器材,相当羡慕,不过作为学生,我只能四下下无人,那一段看来还得再引用一遍,反正是我自己的版权:
俯卧撑随便做,不收费!
解决厌倦感,我也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在某一个热情高涨的时候索性中断学习。这边的需要强调一下,是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中断这个动作是发生在整个学习的后期,而不是你学得一高兴就中断,你要是这么蠢,只能嫁给我了!!!
村上春树跑步几十年,我最喜欢他的一点,是他会在跑步感觉良好的时候主动结束,这样他就会对第二天的跑步充满期待。因为人们对一些事情,总是能够清晰的记得事件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还要重点提醒的是,当时间一长,我们能记住关于一件事物的主要部分其实是事物留给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事件本身。村上春树以充满愉悦感的时候作为结束点,跑步对他来说自然会是一种“愉悦感”能隔天连续的体验。这是很智慧的。
更多的例子我不想举例了,比如长篇写作者中有许多作家也往往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写到高潮达到部分主动停下来,因为高潮情绪很强烈,在第二天接着创作是,就容易找回感觉,从而继续写下去。
事物的原因是一致的。所以,请你在晚上时段,即最后一个高效学习时段之后,接着再学习一段时间,正当感到愉悦、感到收获满满、感觉到学习仍然高效的时候——立刻中断你的学习,收拾书本滚回家找对象玩耍吧。这么做的原因在于:
理论上,你一天的高效学习已经接近极限了,这只不过是高效学习的余温而已,所谓的高效更可能是感觉上的高效,再继续进行下去只会让热情从峰值递减。如果你在对学习感到糟糕的时候结束一天的学习,我想说,你真是愚蠢,总是竭尽全力的消耗完自己。你的确是拼命学到乏力的程度了,没错,确实可以承认你真的很拼很努力。如果学习只是一次性交易的话,你这种努力就值得嘉奖;可惜,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次,当你学到无力时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你用“精疲力竭”给一天的学习画上了句号,很令人感动。但是,你可知道,你每一天学习的最后体验点就是“累”!今天你是通过竭尽全力的方式学到很多东西,可是,当“明天”来临的时候,你对于“今天”关于学习的最后印象只会是“累”。“后天”、“大后天”......每一天都以“累”的感觉最为结尾点-----那么这个“累”就是你带给每一个“明天”的学习痛苦感。这种”累“的感觉会累积变浓,因为每一天关于学习最后的那个感觉都会留下来,积累在你潜意识情绪认知里面。你因为一次次过度学习,从而导致了一次对学习的厌恶感的积累。——可笑你得不偿失!
而这正是多数人的做法:趁着精力十足拼命学习,学得无休无止,直到精疲力竭才罢休。哇塞,今天他妈的好有成就感,我学了满满一天,好有收获!——看到没,这种人很快会懈怠下来,你看到他第二天,第三天可能就去看电影去玩耍了,他说,那是劳逸结合,他说有学就要有玩……从我独特的角度来看,此人每次如此耗尽一天“彻底”学习的后果是,在他潜意识印象中,会不断累积对学习的厌恶感,因为他总是在学习达到疲劳低谷点的时候才结束,自然有一种“学习使人疲累”的累积印象,所以,他的那种学习方法不长久,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调节,自然而然做到一个“精力旺盛”+“想要学习”的每一天,那是很少见的。当然,有时候他也会精力状态,但没有合理利用起来,居然还被他一次性刷爆了!
再者,他所谓的“收获满满”如果有一天遭受到打击,比如,现实证明他所学一无是处的时候,他心中就会倍加懊悔,懊悔当初那些拼命学习的付出是否值得,而这个懊悔的对象无疑是「学习」,他以为无用的学习使得他之所学无用武之地,在抱怨学错知识内容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是他也会对「学习」行为本身产生一度的怀疑,你看,一个人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恐惧,就是如此积累而来的。现在,你说,一个人对学习的厌恶是自然由来的吗?人是不爱学习的吗?人是可以热爱学习的,但是需要方法,需要遵从人的心理特点。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请你听从我的建议:无论是什么学习,如果有这件事情来说对你重要,也有必要,但是你却讨厌它,那么请你在讨厌的时候立马去学习它,学到你喜欢它的时候立刻中断它。因为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你学到情绪快乐的时候就中断,你的情绪就会带领你再来领略一次那种似曾相识的快乐,即便你的情绪不会主动带你来,也不要紧,因为你至少不会在心理上抗拒了。
当你看到以上的观念的时候,可以点赞加感谢甚至加关注了,因为我第一次在这里说这个东西,有幸,你也看到了。所以,是缘分,我谢谢我自己,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观念呀,不敢说你在别的地方有没有见过,但是,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把这个观念用于学习,真是一种创造!
第B步:回顾
看完一章之后,这一步简直轻松,一页一页翻过去,对主要知识点、概念,脑子里有一个回顾,知道这一章有讲什么内容。
第C步:做题
a计划.找例题,做例题。不看答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完对答案,紧接着完整抄一遍标准答案→→去章后看看有没有会做的题目,有会做的就做下去→→没有就跳回来看第二个例题,方法一样→→如此循环往复
以上流程,如果五个例题抄完仍然没有头绪,那么太好了,说明你还没有理解教材,或者你的基础不扎实,这个就更好解决了:进行b计划
b计划:遇到这种阶段性的困难,只能加强对教材的针对性理解。在例题解答答案步骤中圈出那些重复出现的关键词以及章后题目含有的术语,再进一步去阅读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案例、图表。接着回来做题。如果不行,更加简单了:进行c计划
c计划:能让你进行到b步骤的书,我有理由相信那应该是类似《固体物理》一类的教材了,其他弱弱的学科如电工等等等等,基本上不会让你做了五个例题、抄了五个例题,你连一点头绪都没有。所以,你的操作如下:放下书本,去热爱生活吧。
另外,我在送你一个礼物:当一本教材用如上的方式进行完毕,请你及时从网上寻找一份有详细答案的试卷做一次测试!
如果成绩达不到你心中的目标,请自觉决定安排时间重新学习、巩固、提高。这是对于自己有高要求的学霸说的。
这个测试建议实际上对渣渣具有更多现实意义:如果在测试中不及格,你需要重新加强课本的学习。以此,拯救了一大片期末会挂科的渣渣们。你总不至于在看到这个特意提醒的时候,还清醒而且坚定的要和期末考做一锤子买卖吧!?
要讲的话讲完了,前前后后花了好多是时间修改文字。另外在补充一下我按这个方法进行时的一般作息:
1.我一般6点30分醒来,写晨间日记。上面会写“a.心态准备:我现在心情有点糟糕,还想睡觉,但是八点需要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正式高效学习,所以,我必须振奋起来,加油!”“b.行动准备:为了确保八点正式高效的学习,我应该吃好早餐,天不冷的话,应该小跑一会儿,太冷的话,那就神伸懒腰好了,总之,要让心情愉悦起来”、“物质准备:应该去买水、巧克力……”写着写着,就清醒了过来。我不确定刚刚起床要不要再床上像猫一样的坐着不动停留几秒,听说有利健康,不错,很有利健康,我的尝试是这样的:为什么坐着?躺在不是更舒服吗?——没错,我又睡了几个小时!----这就是好处吧吧吧。
反正就是此类日记记录每天重复差不多的唠叨,长时间的进行,我发现,这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作用应该是暗示的作用——或者说,我有意于使它培养出一种条件反射,我喜欢这样,因为我喜欢——简单的勾勒,不是很长,我把笔记本放在床头,一起来,就里面写第一个字,“2015年……”之后就自然起来了,朋友,记住一条简单的惯性定律:静止的倾向于静止,运动的倾向于运动。不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开始才合适?先去做10分钟。不知道怎么和女孩搭讪?立马过去说一声:“你好!……”后面的你自然会接着说。动起来,运动的倾向于运动。我真喜欢这句话。
2.我也有睡过头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因为一次计划的中断他就放弃了整个项目,我觉得他实在是愚蠢啊。比如我昨天打算早起学习的,可是济南雾太浓(刚刚接到济南大雾黄色预警,不妙啊),我以为是天没亮,结果晚起了两个小时。我难道不学了?对的,很多人正是这样做的。如果他在睡过头到中午才起来,他就很懊恼,麻痹,一天就这样悔了,算了,算了,今天下午还是好好玩吧,明天一定要早起!——这真是愚蠢啊,你没想到吧?第二天还是一样哎!长时间这样,效果很不好,你知道吗?当最后任务期限要截止的时候,你就焦躁不安了,你开始感叹时间他妈太快,自己不知不觉又荒废了这么多时间!……一连的情绪爆炸……哎。
晚起了,就接着计划一天可利用的时间就行了嘛……有什么大不了? 同样,长期的计划要是因为不得已有一天两天的中断也没有关系,接着进行就行了嘛!……有什么大不了?非要让一时的缺失造成长期的隐患?!
3.能量值爆发期。
每个人的高能学习时间段可能不一样。但是我要强调一个词「预计」。观察自己长期的活动状态,我认为,预计自己能量爆发态出现在上午8~10,下午2~5点,晚上6:30~10点,一共八个半小时,所以,我会为了这八个小时坐着很多额外准备,比如,中午午睡就是必要工作;下午5点40左右,我可能会眯一会,这也是必要的工作;休息间隙用牛逼的耳机听喜欢的音乐,是必要的工作;个人爱好,俯卧撑也是必要工作;巧克力也是……总之,都是为了保证这八个半小时的高效利用而准备(实际上达不到8个半,8~10点休息10分钟,下午2~5点休息10*2,晚上6:30到10点,10*2,因此学习纯时间是7小时40分钟)。
因为里面提到下午5点40左右的小睡,那个时候并不困,是为了防止晚上三个半小时产生疲劳而提前进行的小睡眠的。在疲劳来临之前休息放松是最好的缓解疲劳的方法,你没有听说过吗?你听说过,所以,我再一次提醒你而已。
ps.别以为这样学习苦逼,其实我是在极大愉悦度中进行的,伴随着强烈的仪式感,每一天都像朝圣之行。
没有太多错别字,我不想修改太多次了,实在很耗费时间,但是如果你看到这里,我提醒你的是:划线内容才是关键。
(ps.在3月22号,达到吉利的88888赞之后,我才腼腆的放上自己的公众号吧——
搜——「白诗诗」或者「baishishi100」即可。
希望在2017年3月7日——本人发现被知乎流量被限制之后,可以带走一点读者吧,哎。)
最后是我的名言:
为了学习,我今天有特意去买了一盒巧克力,预计前途是一片光明。
++++++++++++++++++++++++++++++++++++++++++++++++++++++++++++++++++++++++++
这么有才的人当然需要做广告了,我被邀请太多,如果有以下相似问题,希望你们看过我答案后再邀请:
哦,别忘了去微信公众号搜索---“白诗诗”,为什么呢,因为我也转移阵地了。
以上是我最值得一看的答案:
1.怎么背书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为记忆高手? - 知乎3.
应届大学毕业生面试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试成功几率? - 白诗诗的回答4.我所依赖的记忆方法 - 知乎专栏
5.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 - 知乎专栏
6.那我就靠这篇文章卖钱了 - 知乎专栏
好吧,只贴好几个相关的。随便看。
最后为了凑字数,让我隆重的再说一次我的名言:
为了学习,我今天有特意去买了一盒巧克力,预计前途是一片光明。
9000字
http://weixin.qq.com/r/60Snv5vEFsZprd-c9xH5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为了方便大家关注,我特地去做了一个二维码!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对于题主所说的长时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需要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就把之前在Coursera看到的一些和大家分享,希望对看到的人有所帮助,并感谢vancexu。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是UCSD开的一门课。
--------------------
Week 1. 学习是什么?
1.1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大脑很复杂,了解一些关于大脑的工作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减少困惑。
首先介绍人在学习和思考时两种不同的模式:专注模式 (Focused mode) 和发散模式 (Diffuse mode),专注模式就是集中精力学习或理解某事,只有局部的神经链接处于激活状态,有利于你解决实际问题。比方说你熟悉四则运算,那么解决算数题的时候就主要靠那部分神经出力;而发散模式就是人脑放松的时候,神经信号可以在脑内大面积移动,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比方说你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久攻不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你面对熟悉的事物时,一般处于专注模式,而当你需要新想法和办法时,或者你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某件事时就切换到发散模式,这两个模式是可以互相切换的,但不能同时进行。可以在紧张的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通过洗澡、散步等让自己放松的事情主动进入发散模式来帮助加深理解。
打个比方,如下图,专注模式是针板密集的时候,球在局部弹来弹去,发散模式是针板稀疏的时候,球在整个桌面游走。
大脑是一个昂贵的器官,需要消耗同等体重躯干部分10倍的能量。而大脑中有1,000,000,000,000,000数量级的突触,这些突触连接是动态的,因此你一觉醒来之后就不是你了,你的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
1.2 拖延、记忆和睡眠
当你做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学习时,大脑中和痛苦相关的区域被激活 (insular cortex), 大脑就趋向于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不那么痛苦的事情。
后面会有更多关于拖延的介绍。
介绍一个应对拖延症的简单办法:番茄工作法 (Pomodoro)。番茄工作法由Francesco Cirillo发明,听上去很简单:
- 25分钟
- 没有任何干扰
- 专心学习
最后当这25分钟结束后,你需要休息5分钟。你需要不断的练习来增强大脑中的连接,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模式。
记忆分为长期记忆 (Lone-term memory) 和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也就是短期记忆,一般认为可以存放4块 (Chunks, 关于chunk后面会深入介绍) 信息,就像一块不太好用的黑板,不仅大小有限,而且很容易就被抹掉了,所以你需要不断重复,比如记电话号码,你需要一直重复直到你有机会把它写下来。而长期记忆的容量很大,从工作记忆转化到长期记忆需要时间以及不断的重复,这里提到了一个小技巧:spaced repetition, 就是一晚上重复20遍的效果不如你每天重复几遍。
睡眠对学习也十分重要。我们觉醒时大脑会产生有毒的物质,而睡觉时大脑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变大,脑脊液可以通过并且清理掉这些东西。睡眠的意义不止于此,它也是学习与记忆的重要的一部分。睡眠时大脑会整理你的想法和你学习的内容,不重要的记忆会被清理掉,而你想要记住的会得到加强。睡眠时大脑还可以重复你白天学习的复杂知识,对解决难题和理解知识都有帮助。在睡觉之前看的东西更容易进入你的梦境,而梦到它又有助于你对它的理解,关于睡觉对学习的作用具体可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整理白天学过的知识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另外,锻炼身体很重要。除了散步洗澡听音乐等让你放松的方式会帮助你进入发散模式,锻炼身体能让你从之前集中精力的地方解放出来,使得发散模式有机会呈现,锻炼身体对大脑生长新的神经元有益。
隐喻和类比是强大的学习技巧。
Week 2. Chunking
Chunk中文直译是“块”,在这里是指组合起来的有意义的知识。比如字母d,o,g你可以很容易的把它们组成单词dog并在脑海中浮现狗的模样;比如拼图,鼻子眼睛耳朵背景等等,最后凑成一张图。chunk也像是把一些相近的文件做成的压缩包,节省空间的同时,便于搜索。之所以关心chunk,是因为chunk是已经加工好的知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真正会使用的东西。
如何形成chunk呢?
学一首新的吉他曲(可以视为一个chunk),通常是先完整听几遍曲子,看别人弹,然后自己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练熟,最后串起来。 学一门新语言,一般会先从基本的音节,然后把音节串成单词,熟练了再把词串成句子,还要不断的融合语音语调之类的更多的细节。 这些都是给了我们形成chunk的直观感受:由mini chunk不断拼接,直到最后在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坚固的神经通路,使我们可以不用多想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生成chunk的方法:Focus, Understand, Practice。
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在形成chunk的时候,工作记忆像一只四脚章鱼一样,在努力建立新的神经结构,分心会占用章鱼有限的四只脚使得原本的chunk很难形成。
接着是理解,理解像是强力胶水,能让chunk之间相互关联,使得知识更容易被想到和使用。
最后一步就是练习,形成context(上下文),从而巩固chunk,并建立多个指向chunk的入口。
要形成上下文,得跳出原来要解决的问题,开阔思路,不断的使用相关的或不相关的chunk进行练习,直到我们不仅理解了何时该使用这个chunk,还能知道什么时候不能用它为止。Chunk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上下文告诉你什么时候使用chunk,以及这个chunk在整张知识图中的位置。
另外,学习时不要过多的画重点,因为这可能会给你一种错觉:你记住了这些划过的内容,提倡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提炼中心思想。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没必要一直重复学习了,你更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你感觉最难的部分,这就叫deliberate practice。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也十分强调deliberate practice, deliberate practice往往能把顶尖和普通的学生区分开来。
Week 3. 拖延和记忆
拖延就像毒品,每次品尝一点点,虽然获取了短暂的快感,但是已经上瘾了,你的大脑慢慢建立起了稳定的神经结构,使得你再看到数学题的时候会自动产生更多的痛苦,而同时无需经过你的抵抗就让你自动拿起手机或者打开网页。如此循环,你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将注意力转回原来要做的事情。
这时,你尝试着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力去跟拖延症战斗,结果往往不理想,因为用意志力去解决问题会消耗很大脑力,所以并不是很好的策略。
那怎么办?用习惯,将你想靠意志力完成的事情变成靠习惯来完成。
习惯的养成有四个部分:导火索(cue),习惯动作(routine),奖励(rewards),信念(belief)。
- 导火索就是触发事件的原因,可能是时间,地点,感受,对外界的反应,比如午饭,沙发,疲劳,互联网,短信,邮件等。导火索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做出习惯动作,它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有好坏之分的是接下来的习惯动作,比如对“做数学作业”你的习惯动作是打开电脑先上会儿网,那就不好了。在这个阶段可以做到是尽可能减少危险的导火索,比如手机一震你就要看手机然后半小时回不了神,那就别带手机或者关机;一开电脑就想刷社交网络,那就断网或者别用电脑。
- 习惯动作就是你对导火索的反应,它之所以叫习惯动作,是因为你在无意识中就做了动作,比如你一要做作业就先上网玩了一会儿。很明显,这步很重要,你要重建会导致拖延的习惯动作。怎么重建?做计划,在脑中先想象自己一会儿要做的事,比如“我走进了图书馆,拿出来打印好的作业,读了第一道题,用书上例题中类似的方法和步骤解了出来,然后看第二题……”,到了真正去写作业的时候,就按照自己想象的计划做,这时候需要用一点意志力。再比如你每次学了一小时想休息一下,习惯性地刷刷朋友圈,结果停不下来了,如果做了计划,休息的时候只听某一两首歌,或者出去走一圈,就好很多。你做的计划一开始可能不能完美执行,没关系,尽力坚持就好,习惯慢慢肯定可以改过来。
- 奖励是指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每当有收获就给自己奖品,比如买点自己心仪的东西,或者毫无悔恨的放开玩等。它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非常重要是因为如果你的奖励是你非常想要得到的,比如一项荣誉,一个舍不得买的物品等,在你想到它的时候会激励你坚持下去。从来只付出不奖励自己,在养成习惯的效果上会差很多,应该善用奖励机制。
- 信念就是要相信自己能形成新的习惯,能战胜拖延。恶疾容易复发,经常会有朋友新习惯没坚持多久就又回到老习惯的情况。别在意,要相信之前的付出是有用的,为了更好的贯彻信念,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
看了这么多关于通过改变习惯战胜拖延的东西,有人会说这有啥用啊,我每次一看到数学题还是头疼要死,即使强忍着不干乱七八糟的,也完全做不进去,马上就开始拖延了,根本改不了。存在痛苦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这些痛苦。那些不拖延的人,遇到困难之后告诉自己的是:我知道你很难过,但别浪费时间,开始做一点点吧,一定会慢慢变好的。你要相信确实是有办法让情况好转的。
一个技巧是: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 (Focus on process rather than product)。番茄工作法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他让你专注过程的25分钟。
另一个建议是做计划,weekly list of key tasks, and daily to-do list。每周对主要任务列个计划,每天再列个待办事项。
还有三个提升效率的技巧和建议:
- 最难的事情最先做。因为越难越需要最充足的脑力去战斗,而且最难的最容易拖延的事情都解决了,后面都好办。
- 给自己定一个结束时间,这跟制定工作时间一样重要。比如定好下午5点以后就不学了,之后去吃去玩去运动,所以5点之前,就专注把清单上的任务一个个做下来,尽量抓紧时间多做些,5点就解放。
- 遇到困难先试试再说。只要试一下,头不疼了,心不乱了,过一会儿就发现,居然做完了。
一定要战胜拖延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人脑需要时间来建造神经蓝图,就像健身增肌那样。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惯性,避免拖延到最后一刻,以防在脑内搭建豆腐渣工程。建立新的习惯是战胜拖延的良方,可以从习惯的四个部分入手养成好习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做好计划都是提高效率的技巧。张兆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话说收藏是赞的近3倍,什么鬼,都偷偷地搞私活,不想分享出去让别人知道啊,年轻人,你们这样纸是不行滴呀!我为你们捉急呀!)
