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Jason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白米Ⅲ级
谁强谁弱不发表意见,搞过云计算的都知道,云计算拼的从来不是技术先进程度,而是基础设施及运营能力
1:国际化战略和人工智能将是其接下来重点抓的两大方向; 2:强势主导市场游戏规则,借阿里云日渐成熟的技术生态,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IaaS(Infrastructure ass Service)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SaaS(Software as aService)
云服务领域可能还有哪些机会?
技术驱动 or 销售驱动?云服务还是要回归B端市场的本质
zhen-liang 白米Ⅲ级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20 个回复
Jason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从落地到成熟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份额的增速也会越来越快。但在公有云市场,中国与美国相比至少有 5 年的差距,当中国云服务刚落地的时候,美国已经实现了从企业到公众的成熟应用阶段,公有云应用的市场规模更是天壤之别。
先贴几张IDC刚刚出炉的报告(2016年5月)
我们看到中国公有云服务总市场规模达到 14.42 亿美元,比 2014 年同比增长 53.8%。
这张图里可以看出,aaS 市场依然是规模最大并且增速最快的基础市场:2015 年 IaaS 市场总规模达到 8.37 亿美元,年度同比增长率高达 70.7% 。
随着头部客户转型的示范效应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加入到这次云计算浪潮中来。在不久的将来,这依然是 VC 青睐的投资领域。IDC预计,2020 年之前企业对 IaaS 的需求依然强烈,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36.6%,PaaS 平台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38%,SaaS 为 28%,整个公有云市场以每年 32.2% 的速度增长,2020 年规模将超过 50 亿美元。
再来看看2015年的中国云计算市场概况,IDC给了一个IaaS层面的市场报告
从报告里可以看出,阿里云一家独大占据第一梯队,联通、电信、世纪互联(微软)第二梯队,刚转正的亚马逊,金山及其他第三梯队。
先说说阿里云。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代表,阿里云在2009年就开始在云计算上布局,已经连续5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速了。这次云计算成为阿里Q2财报亮点,股价走高,也有云计算的一份功劳。
更重要的是,不仅云计算,阿里云在人工智能方面也紧跟谷歌,连续发布了预测歌王的小Ai和后来的速记机器人,现在统一更名叫ET了。
马云:嗯?手下员工公然调侃我
BAT里另外两家做云计算比较晚,2010年的深圳IT峰会上,马化腾觉得云计算要几百年后才,李彦宏说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马云说不做云计算就会死,可以说现在的格局在当时就已经定下了基调。
之前德银做过估计,阿里巴巴云计算规模是腾讯的10倍,百度的30倍。跟这次IDC的报告也是比较吻合的。
作为从业者,很遗憾看到阿里一家独大的局面,腾讯百度思想和行动上的落后给了阿里太多的机会去扩大领先幅度。对于我们来说,也相当于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只能削减脑门往阿里挤。
第二梯队里,作为基础供应商的联通电信还是有不少的份额的,作为国企能做到这样已经算不错了。这里,单独表扬下微软,纳德拉大刀阔斧改革微软还是起到了不错的成效,其云计算部分营收增速达到华尔街惊叹的102%,让微软股价一扫低迷,算是再一次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期待微软尽快进入第一阵营。
第三梯队里,3年前就入华的AWS上个月才拿到“居民身份证”,此前一直水土不服,现在增速很快,不久后应该就会进入第二阵营,甚至跟阿里云交锋。
一份Gartner的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服务器厂商表现显得非常抢眼——销售额和出货量分别增长了9.7%和8.4%,其中中国撑起了强大的需求市场,年增长率为14.9%,营收19亿美元,浪潮、联想、华为分列前三。
目前英特尔的服务器业务约有30%提供给云计算公司,而且增长很快。在英特尔的200个客户中,前7家云计算领域公司的芯片需求量占到了三分之一,这7家公司分别是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
对于经历了云计算从0到1过程的人,应该不难感觉到,全球云计算市场已经越来越往亚太地区倾斜,欧洲是最排斥云计算的地区,美国的大型科技企业又自信到不屑用云计算,唯独亚洲这个新兴市场,对云计算有强烈的需求。
高盛最近有一份研报,指出AWS的竞争对手不在美国,而是中国的阿里巴巴。如果说几年前你还没有这种体会,你现在只要想想,仅一个云栖大会就有2万多人参加,200多家海外企业参展,因特尔、英伟达、软银、SAP、富士康、新加坡电信这些巨头悉数出席,可以不客气的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潜力、最具活力、最富价值的市场。
希望更多有志之士能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一起见证时代的改变。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2010年,云计算在国内的境遇和今天是天壤之别。一方面,国内认真搞云计算的厂商不多,有点技术实力的都还在喝电信的汤,要么做IDC赚的风生水起,要么趁着视频网站的红利期搞搞CDN。当时,云计算领域二梯队的成员Ucloud,七牛还没成立,而阿里云也刚刚上线。另一方面,真正能用到云计算的地方也没那么多。2010年的双11,规模还没有现在那么大。在美国,当时最经常用到云计算的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上百台计算机一起做Data center,或者搞一些并行计算,至于商业应用则八字没一撇。当年7月还有一件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AMD、Intel、戴尔这些厂商共同宣布“OpenStack”开放源代码计划。直到现在,很多私有云还在用这套标准,不过这是后话了。
对于我而言,回国完全是一个偶然。我当时供职的公司有一个数据库的项目,中国区缺一个Senior Support Engineer,于是黄皮肤的我就成了那个当仁不让的人选。当时原本打算在硅谷长期待下去,但想到这个项目不过一年半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是:回去不到半年,客户那边出了问题,项目提前终止。而我又很偶然地在国内交了女朋友,再加上看到国内的趋势不错,就选择留下来,并加入了某A字头互联网公司的云计算部门。
谈国内的云计算市场,阿里云是绕不开的。在阿里云的两年,也是我职业生涯发展最快的两年。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两件事,一个是12年的双11,阿里云算是跌跌撞撞地扛住了百万次的高并发;到13年双11,350亿的成交数字,80%的交易都是通过云端搭建的“聚石塔”完成,这时候人们对云计算的认知渐渐清晰起来,国内云市场的格局渐明。另一个是13年初,当时我已经快离职了,传来了阿里云和万网正式整合的消息。后边的很多事情证明,这是一个挺正确的选择,万网的域名业务对于互联网从业者们而言是一个有概念的东西,在早期给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阿里云很大的帮助。
