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App 与约炮无关」的看法是否幼稚可笑,不符合现状?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社交 App 与约炮无关」的看法是否幼稚可笑,不符合现状?

目前各种社交网站,社交软件,女性用户被男性骚扰的情况比较严重。

不管是微博,知乎上的发私信求约,还是微信群聊里,一些男性有意无意说出的轻微性骚扰内容都让人难堪,可是女生也有交友的需要啊,不能把这些渠道都戒掉吧。

想问下怎么能够让女孩子,既能够放心展示自己,又能避免被不喜欢的异性纠缠?

总感觉这事有商机,比如有没有程序猿大神能创办一个男性“金鱼池”一样的网站,让女性去随意挑选?

解决光棍节单身狗的问题,就靠各位程序猿们了。

————————————————————————————
原问题所描述的是11月11晚播出的一档节目,视频链接如下

《金星脱口秀》奇葩妈妈玩转相亲软件 金星自曝不会玩QQ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一天到晚约约约,这个也说那个也说,说的就跟真的一样。到头来有几个人真约到炮了?

成天把“约”挂在嘴边的风气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吧。就算彼此有意,正常的流程难道不应该是先聊天,聊熟了再见面吃饭看电影什么的吗?方圆1公里刷一下突然冒出个异性,见都没见过,对上几句暗号就能直接找地方开搞?有没有社会常识?

而且现在社会风气其实根本没变得那么随意。约炮的流行只存在于年轻屌丝的噫想之中。90后这代人也并没有在性开放上比上面几代人走出太远,只是现在的流行语的底线变低了,嘴巴上“揩油”比以前容易了而已。

那群90后创业家和搞泡学的难辞其咎。“所有的社交应用根本目的都是都满足约炮这种人的基本需求”这种话居然被某些创业家公开挂在嘴边。真能忽悠。

不把自己好好提升了去吸引人,而是动不动就四处撩拨,这是非常典型的屌丝行为,用他们泡学的话来说,极度低价值。更不要说那些微信群里的撩拨表情图泛滥成灾,谁都能乱用。拜托,跟你有那么熟吗你就用?

可能我真是老了,现在看见小年轻越来越看不惯,老想找把拐杖往地上杵。想想我们80后,当年谁不是QQ聊天的年代过来的,那时候从来就没有这么猥琐过。我同学很多人都有远方彼此写信但从来没见过的好友。99年刚有网易聊天室的时候,pc还不普及,聊过之后还要说好几天后的晚上几点继续聊,纯得一塌糊涂。

网络上结识陌生人在我小时候那可曾经是非常高逼格和浪漫的事情。那时候有个很火的小说叫《第一次亲密接触》所有人都看过,痞子蔡和轻舞飞扬这两人第一次先在麦当劳约见面,然后第二天再一起去看泰坦尼克,最后跨年才在一起的,这才是谈恋爱啊,这多美好。

现在很多年轻男孩PUA学傻了。迷男那套东西颠来倒去的,走火入魔,一脸骚包样。 女生也是,好好说话都不会了,聊没几句就约吗、不约、你是不是想约?成天约约约,有毛病。

这种嘴炮风气,让很多男孩子误以为“这样真的可以”,靠着一群网媒写手编的约炮成功故事坚毅地活在微弱的成功率的信念里。只要见到个活的雌性,嘴上就要习惯性地揩几把油。知乎本来是个挺好的谈天说地的茶馆,现在也被这股风气搞得油腻腻的,不信你们改个头像好看的女号就知道了。

张兆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

记得有次看一张发黄的报纸,上面有这么一段,有人问金庸,说书里男女主角的发展是不是太快了,在古代,人远没有现在开放,但书里面却常常是见个面就差不多定了终生,举出了黄蓉和郭靖的例子。

金老笑了笑,说,其实一点都不快,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既方便又灵活,所以可以慢慢地找,慢慢地谈,而古代不一样,见一面就得赶紧认识、表白、相爱,否则很可能错过一次,就永远错过了。

这样说,很有些取巧的成分,但多少显示了金老的机智,而且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有道理的。

在今天,社会发展,科技早已发达到,分分钟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视频和电话,甚至能通过一些黑科技实现远程接吻(霍华德和拉杰误入,请自行忽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走上世界的舞台后,公交地铁写字楼,每个人都在捧着手机划啊划,但是男女的社交状况,却并没有与时俱进。

看看婚恋交友网站那么火,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2,

有关陌生人社交,我觉得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通常情况下,你我总是陌生人。

像视频里的探探,其实和微信QQ并没什么分别,无非就是个社交软件,它又不自带催眠和迷药功能,使用双方都有着成人的清醒,探探需要双方看对眼才能聊天,算是蛮别致的功能。

陌生人社交总是被贴上约炮的标签,我觉得很奇怪,好像人工授精才是生孩子的文明形式。

我从来都认为男女之间,可以有纯洁的男女关系,而这个纯洁,并不是指男人如柳下惠般坐怀不乱,女人似贞节烈女被看个胳膊就羞成彩虹,而是大家可以互相欣赏,提出诉求,并且不干涉对方的意愿和选择。

繁衍生息是人类的本能,而且有着狂热的驱动力,与其忽略这点,倒不如痛痛快快的接受,就像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作为单身的男性,看到年轻漂亮温柔可爱的女孩子,当然会有冲动想要认识接触,并寻找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而身为单身的女孩,看到靠谱成熟阳光帅气的男人,又何尝不是在心里打着各种小九九呢?

我很喜欢《芳芳》中的苏菲·玛索说的话,她在一开始说,我们不是禽兽吧,她在后面说,我们有血有肉,这就是她的可爱之处。

3,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我却看到了太多的宅男宅女,其中不乏身边人。

我非常了解这个群体的心理,有些人确实是无欲无求,但是大部分人却是有欲有求,也知道去哪儿寻找,用什么方式。

但就是不做!

大家都躺在自我设限的舒适区里,四周是无形的牢笼。

笼外的人会说,你出来呀,犹豫什么呢,你看外面的花花世界多好,你要做的只是走出来。

而笼内的人却是另一种想法,有的人被牢笼禁锢太久,以至于自己就幻想了牢笼的形状,并且脑补了一道最强的锁。

最强的锁是没有钥匙的。

所以他就安然地呆在牢笼里,孤独地等着时间老人给他安排个不那么悲惨的命运。

而有的人,他们知道其实没有笼子,但他们也不出来,因为他们害怕。

他们害怕失败,害怕拒绝,他们还没有被别人否定,就先成功地否定了自己。

被发过好人卡的男孩和女孩,看到这儿一定会有感觉。

但其实,有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人人都知道,那就是,如果不申请,就连好人卡都不会有。

好人卡并不是失败,失败的是从不出手。

4,

前两天和朋友吃东西,聊到了一个话题,就是最美好的感觉是什么,虽然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但我们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恋爱的感觉。

只要是真正恋爱过的人,相信都不会陌生,那是美到无字可形容。

那是在冰天雪地里,只要抱着取暖,就能感觉不冷。

那是在上课开会走路时,只要想起他的脸,就忽然能笑出醉人的酒窝。

那是有了什么好吃的,都不再愿意一个人吃,而是想留着和她一块分享。

那是一觉醒来做了个好梦,第一反应就是打个电话说给她听。

当然,恋爱有多美好,失恋就有多痛苦,但是我仍旧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来没有那样便宜的事情,可以避免痛苦,而享受爱情。