1,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我觉得应该分成两部分。
长时间 + 高效
客观上讲,长时间是比较容易的,很多人也都是在这方面下工夫,但是高效却难。
小学时课本上学《愚公移山》,我是真不能理解的,在我看来,愚公所作所为,既无意义,也无价值,当然,这可能跟他们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消遣有关系。
换到现在,愚公绝对是长时间工作的典范,但是高不高效呢,太低效了,真正高效的是后来帮他移开了山的大BOSS,因为他真正掌握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就我来说,长时间学习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是不是高效呢?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高效的,直到2011年,因缘巧合的看了《奇特的一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尝试做了时间日程表。
然后,惊呆了!
我本以为自己一天认真工作学习,怎么着也有8个小时,可是最后一看,有记录的工作时间才3~4个小时!
时间都到哪儿了?!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做日程表记录,到现在,有5年了。
我知道有人一定会留言,活得累不累,在这儿正面回一下,不累,而且很享受。
我从中拿到了好处,占了便宜,快活极了。
2,
我要讲的,大致是以下四点,然后会补充一些别的,所以本文会略长,建议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不适合边吃边读。
我有一个偏执的习惯,就是吃东西的时候从来不看东西,我以为这是对文字作者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食材的尊重。这是题外话,略过。
需要提前说明一点:要讲的四部分里面,很多东西是重合的,这不是糊弄,而是很多道理本身就是这样简单,只是我们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而已。
重复一遍:大道至简!
3,
大家不要纠结于那个百分比的数字,那个是随便写的,要关心的,是这些情况,是不是正在你身上发生。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努力,什么朝九晚五忙成狗,什么天天都是996,但你的时间真的是拿来工作了么?
很多时候,你的工作就是上面这样,以为很努力,其实只是低效率,然后发个朋友圈,在别人还未感动之前,自己先感动了自己。
4,
1)纯粹工作时间,是指你真正拿来工作的时间。
冲咖啡,拉个花,美美的享受了半小时,这个不叫纯粹工作时间,同理,吃喝拉撒都不叫纯粹工作时间。你会说,是的,我冲了个咖啡拉了个花,美美的靠在办公椅上,但我在想项目策划啊,在想文案啊,这个怎么不能唤作纯粹工作时间了?
我的回答是,你随意,你觉得算就算呗。
2)为什么要记录纯粹工作时间,很简单,因为纸和笔是不会撒谎的,会撒谎的是你。
如果你真的认真仔细的做了记录,那么必然能够客观反映你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这样当你用心调整时,必然会有所提高。
3)在你一开始记录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不仅仅做不到长时间的工作与学习,工作效率也堪忧,这时候,请一定不要逃避,更不要糊弄自己,随便把什么都记录了进去,恨不得把造人作业都当成健身运动算进去,这样不好。
这样你就让记录日程表这件事,失掉了意义,我们的目的不是成绩单好看,而是切切实实地提升自己,既能增加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又能提升效率。
5,
前面提到的《奇特的一生》,就是描述了柳比歇夫的生平。
柳比歇夫,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后面的几百字介绍,我用两个字来总结一下吧:
碉堡,牛逼!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数十年如一日,柳比歇夫都是这样记录的。
在我看来,柳比歇夫真正做到了长时间和高效率。
关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比较枯燥,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推荐只读一下时间管理那部分就可以了,其它部分不是很有必要去读。
6,
有一句话说在前面,很多朋友有一个习惯,就是看到某个文章,卧槽,牛逼,然后点一下收藏。
然后,那个答案就永远地尘封在了收藏里,此生再没有被翻过牌子。
然后一百年后,一个稚龄少年在一本笔记里,发现了太爷爷留下的的知乎账户,登上去以后,在收藏夹里看到这篇文章,发出了和太爷爷一样的惊叹:卧槽,牛逼!
然后跑去给太爷爷烧了一柱香,表示感谢,此后逐渐成长为一代……
咦……画风好像有所改变,让我强行拉回先!
我希望,看了这个答案,如果感觉不错,那就马上去试一下,我们要讲究学以致用,这样才会有一寸一寸的提高。
不是明天用,也不是后天用,是等一会儿看完了,马上用。
你不要马上夸我,不能我说好就是好,首先你得用一下,用完以后,你就会发现——
DUANG!!!
是真的好用啊,然后你就不仅自己用,还会推荐给你的同学和亲人用了。
关于精确记录为什么是第一要则,不再赘述,因为你不精确记录,这个事情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事实上,精确记录确实是非常难的,分两方面,主观和客观。
客观呢,是你没条件及时记录,出门在外见客户啦,手头的活儿太忙啦,啦啦啦啦,等等等等。
主观呢,是你发现自己一天啥都没干,又混过去了,不甘心,所以就更倾向于给自己填一些模棱两可的时间记录。
这是个好问题,比如思考人生啊,做计划啊,寻找思路啊之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以算,说白了,就是自欺欺人。
我的建议是,实在不行,就随身一纸一笔,纸可以是便笺什么的,卫生纸也行,做了什么随手记一下,然后晚上整理,相信我,花不了五分钟。
但你收获的,却是巨大!
7,
选适合自己的日程记录方式,而不要追求完美和完善。
生活中,我见过的最可笑的一类人,就是为了给自己的懒惰、无能、失败找借口,而自称完美主义。
那个谁,我知道说到你痛点了,但你也不要点反对+没有帮助嘛,这样真的大丈夫么?
你还点!!!
就像健身一样,你一上来就要吃最好的蛋白粉啊,肌酸啊,谷氨酰胺啊,但其实你的锻炼强度呢,根本还用不着这些。
因此找适合你的很重要,毕竟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不同,内容不同,理想和目标也不同。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别忘了你的初衷!
我们的初衷是,也应该是切切实实的自我提升,更多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来充实自己,同时更好地提升效率,而不是为了账面上的好看,瞎涂些虚的时间和工作记录来哄骗自己,这个是没意义的。
8,
下面我拿自己的日程表举例,来作简要说明:
最一开始,我的记录是这样的,推荐新手使用,优点是很直观,也不容易糊弄自己,他就像是你时间轴的坐标,很精准的让你看到你在某一时间做了些什么。
缺点是记录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切记,不要记录吃喝拉撒这种流水帐的东西,没意义的。
但是,在用这个记录了很短的时间后,我就发现了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然后针对性的去做了调整和改良。
9,
这是改良了两版的日程表,现在笔记软件这么多,随便哪个都可以做,就是用Word自带的功能做个表格也行啊,实在不行,买个三五块钱的笔记本也行啊。
在这一版本里,我对原来的日程记录做了较大的调整,不细说了,如图。
在此要强调一点,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做这个表格和记录,比如你的工作是财务或者金融,那肯定不会是我这样的表格。
重复一遍:选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
不仅仅做表格,恋爱婚姻亦如此。
10,
在使用了一年多以后,我对日程表又进行了改良,大家会发现,越来越简单了。
我在奋斗一栏,会写当天做过的一些值得记录的事情,或者矫情一点,就是梦想进度条,所以为梦想付诸的时间,都可以算进去。
而备注一栏,则随便写写划划,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文字,随手摘进来,然后月底统一整理总结一次,按段子、名人名言、各门类知识等等,细分的整理一下,这些就是当月的收获。
不要小看这些碎片的积累,等你积累的多了,就是一大笔财富。
到了现在,日程表基本固定就是这样了,不过有一点,2015年后半年开始,我不记录睡眠时间了,因为已经养成固定习惯,每天就是7小时10分钟左右的睡眠,既然如此,再记录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每天多写了几个字,多看了两眼表。
所以,不要纠结和拘泥于形式,要始终记得,所有的记录都是为了让你保持自律,而自律是为了让你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把时间安排得更好,更加的自由,不受拘束。
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这些东西你是写给自己的,不要自己照镜子,都像在镜头面前一样搔首弄姿。
知道你早晨起不来,别想了,戳进来吧:
不好的运气可以多大程度上毁掉一个人的努力? - 张兆杰的回答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网上都是碎片,没啥用。给大家提供一套方案吧,也属于看完变大神系列了。此文专业治疗拖延症,精神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战5渣,以及各种疑难杂症。操蛋的是我还写了两遍,都他妈快写完了,小手一抖,灰飞烟灭,接着第二遍,学学我的执着吧少年。
进入学习状态
多巴胺管控
就拿吸烟来说。为啥吸烟的总说能提高注意力呢?这是真的。人的积极心理就来自多巴胺增长。这就跟驴脑袋前面挂个胡萝卜一样,人有没有激情,有没有动力,能不能专注的做一件事,全依赖于多巴胺奖励。大家都知道小白鼠的故事。一只可怜的小白鼠,被一个变态科学家开了脑,用电极不停的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只要小白鼠愿意拿自己脑袋撞墙,怪怪的科学家就会让它一直爽,直到它浪费完宝贵的一生。
吸烟,暴饮暴食,疯狂购物,这种多巴胺奖励都比较原始。比较现代的方法是刷朋友圈,刷淘宝。也就是说,刷任何没有用的东西都很爽,只有干正经事提不起劲来。可干正经事为啥不快乐呢。因为多巴胺奖励机制在聊骚你,玩弄你,让你以为电自己脑袋才会快乐,平静,能继续做事情。而事实恰恰相反,戒掉这些东西,让大脑回归正常多巴胺水平,你才能解脱出来,在人生里好好牛逼一番。
(此图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喜欢刷朋友刷淘宝,和吸烟一样,都是无间歇多巴胺陷阱)
十八岁以后才是人翻身的时候。之前人没有自控力,而现在,你可以短时间内变成学霸,工作狂魔,海贼王。当多巴胺达到正常水平后,你会每天认真学习,而且感到充满力量。这不是梦!除少数人外,人的多巴胺奖励机制短期诱惑远远强于长期,而学习就是种长期奖励。一旦你有了自控力,就可以选择长期多巴胺奖励模式,也就是说,你成了一个为远大目标而奋斗的人。所以学霸不是比你更有上进心,是因为这些人自带超能力,更喜欢长期多巴胺奖励。
那么戒掉臭毛病,从多巴胺陷阱里逃出来难吗?NO。完全没有任何难度。就连顽疾烟瘾,也只有两周的戒断期。而那些戒不掉的人,都因有认知偏见。你需要知道的是,当你走出短期多巴胺陷阱之后,采用了长期多巴胺策略。你会充满激情,你会更快乐。那种停止刷朋友圈就会浑身瘙痒的状况也会消失。你难受不是因为你需要刷朋友圈,而事实上,你不去刷才会感到自由自在。那种一会不刷就难受的感觉,正是多巴胺在玩你,把你往废物的道路上推。至于它为什么这么坏,我不知道,大概是跟大家一样闲得无聊吧。
建立外部大脑(知识管理)
一.重点笔记
我用的是OneNote,配合斯巴达浏览器(可以直接在网页上书写,标注),当然用别的也一样,方便顺手就好,毕竟不是个讨论工具的帖子,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查查,免得有广告嫌疑。
如何充分利用 OneNote,发挥它的全部价值和潜力?
我自己的理念是不用纸质,因为无论检索,整理,修改,分享都是非常麻烦的,最重要的是我在做笔记时会从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贴上去,有助于加深认识。我个人不欣赏花里胡哨的东西,笔记是以实用为基础的,搞那些没有用的耽误时间。网络的好处别的不提了,就一个云同步就够屌了。
及时:能当场做的就别拖,不要想着我回头再做。你一回头千年已过。
抄好学生的:一定要记住啊。这是升级王道,抱大腿,上高分啊。
格式:如果你想到长期保持笔记效率,可以自己编一套格式。我的是:“标题,简要,重点,个人思考,相关内容截图,相关网页链接,难点,个人疑问,总结。”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处理疑难:有些一时不能消化的知识我会用思维导图慢慢梳理,然后放到对应的笔记里。这是做笔记的重点,你得知道你在记什么吧?
怎么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软件xmind和mindmanager哪个更好啊? (我自己用的是xmind,比较简单上手,搞学术的人推荐TheBrain,另外流程图什么的,亿图也不错)
连续性:当晚记的笔记,我都会第二天学习之前再快速看一遍。温故而知新可以是这个意思。连续性还有一个含义,当你学完一门课,或者读完一本书,你要写一个整体的笔记。
修剪:当所有笔记记完以后,要从新审视一边,发现没有用的,错误的,都要处理掉。修建笔记,同时也是修建自己的大脑。
分享:假如有时间的话可以上知乎让大家看看写的怎么样。这种事问朋友没用,他们只会好好好,今天你请客?
二.资料库
在一个信息时代,筛选信息就是最大的美德。资料库的意义不光是信息的重组,更是增加一个外部的大脑。人的大脑帮助你吸收信息,筛选信息,而外部大脑也是干这个的,尽管功能上不可能有大脑那么牛逼,但是你能记住多少?但它能全记住。而且至少做到了分类,整合,检索,甚至更多。假如某天你想写篇文章,涉及的素材都可以在自己的资料库里找到,省的再去垃圾信心里拣宝。
(筛选信息的方法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网上自己找一下。例如在知乎关注牛逼的人,就是很好的过滤信息方法,总而言之,多看看别人的方法,然后建立自己的方案)
为知可以无限子目录,所以我用来存放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识。拿历史来说,战争的子目录分为各国战争史,各时期兵器武器,战术,产生的影响,供给,产生的因素,它们每个下面都还有子目录。像战争类型,级别,年代,我都是用标签处理。不过这事不用死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方法。而大象我都是用来存放一些不需要过度延伸的资料和信息,比如1024网址啥的。
为知笔记(Wiznote)有什么使用心得或技巧?
如何协调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和「笔记本」整理笔记?
大忌:不要过度迷恋软件技巧,别本末倒置了。
好处:一旦养成习惯能长期的提高效率。不要觉得麻烦,没完没了重新筛选信息才是真的低效。而且还很低能。拿去河边打水和自来水说,也许建设管道初期看起来比打水麻烦的多,但是一旦建成,什么差距就不用说。我想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掌握进步技巧
一.分工
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分工制,也就是说每个人只做一个专业,只问一个细节。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熟能生巧。在学习过程中,尽量把一个类型的问题集中处理。不要今天学性技巧,明天学女性心理,后天又开始捉摸如何靠一张电影票哄对方上床。融会贯通的最快方法就是集中一点学习,我在知乎搜帖子,每天只搜一个类型。
二.解答
我来知乎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此,人可以通过完整的叙述来快速建立思想模型。完整的叙述和解答,有助于大脑去系统的梳理头脑中的想法和问题。所谓多动脑子,就是指一个人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而在回答别人问题时,你不但要梳理知识,整合自己的思想,还需要去查询调动资料。回答问题的人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来完成这项任务。系统性思维需要依靠外界的目标来调动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放松时更容易获取灵感,因为大脑的意识在四处飘。
三.学习间隔控制
有一种论调称,人要达到注意力高峰需要25分钟。就我个人经验而言,这个过程确实需要至少十分钟。番茄的方法大概是25分钟休息一次,然后奖励什么的,利用多巴胺缓解工作疲劳。我个人并不赞同学习时用这种方法,一般工作都是重复性的,不需要深度思考,番茄更适合工作而非学习。人集中注意力需要些时间酝酿,并不是说来就来的事。根据个人情况,学习时长应该在35-75分钟之间,成年人的注意力一般来讲最高也就五十分钟。过了这个时间点,应该缓解下疲劳,消化知识。这就是不去刷朋友圈的另一个原因,一旦注意力转移,想再回来又需要一个过程。
四.掌握关键知识
当然这里不可能指所有专业或课程。有一些还是可以的。比如语言。像我们自己的汉语来说,日常用字少的可怜,书面的大概3000左右,口头的顶破天500.识字当然越多越好,但真正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时这些日常用语。学会了它们,能让你与人交流,加快学习进度。也就是说,你可以很快的进入到实践阶段。再拿格斗来说,最常用的动作不过十几个,一开始不要整那些花里胡哨没有用的,你只需要学会基础的东西,迅速进入实战阶段,自然而然就能知道自己哪里需要进步。
五.重复
我有个手残的朋友,小时候一起学过钢琴,然而现在6的不行,主要原因是他比较执着。当时班里不到十个人,这个人是弹的最差的。我们班后面是一中的操场,我们经常在那里侮辱他,因为旁边都是浪浪的大姐姐,我们出于正常的情感需要,自然就会找他麻烦。可现在,我已经不会弹了,班里的其他同学,比如老师的儿子,也弹的不咋地。这小子年复一年的练,别人练十遍,他就练一百遍,简直丧心病狂,是那种最讨厌的朋友。如果你有志在一个专业里走到巅峰,重复是唯一的方法。不要想着旁门左道,通过重复的基础练习,才是技艺飞升的法宝。
注意:
人类通过语言交流来不停的矫正自己,学习也需要通过反馈的途径来达到最优的水平。学习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拿出来和人讨论。认识几个爱讨论的学习疯子当然更好,不行就通过网络来交流。当然要找对网站,不懂行的人能让你精神错乱。找到专业的网站效果就非同凡响了,要知道中国网民什么特征啊,就是挑你毛病啊,而专业的人能把你往死里揍。不过你不要畏惧错误,担心嘲笑什么的。把自己锁起来瞎鸡巴想才是最可笑的。古希腊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为什么牛啊,当街撕逼。
保持稳定增长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我初恋告诉我的。那一年我是个很急躁的人,很多事做不好。我和她躺着,搞一种叫做合体的游戏,但是怎么也找不到成功的方法。小黑屋,高床上,我火急火燎,随时都有暴毙的危险,眼看自己马上就快不行的时候,我大喊一声咋办?她轻轻闭上眼,温柔的说道:”循序渐进”。这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按照这个规则,当晚我爽到天上去了,所以至今我依然遵循这种规律。
一个人要把事情干的漂亮,就要找准节奏。这里有两个条件。一是对外部难度的了解,二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就拿端啤酒比赛来说,你首先得知道这事具有什么难度,啤酒有多容易洒出来,还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知道你能以什么样的速度完成这个任务。学习的规律也是一样的,循序渐进能让你处于稳定态,啤酒洒了要输,过于亢奋或者怠惰一样的结果。很多人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另一个意思是想要不劳而获。
循序渐进说出来复杂,其实大脑很容易在理性的状态下完成这项工作。只要你知道它的原则,切勿抱不切实际的幻想,百分之百决心去学习,愿意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如果实在不行,模仿吧。看看别人学习好的是怎么个学习节奏,借鉴成功者的经验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捷径,实际上就算你自己苦心研究,终究还是会发现,你的方法和成功者的差不多。
二.不打破习惯
一个人养成习惯要一个星期,而打破习惯只需要三天,意志薄弱的只需要一天。再次建立又要重新痛苦一遍,来回来的折腾难免丧失信心,前功尽弃。因此遵守习惯是学习中必须遵守的法则。
学习的过程是有陷阱的,在获得突破的前夕,人会处在一个心理低谷。恐慌,害怕,失去战斗力,放弃治疗,看不到希望在那里。这不是你脆弱,也不是学习真的有什么困难,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很多人都是死在成功的前夜,仅仅是因为害怕成功。我在这里不是熬鸡汤,你想想人类哪次社会即将进步时,不造成群体对未来的恐慌。人类的潜意识里害怕自己失去掌控现有生活的能力,这在社会中是好事,一个很好的机制,但作为个人来说,是你的绊脚石。
容易打破习惯还有些主观因素。比如较高的刺激,巴胺大量分泌,以至于你受不了。我建议广大年轻人在真正想安心学习之前把该玩的都玩了,玩到想吐,玩到不想玩了再来学习。不然很容易受到干扰,你也别骗自己什么一定行,你行就不会受这样的诱惑了,没见过世面就去见见,想骂的人指着鼻子去骂。别把扰人思绪的东西带到学习里。
最佳身体状态
人为什么需要睡觉?人睡觉的时候身体都在做什么?
