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正在发生着哪些国内少有人关注的重要变革?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世界上正在发生着哪些国内少有人关注的重要变革?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房地产开发导致基层自治/分权压力增加。这一点大家都看得见,但一般不会认为是动摇社会基层结构的大事。

过去十余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波房地产高潮,我也卷在其中吃了几碗饭。关于这事儿的经济后果,以及地方债、高房价等问题带来的宏观政治后果我就不说了。我只谈谈直观感受到的微观社会结构变化。数据大多是个人估算,不过估算误差真的完全不影响结论的基本面。

这一波工业-房地产高潮之前,中国差不多是一亿人住比较完整的楼房住宅小区(家属院),三五亿人住老城区或是城乡结合部的平房或者低层建筑,剩下七八亿人住在农村。那时普通中国人的居住需求以保证能睡觉能做饭为主,对隐私、居住环境的需求较低。而即便是那些比较完整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也限于简单的水电维修和绿化,一般由牵头建设的部门如企业后勤处管一管就完事。大多数居民要么依照传统社区的规则和邻居打交道,要么把一切交给“单位”。

这一轮房地产高潮过后,近一半的中国人离开了传统社区,或是住进了批量建设的商品楼,或是勉力在大城市外围打工,攒钱在家乡的县城买一套楼房。另外一半中国人,除了老人之外,也基本认定住进商品楼是这个时代的基本需求。即便来自再偏远农村的女孩,也不愿意在一套没有下水道和卫生间的房子里举行婚礼。

不过,住进商品楼意味着你和邻居密集地挤在一起,生活习惯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厨房漏水、酒后唱歌、阳台养鸡、向楼下弹烟灰……都可能引发邻里冲突。传统社区解体了,传统习俗和传统社区领袖都管不了这些事情,大家需要新的秩序。这个秩序在最核心的层面是法院和公安局,但一般来说日常管理靠物业来实现。

物业公司这东西,你说他卑微也卑微,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得对业主毕恭毕敬。但从性质说起,这东西非常强大:

物业公司有税收权——物业费,而且还经常调整税率
物业公司有警察权——保安。可以阻止业主违规使用公共空间,禁止不交钱的业主使用物业,当然严重问题还是要找警察
物业公司管理“市政”事务——大型住宅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治安都不逊于过去的县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复杂管理。
物业公司要对外交涉——大型住宅区必然和外部的政府、市政、铁路有各种关联,从长期来看免不了要有利益互动。只要矛盾不激化到无法调和,这些日常的配合和博弈只能由物业公司来处理。

换句话说,物业公司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相当多的社会职能,在很多方面超出过去的基层政府。随着住宅功能的增加,物业公司的工作复杂性和权力还将进一步增加。

那么,物业公司对谁负责呢?理论上说当然是业主。业主应该推举自己的代表,负责和物业公司签订合同,监督物业公司的日常工作。进一步说,业主委员会才是真正的“物业”,只是业主委员会把具体工作承包给具体的物业公司而已。完全可能业主委员会不雇佣传统意义上的物业公司,而是直接雇佣保安负责治安,雇佣绿化公司来种树,雇佣清洁公司来打扫卫生……和包给统一物业公司的区别无非是批发和零售的不同。

所以,严格来说,前面说物业公司的所有权利,实际上都是业主代表委员会的权利。他们通过选举制度得到了业主的授权,所以可以全权使用物业费并具体落实上述功能。业主委员会有民主授权,有独立财政,负责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务。你觉得这算什么?这已经是一个基层政府,而且由于民主授权的存在,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没有上级可以撤换它。即这是一个分权制的基层政府。

不要小看这个“政府”。随着房产公司逐渐整合为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楼盘规模越来越大。几万或者十几万的大型住宅区恐怕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这至少相当于乡镇-街道级别的基层政府。谁也不能轻视他。而且理论上说,多个业主委员会是可以通过集体投票来合并的,按照协议共享基础设施,共同使用物业费(税收)。这相当于业主委员会可以产生自己的上级政府,比如天通苑业主联盟,或者上海松江区东区联盟等等。类似的联盟如果直接和市政机构谈判,讨论市政服务问题,那已经毫无疑问地是参与中层政治决策了。

当然,我说的都是理论可能。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楼盘没有产生业主委员会,很多业主委员会运行的一团糟,内斗和腐败案连续不断。那些完全没有业主委员会,由开发商或政府制定的物业公司维持运行的住宅小区,未必就比有业主委员会的服务质量差。更不要指望业主委员会成立高效的脱产管理机关,乃至和其他业主委员会签订协议了。

但这不是才开始吗?

新的一轮居住区变革,中国人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新的生活空间,和完全陌生的邻居打交道,对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义务和存在理由都是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能搞好才怪。但无论如何,既然居住区已经形成,业主委员会已经开始管理,在法理上谁也无法阻止这个进程向前推进,无法阻止业主委员会在内斗中成熟。不意外的话,我们很快就能在城市基层看到类似欧美的多党(派)政治。

以上是我最近几年的观察所得,我不是赞美这种基层民主政治,并非说这是理想制度。我只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下,业主委员会政治的推行和普及无法阻挡。任何用明规则阻止它落实的政策都会激发难以想象的不满——你凭什么管别人的财产?卖地的钱还不够吗?以至于我想不出政府如何承受伸手干预的政治代价。当然,用经济手段和潜规则来延缓这个趋势的落实或许是可能的。比如说政府通过补贴物业费来提高无业主委员会小区的服务质量,的确可以减少居民对“被人管”的怨言;比如说政府通过鼓励业委会内斗,也可以让居民暂时对业委会失望。物业公司的普遍黑社会化,背后多半也有某些机关的默许。

但无论如何,大包大揽意味着承担一切怨气,付出巨额补贴而没有好处。通过补贴获取的声望不会积累成政府的正面资产,只会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而包揽基层管理,除了财政支持不住之外,还会因为各个区域的需求不同而出现公平问题。从长久来看,业主委员会出面负责居民区日常事务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阻碍这个趋势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对于大趋势,我们该怎么看?喜欢民主制的不要着急欢呼。因为这未必是你们需要的那种民主。业主委员会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根据物业比例和物业费比例来决定的。房子大的、物业费高的,投票权就要大。有多少套房子就有多少投票权。这里有各地业主委员会组织方案的对比:

首次业主大会上投票权确定的依据__中顾法律网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出台的《加强业主委员会管理若干规定》中关于业主的表决权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居住房屋按套计算,每套一票;非居住物业按建筑面积计算,100平方米以上的每100平方米一票,100平方米以下的,每证一票。”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第ll条“召开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应当有过半数的业主或者业主代表出席。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作出的决定,应当有全部投票权数过半数票数同意才能通过。决定通过后应当予以公布。业主投票权数按照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计算,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对业主投票权数可以约定附加条件。”

台湾地区的《公寓大厦管理条例》规定,涉及区分所有权人投票表决时,规定须经出席会议业主一定比例以上人数及其出席会议业主的区分所有权一定比例以上通过。这种表决方式并不具体计算每个业主的表决权的数量,而是采用与会业主业权份额比例及其人数比例总体核算。这种规定仍然使以面积的大小来衡量表决权的大小。


这很好理解。既然是业主委员会,那就是商业行为。商业行为当然要按股份也就是出钱比例来说话,否则就没人愿意多交钱了,没钱了你们还玩什么政治?所以,你在小区里有100套房子,都交物业费,就应该比拥有1套的业主多99票。如果你有51%的房产,那这个小区就是你说了算,别人最多有监督权,绝无可能有决策权。有一万个人租住在这个小区,他们也没有任何投票权,因为业委会只对交物业费的业主开放。如果业主们决定本小区的自行车必须靠左行走(当然不太可能),他们也得遵守。和一人一票的选举相比,这样的选举更符合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原则,也更难得到普通人的赞美。

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会怎样呢?等到大型业委会有了常设机构之后,他们和基层政府的关系又会如何呢?党委能否有引导能力和否决权?

这些问题我暂时还不好说,但我可以举别的例子。前几天国家宣布了这么一个制度:重点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注意按照党章和惯例,书记是要本级党代会通过的,第一书记则由上级下派,人事关系不受地方约束。

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注意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有朋友问,为什么要派这个第一书记?我也没当过基层干部,不敢乱说。但有一些基层的朋友给我说了一些段子,可以参照一下。

“基层现在不好管了,乡长比村长还多。修了村村通公路,搞了行政村合并,一个乡只剩四五个行政村了”

“那也不能乡长比村长多啊?”

“乡里一个书记,一个乡长,一个资深人大主任,一个县里某个局过来准备接班锻炼的科级副乡长,再加上乡政府里面享受科级待遇的老资格干部,开个乡常委会就得六七个人”

“这有什么后果?”

“村长坐一块就能把事定了。比你团结,比你有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乡长可以撤,村长是选出来的不能免职。乡里不顺着他们,就集体反应你不尊重民意。县里烦了,掂量着调整一个科级干部比换几个村长容易的多,你说领导会怎么选……”


我理解,下派第一书记,脱离农村基层党员的选举权来指定党委(支部)负责人。或许就是应对这种基层失控现象的一种努力。当然农村的问题还相对简单,因为人口流失,年轻人都去城市居住。长期来看,农村分散居民点又浪费土地又不创造价值,是要被消灭的东西。但城市的业主委员会自治却必然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无法回避。政府暂时还可以用潜规则抵挡一两届,但长期来看,城市社区新秩序是一个必须应对的严肃问题。第一书记在衰败的农村有没有作用,我不好说。但如果只用类似的方案来应对城市社区自治问题,我估计是不够用的。这个悄悄推进的趋势到底会怎样,咱们拭目以待。


过年回家偶拍。如此激烈拼杀中出来的村长(主任),撤掉可不容易。

此外多说几句,,地方分权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很多人担心地方分权对大工程建设的阻力。我不否认分级分权制会导致一定的交易成本。但就中国现实来说,单一制集权政府面对千家万户搞拆迁、搞说服,对每个钉子户都单独谈判,给出区别的价格,已经制造了巨大的成本。与之相比,成熟的分权基层政权或许有交易成本更低的选择

比如说,前一阵子杭州的垃圾处理厂事件,因为地方抗议,拖延了。但与其同时杭州已经没什么地方填埋垃圾,必须搞这么一个垃圾处理厂。怎么办?如果是搞拆迁建设的话,永远有人觉得补偿不够,永远有人觉得建在我家附近压低我家的房价,反正市场经济,别人开价低不能说明我漫天要价么。

为了应对当前的问题,或许可以在多个分权社区内采取“拍卖”制度。即在垃圾处理厂项目上捆绑好处,比如说财政补贴,比如说援建幼儿园和公园,比如说降低电价。这些好处是逐步加上去的,由所有相关社区(从垃圾场中受益的社区)的代表得到社区授权后来“竞买”。如果没人买,就逐步增加补贴或补偿项目,直到有某个社区表示接受。然后由基层社区自己去腾出土地,安排项目。所有达成的额外补偿,由其他社区按比例负担。当然还有另一种竞买方式,就是在垃圾场项目上捆绑足够多的华丽补偿,然后逐步减少补偿,直到只剩一个社区接盘。