恋爱这样美好,再不动手就迟了,不要把希望寄予未来,活在春天里,活在现在。

不要等着命运给你安排什么邂逅和浪漫,你要学着自己给自己安排。

如果在某个拐角处,某个论坛里,某个社交软件上,你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让你微微有些心动,请不要犹豫,一定要勇敢地去说一声Hi。

因为她不是别的,她是即将到来的幸运。






怎么友好地暗示男生:我不喜欢他? - 张兆杰的回答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因为嫌弃本名太琼瑶的缘故,上小学时我曾多番想改名。那时我妈给我命名喻言,意思颇好,相当一段时间我在各大通讯工具的昵称都是fable。但我嫌喻言重名太多又不辨性别,遂想自己取名喻见。若是见字不成,就改成「渐」字。遇见,颇少女心又美好的字眼。
后来我妈说,你就不怕以后跟别人吵架,别人指着你鼻子说,怪不得是贱人,连起名字都是一个贱字。少女时代的我当时气结,这改名的事儿据说又是碰上了国家户口不许三个字改两个字,遂就放下了。
长成今天这副模样,每每信用卡签单时也怒火中烧,就叫喻见不好吗?谁敢说我贱不被我打死才怪。
金姐姐说话我是向来不怎么喜欢的,为着赶上潮流做内容的缘故,又不得不看,免得连橙汁这样的梗都不懂。难得提起这个「探探」(谁能在评论区说一下他家干嘛的),倒说对了一句,陌生人聊天,和约不约,真没多大关系。
两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图好奇,装了某大型门户网站旗下相亲的app。精心设计,放了正常角度不俯拍不露胸不化妆的照片,又辅以一堆自家做的饭,再偶尔调侃调侃自己天天加班的生活。把身高设到一米八,收入小心翼翼设到大于六千。
结果自然是没有相到亲,还收到了一堆说我嫌贫爱富不睁眼看看的私信。直男朋友们的自拍你也知道的,我就是这样的boy嘛。
然后有一天突然刷到了一个记者,每天都漂在各国路上的那种,战地跑过好几次。兴奋地差点摔了手机,邦邦邦敲出去一句话:你好,能给我讲讲XXX国XXX现在的情况吗?
一来二去,加了微信,被他加到了一个中央机关单身男女相亲群里,每天趴在群里听大家聊国家大事。特别萌。偶尔也骚扰他,他说我很有趣。
15年跨年的时候,看到他在教堂里守夜到天明的照片。他是虔信基督徒,开年之后就又出国,之后没看到消息,前些天翻到一篇特好的文章,一看作者,嗯。
这是他昨天的朋友圈:


真正意义上的相亲网站比贴着标签的app容易约炮得多,这几乎是一个公论。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为了摆脱单身的时候,骗炮也变得容易。我家人比我着急些,一度也想让我上非诚勿扰历练历练,也说可以上这个「结婚了吗」可以上那个「一亿三千六百三十一万五千四百七十八人」,都被我三推五推的绕开了。原因无他,就我这种毒舌系的女胖子,上了非诚,自然是像金姐姐说的,过了三个月都该打折处理的。弄不好最后还会假装做一期特辑,找个特别帅的练过的,把我抱下台去。
我并不排斥陌生人。实际上直到今年,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在和(智商及格的)陌生人打交道。前年在斯里兰卡,有天自家五星满房给我扔了一旁边小三星,夜里成了蚊子的自助餐,实在睡不着,起来把地点定到国内,看长得顺眼的点开就问:你好,你那边能看见星星么。
这么没头没脑的问题,倒是没有人回骂。有个男孩儿回问:能,猎户座还算清楚,你在听什么歌?
那会儿我的头像是一颗拔下来的智齿,并不像是好啃的主儿。我说,我不在国内所以也出不来,你还愿意聊天吗?
他说,无所谓啊,我也出不来。
这哥们儿和熊顿一个病,所幸病床靠窗。年节下我一般还会投喂个红包或者好吃的给他。
我们谁一开始就相互认识呢。
11年在非洲的时候,种不下去地,教不下去课,半夜一个人在balcony上打着手电翻译艾滋读本(给镁光一个差评),然后哭着想回家。原本没说过话的瑞典妞儿喝高了,穿个大卫衣晃悠过来,问我,你喜欢这儿吗?
我说我现在不喜欢,我不是过来种地的。
她说,那你不觉得每天都追着你的那个小姑娘很可爱吗?这一群人里你最白,她天天只追着你叫白人。(……这群美黑的真·白人把我衬托得无比白,直到我回国才知道黑了多少)
我说恩,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跟她打交道啊,而且我过来本来以为是做艾滋援助的。
她说那这样吧,我们谁先认识学校里的十个孩子,谁告诉对方一个秘密作为交换。
……唔,靠着这莫名其妙一脚踏进去的世界,我在肯尼亚一个人玩儿的时候以闪电速度勾搭上了青旅老板娘作为免费旅游指导,比LP好用。我爱YMCA,除了北京那家。
非洲和斯里兰卡教给我最多的事情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人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影响你的生活。你不知道你会遇见谁,你不知道下一秒钟遇见的人以后会在你的生命中怎样出现。所以不如大胆一点,你看顺眼了想要打招呼的,就跟对方眨眨眼睛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毕竟我眼睛小又面瘫能这样就很不错了)
换到国内,在知乎上也是这样。不管是同性异性,实际上泡了知乎一年多大部分三次元来的朋友,都是欢脱地私信勾搭或者评论勾搭来的。其实最开始是陌生人相互欣赏,之后也没有什么不同啊。同在北京的多见几次,不在北京的创造机会见几次。
在知乎最爽的事情是,你可以翻看对方的观点和言论偶尔还有照片(但是我的几位过从甚密的知友都没啥照片……)看得开心了,恩,灰常热络地冲上去摇尾巴,看得不爽了,哦。虽然是陌生人,却提供了一个相互挑选的过程。拿某经常被我嘲笑的直男知友来说,就是看了一眼没啥问题,于是直接约当天下班吃晚饭的。
我被爱笑的地方调教几年,又加总是讲课落落大方惯了,从来都觉得认识新人应该是很简单的一个过程。
不管是家人相亲也好,朋友聚会也好,社交软件也好,总还是不过脑子地先上去打招呼,抬起脸伸出手来握,或是先say hi,然后加上一个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为什么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买瓶水都要手机支付,跟人说个话,反而要更小心把手脚捆住了呢。
不管是在哪里相遇,
毕竟茫茫人海里相遇过,就很开心了吧。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
关于社交软件的利与弊,关键点真的不是在约,我给你讲讲这个道理。

“约应该翻篇了”、“让陌生人之间的相遇重归美好”,我觉得挺好。
金星老师虽然经常讲话不经大脑,但这次的这句,我支持并且赞同。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社交软件约炮?