13年5月,我回归了外企的怀抱,但是却发现再也适应不了那种氛围。13/14两年是云计算创业的一个红利期,另一方面,亚马逊入华也标志着高潮真正开始了。于是我也就顺势加入了一家云计算创业公司,当上了技术总监。这家公司现在还活着,只不过一直徘徊在第三梯队的门槛上,鲜有人知,就不提名字了。Ucloud和七牛也是这两年成立的,前者注重基础计算服务,后者存储起家,现在都是二梯队的玩家。Ucloud的模式可玩性比较强,再加上融资一直走在前边,未来算是一个挑战者的角色;七牛比较奇葩,一直号称“云存储”,本质却是个CDN二道贩子。随着BAT杀进CDN行业,未来路会越来越难走。不能不提的还有杭州的又拍云,他们的几个技术老大我都比较熟,从2010年起家到现在恰好也是6年时间,算是真云CDN里边做的还不错的。
2014年开始,各家的竞争就开始真正激烈起来了,年初阿里云第一次降价时,我还有些惊讶,结果一年六次降价就完全措手不及了,当时对老东家真的是有些恨恨的感觉。阿里云价格战的风格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前些日子的双11搞促销,一天收入就是1.9亿。而在阿里云的带动下,行业竞品基本上都开始降价。我们那家公司原计划14年盈利,结果到现在也只是盈亏平衡。我也在14年底再一次离职。
2015年明显感觉这一块真的火起来了,第一个月我的电话就被各路猎头打爆了。当时有两家的offer记得比较清楚,一个是百度,我和他们的一个leader相谈甚欢,几乎入职。很可惜,最后算是擦肩而过,至于百度的开放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被倾注资源,直到最近才替换了“百度网盘”,成为正宗的“百度云”。BAT里技术实力最强的百度却在云计算时代落后,令人唏嘘。
另一个就是腾讯。腾讯在云计算领域的风格有点让人琢磨不透,一方面一直高举高打,另一方面该开放的地方却开放不起来。腾讯开放平台号称从2010年开始接入,实际上一直都是腾讯自己的产品。等到2013年,终于“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实际上真正接入的基本上也都是那些腾讯投资的项目,相当于左手倒右手。
以云安全为例,腾讯的安全技术什么水平业内大家都清楚,很多地方甚至还不如360。尤其是DDoS的“智能防护”,在微博上都被吐槽得体无完肤。
再比如说前些日子“Sort Benchmark 2016年排序竞赛上打破记录”,也在知乎上被打脸,具体大家可以看一下如何看待腾讯云在Sort Benchmark 2016年排序竞赛上打破记录和其意义?,我就不评论了。
之所以说这么多关于腾讯云的“坏话”,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我当时放弃了腾讯云的高薪offer。我很看好腾讯,但是真的不看好腾讯云这一块业务。号称国内第二,实际据德银的报告说,15年全年营收是2.5亿,只比行业老大阿里云双11一天的营收高一点。
个人看法: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没有B端基因的企业,腾讯未来除了将这一块业务变得更加边缘化,已经别无选择。
至于我最后的选择,是加入了另一家主攻细分的云计算创业公司,然后只拿了之前一半出头的工资。出于保密,这家公司的名字我就不透露了,但是融资已经到了B轮,而且也实现了盈利。转过年来,期权也该成熟了。如果下一轮融资时有机会能卖出去一部分,估计换套大点的房子之后还能剩个换车的钱。如此想来,两年前也算是做了正确的选择吧。
故事讲得差不多了。其实归根结底,国内做云计算的不过是以上三类:第一是大公司系,除了上边提到的还有360云、乐视云、京东云等等,除了BAT三家,大多以服务母公司为主;第二是Ucloud之类的创业公司,未来面对BAT的夹击,最好的选择只能是做好自己的细分,等待被收购;第三类是AWS、Azure之类的外来户,技术上确实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很难有真正的发展空间。未来三五年,这三类公司的大混战,在行业里还是有的看的。
不知不觉居然也写了这么多,还是匿了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利益相关,腾讯云后台开发,玻璃心,经常一哭就一晚上。观点来自个人,不代表其它人。
这个题目一看就是个适合撕逼的好题目,我从事这行没几年,经历过各种黑。一开始我们都是自己黑自己黑着玩,后来发现友商时不时的来黑咱们,合作伙伴也时不时的来黑咱们,甚至自称是内部同事也开始在秘密这样的平台爆ZAO料YAO
黑着黑着,我发现两个惊天大结论:
1. 云计算不再是泡沫,是真的要火
2. 好好干的话,我云是很有希望的,各位友商也是有希望的
先认真答题,再继续扯蛋
首先我尝试读题,『云计算』作为本世纪互联网行业三大泡沫技术之一,被各位技术站队专家、天使投资人、传统行业大老板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好在题主有了『阿里』和『腾讯』两个关键字,我理解对应的是『腾讯云』和『阿里云』,那我就限定本题的主旨是讨论『类似于AWS的公有云托管云台(IaaS)』,并且强调于利用云作为生产平台,而非内部系统。下面统一用『公有云』表示
然后讨论三个方面:
1. 我所认为的 公有云平台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2. 我所认为的 公有云平台对用户的意义。
3. 我所见的 行业内的互黑现象。
1. 我所认为的 公有云平台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我这几年基本都在闷头写代码,对技术的关注远多过于市场。直到有一天我参加本厂的通道评审,评审官最后跟我说:我看你说得挺厉害的呀,为啥咱们腾讯云的外部口碑不如阿里云和某友商还有某友商呢?(于是没让我过)
痛定思痛,我下来一看,今日的公有云市场已经火热起来,互联网上的新闻、评测、推广铺天盖地,跟三四年前我们启动腾讯云项目时已经完全不同了
可是我也看到问题了,这些信息各有强烈的倾向性,且不说我云频频被黑导致我升级无望,单是各种槽点满满的评测就把吓傻了。某友商模拟GAE(据个人情报是基于CloudFoundry)搞了个PaaS就能拳打AWS,脚踢国内几巨头了,这完全不是一码事的好吗。还有些『云』的新闻集中在某几个月之内,各种活动做尽,xx到手之后就沉寂下来。也有社交网络里突然频发负面消息,最后才知是某友商来挖人搞的动作……
然后在腾讯云支援微众银行的庆功宴上,我遇到了做市场的S姐,S姐说:你傻啊,除了阿里云,X友商和Y友商你还没有底气?她给我分析了一些市场数据,可惜的是据说这是商业机密,我大致说下有这样几点:
1. 2014年整个公有云市场的发展非常快,比起前几年是一次爆发。可以预期2015年也还会是这个态势。
2. 除了网站、游戏等开发商的持续进入,金融企业、传统行业大公司、政府机构也逐渐开始使用公有云(而且他们还普遍没有游戏开发商那么高的要求,即市场增长但对产品的挑战没那么大)
3. 原来的IDC行业也在转型做公有云。这是OpenStack及相关项目的挺好的机会
4. 工信部对公有云也十分看好,我云架构师去参加工信部『可信云』评审时才发现国内已有至少几十个从事公有云的团队。
2. 我所认为的 公有云平台对用户的意义。
在技术上看,公有云又大又杂,其实匿名用户已经说得很贴切(希望他能私信我,让我关注他)
真正做云的底层,远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云计算要体现出革命性的突破,是需要挑战到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信和死守的运营实践和技术基础。
简单的说,云计算给技术带来的挑战就是——『堆叠』。虚拟化使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堆叠起来,从扁平化到有层次性,同时问题和故障也就堆叠起来了。我们需要事无巨细,把新架构带来的新问题逐一攻破,比如存储堆叠我们要用走网络的块存储,网络的堆叠要用sdn/vpc来代替vlan,kvm里影子表影响性能只能靠cpu的硬件特性来解决。
总的来说,所有的公有云厂商做的事情都是——填坑。坑有无数个,有的坑浅,只是在扁平化时不重要;有些坑深,必须要集中力量将其填起,还要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不断优化不断改近;有些坑一眼望去怎么也解决不了,那又要想办法从它旁边绕过去,最好还对用户无感知。
运营是个苦差事,要把脏活和累活都干好,在公有云里面,还得比用户先发现脏活和累活,最好在他还没发现的时候就给干了。当技术还不成熟时(其实技术永远成熟不了),运营能力意味着一个团队直接的竞争力,这是基于踏坑无数的经验和舍我其谁的勇气。
那么,对用户来说,公有云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帮用户把坑填了,帮用户把运营上能简化的都简化好了。用户使用可靠的公有云就相当于站在了可靠的运营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云就是互联网的水和电,用户不用再自己购买劣质煤修建发电厂,甚至他都不用关心电厂在哪里,从此他的生命中与此相关的就只有电网公司年薪百万的抄表工了。