这样,等于基层社区替国家承担了谈判成本和一部分组织工作,国家可以不必大包大揽地一管到底,可以和基层的权力机构分担责任。哪怕是事情不尽如人意,国家出来接盘收拾局面,至少也由国家一方获得了政治资本。不至于像现在辛辛苦苦做事还要付出政治声誉的代价。分权制度并不必然意味着分裂和低效率,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国家的行政成本,提高国家的政治声望。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垃圾场这种“点”项目的一种考虑。对于铁路这种“线”项目,对于连片工业区这种“面”上的项目,对于大型矿场这种可能影响整个流域的项目,技术对选址组合的限制极大,未必能用如此简单的方案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前面的讨论,权当一种设想吧。但无论如何,业主委员会的选举通知就要在你家楼下贴出来了。

参考阅读1:关于国家层面对可控性选举的设计问题:
如何说服香港人支持中央关于选举问题的决定?-马前卒的回答
参考阅读2:关于制度变革的问题:
为什么苏联没能够和平演变美国? - 马前卒的回答
参考阅读3:什么改变了中国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么少为人知或被刻意隐瞒的悲惨经历?-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央视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中所描述的成昆铁路铁道兵高死亡率的现象? - 马前卒的回答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再兴

(说的是国内,但是也与国际形势有关,再看到前头有个国内基层自治的答案,也就强答一记吧)

“两会”结束,“十三五”出台,众说纷纭。除了说出来的话,比如医保、社保、环保、温饱这些热点话题,我们还要去看那些藏在种种举动之下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我从“两会”前后的只言片语和种种迹象里观察到的,是一次央地关系方面的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转向——“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在这个转向下,各个城市或许都要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1.“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
2.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3.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4.“十三五”宏观调控的新目的和手段
5.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1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连续高速增长是一个经济奇迹,一再超出了传统理论的预期,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提出种种新理论试图去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2009)一书中提出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之一。
在很多人比如曾经的我眼中,“政府”是一个整体:要么“政府”又做了多少大好事,要么有问题怪“政府”。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庞大的代理人集群,内部又有复杂的关系:纵向有国-省-市-县-乡的划分,横向有各个部门的条条划分,也有各个地区的块块划分。

中国政府的纵向层级 来源:戴维·艾尔文,中英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项目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就是从政府内部关系衍生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依托几个基本原理和假设:
原理一:上下级政府间的承包关系
如果你有一大块土地,你自己种不过来,怎么办?很自然的选择就是雇一批人来,各自承包一小块替你种。当然,为了让雇工们更有积极性,不妨制定一些考评标准:能者多劳,去管理更大片的地;不能者下,交不上租的就换人。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从地方税收中拿去了大头,但是相应的,给了各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去自谋生计。2004年,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余下不到17%的水平,却负担80%的民生和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的支出。由于“支出责任”的过度分散化,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企业”去赚钱(吴晓波)。
我们的上下级政府就是这样的“承包”关系,或者叫做“授权性分权”


相比之下,美国、德国等地方自治更明显的国家,地方都是民选官员,政府直接对下负责而不太对上负责,可以说大家都是自耕农,上级政府仅仅相当于一个农民联合会,无法对下级政府职能作出太多的干涉,各自行使各自的法定责权,这叫“制度性分权”。
原理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
相邻的几个县之间是什么关系?城市规划课的标准答案大概是区域合作关系,然而实际答案只有——竞争关系。同一辖区内的几个平级政府有太多要竞争的东西:升迁机会要争,官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政绩;计划项目要争,本市规划的电厂、钢厂、高铁站,具体落谁家可是大不相同。最好例子当然是“大内斗省”江苏:省里的南北之间要竞争,苏南几个市之间要竞争,苏州市下辖几个县之间也要竞争(经济领域争出的火星子还蔓延到了其他领域,不表)。
不在同一辖区之内呢?也在竞争。政策帽子要争,你有历史名城,我也要是,你有国家级新区,我也要有;区域定位要争,你要做东北亚XX中心,不好意思我先占了这个坑;外商投资要争,几乎每个地方都喊出了“筑巢引凤”的口号,争当梧桐树枝。比如一个外商要在辽宁与贵州之间考察内陆代工厂选址,那么此刻哪怕我们地缘上八竿子打不着,此刻也要掰一掰手腕。

原理三:市县级政府高度的经济自主权
《中国的经济制度》里说,“经济权力愈大,地区竞争愈激烈。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
基于这种自主性的认知,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具有企业的性质,并且把过往用于企业的种种理论引介到城市发展中来,包括战略定位、战略规划、竞争策略等等。城市经营”,也就是把城市当做一个企业,把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当做企业经营者,在2000年代逐步成为一种广泛的理念。作为这种理念的实践者,也涌现出了一批“能人”、“明星官员”、“拆迁市长”。

规划建设城市,能不能像玩游戏一样随心所欲? 来源:城市岛屿3
在土地使用方面,市县政府拥有高度的决定权,并且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探索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利用方式:在土地一级市场卖地,直接收益;进行债务抵押、投融资;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相对于国外政府调节税赋以引资,我国政府调节地价、修改规划远比调节税赋方便。比如现在的工业用地价格几乎低到商住用地的十分之一,实际成了对工业企业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可以站在企业的同一侧,帮助修改规划用地的性质、容积率和限高等等,以迎合想要获得的项目。
除了土地使用,招商引资也是县市级政府的任务,更一度成为了各地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集体出行,声势浩大地到目的地城市推荐自己的资源和项目的“招商会”;长期在外地设置办事处的“驻点招商”;乃至某些地区比较极端的,将指标摊派到所有政府部门“任务招商”。
以上三者,市县级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上下级政府的承包关系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共同构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模型。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事实上就是以县为单位的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在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各个市县好比一个个商业机构,全国两千多个这样的商业机构激烈竞争,加之县际竞争与官员权位紧密结合,对干部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经济当然会充满勃勃生机(谌洪果,豆瓣书评)。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不突出的,大家都被安排好了,有什么好争的呢?圈养的狗是不需要争的,因为它们并不自由,同时只要听从各自主人的命令就有肉吃;放养的狼才会竞争,才会为了争夺有限的猎物大打出手。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只是个人的能动性被释放了出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也被释放了出来。一群狼悄然松开了嚼子,进入到世界竞争当中。



2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最快的是1990年后的二十年,或者干脆就是2000年后的十多年。为什么这十年中国发展最快?
首先,这是多个机会窗口的重合的结果,为中国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 世界经济繁荣的十年(1997-2007) 两次金融危机之间,美国大印钞票,欧盟尚在蜜月期,石油国土豪欢庆油价高涨,巴西俄罗斯资源出口国家也没被大宗商品贬值困扰,所有人貌似都很有钱。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多年(2001-) 进出口额的飞涨。
  • 美国对外战略从东亚转到中东的十年(2001-2012) 围堵中国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在9·11以后,美国被动深陷中东。
  • 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几十年(1990-2007) 上一波世界制造业转移从欧美到亚洲四小龙,这一波产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国。
  • 住房改革启动的十多年(1998-),土地招拍挂启动的十多年(2002-),这两个改革共同启动了“土地财政”,从房屋和土地中释放了几十万亿的庞大的资产和信用。其实招拍挂不是早就有的,2002年以前政府卖地用的是不透明的“协议出让”,2002年国务院和国土部一纸条文才要求经营性土地全部采用招拍挂。
  • 中国人口红利最大的十年(2005-2015) 劳动力人口众多,使企业享受低廉人力和国家的低社保支出。

其次,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地方政府竞争”刚好是适应这种大环境的,并助力了中国经济腾飞。
地方竞争格局也是在这十几年里形成,当然不是巧合。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就是两三千双利爪,放到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不择手段的去争取发达世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源,使中国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你别看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厮杀得你死我活,事实上却悄悄把中国变成了全球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行政成本低的盆地,吸引了无数资本汇集于此,而它的背面,是欧美下岗的产业工人、亚洲四小龙工厂失去的荣光。

1990-2014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图,可以看到2000年后固定资产投资比GDP的显著增加,固定投资的巨量增长有地方政府竞争的功劳,来源:自绘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但是,2000年后十年帮助中国经济腾飞的机会窗口正在悄悄关上,改革红利也正消耗殆尽
在外部,世界经济繁荣盛景不再,2007金融危机后,美国自顾不暇却又忙着给其他国家挖坑,欧盟陷入泥潭,资源出口国出口乏力;美国对外战略中心转回东亚,2012年前后把眼光回到了亚太“再平衡”,提出TPP;世界产业下一波向东南亚、印度、非洲的转移悄然开启,而且,发达国家也纷纷喊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
在内部,加入世贸组织的外贸红利逐渐耗尽;土地红利所能释放出的万亿资本和信用也逐渐耗尽;人口红利方面,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起已经开始连续四年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生育潮+计划生育提供的长达三十年的人口红利期,在度过最高的十年后,将急剧结束。
最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外部的经济形势显著恶化,从繁荣转向萧条(这里“繁荣”和“萧条”都是相对的,并不严格),而内部肌体的活力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旺盛,就像一个人刚从青春期到步入社会,面临着真正的转型和考验。

1950年以来全球及主要国家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情况图。其中,黑线代表全球情况,橙色柱体为中国的情况,注意增量从2005年起显著下跌,从2015年左右开始负增长,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断裂极为显著。数据来源:摩根士丹利报告,2015
一般规律:向地方政府分权与向中央政府集权,或者说“放养”和“圈养”,跟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正是在外部资源蓬勃扩大的丰裕时期,狼王才会一声令下让属下们各自去觅食,这样最高效;而在年景不好猎物少的萧条时期,是必须抱团取暖、集团作战才行的。
其实在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时候,各地方政府都说中央你不要管我让我自己干,在美国,就是1900年前后的几十年蓬勃发展,欧洲产业向美国转移的时期,这时期美国各个城市间同样爆发了激烈的竞争,芝加哥与纽约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摩天楼竞赛”,甚至摩天大楼建筑形式本身在这场竞争中正式登上城市舞台。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地都说中央你快来帮帮我扶我一把,这放在美国,就快速发展期结束、世界经济遇冷后的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
这个一般规律,总结起来就是:
国际形势:繁荣->萧条
国内格局:地方政府竞争->中央宏观调控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竞争”格局虽然良好地适应了上一个繁荣时期,却很可能并不适应接下来的萧条时期。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3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竞争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来自于竞争。其实,竞争格局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竞争带来的正面效应,优胜劣汰和激励创新,才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其负面效应也有,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比如“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它就像一个有效的放大器,将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迅速复制放大。
竞争的好坏,在于对其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评价:正面效应更多、创造了红利的方为良性竞争,否则为恶性竞争。

2009,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那是激烈竞争的缩影 来源:南方都市报
  • 竞争正面效应的消退
企业间竞争比拼的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政府间竞争比拼的是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竞争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创新,并且极大地加快了制度改革在国内地方政府间传递的速度。

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学习先进国家制度,再结合实际需求,探索出了土地招拍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培养、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这些往往在几年内就被内陆的政府学习了去。要知道,中国和欧洲几乎一般大小,等于法国英国探索的新制度,几年内乌克兰罗马尼亚就用上了,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然而,到了现在,作为曾经制度落后的国家,能现学现用的制度和政策很多都学完了,剩下的是沿海地区从各方面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制度,内陆政府还真难说用就用。
地方政府竞争的另一正面效应,在于两三千个地方政府“企业”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积极的招商引资,在繁荣时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萧条时期,资本非常谨慎,加上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已渐渐变化,不再是低成本的盆地。招商引资虽然看似谁都能做,但是地方政府们慢慢发现,相对于靠人力,终究还是靠制度等软实力。
这时候,出击的仅有些强壮的狼(有竞争力的城市)能有肉吃,而越来越多的狼(普通城市)空手而归,投入如此巨大的行政资源可能得不偿失。而且,现在越来越多招商引资带来的GDP,不过是从河北撕到北京,或者从北京撕到天津,其实只是更改利税登记点,而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企业成长。