了解投资理论吗?
你也知道投资股票有风险,某一天,隔壁家的老王炒股赚了大钱,于是你们整个小区都开始跟着他炒股,可自从那以后,股票再没涨过。
也就是说,当人人都知道社交软件可以约炮的时候,它的“黄金期”早已经过了。
没错,社交软件=约炮,真的应该翻篇了。
或者说,我们一直期待它的翻篇。
看看你身边的人,单身人士的比例是多少?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4年底)显示,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性别比则高达206:100,全国处于适婚年龄段的70、80后人口中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问题,且年龄越大失衡越严重。同时,30-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


我想你一定在仰天狂笑,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但可别高兴太早,单身人士的数字庞大,与你脱单,没有一毛钱关系。
假设你无所不用其极,什么远房亲戚的远方亲戚都来给你介绍相亲,你单身的这几年最多能认识多少异性?
而你见了那么多人,都没有互相看对眼的,真是太无奈了。
这个时候,社交软件,无疑是脱单的另一种可能。
在这些软件们还没有被发明的时候,我们想要认识异性,只有两种办法。
他人介绍,俗称相亲;
搭讪认识,在各种场合,主动或被动认识。
没了。
那么问题来了,有些人的生活里,真的找不到男女朋友,怎么办?
有一个千古难题:我到底在哪里才可以遇到我的真命天子?
我通常都会回答,不如你问问上帝。
这类人,可能真的是传说中“没有朋友,宅,怕交际”的人。
我想,最应该感谢社交软件的,是他们。
后来,越来越多的男女加入了这个行列。
“你知道吗,某某老公就是xx软件认识的,现在很幸福”。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本着对爱情的憧憬,纷纷开始使用社交软件。

本来嘛,社交软件的初衷,是十分美好的。
先聊天,再见面。

我认为很合理。聊的不好,就不用见了。
可如果是熟人介绍,见面发现不合适真的很尴尬。

不再受圈子的困扰,且方便、高效。
这对于那些迷茫着不知道上哪里去找异性的人来说,简直很方便。
搜一搜,看谁照片好看、条件合适,就有机会认识对方。
至少成千上万的用户等着被你挑,这效率,比相亲高太多了。

然而,哪里有天使,哪里就有魔鬼。

一些约炮分子进入了社交软件,让大家对社交软件产生了恐惧。
一提到这些软件,动不动就说,哎呀,不就是拿来约炮的嘛。
怎么,你约过啊?
想约的人,哪里都可以成为约的平台,和平台本身真的没有关系。
何况,你自己没有判断力吗?
如果一个人在软件上直说了要和你约炮,或者直接半夜约你,见面地点竟是些昏暗的地方、酒店等,你去了,不是自己本来也想约吗?
如果一个人在还没和你见面前,就对你爱啊死啊的,你信了。之后你说对方是约炮的,你被骗了。就你这智商别说社交软件了,短信也可以约到你啊。

当然了,除了人不靠谱,社交软件确实有它的弊端。

对方是人还是狗?是厂哥还是总裁?你确实不知道。
要是妹子长得美,被不靠谱的人骚扰怎么办?你只要出现在了软件上,就存在这风险。
你想和他聊天,可是他不回你怎么办?你可能也能猜到,他看了你的资料,不喜欢你这一类型,但是你无能为力。
这么看来,只能和互相喜欢的人聊天,算是很大的亮点了。
真的,如果有一个社交软件,能解决这些弊端,我也会下载的。
毕竟,我们能认识异性的渠道,是有限的。

让约炮翻篇,让陌生人的相遇重归美好,真的不是幼稚,是社交软件回归本源。

这就是社交软件应该有的样子。
我不相信xx软件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约炮。不能因为全世界都在约炮,你就也跟着约了吧?
网络的发达、部分人的不靠谱,并不是我们不再相信的理由。
就算曾经受过伤,也依然相信爱情,我们不是一直这样吗?
我身边也有通过社交软件认识的美好爱情,鼓励圈子小的朋友,可以试试看。
不管你有没有在用,都不要把约炮软件挂在嘴边。
很没素质啊。

爱情,它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出现,你不知道。

多一个可能,多一个选择,也许可以遇见美好。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陌生人社交,走向约炮只是偶然?》
说到社交APP,又找到了我今年写过的一篇深度报道,关于陌生人社交。现在的社交工具,基本熟人社交被微信和QQ垄断,没加过俩闺蜜兄弟没事儿好好的通过陌陌交流吧?

那剩下的市场基本就是陌生人社交的海洋了。中国人的天性害羞(可能90后00后有比较大的改变)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毕竟生活圈子仍旧是有限的,所以如何交朋友?这样就有了陌生人社交App。但是好巧不巧,中国的陌生人社交基本做不起来,最后总是沦为约炮。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偶然吗?

做这篇报道的时候,我把当时流行的陌生人社交全部用了一遍感受了一下,包括什么陌陌?探探?摩擦?(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名字),然后挨个的跟这些产品的创业者聊,当然还是获得了一些猛料啦!其实沦为约炮,有一部分原因是创业者在产品上做了一些刻意的引导。
那些约炮的,终于可以说,不全是你们的错了!
废话不多说,贴正文
——————————————————————————————————————

“你接受有偿性交易这件事吗?”
“啊?”突然被问到这个问题,记者有些诧异。
“在我们的App里,第一批能够理解我们的产品设计而且正确使用的,恰好就是这一群女孩,前期她们还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某位陌生人社交App的开发者语气平静地介绍。
通过对这群创业者的采访,关于陌生人社交,有一些猜想逐渐被证明,还有一些事实也浮出了水面。
陌生人社交的红海

“为什么要做陌生人社交?好奇,明明大家都知道已经是红海了,为什么还会选择这个方向创业呢?而且,你们的用户群体...”
“我觉得你根本就不懂陌生人社交,你问的问题太浅显了。”这位创业者打断了记者的提问。
说得对,浅显,但这恰好是重点。在应用市场里,方向是陌生人社交的App鳞次栉比,微博的信息流广告、挂名的选美大赛,各种稀奇古怪的产品名称,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业界里除了陌陌名气大、上了市,看不到第二名和第三名的身影。不过,这依旧挡不住创业者前赴后继地奔向这个市场。
在采访中,当问及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创业者会很认真地回答(样本超过5个以上),“我认为还有很多事情是陌陌没做好的,陌生人社交的市场太大了,还有很多方向可以做。”
虽然大多数的开发者都会说,我们做的和陌陌不一样,但是他们的表述几乎都潜在地把陌陌当做样本和竞争对象。
为什么要做陌生人社交?