用户选择公有云平台其实选择的不是Xen或KVM,更不是感冒于创始人的星座血型,而是对这个平台运营能力的信赖和对待问题的坦诚态度
3. 待续
相关回复:
在云计算公司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 李力的回答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一、IasS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格局:
近两年,国内公有云IaaS厂商保持高速发展,其中阿里云连续多季度同比翻翻增长。公有云服务的稳定性和云平台的安全保障稳定提升。
能看出IaaS层目前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市场份额来自于阿里云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并没有很好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国外的运营商受制于政策的影响,并不能在国内扩大规模。目前营收较多的还属运营商和IDC。而且laaS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规模效应。所以短期内还得靠大量的投入来扩大规模,提高壁垒。所以说IaaS层未来新进入的创业者将会很难得到发展,现有的创业公司未来可能向私有云、混合云转型,部分甚至直接关停或转型。传统IDC将以为国际厂商提供代理运营的形式进行转型。
从阿里云近几年在国内的发展,可以很明显的看出IaaS在国内的发展情况:阿里云的服务非常广泛,整个生态包含:云市场(基础软件/服务市场/网站建设/企业软件/云安全/数据市场)、互联网能力(移动办公/lbs服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智能物流/电商平台),并能为游戏、多媒体、金融、政府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2016年第三季度阿里云营收14.93亿元,同比增长130%,持续保持三位数的增长。
2016年8月,阿里云发布了人工智能品牌阿里云ET。随着计算能力提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新的春天——数据智能时代。集合多年数据智能技术、代表领域最先进水平的阿里云人工智能ET,在各行业进行创新、变革、数据化和智能化。
二、SaaS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格局:
虽然SaaS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国内的SaaS仍然不够开放,企业采购后很难集成,更无法采用类IFTTT的方式做简单对接,在企业内部仍形成众多信息孤岛;这些问题都是不够开放,暴露API不足够多造成的。虽然SaaS最贴近用户,但是国内的用户尚没有付费的习惯,加上版权问题,软件易用性问题等等原因,导致SaaS行业没有巨头出现,但这也跟中国的软件行业本身就缺乏巨头有关。其实本土企业做好SaaS还是要比“外来户”有很多优势的,尤其那些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的厂商,会更加了解本土企业的需求,能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以常年为中小企业提供ERP支持的金蝶为例,最近几年也开始从传统的软件厂商转型云计算,其基于对市场需求了解而开发出的云产品分成五个板块。云ERP系统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在线企业数已达5000多家;针对小微初创企业的精斗云业务企业用户数100万家;作为移动工作平台的云之家,上线企业数280万,注册用户数3000万,据《IDC2016中国社交化移动办公软件市场跟踪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末,中国社交化移动办公软件大中型企业市场(企业员工人数在250 人以上),金蝶云之家继续引领市场,以81.8万家用2016年双11承载20%的天猫淘宝交易,获得阿里官方“企业内部管理类目”第一名。
罗列以上数据想阐明的是:本土化企业转型云计算还是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并且本土企业在探索云转型也做出一定的成绩。
三、IaaS、PaaS和SaaS的融合:
最近几年IaaS、PaaS和SaaS都在争论自己才是未来,PaaS层作为连接层,声称自己能够承接未来;SaaS企业则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另外两层,声称自己是主角,其他均为配角;但增长最快的却又是IaaS。其实随着不断的发展这三者也越来越难清晰的界定了,现在的划分更多的是创业和投融资还存在意义。
从商业角度看,每一层服务商都希望给客户/用户更好的操作体验和更全面的增值服务,这就导致他们主动向其他层渗透:不断有刚需性质的上层服务成为下层标配,如数据库;也不断有下层服务集成打包升级为上层服务,如融合了CDN、存储而又增加了美化、鉴黄等功能的视频云。
云计算的未来影响:
得益于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凭着阿里的庞大的基础用户数量,将来在IaaS层面很长一段时间内阿里云一家独大的局面很难被打破。云服务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变革,降低了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门槛。在阿里云服务的政企大客户的名单上看,阿里云已经在能源、制造、医疗、金融、相关政企等核心领域纷纷建立了标杆客户.
再说SaaS,个人认为前边提到的金蝶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SaaS行业的巨头。前些天去了餐饮连锁企业春满园,以他们用的金蝶云ERP系统来说:
目前大部分的餐饮行业还是较传统的服务员手记客户的菜单,然后传达给后厨,后厨再制作,这一套流程下来效率不高,但使用云ERP系统下单,可能这边的顾客刚点完最后一道菜,那边厨房已经做好了顾客点的第一道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如果你是某家店的会员,你肯定深有体会,每次店里搞活动,你都会纠结到底选择会员卡直接折扣还是参加店面优惠活动合适,而云ERP系统的超强运算能力可以实现多种折扣逻辑系统自动执行,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和节省了人力成本;
由此可见,云计算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程序优化的问题,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得益于本土企业长达十几年的产业深耕,更了解需求,才能更好的满足需求。
其实云计算的核心优势就是能够集合分散的计算能力,为接入云的企业分配相应的计算能力,这无疑大大提升了计算的效率。企业不仅是付出了较少的成本而获得了较强的计算能力支持,更节约了自己购买服务器、机房、宽带和管理团队的庞大成本,所以说云服务的发展对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是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
虽然云计算的应用范围很广,但毕竟属于新兴技术产业,所以大型企业对云服务的态度一向谨慎,但这并不妨碍很多敢于冒险、动作敏捷的大企业加入云服务,尤其是那些对技术安全性、稳定性要求较高的企业。这些领域超大型客户对云计算的青睐,一方面说明云计算已经日趋成熟;另一方面说明这些金字塔尖的客户,对于新技术的使用的嗅觉是相当敏锐的。
云服务是未来的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更简单便捷的云服务才能提升传统行业的产业变革效率。就这一点来看,云服务的未来还需要很多路要走。所以,基于开放、互通、计算力,最终变革企业和产业,这才是云服务对于行业最终的价值。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就以一个普通公有云从业者的视角,用一个字谈一谈我眼中的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
——————