要是没有创造红利,竞争不过是游戏
  • 竞争负面效应的显现
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新的政策制度可学习,而自己又没有主动创新的能力或权限。再加上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只是仿拟的竞争,却不可能真的“你死我活”地撤换做的不好的市县政府,大多时候只是官员不好升迁罢了。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惰政”,路径依赖地沿用之前抄来的发展方式,甚至无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有效的调整。地方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越发明显。
腐败问题,背后是竞争格局下市县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的代价。近一两年,众多“能人”、“拆迁市长”查出腐败问题的不少。县委书记县长毕竟不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竞争的是GDP、形象工程和政绩,更直接点说是官位,而不是企业的利润(边缘谋生,微博网友)。在赋予他们灵活机变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力监督不足的阴影。
雾霾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公地悲剧”。北京与河北,江苏与安徽,相互指摘争执再久也不会有结果。因为同级别的个体无权阻止对方,而每个个体都倾向于过度使用。这甚至无关道德批判,而是固有的制度缺陷,与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公共环境容易衰败是一个道理。
产业乏力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盲目的学习和跟风、缺乏区域间分工协调带来了产业的同质。而且由于招商引资是政府行为,使供给过剩得不到及时的市场反馈而越发严重。过于重视能立竿见影的外资引进,轻视内资培养,使得外资企业行政成本低廉,而走不通关系的本地中小企业行政成本高昂。
土地超发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在我上一篇文章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价一天飞涨 70 万元? - 周看看的回答中已有介绍。过去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国土部门,基本上是不怎么配合的。每一个城市都在或明或暗的多释放一些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最后可能就汇成了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
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顾此失彼。洽谈项目、开展销会、跑部钱进……外国官员往往会惊异于中国地方官员的忙碌,以及如企业家一般的大量工作内容。然而,人或者机构的工作量总是有限的,难免在一些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上就放的少了。在貌似忙碌的“一事一议”、“事必躬亲”背后,更是制度建设的缺失。
种种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是“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直接导致的,但是过度竞争一定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这个时候,代表狼群整体利益的“狼王”必须开始发声。不然群狼们在开始变得贫瘠的草原上找不到肉吃,只会徒劳的浪费能量,甚至在同类身上撕下肉来。
在今年的“两会”和“十三五”中,中央政府也正是如此,发出了指示转型的声音。
4
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


铺垫了那么多,终于说到今年所透出的一些信息了。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因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放出的信息过于庞杂,让我们仅摘取其中的几点要点,或许反而能够看出某个具体方向的明确指引。
  • 区域协调

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人地挂钩”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 差别化考核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区域协调,将使地方政府在竞争关系以外出现更多的合作、协调关系。对于雾霾治理、产业协调、资源和生态跨区补偿的任务来说已经迫在眉睫。眼下虽然还不明确是中央政府直接协调,还是成立跨区域协调的专门机构,但是,应该要有比平级政府协调更有力的方式出现。
“人地挂钩”是要根据全国人口流动来决定各地区的土地供给。人口流出的缩减土地供给,人口流入的增加土地供给。这是极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做好了将彻底改变从前的土地财政模式,逐渐消除地方政府的卖地依赖。那些没有活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却获得大量土地资源指标,上海深圳这样的经济龙头却指标紧缺、供给不足,推动房价暴涨——这样的倒挂现象将不再出现。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得到缓解,鬼城与空旷工业园区也将更少出现。如此规模的国土整体协调其他国家都未必有经验(想想美俄松散的联邦制,以及它们也没有纵向的土地供给管理),还涉及到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国土部等多部门的合作,是对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能力的很大挑战,一旦做成了,我们的治理能力会上一个大台阶。
差别化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则是对过度同质竞争格局的釜底抽薪般的一招。各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区域定位和职能越发不同,赋予当地政府的任务自然应当不同,有怎么能适用同样的GDP挂帅的考核标准呢?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自2011年提出之后,在应用方面一直不甚明确,因为不像有卫星辅助的、定量的、用来管土地供给的国土规划,以及技术性更强的、用来管市场管项目的城镇规划。现在却总算明确了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就是(中央)政府用来管(地方)政府的。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划定差别化政策的适用地区,也划定不同的政绩考核标准适用地区,可谓正得其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
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这三点只是瓦解地方政府过度竞争,走向宏观调控的几个主要方面,“十三五”中还有许多相关的内容,例如“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的财税改革,等等。种种迹象,字里行间都指向了: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我们需要,也正在走向一个更加重视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5
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有人说,“这个报告吵得沸反盈天,上海哭了,北京怒了,广州傻了,青岛笑了,大连呆了,天津火了……”
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城市排名的其中一个,是那个激烈竞争时期的缩影。


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排名频出 有意思吗? 来源:山东商报

而现在,我们要知道,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已经准备落幕了。
在改革开放初始时,每个城市都不清楚自己在全国到底是个什么位置,就像众多的个体户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可能会坐拥万金。“不负春光 野蛮生长”说的正那是个野蛮而美好的时代,对城市和个人都一样: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摩拳擦掌,想做就做,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充满可能。
而现在,一个城市再说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全国体系中的大概位置,就像一个人再说不清楚自己收入处于哪个阶层一样,未免就有些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经济环境不再繁荣的年代,竞争的负面效应频出,不再有机会让每个城市都去均等的享有最大的经济发展自由。


1992-2010 中国夜景灯光地图,灯光基本能代表发展程度,可以看出地区间的差距显著拉大 来源:NASA-NOAA
全面竞争格局,将在宏观调控下,变成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
继续拿狼群来比喻,那就是有些狼会变回狗,负责看家;那些强壮的狼会吃饱喝足,去和草原上与其他的肉食动物争锋。“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 第三十三章)已经透露了这个讯息,那就是这些地区才是真正冠以“世界级”,从前城市规划里把自己定位于各种“世界XX中心”的那上百个城市可要重新掂量掂量自己了。

最近有篇挺火的文章名字叫“被割裂的北上广深”,“割裂”一词用的好,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心中既有的观念,觉得好像北上广深原本和其他地方连成一块似的。没错,最初深圳也不过是个小渔村,然而,现在已经不复从前大家都差不多,都有机会发展经济的时代。
从今以后,北上广深,或者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要成为吸取全国精华的三个庞大的巨兽,它们还在竞争,但是是去和美国东海岸(纽约)、五大湖(芝加哥)、西海岸(洛杉矶)城市群,英伦城市群(伦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这些世界上其他同样庞大的城市群征战。这群巨兽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精华所聚,它们在争夺全球的权力、资本、人才和创新,它们的胜负事关一国国运,乃至未来世界的走向。

(点开大图)2012年世界夜景灯光地图,几大城市群清晰可见 来源:NASA-NOAA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并不是说地方政府的竞争会完全消失,但是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且不都是比拼经济发展,三四线城市间会互相竞争公共服务水平,产粮县和产粮县之间会竞争粮食生产。就像是对负责看家的一部分狼群成员来说,能够看护好幼崽,保障后方的安定,在狼王眼中,对整体的作用可能还大于它们费老劲出去争来的几两瘦肉。
而某些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地震断裂带上的城镇,那真真是它们不发展还比发展了对整体的贡献大一些。上游建个小化工厂小水泥厂,造成的污染损失可能还大于创造的GDP,还是过剩产能。过去,它们是无奈被分税制以及地区竞争格局绑架,不得不走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工业化的路径,否则连当地的现状都难以维持下去。而以后,可能它们只要安静呆着,就有足够的钱可拿。生态保护补偿的方式建立起来,会从全国层面去补偿他们未发展的错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中央政府更多补贴。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城市竞争力排名”,“城市战争”之类的提法失去意义。
虽然在上一个时期还算吃香,但现在就说不定只是地产商们的把戏或者媒体们的狂欢了。把不同职能不同定位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谁也不用“哭了”、“怒了”、“笑了”。因为本来就分工不同,一线城市负责挣钱养家,边远山区负责貌美如花。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先在全国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是第一步,然后试图去与同样位置的城市竞争和超越,要是一开始把自己的门类定错了,既不能换来有效的发展,也不会得到上级的认可。


座次已定,抢凳子的游戏已经结束了,现在是排排坐吃果果的时间


结语
本文的逻辑是:
①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指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像企业一般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
② 由于国际的繁荣环境和国内的改革红利,地方政府竞争助力了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③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从繁荣时期走向收缩时期。
④ 竞争格局逐渐不适用,不适用性表现在竞争正面效应减少而负面效应加剧。
⑤ “十三五”规划提出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等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透露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趋势,竞争格局开始崩解。
⑥ 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将相对减弱,形成分工体系
⑦ 对城市而言必须对竞争保持清醒,找准自身定位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国家经济格局这样的宏观变化,也是以数以五年计的宏观时间尺度去进行。而我在此,仅仅是以“十三五”规划发布的当前,作为一个观察宏观变化的节点。
至于后来的转变发展,让我们随着我们的国家一起期待。