记者问及这个问题,甜蜜恋人的创始人吴漫川低头想了一会儿,“可能是因为它太简单了。”成立超过三个月,产品已经在正常运转的甜蜜恋人,目前的正式团队只有5个人。
在吴漫川看来,如果一个创业者需要选择创业方向,社交是最简单的切入点(除非真的喜欢):
首先,社交应用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产品开发成本极低,前期用户不多的时候,运维成本也很低;
其次,社交应用的运转不需要太多的资源,这不像O2O、电商等需要有庞大的线下实体做支撑;
最重要的是,社交应用对团队,尤其创始人的知识体系要求很低,它不需要你知道太多天文地理,只需要你不断地琢磨人性和营销传播。
另外,吴漫川还向雷锋网透露,2013年,比邻推出了一部《什么叫做爱?》的微电影,仅仅是在名字上玩了一些小花样,它的疯传给就给比邻带去了接近100万的用户;陌陌,借用基于LBS显示陌生人之间距离的功能,写了一个两人之间负五厘米的段子,给陌陌带来的新增用户也数以百万计。这给一些开发者带来了不真实的幻想:产品的用户增长也许不是难事。
这个问题,前蜜友圈创始人廉洁还给了我们新鲜的答案。在她看来,创业者选择社交极大的原因是社交App的估值向来很高:创办于2011年的阅后即焚社交Snapchat估值160亿美元;Instagram市值在350亿美金以上;国内上线不到一年的图片社交产品in宣布获得3亿人民币的投资之后,估值也近20亿人民币。社交类产品凭着其高泡沫的估值,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创业者。
冷启动的“马甲”

马化腾曾经在一次演讲时表示,在创业做社区时,“最开始没人聊天,我自己要陪聊,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得显得社区很热闹嘛。”
这句话博了满堂彩,也道出了陌生人社交创业者的痛处:产品做出来上线了,费力拉来了一小撮人,但是想玩根本没有人,该怎么留住用户停止这种恶性循环?
某位创业者向记者透露了这背后的暗箱。一款新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通常男女比例会极大失调,女性用户在20%左右,但是没有女性社交如何运转?在业界有三种最常用的“官方女马甲”形式:
1.低端机器人马甲。点开App,发现附近很多妹子,Say Hello之后,对方会进行简单的回复,但是有时候回复牛头不对马嘴。这其实是机器通过分析对话环境进行的自动回复,也是分布最广的一种马甲。
2.高端机器人马甲。个人信息更完整的女性用户,会定期发布图片和文字。与之聊天时回复更人性化,会使用固定方式诱导男用户通过直接付费、开通会员等形式获取更多女方照片、视频等信息。
3.真人马甲。一个人手里掌控好几个女性用户,会认真地陪男用户聊天,但是你永远不可能见到真人。
现在,在小到几万,大到千万用户的陌生人社交应用里,都可以找到大量的“马甲”存在。
约炮是不可控还是产品设计?

谈到陌生人社交,我们几乎避不开“约炮”这个敏感的话题。为什么陌生人社交总是会走向约炮和援交的方向?是人性和需求的驱使还是在产品设计上有引导?
相比于大量的官方介绍称,App会加强审核,避免涉黄,某位匿名的开发者向雷锋网记者介绍,为了前期产品能够正常的运转,创业者宁可放弃一些价值观的坚持,稍微做一些引导,哪怕被渲染成“约炮”的平台,只要有用户进来,就可以接受。这就有了文章开篇的对话:

“外围女总是最快学会使用这些App的,这个数量被控制在了5%以下。但是也有一些女性用户向我们投诉,觉得社交环境受到了干扰,我们通常会对发明显色情照片和文字的用户进行清理,比较内敛不会明显让用户感觉不适的可以放一放。”

“我们鼓励用户在合理范围内按照自己的理解使用App。”这位创业者总结。
陌生人社交产品需要“性相关”的噱头,这个在产品的起名上表现的很明显:摩擦、床上、偷偷哒、抱抱等等。记者好奇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敏感的产品名称时,某创业者介绍,有博噱头的成分在,也的确靠这个吸引了一些用户。但是我们希望用户能够在使用产品中感受到和名称极大的反差,加深他们的记忆和认知。
总结:

“约不到的人在哪儿都约不到,但是外界的传言给了屌丝幻想,让他们觉得这些平台是有用的。”某位开发者介绍,并且这句话获得了多位采访对象的一致认同。
经过试用大量的软件,记者发现这些特点:平台上男性、学生族居多,大量的用户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屌丝级(以收入水平衡量)用户大量充斥,虚假女性ID,外围女偏多;颜值高、露富的男性用户能获得极大的关注;正经交友的成功率并不高,如果有约炮的意愿会表露的很直接等等。
陌生人社交有市场吗?这个答案是一定的,甚至有开发者认为这个市场和熟人社交一样大。经过雷锋网记者的采访发现,大量的陌生人社交软件正在从单纯的线上搭讪社交向具象载体转变,比如通过互动游戏、组织聚会、请吃饭等,陌生人社交的O2O属性在增强,并且越来越垂直。
你使用过陌生人社交App吗?怎么看待这个市场,欢迎在回复中跟我分享见解。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嗯,为什么有个“金星”的标签,没明白。关于社交app这事我倒是可以聊一下。

之前我们看社交工具的阮同学给其他同事做分享会,主题是有关社交和社区的观点,他提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认识人”,这个问题是他一次在跟创业者交流的时候,偶然想到问创业者的,看似无聊没有意义。创业者的回答是:人就是有认识人的需求啊?是的,我承认,但是认识人并不是需求的本质,人不会去进行没有意义和目的的行为,即使说我就是无聊了,想找一个漂亮妹子聊聊天,打发无聊也是明确的需求,并且你也是有目的的,否则那为什么不能找一个老太太聊天或者给妈妈打一个电话?

社交需求,可以说是穿越马斯洛五种需求的一种子需求。安全需要如找工作、“捡人”做的旅行约伴,社会需要是爱情和归属感的需要,主要包括爱情和一夜情等等,而尊重和超越则是想让自己在互联网上成为一个与现实中“屌丝”不一样的人。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平台,能在最高层需要带来一种假的满足感,从而让人沉浸在其中。简单总结,大量使用社交软件的人微信不算,如果不能通过社交软件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等价物,他们是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某些特点很不满意的,并且与同层次人相比活的更屌丝一些。

以下引用自这位同事的叙述——

人认识人有四种不同的强烈主观能动性驱使,即:

1、认识异性,这点包括生理上的不严肃约炮社交,也包括心理情感上的爱情社交,这类社交产品不夸张的说,占所有社交APP的70%以上,大家总是想尽办法让你能认识别人,认识你想认识的人,然后在平台上产生某种互动,从而探索盈利模式。

2、认识更强的人或者是需要的人,这样的社交往往是有仰角的,往往会出现我想认识A,但是A觉得我太low了,并不想认识我的局面,举个例子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想认识开复老师、徐小平老师,但是反之却完全不是这样。

面对社交仰角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保持仰视仰角,即社交媒体上的关注或者进入主播房间等,这类本质上来说并不算一种社交行为,而是信息获取,但是这样的行为本身能够让同样关注观看的人之间形成归属感,进行子社交行为,如粉丝群等等;第二种就是通过外力消除社交仰角,目前看来最有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钱,一种是通过多人对一个;今年流行起来的付费约见,就是通过经济体系让你去跟在某个领域比你厉害的人接触,但是离开经济体系,行家是没有动力与学员接触认识的,至少动力不足;聚会组织工具或者教育类工具呢,通过一对多的方式,让专家一次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举个例子单个不知道好坏的创业者要约合伙人,合伙人可能没有足够动力和时间去接触,但是如果是某次活动有20个不同的创业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行家的参加活动的能动性;

3、寻找兴趣相同的人,共同的兴趣可以降低人的心理防线,也可以很容易的进行陌生人的破冰与互动,这里的兴趣往往本质上与异性无关,当然如果是异性可以是一个bonus,如打球的球友、打游戏的队友、跑步的跑友等等;

4、内心独白,也就是一种倾诉与表达,有些话我只想说出来,至于对方是谁、我是否认识,能否与我有更深次的互动都没有那么重要,典型的产品有树洞类产品和虚拟女友类产品等。

引用完毕,看官意下如何?是否认同?