一.睡眠
网上有一种说法是,某些大神每天只睡六小时,有的更夸张,说某成功人士只要四小时。这种宣传实际上就是资本家哄你多干活,洗白自己。资本社会中,上层阶级集体达成了这种共识。深的就不谈了,举个例子来说。上学的时候我们几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无论穷人家的孩子买了什么,我们都会集体露出鄙视的神情,让这些人不爽。这就是闷坏,我所说的世界的恶意。虽然从没商量过,但在社会中上层阶级慢慢的找到了控制它人的方法,从此让你没了自由的语境,让你闭嘴。你不能和他们一样滚雪球,仅仅因为你是个正常人,需要睡八个小时。是不是无言以对。
睡眠是一件你值得尊敬的事情,你可以靠充足的睡眠满状态复活。在过去这是人们最尊重的事情,大家劳累了一天,睡个好觉,第二天奇迹发生了,你再次精力充沛。而当今社会,人们开始不尊重它了,少睡,不睡,能干点什么就绝不闭眼。有的是因为中了多巴胺的诡计,没完没了的刷朋友圈,你的时间成了资本家的资本,而资本家在睡大觉。另外还有人觉得这是节约时间,实际上这浪费时间,会让你作息紊乱,出现时间上的恶性循环,做什么事都很低效,感觉时间永远不够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睡觉是人生第一大事,无论是学习工作,每个人第一重视的就应该是睡眠。你必须觉悟到睡眠的重要,才能意识到睡前要把该做的都做了。
1.睡觉前时间用于学习,可提高学习记忆。《科学》期刊上发表过一篇研究,在学习后睡眠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细胞之间联结的形成,促进神经元中新树突棘的成长。
(注:树突棘是神经元树突上伸出的棘状突起,是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结的主要部位。树突棘的生长和变化与学习记忆过程密切相关)。
2.除非个别人的身体差异,或者岁数太大。普通人至少应该睡眠八个小时,当然超过九个小时也不好。
3.晚上八点以后就可以进入微光状态,睡前一定要关灯。夜晚光照不利于褪黑素的分泌,也会导致海马体异常。褪黑素是保证睡眠质量的,而海马体的异常会破坏内稳态,容易导致抑郁。与之相反的是白天要见光,不会那么容易陷入困倦。良好作息的条件就是白天见光,晚上无光。
4.买个耳塞子和眼罩,防骚扰。
5.睡觉可以放一些白噪音,和数羊的功能类似,起到了防干扰的作用。
白噪音抵消外界噪音的原理是什么?
6.收拾好自己的床。睡眠是人生第一大事,这点投资你必须有啊。
7.午休。反正我是中午30-45分钟,不然下午睁不开眼。这个因人而异吧。
午睡多久比较合适?
二.保持创造力
人在高度自律中会影响创造力,这事一点都不假(有一个研究证实过,找不到链接了,抱歉啊)。所谓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充满活力。有的人读一辈子书连个话都说不清楚,不是读书读傻了,傻子见了大姑娘都知道去扒裤子。这样的状况就是大脑失去了活力,灵魂穿上了束身衣。一个人总是处在高度自律中难免思维僵硬,解决的办法就是给它建立一个出口,利用周末时间放松。
周末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不知道多少先辈为了争取这点自由而死去。人应当把周末留给自己,这当然就要求你周末前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周末大家可以出去做你平时自律下不会去做的事情。当然别太过火啊,例如穷学生,平时节俭,努力上进,这天可以去做做按摩,推个便宜的油,干点不那么上进的事情。身体的舒适可以让大脑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利于天马行空。我说了别太过火,看自己经济条件,别一点逼钱往死里作。
精神的放松更是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可以完全抛掉自己的身份,环境。平时的路线就不要走了,画出来,去别的地方。平时的思维,世界观,写下来,就不这么做。恐高症的去坐坐过山车,平时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去做一做。走路上拍陌生女人的屁股,说声认错人了,不行撒腿就跑。不过还是那句话,不能过火,除非哪天你从短暂的学习阶段中解脱出来,有那么几个月的喘息调整时间,否则像作息时间这种事情绝对不能打破。
(我个人的放松方法就不说了,涉及隐私,随便说个吧,周末我会选一件我非常讨厌的事情去做)
结语:
以上方案和策略,已经是我认为最为轻松,最有效的方法了,从进入学习状态,到提高学习效率,再到进阶的技巧,最后是如何保障这些。希望真正能帮助到大家。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尤其是当今社会,不往前走很快就会被抛弃掉。我反感这种社会,相信很多人也都一样,但是毫无卵用,现阶段无解。鞑靼人的荒漠里有几句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小的时候人总想去干一番大事业,于是某天你上了路,跟着别人一起奔跑,你跑的越来越久,可终究没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而你猛然回头才发现,回去的大门突然关上,只好继续跟着前面的人继续往前跑,看看他们是否发现了什么,然而,并不会有。“
这些话说起来血淋淋,但也现实无比。过去的日子你回不去了,青春年少一去不复返,无尽的奔跑只为了能看到和你一起奔跑的人,以为他们在前方会发现什么,而且谁又敢将自己置身荒野呢,毕竟,前面有人跑,或许有希望。
人的这一生,痛苦多于快乐,也许正如书中所形容的那样,总的来说,不算精彩。但我并不打算为此放弃努力。原因不值一提,刻苦学习,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只为换来爱人的一次欢笑。或许这也就是大家鄙视的英雄主义吧。不管怎么说,大家加油,不要放弃,像我这种骨子里叛逆的大反派,浪荡不羁的社会渣渣都能努力,热爱美好生活的你们,怎么可能做不到呢。
http://weixin.qq.com/r/zUSchL7EMONPrfrn9xHf (二维码自动识别)
公众号建立了,小手一扫,改变人生。我爱你们。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更新:有人问我能快多少。就我个人而言,同一类型的书,我以前看一遍,可以吸收约55%,同时还容易看了后面忘前面。现在同样的时间我可以看两遍,第一遍耗时为原来的60%,吸收70%,第二遍可以吸收到85%以上,而不容易忘,更容易和其他模板连接起来。这几个数值只是根据我个人情况凭感觉估算,没有通过科学计算和测量,仅供参考。)
——————————————
大纲:
1,本书主旨:解决读书学习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2,整体阅读:学会构建大纲与提问
3,细节理解:抓取关键字,主旨,与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
4,消化内化:学会消化输出,评价一本书,找到这本书在你的知识体系里的位置
5,关于本答案的局限性
温馨提示:最重要章节为第2-3节。
——————————————
1,本书主旨:解决读书学习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1-1 遇到的问题
我不赞同,有些人说你读书读不进去是因为你太注重结果,你没有享受过程你太功利。我看心理学书籍,看文学小说诗歌,也许是为了精神享受。但是我看教科书,我就是为了功利的目的啊。
问题就在于,我们在看自己不是真心喜欢的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走神,分心,感觉枯燥烦闷,看不进,理解不了。一页看好久也不知道它讲什么。
1-2 读书的目的不同
首先呢,我们看书一般有两种目的:
①一种是为了获得资讯,这种其实不需要怎么动脑,几乎不用动用到多少理解力;比如看新闻,看鸡汤,看时装杂志等等;
②另一种,是为了获得知识,或者说需要和作者深入沟通对话,增强自己的理解力。
要知道理解力,自控力这些像肌肉一样,需要锻炼才会越来越强大。当然这个比喻也不是太恰当,因为一般来说理解力不会倒退,但是自控力会。总之,当你遇到一本很难读的书的时候,你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这里面有许多障碍,难以理解的地方,需要你去跨越。跨越过去之后你的理解力,就升级了。
1-3 阅读的不同层次
所谓的“阅读强迫症”,就是很多人看什么书都好,都用一个速度去看,一字不漏地看。其实这是不对的。
我们一定要养成的一个意识就是:要根据书本的类型和难度,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与方式。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小孩子阅读的阶段,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们做外语的阅读理解,很多时候就是这个阶段的阅读。
2,检视阅读:快速地浏览一本书,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应该用什么节奏去读,作者主要想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
3,分析阅读:对于一本需用用到理解力的书,我们要知道怎么把它嚼碎了,再消化。
4,主题阅读:这个不是读一本书的问题了,而是要读几本书了。这几个作者在这几本书,讨论了一个什么主题,他们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而这本书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你的阅读理解力,也就是分析阅读的能力。
——————————
2,整体阅读:学会构建大纲与提问
2-1 开始读之前
这个点非常重要!我认为一个会提问的读者,才是一个优秀的读者。
在打算认真阅读一本书之前,先做一次检视阅读,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本书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理论型还是实用型?
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作者主要想讲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呢?
2-2 检视阅读
那么检视阅读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呢?
① 书名与序言 ②目录 ③索引 ④出版者介绍 ⑤ 挑一个看起来像重点的章节略读一下
⑥随便读一两段,读读用词语法的感觉等等 ⑦后记
关于这些点,我发现原来有些角度,有些细节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关注过的,比如序言。虽然有些作者喜欢在序言里谢谢这个谢谢那个的,但是大部分优秀的作者是会在序言里面说说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想解决什么问题的,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的。其实是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呢!
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要是你以前没有关注的话,尝试去关注一下吧,会有不同的感受!
补充(2015.10.21):有人评论说目录很重要。嗯,是的,其实这七个点里面,最最最重要的,往往是目录。因为目录之于一本书,相当于脊椎之于一个人。我之前特地提了序言是因为序言经常被忽视啦。
2-3 构建知识框架
其实对于我来说,作用最大的就是这部分了!
关于阅读实用性书籍,我有一句话送给大家,无疑问不读书。
其实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定会不停地向自己提问,然后再去书中寻找答案。
比如我阅读采购管理的绩效管理,关于这本书的知识框架,我会问自己哪些问题呢?
概论导论:绩效管理这个模块在整个采购管理系统与流程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重要性:为什么要进行绩效管理?有哪些原因?可以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很多人看到了这里都糊涂,所以我觉得需要补充一些例子。所以拿写小说来举例,虽然我并不会写小说,但是我暂时想不到更适合的例子了,说错了你们别打我。不过可以在评论里温柔地告诉我,哈哈哈。
类似问题:要写一部怎么样的小说呢?题材是什么?家庭伦理,爱情,科幻? 为什么要写这个主题呢?想表达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思想?)
绩效管理系统的结构:绩效管理这个整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是怎么排列又是怎么相互作用的?
(类似问题:要安排哪些人物呢?这些人物是什么性格?他们之间关系是怎么样的?怎么用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呢?)
方法论与优化:如何评价与优化绩效管理系统?在应用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类似问题:用什么创作方法写比较好呢?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
关于本书的结构:编者是怎样安排这本书的知识的?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逻辑来安排?
(类似问题:到底先写哪部分内容比较好呢?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如何呢?那种安排对会更有张力呢?)
以上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下,我在尝试理解一本书的整体性的时候,会问自己什么问题。
有人问,那到底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来提问呢?每种不同的类型书,有不同的模型。理工科的书,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是管理学基础的一般思路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执行一项项目或者任务的思路一般是:收集信息——拟定方案——评价方案——执行方案——监控与反馈、修正。或者在此模型上的延伸和变形。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同的科目可能有不同的基本思维方式,没法一概而论,需要大家自己去总结。多读加思考,才能总结出规律。
最最基本的就是: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而且这个过程还可以重复,把内容层层分解下去。
比如我打开第一章:关于这章的安排,我可以继续提问。
编者在这张讲了哪几个方面?
他想要回答什么问题?
他为什么要这么安排第一章的内容,这逻辑是什么?
这样做了之后,我无论阅读哪章,哪段,我都知道自己到底在读什么,我需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部分处于整体系统的哪个位置?
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很有成就感,我清楚地知道我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就像玩游戏一样,我做好了一个任务,就可以领取下一个任务了。我的奖励,就是我获得的知识。
这是长时间高效学习关键所在,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像一个即时反馈系统一样。就像你玩游戏,一个一个地做任务一样,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
(有人说我离题…其实我在这里有点过题…)
2-4 检视阅读不求甚解(2015.10.23 更新)
这篇答案我用心修改过好多次,所有评论也看了。发现有许多人多看不懂…囧rz…
这让我想起书里面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之前没有讲,那就是:
做检视阅读的时候,遇到一本比较难的书(仅限实用类),看到自己不懂的词和细节,你没有必要去抠。不求甚解地读一篇,绝对要比你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收获大很多!!
这句话,我真的想把字号放大到32去…
其实你不能完全读懂没关系,我读这本书我也没有百分百读懂,但是我抓住了我可以抓住的部分,我就是进步了,有收获了。
而且,不仅是大学里的教科书,很多书都是,相信我,看第二遍比看第一遍的时候,要容易理解很多很多。别以为到了大学就不用复习了喂。
3,细节理解:抓取关键字,主旨,与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
上面我们已经搭好了骨架,接下来让这个骨架有血有肉,来理解细节吧!(转折句)
3-1 了解关键词和基本概念
打开一本新的教科书的时候,里面好多词,我们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很可能是因为它就是这本书的专业术语。
相信很多同学,都做过“名词解析”这种题型吧。要我说,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就算老师不考,我们也要学会自己考自己。
比如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如果你懂这个专有名词的意思,我就不需要用冒号后面那一长串句子来表达我的意思了。多么简洁高效啊。
理解关键词和专有名词是提高理解力,高效沟通的基础。
3-2 找到作者的主旨
一般来说在一个章节,作者会针对一个问题展开论述。一般我们要说明一个问题的过程是这样的:
前提和假设——提出观点(论点)—— 原因(论据)—— 组织说明 (论述)
你要找到这些部分,并且把它理清楚,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
了解作者如何论述一个问题,按照什么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有归纳法演绎法之类的。这里不展开了。
我在读一个章节的时候,我先了解这个章节处于系统的哪个位置,然后我再开始看看这个章节里面,有哪些重要概念或者专业术语需要我特别关注的。最后,我才开始看作者是如何讲清楚这个问题的,如何论述,从哪些角度?
4,消化内化:学会消化输出,评价一个本书,找到这本书在你的知识体系里的位置
你看了一本书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输出,用自己的话,讲得出来的那部分才是你的东西。比如我这样,我写的时候,我是不会看书的,除非是要引用某句话。
看完一本书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否知识不够,没讲清楚
是否他的知识是错误的
分析是否不合逻辑
分析和理由是否不完整
在知乎上看其他答主写答案,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思考,他的答案写得到底好不好。不好在哪里?
当然,评价一个人的答案请理性评价。
有时候我写东西,如果有人反对我,而我觉得他根本不了解我在说什么的话,我是不会回复的。因为如果都不理解我讲了什么,就开始反驳我,我没有与之争论的兴趣。
还有那种情绪化的无脑喷,我也一律无视。不能摒弃情绪化的状态理性讨论,我也不争。
还有一种人,反驳毫无逻辑,纯粹为了想争赢。这种我也不争,是是是,你都对,行了吧。这种人把语言当作战争武器,和他争没有任何收获。
书中这样写到:
(一个人)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5,关于本答案的局限性
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不会去翻书,因为我不翻书我还记得的部分才是属于我的。我要完善读书笔记的话,得等我再看第二次的时候,我再来完善。
所以我的理解可能,是有残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有错误的。欢迎大家指正。
而且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阅读方法论”的书,本来呢,按照作者的观点,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还要学会去评论一本书。然而因为我觉得我关于这个主题的阅读量还不够,还没有到能客观评价的时候。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还是买了这本书来详细读读吧。
(更新:若一定要说有什么缺点,我觉得有两点,太啰嗦和对文学类书籍不太适用。)
发现好多人不知道是哪本……看图…
作者:莫提默.J.艾德琳 查尔斯.范多伦
(太多人问了,我还是更新一下吧,其实你们上网一搜,排在第一的应该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吧。)
————————
看到有些人说看不懂…
实在不懂,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读书笔记,《影响力》中作者是用怎样的思路论述每个章节的。他的第二到第七章都是用的一个思路,一个结构来论述的。这本书的思路之清晰,简直就是典范啊。
(2015.10.22更新:终于补好了…累死)
不太会说话,怎样提高说话的技巧? - 吸吸君的回答
————————
收藏是点赞数的三倍啊哭了…是不是一路看下来太累了,你们给忘了呀~~
你们这样子不厚道。T-T
-----------------------------------------------
推荐阅读:
如何评价《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 程浩的回答
大概我的答案风格就是这样,举例比较多,通俗一点,所以会比较长。
然后有人觉得我太罗嗦,呐,喜欢精简版的看这个。
不过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极有可能看不懂就是了。
————————————
要是对答主的笔记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其他咯~都是比较系统的啦~即使没有读过原著,里面也有大量举例,保证通俗易懂。
系统地学习桌球入门:
如何系统地学习台球? - 吸吸君的回答
自学日语入门:
如何开始学日语? - 吸吸君的回答
读书笔记《自控力》:
为什么「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 吸吸君的回答
读书笔记《异类》: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吸吸君的回答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以前你可能已经看过很多讲学习方法的文章。什么“番茄工作法”啦,“清单学习法”、“任务表学习法”之类的,乍一看好像都挺有用,至于效果嘛……只能说因人而异。因为就算你知道了很多的方法,如果不知道这些方法的适用条件,还是没办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这就是我写本文的缘由。
移动阅读最大的弊病就是碎片化,你看完一篇干货,觉得自己好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放下手机很快就不记得了。因为它仅仅是一粒沙子,和其他知识没有联结,看得再多,堆在一起也只是一盘散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花了3个月来写这篇文章。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我写了十几篇文章作为铺垫,直到今天能把它们搭成一个知识体系。今天这篇文章会讲到很多学习方法,我会先阐述它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然后再讲该怎样操作效果最好。
第一部分先介绍学习的系统模型,第二部分介绍学习前的准备工作,第三部分是一些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
篇幅比较长,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里贴上文章结构图和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方法比努力更重要——从系统思维看学习过程
系统思维就是认为事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会受情绪、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首先要把自己调整到一个适合学习的状态,“高效学习法”才能起作用。
第二部分:学习的准备阶段
如果你刚刚和女朋友大吵一架,相信你很难平复心情专心学习;如果你没有办法静下心来,一坐在书桌前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再好的学习方法也不管用。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要做两件事: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并且快速进入专注的状态。
第三部分: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围绕学习系统的5个环节——预习、听课、记笔记、自习和回想展开,给出了每一部分的要点。比如,预习可以“不求甚解”,只要知道哪里不懂就行了;上课听讲的时候要留心预习时不会的内容;记笔记不是机械地抄写,而是先要辨别哪些是重要的内容;自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6种方法可以帮你加深记忆;回想的过程贯穿学习的全部,回想能够帮助我们记得更牢固、更久远。
[h1]一、方法比努力更重要——从系统思维看学习过程[/h1]为什么老师讲课都认真听了而且做了笔记,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什么明明做了很多题,分数还是原地踏步?为什么考前复习的时候感觉啥都会,一上考场却频频出错?已经很努力了,每天很晚睡觉很早起床其他时间都在学习,成绩还是平平,难道真的因为我笨……
别急着给自己下论断。智商的差异的确存在,但是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天赋异禀者毕竟少数,多的是靠努力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不过这里的“努力”并不是说晚睡早起刷很多题就能考高分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策略。如果用公式来表达学习效果的话,可以写成:
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
这是个很好理解的公式。好的策略可以帮助你少做甚至不做“无用功”:你背诵的每一分钟都有单词印在脑海里,解答每一道题都能掌握相关的一串知识点,和别人学习相同多的时间,你能学的更好。
如果把“学习”的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它包含着许多环节:预习、上课听讲、记笔记、自习、回想等等,而我们的精力——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则影响着其中每个环节的效果。
要是你刚刚和女朋友大吵一架,恐怕接下来好几节课都会心乱如麻;要是你生病了还坚持去上自习,平时能背100个单词的时间,恐怕此时只能记住50个词;要是你刚刚从球场上回来,这时候如果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你八成还要先用几分钟回味一下刚刚自己潇洒的扣篮的英姿。
学习系统属于“增长极限模型”:你投入了一个“努力”的因素,比如说做很多题,一开始成绩是有提高的,但是很快就会进入瓶颈。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才停滞不前,于是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结果收效甚微,甚至成绩开始下降。
“增长极限模型”的杠杆作用点在“负反馈”的环节。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识别并改变负反馈限制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总是做重复的题人会心烦、不想学习;你要花很长时间来做这些题,可能会睡眠不足,从而导致记忆力衰退、内分泌失调;又因为成绩没有提高,你会感到很挫败,对自己没信心……
用系统思维来学习,你就不会沉溺于“埋头苦干”,而是同时会关注提高成绩的其他方面——你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并且通过针对重难点的刻意练习来获得提升。
[h1]二、学习的准备阶段[/h1]
1. 先解决情绪问题
在一切困扰学习的问题之中,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如果你刚刚和基友闹矛盾,现在还要强迫自己背政治简答题的话,相信我,你记不住多少内容的;如果去做理工科习题,出错率也会极高。
这里建议大家尝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ABCDE法”,非常简单而且有效。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在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被其吞噬,慢慢地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理性的、心态平和的人,时常保持愉悦放松的心情。
喵之前写了一篇7k字的文章非常详细地阐述了“ABCDE法”如何使用,戳这里叶倩倩:如何控制负面情绪?