---------------
图片来源:除已标注外,来源网络
城市周看 为思维寻找盲点,为城市寻求共识
微信订阅:cityzhoukan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世界的贫富差距快到了极点。
目前,世界总财富约 $250 trillion。250万个亿美元,接近 1700万亿人民币。
美国 $85-90 trillion,欧洲 $75-80 trillion,中国 $30+ trillion,日本 $25 trillion,奥加 $15 trillion。这五六个加起来,已经覆盖了世界90%以上的财富。
就算是韩国的 $7 trillion 财富,也很夸张了,比印度($3 trillion)+ 巴西($2 trillion)+ 俄罗斯($1 trillion)的财富还多。可是这三个国家的GDP都比韩国大。非洲总财产很可能达不到 $1 trillion,也很有意思吧。
这个概念跟生产或GDP关系不大,因为是一种累积作用,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传承优势。也涉及到了这些地方的私有投资什么的,包括个人的和企业的;往往都能超出任何国家边界控制范围。更是超出了人口资源等限制。(为什么很多国际大银行的管理财产规模能够超过本国GDP好几倍什么的,也是因为这些因素)
看看各个国家财产规模如何,也是很有意思的。值得研究和解释。
但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世界为整体的财产分布。这就要忽略一个一个国家的作用。
---
把世界75亿人民作为一个对象。。。
如果我们把财富平分给所有人,会怎样?
大概可以给每个人分个 3.5万美元左右。
实际上的分布呢?完全超越我们的想象范围。
世界最穷的 38亿人(51%),他们的总财富只有 $450 billion。还不到世界财富的 0.2%。
再强调一遍:世界最穷的51%人民,只有0.2%的财富。
这样算,他们的平均财富只有 700-800 美元。没有房子,没有存款,没有投资。也没有身价。
然后呢?你要挑多少个最有钱的人才能达到这个规模?
Bill Gates $86 billion(微软的老板)
Warren Buffet $76 billion
Jeff Bezos $73 billion (亚马逊的老板)
Amancio Ortega $71 billion (西班牙人)
Mark Zuckerberg $56 billion(facebook的老板)
Carlos Slim $55 billion (墨西哥人)
Larry Ellison $52 billion
这七个人的财富已经有 $469 billion。
他们七个人的财富已经高于世界最穷的53%的人的财富总和。
他们七个人的财富,可对应 40亿人的财富。
---
这种情况很正常是吗?
世界从来没发生过这么严重的贫富差距。
十年前,你要挑400个最有钱的人,才能对应世界bottom 50%。
五年前,你要挑90个最有钱的人,才能对应世界bottom 50%。
一年前,你要挑20个最有钱的人,才能对应世界bottom 50%。
现在;仅需要六七个人。
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的财产长得比任何国家的发展增长率都高。整个顶层都如此。你有一个亿,真的很容易顺手再挣个一千万。另一方面,是底层财产一直在减少。特别是最近几年。
大家意识不到,也很正常。媒体界没人敢直接面对这个现象。更是没有人直接公开批评大富豪。
(然后 top 500个富豪,同样能顶60亿个最穷的人。这些事情都在迅速改变)
(如果你有10万美元资产,比如你在北上广深有一套房子,那你的财产已经属于世界的 top 0.5%)
(其实,很多国家内部情况也如此严重)
也就是说,这个资产财产上面的贫富差距,远远超过了收入上的贫富差距。也许你的收入高于平均,但是按财富来算,不仅不如平均,甚至可以说所有比你更穷的人加起来都达不到几个最有钱的大富豪。
---
再想一想。只要拿他们的一半的财产去干事;一下子就解决了各种社会问题。至少能让最穷的几十亿个人多几千美元。可以让他们吃饱饭,可以让他们生活得到最基本的稳定和安全感。
实现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什么的,需要几百个billion,太贵了,不要!拜托,你只需要向那些大富豪要钱,一切都很好解决了。你拿最有钱的一百个人或一千个人,向他们要三分之一,完全足以解决好几亿人的生活困境。
奖励一些人生赢家,让他们享受非常高的生活水平。这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他们也改变了世界。让他们能够过得比一般人好个一百倍已经很不错了。几千万几个亿,他们能够运营得非常好,也是一种合理报答。让他们多几千个亿几万个亿?怎么可能合理?比普通人多几千万倍?谁需要这么多。这些钱有更好的可用之处。
欧美很多国家不敢向这些人要钱,或者没办法。结果就选择把花的钱减少,austerity什么的。真有病!
说是一种革命;那是因为这个矛盾变得太大了,也太快了。现在到了极点,很多人要爆炸。大众注意到了,这一切也开始影响到了发达国家各种政治。很快就要闹出大事来。
说是国内人很少关注,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人也会担心这方面的事。但是很少有公开讨论。反而经常被其他话题掩盖。故意掩盖,把问题转移到民族情绪上。也是一种忽悠人和利用人。暂时还没到欧美那么极端夸张,但是迟早也会有人闹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最近一段时间总觉得知乎上高赞的文章要么是段子,要么是鸡汤,大不同于以往。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更希望知乎这个平台上能多一些客观的评述,多一些深刻的理解,有区别于虎扑、贴吧。
这篇文章完成于两年前,可能部分观点已经落后于眼下,但仍有借鉴意义,请各位理性参考。
鄙人学浅,能完成这篇文章要感谢石油大学赵海龙博士,已经转行成为程序猿的李根先生,和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李一女士。谢谢!



看到有人提及页岩气革命,却没有详细作答,心里有些痒痒的,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作为石油从业者,觉得自己有必要为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的信息和动态。



为了使文章不过分枯燥,我想先聊个事儿。
2011年我大学本科毕业,进了一家国有钻探公司,当时国际原油价格高企,石油院校的学生沉浸在签约率99%的欣喜中,石油企业的员工探讨着彼此的奖金和度假的去处。整个石油行业一派繁荣,甲方乙方统统盆满钵满。
同事间闲聊之际,有人提到页岩气开采,一位资格老,业务熟的老工程师不屑道:“那玩意采出来成本贼高,谁去弄它?”有年轻人不服道:“长庆油田,原来还不开发呢,现在也要赶超大庆了!”“那你等到油价飙到200USD/bbl吧。”

2011年国际油价(侵删)当前油价不足40美金



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大家都能清晰的看到两点:

1、古时候取暖用木柴,烧木炭;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煤炭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1859年,第一口油井在美国钻探成功,伴随着内燃机的出现,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化石能源。
每一次能源的更迭并非是前一种能源的耗尽,而是新的技术催生了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能源,之前是,以后也是,只有行业之外的人才会担忧石油耗尽了该怎么办,自打我识字起,课本上就一直说石油再开采50年就没有了,转眼过了20年,可能课本上还是这么写的。所以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并非原材料)被取代也不会是一种迫不得已。
2、新能源的开发不能一味的依托政府,有利益的驱动,才会有人前赴后继,新能源才能在一种盈利的模式下出现。油价高企之时,正是各大油公司开发新技术的最有利的契机,若是如目前这般油价低迷,油企都在减员限产,更何谈开发新能源?
所有人都明白这两点,但视野狭隘的人,就会固守眼前的利益,反正石油又开采不完,而且利润滚滚而来,何必去动页岩气?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轰然倒塌的柯达和裹足不前的施乐。但是在时代中总有些人能够洞悉一切,引领变革。这场静悄悄酝酿,暴风骤雨一般来袭的页岩气革命就是其中之一。
页岩气为何物?
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泥页岩中,以吸附或者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能源,在开采出来之后,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以甲烷为主,可供我们做饭、取暖的清洁能源。
几年前,页岩气与天然气水合物等等虚无缥缈的名词一样,仿佛只是超越那个时代的黑科技,但为什么就突然火了,而且铺天盖地。个人理解,其得益于两个原因:
其一,中国页岩气资源极其丰富,国人似乎从中一下就看到了自给自足的希望,更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过上了中东富豪的生活,再不济也能如委内瑞拉一般,享受一下产油国的国民优惠。
究竟中国的页岩气资源丰富到什么程度呢?
2012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页岩气资源评估报告,经初步评价,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10~12m3,可采潜力为25.08*10~12m3(不含青藏区)。而同时美国能源信息署给出的评估可采储量为36.1*10~12m3,世界第一!



无论从哪份数据上看,中国的页岩气资源都极其丰富,绝对值得大书特书,如主体思想般宣传报道。
其二,参照上图可知,美国的页岩气可采储量比之中国较少,最多也只与中国打个平手,但自2006年到2011年间,美国页岩气年产量从311*10~8 m3上升到1800*10~8 m3。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大国,能源自给率达到81.4%。这一转变如此之快,就连大部分石油从业者也没能预见。



(2014年)
有人会说,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要高于美国,从中丝毫看不出页岩气革命的贡献啊,但是如果你看见下边2014年中美能源结构对比,你就能明白了……



中国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能源自给率,真的要感谢雾霾的好伙伴——煤。
看到以上两点,急于改善国内能源结构的中国有识之士,怎能不为之所动。紧接着中国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对页岩气的宣传,将页岩气列为独立矿种,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
页岩气的开发带来如此剧烈的改变,它不但大大改善了原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的能源自给程度,而且吊足了现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的胃口,使之卯足劲要再创几个大庆。如此一来,整个世界的能源供求关系将会彻底改变。世界能源利益的蛋糕也将重新划分。
页岩气革命前全球能源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石油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于20世纪中期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同期天然气开采迅猛增长,加之天然气管道大规模建设完成,1956年天然气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至此石化三能源成鼎足之势,几乎20世纪所有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背后都有石油的身影。
美国作为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于1948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从当年起,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迅速下降。世界石油的出口重心从墨西哥湾逐渐转移到波斯湾,看着一口口油井喷出黑色的财富,中东大佬们其实也想不到,自己的后代们将不会在沙漠中骑骆驼躲避风沙,而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住豪宅、开豪车。
时至今日,世界上来自原油出口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中东的几大产油国,我没有提及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采成本确实不低,而其他南美、非洲等产油小国几乎已经被石油工业所绑架了,石油工业成为其支柱产业,而手中却没有技术,从上游勘探开发到下游炼制储运几乎都依托国外公司,油价高企之时,国民不富,油价跌破谷底,则国败家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委内瑞拉、尼日尔、苏丹、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在这次油价暴跌中受到的冲击。)



我们只看到了波斯湾产油国的富庶,以为是真主的馈赠,实则不然,这些国家也是通过几十年与英、美、荷、法及其大型跨国油公司的斗争而占领的石油利润。
二战前西方国家在中东租让地情况(侵删)



二战后,随着OPEC组织的建立,波斯湾及世界主要产油国逐渐联合起来,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对抗西方,对抗跨国油公司,对抗非OPEC成员国,最终成为人生赢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调整原油产量,控制石油价格。直至原油期货贸易的产生,才彻底打击了OPEC的定价权力。
先辈们经过如此大费周章的努力,方能换取的利润,后世子孙怎么可能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中东大佬VS山姆大叔



革命后的能源形势,产油国的对策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随之而来的是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一次区域战争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因为国内油价飞涨,于1975年出台《能源政策和节能法》,严格限制原油出口。美国作为石油工业的发祥地,退出了石油出口争夺利益的舞台。
40年后,美国携页岩气开发之技术卷土重来,
2015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政府支出及税务法案,正式解除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之后,一艘名为THEOT的油轮离开油港运营商纽星能源在得克萨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港口,沿着墨西哥湾西海岸出发,将驶往意大利船上满载着来自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得州南部钻井的石油和凝析油,买方为瑞士石油交易商维多集团。
上文已经说过,页岩气深深的影响着之前和如今的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而中东大佬的江湖地位是靠前辈的血肉堆砌的。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必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冲突呢?
关于页岩气兴起后的阴谋论,在各大网站上已经满天飞了。有人说油价下跌,OPEC放任不管同时继续增产,就是为了摸清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真实成本,同时将其扼杀;有人说,页岩气是美国的杀手锏,通过页岩气肢解俄罗斯的同时,将欧洲盟友牢牢的握在手里;更有甚者,眼下的低油价,中国作为受益者,纵横捭阖,平衡各国利益,同时做大自己。一时间众说纷纭,极大的丰富了退休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我想说,无视剂量的用药没有效果,无视剂量的下毒也不一定能要命。美国目前仍然是石油进口国,目前的页岩气开发规模仅仅是改变了美国能源对外依存程度,暂时还不能让美国成为世界能源出口的一极,虽然美国原油厂商的运作空间更大了,也只是为中国、日本等主要的能源消费市场提供了未来的一种选择。
美国页岩气的开采量占世界能源开采量的比重还没有足够高到挑战OPEC的权威,令OPEC更头疼的还有越来越多的非OPEC成员国。同时美国的页岩气也不足以支持其欧洲盟友彻底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往来。而哪怕是现在俄罗斯也向中国卖着高价的石油,美国一时间想堵也堵不住。
所有的能源国都意识到这次浪潮将改变世界,但眼下的页岩气只是这次变革的开端,各国不会因为它翻脸无情。只会尽量想它靠近,避免在浪潮来临之际,自己的小船说翻就翻。
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何开展的?
美国人的上帝才是慷慨的上帝,而美国的人民也是争气的人民。在能源开发这方面,美国人从来不囿于自身资源的禀赋,而是具有某种前瞻性。小学的课本中,告诉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煤炭资源中国这一栏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3.3%,排名世界第三。第一是谁?竟然是美帝!达到2446亿吨,超出我们一倍还多,气人的是人家还不用!还不采!
2015年4月,美国天然气发电量超过煤炭发电量,2016年美国暂停实施新的联邦土地煤炭开采租赁,并启动联邦煤炭审查项目。这意味着美国将不再支持新的煤矿开采,只用现有已经开发的产能供应国内需求和出口。
正是美国人这种对资源利用的全面考量和取舍,页岩气革命才爆发在美国,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地方。据称美国的第一口商业页岩气井早在1821年就诞生了,这口井确实让人牟利了,所以才有其他人看出商机,增加的投入,以期获得回报。
2000年以后,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开始成指数型增长,页岩气的开发使美国天然气和LNG进口量大幅下降,预计2035年,页岩气开采将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9%。
美国页岩气的飞跃发展主要依托三个方面:技术、政策、资金。
技术
开发页岩气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这两项技术对于石油行业的人来说并非是什么陌生的词汇,这两项技术同样应用于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
举个例子,一座城市下边有石油,城市里我们又不能立钻机,怎么办,我们可以在城市边缘开钻,然后用一系列井下工具,控制钻头的走向,打进靶区。若是让钻头斜着走,就叫定向井,若是再斜一点,能水平走,就称为水平井。这项技术能力的大小是看你打的井垂直井深有多少,水平位移有多少。
至于水利压裂就更简单了,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形成一个油湖或者油河,而是藏在孔隙裂缝中。由于地层存在压力,一般来说,越深压力越大。当钻头打进地层,贯通了地面与地下,地层中的原油就会自发的喷出来,这就是很多自喷井。但在大部分地区,地层压力没有那么理想,孔隙度、渗透率也没有那么好。所以就需要压裂地层,使地层与井筒的接触面积扩大成百上千倍,再结合水平井技术,就会使泄油面积最大化,同时降低井底附近的渗流阻力。使原本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产量的页岩气最大程度的被开采。
说清这两项技术的原理不难,但是把这两项技术优化,形成规模生产,便足足耗了美国人三十年。技术积累的过程正是应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校训——厚积薄发!
政策
一个项目的开发就好比是化学反应,政策不是反应物,而是催化剂。若是项目糟糕,无法盈利,就是政策再好,人们也避之不及,除了国企没有人会硬着头皮上。相反,若是项目成立,有利润的驱使,就算没有政策或者违反政策,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若是有那么一点政策,商人便会趋之若鹜,资金便会纷至沓来。
页岩气开发项目便是这种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项目 ,若是没有政策的倾斜,这场变革可能会发生在很久之后,但仍然会兴起。然而美国无愧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种变革若不是由他引领,怎么对得起那高高挂起的四颗人头!