所以,如果我们分析社交用户群,会发现虽然约炮确实对屌丝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它不可能构成核心价值;用户需要的是通过社交分享、排解和发泄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情绪,这才是社交的刚需。

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永远是泾渭分明的。自从Uber和滴滴上线拼车以后,我逢拼则拼,至今一同拼车的人,从来没有主动说过话。然而在网络上,大家的表达欲似乎满溢到无处安放。而很多陌生人社交工具总想着快速把网络交往转化到线下,这本身也是在对边界做冲击,带来行为上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所以说,别说正常交流了,任何社交工具里的陌生人存在,除了给了用户更多的搭讪机会和更大胆露骨交流的同时,也给骗子、黄色、广告等社交隐患更大的生存土壤,这两者是无法背离的矛盾。

既然在网上大家想去认识人,那本质无非是跟谁聊、聊什么、然后做什么;即寻找目标、接触目标、实现结果的过程。对于和异性的接触而言,LBS当然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但社交中LBS功能因为使用场景的偏离成为了一种误用,而其他工具则是无脑跟风。互网络搭讪成本非常低,内向的人如果在咖啡店看到漂亮异性,几乎不可能敢去搭讪,而当他打开应用看到周围这么多妹子,只需要一点就可以没有负担地发出“邀约”,就像知乎上所有头像好看粉丝多的妹子,恐怕没有人不曾收到过一堆“约吗”的私信。

一切能长久生存的社交工具或社交方式都需要回归社交需求的本质。不匹配的需求可以让两者认识并联系,甚至维持数年也有可能。有些人想约,认识了想找男朋友的女孩子,双方会给关系一段自己的臆想,认为我们的关系是什么,这种不匹配的需求在短期内可能目的是一致的,但到最后却发现并没有真的“爱过”,甚至都不了解对方。

社交关系的建立本质上在网络上仍然是要比线下直接认识容易很多的,因为容易,所以其实关系冷却速度也会非常快。所以多数长期的社交关系是需要走到线下来的,并通过虚拟关系往真实关系的转化来强化关系。社交产品不管初衷的目的是什么,总是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行为,一个人无法社交(即使是内心独白的需求,也往往需要他人看见、鼓励或者互动,否则就可以直接写日记了),既然是要至少两个人,如果双方目的不一致就会很难把双方匹配起来。A想约约约,而B想找个人一起打球,你想把A和B匹配在一起就非常困难。

探索勾搭对多数男性而言属于刚需,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并不是刚需。为什么会有女孩子来用?那你需要想想为什么她们要放满P过的照片?为什么社交软件中女性用户颜值远大于生活中遇到女性用户的颜值?本来就外向而优秀,在陌生人社交工具里实现更多社交需求获得精神满足的,这类人非常少;更多是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注意的普通女生,现实中没有人理睬也没有人主动搭讪,利用PS过的图片,在社交软件中可以成为受人瞩目的对象,虽然收到的大多数招呼都是为了约的,虽然老娘最后要一个一个拒绝你们这些约炮的,内心中这种虚荣的满足感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没有的。

但这种模式的问题在哪呢?搭讪成功率低、相片与资料真实度低、没有很好的话题营造气氛、展现功能不够,甚至因为暧昧属性使得劣币淘汰优币,更加难以建立好的社交属性。

反过来,在一些请人吃饭、请人游玩的产品反而更容易匹配社交需求,对女性用而言,反正是公共场合,安全且符合心理预期,你愿意请客我为啥不来?没得聊事后拜拜即可。这种做法反而其实是把双方不匹配的需求通过同一产品匹配在一起了,花钱的男性有尊贵的感觉,报名的女性有现实的利益。再扩大范围,所有不含约炮属性的社区平台,只要女性用户够多,用户自身特性能得到展示,都是天然的约炮平台,挡都挡不住。

现在大部分陌生人社交工具都是典型的男性向产品,基因决定了男性可以为了女性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遗传中的斗争决定了男性尽可能多的“捕猎”,所以在“接触”以外没有任何辅助和淘汰机制的情况下,最优的策略就是穷举,尽可能广撒网。因此,几乎所有的陌生人社交工具对于女性用户的保护都十分重视,只有女性用户比例的上升,才可以带动陌生人社交App的活跃度,甚至是“摇钱树”。尽管有的产品增加了更复杂的社交供需,但需求双方难以匹配,结果就是互相骚扰、成为噪音。与社区相比,因为不产生任何内容,缺乏围绕内容介质的有效交互,很难实现社交关系的破冰、发展和维持。

要改变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这种传统的,把女性用户物化的方法。比如说前面提到的请客,本质上物化了男性,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事,但却是合理的诉求和现实的对应。所以后来就有一些相对没有那么直男化的应用,比如Tinder,Tinder 与其他的约会软件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 移动应用 国内这个类型里做最好的是探探,这个产品逻辑很简单,右划喜欢,左划不喜欢,单击头像查看资料和爱好,如果你选择喜欢的人也喜欢你的话,你们就会匹配起来。初衷很好,一旦双方匹配起来的话,说明双方需求是类似的匹配的,就解决了搭讪和破冰等老大难问题。这类产品在国内跟风的几十个,之所以探探能保持领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面的用户够多,质量也不错,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平均水平,这个和探探公司的积累和运营策略应该有很大关系。以前看过一篇新闻,探探的创始人夫妇介绍其理念,工具的出发点是出于真诚交友的目的,但能不能真正匹配双方需求,其实还是取决于用户行为。刚才提到的同事阮同学的探探用了一年半了,有六百多个like(当然,大多数是点错了!),他的一位女性朋友刚注一天,就有五千多个like。为什么男性这么饥不择食?简单归结一下就是“约”的需求太高。尽管探探的出发点是将“挑选”行为变得更公平,让陌生人相遇回归正常本质,工具本身没有问题,但在社会本质之下,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用户,实现美好的初衷。

艺术家Einat Amir曾经设计过一项展览叫Enough About You,由3个隔音的透明隔间构成,需要一群陌生人协同进行,一次只开放15人参加。主持人会随机选定6个人,两两一组,分别进入透明小间。每个小间都会播放录音,告知两人该进行的动作,而剩下的人站在外面观察,听不到小间内的任何声音,他们只能由透明玻璃来猜测两人互动的情形。小间内的人起初有些尴尬,接着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认识彼此,很快就欢声笑语,还有人热情接吻了起来。短短的10分钟,陌生的两个人瞬间变得熟络又亲密。当活动结束后,小间内的男男女女也互相交换了联络方式,成为真实的朋友。所以,只要摆脱直奔主题的交流性质,社交其实很容易搭建起来。