没有情绪问题就继续往下看啦~
2. 快速集中注意力进入状态
开始学习之前,把桌面收拾整洁,桌子上只留下你需要看的书,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统统拿走。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在书桌前,活动一下肩膀和脖子,放松。缓慢地用鼻腔吸气,让气体在胸腔里停留一段时间,再缓慢地经由口中吐出。这样重复好几次,在心中细数呼吸的次数,不要去想别的事情。如果环境比较嘈杂的话,可以买一对柔软的耳塞,或者用入耳式耳机听白噪声。
能让心情变得安静的歌单:『纯』大自然的声音 - 歌单 - 网易云音乐
[h1]三、学习过程[/h1]这个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会用很长的篇幅来写。在系统思维部分我提到了学习的5个环节,下面来把这些环节拆开讲解。分别说说它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该怎样操作效果最好。
1. 预习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预习。很多同学不喜欢预习,觉得浪费时间,要想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弄懂一个知识点实在太费劲了。
注意,这里说的预习并不是“自学”,不需要你完全懂。预习的目的是“提前了解重点”。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大概一个科目分配10min就足够了,有一些自己擅长的科目甚至不需要预习。我一般会在当天写完所有作业以后用半小时完成第二天所有科目的预习工作,实在来不及的话就在上课前的课间看一眼。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段落时,眼睛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提醒你这里要多留心。
“知道这里不懂,明天上课讲到这个知识点时我要注意听。”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2. 上课听讲
一节课的时间通常有45min,想要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高度专注是非常困难的,难免会走神。这时候前一天的预习成果就要派上用场了:你已经知道了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其中会花很长时间讲你已经知道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大需要你仔细听的。但是,当老师讲到你昨天预习“这里我不懂”的时候,迅速收回思绪认真听讲。
这样,一节课大概只需要保持10~15min的专注,就能掌握大部分重点(重点就是你预习的时候看不懂的)。在这个时间长度里保持专注,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很容易实现的。
3. 记笔记
为什么记了那么多笔记,一考试分数还是不理想?不记笔记吧,又感觉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怎么办呢?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大脑会交替经历两个过程——存储和提取。你背一篇古诗文的时候要读好几遍,通过读把内容印在大脑里的过程就是存储,合上书,复诵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提取。
如果你记笔记的时候大脑空空,只是机械地把老师PPT上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那么这种记笔记的方式就是无意义的,写多少字成绩都很难提高;但是,如果你听完一句话不要马上写,而是先理解这句话,搞清楚其中的重点是什么,然后只记下这些重点,在书写的过程中你已经把这些知识印在脑海里了。
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喜欢用思维导图笔记法,听课的时候一般用康纳尔笔记法,或者直接就写在教科书的空白处了。用什么笔记法都只是辅助工具,“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理解一句话,并且提取重点这个过程。
(附一张大学时在书上记笔记的图,写在书上主要是因为把图在笔记本上重画一遍太浪费时间了)
后来发现其实A4纸比笔记本更好用,可以直接把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课堂上延伸讲解案例写在纸上,然后夹在书里。
4. 自习
(1) 更换学习场所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考试的时候在卷面上见过一道似曾相识的题,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该怎么做了。这时候,为了回忆起它的解答过程,你会先想起那是一个晴天,教室的门敞开着,窗帘随风而动,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这道题目,然后在黑板右边偏下的位置写下解答过程……随着回忆起越来越真实,那些板书的影像在脑海中越来越清晰,突然灵光一现!于是赶紧拾起笔把解答过程写在了试卷上。
这是因为人有两套记忆系统,一个叫做显意识记忆,还有一个叫做潜意识记忆。比如说你背课文的时候,看起来只是记住了那些字连缀而成的语句,事实上,在你背的这个过程中,窗外树叶的沙沙声、黑板旁边滴滴答答走着的钟表、教室里桌子的位置……这些环境内容也被录制进了大脑中,只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
我们要做的是,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拿上你的书到外面去,到咖啡店去,从自习室搬到图书馆;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段,以前习惯早上学英语,现在就在早上学数学,把英语换到下午、傍晚时段。学习的时候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晰、长久,所依赖的“好地方”对记忆的限制也就越少。
(2) 拉开学习间隔
打散你的学习时间,把一长段时间分成好几段,这样会大幅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说你打算用2小时来学英语,那与你一口气连学2小时相比,今天学1小时、明天再学1小时的方式能记得更多、更牢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忘掉了一些知识;时间跨度越大,你忘记的内容越多,但是也因此能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花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刚刚学过一个概念,你没必要立即复习,因为这样做几乎是没什么效果的;如果一小时甚至一天之后才复习,这时候才是有用的。把一大段时间分成好几段会强迫你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里挖出来,重新存储一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你的记忆。
但是这个“间隔”是有阈值的,如果间隔太久的话你可能会怀疑“我真的学过这个吗?”这里给出一张心理学实验得到的表格。“学习间隔”指的是从你“第一次学到这个知识”到“第一次复习”之间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期限内复习才能确保考试的时候还记得。
大家都经历过考前抱佛脚吧。看上一天一夜的书,然后去考试,很快这部分记忆就像被删除了一样无影无踪。对付一场考试固然有用,但是对后面的学习很不利。大学高年级的很多专业课都是建立在前面课程基础上的。比如说要是你“模电”学的不好,在学习“电力电子”这门课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障碍;要是你“复变函数”和“电路基础”学的不好,“信号与系统”这门课会让你很心塞。所以啊,学习不要偷懒,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学科,只有经过遗忘才能记得更深刻。我们的记忆就像肌肉增长一样,先“损耗”一些,随后才能变得更强壮。
(3) 先考试后学习
为什么我明明已经认真复习了,还是会考砸?为什么题目看着都眼熟,一提笔就不会做了?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能力错觉——熟练度错觉。学习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内容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然并卵。熟练度错觉会在潜意识里自动形成,因此要小心这些强化熟练度错觉的学习方法:
用荧光笔划线、再抄一遍笔记、再看一遍老师说的重点、刚刚看完一遍就立即复习。
这些大多都是被动的、不经过脑子的学习,几乎不会提升任何学习效果。相反,你需要让脑筋动起来,比如我在【记笔记】那个部分写到的,你要用心想一想重点是什么然后记下来,而不是无脑抄。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放一放,然后用心去回想刚刚的内容;如果此时能够回想出刚刚的那个诗句,那下次大概率还能想出来;要是“直接去看书”的话,下次可能还是离不开书。
这里的“考试”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把已经记住的内容再表达出来。合上书背诵、不看课后答案完整地进行一次演算,这些都属于不同形式的“考试”。
如果能在学习之前来一次预考就更好了。可以拿往年试卷和课后习题来练练手。这个时候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学过这些内容,只能靠猜测完成,大脑运作起来会格外费劲。也正因为此,“熟练度错觉”会被消除。如果一上来就学习,你只看到了正确答案,自然不会被干扰项弄混;但是等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干扰项就会让你犯迷糊了。
预考能让我们看到接下来要学的内容,会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学,相当于“剧透”了重点。这样当你学到重要内容的时候,就会格外留心。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非常有利于自测的方法——费曼技巧。你去百度费曼技巧会发现很多高大上的解释,这里我只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把你学到的内容将给别人听。讲给你的爸爸妈妈、讲给你室友听,把所有似乎“只可意会”的内容都讲出来,这个过程你自己的知识脉络会越来越清晰。教科书上大段的术语很难记忆,费曼技巧会帮助你“用自己的话记下来”。
(4) 交替学习
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在章节课后习题出现的时候,你是会做的;但放在综合卷里之后,你就不会做了(对,说的就是理综考试)。你明明是会那个知识点的,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该用哪种办法解决。
每次专注于一个技巧的练习,比如解微分方程、练习某一个调号的音阶等等,会让你感到实实在在的、明显的提高;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这些专一练习却限制了你在每一个技巧上的进步速度。而混合练习则能深化你对每一门学科的掌握。
我们前面讲到的换环境、打散学习时间都属于交替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在学习的间隔中穿插一些其他事情:比如说学45min数学,然后站起来接杯水、吃点水果休息15min,接下来学习英语而不是继续看数学。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晚饭后通常先弹1小时钢琴,然后才开始写作业。
交替学习会损失一些学习的专注度,也会导致我们学过之后忘掉一些内容。但是,我们前面说了,“只有忘记才能更好地记住”,交替学习就是让自己直面这些困难——换个环境就记不住了,那就多换几个场所,去咖啡厅去公园里去图书馆,直到记忆不再依赖环境;换个时间就记不住了,那就多换几个时间,把早上学的科目移到下午移到晚上,直到记忆不再依赖固定时间段。
除此之外,你在自己设计交替练习方案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把新的科目跟以前学过、练过,但是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还要记得把不同题型掺杂在一起。这样当你真正面对考试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5) 刻意练习
为什么做了很多题,成绩还在原地踏步?原因可能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练习方法!说白了就是你的时间都花在无用功上了。题海战术最大的问题在于你会用很长时间来做已经会做的题目,而对于没有充分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却练习不足。
为了解决这这些问题,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一种超棒的方法,叫做“刻意练习”。用人话来说就是“多花时间在薄弱环节,持续关注重难点”,具体方法如下:
做刻意练习的时候,要专注于学习解题步骤中最难的部分,并提高对这部分的解题速度。
(6) 睡眠
怎么睡才能帮助学习,这是有学问的。
人的睡眠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筛选并巩固存入脑中的信息。比如说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期(主要集中在前半夜)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非常重要,包括名称、日期、公式、概念等。
如果你要迎接一项需要发挥记忆能力的考试,比如政治、英语、历史之类的文科考试,那么备考前夜你最好能按照平时的时间上床休息,以充分保证前半夜的深度睡眠,然后早早起来再快速浏览一遍备考材料。
如果你要应付的是考验你针对不同模式及规律判断能力的考试,比如数学、理综等,早上最好能睡个懒觉。
如果你有一场音乐表演、体育竞赛的话,那你也许应该晚点睡,早上也晚点起。
困得睁不开眼了还在挑灯夜战?放下书,快上床睡觉吧!
5. 回想
其实严格地来说,“回想”并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而是贯穿了几乎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它实在太重要了,于是就把它单独拎出来再捋一下。
用到“回想”加深记忆的地方有:
听课时:回想预习的时候哪些环节困住了自己,老师讲到这部分知识时要多加留意;
记笔记时:大脑中复述老师刚刚讲过的那句话,从其中挑出重点写在笔记本上;
自习时:如果你想背一篇课文,花30%的时间来读,剩下70%的时间回想刚刚读过的内容;
入睡前:快速回想白天学过的知识;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回想”。
回想的过程就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更久远、更牢固。当你发现有个知识回想不起来的时候,就说明你该去复习它啦~
[h1]总结:[/h1]1. 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会受情绪、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要只顾着埋头学习熬夜刷题,心情和睡眠也很重要哦~
2. 开始学习之前要先解决情绪的问题,并且快速进入专注的状态;
3. 预习的时候不必太纠结,知道哪里不懂,上课的时候注意听就好;
4. 上课听讲要重点关注预习时不会的内容;
5. 用什么笔记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理解一句话,然后记录下其中的重点这个过程;
6. 学习的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晰、长久;
7. 打散你的学习时间,不要一次性学太久;学完以后记得及时复习;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几个科目穿插进行;
8. 先考试后学习能让你学的更好,把你学到的内容讲述给身边的人听;
9. 把新的科目跟以前学过、练过,但是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练习;把不同题型掺杂在一起练习;
10. 题海战术会让你把时间浪费在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上。别这样,多花时间在自己的薄弱环节, 持续关注重难点;
11. 好好睡觉,才能记得更牢固;
12. 3分时间用来“写”和“读”,7分时间用来回想。
撰写本文过程中用到的参考书目:
系统思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
专注:丹尼尔·戈尔曼《专注》、凯莉·麦格尼格尔《自控力》;
学习:本尼迪克特·凯里《如何学习》、芭芭拉·奥克利《学习之道》、威廉·克瑙斯《终结拖延症》、大卫·迪少夫《元认知》、安德斯·艾里克森《刻意练习》、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情绪:阿尔伯特·埃利斯《拆除你的情绪地雷》、丹尼尔·戈尔曼《情商》;
费曼技巧:理查·费曼《别闹了,费曼先生》
把这么多信息整合在一起真的是个浩大的工程呀。看喵这么辛苦,留下一个赞再走吧~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公众号【小猫倩倩】(微信号:yqq-lc)做了整合,关注后回复关键词【高效学习】即可获得图文目录;回复关键词【如何学习】可获读书笔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从构思到查阅资料、落笔,再到最终的完工,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虽然不能说是呕心沥血,但怎么也算尽心尽力。
一、前期准备
二、和拖延症宣战
三、高效学习进行曲
四、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建立统一资料库
以下是正文。
一、前期准备
睡眠的重要性和如何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
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我们对睡眠的基本论调,悄悄地发生了改变,20世纪初期,爱迪生说过:睡眠是犯罪性的时间浪费,是原始人的遗物。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一次采访当中,也提到:懦夫才需要睡眠。
当然,说起这些年代久远的话语,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在掉书袋。
但你应该经常听过某某高管或者行业大佬,每天只睡3个小时,依旧可以神采飞扬,干劲十足。你的老板或者经理,应该也会向你灌输:优秀的人,大多只需要3,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下次当你听到这些看似为你前途着想,实则是为了剥夺你的睡眠时间,让你心甘情愿地为领导卖命的话时,不要当真,踏踏实实睡你的觉。
那睡眠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专门研究睡眠的神经学家Russell Foster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将你的卧室装扮地如天堂一般;
- 卧室的光线要尽可能地保持黑暗,明亮的光线会提高警惕度,让人更加清醒(小tips:不要在睡觉之前,站在敞亮的洗手间刷牙,可以提前半小时刷牙)
- 中午之后,尽量避免咖啡因地摄入;
- 购买床上用品时,应该尽可能购买高质量的;
- 睡前半小时,请远离手机、平板、电视等电子产品。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睡眠,可以观看以下纪录片或者TED演讲BBC:关于睡眠你应该知道的十件事
罗素・福斯特: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知乎上面也有很多关于改善睡眠质量的回答
如何改掉晚睡强迫症? - 心理学
有哪些可以帮助睡眠的日常物品? - 生活常识
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 生活
二、和拖延症宣战
- 什么是拖延症?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需要现在要完成的事情,你却一拖再拖。这是大脑的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它会告诉你,你应该工作啦,你应该学习啦,你应该完成项目啦,等等。
这是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在你要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会问问你,先把任务放在一边,刷刷知乎如何?
在前额皮质和边缘系统的博弈当中,为什么大部分都是边缘系统取得胜利,从而让我们次次拖延呢?
这是因为前额皮质虽然知道完成工作所能带来的长期收益(老板交代的工作、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健身读书等),但它非常容易疲倦,而边缘系统和大脑的奖励区域十分关联,它对可以让你产生即时快感的事物十分敏感(各种信息通知、游戏等),这也是你每次拖延的原因所在。
- 如何战胜拖延症?
- 利用帕金森法则来管理你的时间
时间越多,你做一样事情就会倾向于慢慢完成。这就是为什么当你只剩下最后5分钟的时候,你的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的原因。因为当你分配给某个任务的时间越多时,你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少。所以,知道你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吗?因为你给自己太多的时间,解决拖延症的好方法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最后期限(Deadline)。
- 分解任务,减少心理负担
这个方法要比帕金森法则来的实用,我们之所以每每拖延任务,例如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或者开始写一本书,抑或学习一门新语言,是因为这个任务包含了无数的小任务,无数的小任务压在你身上,给你带来了超载感,于是你就宁愿推迟,也不愿开始。何不现在就开始细分,而不是等帕金森法则发挥作用呢?
以完成一份报告为例:
- 想出5个创意,把它们写下来
- 想出5个或者更多的创意,把它们写下来
- 把这些创意收窄成3个
- 为第一个创意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 为第二个创意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 为第三个创意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 寻找更多适当合适的创意思路
- 在网上搜索这个话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
- 查阅第一篇文章,并做好笔记
- 查阅第二篇文章,并做好笔记
- 查阅第三篇文章,并做好笔记
- 回顾所有已经记下的笔记
- 构想报告大概的思路
- 创建报告具体的轮廓
- 开始写一段文字
等等如果你真的按部就班的话,其实真的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对于一个人来说,想出5个ideas不是一件难事,收集一些资料和相关的学术文章更不是难事,只有把重大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你才不会有那么大的精神超载感,也不会对一个任务一拖再拖。
- 最能让你产生愉悦感的任务,优先完成
当我们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你产生愉悦感。每个人的触点不一样,有的人完成最困难的任务,满足感最为强烈;而有的人,需要循序渐进,从微小的成功获得鼓舞,从而一鼓作气,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最困难,或者最容易中,做出选择。
三、高效学习进行曲
- 杀掉通知,不要多线程完成任务
各种通知信息绝对是注意力的头号杀手,在学习之前,最好关掉所有的电子设备,远离外物的干扰。一次学习过程,只完成一样任务,搞多线程、多任务的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
- 将任务难易和精力充沛低落相匹配
我们不能保持每时每刻都精力充沛,每个人每天的精力,都会起伏不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将任务的难易和精力充沛低落相匹配。比如我早上起来,精神状态最佳,那我要着手解决的,是最困难的学习任务,比如研究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或者朗读一篇经济学人文章等等,
到上午10点多的时候,精神状态已经跌落到中等水平,这个时候,可以完成一些任务难度中等的任务,比如写论文的开题报告,看几页小说等等,
到中午吃饭过后,精神状态跌到谷底,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刷知乎,查看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相关动态,看到好的文章,及时保存下来。
当然,每个人的精力起伏区间不同,匹配时,要因人而异。
- 将知识点可视化,卡片化
知识都是有关联性,不是孤立,分化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这些关联的知识点,通过作图,或者卡通形象等形式加以表现出来,这样可以建立各个知识点联系的桥梁,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更能激发学习者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可以自己动手做出和下图类似的图表
四、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建立统一资料库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大大拓宽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降低了获取新鲜资讯的成本。很多人会通过长时间地阅读学习,也会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知乎、果壳、微信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平台,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进而提升自己。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存在着以下的弊端:
- 「碎片」知识,会增加搜索成本,而且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产出;
- 知乎、微信、微博这些平台虽然不乏优质干货,但说到底还是社交属性高于学习属性的平台,寄希望于这些平台进行「长时间」、「高效」、「碎片化学习」显然十分不靠谱。
为解决以上两点问题,建议借助类似于有道云笔记这类知识管理软件。好处是:
各个网络平台,我赋予不同的功能。知乎主要获取干货和一些独特的思维方式;果壳主要获取科普知识;微信公众号主要聚焦于Excel和PPT。这样每个网路平台都有所分工,各有取舍。
我的公众号已经开通啦,有兴趣的知友,可以关注一下,期待与你相遇。
感谢阅读,预祝周末愉快。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看了很多答案,好多答案水准都很高。也发现了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其中包括两个学习方法——重复和联想。也在后面讲下这两个方法的一些局限性,供大家参考。
如何才能长时间高效学习呢?我讲一些新的观点,以供启发。
知易行难很大程度是因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提高大家的执行力,我也会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等角度讲讲我的经验。
大脑的学习和执行机制是怎样的呢?我大概讲几点。
1.大脑的有限容量,高压缩比。
一些理论模拟后认为,大脑的内存是有限的,可能还有点小。但是大脑存储的信息为什么还那么多呢?主要在于大脑恐怖的压缩比,1GB的信息内容可能最后被大脑压缩不到1KB。所以,我们的大脑能够装下非常非常多的东西,不过,大家也知道被手机软件压缩过的照片会模糊,同样的,被大脑压缩的信息非常容易模糊而被遗忘或记错。
2.神经元生活环境“差”。
我们知道电信号是可以转化成信息的,我们的电视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但是电视信号的传递是通过包有绝缘漆的铜导线,而大脑的信号靠的是神经元,而神经元突触具有可变性,不是一直能形成通路,而且出错率比较高。那就意味着,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非常容易链接不上,非常容易被隔壁老王,哦不,隔壁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信息干扰。这是我们容易忘记和记错信息的原因之二。
(这套路是不是很熟呢?)