一言以概之,乱,依然很乱。
但与2015年的乱又有很大的区别。遥望15年,各路云厂商大会一场接一场,颇有一起搭台唱大戏的感觉,共同开拓教育市场,其乐融融,这种乱更多的是热闹。到了2016年,随着阿里云的强势发力,行业发展到了需抢滩登陆的关口,大家短兵交接,只得咬牙厮杀,重压之下的乱局,就显得有些苍凉,不卯足了劲的往前冲,就随时可能倒在血泊中。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我分别也用一个字,来评价公有云市场各个玩家2016年的表现。此为本系列的上篇,关注互联网巨头转云的厂商。
阿里云:狂
2016年,阿里云姿态相当高调强势。
回首阿里云一整年的市场动作,从年初的小AI成功预测《我是歌手4》的冠军,年中的企业形象升级,再到「飞天 · 进化」云栖大会,再到年末海外数据中心相继开服,爆点接二连三,高频的市场宣传相当疯狂。不得不佩服阿里云市场同学强大的业务水平,今年绩效S应该妥妥的。但阿里云的骄傲也是有底气的,毕竟已经连续六个月的营收同比增长超100%了,2017年阿里Q2的财报显示,阿里云在该季度的营收达14.93亿人民币,利润数据未公布。
也不得不承认,洗脑式的市场营销是有效的,「对标AWS」的印象相信已经种植在很多吃瓜群众深深的脑海里了。然而事实是,同一季度,AWS的营收32.31亿美元,利润高达8.61亿美元,显然跟阿里云不是一个量级的,但阿里云全球前三,对标AWS的PR到处都是,只得叹一句,年少轻狂。
市场部门一路攻城略地、高歌猛进,阿里云的后端服务跟进就显得异常吃力。「IT之家迁移」事件暴露其服务器资源紧张的问题,超卖现象日渐严重,同时,客户量的激增对其服务稳定性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光16年下半年,有报道的阿里云大规模宕机事件就出现了三次。
与这些技术架构问题对应的,是其服务体系的效率问题,工单响应不及时,问题处理效率的低下,给了用户非常不好的体验,在V2EX(一个颇为活跃的技术社区)里,阿里云已经被戏称「爸爸云」- 服务态度像爸爸,或者「千万云」- 千万不要买。
不管怎么说,今年仍是阿里云的丰收年,一系列的市场动作后,其战略布局也日渐清晰,
但是站在从业者的角度,笔者还是希望阿里云能脚踏实地,带着初心前行,毕竟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还刚刚起步,未来路还很长。
腾讯云:稳
2016年,腾讯云走的还算稳当,年中的“云+未来”峰会上,马化腾亲自为腾讯云站台,第一次公开提出:“对腾讯来说,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第一要素就是云。”这标志其把腾讯云业务提到了战略高度上,腾讯云在整个腾讯架构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
腾讯云也还算争气,11月份还拿下了Sort Benchmark排序算法大赛GraySort和Minutesort的冠军(虽然网传其用的是IBM的服务器)。营收方面,腾讯云赶上了今年视频直播的浪潮,视频云和CDN业务发展得颇为顺利,营收平稳增加。在腾讯2016年Q3季度的财报中,腾讯云以「支付相关服务和云服务」的名义被提及,财报中称该部分营收达49.64亿(显然支付业务的营收占了相当一部分)。
但腾讯云缺乏的,是系统的战略布局,软肋依然明显。一直在采取亦步亦趋的追随策略,打折、全球节点部署,永远都慢一步,在竞争中显得十分被动。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集团对腾讯云的野心也仅仅是坐上并坐稳市场老二的位子,毕竟说到底,马化腾六年前根本不看好云计算:)
当然现在态度不一样了,今年令我记忆最深的金句,是老马在“云+未来”峰会上的那句:「未来主体是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处理大数据。」
一句话把 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概念完美融合!包装水平之高,让人叹服!就冲老马这觉悟,未来腾讯云弯道超车的机会还是有的——抱住微信的大腿,紧跟微信小程序的风口。只是,像2016年这么稳当地走下去可不行了。
AWS: 困
外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向来不容易,AWS的中国之路也很艰辛。早在两年前,AWS就开始尝试在华开展业务,其间经历了两种擦边球的运营模式——「前店后厂」和「有限预览」模式。在牌照问题上纠缠了两年后,今年9月份AWS终于突破身份的桎梏,以光环新网代运营的方式在中国获得了合法身份。
尤记得9月份消息刚宣布的时候,圈内还兴奋地憧憬AWS的进入将给国内云计算市场带来怎样的改变,然而小半年过去了,想象中的变化并没有发生。在挣脱了身份问题的困境后,光环新网又成了AWS新的束缚。这种由光环新网代运营的模式,让AWS技术能力无法得到完全释放,AWS中国目前共开放了5类产品,共26种产品,基础产品线还算完备,但论丰富度,尚达不到AWS国际通行版的一半。
再者,由光环新网代运营的机房,AWS无权进行管理。数据中心所有的安装,部署,排错,包括后续的运维,技术支持等工作均由光环新网来处理,但光环新网往往并不具有现网处理问题的技术能力。技术支持不给力,也给AWS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掣肘。
AWS的中国之路很坎坷,在可以看到的未来,依然会很坎坷。
更多AWS信息可参考我的另一篇回答:AWS在中国正式拥有合法身份(详见题注),这可能对当前国内云计算格局造成怎样的影响? - 辣笔小新的回答 - 知乎
百度云:追
2016年的百度是个失意者,2016年的百度云是个迟到者。
迟到了六年,百度终于开始在7月份的“风云际会 · 百度云计算战略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打造三位一体的云计算平台,并一下子发布了天算,天像,天工三个平台级解决方案,看得出蓄势待发之势。
不得不承认,百度云(原百度开放云)的业务拓展速度是让我惊叹的,短短半年时间,已经发展出了11条产品线,30余款产品,还新增了「天智」平台级解决方案,技术开发能力可见一斑。但问题是,天算、天像、天工现在看来更像是自己原有业务——百度搜索、百度视频、百度外卖的技术开放版,真正能否适应企业用户需求,还有待检验。
要想挽回颓势,百度云还需要奋起直追。
更多百度云信息可参考我的另一篇回答:BAT 三家在云计算上的实力各自如何?
——————
以上就是上篇的全部内容,奋笔疾书5个小时,实在写不动了, 求赞。
下篇我将同样用一个字,来评述一些公有云创业公司,如UCloud、青云,传统巨头转云的厂商,如Aure、华为、金山的2016年市场表现。
什么时候更看心情,有人点赞说明5个小时努力没白费,心情会好一点:)
Anyway,敬请期待!
利益相关:本人UCloud - 专业云计算服务商员工,专业吐槽。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市场份额不用讲,阿里云打头,半壁江山;
后面腾讯,qingcloud,盛大这些有2,3年积累的跟着在走;
剩下一批华为,百度,xxx看着火了才入盘的,匍匐前进;毕竟云计算需要技术积累,搭个台子谁都会,要把板房做成精装房,需要一寸一寸的改良,验证,再改良,你说你性能好,速度快,在你有100w用户群的时候再讲,这之前谁都能
国外友商主要aws,azure,google,IBM,在本土大多是新近登陆,AWS是去年来的,基本都还没有起势,当然全球市场是另一番局面,AWS一家独大,感觉和阿里在中国类似
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中国辐射的全球市场,叫泛中国市场吧,东南亚,中东,南美这些一线发达国家以外的全球区域,这个路子是以前中国企业攻占海外的经典路线,前国内除了阿里云,还没有厂商出击,毕竟攘外得先安内
关于未来趋势
云计算在中国肯定会迎来一轮爆发,这是共识,所有人都在讲,也都信,但是到底有多大的空间,什么时候来,谁也不好说;AWS年收入50亿美元,那是全球一线市场,中国市场云计算能有10亿美元的体量已经很不错了,但市场空间和资本投入显然不成比例,所以先泼一盆冷水,2015年云计算未必大红大紫,市场需求没井喷,竞争会急剧激烈,优胜劣汰会很明显
两类企业会取胜
一、大而全阿里云,腾讯,百度,AWS,Azure
中外之争有点象当年的淘宝和ebay, qq和msn,本土其实有优势,不缺钱也不缺人,干呗;
关键的较量在内部,阿里云先发优势,积累了6年,底子最厚,又拿下了中石化,贵州政府这一批红色客户,红色路线走的红红火火,未来几年的地位基本牢靠,问题是能超越后面多少,超越来自细腻的用户体验,产品性能,市场攻势
腾讯同样有资源,特别是游戏领域,天生优势,有分发渠道,本身又擅长"学习”,如果内部重视的话,应该也能逐渐走出一条路
百度刚起来,不一定能长大...