另外,社交工具领域还有一个现象,是枪打出头鸟,什么应用的用户多了,就会成为某种形态的代言,用户怎么样定义你的产品,是很难随着你的大的版本调整而改变的,社交产品的用户群也很难随意拓展和改变,比如陌陌,6.0版本想调整定位,最终还得走回老路。所以对多数应用而言,被贴标签绝对不是好事。不过用户多还是比用户少强,多数时候社交都需要用户达到一定的密度,然而很多加入新鲜玩法类的社交应用都无法做到这个阶段。

用户会对自己长久保留的APP有一个认知,打开这个APP会给我带来什么,帮我解决什么需求和问题,养成这种认知,是好产品的必备条件之一。人有购物需求上淘宝,吃饭不想动叫外卖,遇到问题了想求知上知乎……一个好产品能让目标用户对每次打开产生预期,并且产品总能实现预期。好的陌生社交生态,大体就是弄明白你需要哪几类用户,他们在什么场景、有什么需求,然后搭一个架子,让该匹配的互相满足,不该匹配的互不干扰,并且让人们以此为纽带持续有效地互动。

其实现在的一些观点也不能怪直男们,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都是“专心致志追求女人”的过程,仿佛恋爱养成游戏──女生问问题你要选出正确回答,解锁够多的成就之后,就可以过关。过关意味着什么呢?在普遍级游戏就是可以跟她交往;在十八禁游戏就是可以上床。这里的问题在于:女人在这套剧本里永远只是一个美丽的奖赏,得到之后可以把她娶回家或是搞上床。这套剧本教导我们把女朋友当作一个努力的目标,而不是一个可以交流感情的对象。

这种贫乏的爱情想像,其实正是仇女心态和物化女性的成因之一。许多交不到女友的人,常感叹女人都在利用男人,最后总会选择高富帅。而那些精于泡妞的男人,则往往以情场胜手的姿态,摆出自己的“解锁成就”,并偶尔对那些loser表示怜悯。这种把女人当战利品的心态,也正是典型的物化。

如果一个男人不在乎过不过关,只是和异性普通交往而已,这对于剧本单调还卡关的男人而言恐怕难以接受,所以几乎所有陌生人社交工具都会被妖魔化成约炮神器。好像有人迷信了一辈子的宗教,有天看到教主说谎的证据,不但不会承认自己被骗,反而会对戳破谎言的人生气。

但世界真的没有这么单调。以前我泡网络的时候,网络还不发达,偶尔和在网上结识的朋友见面,都开心得很,第一次见面却熟悉到非常。有一位外地的朋友每次来北京的时候都会聊聊天,从第一次大三时候陌生网友见面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二十年。所以陌生人社交是可以做得很有意思并且带来真实的社交结果,但需要的是合理的出发点和产品设计,也许慢慢的,被妖魔化的这些社交工具会最终成为它们本该有的样子。

不知不觉又写了很长,但不是刻意要废话,希望不要因为太长而不看。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金星这人,开始猛的一听还凑合…很容易就会发现 这人没什么涵养和内容的…

吴名士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主要还是看使用者如何用。刀在医生手治病救人,在歹徒手杀人越货。

你们看看人家老司机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逻辑很简单
1 社交的主流是生活社交(而非工作事业等提升需求)
2 生活社交的主流是异性社交
3 异性社交基本等于荷尔蒙社交
因为基因本身的控制,导致生殖需求成为除生存本身外最大刚需,甚至有时候可能为了生殖连生存都不要了(见各类爱情电影)。喜欢异性,想和异性发生点什么,是人类脑子里无法消除的根程序。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绝大部分社交App一定是和“约”有直接关系的。我从来不认为正常情况下,男女之间有什么“纯洁的友谊”,你对任何一个女生有好感,本质上性都在起作用,只是有时候你感觉不到
但是,“约”和“约炮”并不是一回事,“约炮”和“约到炮”也不是一回事。经我们不全面的调研,异性约炮本身成功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更多的只是有这个想法而已,约炮这个词只是某些app的噱头。之所以约炮成功率低,是因为女性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必须谨慎,除了本身性冲动脉冲不如男性强烈外,其他的风险无论是怀孕,染病,还是社会压力,都会压制女生直接约炮的冲动,这是短期内没法改变的。(作为对比,男同性之间约起来就容易得多)。直接约这个事情太莽撞,太粗野了,在女生这一侧遭遇了瓶颈。假设如下对话。男:嗨美女,晚上开房去?女:好啊好啊,走!你们觉得这样的对话可能吗?当然,前面半句再正常不过,后面半句就不可能。当然,有些男性老司机偶尔能骗一些女性出来,但大部分情商和猎艳经验一般的普通男性、正常男性、屌丝男性,是不可能约到的,因为根本交流不下去。
那么,社交App当前的可能创新点在哪里?我觉得不是去否认“约”这个需求,这个需求是没法否认的,除非你把人体结构变了,不然永远在。我另外也不觉得做个服务女生的app是个好主意,因为其实现在的app功能本身并没有对女生太不友好,女生的需求强度大大弱于男性,之前做女生app的没有一个成功的,需求有问题。而是反过来,去给“约”这个事情提升可行性,一是提升信息匹配的精准度找到最适合你的人,二是提升你和这个最适合你的人的沟通可能,破除之前直接、粗野的模式,变成更润滑、更顺畅的过程,更简单来说就是创造“由头”,而不是“嗨美女”这样的“干约”。关于第二点,这里面其实已经有很多尝试,比如 请吃饭,比如 租人,比如 各种 兴趣社交,主题社交,这些都由头,我不认为有男性用户真的是想美女吃个饭,或者租人看个电影,或者真的和人家讨论某个问题,深层次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做不可描述的事情。只是,对于普通男性来说,需要一个由头,需要共同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更容易沟通和互相接触,以确定是否适合,以及提升安全感和信赖感,为最后的目的做准备。但至今为止,还没有特别好的做出来的,这个里面还是有机会的。
互联网社交的核心,本质上就是提升“约”(约不等于约炮)的效率,而不是不去约。要做到不去约,那要等ARVR发达,仿生机器人实用的那一天才行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看这段的时候突然想起梵高给好友的一段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地对她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希望陌生人的相遇重归美好。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但凡APP者,兴于约炮,死于代购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低成本 ” 认识陌生人的产品太多太多:
比如陌陌、探探、如故、Tiki一类的陌生人交友软件……
比如MarryU、花田、一周CP一类的婚恋交友软件……
通过各种社交app,我们每天可以不断地接触各种各样的陌生人,这种看似「低成本、高回报」的交友方式让人兴奋不已。
然而跟这些陌生人深入了解下去,却难免失望:
在婚恋产品上遇到的TA,聊天就像查户口一样,还没说几句就筹划着线下见面,这不是你想要的节奏,目的性太强的对方 让你有种莫名的压力……
在【探探】上右滑喜欢、配对成功的TA,开口第一句话就是“约吗”,你吓得飞快解除了与TA的配对关系……
好不容易在【如故】上遇到一个愿意走心的人,却在几次闲聊后,因为失去共同话题而没了下文……
你不得不承认,认识陌生人很容易,认识靠谱的陌生人却很难,你看似认识了很多人,可你的圈子还是那个圈子,并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的交友模式让你越来越疲惫,因而对社交app也越来越失去信心,看似「低成本、高回报」的社交产品,实际上却是如此的「高成本、低回报」。
我与你有着同样的困扰,我身边的朋友们亦然,他们中不乏有趣的灵魂,亦不乏好看的皮囊,可是却没有遇到一个真正走心的人......