1978 年,《能源税收法案》出台了替代能源生产的“税收津贴条款”,1980 年的《原油意外获利法》对全美油气行业实施五种税收优惠,享受3.5 美分/立方米的税收补贴;2004 年的《美国能源法案》,规定10 年内政府每年投资4500 万美元用于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能源的研发;2005 年的《能源政策法》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增采等5 个方面给予145.5 亿美元的税收刺激额度, 并对基础科研和化石能源分别提供141.84 亿美元和20.42亿美元的专项资助。在监管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对天然气开发商和管道运输商进行不同的政策监管, 在监管管道运输费用的同时放开天然气价格,
保证了天然气生产商和用户对管道拥有无歧视的准入条件。
资金
美国的资本运作过程,在知乎中被无数经济学大神阐释过,这次我也不多舌了,言多语失。总之,华尔街的投资能快速的作用到生产一线,生产一线的利润能迅速的反哺华尔街的投资商。如此循环,好似车轮一般,让美国的页岩气开发,越转越快,越快越转,若不是国际油价腰斩,美国页岩气开发必然能能带来更振奋的消息。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道路
有人质疑页岩气的开发并非是一场革命,因为按照目前国际油价的形势,页岩气开发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但依我看来,并非如此,页岩气开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这并不是革命的全部,这只是革命的开始,我们有幸做为旁观者,见证科学技术的又一次腾飞。
对于页岩气,我大中华没有必要大喊口号,也没有必要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美国能够引领革命,是因为其具备了天时(油价高)、地利(埋藏浅、征地易、利于大规模开发)、人和(资金流向)。中国在《页岩气发展规划》中给自己描绘的美好明天几乎全都落空,啪啪打脸。这样的自残行为,无疑会降低后续开发的积极性。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不跟风,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发展非常规天然气。我国的的致密气(开采难度要低于页岩气)——苏里格气田开发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就。该项目采取了5+1模式,引入了不同的公司参与竞争,虽然同属于中石油,但却各自为政,竞争激烈,不断有新工艺、新技术在苏里格被采用,被推广。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当地生产作业条件的开发之路。中国应该在这场变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从,不盲目。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拿错的历史课本”
本人的其他回答
张弼弛:项羽为什么当不上皇帝?
1949年大陆解放后的吸毒者是不是戒毒成功了? - 张弼弛的回答 - 知乎
历史上有什么比较经典的不自量力事件? - 张弼弛的回答
历史上有哪些很厉害的骗局? - 张弼弛的回答 - 知乎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基督教正在中国以“闷声发大财的方式”崛起。
相对于伊斯兰教搞大新闻的特质,基督教可谓是十分的低调。不过再低调也掩饰不了其在一个无神论的世俗国家已经拥有6700万信徒的事实。由于几十年的计划生育伴随着传统宗族文化的解体,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相比于明清与民国时期,可谓大获全胜,在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顶峰时期。

进击的基督教
世界上最大的《圣经》印刷厂刚刚印出它的第1.25亿本《圣经》。这家印刷厂位于中国,一个名义上奉行无神论的国度。 自1987年开业以来,这家印刷企业已为中国国内的信徒印刷了10个不同中文版本的《圣经》,共6570万本,还印刷了90种其他语言版本的《圣经》5930万本,出口到70个不同的国家。 这家位于南京市的印刷企业,是爱德基金会(Amity Foundation)与联合圣经公会(United Bible Societies)组建的一家合资公司。爱德基金会是一家得到中国政府认可的的基督教慈善机构。 可信的独立估算认为,中国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总人数约为1亿,比8670万中共党员还要多。目前,佛教仍是中国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佛教是在耶稣死去不久之后,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但基督教、尤其是新教一支,在中国是人数增长最快的宗教。许多专家认为,在未来15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基督徒最众多的国家。(来自金融时报)

据可靠数据统计,1900年前后,中国大约有10万基督教徒和80万天主教徒;1950年左右,中国大约有100万基督徒和300万天主教徒,1980年左右,中国大约有300万基督教徒和300万天主教徒。
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 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6700万基督徒:

而根据相应的复年平均增长率,从1900年算起,约为6%;从1950年算起,约为7%;从1980年算起,约为10%。而根据普度社会学教授杨凤刚的推算,考虑到东亚基督教传播特性与人口占比各种因素后,2030年中国的基督徒总数将增至2.24亿。
pew research center对此也有预测, 基本吻合:

到了2025年,中国约有1.6亿基督徒,而基督徒总数现在已经超过了无神论执政党的人口总数。
2.异化趋势明显:以地下教会为标志的,在东北以及中部农村的传播可谓十分成功,由于传教人残次不齐与地下教会传播的特点,邪教化的趋势十分明显。目前我国正式认定的22个邪教中,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就有18个。这18个邪教中某些宗教甚至有上百万信徒,而且只是在一个省份而已。比如曾经搞过大新闻的“全能神”教,就有巨量的信徒,遍布中部农村和县城。
而伴随着基层组织的退缩,这些教会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地下教会要想发展,吸引更多人入教,就要排除一切干扰,包括其他教派和基层组织。我们调查的河南开封农村,县政府到处张贴告示,将信徒所属的教会列为严厉打击对象,但一些教徒不仅质疑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反而要求调查人员写报告,“以正视听”。我们调查的湖北孝感农村,有的信徒到处散发传单,宣传神的教义,有个老人被传教几次,他已是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每次都气得用锄头打人,我们调查时,他气得说,邪教太猖狂了,要求我们向上汇报,坚决加强打击。 与地下教会的强发展冲动相比,现在的基层组织显得很是疲软。税费改革及乡村体制改革以来,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大大弱化,不少村庄规模上千人,但村干部只有4-5个,且村庄没有什么集体收入,国家转移支付不到1万元,不少村庄因此出现村干部兼业化情况。村干部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很难兼顾教会蔓延。我们访谈一些老党员,他们抱怨说,很想向组织汇报地下教会情况,但一年到头党组织不开会,开会也只是形式性的客套下,即使给村干部说了,村干部也不管,久而久之就懒得说了。我们将此事告诉村干部,村干部也很无奈,抱怨说,现在国家是光发枪,不给子弹,目前还算稳定,只能先这样。不少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政府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农村宗教组织缺少管理,以至于我们在有些地方调查时,统战委员竟然对地下教会知之甚少。(来自:乡村地下教会蔓延 “全能神”式邪教相伴)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邪教组织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基层设立组织、任命骨干,妄图取代基层政权。他们有目的地拉拢党员团员和基层于部,使一些地方的基层党政组织被侵蚀。如在一些邪教活动突出的地方,邪教的基层骨干替代了基层干部,我们的干部召集群众开会需要事先经过邪教的同意,甚至有的村包括党员干部,全都参加邪教的聚会,问题非常严重。“全能神”也开始关注村级选举,鼓动一些群众将选票投给这些邪教分子“中意”的侯选人,企图逐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扩大邪教的影响。在农村,还有一些地方,由于邪教操纵一定数量的群众,村干部担心选举时会失去选票,对邪教的非法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为邪教组织的聚会活动提供场所,客观上助长了邪教发展蔓延的势头。(来自湖南反邪教网)

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十分成功,可以预见的是,其将成为能够影响无神论执政党的重要因素。而一些境外势力,也开始资助资助基督教与一些基督教变种出来的邪教在中国发展。很多独轮运人士,也把基督教作为对执政党的突破点。这么看来,曾经在波兰发生的一切,在中国,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说实话,我这个回答下的评论才让切身我体会到基督教发展速度之快的恐怖。)
参考: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9021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6046?page=4
http://www.guancha.cn/LiuRui/2014_05_31_229251.shtml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中国生产的人造钻石可能会打破戴比尔斯对钻石长达一个世纪的垄断。国产人造钻石的质量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根据南华早报的这篇新闻:
http://www.scmp.com/business/companies/article/2076225/de-beers-fights-fakes-technology-chinas-lab-grown-diamonds

中国人造钻石产业最初是为石油钻探等工业目的而设计的。这个产业现在正在对全球钻石市场构成威胁。垄断全球钻石市场的戴比尔斯集团已经投入数千万美元用于寻找分辨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的方法。
事实上,即使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钻石商也无法使用肉眼分辨真假。随着技术的进步,价格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这已经显示了购物者会更倾向于人造宝石。
生产这种宝石的公司在中国各地迅速崛起,每个月都会生产约16万至20万克拉的宝石级钻石。业内人士认为,这足以推动该国在合成钻石生产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约一半的钻石产量来自人造,”中国云南省宝石学院副院长祖恩荣(音译)称。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实验室制造的钻石占全球毛坯钻石销售额的微不足道的1%,但到2020年,其份额可能扩大至7.5%至15%。随着更多国际品牌选择人造钻石,这一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加速。2017年4月份,施华洛世奇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所谓的“Created Diamond”。
在上海的一宗2015年案件中,警察发现14%的粗钻石和镶嵌首饰的样本标有“天然”,均为人造。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印度孟买,这是世界第一钻石出口国。



根据GIA美国珠宝协会:合成钻石与自然钻石有完全相同的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光学和物理性质。 根据其生产方法的不同,大多数人造金刚石被分类为高压高温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两类。 由于HPHT和CVD钻石几乎与天然钻石相同,因此只有在宝石实验室进行分析时才会发现差异。Synthetic Diamonds | The 4Cs of Diamond Quality by GIA

人造钻石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相关技术问世。但最近生产钻石的技术得到了突破,使实验室生产的宝石具有了进入珠宝市场的能力。根据摩根斯坦利的报告Will Mined Diamonds Lose Their Luster?