二、垂直化
服务好一个或几个细分领域,将性能做到极质,做游戏好好做游戏,做金融好好做金融,音视频、教育、移动,都一样,在一个行业里深耕,体验做到位,也有存货的可能,但是会有天花板,在规模效应上赶不及大而全,只是在市场竞争上的一种退而求其次战略
ucloud, qingcloud,金山,盛大,不出意外会在这一阵营
还有一部分群体,传统IDC的云化,有客户基础,接地气,缺的的云计算的技术,也不容小觑,一旦成长起来,还真是可以和新的云服务商分庭抗礼的,毕竟现在云服务在整个服务器市场上占的份额1/10都不到,其余都在这些老家伙手里,现实情况。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国内云计算的市场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
1、总需求爆发性增长,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虚拟化势不可挡
2、阿里市场份额最高,其他服务商快速成长(反正Qcloud飚得还是十分惊人)
3、所有Iaas云服务商都是赔本赚吆喝,有钱的洒钱血拼(AWS、阿里、腾讯)、没钱的忽悠投资血拼(Ucloud、Qingcloud等)
4、技术差距随时间逐步补齐,3~4家大供应商寡头垄断,中小服务商沦为炮灰
第一个结论无需详细介绍。什么互联网+,什么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什么O2O,什么移动互联网,朋友圈、网站上满哪儿都是。
第二个结论只是一个现象,阿里起步早,拿到的市场份额也早,AWS起步更早,拿到的份额也更早,技术比晚起步的同学稍好,都是必然的。但而在总蛋糕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只要是你的云服务没有特别差,足够满足85%用户的需求(其实很多看起来很nb的功能,用户根本用不到,主要是用着爽不爽),大幅稳步的业绩增长是必然的。毫不谦虚的讲,Qcloud的增长就是很快,看着我自己都不相信,可蛋糕涨得就是那么快,你有什么办法...这也是为什么百度、金山等起步更晚的同学依旧奋不顾身投入到云计算行业原因。
第三个结论不用太吃惊,目前我知道的这几个做Iaas的厂家都是赔本在玩,包括AWS。可互联网现在就是这个状态,只要有用户,只要有市场,你的股票就会涨,没钱就可以融到资,所有人都知道当年QQ、淘宝这样赔钱的平台后面用流量变现的故事,所以在云计算这个互联网时代的“电网公司”、“水利公司”,未来的流量是可预期的,目前的市值就是居高不下的,AWS还不是赔本做流量把市值做上去的,什么JD啊、滴滴快的啊都差不多是这个套路。
从市值来看,国内互联网有钱的公司阿里第一,烧着电商的钱来搞Iaas;国内互联网有钱的公司腾讯第二,烧着游戏的钱来搞Iaas;那Ucloud、Qingcloud这种没有亲生土豪爹的公司,就是各处认干爹烧投资人的钱来搞Iaas。谁在这场血拼中坚持到寡头垄断的时候,谁才能像某电网公司某手机公司一样,尝到寡头垄断的甘甜。
坚持不下去的,烧不下去的,就是炮灰,都是没办法的事。
第四个结论就反映到目前国内Iaas云计算厂商的云计算功能差异了,先起步的功能多一些,少起步的功能少一些,so 这又如何呢?最多最多一年左右的技术差距,而技术差距所区分出来的用户只是这个膨胀大蛋糕中很小一部分。是AWS有几个功能我Qcloud还没有,可这并不影响我去招揽那些只用云主机的对weixin、qq有深度热爱的互联网青年啊。更何况从技术角度来讲,国内并没有说谁谁谁多牛逼,这个功能只有你AWS做得出来,我Qcloud就做不出来,大不了把你牛逼的程序员挖过来呗,你给年薪50w,我给年薪100w照挖不误,这都不是事儿,更何况有多少程序员的工作是不可以替代的?你就这么有自信?
所以,在未来Iaas层面上功能的东西一定是逐步补齐的,拼到最后拼的是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也就是架构设计层面上的优劣和运维服务的好坏。
既然最后已经说到了功能补齐后,拼的是基础设施的稳定性,而我还搞了一段时间数据中心规划,索性也就说一下我看到的TX基础设施规划和运维。
不是我说TX数据中心有多牛逼,不过无论从总量(具体数字不方便透露)、技术发展程度(网络架构、供电制冷架构)、运维水平都是国内的number one。你说我吹牛,可以呀,那为什么阿里没事儿就来我们这儿挖基础设施架构师,挖完基础设施架构师挖网络设计架构师,挖完网络设计架构师再挖运维专家,还不是因为我们NB。
那腾讯的基础设施设计和运营是如何变NB的?因为这个团队早就被公司的游戏部门、微信部门虐过无数遍了。穿越火线掉线1小时赔多少钱?LOL掉线1小时赔多少钱?微信挂1小时赔多少钱?微信如果1天不能用,都得上新闻联播,我们可真没给新闻联播送钱啊,你说这值多少钱?