于是ShareWe诞生了,她想要帮助大家遇见靠谱的人。

ShareWe说:
“我想给每个人造一所精神世界里的房子,
房子里有很多个房间,
每一间房都是一个藏宝室,
装载着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经过,
以及你经过时的心情,
电影、音乐、小说、友谊、美食、旅行......”
(如图)

因为在ShareWe看来,如果有人读过你中意的书、看过你喜欢的电影、听过你钟情的歌...也许TA会明白你在想什么。同样,如果你在ShareWe遇见了TA,你可以了解TA的经历和过往,寻找欣赏与共鸣,成为知己,亦或恋人。
你不一定要去关注TA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身价几何,因为我们觉得,除了这些外在的身份,更能定义一个人的,应该是TA的三观与品性、TA的知识与见识、TA的经历与品味.……
所以在ShareWe,我们期待遇见一个更真实、更丰富、更鲜活的你;
同时,你的“真实”、“丰富”与“鲜活”会帮你遇到那些真正懂你、跟你有共同话题的人。
因为,无论友情还是爱情,志趣相投才是最好的状态。
“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廖一梅《柔软》
这就是ShareWe的价值观。

坦白说,目前ShareWe还有非常多的不足,无论是功能上还是体验上,但是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跟有共同价值观的小伙伴去分享她。如果你也想以慢一些的节奏去认识一些真正靠谱的陌生人,ShareWe也许会适合你。(App Store 下载地址:https://itunes.apple.com/us/app/sharewe/id1249931086?mt=8,目前只有iOS版)
另外,如果你愿意帮我们一起来完善她,让她成为我们共同所期待的样子,欢迎多给我们提意见和建议。

我们坚信,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一个可以让你自己变得更好的圈子。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个软广好硬。。。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有一个好友(大美女)得了艾滋。
所以我想来说说我对“约”这个事情的拙见。
与社交无关?Come on这种事情和媒介无关怎么可能!?不仅有关系我更觉得是罪魁祸首。
作为一个90后,我认为90年后生的人是新中国最骚浪贱的一群人(不好意思我一骂骂了一群人),这种骚浪贱体现在了各个方面,95年是登峰造极的一个极点。
为什么这个年代的人表现得完全就是一副性解放的姿态,为什么可以认为上过床打个炮是如此家常便饭的事情。
说实话老子也不知道。
得知这个大美女得艾滋的时候我他妈正在学习,我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美女说自从毕业后她通过某知名SNS(就他妈的是豆瓣!!!)成功约了上海北京杭州男子数十名。
我问美女做爱对你有那么重要吗,美女说不知道,总感觉这才是一个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
您听听,现代。女性。生活方式。
以后您随便一个感冒就能要你命的生活方式可真他妈的酷啊。
但是是谁给你造成的这个三观?我妈可没从小教育我好好学习为的是以后天天都有炮打夜夜啪啪啪啊。
我不知道美国性解放是什么时候,可是通过各种电影各种书各种别人嘴里说的美国,我认为那才是随便出街都可以打一炮的圣地,可是等我真的到了这个国家我发现,并没有啊。
1833年9月3日《纽约太阳报》创刊,以此标志着美国的报业由独立自由后的政党业报纸的“政论模式”变为了“信息模式”,报纸便宜了,老百姓都能看了,这是一件多么可喜可贺的事情啊。
然而为了迎合广大只卖便宜报纸的人,报纸上报道着什么?凶杀。抢劫。色情。个人隐私。写作上也极尽着渲染夸张之能事,黄色新闻泛滥,对于政治经济重大社会事件一片空白。所以美国性解放了,我耳濡目染,我习以为常,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啪啪啪,为什么,报纸上这么说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小时候上小学,老师告诉我,课本改革你们五年制变六年;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课本改革现在的书没法讲你去借一下上一届的书我才能讲课;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高考改革我也不知道你们怎么考试呢都学吧文理分科还不一定呢;打开电脑,弹出的新闻不是艳照门就是哪个女星又露奶,还要面红耳赤地偷偷看然后对着爸爸妈妈手机里不时转发的黄色段子短信嘿嘿两声;登陆豆瓣天涯,大家都在约,你约我我约你,我们年轻我们热泪盈眶非要啪遍大半个中国我才能找到旅行的意义。come on,你在开玩笑吗?这是2015年的中国。
2015年的中国,严肃报纸难觅,更多的是打着严肃媒介却干着煽情媒介活儿的大尾巴狼。软新闻铺天盖地,人们喜闻乐见。
广电总局阉割着露骨的剧情裁减着露骨的画面,大家抱怨着为什么,因为我爱这些画面胜过爱个剧情。就连看大门的刘大爷都告诉我,《颐和园》被禁真是太他妈的可惜了!我泪流满面以为刘大爷也是一个隐居于大门儿的高人时,大爷当下一句话就让我阳痿了,“郝蕾那个胸太他妈大了!”
这是2015年的中国,中国人手一个iPhone人人一台mac体验着最尖端的科技,中国是经济大国,中国这里是中国,中国举办过2008年奥运会,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
2015年的中国,我们还在性解放,我们还在约炮,我们还在把性当作展示我们个性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我真赞成回归精英媒介时代。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烂问题,但是有趣。如果非要说“社交App和约炮有关”,那么同样可以说,图书馆、酒吧、咖啡厅、餐馆、公共交通工具、学校教室甚至街边巷尾都和约炮有关,无非是个交流搭讪的场所,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都一样。区别仅仅在于:个人是否需要第一时间出具现实形象。

未可视化的前网络时代,年轻人就开始约了,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见光死”,相貌上的失望是主要的,谈吐、气质、衣着品味等等与网上的落差也是重要原因。就算到了今日,神鬼莫测的修图技术等因素依然保持着因虚拟而造就的美化功能。现实中男人和女人相遇,我们的视觉负责首批要素录入,即具象化的个人;而在网上,人们被动的接受对方碎片化的要素进行加工整理,得到一个自以为是的形象,很可能与实际相差甚远。当然了,网络形象未必就比现实形象单薄,因为现实和网络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在虚拟世界更愿意吐露心声,形成比现实更加丰满真实的形象,但既然讨论的是约炮,那么“看脸”的问题始终绕不过去。

所以网友们经常热烈要求“爆照”,其根本不在于大家多想看些靓仔美女,而是好奇心使然需要获取对方最重要的形象要素,来把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拼贴的更完整;爆照也意味着交付自己更具象的要素,更加融入现实,就有点像投名状,契约式的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感。

所以和天涯知乎豆瓣这些社区类平台相比,纯粹的社交App将“认识一个人”更加的要点化,姓名、年龄、相貌、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等关键因素更加的一目了然,使得网友们“找人”方便快捷,有约炮需求的人不用花费海量时间就能达到目的,这不也符合消费时代的快餐需求吗。题主问符不符合现状,还用说吗?没有现实需求,做那么多App出来干啥呢?