从2014年起就有公司开始种植大型纯色钻石,并且有量产的能力。 “2015年,一家生产商在不到300小时内便制造出了一颗10克拉VS1净度和E颜色的抛光钻石,”EMEA金属与采矿团队主管Menno Sanderse说。



目前制造钻石的成本与开采钻石的成本其实并无太大差异。 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估计,实验室生长的钻石的资本成本可能略低于自然钻石:人造钻石每克拉343美元,自然钻石每克拉367美元。
但是真正的差别在在销售层面。人造钻石可以以低于自然钻石30%至40%的价格销售。 这是因为人造钻石生产商是零散独立的渠道,而自然钻石的供应,分销,市场营销和定价都被戴比尔斯把控。
一些厂商已经开始营销人造钻石:
Created Diamonds - Swarovski Gemstones and Zirconia

“人造钻石在化学意义上是100%的钻石。唯一的区别在于生成方式不同。Swarovski的人造钻石与自然钻石拥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硬度,和光泽—— 就像温室种植的兰花与自然的兰花一样。”



目前比较有名的中国合成钻石公司:中南钻石有限公司黄河旋风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

——————————
从个人角度说。人造钻石相比于天然钻石的最大优势不是便宜,而是在道德上的高度:人工钻石不需要大量奴隶劳工没日没夜地在非洲的矿洞里劳动。从这个角度说,人工钻石是比自然的“血钻”更干净的存在吧。

东林君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个题目相当有意思啊!我拣一个熟悉的:
美国棕色化
从维基这张统计图可以看出,美国在棕色化。
Hispanic and Latino Americans
从2000年到2010年,美国拉美裔总人口增长了43%,马里兰、密西西比、南北卡等州的增长率甚至超过100%。非常惊人的数字。
这还是不算非法移民的。再过几年,美国从人口总量来说,拉美裔将超过WASP(安格鲁-撒克逊人)。现在在南部、中南部数州西语已经和英语一道并列为官方语言。在南方常常可以看到有车主在保险杆上挂着这么一个横幅:「最后一个离开此州的白人请降下星条旗。」
美国一旦棕色化,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首先,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棕色化选民占据主导时,美国政治必然会转向,亨廷顿所提倡的「内部保持文化,外部划清界限」会被打倒么?此外,随着美国白人意识被唤醒,反映到政治中,政党斗争和对立将更加尖锐和极端。

但是由于政治正确风气占据社会道德高地,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少有人提。美国保守派大师亨廷顿始终放心不下这一点,在最后一本著作里引爆了这个炸弹:「我们是谁?」
要想知道我们是谁,必须先知道他们(异类、敌人)是谁?亨廷顿的潜台词就是,大量非法迁入美国且从未接受过美国WASP文化价值观的拉美裔绝对非我族类。
亨廷顿谴责精英知识分子背叛美国,他认为,如果迁入民根本不接受美国的价值观,那美国将不复为一个「伟大的熔炉」,而是一盘散沙般的色拉盘。十年后生长出来的极端保守势力茶党即为「对亨廷顿遗嘱召唤的反应」。

美国棕色化这一议题上有一个更大的趋势:全球移民潮。
如今,由于交通和信息日益便利,移民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只要稍发达一点的国家,就会面临这个问题。美国的熔炉政策算是比较成功的。反观欧洲一些国家,外来移民几乎成为本国社会的「痼疾」,形成的贫民窟,既无法驱逐,也难以改造(《暴力街区13》即是一例,里面法国白人纳税人根本不想花钱去改善贫民窟,最后就决定炸掉。这当然是电影夸张,但任其自生自灭并不鲜见。)
对我们来说,我们也要接受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中华民族了。现在广州的黑人、杭州的阿拉伯人已经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了,如果他们加入中国籍,大多数中国人可以接受吗?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迟早会搅动全国性的争议,而漩涡会越来越大,把全球化、民族国家、多元文化、自由贸易全部卷进来。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要说的这种变革,是一种领域内悄然进行的革命。虽然在相关领域内部已经很热,但在大众间并无更多的了解(特意在群里进行过调查)。私以为,这种变革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一旦成熟,将引领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巨大变化。
这个题目已经有180多个答案了,为确定我的答案没有类似的,特地搜索了一遍,发现真的没有人提到。从另一个角度,也许恰好契合了题目的,并不为人所知这一点罢。
先放几张图吧。





是不是有种科幻片的感觉。
而继续往下看,你会觉得真的是科幻照进了现实。
这便是在北美正在悄然进行的一项技术革命——量子计算。(国内也在研究中,但国内更强大的领域是量子物理的另一种应用:量子通信。)

本答案不是以科技论文的角度介绍量子计算,而是以讲故事的原则,来聊一聊这一种值得注目的伟大变革。

量子计算的研究,从上世纪7,8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但一直是处于理论和摸索阶段。
1982年时,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吴镇宇:黎个唔系我仔)发现在用传统计算机模拟一些极度复杂的物理现象,例如量子叠加态过程时,计算量因模拟对象的增长而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传统计算机在处理这些物理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但费曼是个机智的男纸,他开脑洞假想:或许我们可以用量子态本身来模拟量子现象呢?每一个叠加都是一个独立的运算,当这些计算全部完成后,再对它进行幺正计算(问什么是幺正计算的,请翻线性代数课本),将最终需要的答案投影到输出中去。这便是量子计算的雏形,但当时因为理论的极度缺乏,包括需要创造和传统计算机截然不同的算法,研究的进程并不快。

直到1994年时,量子计算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一位来自赫赫有名的贝尔实验室的天才,彼得·秀尔(Peter Shor)提出了量子质因子算法,并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可以完成对数计算,且速度远胜传统计算机。

关于这个质因子算法我想说一说。我们知道现在使用的银行卡都是带有加密算法的,当今主流的非对称(公钥)加密算法,如RSA加密算法,大多数都是基于于大整数的因式分解或者有限域上的离散指数的计算这两个数学难题。他们的破解难度也就依赖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效率。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也就是“大数不可分解性”(你的支付宝也好,工行卡也好,都是基于它)。什么是“大数不可分解性”呢,学过小学数学的都知道因式分解吧,将一个数字分解为质因数的乘积,比如21可以分解成3X7。这样分解到了质数的解法,就可以得到唯一的最终答案。但是21的因式分解是很容易的,如果是极大的数的分解呢?例如10949769651859怎么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使用最原始的穷举法,将质数一个个地代进去试,最终得到4220851 X 2594209这个答案。随着数位进一步加大,耗费的工作量也呈指数级增长,使得当一个数足够大时,计算机要花费破解的时间几乎时无穷的,也便使得这个加密是“不可破”的。虽然计算机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运算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应的办法也很简单,增加大数的数位就好了。

然而量子计算的出现,将这种加密算法置于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这里我不想仔细地阐述量子计算的原理,因为知乎上已经有不少类似的答案。我只是用容易理解的例子来大致说明下,说错的地方还望包涵和指正。。

我们知道传统计算机是依靠高低电平来表示0和1这样两个状态的,也就是比特。传统计算机只能用二进制来计算。但是量子计算就不同了,它不但有0和1这样两个状态,还可以处于0和1的叠加态。也就是说,一个量子比特(Qubit),可以同时记录0和1的所有状态。这样的话,如果是一个10位量子比特的信息,就不止是一个10位数的二进制数,而是包含了2^10(1024)个十位数的叠加。

这里我们用两位数来举例理解下。对于传统计算机,每一个比特是固定的0或1。那么一个两个比特的数,也是固定的,比如“01”,就是一个二进制的两位数。但是对于量子比特,每一个比特都是0和1的叠加态(可以视为既可以是0也可以是1)。那么一个两位量子比特就可以表达“00”,“01”,“10”,“11”这样四个二进制两位数,也就是2的二次方个。同理,10位数就是2的十次方(2^10)。这样一来,同样的是读取一个10位的信息,传统计算机只能处理一个10位的二进制数,而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1024个二进制数!而随着量子比特的增加,运算能力的递增更是以指数级别提升的!这也可以被视为量子计算机处理信息是并行的。

这就说明,现有的密码加密体系,都可以被量子计算机暴力破解。(目前常见的量子计算算法为Grover算法,其效率为根号下2的N次方。)也就是说,只要量子计算发展到成熟稳定,现如今世界上任何密码都不再存在了。(什么可口可乐的祖传配方,情报局的机密档案,女神的私房照之类。。。都变得唾手可得了。。。)当国家和政府意识到这一点时,针对量子计算的研究也便立刻被立项开展了(新世纪以来发展的速度极快)。当拥有无数黑科技秘密的公司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也坐不住了,具体干了啥后面再说。。。
也许那时候真正的机密只能用这样的物理隔绝来封藏了。。

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量子计算一直以来存在一个发展的瓶颈:量子计算的本质上都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遗憾的是,在实际系统中量子相干性很难保持。在量子计算机中,量子比特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会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量子相干性的衰减,产生了退相干。因此,要使量子计算成为现实,主要需要克服的便是量子的退相干现象。

在2007年,加拿大的一家黑科技公司D-Wave声称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也就是上面图片里的那种,像科幻片里的东西。话说加拿大真的拥有很多黑科技,比如黑莓、IMAX。。)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计算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但是可以说,是处于量子计算机进步过程中极其重大的一步。他们使用到的原理,是一种被称为“量子退火”的理论。

关于“量子退火”理论知乎上已经有很多优秀答案了。比如如何用圈外人士能理解的文字解释「量子退火」? - 物理学
用简单的语言形容一下好了。量子退火现象就好比是大自然给出的答案。比如你问“一片树叶从高处落下,是怎样一种体验?”,如果是以往,想科学地回答,就要用计算机代入各种常量变量,导入一堆空气动力学公式,建模计算得到整个流程。但大自然不需要这些计算,它自然而然便可以得到答案,树叶自然会依照自然本身的力量落下。

量子退火也是一样的道理,它利用的是一种“量子隧道效应”,你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自然本身的力量。简而言之,设置好状态后,只需要加温,再降温,经过一个类似“退火”的过程,量子便会自然给出(近似的)最优解。再打个比方,人类中也有"雨人"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存在。一盒火柴掉在地上,有多少根?正常人需要一根根地数,但是雨人能一瞬间获得答案。这本身是反人类直觉的,而量子退火也是反人类直觉的。