另外就是,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细胞外液中有一定的游离空间,尤其是新生的神经元。如果受到较为猛烈的脑部撞击,大脑会遗忘很多信息的原因就是神经元游离太远链接不上了以及激活神经元的电流阈值不够,就像传递信号的电线断了一样。也有人漏电到短路的,比如说,突然忘了最好的朋友名字叫什么。
还有,高中也学习过的,同一个神经元如果一直接受相同的刺激,那么它的动作电位将会慢慢变低,提高了应激阈值,应激电位维持在很低水平。也就是对信息的吸收边际效能很低。这也是科学研究对短期内过多重复学习归类为较为低效的学习方式的原因之一(可以重复学习,但是建议分散性重复)。
3.学习的工作路径
我们大脑关于学习的基本工作路径,与决策路径相似。“信息/场景→认知思考→记忆/经验抽取→情绪加工→信息结合→记忆/新信息”。大脑本身就是由860亿个神经元和数量巨大的神经胶质组成,每一个神经元都会链接很多很多神经元,每一个过程也都需要经过非常多的大脑部位和神经元链接。其中,结合的记忆/经验,以及情绪加工越多,那么记忆就会越加牢固。但是形成的新信息是受结合的记忆/经验,以及情绪影响的。联想能够让记忆更加深刻,但是却使生成的新的信息不是特别准确。所以,如果要对信息进行精准记忆,不建议采用联想的办法。
讲完这几点,大家对自己的记忆和学习机制有所了解,自己也可以尝试想想,怎么根据原理生成自己的办法。在这里,我也讲讲几点我的一些办法。
1.构建系统
我们的大脑只占了我们身体质量的2%,但是耗氧量却占了25%。本身极度耗能,所以大脑总是想法设法“偷懒”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喜欢归类和规律化信息。我们之所以喜欢给人“贴标签”,是因为认知事物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是贴了标签可以简化对世界的认知,降低能耗。
同样的,我们大脑将1G信息压缩不到1k也是非常耗能的。尤其是选择压缩哪些的时候。这个时候,大脑也会优先保留有规律的和能够归类的信息(也尽可能不占内存)。所以,我们记忆那些押韵的、有趣的信息更加深刻。而系统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归类和规律总结。这样大脑能够更为高效的记住信息,而不会太快遗忘。
我个人构建系统的办法是做笔记。个人心理学、经济学、历史、方法论等笔记已经有三十多本。每每需要即使不能全部记起,根据印象稍作查询,也能很快链接起来。
2.增加联系节点
在原理里面有说,每个神经元都会链接非常多的神经元,但是我们在抽取信息的时候,即使一个神经元能够链接有很多个神经元,也未必能够形成信息的通路。所以,也就才会有那,跟人家讨论,回了家(换了记忆场景)才想起来怎么反驳的情况。因为这个信息能够链接的神经元不够多,能够根据不同场景而链接的神经元更少。所以,如果要形成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需要尽可能增加信息的链接神经元,形成通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引自Facebook)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这样的信息通路呢?比较简单的办法是看科普类书籍,比如说《十万个为什么》、《全球通史》、《社会心理学》。知道的是知识广度,能够联系的是知识深度。想要更好的链接,需要有这些链接的基础,看科普类书籍能够增加这样的基础神经元。
另一个办法是,举一反三。当我看到一个信息的时候经常会在下面写上这句话可能适应的场景。
当然,你也可以在大脑工作原理上产生新的办法,如果有记得告诉我。
3.避免短期过度重复
科学家针对人类的大脑记忆现象的研究证明: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似性质的东西由于相互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这种现象,我们也叫做重叠现象,用于解释遗忘的机制。其实根据大脑的工作原理也可以大概知道,短期内重复相同的信息会让大脑不知道压缩哪一个信息。即使选择了也已经因为信息的竞争性导致信息丢失比较多。所以在重复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调整一下间隔时间,不要过于密集。
4.增加控制感
前面说到我们大脑关于学习的基本工作路径,与决策路径相似。“信息/场景→认知思考→记忆/经验抽取→情绪加工→信息结合→记忆/新信息”。增加控制感能够提高我们强化我们记忆与正面情绪的结合。我们在愉悦状态下能够有较低的压力水平和更好的记忆能力。两个关于控制感的心理学实验:让养老院里的老人拥有对环境的更多的决定权,比如自己关灯和盖被子等,能够提高老人对养老院的满意度。让囚犯拥有对环境一定的控制权,能够减少他们的破坏性行为。
可以知道,增加对环境和自己的控制感,能够降低不良情绪的唤醒、避免习得性无助感,也能提高信息传递需要的电流阈值,进而提高自我们的记忆效能。
至于方法上,大概就是其他答案说过的睡觉和锻炼,以及培养固定的习惯,那样能够增加对身体的控制感。另外就是培养时间感和空间感,尽可能在稳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
5.提供必要性
进化的基础是必要性,学习上可以如此。记得二战时,盟军培养间谍,需要他们会讲流利甚至没有口音的德语,这个对间谍来说难度非常非常大,但是最后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对他们说了一句话:你们半年后会被空投到德国,能否活下来就看你们自己了。这是因为生存的必要提供了学习的必要性。
(乌鸦只要飞一下就能喝到水,没有进化出高级智慧的必要性)
还有就是,我们国家十几年都没能够自主研发出国产芯片,但是美国给我们断货一年,“神威”次年就问世了,实际上也是提供了市场的必要性。形成对国家层面的倒逼机制。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学习一种技能或者提高学习的效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必要性。比如说,结合奖惩对自己设置deadline,或者让自己意识到需要靠这种技能吃饭。那样就不得不持续投入,而且效率也会高很多。
其实,知道了大脑的学习和工作原理,很多人都能够生成自己的一些好办法,不要拘囿于我的回答。如果有更好的办法,也欢迎评论区讨论。
有收获就顺手点个赞吧,也当作对个人几小时投入的一些鼓励,谢谢。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 卫蓝的回答
怎么让自己远离手机? - 卫蓝的回答
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 - 卫蓝的回答
——————————
不到一天饭钱,却可饱食一生的自我提升类书籍《反本能》,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点击购买链接:《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卫蓝)》- 当当图书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一点方法,供君参考:就是把时间以小时为单位,做计划。
而计划的方式比较特别,就是象我们国家以前搞计划经济一样搞资源配置。比如平常的日子,一般我计划每天使用3个小时,也就是这3个小时,我将是真正的全神贯注(见过我全神贯注的同学都会有些吃惊那种与世隔绝,专心于一两件手头事的状态)。但这3小时并不是连续而是累积,多数是每次1小时,也有正好无聊,又有条件做事,就先做半小时。事先是将当天的3小时配置到我的学习、工作的事情中去,比如今天给英语1小时,论文1个半小时等等。而配置时间的对象虽然是每天灵活决定的,但范围和重要程度是受整个阶段的大计划决定的。
这种方法进行一段时间可以看出我在重要的目标上花了多少时间,可以结合效果随时调整。妙处在于因为这种配置计划在先(一般一天首先先计划下,也有休息日只计划半小时的,麻雀虽小也是肉,只要专心做事)所以那天总会留心安排好最佳时间做事,也能够放心开怀地娱乐以储备精力和情绪专心做事。
我学业最紧张时每天也只用配置6个小时而已,其实做事主要是专心,不在于耗时间。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微习惯1 一进门就冲澡
一般来说,上完一天班后踏进家门的那一瞬间,是我们意志力最薄弱的时候,一旦我们为了“放松一下”而点开一集电视剧或者打一局游戏,后面再开始学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非常有可能因为晚睡而把第二天的状态一起毁掉。
让我们回到原点,改变一切的关键就是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如果选择一进门就放下包去洗澡,之后你的状态会完全不同。先洗澡的好处有两个:
1. 热水的冲淋能很好地放松肌肉,缓解身体上的疲惫,以避免因疲惫而导致情绪不佳,继而才不会为了“解压”而被诱惑牵着鼻子走。
2. 洗澡那20分钟,几乎是我们一天中仅有的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20分钟。没有屏幕上不断提示的新信息,没有见缝插针的小广告,哗哗的水声把我们与世隔绝了。这个时候的大脑是最清醒的,这个时候你会意识到,地铁上刷到谁又劈腿了其实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洗完澡就去学习两小时,就能让自己一年后升值几千,甚至几万,这才是聪明的买卖。
微习惯2 闭眼前和睁眼后的半小时,用翻书代替玩手机
很多人都会这样,已经躺到了床上还要玩一个小时手机,到12点以后才睡,第二天艰难地睁开眼睛,还要再玩半个小时手机再起床。
睡眠中的REM(rapid eye movement快速动眼睡眠)阶段对人的记忆力巩固非常重要,所以睡前刷微博,一夜的睡眠中会加强这段记忆,直接导致睡醒后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刷微博,这样早晚一巩固,一整天的思路大概会被营销号的内容塞得满满的,一团混乱。
同理,如果用睡前和醒后这两个异常重要的时间段翻翻书,不但记忆效率更高,而且一整天的工作和学习状态都会有极大的改善。
所以,娱乐活动可以有,但不能在早晚。不过说实话,先学习再玩别的,会发现那东西对自己的吸引力已经降低不少了。
以上两点是最重要的,看似简单,却是把小小的力道用在了刀刃上,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只要能够真正做到这两点,保证你满脑子都是学习,对电视剧这类费时的消遣根本不屑一顾。
如果说,养成两个微习惯是对整体学习状态的把握,保证了正确前进不跑偏,那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走得越来越顺畅,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阶段性总结,并相应地调整下一阶段的目标和行动。
[h1]每周总结&制定下周目标[/h1]小时候听的鸡汤大多是这个画风的,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某某每天背十个单词,几年后成为著名外交官。
学习这件事,哪怕方法再笨,只要你坚持做了,确实会比不做更有成果,但效率可能会非常低下。
完美的学习方法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和生活中存在的其他客观因素都不同,所以在学习中应该时时总结经验,并不断作出优化,才会让自己的学习方式越来越适合自己,越来越事半功倍。
每月总结的话,周期太长,对我们这些企业的螺丝钉来说,每天都做一样的工作,对时间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常常是一眨眼已经过去两个月,所以每月总结没有紧迫感,容易怠倦;每天总结则周期太短,因为每天能学习两个小时已经很不容易,能每天总结固然好,但如果由于时间不足导致经常无法完成,则会产生挫败感。
所以,每周总结即可。在每周日晚上对过去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看看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下周的学习中具体应该如何改进。然后,将对这一周的分析结果转化为下周的具体行动和目标。长期这样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人就像被摁了F5,不停地在刷新,不断地变得更聪明和高效。
这么做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当我开始养成每周总结的习惯后,我主观意识的时间比以前至少慢了五倍。以前,上班-做事-下班,这样就是一天了,只要一拖延,就会突然发现自己连着几个月都一事无成,而现在,我觉得一个月很长,整整四周,意味着一个月至少总结反思四次,也就是说,这个月的我和上个月的我相比,在思维和行为上已经有不小的差异了。
两个微习惯和每周总结这两块是对学习的正面促进行为,而有另外一个方向的努力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要进行“风控”,避免在学习的道路上,倒在半路。
保持运动
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诱发颈椎问题,导致肩颈酸痛、头晕,如果身体出了问题,就算意志力再强也是没办法一直坚持下去的。所以,首先要养成正确的坐姿,更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预留出运动时间,重点练核心力量和肩颈,目的是护住腰椎和颈椎。
如果平时没有什么运动习惯,那么不建议上来就跑步,肌肉无力或者不平衡的话,都容易膝盖损伤,有氧运动可以选择骑自行车和游泳,相对更安全一些;而无氧运动中,平板支撑、深蹲这些热门动作在缺少指导的情况下也是比较容易伤腰伤膝盖的,身体素质一般的人,可以根据这个原则选择动作,能躺着练就别坐着练,能坐着练就别站着练。当然了,更推荐先去征求一些专业指导。
如果本来身体素质就不错,那也就没有这些限制了,挑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即可。
一般人每周需要运动3-4个小时,但对于边工作边学习的人来说,为了抵抗一天伏案超过10小时带来的伤害,最好每天都可以抽出一点时间运动。就算是因为工作日时间紧张,只能运动半个小时,状态也会比不动好太多,当然,周末的时候就需要给自己增加运动时间和项目了。
不要不舍得这点时间,运动会大大延长你的身体能够用以支撑学习时间的极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赚的。
以上是从整体探讨了如何学习,这里简单复习一下。
1.保持学习状态——两个微习惯:一进门就冲澡 / 睡前醒后不玩手机
2.优化学习行为——每周总结&制定下周目标
3.扼杀学习障碍——尽可能每天运动
下面谈谈如何从技术层面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怎样学得更"聪明"。
提升记忆能力
以我们最熟悉的分类来说,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但很多人对这两种记忆有一个误解,认为自己的记忆都是短时记忆,说明自己记忆力差,所以才达不到长时记忆,而事实上,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记忆模式,分工明确,而非许多人认为的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要全面提升记忆力,就要分别认识这两种记忆方式。
先说短时记忆,它的优点是提取快速有效,当你读了一串简单的数字,闭上眼再重复一遍的时候,也是自然流畅的,无需多做回忆。然而这个优点在本质上与它的缺点共生。短时记忆的缺点就是它的容量极小,每次记忆仅能容纳2-4个项目,且保存时间极短。
延长这段保存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人在努力提升记忆力的时候往往关注的都是长时记忆而忽略了短时记忆,事实上,短时记忆并不是只在考前临时抱佛脚有用,它在我们的日常的学习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你正在看一本书,第三页和第十页的内容是互相产生联系的,如果你的短时记忆能力不错,那么你立刻就能把两个知识整合起来,做出比较和分析,然后进一步形成更加稳固的记忆,但如果你看到第十页的时候已经完全忘了第三页说了什么,那么可能的结果是,这本书你看完就忘,跟没看一样。
延长短时记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脑海中复述,复述会帮助你的记忆不从短时记忆中衰退,但短时记忆能容纳的信息量很小,假设信息过于繁重就会导致不能顺利地被复述。
为了提高短期记忆,我们要进行的是组块策略,就是将原本单个的数字或者文字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减少项目数量,使得有限的短时记忆空间中能够储存更多信息。最简单的例子是,1984原本是四个独立的数字,但如果你将其看作乔治奥威尔的一本书《1984》,它就从原本的四个项目合并成了一个项目。其他更复杂的信息也是一个道理,在脑海中进行整合就会使记忆变得更容易更长久。
最后,短时记忆最好的归宿就是,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并整合,然后有逻辑地记录下来,关于如何记笔记我会在后面介绍。
长时记忆是与短时记忆互为补充的一种记忆模式,其特点与短时记忆刚好相反。长时记忆的优点是容量无限!缺点是要回忆起来需要线索来提取。
要提高长时记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
1. 组织整合:当获得无组织信息时,将信息组织成句子或故事,这个技巧和短时记忆是相通的
2. 重组内容顺序:如果你总是在相同背景下学习,突然换了一个环境,可能就因为缺乏提取线索而无法回忆出所学知识。比如当教授突然换了一种方式提问,你可能就懵了。所以,即使在学习的时候,你也应该变换背景,重新组织笔记顺序,问自己一些混在一起的不同科别下的问题,构建你自己独有的学习系统。
3. 关注中间段:背单词的时候,你对第一页的单词记忆非常深刻,这是首因效益,对最后一页的单词印象也比较深刻,这是近因效应,这造成了我们对首尾的学习效果好,但中间段即使投入了相同的关注度,记忆也会相对模糊很多,所以要在学习中对中间段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组织学习内容:“三分法”笔记
笔记本平铺,左右两页当成一页来用,横向使用笔记本而非纵向,因为人眼是左右横向排布的,横向比纵向视野更开阔,因此横向写更能把握整体。
然后将平铺的两页纸进行如下图的分割。
所谓“三分法”也就是左边记录,中间批注,右边总结。其本质和康奈尔笔记是一样的,不过康奈尔是一页中分了三块,而这里则是将平摊的两页作为一个整体,可写的部分比康奈尔大很多,看似只是一个面积的差别,但思维中整体性很重要,最好是一个主题就在一个版面,这样总结的部分和记录的部分在一个版面上,对照着查看一目了然。
保持这样记笔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自然而然地以事实——解释——重点这样的模式来思考。
当我用“三分法”记了几次笔记,我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同时在脑子里梳理逻辑顺序、拎重点,思路清晰了很多,算是意外的收获。
建立知识连通网络
每当你学到一个知识,就回忆一下你曾学到过哪些知识可与这个知识相通,你曾遇到过哪些情况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至少找出5个。
比如,前文说到的,短时记忆可通过组块策略来整合知识,使得有限的短时记忆容量能够容纳更多信息,这让我想到了以前看到的另一个做笔记的技巧,就是上课的时候将黑板上的板书快速地印在脑子里,去掉无用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然后再记录在本子上。其实当初看到笔记这条内容,只是告诉了我这个方式,而通过组块策略来延长短时记忆这个知识点刚好解释了记笔记前的那个动作。这就是知识之间的连通。
当你只有1个知识的时候,学到了1个知识也就只是1个知识,但当你已经有了100个知识,你每多学1个知识,可能就同时对另外30个知识做了更新,甚至延伸出你自己发现的新知识。
这也就是越思考越聪明的原因。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高中是在一个全山东省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上的,一个年级969个参加高考,清华北大19个,一本上线73%。这个学校很牛也很残酷,我却是一个学习效率低下的孩纸,而且毫无谦虚的成分来说,我的理解力和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力也不太好。
高一我还是沉浸在考进重点高中的兴奋中的,自以为实在是牛的可以。我其实是初中最后一学期掉了10斤才勉强进来的,完全跟有点灵气一鸣惊人了不搭边。。好了自我概况大概如此,进入正题。
高一还有高二的上学期是这样的,晚上10点下晚自习,10点半到家并安顿好,吃点夜宵,磨磨蹭蹭写作业到12点还基本没有写完过。
问题来了,为什么刚才吃夜宵就特别精神,一坐在灯底下就困了呢?为什么一开始写作业就发现书桌上摆的东西都这么好玩儿呢?这个摸摸,那个碰碰,想想年级哪个班有个长的帅的男生,哇塞!这么快12点了-_-我还没写完作业怎么办?!我还没有预习怎么办?!明天老师提问怎么办?!
我很明白我的现状的,来重点高中以后瞬间从从前的正数变为倒数,而且相当稳定。可我就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你说的,精力感觉到下午就不够用了。
在高二下学期我才觉醒的,实话说对我来说有点晚了,对我现在影响也很大吧。但我现在告诉你。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有了目标而没有强大的执行力!】
这一句话真的是血的教训。
我这用了个方法,用了一小段时间观察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我是笨点吧,为什么和别人差距那么大?为什么精神头就是没有别人足?和优秀同学的交流中发现,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有的要和爸妈一样,当医学博士;有的要去法国念书,决心上外国语大学;有的qq签名就是清华北大⊙▽⊙
我知道有些人会笑他们太傻太天真,一派狂言。。可事实是他们这些梦想大部分都成了真。他们的梦想详细而且有根有据绝不空穴来风,更重要的是他们凭借这【强大的执行力】一步一步逼近他们的梦想。
有个晚自习,我做了个实验,看看一节40分钟的晚自习除了抬头看黑板有几个人会抬起头来四处乱看或干其他的事,结果发现一节课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在抬头。
【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可以改变塑造一个人】
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埋头努力,只有你一个人置身事外。说自己羞愧都是轻的,那时候简直想骂自己有病。自那节自习开始,我在一张便利贴上写下了我觊觎已久的大学的名字,跟中医药有关,尽管猜。
每当一走神一懈怠或者因为熬夜太晚犯困时,我就让自己看一眼那张便利贴。便重新加上几滴血,战斗力猛增。
【我发现,犯困或者效率低下的时候不仅仅是精气神不足,还是你心不在那里或者你没兴趣】
对于我,当时效率极为低下的是数学课。一节课基本在半走神半迷糊中度过,你以为我不想学好吗?是我眼睛根本睁不开好嘛!既然看便利贴上自己梦想的大学都已经免疫了,那就来点厉害的!