又要展示自己,又不喜欢“约”,和近年来被频繁讨论的“我可以骚,你不能扰”如出一辙,有这种诉求很正常,毕竟人不是光为了性存在。但女性朋友们得认识到,网络发展成这样是必然的,就像走在街上被人塞小广告一样,确实挺烦,但人家也没有错,除非恶意持续的骚扰。还是句老话,对大部分男人来说,如果不是垂涎姑娘姿色,我们还是比较喜欢和同性一起玩的,想想那些为求一炮忍受异性情智双低的同胞,也是蛮拼的。女性朋友需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态度明确一些,可能会免去不少不必要的骚扰,毕竟大部分男人还是有自尊心和尺度的。一天到晚“讨厌,不要啦”,谁特么知道你身体诚不诚实?

至于社交App约炮率的问题,不做数据肯定不得而知,真要做也大有水分,我估计可以参照赫尔威斯准则(Harwicz Decision Criterion),即是不会像人们臆想的那么多,但绝对数量也不会少。肥猫老师说的嘴炮党问题确实存在,借助着网络带来的隐蔽性,很多人擅长在千里之外过干瘾,一个个搞的好像情场高手悦人无数,实际上说不定还是只生鸡。但是同理,在网上扮彬彬君子默默攒字母表的也大有人在,各有各的乐趣。

最需要指出的就是,许多人对于约炮这事讳忌有加,来源于道德上的不适感,其实大可不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就很高雅,“约炮”就low,不都一回事吗?说到底还是比较陈腐的思想,漠视无爱的性有着生物学上的合理性。单身男女,精力充沛皮肤紧绷,下体肿胀浴火正炽,看对眼了切磋一番,也是一件美事。他们约起来,一啪两散也好,由浅入深也罢,都是他们的自由。你可以不喜欢这种做派,可以坚持“慢慢来”的节奏,但你无权反对人家。

像我这样古典派的八零后,还是更钟情于以往的怀旧手法,和姑娘私有若无的循序渐进,一次稍微过分的挑逗,一句语意暧昧的试探,慢慢摸对方的情趣爱好,渐渐被对方的可爱之处不断吸引,直到从网络进入现实,从见面到牵手,游乐到缠绵,一步有一步的惊喜和乐趣,像走一条长长的路,浅浅的酌一杯温热的酒。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约炮就是约炮,和社交app无关,只是app的出现让约炮变得前所未有的的简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人们会发生一次约炮行为。


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我有需要,他(她)能满足我的需要。谁没有个寂寞无聊的时候,碰巧这时出现一个能完美帮你释放欲望的人,你也许会动心的,是吧?社交app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约炮形式。在app之前,人们也在做着约炮的事,不过那时大家还没统一的给这件事命名。85前,特别是70后,喜欢管这个叫找情人。相比当前以短期关系为主的约炮时代,在他们的岁月里,情人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关系。

迪厅,歌厅,夜总会等等,都是上一辈人认识,发展情人关系的场所,朋友带朋友,去饭馆吃吃饭,再去蹦蹦迪,一来二回就熟悉了,慢慢就抱到床上了。这个和约炮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如果上一辈人当时就能用上社交app,哪还用这么麻烦发展一段长期关系?所以说,社交app是个替死鬼,约炮即欲望,从古至今,这种欲望一直存在,因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换个说法,人每天都要吃饭,但为什么一定要吃大米或者面食呢?因为大米和面食方便种植,容易消化。在没有大米和面食存在的时候,人也在吃饭,不过吃的是生肉,或者野菜,但一旦大米和面食出现了,人们就更加习惯吃大米和面食,这也让人以为“吃饭”仅仅包括且限于大米和面食。

再来看一组数据。


这是来自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的75名学生的数据,调查采访了他们选择约炮的理由。 表格按照降序排列,依次列出了最重要的理由。不难发现,最重要的几个理由都可以通过社交app来判断对方是不是潜在对象。比如以约炮闻名的陌陌,小范围精准网格定位,一打开全是附近的人,三点一线的女白领,海归小清新,以商会友的老板,感觉瞬间被异性包围了。有了感兴趣的对象再查看一下对方的个人资料,就能大概了解对方的生活,情感,比起以前非要去风花雪月的场所才能认识潜在对象简直方便了一百倍。

总结一下,约炮是个人行为,社交app只是一个桥梁。这就好比,明明能用洗手液洗手,为什么不用洗手液洗手呢?

P.S.
文中数据来自Jonason, Peter K., Li, Norman P. and Cason, Margaret J.(2009)'The “Booty Call”: A Compromise Between Men's and Women's Ideal Mating Strategies',Journal of Sex Research.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Barney 约了几百个女人,你见到他用 app 了吗?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当一个女同学在我面前现场注册了一个约炮软件的号,上传一张照片等了一分钟,然后跟我晒有多少人跟她打招呼的时候,我明白,原来用约炮软件的女人,还真他妈有一大批只是想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的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社交App很矛盾,尤其是陌生人社交类的,你做的小众,氛围和环境就会很好,但是你的流量就会很小,很容易就死了,但是一旦去市场走量,大量的用户涌入,必然良莠不齐,就会出现类似“约”的情况出现,导致大部分走心的用户开始流失。
但是,说实话,约炮用户其实是一小部分,但是这部分用户对于一款社交app氛围的破坏力太大了,我相信所有社交app的运营者都是抱着打造一个纯净的社交环境的,就像陌陌成也约炮,败也约炮。
举个栗子,大家公认目前比较纯粹干净的same,界面极其小清新,去年火了一阵,就是因为火了一阵,涌入了大量用户,现在有不少老用户在吐槽了。但是社交app真的就不能摆脱约炮了吗?当然不是,其实在网络世界里我们都有很多面,可能你在微博上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愤青,在朋友圈就是鸡汤表,这都是社交产品的品牌定位和价值观传递导致的。微博是个开放的大熔炉,所以什么样的人都有,微信是熟人圈,只要你不使用类似附近的人那样的功能,你在朋友圈里感受到的都是三观大致相符的。其实same虽然现在用户量大了,但是它的定位还是很清新的,只要same 的运营尽力的维护好大环境,它依旧是很好的社交app。
我也是一个社交产品的创业者,看过那么多社交产品变味,然后死亡,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其实社交产品的大部分用户其实是非常厌恶走肾不走心的行为的,所以他们才会去抛弃那些变味的产品,而我也一直坚持去维护产品内的氛围,哪怕需要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维护审核,也是值得的,这样才能将好的用户挽留住。
我想至少现在我的产品与约炮无关!!!
这里就不打广告,有兴趣的体验的,可以来找我!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件事情本身没什么问题,你情我愿,也不违法。
而且邀约的过程也只是对话交流的一种,没办法杜绝。

只是我真的很厌恶那些张口闭口不是约么就是一张莫名其妙的白斩鸡图的男性,感觉他人生的全部内涵和意义已经萎缩到只剩那幅屌样了,而且在他眼里全世界的女性人生的全部意义也就在于饥渴地盼着被约。

这类男性真的就是low到骨子里了,以为练成180cm 18cm 180min 18块腹肌就有资本可以随便骚扰妹子,以为自己就从此翻身从弱鸡蜕变成真·man了,其实只不过变成了一个更巨型的大写的LOW…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