如果对原理十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下面这段阐述。如果觉得头大,就跳过好了。

D-Wave的研究表明,使用一种称之为“量子退火”的技术,能够找到8个超导流量子位的基态(基态是指一个体系能量最低的状态),使之不被热运动或者噪声扰乱。既然许多复杂的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寻找一个相互作用的自旋系统的基态,量子退火则已经有望解决一些形式的复杂问题了。
为实现量子退火,研究人员首先调整8个量子位,使其排成一列。由于特定方向的自旋会产生特定方向的磁场,研究人员得以让每一个量子位的自旋和它左右相邻的两个保持同一方向(向上或者向下)。然后,研究人员把两端的量子位调整为反向,并允许中间6个量子位根据它们各自相邻的量子位,重新调整自旋方向。由于外力强制了那两个量子位自旋反向,这一调整过程最终变成一个“受阻”的铁磁体阵列。然后,通过向同一方向倾斜量子位并升高能垒,研究人员最终使得该系统演化成了一种特殊的受阻自旋阵列,即为基态。
量子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改变自旋方向:通过量子力学的隧穿机制,或者通过经典的热运动。由于加热会破坏量子位的量子性质,研究人员必须使用一种纯粹通过隧穿效应使得自旋反转的方法。他们使用了某种冷却系统,直到隧道和热运动导致的转换都已经停止,量子位被“冻结”。通过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一过程,研究人员就能够确定如何只使用隧道效应完成量子退火了。


即便只是一台量子退火机,但是这样的一台计算机,给科技界带来的变革是可预见的,也是极具震撼性的。看看刚才说的商业公司的反应吧。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买了第一台。(就是研发F22战机的)谷歌和NASA一起买了第二台。(有同学提到售价。。是1000万USD一台)2013年,D-Wave的第二代D-Wave two也问世了。亚马逊也已经投资这家公司。(话说我也投了简历。。但大神公司不鸟我。)

这样看来,似乎如果真的量子计算机问世后,就再也没有密码可言了。但事实是否是真的如此呢?在研究量子算法破获已知加密方法的同时,一种全新的加密方式也在研究中,并且一旦完成,可以预见的是,连量子算法也对其无计可施。
那么这种神一般的加密方法究竟是利用了什么呢?答案也是量子。。这种方法被称为“量子加密术”。在利用量子纠缠的“EPR对”(EPR佯谬,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三个大神的首字母命名的悖论)进行量子通讯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只有拥有“EPR对”的双方才可能完成量子信息的传递,任何第三方的窃听者都不能获得完全的量子信息。这大约便是系铃还需解铃人罢。。这样的加密方式使得任何破解的企图都是无效的。

题外话,关于量子通信方面,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中科大的潘建伟教授一直在带团研究这个。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也即将由中国首先发射。

关于量子通信就不展开了,我们还是将本答案集中在量子计算上。量子计算为什么是巨大的变革,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除了破解Q空间密码之外。(女神:这算哪门子好处???)

首先是机器学习。
量子计算机也许可以像人一样,吸收教训,比如,量子计算机也许可以自动修改出现乱码的程序代码。(码农:这算哪门子好处???)这一概念被称为机器学习,与Google会根据你的搜索记录推荐广告类似。只是复杂得多了。在攻克强人工智能的环节,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量子计算会带来多大的助力。也许某一天,真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会带着量子的大脑出现在人类面前。



然后是药物的研发。

开发一种新药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化学家们需要进行无数不同分子组合方式试验,以找到可真正有效治愈疾病的药物特性。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耗费数百万美元资金。但化学家们将这些组合进行后期实验时,依然会有很多组合失败。
而量子计算机可以绘制出数以万亿计的分子组合模式,并迅速确定最有可能生效的组合,这将大大节省研发成本和药物研发时间。与我们当前所用方式相比,量子计算机为人类基因分析排序的速度也更快,这将帮助研发个性化药物和医疗保健方式。
比如,现在很多药物无法投入市场,因为一部分人对其反应特别严重。为此,我们通常会选择放弃这种药物,尽管其可能对许多人有很大帮助。随着个性化基因分析的出现和了解更多药物原理,我们将可以预测出这些不良反应。


再来便是交通拥堵会被解决。
量子计算机可以实时监控地面交通,并根据车速,车流量,人流量,行驶路线进行模拟分析,给每辆车安排行进路线,从此以后,也许堵车就跟我们告别了。

气象预报更加精准。
有了量子计算机,模拟大气流动,气象变化会变的更加容易。可以处理的参数量可以大大提升,以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出行了。

研究宇宙和外太空更加可能。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量子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模拟宇宙与外太空,并根据数据分析哪颗星球更适合人类居住。

嗯。量子计算就是这么任性。也许站在未来的角度,现在人类对其的研究还是最原始初级的,但是想想吧,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不都是在未雨绸缪中走向天翻地覆的么?
量子之火,可以燎原。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说明:此非本意不在举报任何人(若想举报的话,一定会实名举报),只是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悟。故谢绝查水表,不收无名快递,谢谢。
首答,写个农村话题。
16年春节期间,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成为一时热点,引起诸多讨论。那么时至17年中,文中所述农民的境地有什么改善吗?以我所经历10来个县域农村生活来看,几乎没有任何改善。并且,出现了一种即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现象----空巢化。
在我还小的时候,老家旁边有5户邻居,人口大约有16人,现在还剩多少人呢?3个半。分别是我父母、大伯母和由4个儿子3个月轮流照看一次瘫痪在床6年的我的爷爷。周边的人呢?几乎没有30岁以下的劳动力在家了。类似的情况,村里比比皆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我想说说空巢化的后果。
后果是什么呢?出现了超级牛掰的村匪。为什么叫村匪呢?准备一壶茶。
所谓村匪,以村书记、村长、中心户长(一直没搞明白这个名词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和尚留在农村、有一定劳动力的中年人(50左右)组成的小团体,可以做到欺上瞒下、只手遮天。
以目前到处都在进行的土地确权为例。(想知道为什么要土地确权,以及确权以后要做什么的,等我有人问了这个问题,我再来答,这是很大的一盘棋)
我所知道的,同省很多地方的确权工作,都是外包给有测绘资质的专业公司。既然是公司,那么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当然是按照规定来的。逐家上门核对,签字,盖章,上交县级国土管理部门。
我们村是怎么搞得呢?村主任自己动手搞。就是随手给你画一个承包地块图斑,直接跟中心户长一起,找一个还在家,但是什么都不懂的农户,直接把章子拿过来,一次性把一大片人的土地全都确认了。
你有意见?村书记说了:“老子就这么干,你能把我咋地?”况且还有中心户长狼狈为奸。
后果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户都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土地,分布在哪些地方,地块图斑是什么样的。换句话说,农户根本不知道自己种的土地,还是不是自己的。
有听闻消息后前去查看版图的,发现基本每家的土地亩数都少了。少的几分,多的几亩。我们家少了0.5亩,可是全村上千户人家啊!有个中心户长闲聊提到,全村累计几百亩。
多出来的额土地哪里去了呢?答曰空着。为什么空着呢?我百思不得琪姐。于是百度了一下书记大名。


我们村竟然有这么大的一家公司。看看股东信息

从名字上看,村书记和他三弟合伙注册了家公司,可是中间那个是谁呢?是他二弟媳。为什么不是二弟呢?因为二弟是县林业局的副局长。手贱加好奇,又找了一下。(早上还能看到的信息,现在什么都百度不到了,但是bing人能搜到,但是已经打不开了,呵呵。)


好在,还有这个信息


点开看看


不是法人,但是作为林业局长,在分管领域内的国有独资公司占股,合法合理。
可是

两家?点开看看


名字好像不是上面那个国有公司吧?


发现没?这位林业局长同志,占股10%的这家公司,和其兄、弟伙同其妻开的这家公司,业务内容高度相似,且恰为这位局长工作主管范围。
这个就说不过去了吧!再联想一下,在土地确权中的所做所为,你觉得他要干嘛?
先把土地屯起来,等待鼓励林业发展的政策下来后(实际上几年前就开始了种树了),把屯起来的土地据为己有,发展林业木材。而政策,正在来的路上。


都开始鼓励发展林业木材产业了,自然需要土地来种树才行啊。可是土地不够,怎么办呢?
反正农村现在基本没人种地了,闲置的土地多得是。
按理说好事,如果真能把这个政策执行好,把土地流转起来,统一承包经营,农民按土地数量收取流转费用并获得分红,是一条致富脱贫的好路子。可是我们村这位书记,却选了一条蠢路子。就是随意减少农民承包的土地地块、数目,将多余的土地屯起来,将来在以不可描述的方式流转的自己手上,自己发财。至于其在精准扶贫、“村村通”、农畜饮水等项目中的所作所为,这里就不在赘述了,相必农村出来的都懂。
这是我们村的事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没想到搬了一天的砖头回来,帖子还在,还有这么多网友会管着这个问题,看来中国还有很多地方,也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有网友提醒,图片处理不到位,故对原答案中的图片部分略作修改。#

再说一个三峡库区某县的事情。
这个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移民县城。在和某位好友喝酒的时候,他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什么?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故事。
有位村干部,借国家扶贫东风,申报了一个养羊的项目。于是借个几十万,修一些厂房,空着。可是上面真要来检查了,里面没有羊怎么办呢?
好办,周边凡是有养羊的,全部借过来,一只羊50一天,也就几万块钱。等检查的人一走,如数奉还。这样一来,养羊的白捡50(如果有20只,就是1000,农村哪里去挣1000一天?),村干部获得几百万补偿款,空手套白狼成功。你说那些真养羊的为什么不去申请?你觉得一个空手套白狼的书记,会把这等好事让个一个平头百姓?图样图森破。
这个故事是我听到的,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我相信,真实的概率是远大于谣言的概率的。
农村出来的小伙伴,看到这两件事,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在神州大地的各个农村,比比皆是。
那么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的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恰恰就是我党赖以发展起来的农村地区。
由于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年轻一代不愿意也回不去,农村正在沦为这些村级干部的自留地。
很欣慰的看到,党和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些情况,并做出过一些努力,持续多年的大学生村官就是最好的说明。可是这些能改变什么呢?挂职村长还是刚毕业的年轻村官,敢跟书记对着干?微薄到令人发指的报酬,玻璃瓶子外的希望,能留住这些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一辈子?三年期满,要么凭本事获关系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要么颓废着离开,而农村地区,贫困依旧,矛盾依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大领袖在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扬我国威扬眉吐气。可是,同样的道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成立。
后院的纸篓着火了,不一定会烧了房子,但是管理房子的人一定会吓出一身冷汗。在“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示之下,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我等的小日子也会越来越好。可是,请一定不要忘了,中国还有5.897亿人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为最基本的生存奋斗,在为了宪法所讲的“公平”而斗争。而斗争的对象,恰恰是代表党和国家的村级领导。
解决之道?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国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两年前热议的“乡绅”提议,出发点也是希望加强农村地区的权利监督。可是设想一下,如若真的实行了,最后哪些人能够入选?是附和并跪舔村书记的人,还是反对并乡政府举报反遭打压的人?不言而喻,这项制度,只会帮助违法乱纪的人编织一个更大的网,以符合自己的利益需要,而不是真正为了全体老百姓的利益。
写到这里,突然不想写了。因为我深刻的认识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是回不去了。我自高中起,离家已有15年,如今也在城市有了立锥之地。如果父母愿意,我也想把他们接过来与我一同生活,或者去县城里住也可以。可是,我的父母可以离开,还有很多人,他们任然留在哪里,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不写了,还有些事情,我想换个方式写。