【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要想让一个人从害怕一门课到喜欢上它太慢了,对于我更是如此。以前每次都是把数学作业放在最后做,最后往往身心疲惫再一看各种符号公式恨不得大喊一句脏话。那我现在就试着正面面对它,改成每次都是第一样就做数学。时间长短不要紧,主要是心理上战胜它,我不怕你了,跟你就靠上了!【培养意志力重在坚持和实践】对于目标要坚定,生活中要坚强,意志力不仅对于你的学习效率有帮助,为人处事也大有裨益。【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好学生不光学习好精神足还有礼貌做事周全讨人喜欢】
数学的战果是从150分满分的卷子拿60+到120+,这期间很痛苦,试过的人才会懂。
【大招来了!!!!!!】
【做一个可行的你喜欢的计划】
我看过网上传的啥啥清华北大学霸计划,简直不敢详细看⊙﹏⊙(不过那是个人情况,不是每个人都适用,我的朋友有在清北的,每天过的很自然很正常,做个计划也不至于到那个程度)
记住要可行,而且自己喜欢。别理想主义!我要90%的时间学习!!呵呵呵呵~别骗自己了⊙﹏⊙。。宽松点可以,只要自己能做的到,这样每做完一样,就会有成就感。记得高三开始的时候准备了个小本子,写每天要背的知识点,要做的事,还有鼓励自己的话。这对于提高士气相当重要。【毕竟人还是希望向上的,只要让他觉得有向上的理由和可能】
接下来,扑下身子,专心做你要做的吧,做一样打一个勾。有点累了觉得精力不够用了就看看本子上鼓励自己的话给自己点暗示,再不行就休息会吧。劳逸结合毕竟身体还是最重要的!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part1从宏观上讲,part2从细节上讲。
此回答2000字,预计阅读时间5min,值得阅读。
如上图所示,斯科特.杨(Scott Young)在《如何高效学习》(Learn More,Study Less)中把高效学习的关键分成上面五步。
顺带着介绍一下Scott Young此人,他应用了自己发明的这套学习方法,10天学完了线性代数,1年学完了4年MIT(麻省理工学院) 的课程。
OK,来点仪式感。膜拜一下学霸。
1、 能量管理
他分析发现自己保持学习的高效率具有以下特点。
(1) 管理体型
a. 每日运动,保持体型,不熬夜。
b. 每周休息一天
(2) 绝不拖延
建立每周和每日目标
(3) 类似的工作批量完成
(4) 有组织
2、时间控制
这是柳比歇夫的某日工作时间表。
实际上,不仅仅柳比歇夫有这个习惯,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一个自律的典范。每日10点睡觉,4点起床,跑步吃早点后,打开电脑固定每天写10页字。这种高强度的时间控制是他稳定输出作品的保证,而反观其他天赋型作家,往往一本惊世之作后再无建树。
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绝大多数人的每日计划日程都完不成。以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很焦虑,老想着今天的学习或者工作计划没有完成,其实大可不必。
完全做到当日的时间安排表才是不正常的。
心理学中上有个定律叫“墨菲定律”(Murphy's law),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在股市里散户的追涨杀跌把这一定律表现得淋漓尽致。恩…或者说表现得惨绝人寰…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此处by百度百科)
为什么计划总是完不成,墨菲定律的第二条阐释了,所有的事儿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说点题外话,这个定律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炒股,认为股市里的钱很好赚,买入了一只横盘的股票,并且渴望它上涨,害怕他下跌。根据墨菲定律的一三四条,炒股没有表面那么简单,上涨的到来会比你想象中的久,如果你害怕它下跌,那么它就更有可能下跌。
知道为什么股市里面一赚二平七亏损了吧。
3、习惯养成
据研究,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所以,人的行为暗示,经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而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一7天,这个阶段你必须不时提醒自己注意改变,并刻意要求自己。因为你一不留意,你的坏情绪、坏毛病就会浮出水面,让你又回到从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许会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这种“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
第二阶段:7—21天,经过一周的刻意要求,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坏情绪、坏毛病还会再来破坏你,让你回到从前。所以,你还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
第三阶段:21一90天,这一阶段是习惯的稳定期,它会使新习惯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你已经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它已经像你抬手看表一样的自然了。
如果你使用此法失败了,如果你听过了却没有切实改变,请你别气馁!切记,潜意识只有在习惯成自然之后,才能任你随意驱使,你可能还没有了解持续的力量,你要有耐心,务必坚韧不拔。
但是,很多的坏习惯,由于你以前不止90或100次的暗示甚至更多的是亲自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你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但方法很简单,就是你重做一次。
(By 搜狗百科)
4、批处理
(1).统计应有的工作量
(2)一次性完成作业
例如中学期间的某科作业,最好一口气完成。某些作业的完成切勿切割开来,某些技能,如练习书法和磨练英语,需要日复一日,勤学苦练。总之,看任务的性质。
(3)提高注意力阈值
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已经碎片化,很多人学不了几分钟就要刷一次朋友圈,注意力高度不集中。办法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哪怕是用电脑看电影,做到期间不刷朋友圈。
互联网化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尤为重要。
5.自我处理
这是有关于细节的,这一步会详细讲。
-------------------------
PART2
从细节上来说,学习的过程即类似于计算机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a.一次学习开始的时候拥有仪式感
如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学习,可以是家里的书房也可以是大学里的图书馆。
每次开始前,将准备工作做好。如擦拭眼镜,将书桌整理洁净,书本或者kindle摆放整齐。
b.学习过程中,可以每一小时固定出10min休息,开始下一阶段,如果是比较枯燥的学科,如高数,数电,模电等,换一门学科学习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糟糕情绪。当然如果是小说,或者喜欢的学科,那就想学多久学多久啦:)
c.题目中有一个词语叫做长时间,长时间需要愉悦的感觉。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正向反馈。从短期来看,可以用某个奖励激励自己,但短期激励虽然有一定作用,但难以持久。
从长期来看,加薪升职或者一张满意的成绩单都是很好的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长期有效。
就如同知乎的V写回答,用户的点赞和关注对答主的正向激励。(写了两个小时….看到这儿是不是该关注我给我正向激励呢:)
其实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有先天的智商影响,更有环境的促成。例如很多国学大师都出自书香门第,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让子女耳濡目染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是不是也是很爽的学习方法呢?
有句话叫,听了这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听过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那些道理都是你听来的,所有不付出代价的东西你都不会去认真。”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个人的建议是,
第一,设法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在做的事情上,而不是这件事情的结果上。
划出一些整块但不太长的时间(比如,每次一小时)。这一小时,关掉手机,忽略其他,纯粹做你需要的事情。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会因为你一小时不接电话就丢掉的offer——你完全可以回头查电话录音。何况很多时候,给offer的人会给你发邮件。
然后,到了这个时间结束的时候,无论你做成了什么样子,立刻停止,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你的工作没做完,那就在日历上划出下一整块时间。但是切记不要连续。
如此循环。
任何工作所需要的工作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投入足够的时间,慢慢堆,一切总有堆出来的一天。关键在于你不断去做,而不是你每次做完多少。
第二个建议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同一个地方卡住了,并且卡了很久,那就立刻停下来。站起来,走动走动,喝口水,然后去拿张白纸。在纸上分析一下你现在为什么卡住。或者说,有什么问题你现在实在找不到答案,怎么想也想不出来。
当你能够清晰的把这个问题写下来的时候,答案一般也就出来一大半了。
很多时候,你卡住的原因是因为你不能直接想出某个问题的答案,但人脑又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愿意去思考复杂的问题。所以结果就是你的注意力开始四处分散以便逃避这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然后,时间就过去了,你什么也没做成,你还在继续焦虑。
有一句名言是,“你不能解决你不知道的问题”。所以,首先你要知道问题,然后才能解决。
我觉得能做到这些,你的集中力应该就没问题了。
所谓焦虑,说到底就是因为你内心知道你有事情没做,可你又在逃避,所以才会产生的情况。只要你开始有了进步,你内心的焦虑自然就会消失了。
加油。
呵呵 白米Ⅰ级
赞同来自:
我也看了一些高赞答案,写的真的很好,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果真的能按照那些去做,学习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然而,我要残酷地告诉大家,对大多数人来说,缺的不是好的学习方法,而是坚持努力学习的决心,那些方法讲的再好,对于没有坚定决心的人来说,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按照方法描述一一做到。
就跟那些大道理一样,人人都懂,但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做到。
学习这件事,归根结底,是意志力的较量,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有时候就要多逼自己一把,现在对自己宽容,就是未来对自己残忍。
我们每天上完班后,已经很累了,即使有时间,也没精力去学习,更别谈高效学习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这种状态,所以大家都是大多数人,这很二八定律。
我以前听过一句话:白天努力的八小时决定你的现在,晚上努力的两小时决定你的未来。
所以这个社会上优秀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也只是普通人,因为大多数人无法战胜自己的惰性,去不断突破自己。
想想看,如果告诉你,下个月XX考试不通过直接枪毙,我想你这个月会拼了命的学习,即使再累再苦,你也会坚持学习,恨不得把每天二十四小时当成四十八小时来用。
但是如果下个月考试不通过,没有任何损失,或者损失很小,我想你是不愿意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汗水去学习的,因为损失成本太低。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成本高低问题,如果成本足够高,那会逼着你去努力学习;如果成本不够高,那你会很容易放弃学习。
注册会计师CPA是中国会计类第一考,考上CPA就意味着在以后的工作中又可以多一项很硬的资质,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报考,但是每年都有很多人缺考,这是为什么呢?
考试难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考试报名费太低,几十块钱的报名费,付出成本太低,报完名即使学不下去了,放弃这次考试也不过损失一顿饭钱。
我没考CPA,我在考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这是美国金融领域的一项考试,首次报名费+考试费就1200美元,本地还没有考场,我得飞去广州考,我光考这么一次试就要花人民币一万多,就这样,我在复习的过程中,还经常产生放弃的念头,累了想多休息一会,周末了想多玩一会,但每当我想起这一万多元的考试成本,我就不能那么心安理得地休息玩耍了,我必须去努力,必须克服惰性,至少也要尽全力坚持到最后,不管考试过不过,不能让自己后悔。
于是,我拼了命的学习,在考试还剩两个月的时候,我推掉了一切社交活动,每天一回家就学,一直学到凌晨三点钟,我在墙上贴了表达决心的纸片,一抬头就能看到,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要坚持下去,即使不是为了考证,看在一万大洋的份上,也要继续战斗下去,绝不松懈!
就那样学了两个月,身体也瘦了一圈,最后考试当然是通过了,我一个学计算机的,通过这类金融考试,别人都很羡慕,他们也想考,以为我有什么灵丹妙药,或者学习窍门,都来咨询我学习方法,我告诉了他们学习方法,他们还是没能坚持下去,他们连花钱报名的勇气都没有,怎么可能有坚持学习的决心和斗志。
所以,我想说,大部分人不能高效学习,并不是因为没掌握方法,而是因为不学习的成本太低,既不愿意逼自己一把,又不能战胜惰性,那就只能日复一日,浑浑噩噩过下去了。
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你们连多流汗的勇气都没有,还能指望真的上战场了能奋勇杀敌?
-
--
公众号:呵呵的小书屋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网站更新~~~!!!
一小时专注---高效的专注空间
---------------------------------------------------网站更新分割线------------------------------------------------------------
这边我介绍一下我自己做的小主页吧!
一小时专注---高效的专注空间
一小时专注---高效的专注空间
一小时专注---高效的专注空间
这是一个我自己做的,帮助大家快速地专注工作和学习的音乐网站
里面提供的有:
专注音乐 :阿尔法波,自然音乐,浸润式白噪音
时间足迹:你的专属时间记录
禅境花园:提供不同环境的模拟场景
禅境冥想:引导式冥想,帮助你快速摆脱负面情绪,提升状态
----------------------------------------------------------------------------------------------------------------
专注音乐
阿尔法波:专注α 波、高效α 波、平和α 波
浸润式白噪音:三月小雨、自习室空调、原野暖风、夏日风扇、宇宙穿行
自然音乐
在这个页面就是播放专注音乐的界面啦,主页面是简单的图片幻灯,和音乐选择,帮助大家快速进入高效状态~
其中,白噪音界面搭配相应的视频背景,让你快速的沉浸在工作学习状态中
如自习室空调
二月小雨
其他场景我就不一一放上去啦~各位可以自己去尝试一下
----------------------------------------------------------------------------------------------------------------
时间足迹
你是不是经常在图书馆泡了一整天,结果发现效率低下,完成的事情很少?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一天学习下来十分充实,没有一个时间轴可以进行自我梳理?
开学了,新的学期想给自己定一个详细的学习时间计划?
时间足迹是长这个样子的~
左上角的齿轮按钮可以设置你需要的时间段长度。之后就会进入这个计时页面,在计时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会有提示音
同时在标签栏会出现倒计时
那么接下来你就开始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了!!!!!!
当计时结束,或者你手动结束这个时间段后,会有一个记录界面,填完之后提交可以进入下一个循环,同样的,左上角齿轮按钮可以设置时间段长短。
最后,在你结束了学习或者工作之后,在上图绿色界面点右上角的取消键,就可以跳转到时间足迹窗口,这里你可以浏览你刚刚所做过的事情,可以进行删减或者清空。帮助你梳理今天的时间流程。
不管你喜欢用番茄计时法,还是其他时间管理方法,时间足迹都能帮助你记录下来。
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你可以查看今天自己的时间分配和流程,统计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在哪些事情上,为之后的计划进行调整。
或者,看一看今天学习上花的时间,也是辛苦一天之后,给自己的一点小确幸吧。
----------------------------------------------------------------------------------------------------------------
禅境花园
要是读书、工作结束累了怎么办~?
点音乐选择栏目旁边的“禅境花园”,就会进入这里
这是一个让你身临其境的放松页面,提供一共有9种不同的环境:
深秋森林、冬日炉火、黑胶唱片、曙光地球、密林深处、蔚蓝海岸、云端穿行、上善若水、圣诞烛光
页面也可以转为全屏,可以让你身临其境放松下来!!
我个人最喜欢最后的圣诞烛光-。-我听了好多,好多遍.......
----------------------------------------------------------------------------------------------------------------
禅境冥想
在禅境花园中的菜单栏,有禅境冥想模块
目前禅境冥想有三个模块,正在准备继续扩充~!
感谢身处在美国大乡村攻读心理学Phd的@moonfrank提供的理论支持!
搭配禅境花园场景,可以让你在一天的工作或者学习的压力下迅速释放,重拾好心情~~~
P.s:目前我正在寻找声线好听的姑娘帮我录制新的禅境冥想,愿意为小站出一份力的你,请加我微信吧~!chenxiachan :)
----------------------------------------------------------------------------------------------------------------
Anyway,这个就是我最初最初的专注音乐小站,其实我做这个网站的初衷,也是在某一天失眠的深夜细想,想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为这个我们所存在的世界,做出一些温柔的改变,希望所有人都能效率max,都能拥有有自己所期待的未来。
就像我在网站里写的一样
这样子想,网站就做好了。
有关专注音乐的文章
工作时科学听音乐,生产力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 TECH2IPO/创见 - 知乎专栏
白噪音:让工作效率更高 - Scripts - 知乎专栏
里面也介绍了很多类似的网站,也欢迎大家去尝试~我也会努力,把我的小网站做得更好!
愿大家诸事顺利顺利
原答案在此:有哪些好的网站,让人第一眼看了就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 陈什么夏的回答
----------------------------------------------------感谢分割线--------------------------------------------------------------
谢谢大家对网站的关注!还是那句话,之后网站会加快脚步继续优化
这阵子流量走的很快,微信也有很多新的好友-。-!!还有的小伙伴会发邮件替我加油。
特别感动
大家的每一条建议我都会认真思考,在以后的优化中采纳。
再次谢谢每一个加我微信,给我评论,替我出主意,写邮件给我的小伙伴,你们就是我做这个网站的全部动力
-----------------------------------------感谢大家关注的分割线--------------------------------------
还有一个小事情
我发现收藏数是点赞数的三倍还多
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吝惜你的 赞,让更多的人能知道这个小站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就算什么都没发生,也沒关系,重要的是,我們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给自己
一小时的专注
和期许的未来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要弄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玄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非常关键,而且非常实际,它是一切高效学习的法门。因为自己的学习目的搞不明白,你总会被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干扰打败,包括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中断。反过来,如果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谁都没有办法阻挡你成为牛人。
孙正义在日本初中毕业后,因为读了《龙马行》这部小说,被主人公坂本龙马激励,决定到美国读高中。他三个月就把高中的全部的课程学完了,后来他入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经济和物理。大学的4年的时间里他都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获得很多奖项,同时还发明了一款翻译机,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孙正义为什么能够长时间高效学习?因为,他非常明确自己为什么学习。这就是,他最重要的法门。
孙正义在去美国之前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成为日本第一的企业家。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按照这个目标倒推,那他在大学学业完成的时候,就必须拿到他第一桶金。拿到第一桶金,回国之后才能在日本开公司。为了开公司,不单要拿到第一桶金,而且还要掌握建立公司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在时间上就卡住了。他在美国这有限的四五年的时间里面,既要拿到第一桶金又要掌握创立公司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这个目标,激发了他强大的学习动力。
他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他那个时候,每天只睡5小时,专门买个一个巨大的门板当书桌,普通的书桌尺寸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学习热情。衣服都是特制的,上面缝了许多口袋,装满了计算器、文具等等。他在伯克利毕业的时候,没等学校颁发毕业证书,他就迫不及待的返回日本,着手开公司了。同学劝他等拿到毕业证,再回日本。孙正义说,我来美国学习不是为拿毕业证,我是要学知识和技能。多年后她女儿问他,到底有没有读过大学,他才回到伯克利拿回毕业证书。
这是孙正义,他是受理想,志向的驱动,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大目标,为了完成这个大目标,他不得不学习,而且是极为高效的学习。这个目标给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最近这十来年才提出的心理学的概念。心理能量这个东西我们以前都知道,但是他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学术术语了,它确实存在。孙正义不单是读大学的这三四年,实际上他一生都保持高效的学习。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傅盛是猎豹的CEO,在360工作期间,工作强度非常大,非常辛苦。有一次,傅盛和他的同事徐明去吉林出差,当时是没日没夜工作。徐明跟傅盛感慨:如果我们有一天倒下了怎么办?傅盛回答说倒下就倒下吧!这是傅盛在猎豹公司的一次内部演讲里说的一段人生经历。他那次演讲的题目是《我为什么不顾一切的努力》。那么他为什么不顾一切的努力?
当年傅盛大学毕业之后在四线城市工作,工作2两年之后,他决定到北京见世面。成了北漂族。常常一年要搬七八次家,经济比较拮据,北漂嘛。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住院的时候,他临床的一位病友得了一个很严重的病。有一天这个病友出院了,傅盛问他为什么还没治好就出院了。这个病友回答说,治这个病要花四十多万,我负担不起。这件事儿,一般人可能惋惜一下也就算了。但是傅盛却捉摸了半天。它给傅盛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他想到的是:如果说我有一天得了这种病,我能不能治的起?然后他又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得了这种病,我能不能治得起?结果他发现很难!所以他只能是苦干了,在工作岗位上苦干。
傅盛拼命工作的这个原动力是生存。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生存的残酷性。认识到了生存的残酷性,就有了压力,然后把压力变成了动力。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人为了理想,有人为了自尊,有人为了生存,有人为了野心,有的人是出于简单的兴趣爱好。你不一定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不想明白,长时间高效学习就是不可能的。弄明白学习目的的标志是什么?就是心理感受的到的动力,还有外在的行为。有时候人会被自己的心理欺骗,但是行为骗不了任何人。
号称领导力哲学第一人的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一直以来关注一个问题:
苹果凭什么可以在那么多行业里实现创新,并且从未失去这种能力?戴尔也曾尝试推出MP3播放器,却为何没有像戴尔电脑那样广受欢迎?