是白花花的黄金白银,才磨砺出足够nb的基础设施设计和运维团队。至于云计算?不过是在我们良好的运维体系下,因而有一个良好的保障而已,要不谁会因为一个赔钱的产品在去赔更多的钱来来把运维搞得这么好,想想都不可能。。
话说多了都说我是拖儿,我就是tx的,我也知道qcloud现在功能还不够齐,体验还不够好,但我感觉这都不是问题。短期超过阿里可能有难度,不过只要坚持到寡头垄断时候,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
当然前提是:小马哥没有卖腾讯云(soso、易迅这种)
最后上几张媒体中发过的图,看看那些年我参与设计过的机房(其实我只是帮着搬一下图纸。。。)
图片补充ing...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而这在客观上则给了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基础云服务提供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间窗口。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在酝酿了8年后,大约在2015年前后才有所升温。根据IDC的数据,2015年国内公有云市场总规模达到14.42亿美元,同比增长53.8%。
整体布局是阿里云处于领跑位置,但后面有很多企业都在追逐,大公司比如腾讯和华为,小公司比如青云。现在主要都集中于公有云领域,但是也在往私有云发展。
入局最早的阿里云已经抢得了先机,占据了公有云IaaS市场31%的份额。2009年,也就是在亚马逊推出AWS 6年后,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阿里云。产品重心首先选择在标准化的公有云,从最擅长的领域切入,展开圈地运动。、服务的对象,都是与自己同类型的企业——各种社交、游戏、电商、音视频网站和各种新兴的App。
天猫、淘宝以及支付宝的即时支付产品,都成为阿里云最重要的技术“练兵场”。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每年双11的海量订单,可以说是在全球互联网产品中极为罕见的“高并发”案例,它们首先会直接倒逼其自身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完善。
成立于2013年、但一直处在低调观望位置的腾讯云,看到亚马逊和阿里云已初步探明了云计算产业的含金量,在2015年突然公开发力,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社交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2015年9月表示,2016年腾讯公司将为腾讯云投入20亿元,未来5年将保持每年投入20亿元的水平,预计将投入超过100亿元。腾讯整体在云计算领域“自我启蒙”比阿里晚了几年。但它在社交、游戏、视频以及移动支付等多个领域,拥有多个与阿里巴巴相同量级的top流量入口,所以也完全不缺云计算的技术练兵场。
2015年腾讯云上线了视频云解决方案。转年,直播行业进入爆发期,这让腾讯针对互联网视频的云解决方案找到了用武之地。加上腾讯游戏业务的加持,斗鱼和龙珠等游戏直播平台和快手这样的综合直播平台,都成为腾讯云的视频产品用户。
在腾讯和阿里巴巴之外,国内还有一家实力雄厚、对云计算产业觊觎已久的技术公司,就是华为。但华为对云技术的态度似乎一直有些摇摆不定。相比来说,针对公有云从纯软件层面看,华为的技术经验和人员储备都是不够的。差不到直到今年年初,华为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大举加入公有云领域的竞争,并为此成立了独立的事业部——Cloud BU。
华为的优势在于它有多年企业级IT市场的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国内国外很多运营商都是它的“老朋友”。早在2014年,中国联通就和华为合作,完成了沃云软件定义网络(SDN)的部署,而中国电信在2016年7月也和华为联合推出了天翼云3.0,主打政府企业客户的私有云,也就是“政务云”。华为其实是为这些云的搭建提供了基础架构的解决方案。
但云计算也并非巨头才玩得起,青云上线之后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便实现盈利,今年6月青云获得了10.8亿元的D轮融资。
接下来,阿里和腾讯瞄准的会是私有云,在私有云领域,华为比阿里和腾讯有更多优势。多年深耕企业级IT服务,特别是服务于政府、国企背景的大客户,让华为直接拥有很多现成的客户资源,同时华为手握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相比之下,阿里云明显侧重于提供软件层面的解决方案。要打动这些传统产业或者政府类型的大客户,腾讯云的员工说得很直接,看的主要就是“各家的BD能力”。为此,腾讯云专门设置了一个兼职岗位叫“布道师”。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在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财报中,阿里云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0亿人民币,同比增速138%,成为阿里巴巴四大新兴主营业务之一。与此同时,马化腾开始亲自出来为腾讯云站台,表示腾讯云其实非常强大,但过去只是内部使用,现在终于要彻底开放了,今年腾讯云的增速也超过了100%。而麻烦缠身的百度,在云端市场居然也不甘落后,李彦宏甚至特地发表演讲声称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公司,其实本质就是一家做云的公司。现在有很多大小规模厂商竞争,除了阿里云和亚马逊云等竞争,还有新致云、青云、七牛、ucloud等。
为何国内巨头突然齐齐加大了在云端市场的投入?
很显然,云服务对c端的用户来说,并不是什么使用互联网的“入口”或者说第一需求,由于云并不涉及具体的业务,因此BAT必然不是惧怕有某家云服务公司会突然切走自己的主营业务,才发力云端市场的。
综合来看,主要有这么三点原因。
一、 云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一直是一种“水电煤”般的存在。大公司旗下的垂直业务一般是自己独立发展壮大,自己撑起一条独立的业务线。而云的逻辑与此不同,大公司对云端市场的投入可以成为旗下所有的业务发展的加速器以及业务边界的拓展器;
二、 在促进自己家业务的同时,发力云端让大公司有机会对其他公司的业务施加影响力,这点特别符合热衷布局和生态的大公司的口味。AWS的发展历程证明了,通过网站托管(web hosting)起家让上万家各类企业通过它的云计算资源来服务上亿用户,这个生态形成后的护城河极高;
三、 而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资本市场来看,云都是一个价值巨大(上万亿)又容易理解的故事,这点对上市公司来说尤其重要。
借着国内云服务市场比较火爆的当下,我尝试简单梳理一下这个市场当前的格局,包括一些过去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未来的展望。
云服务有三大分类,边界却越来越模糊
这些年,围绕“云”,其实出现过很多名不副实的概念,云服务主要分为三大类,从底层向上依次为:IaaS、PaaS和SaaS,每一类服务解决的问题都不太一样。这三大类里,都有一大群公司在向着不同的方向努力着。
基础设施即服务,是云服务里最重也是最基础的一块,经常提到的云计算,云存储和CDN加速等等,都属于这个领域。由于这个领域本身是资本密集型的领域,巨头相对中小公司的云服务公司,在这一块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国际市场上亚马逊的AWS占据了这一块比较大的份额,国内是阿里云。在美国基本上IaaS的业务竞争已经结束了,在中国基本也是这个趋势,阿里云可能有70%的市场份额。
而AWS和阿里云之所以能占有这么高的份额,我认为和它们的母公司都是电商公司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电子商务在海量数据、实时支付等的处理上对速度有极高的要求,且对失败的容忍度较低,同时,涉及到真金白银的交易还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因此,电商公司公司内的许多部门在处理业务时,会首先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各种对云服务的需求。
而内部首先尝试云服务的另一个好处是,相比其他巨头不停尝试和关停各种云项目的时候,AWS和阿里云的项目几乎很少失败,因为这些工具内部已经被使用过若干年无数次,需求早以非常明确,工具也被打磨的很完善了。
在现在的IaaS市场,大的流程化的云服务厂商会更多的提供基础模块化服务,由于巨大的前期投入,这一块不是一般小公司能随便玩的。但还是有部分创业公司,如七牛云、新致云和青云等,选择从存储、金融和游戏等一些细分垂直领域切入,并做精做深,加上B端市场先付费的特性,因此仍然有一个不错的现金流。
这些中小创业公司虽然难敌巨头,但是商业模式依然非常健康,这里的健康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要马上盈利,而是说,已经有了一个可持续的现金流,在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再探索一个有效的盈利模式。
平台即服务,这个分类下已经诞生了上市公司Twilio, 2015年营收达1.669亿美元,今年一季度营收大增78%,上市首日即大涨92%,市值已经突破了35亿美金。
由于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市场IaaS的竞争都已经差不多了,云服务市场的变数可能更多会发生在PaaS和后面要提到的SaaS领域。PaaS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提供软件开发(包括APP)所需的基础功能模块,特别是非核心,但又有普遍需求的模块,例如通讯、存储、推送等。