后盖茨时代,微软为何从一个希望改变世界的公司沦落为一个做软件的公司?
沃尔玛的灵魂人物过世后,一度被人们热爱的公司,遭到的竟然多是顾客、员工的反感?沃尔玛要怎样做才能重放昔日光彩?
星巴克吸引人们购买的不是咖啡,而是理念?
有的人、有的企业,更有创新精神,更具影响力,更有盈利能力。拥有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和员工凝聚力。通过研究对世界产生最重大影响的各领域领军人物,斯涅克发现,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沟通方式都异常一致——而且这种方式是与其他人截然相反的。斯涅克称这一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为“黄金圈”,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据此建立企业、领导活动、激励他人。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为什么”。
斯涅克的黄金圈法则提出了两种模式:
一种是大众模式:由外而内,从做什么开始
一种是非凡模式:由内而外,从为什么开始.
从做什么开始,是大众的平庸思维模式
从为什么开始,是非凡个体或者非凡组织的思维模式。
两者的思考路径截然相反,所做事情的效果也由此有了天壤之别。
大众思维与非凡思维的路径方向截然相反。
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为何如此重要?答案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含着感情,冲动。这个问题的答案给人以动力,不断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
非凡的人和非凡的组织都有着深刻的感性内核
1997年,当乔布斯再次执掌苹果公司的时候。苹果公司已经一路下滑,濒临破差。乔布斯没有急于研发产品。而是花费大量精力制作一个广告,著名的think different(非同凡响)。为什么?乔布斯说,我们已经忘记我们是谁了。我们已经忘记我们为什么做苹果了。乔布斯花了很大力气找到最专业的设计师,自己也参与到文案的设计,以及后期的音频制作。和他的老朋友一起制作这个广告的过程中,乔布斯哭了好几次。多年之后,当他去世之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这个过程让苹果公司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行动的理由,创新的理由和情感。“非同凡响”广告一处,立即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苹果的一系列颠覆性产品诞生了。
个人和组织的原理是一致的。
任何不能长时间学习的人,必定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反之,任何能够长时间高效学习的人,必定明白为什么学习。即便,这个问题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乃至痛苦的思考。
2,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没有成败的。比如说我们关心父母,这是责任,得尽力。听一首自己很欣赏一首歌,看一部自己很喜欢看的电影,这些只是为了休闲娱乐而已,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成败。
但是学习这件事情是有明确的成败的。这段时间我究竟学的有没有更好?都说为了考试而学习,那成绩有没有进步,最终有没有通过考试,考得怎么样?这是有成败的。无论是考资格证书,或是高考,还是考研,那些全都是有成败标准的。
学专业知识更是是有成败的。比如说做一个项目,为了做好一个项目而去学习。无论是学习相关的知识还是技能。最终就反映在我们能不能用这个知识和技能去把这个项目做好。
既然有成败,就必须有目标。反过来如果没有目标的话,就根本不会有成败。
谈成败,那是要资格的。有句话讲,“大丈夫不论是非,论成败”。是非是说不清的,成败是显然的。但是,如果没有目标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谈成败。
对于学习来讲,没有目标的学习是最低层次的学习。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之中学到了一些知识,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在娱乐的时候顺便学了些知识,比如说看电影,看电视剧,等等。那些严肃的知识,严肃的技能他绝不是这样子学来的。
比如马斯克上大学的时候,他对学习目标,很简单。不感兴趣的科目,及格就好。他看中的科目,他一定要学得最好。所谓最好就是考高分,他要拿到最高的评级。他的朋友说,为此他会付出比任何人都多的努力。顺便说一句,这位钢铁侠绝不是什么天降奇才。他的种种能力,都是通过超乎寻常的努力刻意训练出来的。当然,也包括在加拿大种菜、扫粮仓和烧锅炉。
比如巴菲特,他当年想去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结果没通过。他想到了,格雷厄姆,就是写《聪明的投资者》的那个人。这本书,巴菲特看了无数遍,因为他终于找到了投资的理性方法。格雷厄姆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任教,所以巴菲特就去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系。那他怎么才能够过金融系的申请,怎么才能够有资格当格雷厄姆的学生呢?他就要读这个专业的专业著作了。比如说,格雷厄姆和金融系的主任多德合作写的《证券分析》,那是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是一本名著。
巴菲特为了打动格雷厄姆,打动那个金融系的主任,他就把《证券分析》这本著作读得很透。透到什么程度呢?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案例在哪一页他都知道。金融系的主任多德上《证券分析》课的时候,被巴菲特惊呆了。巴菲特,竟然比这本专业书的作者(就是多德本人和格雷厄姆)更熟悉书中的内容。巴菲特成功地打动了多德,事实上多德待巴菲特如同父子。后来,巴菲特也如愿成为格雷厄姆最欣赏的学生。格雷厄姆的课,基本上成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二重奏,其他的学生都成了旁观者。追根溯源。巴菲特是如何做到的?就源于,他要把《证券分析》这本书熟练到每一个例子在哪一页都知道,这就是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今天去看这个故事会觉得很震撼,那这种震撼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目标和达成目标所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发。
第一,要明确(specific)。比如马斯克对他最看重的课程上要靠最高分,这个目标是否达到,考完之后立即能够得到检验。比如一个作家规定自己每天写2500字,这个目标当天就能得到检验。相比之下,成为一个大作家或者成功的企业家,这就是愿望,而不是目标。
第二,要测量(measureble)。如果目标明确,那么在学习进度上一定是可测量的。但关键是,你得测量。就像打游戏。你打的怎么样时时都是知道的,要么血量少了,要么闯关失败。
第三,要指向行动(action,active)。明确的目标容易确定,想一下就能想得出来。关键是要把目标拉得足够近,并直接带来行动。例如,一年之内出一本书,这个目标够明确,也容易测量,但关键是今天该改什么。例如,你可以定为,今天写1000字。那么究竟写什么。等等。如此定了目标之后,还要定主题,然后排列先后顺序。这样,才能在每一天中变成行动。对于学习来说,把写书变成背书就可以了。
第四,要现实可行(realistic)。现实可行,这件事儿也是关键。比如马斯克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想搞火箭。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想做火箭,做新能源,但是当时既没条件,也不是趋势。当时的大趋势是互联网。他先从互联网起家。到时机成熟,他就做火箭,做特斯拉。于是,现在有了钢铁侠。学习目标也是一样的。如果目标定位,一周背一本书,热情满满,到时完不成,你会备受打击,怀疑人生、怀疑智商,等等。
第五,要有时间节点(time-bound)。人生活的就是时间,如果给你足够长的时间,基本上你想做到的事情都可以做到。时间就是一切。目标上一定要有时间节点。一方面,达成的时候,你能迅速建立成就感。那即便没有达成,以便你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否则,在错误之中,还没有感知。这是无数人犯过的、而且还正在犯的错误。
对于高手来讲的话一天都有成败,一年有一年的目标,一个月有一个月的目标,一周一周的目标,一天有一天的目标,甚至一个小时都有一个小时的目标。这是托尔斯泰的名言。
目标设置恰当,即便从很小的目标开始,逐渐增大,都有势不可挡的力量。
2001年,旧金山科学博物馆的一位物理学家基于怀特海的发现,用9个胶合板做成多米诺牌重现了实验。每块胶合板骨牌依次比前一块大50%。第一块骨牌高5厘米,第九块高近0.9米。实验当然成功了。
如果顺着这个实验出发你会发现。第10块骨牌已经1人多高了,第18块骨牌相当于比赛斜塔,第23块骨牌将超过埃菲尔铁塔,而第31块骨牌将超过珠穆朗玛峰,如果有第57块骨牌,它的尺寸将足以到达月球。
所以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可能有高效的学习,更不可能有长期高效的学习。
3,有明确的计划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的第三点就是要有计划,计划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谓的计划,就是这一年,一个月,一个星期,你究竟想达到什么程度?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对于一个学习任务如果定了终极学习目标。那么倒推出来,每个阶段的目标就定了。或者从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出发,也可以定出学习计划。比如学英语背单词,今天背三个,明天背四个,后天五个,每天递增。然后一个月之内把托福或者GRE里面的生词都学下来。当然,我更主张背英语文章。背文章是最高层次的模仿,虽然难,但确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
高手都是任务驱动的,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能力。比如上面巴菲特和孙正义的做法。孙正义是这方面的狂人。他的人生计划更夸张。
19岁那年,孙正义对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50年的规划:在20多岁时,他要创立自己的公司,打出旗号;到了30岁,他要赚足够的种子资金,能够进行投资,这个钱的规模要是10亿美元或者20亿美元的规模,这样才能让自己进行大手笔的投资,为未来投资,足够做一件大事情;40岁时,要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对自己人生一个大的挑战,然后把重点都放在这个行业上,并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第一,整个集团拥有一千家以上的公司;50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即营业规模达到1兆日元。60岁时,把事业接力棒传给下一代,自己回归家庭,颐享天年。
到目前为止他的计划都实现了,只剩最后一条。孙正义,没钱,没技术、没有客户、没有市场,没有经验,也没有生意上的关系的情况下,成为亚洲首富。原因就这这种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强大动力和训练出来的种种能力(演讲、头痛、判断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你也许会问,怎么总拿这些奇葩的人举例子?也许,我并不想成为那么牛的人,也许,我并不想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呢?答案是,无论你想取得多大的成就,原理都是一样的。这些人就是坐标。你想达到的成就如果低于他们,那就按照这些坐标点在上面打折就好了。如果你想比他们都要牛,那么就在这些坐标点上乘以你的系数。
在操作上,让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连起来,就是计划。
再烂的计划也比没有计划好。有一个例子,维也纳的火车站火车总是晚点,有个人就说,既然是火车总是晚点儿,还要这个列车时刻表干什么?大物理学家维斯科夫回答这个问题时说,如果没有那个日程表的话,你连火车晚点了都不知道。
当然在今天这个时代,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趋势的变化快。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第一不要太详细,但目标一定要明确。第二,你的计划的核心,是你的能力,扩大你的能力圈范围。即便因为看到了新机遇而改变了计划,那你也要保证时间没有浪费,因为你提升的是能力。
有了目的、目标和计划,接下来就是执行。
4,丰富的反馈行动才是最难的,它有可能被任何事务,尤其是随即事件打破,并中断。实际上,人持续做任何一件事儿都是极为困难的。因为,持续做一件事儿意味着改变命运。而人的命运,哪能轻易改变。即便目的给了你意义,目标给了你热情,计划给了清晰的思维,给了你坐标。你仍然需要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让你不至于半途而废。这样东西就是成就感。
建立成就,就必须有明确的反馈。反馈告诉你,你究竟做的怎么样。每前进一步,你的成就感就增加了一分,以此类推。
反之,没有反馈的话,想要高效率学习学习是不可能的。
建立反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计算工作量。
特罗洛普是仅次于狄更斯的伟大作家,但写作仅仅是他的第二职业。特罗洛普在英国邮政(British Post Office)一直做着全职工作。他习惯5点30分起床,花半个小时阅读前一天写的东西以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然后用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写作(旁边放着一块表),强迫自己每15分钟写出一页(大约250个单词)。为了确保进度,他数自己写了多少个单词。“我发现,我的表每走15分钟,我一般就能写出250个单词。”他报告说。按照这个速度,他可以在早餐之前写出2500个单词。也就是说,他每天写作2个半小时。
特罗洛普并没指望每天都做到,因为有时要处理公务,有时要外出打猎,但是他努力做到每周都实现目标。他写每部小说,都事先推出进度表(一般计划每周写10000个单词),然后每天写日志。“我每天都记下自己写了多少页,这样,如果哪一两天我没有写,那么那一两天就是空白的。这些空白就像一双双眼睛盯着我,督促我多加把劲,补上落下的任务,”他解释说,“日志就摆在我面前,如果哪一周页数不够,那么它就在我的眼里放了一粒沙子;如果哪个月页数不够,那么它就在我的心中插了一把剑。”特罗洛普名垂史册的著作都是这么写出来的。
特罗洛普的写作方式里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有明确的目标,每天早上用两个半小时写出2500个单词;第二,有明确的计划,每周写1000个单词;第三,有明确的反馈,他的反馈就是他的日志。这本日志形成了对他的监督。重点是他说的这句话,“如果哪一两天我没有写,那么那一两天就是空白的。这些空白就像一双双眼睛盯着我,督促我多加把劲,补上落下的任务”。由此可见,他偶尔会打不成目标,而且,这件事儿对于特罗洛普来说并不容易做到。但是,他有日志,那是他的上帝之眼。日志监督他,鞭策他,那就是对他写作的反馈。当然,一旦做到,而且是持续性的做到,首先建立了成就感,随着水平的提高,自然带来种种兴趣。当然,还有作家是能赚钱的,还能带来声望和读者反馈。
稍微复杂的学习活动,尤其在加上紧迫性,制定反馈方式就要复杂一些。
我在高中的时候,想要考好的大学。考好大学这个事情大家都想。但是想的程度不一样。我特别想考个好成绩,能够考个好大学。但问题是我的成绩在班里面才排在三十多名,而且努力了一年半,都已经到了高二下学期了,还是在二十多名。
这个时候我就问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我已经形成了一种心里面的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对自己智商的怀疑。已经努力了一年半了,但是依然看不到效果,在我当时看来,只能说是说明是智商有问题了。所以我一度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并为此感到痛苦,甚至绝望。这种心理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不绝望的话,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由此,进入了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
学习方法我已经尝试过很多了,比如看参考书,延长学习时间等我都试过了。但是不起作用。当时我就从根本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当然是考个好大学,然后有好工作,这些都是大家都已经有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这些想法丝毫不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后来,我发现,以我当时的思维水平我没法想清楚,我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太抽象,也太大。我把它变小,变具体。我问:我一天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想了好久,我才想出答案。我这一天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进步。如果我明确知道今天即便学习十几个小时,根本不会进步。那么还不如去玩。如说各种体育活动,看小说,去网吧等等。之所以没去做这些事情,就是希望能有进步。我继续想:那做什么事情能够让我进步,或者感受到进步呢?比如听课、看书,做题目,看参考书,这些觉得能够让自己有进步的事情,我仔细一琢磨,发现都是虚的。我问,能不能明确的告诉自己今天的进步在哪里?结果我发现我做不到。然后我的办法就是记录,记录自己这一天的进步究竟在哪里。
然后那我把一天做过的所有的题目都都写在上面。我又学的新东西全都记在本子上面。不同于大家说的单词本,订正本,错题本,我称之为进步本。有了进步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很踏实,因为每一个进步都明确写在了进步本里面了。
而且我知道第二天该学多少。
高效学习有两个定义,一种是跟别人比高效,一种是跟自己比高效。我们跟别人比的话,那就是要知道别人的效率有多高。因为这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我们要有所擅长,才有价值;擅长什么,正是来自于这种比较。
要知道高手的效率有多高?比如马斯克,从十多岁时候的开始,他一天能读两本书;我们就马上就知道,我们如果一个月读一本书,马斯克的阅读量就比我们高三十倍啊!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的话,反过来会给我们提供压力和动力。
另外一方面,和自己比高效,跟自己比是最根本的,自胜者强,我们要不断超越自己。或者说,即便是我们要超越别人,我们也要首先超越自己。如果要超越自己的话,我们得知道我们有没有超越自己呀!所以就必须有反馈。
我在高中的时候用的进步本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反馈方法。有一个大作家叫做特罗洛普,他说我每天都规定自己在清晨写作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内要求每十五分钟写100字。那么他常年坚持这样一个写作计划。而且他把当天当天所写的字数,全都在笔记上清晰的标出来。哪一天达成了或者超额完成了,哪天没打达成,清晰明了的写在上面。这个东西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在提醒着它的节奏。或者说这个东西在不断鞭策着他。那就是凭借着这种持续的水滴石穿的力量,在邮局里面当邮递员这几十年的时间,他成为了仅次于狄更斯的伟大的作家。
反馈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他就是能够帮我们,提高效率!反馈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兴趣。实际上,游戏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不断的给我们反馈,我们有没有通关,有没有升级,有没有打死怪物,我们前面还有多少关,知道前面还有多少级,知道前面还有多少怪物,使得我们集中注意力去打怪升级。而学习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那有了这个反馈了,我们才知道我这一关有没有过的去,如果这关输掉了,那努力在再打一遍。游戏里无论升级也好,还是闯关也好,还是打怪也好,他都是有明确的反馈的,你有没有死?还有多少血了,还有多少装备了,这些都是明确的反馈。就是这个反馈,再加上闯关作为目标,才把一个人的精力,注意力给锁住。
5,社群社群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特斯拉。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而特斯拉是顶级的发明家,他们都是有社群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就更不用说,他们的工作属性就决定着如有所成必须有社群。
爱因斯坦在大学一毕业就实业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人生处境。一方面要顾及自己的生计,一方面还要去找工作。这在心理上便会形成很大的困扰。当时爱因斯坦的爸爸甚至给大学老师写信,问问能不能给爱因斯坦安排个教师岗位。结果是不能。爱因斯坦到处发广告,搞了个物理辅导班。那时候辅导班并不盛行,报名参加的都是有识之士。所以,爱因斯坦把他的小组取了个名字,叫做奥林匹亚科学学院。这个小组首先是维持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实际上这个学院就只有四五个人,一块儿来讨论物理问题,哲学问题,阅读一些名著。
这个“奥林匹亚科学学院”民科一样的组织,首先帮爱因斯坦保持了对物理学的兴趣,让他在物理上保持精进。因为在分享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对一个现象的认识程度,只要一表达的时候立刻能够得到反馈。我掌握得好,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讲。掌握得差的话,连说都说不清楚。如果能说得清楚,别人会有反馈,赞同或者不赞同或者有进一步的问题。如果有反馈,能不能回应?如果有不赞同的话,能不能提出反驳的意见?如果是有疑问的话,我能不能回答那些问题?这样的思维过程的,都把他对物理学的研究推向了深入。爱因斯坦就是在这一期间,产生了相对论的思想。当然,不久之后这个学院的朋友还帮他找到了专利局的工作,他成为专利局的专利员。不久之后,爱因斯坦的五篇论文横空出世,改变了物理学史。
拉特斯拉也是一个例子。他在大学之后找了一份工作,也是专利局的专利员。他有一段时间非常沮丧,身体也很糟糕,而且对发明也没那么有热情了。感到前途渺茫。
他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拉着他一起锻炼身体,路上一块聊天。特斯拉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了,变得健康,重新燃起了对发明的热情。特斯拉的一生中不断有这样的社群,比如说后来他去美国的爱迪生的公司。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今天时代变了。参加或者搞个社群比任何时代都容易。无论你对什么感兴趣,都有相关的平台和社群。但社群的原理没变。谁不利用社群,谁犯傻。谁利用社群,那不能说他聪明,因为那是必须做的事情。
6,高效的方法任何技能和知识都有很多不同的学习方法。
比如本田宗一郎,他是本田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学习方法就是有问题就问题跟专家请教,他就是小学毕业,后来也上过夜校。他认为直接跟专家请教是最快的学习方法,他也是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一辈子用这种学习方法。
比如丘吉尔,丘吉尔是通过写作来演讲来学习的。他对写作和演讲充满激情,谁都知道丘吉尔是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他的演说对于英国在二战中的胜利至关重要。其实际上丘吉尔还是大作家,丘吉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比如马云学英语。马云英语怎么学的,他十二三岁的时候专门到杭州饭店门口给外国人当导游。为了勾引外国人的兴趣,他专门在饭店门口拿着书本念蹩脚的英语。外国人一听,发音不准听着难受,忍不住上来纠正指导。马云就这样搭上话了,揽了导游的活儿。练英语,长见识。
辜鸿铭,是通过背诵名著学外语,学德语就背歌德的《浮士德》,学英语就背弥尔顿的《失乐园》,结果他的德语比许多德国学者都牛,他的英语比许多英国学者都厉害。辜鸿铭回到中国之后,他的演讲是收费的,但外国人却排着长队买票,还一票难求,成为京城一大奇观。
所以,想要高效学习,好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你要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种,或者说是适合你的那几种,同时他们又是比你现在的学习更高效的那个方法。怎么找方法,就找你想学的那个东西对应的牛人,然后从众多方法中选择适合你的。
7,愉悦到上瘾只有学习的过程中愉悦以至于上瘾,你才可能成为高手。因为你练习的时间更长,质量更高。比如,在所有的小提琴选手中,最高水平的人,顶级高手和专业级别的人,比老师比优秀者练习的时间更长。
既然是高效学习,就不但是指效率高,而是指效果好。效果好就需要不断精进,不断提高水平。这意味着一件事儿。那就是痛苦。因为让人进步的学习只能产生于学习区,而必须离开心理舒适区。
既然是痛苦。那么只有从中发现乐趣,才能扛得住,而且长时间的持续。
在学习这件事儿上,如果的目的就是成为不可替代的高手。下面是你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产生兴趣,变得认真,权力投入,开拓创新。
这是专门研究专家的专家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里,综合了N多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
兴趣是排在第一位的。
培养兴趣这件事儿看起来很复杂,没有什么规律。例如,巴菲特十多岁就见识了股市;爱因斯坦10多岁的时候叔叔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维茨金,五六岁的时候,就在公园里跟大人下棋。培养兴趣这事儿,有很多偶然性。对于成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大量的阅读人物传记。即便你没有机会从实际操作中找感觉(比如你还是大学生,想要做投资),你还是能够从人物传记中进入场景。
实际上,产生兴趣是有套路的。
二十世纪有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各个领域的几千位专家,发现了这个套路。这个人是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经是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他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米哈里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带领团队研究了各个行业的几千人。包括运动员、普通的员工、家庭主妇、艺术家、科学家、学者,等等。他们一再发现,所有人的的行为模式,都有如下特征:
米哈里将这种忘我投入、随后产生高愉悦的感受称之为,心流 (flow)。心流理论已经成为计算机游戏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游戏产生心流,最重要的技术环节是目标设置。
如果目标设置比自身技术水平高很多,这个时候产生的感觉是绝望。例如,一天写10篇文章,或者一天读它1000页书,或者一天把一个很复杂的游戏通关,等等。如果目标设置比自身技能水平低很多,那么产生的感觉就是厌烦。
如下图所示:
当任务的难度程度和技术水平匹配的越好,这个人的愉悦感、心流感就越强。这是小孩子都自觉在用的技巧,要不然他们为什么没有很高的技能,但玩儿什么都很专注很开心呢。
8,强健的体能我高中的时候有一个这个逆袭的学习方法。我从高中的全区几千名开外,全市几万名开外,考到了第一名,高考是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的第三名。我把我的学习方法告诉了我周围的同学。包括我把我的笔记,这个方法的详细的步骤都告诉了我那个准备复读的同学。
结果第二年有些同学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其中的一个同学我问他,我说你这个什么原因,他就跟我说,他神经衰弱,他说数学的考试是两个小时,他在做卷子做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大脑已经是根本不转了。我当时恍然大悟。所以即便是有再好的学习方法的话,也是要保证自己的体能。长体能的办法没有别的,只能是锻炼。
巴菲特每天读500页书。他说,这就是知识起作用的方式。然后,有人会想,巴菲特是不是书呆子。当然不是。巴菲特高尔夫球、乒乓球都很厉害的,大学的时候参加过赛艇队。当然最厉害的还是乒乓球,他大学时代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随便拉上一个同学跟他打乒乓球,然后把对方虐一顿。后来巴菲特搞投资,做的非常投入,以致忽略了锻炼,体能不足对他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后来巴菲特迷上了跑步。巴菲特已经明确,他选择接班人的标准之一就是看马拉松跑的怎么样。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永庆一生都坚持着跑步这个习惯;村上村树这个小说家,他说马拉松长跑给他带来的灵感启发。马云打太极拳,王石喜欢登山。爱因斯坦喜欢散步和骑自行车,薛定谔喜欢到阿尔卑斯山上闲逛。毛泽东喜欢游泳,特别是游长江。这些都说明这些成功者,无论是投资家、企业家或是作家还是科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锻炼身体。这说明体能这件事儿,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重要。
如果这些精明的人都这么重视体能,那么谁不重视体能,谁就是犯傻。这个犯傻,不是开玩笑。而是不运用确实会让人变得更傻。因为学习是要动脑的,动脑是要消耗氧气的,大脑的氧气是要全身供应的。你的身体供氧量取决于你的机能细胞,也就是线粒体的质量,还有你的肺活量。这些东西只能靠锻炼变好,或者保持。对这些知识缺乏足够重视的人,建议你看一本书,《运动改造大脑》。
9,把握节奏无论做什么,节奏无比重要。
有一个“素质拓展”的游戏:试一试一分钟拍手最多能拍手多少次?