这对一些创业公司来说,尤其有帮助。按需使用云端的功能模块既能够免去繁琐的开发维护工作,又能提升客户体验,帮助企业专注于自己核心业务。Twilio的业务里,就包括为Uber提供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匿名电话沟通服务,也有为Whatsapp数亿用户提供短信验证码的服务。
但是,相对于发展时间较长的IaaS和SaaS来说,国内的PaaS发展程度相对比较低,市场仍需时间培育。并且不像AWS这样的底层云服务,客户的数据存储在亚马逊的服务器上,一旦开始用,很少会再进行迁移,这就是所谓的数据忠诚度。而之前提到的Uber、Whatsapp等公司,在使用Twilio的服务的同时,也会使用多家公司服务,一旦一家出问题,可以立马换人。
但不论如何,由于对于“云”的需求服务开始像水电煤一样变得常见和必须,即插即用式的接入网络就可以直接使用的定制化的“云模块”依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多技术场景的综合类PaaS公司,将有机会迅速发展。
软件即服务,这一领域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虽然主要还是面向企业的服务,但是由于是可以让企业里的员工个人能够直接使用到的,所以不少产品大家都用过。国外比较有名的是做CRM起家的Salesforce,国内比较有名的比如做企业通讯的钉钉和企业销售管理的纷享销客等等。
与PaaS仍处在初期发展不同,SaaS已经红火数年,并且关注度持续升温。之前提到的PaaS领域的Twilio的市值才刚达到35亿美金,而Salesforce已经突破500亿美元了。
并且,除了CRM,SaaS领域里还有许多细分的领域,相对于OA、ERP和团队协作软件,由于CRM涉及销售,是企业营收的根本,所以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最早进入红海竞争的产品门类。
但是,云服务市场发展到今天,这三个分类的分界线,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比如说,做SaaS业务的Salesforce会收购一些PaaS的公司,这样一来,它从定制化的软件开始,就开始涉及定制化的接口模块业务了;而做IaaS的AWS,也在原来的业务上也叠加了PaaS甚至SaaS的业务,国内的阿里云也是如此,推出YunOS,包括旗下的钉钉,开始进军整个三大类云服务的生态链里边。
这其中,可能大家已经发现了,PaaS创业企业的境遇要最尴尬一些,一方面面临着SaaS企业基于优势业务拓展PaaS服务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IaaS巨头公司持续开放自家产品的功能形成平台效应成为PaaS创业企业的挑战。
不过,PaaS领域的很多公司,也开始选择向集成多种功能的应用商店发展,比如,原本提供IM模块的厂商开始顺应市场需求,试水视频直播的服务;以推送服务为主的PaaS平台也开始提供企业数据分析服务。这里的趋势是,PaaS公司去做IaaS比较难,但可以利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技术优势向SaaS领域发展,这样更靠近用户之后,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线,也提升了自己的盈利能力。
如果和国外的云服务市场对比的话,国内的云服务市场的差距可能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因为大家都是从计算、存储、网络等最基础的设施开始构建,最终目的是把大数据相关的处理能力结合到一起,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过在SaaS领域,国外的成熟度要比国内高很多,不论是美国,还是亚洲的日本,包括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B端市场的规模都要比C端市场的规模大得多,这个B端市场主要就是指企业服务,在中国C端市场可能现在占90%,企业服务有巨大的机会。
除此之外,国外的公司更,特别是美国的云服务公司,更早做全球化的布局,在2013年亚马逊、微软和IBM的云服务都已经全部落地中国,而中国的云服务平台才刚刚开始做全球化。这两个方向可能也开始中国大势所趋,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的人口红利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也就是互联网的普通用户的增速已经趋于平缓,能做的要么是开拓全球市场,要么就是服务国内不断迅速扩张的企业客户。
全球化如何做我不敢妄言,做企业服务我认为有如下两方面的优势:
1)巨头和创业公司是同一起跑线
我们知道c端业务,不管你提供什么服务,都容易受困于流量和入口的因素,因此很容易被BAT收割,而B端业务技术门槛和行业壁垒相对较深,并且依靠服务直接盈利,巨头在抄袭你的业务的时候,就会吃力很多,由于无法靠自己的流量获得优势,又没有业务协同合力夹击你,剩下唯一的优势也就是钱了。
2)信息化程度高的公司越来越多
这一点还是需要感谢政府的互联网+概念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to B业务的大发展,有赖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司越来越多。大公司方面,金融、医疗和航空领域的不少公司信息化水准已经很高,面向他们提供服务利润不会少。而中小创业公司虽然钱不多,但如果云服务公司能够提供基于他们普遍的需求的开发定制化模块,那么边际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依然有可能找到商业模式。
综合来说,下一波的投资机会,我认为一个是在垂直领域的SaaS服务,除了CRM和企业通讯,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比如团队协作,这个在2016上半年已经有所体现,只不过没有内容和直播两大概念那么火而已。另一个就是模块化的PaaS服务,如何打造成一个定制化的平台,让企业更容易的在上面打造属于自己的定制化的SaaS服务,这里面的需求很大,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方向。
当30年前云这个概念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感到很新鲜,有些人觉得是这个东西是未来,有些人觉得只是昙花一现的伪概念。但是不管是哪种人,大部分都会认可在这个领域属于高难技术领域,不但需要牛逼的工程师,而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在全球云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之后,技术已经不再是可以让你保持优势的竞争壁垒了。比如,大部分IT从业人员都认为,虽然AWS的份额很大,但他家的技术能力并不及微软和谷歌。但是由于前面提到的数据忠诚度的问题,亚马逊的份额优势反而越来越大。
特别对于一些创业公司来说,由于技术上的投入无法形成直接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投入产出比,傻傻坚持只有死路一条。与此同时,一些面向特定行业的云服务开始在原先搭建的基础框架上运转,解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比如很多公司为现在火热的直播推出了直播云的服务。所以在这个阶段,技术不再是第一胜负手,产品能力才是。
在类似AWS和阿里云这样的标准化IaaS服务厂商出现之后,近年来,传统行业客户衍生的云服务需求变得越来越业务场景化,由于标准的IaaS“故事”无法应对复杂业务场景的落地需求,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云计算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物种”,而是传统IT服务交付模式的一次互联网迭代。
因此,像新致云这样的更贴近业务场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集成商异军突起,服务对象多为资金雄厚的传统行业头部客户,旨在帮助客户“用好云计算”,真正意义上将赋能落于实处,主要表现为新致云能够为金融、电信、医疗等传统行业客户上云提供模块化的IaaS产品,还能一站式地基于具体业务应用提供架构咨询、迁移和运维服务,甚至结合自身积木拼装式PaaS组件重新定义Cloud APP开发流程。
最终达到云计算服务在客户业务生态中的真正落地,进一步加强客户对于云计算“服务”而非标准化产品的黏性。这样的公司常常有一个特点,它从不纠结于公有云、私有云或是混合云的“意识形态牢笼”,启动速度非常快,很快就会有现金流,第一笔生意开始就是一个挣钱的公司。
在云计算发源地的美国也证明了这样的逻辑,标准化产品能力可能已经不是第一胜负手了,现在硅谷基本上大部分的云服务公司,它的研发成本和它的营销及后续服务成本的比例是1:3,因为市场推广和服务落地的成本特别特别大,尤其在大家的产品类似的情况下,所以云计算售卖的还是一种服务而并非是虚拟化后的标准硬件产品。
云服务的三大分类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不同的公司从IaaS、PaaS和SaaS的某一类切入开始纵向拓展到其他的分类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产品不断趋同的过程。在云端市场的发展完全成熟后,各家旗下的产品线也都差不多,有点类似宝马奥迪奔驰在汽车市场的品牌之争,云端市场会进入销售驱动的阶段,也就是真正的红海竞争开始的时候。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公有云咱们都懂得,就Iaas,Paas,Saas。私有云和公有云最大的区别就是自己搭建所有的设备,给自己内部特定用户群使用。
为何此处提出私有云呢,公有云,中小型用户对此接受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是银行、国有大企业,政府,你脚的他们会信你嘛,所以这些用户都将自建私有云,比如HZ政府与阿里云合作建设了政务云,阿狸出技术,ZF出资金,比如爱存不存(ICBC)哥们自己有强大的IT团队,购买一个好的私有云软件提供商,然后在上头搞一朵云就好了。
阿里云:公有云由于抢占了技术和市场先机,名气最大,实力么也排名靠前,不过其技术团队呢最近发展不如预期的那么好,但是用户起码有较大的认可。私有云讲过了,阿狸以后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也是一个方向。阿里最近也一直在招云计算的销售,开拓政府市场的,开拓互联网市场的,中小企业接受度挺高的。
Azure:微软的云计算,公有云真心不赖,我说的是界面的友好型,毕竟是做操作系统起家的,虚拟化Hyper-v,数据库有自个的SQL,其他的有大批优质高级工程师做贡献,再加上大土豪,论实力资金都很牛,但是在中国,必须依靠世纪互联来运营,政策规定,没办法(这也是外来云计算厂商的痛点),目前在上海与北京两个数据中心。很多企业开始使用了,我觉得如果真是考虑安全可靠和易用性,Azure非常不错。最主要微软在国内的云布局很早就开始了,杭州就有不少云sales呀
AWS:无疑在北美占有率高,产品也是最丰富的,EC2、RDS、S3,还有各种大数据应用,奶奶的连高性能运算他都有。所以他理所当然牛了。但是,但是在中国,就去年的时候北京有说过招人,薪水不低,但没多少人去,估计要求太高,任务太艰难。数据中心貌似只在甘肃那边建立了一个。不过线上线下的技术交流资源很丰富。我用了段时间,感觉非常不错,他们目前已经有VPC的模块了,这可是一个很重要的东东啊(只知道阿里现在VPC还在尝试做,看来国内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
腾讯云:实话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最近云博会,说是投资6个亿建立云数据中心,大概上十万的主机建设。我看了看,主要的用户还是倾向于手游移动端。其他不清楚
运营商:想必各位都忘记了中国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家吧,他们也在建设云计算中心呢。电信是在内蒙古有了机房,不过具体制作的怎么样了还不是清楚。我觉得运营商最大的优势就是,网络流量源头有掌控力,不太缺钱,国家政策优势。缺点就是国企嘛,动作慢,效率低。现在也没见什么出来的公有云产品,起码市场上没动静。
以上都是我认为实力比较靠前的几家,剩下的就是国内资本新起来的。
比如Ucloud:创立三年,创始人是盛大高管出来的,经过了A,B融资,目前第三轮近一个亿美金。仔细想想一个亿美金,对于云计算来讲,还是不够烧的,因为技术人员、基础设施,那都是非常昂贵的,一个亿美金真心不太多。目前ucloud业内名声不错,他们偏向于垂直的特殊用户群体,比如手游,还专门针对这些公司做了一些产品,也是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
七牛云存储:创立三年,人数不多。主要做的是存储方面的,如存储加速。创始人有金山公司的背景。但是最近没看到什么消息。
我觉得,云计算现在真不是泡沫了,已经是实打实的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不少公司都会来参与一把,这对传统的IT厂商有很大的挑战,这就是为何IBM把硬件卖掉了,HP也逐渐向云计算靠拢,包括一系列拆分与收购。至于未来如何,个人猜想,国内市场几家独大,剩下的小云计算厂商在自己细分的领域有自己的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最后,期待AWS北京区正式商用,应该能跟国际市场一样,AWS的规模比其他云计算公司的规模加起来还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特别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推进,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项目,涉及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试点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将产生巨大的应用市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174.12亿元。2010-2013年三年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1.5%。
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7.60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有所放缓。2014年,产业规模有望超过80亿元。具体而言,国内IaaS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05%。PaaS与SaaS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2亿元与34.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
在企业使用比例方面,IaaS使用比例最高,达到56%;PaaS其次,为38.9%;SaaS比例为5.1%。与2012年相比,PaaS使用比例增长明显,表明企业用户采用公共云服务的重点正在从基础设施租用转向针对自身业务的开发平台。
前瞻网云计算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30.7亿元,同比增长189.2%。自2011年以后,中国私有云市场迎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的爆发式增长。2012年,私有云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其市场规模约为383亿元,2013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达到507亿元,预计2014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将达到649.73亿元,中国私有云计算基础架构市场还将保持高速发展,增长率约在50%以上。
混合云把公共的外部云和内部私有“云”整合成更具功能性的解决方案。而混合云的“秘诀”就是处于中间的连接技术。为了更加高效地连接外部云和内部云的计算和存储环境,混合云解决方案需要提供企业级的安全性、跨云平台的可管理性、负载/数据的可移植性以及互操作性。
2013年,“混合云”的使用方式在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被扩展了,即虚拟服务器与物理服务器的混合部署。2013年以来,PaaS平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2013年,Microsoft Azure平台使用量激增了200%,IBM收购了softlayer也加入了混合云的市场竞争中。VMware发布其混合云解决方案vCloud Hybrid Cloud Service;Rackspace在基于OpenStack之上推出混合云服务;RedHat则在混合云的跨平台管理层面推出Cloud Forms工具来敲开混合云市场大门。虽然百度、腾讯、阿里都开放了自己的平台,但是目前主要吸引的还是互联网应用、移动应用,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级市场的要求。未来,这个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据预测,未来混合云将占据整个云市场的67%。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们创始人陈谏从2005年开始做SaaS,理才网成立后在IaaS、SaaS和PaaS几大块都有深耕。作为从业者,我们观察到的表象是:
1、国内云计算蓄势待发,和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近几年国内云计算产业奋起直追,增长速度有赶超之势。但从市场体量看,国内外还不在一个量级,而且国内高调对标国外,宣传先行,影响力、盈利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外云计算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美元,而国内还在100-200亿徘徊。体量上的差异,和国内起步晚,市场成熟度不高、市场资源分散、海外市场布局较为局限、前期盈利能力等密切相关。
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Salesforce,workday在内的很多云服务商,营收来自海外,本土贡献度只占部分,不过国内云计算目前大部分营收还取决于本土,很容易受市场接受度、企业付费意愿、议价能力影响。包括阿里云、腾讯云、乐视云、理才网在内的云服务商已经有出海行动,但整体渗透程度有待提高。
2、市场“多玩家,少大家”。
以IaaS为例,就有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乐视云、百度云、京东云、网易云、青云等多家群舞。大小玩家并存,市场竞争趋于白炽化,导致营收空间有限。阿里云营收一枝独秀,可成本同样不菲。
建立在底层服务基础上 SaaS应用层,近3年得到突飞猛进式发展,还涌现出钉钉这类头部玩家。阿里有心栽树,目前用户体量突破300万,中国企业数号称超过7000万,不到5%的市场占有率,加上整体营收并不好看,基本还属于高投资。
BAT系外,还有早期一批玩SaaS的,如理才网;传统软件转型云业务的,如金蝶云之家以及新入行者。基本局面是:高增长者发展越快,低增长或无增长者被市场洗牌。
IaaS、SaaS至少涌现出来了几位头部玩家,PaaS是新的战略发展方向,目前包括daydao、销售易、ucloud等都有布局,不过基本上还处于大混战的阶段,大家都在自行摸索。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还处在政策红利期。在市场有待开掘,行业还没有形成垄断性玩家的前提下,头部玩家将有挺大的生长空间。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技术排位
joyent aws azure
其它的都是浮云
zhen-liang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