这个游戏最适合两个人做。一个拍手,一个人计时。我在国家队当教练员期间,曾经带着队上的所有队员做过这个实验。目的是发现自己的潜能。在实验之前,我让大家猜想自己最多能拍多少次,并报数。然后跟实际能够做到的相比。队上的几个冠军选手,判断的比较准确,但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惊人的。
另外,我曾经在课上做过无数次这样的实验。当然,我自己也做过无数次这样的实验。后来我把我那个窍门告诉了大家。窍门非常简单,就是要有节奏。比如说每拍手五次的时候就停一下,或者说是每拍十次停一下。所谓停一下是指,有一个很小的间歇。不同人的节奏不一样,或者说在不同状态下那个节奏不一样,但规律是极为明确的:有节奏一定比没有节奏效率高。
对于学习而言,节奏体现在3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习多长时间,中间休息;比如说如果说我能保持十五分钟的专注,再往下的话就弄不了了,那我就十五分钟一个,做为一个学习环节。那如果说我的平均水平是三个小时为一个周期,那我就三个小时为一个周期。
第二个,是复习的节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把知识记到脑子里面。无论是理解性的记忆,还是死记硬背,还是联想记忆,一定要记到记到脑子里面。所以一定要把握复习的节奏。及时复习的话,遗忘程度就低。所以与学习新东西相比,复习的重要性同样重要。如果把握好复习,同样的时间,效果就会更好,效率就会更高。反之,没有有效的复习,一个新知识新技能,即便学1000遍也可能学不会。
第三个,是高强度的深度学习与持续的浅层学习之间的节奏。
从学习强度看,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种就是持之以恒滴水石穿,就像特罗洛普平均每天写作两个小时每个小时,写1000字。另外一种模式的是突击性的学习,比如说一周之内就突飞猛进。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孙正义三个月就把高中的三年的课程学完。也就是说,他可以慢慢的三年把这个课程学完,也可以突击强度很高的三个月,把高中课程学完。中间可以休息一个月,完全放松了学习,放松一个月。
这两种模式,哪一个都并不简单。但大多数人忽略了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深度学习,能够在短时间内构建大脑中的关键链接,迅速突破知识与技能瓶颈。例如高盛的主席科恩。他想找一个期货交易员的工作,但是他对期货交易提示一点都不懂,他就进入金融那个领域。偶然的他得到了一个面试机会,但是距离那次面试不到一个星期,他在那个星期里面把股票交易期货交易的一本经典著作完全读下来。其效果不仅仅是他被录用了,而且他对期货交易的理解比他的主管还深刻。这是深度学习。
10,学习意味着改变人生。上述9点。达到每一点都不容易。因此,在社会上,有成的人并不多。
相反,每一点的突破都会带来学习的飞跃。
如果把知识或者一项技能的练习过程,画成一条曲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成就。那么理想的学习过程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线叠加成的指数曲线。这就是学习的复利法则。那么上述的每一点都是学习过程中的新的增长点。
如果把人生的成长化成一条曲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成就。那么理想的人生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线叠加成的指数曲线。这就是人生的复利法则。那么上述的每一点都是人生中的新的增长点。
学习意味着改造大脑。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知识和技能一旦变成长期记忆,就意味着我们大脑中建立了相应的稳定回路。大量的证据表明,长期学习一项知识和技能,我们的脑结构会产生明显可见的解剖学上的改变。
学习意味着改造生命。长期高效学习,带来情绪变化、三观变化、人脉圈的变化、技能的掌握、职业的变化等等,会对我们的整个身体机能,生活内容,形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学习意味着改造生命。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这篇文章中,我举了很多人的例子。我是理工科的,擅长分析,擅长模型,擅长理论。但是我还是举了许多例子。除了文章可读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习不但是科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生存与生活的法则。
只有把学习放在人的终生发展的背景中,才能看清楚其中的关键环节,还有诸多细节。例如,无论是对物理的兴趣,还是对英语的兴趣,或者是对写作的兴趣,都可以在那方面的行家的专家传记得到诸多启发。传记里面包含太多的东西,包括那些人对这个事情的认识,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包括他们在不同阶段对这个事情的领悟,以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如何发挥的作用,等等。
最后,学习意味着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正因为如此,长时间的高效学习才如此之难。但是,我们生于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持续倍增,并且能够体现相应的价值。那么,即便困难,我们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核聚相关文章===
- 逆袭利器:自强学习法和进步本 —核聚专栏文章
-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种什么体验?-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核聚的回答-知乎
- 对获取知识的方法论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每天坚持英语学习为什么还是学不好?-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无法理解高等数学怎么办?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总是追求完美然后一事无成怎么办?-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专栏: 核聚微信订阅号: 核聚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虽然是题主不想看到的高中生活,但有些经历是自己的财富,不是说高中毕业就不管用了。
我高中的时候成绩不是很稳定,最好的时候考到19/900,最差的时候284/900。最差的那个排名在高考的第二次模拟考试,在班级倒数12名。我当时分数和名次都快要哭出来了,数学105分,在重本线上徘徊。因为给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这次考试郁闷了好一阵子。
到了高三最后一轮复习的时候,大概也就是三四月份,每次做数学选择题都要错四五个,大题也错,每张卷子都在100多点分的样子,还考过90多分。
离高考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我觉得自己的状态还不行,就开始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开始攻克数学。高中住校每天中午都有个时间挺长的午休(从12点下课到2点30),我在那之前,每天中午都会带一些学习资料回去,做些题,然后睡20分钟左右。
后来我改变了策略,每天中午吃完饭回寝室就开始午休,睡半个多小时起床去教室开始做数学题。那个时间教学楼没几个人,特别安静,我感觉效率特别高。我给自己规定了时间,每天40分钟,做一套选择填空历年真题。找到感觉后,我又开始攻克其他弱项,比如解析几何,也是40分钟,每天做三道。其他的类似。每天的这40分钟内,我不会去做别的事情,也不会做老师布置的没做完的作业,只做我给自己计划内的任务。这样的节奏一直持续到高考前。
五月份中后期的几次数学模拟测试,基本都是135+,140+也考过一次(数学老师很吃惊)。高考数学127(当年数学有一定难度,年级最高分139,我对这个分数已经很满意了)。
这段经历我是第一次写下来,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的高效率,
1. 因为换了一个环境。在寝室学习和在教室学习的效率可想而知。
2. 脑子有一个清晰的任务。我也没有远近期目标,但是我在今天起床的时候我能知道今天中午40分钟做什么。
3. 是我一直坚持到了高考前。其实改变午休策略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更佳,既休息了,又高效地学习了。整个过程我感觉很快乐。
现在大学毕业两年了,从事ERP财务相关工作。在准备注会的时候,我也会参考自己曾经的方法,给自己留一定高效学习的时间。现在做不到每天了,因为有类似题主的各种杂事。长期以来还是在坚持的。当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一次写这么长的答案,有点紧张。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说:“神啊,我是那么的努力啊,可你为什么不赐予我幸福。”
“是的,你相当努力!”神的声音从王座之巅传来。
“可这与你的幸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神不耐烦的回答我。
是的,的确没有关系。我花了太长时间,走了太多的弯路,终于在人生还来得及的时候。我发现,我觉得自己很努力,只是我的幻影,是我给自己设的局。我就是这样,被努力感一步步带向痛苦。
“努力才能走向成功”这是无数鸡汤文中奉为经典的一句话,然而我今天要说,你的努力感才是扼杀你未来的元凶,恐怕看到这里,数千的粉丝已经开始取消对我的关注,“努力”的奴隶们已经开始向我丢砖了吧!
真正渴望成功的人啊,请让我耐心说完吧!
这几乎是我反鸡汤事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下了很大决心才写下这文。我想告诉大家,心理学是一个可爱又友善的女孩,她不会逼你走向任何偏执的极端。我们有多少人打着努力的旗号,干尽了毁灭自己的蠢事。
在偷懒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是心机婊。
青青女神就是这样一个努力感的奴隶,为了在三十岁以前解决个人问题,她足不出户的奋斗,为完成毕业论文,制定了一个努力的清单:
1、二个月坚持不刷微博
2、每天早上起来晨跑
3、节食减肥(其实她不胖,身材不错)
4、理性消费,暂时不买衣服
然而二个月后的成果如何呢?我感觉她上微博频率比以前还高。跑步这方面表现不错,坚持了一周,不过休息了一个月。饭到是吃的少了,但由于吃了太多的薯片,脸上又长痘痘。唯一有进步的就是衣服又再次变漂亮了。
毕业论文呢,当然没有完成。她在朋友圈里这么写:废寝忘食的感觉,真好!
我在下面评论:你还要被你的“努力感”欺骗多久?
很多人像这样制定了计划,最后不但没有达到目标。所有的心血功亏一篑不说,要想再下决心努力就很难了。
作为青青女神身边为数不多的真话家,我试着提醒她:如果你的努力没有成果,你的努力可能会失去意义。
“至少我曾努力过!即便我达不到要求,我也不会后悔啊!”
我身边像青青女神这样的人很多。即便已在现实中身陷泥潭,却仍然在自我感动这条路上一去不返。这样的“努力感”是一种错觉,人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评估自己所做的事情。你的努力确实可以没有成果,但并不代表你可以以此为傲。
我经常想起抗战片里的日本军官,一旦战斗失败就切腹自尽,证明自己的确努力过了。我很不理解,切了腹就能挽回失败的结局了吗?真正的勇者应该是在这个绝望的世界里优雅地活着的。
“努力感”对我们人生最大的摧毁在于,你有多少”努力感”就有多少“享受感”。只不过,努力可能是假的,而享受却是大大真实的。
比如青青女神花了一个下午写论文,强迫自己没有出去玩,最终成果是二千个字。她感到了非常的满足,巨大的努力感使得她需要进行更多的享受来奖励她的努力。
“我都这么努力了,就稍微放松一下吧!”青青女神当时一定是这么想的。
于是,她花了一天时间游乐奖励自己,再花一天时间整理心情,第三天才能开始继续奋斗。
假如青青姑娘愿意多了解下我,她会发现我平均每天写两千多字,三天后我把六千字并在一起,找到共同点,删除废话后,形成一篇三千字的精炼文。之后我会发表在阅读平台上。
一个月后,我已经写了四万多字,比起青青女神难以评估质量的毕业论文,我已经有了几百万的阅读量,数千的粉丝。
如果你问我,我为什么这么努力。我会回答你:我根本没在努力,我之所以这么做,只因为我乐意。在我的反毒鸡汤事业中,我感到快乐。我不因努力而骄傲,不因打游戏而愧疚。
如果你中毒至深,那么还有一种叫“忏悔感”的东西会在享受后继续折磨你,一个努力的小天使和一个享受的小恶魔在脑海里打来打去,打到你精疲力尽,你都没法想起现在的你不是内讧的时候,该是你去做事的时候。
一个真正努力的人,是不会有努力感的,他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把所有的事情做完,当他有一天突然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时,早已硕果累累。简单的说,真正有价值的努力,是把一切行为都自动化。当一个努力高手把众多你看起来很麻烦的事情一并处理时,就好像是他吃饭时顺便撩了个妹一样轻松。
2努力感为什么会谋杀了我们的人生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认为,人有创造和毁灭两种本能冲动。两者相辅相成,当你越迫切地让自己努力,同时也就会迫切地渴望堕落。所谓,越努力,越不幸就是这个道理。上帝越是要求亚当和夏娃要有美德要自制,就会引得亚当和夏娃走向禁忌。
当你把你的“努力感”定义为善时,那个名为“懒惰”的恶便接踵而来。事实上,我们多出的那一分努力感,经常需要十分的懒惰才能抵消。
给大家一个公式,意志力=10倍的抑制力,现在你知道努力感有多么坑人了吧!
如何正确的努力,把努力变为自动化的进程,消除努力感的欺骗呢?下面三个行为能帮助你:
(1)消除努力的神圣感,娱乐的罪恶感那么首先,你需要把“努力是美德,娱乐是罪恶”这个错误的观念永远的请出大脑。不要小看了适当的娱乐能带来的益处,它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力。适当地“浪费”些时间给自己打打气,避免工作压力和倦怠。时不时地让自己“游手好闲”一下,可以让你保持清醒,分辨出什么工作是真正必要的。
在我文思枯竭时,我会一个人静坐,打会英雄联盟,甚至在家人面前舞我的宝剑“渊虹”。这样能很有效地降低压力,即便在外人看来这很滑稽,但这对降低压力非常有效。
投入时间到娱乐活动中而无须自责,你会意识到工作和快乐两手抓会带来更多、更大的产出,娱乐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娱乐,也是一种努力。
(2)千万不要招惹自己的前扣带皮层你的前扣带皮层便是你意志力在大脑的分管区域,你应该了解它的极限和工作原理,然后慢慢地适应并增加它的力量。那些工作中不容易感受到疲劳的人,其实是那些懂得在前扣带皮层刚要达到极限便分散注意、自动休息的人。
要怎么检测自己的极限呢?
一般从工作开始到第一个哈欠的时间就是你的极限了,这时你便要放下工作去休息了。游戏和快乐可以给前扣带皮层再次“充电”,使你注意力更集中,工作效率更高。世界上只有很少人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中途不用休息10~15分钟。实际上,那些连续8个小时扑在工作上不休息的人比起每小时休息10分钟左右的人,工作产出要少得多。
(3)要努力而不是蛮力如果方向错了,奔跑的再快也是没用的。当你的努力撞墙后,你就需要学会绕路走。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无形的墙,会把你碰的头破血流,但这堵看似不破的墙上,其实有一扇无形的门。要通过这扇无形的门需要使用一点技巧或者终极奋斗术——鬼谋,在后面的时间里我将专题论述。
在生活的道路上,你并不需要把自己标榜为一个有“努力感”的圣人,当你的努力感已经爆棚,却依旧得不到收获时,你的反意志力就会开始把你拖入毁灭的深渊。
当你的努力感让你觉得这个世界亏欠了你时,你不仅会自毁,还会拉上这个世界陪葬。
在人生这场马拉松比赛里,你不必时刻为自己加油,制造出一种正在努力的假象来安慰自己,毕竟这不是一个靠速度取胜的游戏。你不必再关注那些XX天就取得杰出成绩的人,他们的生活与你无关。因为这条路必须你亲自走,人生这场悲剧也必须你亲自谢幕。
你只需要静静地走下去,在黑暗和孤独中走下去。也许,这是一段光是回忆就会觉得辛苦的……难以忍耐的旅程。为了走上这条道路,就好像经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隧道一样…不过,已经无所谓了。就这样开始一切吧,你已别无他求。因为这份坚持,会一直持续到命运的终结。
完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们知道人类是动物界中唯一一个需要“意义”的物种,我曾经认为人类会有美感是因为美本身让人产生体验到意义,但,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为什么人类需要“意义”呢?
《人类的荣耀》里告诉我们:因为美感和意义感都能令人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长时间的注意力有利于完成复杂的生存任务。
也就说,正确的战略和方法加上长时间的注意力和坚持,更有可能让一个人脱颖而出。
所以,要做到长时间的高效学习,你要试着找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感或者美感。
比如我自己,心理学于我而言就是我信仰的宗教,我始终强烈认为心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我对其坚信不疑。(要注意的是:心理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我对这架构非常着迷)
于是,在我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为了长时间的学习而刻意努力。
因为心理学对我来说,既有美感,又有意义感,还有使命感。
如果找不到美感和意义感怎么办?
那就要靠意志力了。
只是没有美感和意义感的意志力很难维持,这需要一个人去做他不想做却应该做的事情——耐得住无聊和寂寞。
如果能想明白为什么应该做,想清楚这个应该有多重要,有些人也能靠着意志力坚持下去。
那意志力低怎么办?
去学习如何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和增强自控力等等。
关于这个,我之前答过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里面有一些内容可以参考。
最后,我始终觉得效率比时间长短更重要。
宁愿先花时间优化方法和过程,去用心地选择学习材料,去安排自己的学习路径,也不要一股脑地拼命学。
毕竟学是为了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需要思考和智慧还有实践,最终总是要以产出的质量取胜,何必非得长时间。
我是曹公子,喜欢交流个心理学、生活心得的,欢迎来我公众号“曹公子”,聊聊最真实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