更新一波。同样的事情,不至我们村,其他地方同样如此。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ac3f5e490102wph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睡不着了,外面下着大雨,心情同样沉重。发现这个回答得到这么多关注,甚是欣慰和感动。有很多网友关注了我,但是抱歉我是不大喜欢太多人关注我本人的,我更希望大家关注的是事情本身,是这样的事情反映出来的背后的现象,是这样的事情究竟是偶然还是普遍存在。从以上几个角度来讲,不管知友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从这件事情中看到这个社会的一个方面。
说一下有同学的质疑。事情的最新进展是,我真对土地确权的事网络信访后,乡镇纪委介入很快。他们第一时间做的工作是,通知我父母去政府办公室把问题说清楚,然后开始了不紧不慢的调查。而后确实来了一批人去村里调查。他们乱盖章的那个册子,已经以上交为名看不到了,但是盖章的事有多人为证。 然并卵,我们有一位"大公无私"的中心户长义无反顾的站出来,说他自己为了完成任务而自作主张用别人的章子盖的。你他妈一个大字不识狗屁不懂的老王八蛋,跟着书记拎包的,两人一起去别人家里盖章的,书记在场你敢强行用别人章子代盖?这等屁话,纪委采纳了。于是翻阅历史档案发现,从星空年代开始,凡是有补贴的,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生态公益林补贴,化肥补贴,各户每年数据都不大一样。详细数据各户情况可在县财政与编制网上查到,各位农村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你们村的情况,说不定也有惊喜。
在看进几次土地确权的事。因为也有其他人在向上反映,前后已经进行到第六次了,而我们也是在六月中的第六次中才知道这个事情。发现六次底册的数据都不一样。按理说,全村按人平1亩算的,一两年之内没有人口增减,为何数据前后各不相同?就拿最新数据来说,人口3人的家庭有2.8的,也有3.5的,也有4.2的,甚至4.8的,我家邻居同是4口人,竟然出现了169亩。即便如此,全村仍有800多亩土地去向不明。
纪委和政治办的到也挺负责任,处理方式简单明了见效果。怎么处理?亲自动手,把我家的土地版图改过来。至于其他家庭的情况,可能要等他们在将来土地可以流转可以变现的时候,再重新去信访了吧,这些目光短浅思维狭隘的人,我也不想管他们了。
与此同时,政治办的主任跟我父亲说,这个事儿忙完了,你跟我一起去见一下你小儿子(就是写字的这个我,最近连续在网上信访),我哥接到上面那个中心户长的电话,被叮嘱出门在外要注意安全呀,以前乡镇主要领导也在微信上对我哥说,出门在外多关注一下身边有没有老乡,不要惹事生非呀。王八蛋们,你们他妈几个意思?
最近在等信访处理结果的文件,也在等那些"执器者"来找我,我跟他们也有话说。
等这段玩完了,我们再来说说公路硬化,人畜饮水,精准扶贫,灌溉用水,各种我等屁民不知道的项目和账目的问题。

睡不着,又来更新了。
最近在县财政与编制网上看到,15年3月份,乡民政局以现金的形式发了一笔自然灾害生活补助金。细看名单,着实吃惊。有多个名字根本不存在,所有人的住址都是错的,就更不要说书记夫人、会计夫妇、与书记关系密切的一干人等在列了。名单如下


其中最大的一笔15000,是会计名下的。书记这次挺大方,一分钱没要,仅仅让夫人出面,拿了500元意思一下。真正需要补贴的,恰是表中400一下的,甚至根本不在表中。我爷爷瘫痪在床6年多,也只有400。可是,包括我们在内的绝大多数人,连个屁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拿到钱了。
在看网上公布的其他补贴项目,书记挺辛苦,还把村公路边坡边沟的维修任务揽下来了


可是你他妈的拿钱了,多少要做点事啊,前面回去一趟,路口烂的车子都走不成了,你他妈个书记眼瞎啊。
———假装有分割线。想更新,但是找不到答案了,明天再来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西方男性精子数量锐减50%,人类面临繁衍危机!
[h1]原因未知![/h1]


这是最新发表在《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上的一个研究。
他们研究了1973年至2011年间近200项内容, 成员多达42935人,分布来自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North America,Europe,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
在考虑了包括年龄和禁欲时间在内的影响因素之后,结果显示,这不到40年间,男子精子浓度(sperm concentration (SC))总体下降了52%以上。
趋势图如下

(1973-2011年间精子浓度下降)
然而:
[h1]原因未知![/h1]记得有部电影《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讲述的就是未知的原因让地球上的人们丧失了生育能力,19年来没有一个婴儿出生。然后全人类陷入了恐慌和消极。



面对即将来临的人类灭亡,放弃了所有的希望,他们藐视法律,肆意抢砸,枪支的泛滥,使得人们生活的城市,变成了惶恐不安的危险地带。此时的英国处于军国统治下,他们将不断涌向英国的移民统统从城市里赶出,聚集到一处专门为移民准备的集中营里

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
无论是陷入负增长的欧洲,还是逐步进入滞涨期的中国,都显示出了出生率逐步下降的原因。
下图是2014年全世界各国人口出生率,颜色越深表示出生率越低。



曾经有很多解释,比如越发达越不愿意生(尽管大家知道发达国家多个小孩的很多)。
比如抽烟饮酒等(其实其他国家也抽烟饮酒,而且文章研究群体中抽烟只占25%)
然而,这个研究,首次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实,就是这些国家的男性精子浓度发生了下降。

参考文献:
Levine H, Jørgensen N, Martino-Andrade A,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sperm cou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17: 1-14.
当然愿意看新闻的也不错
BBC:Sperm count dropcould make humans extinct - BBC News
guardian:Sperm counts among western men have halved in last 40 years – study

————部分讨论————
1,年龄问题研究者考虑了
2,已育男性精子数量也发生下降,但是没怎么猛。
3,这是2017年6月28号才接收的文章,代表了最新的成果,所以反驳者,建议找更新的内容。
4,样本量非常大,近43,000,跨度近40年。
可以说足够代表性了。

对于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我帮你想好了
1,研究群体不够大
嗯,作者承认了。
毕竟,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可以涉及全球70亿人,联合国做不到,中国人口统计都做不到,更别提研究机构了。
比如,没研究亚马逊原始部落,我就不信哈哈哈哈
2,因素考虑不足
比如, 为什么不考虑这些人的性取向,为什么不考虑他们是否天天喝咖啡哈

[h1]趋势已现,值得重视。[/h1]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们站在大时代的前面,迷雾重重,你目之所及,能看见的历史纵深有多远?
500年前,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他以为自己只是去到了东印度,而同时代的人里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个陌生的名字,在他们的街谈巷议中,法国查理八世率兵三万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的战争,西班牙发布通牒要求所有犹太人离开西班牙,甚至英格兰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世瞩目的玫瑰婚礼,都要重要的多。
事实上,这500年来,在我们的媒体新闻中,最常见的,最轰动的,永远是政客的上位和倒台,明星的艳照门和绿帽子,还有地震洪水大海啸、杀人越狱和股票……

而这500年来最重要的变革,以下这些事件,不知道有几个会在当时能够上得了报纸头条?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的资金赞助下到达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但是他至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最终身陷囹圄,在凄凉孤独中死去。——世界近代史从这里拉开帷幕。
1497年,米兰圣玛利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上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落成。——这个时候的达芬奇也就在小圈子里有点名气,但在后世的史书中,这已经成为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性事件。
1602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上市发行。——这是近代金融史开天辟地的事件,也是17世纪荷兰海上帝国崛起的支柱。但在我们的中学历史书上,甚至都没有提及。
1687年,牛顿的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近代科学革命开启。
1774年,苏格兰格拉斯哥仪表修理店的瓦特将改进的蒸汽机投入生产。——这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开端,重要性不用多说,但是当时除了一些工厂老板,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对这种事情有兴趣关注。
还有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对电的研究、爱恩斯坦的科学理论、黑格尔的哲学思考、爱迪生对电影、电灯、留声机的发明、IBM对电脑的开发,这些经济上、科技上和文化上的创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往往在无声中超越了时代。
与他们相比,纷纷扰扰的时政新闻,能够比肩的大致不过是英法德美日苏几个强国的轮番崛起与更替,以及两次份量极重的世界大战而已。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谈政治和花边新闻,重点探讨一下那些我们未曾给予过足够重视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创新。

【经济革命】
近百年来经济史上最受瞩目的事件就是亚洲版的工业革命,从日本、韩国、台湾、新马泰,到中国沿海、内陆、越南、印度的制造业迁徙浪潮,蔚为壮观。
但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我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一点:现今的世界,其实已经是一个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GDP(普遍在70%以上)来自服务业。所谓工业,要么可以标准化的,比如汽车、机械,交给了机器人去生产,要么无法标准化的,比如服装,交给了落后的亚洲国家去生产。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工业虽然空心化了,但是跨国企业的利润率却在上升,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口向创新价值端集中。尤其是苹果、微软、谷歌、思科、高通,这些科技巨头一家接着一家,从车库创业到纳斯达克敲钟,创造了新的需求,创造了新的行业,为整个社会的高收入和社会福利提供着支撑。
经济的成长,有赖于大量这些创新小企业的兴起与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除去创新的技术,企业是否能够方便的获得资金支持是另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几百年来,金融行业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创新变革。
第一个阶段,是银行的出现。但是银行贷款,往往需要资产抵押,需要信用保证,这使得银行成为了大企业的提款机。
证券交易所的出现,是第二个里程碑。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可以向公众募集海量资金,这为中型企业的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库。此后的债券、基金、衍生品交易,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让资本的流动性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第三个阶段,是风险投资的出现。这使得更小的、具有潜力的创业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你可以一无所有,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创意,就可以获得资金的关注。这是一个何等低成本的创业时代,而在诞生风险投资商业模式的硅谷,慢慢的也就成为了现代创新科技产业的沃土。
但风险投资其实仍然是有进入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投资人往往集中于几个主要的创新前沿城市,依靠人脉机会去接触创业者,看中的创业者大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尤其是在主流大企业里辞职出来的。比如你是BAT巨头的中高层主管,即使你没有什么好想法,也会有一帮所谓的VC追着你的屁股跑。
优酷的古永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曾经在搜狐做过总裁,又在贝恩咨询公司混过,既有人脉,又熟悉风投的喜好,于是在当时千军万马涌向视频行业的几百个风投项目里,就他做到了最大。如果你没有这些经历,那么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像酷六一样苦苦支撑后卖给下家了。
要么你就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在投入市场后一炮而红的产品,也会有一帮VC嗅着钱味闻风而来。像雅虎、谷歌这种纯粹的代码产品,投入成本少的可怜,放到网上,只要口碑好,很快就可以传播开来,只要有了几百万上千万的种子用户,自然不愁风险投资商的关注。
这样你就能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现代IT科技创新大多集中在硅谷了,假设你是在非洲,即使你有惊世绝俗的创意,那些风险投资商们也是很难找到你的。没有启动资金的支持,绝大多数的产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但更多的项目其实是这样的:创业者没有知名度,产品在大规模上市以前没法验证,投资成本大时间长收益没有办法预测。这些项目我们可以称之为“三无项目”。
对不起,对于风险投资商而言,虽然冠以“风险”二字,但其实一切都是可控的,所有这些风险在经验法则的规避下,让他们更加愿意追逐着热门的行业和创业明星。而在真正的风险领域,投资商的面孔其实无比的冷漠。
比如传统行业的发明创新,比如文化艺术类的个性化产品,比如需求不明的异想天开……在过去,这是无解的,但互联网的出现,让“众筹”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可能。
众筹借助了互联网的信息沟通技术,让毫无人脉关系的、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完全不同社会阶层的、低门槛的投资者聚集在一起,让那些风险巨大的、缺乏知名度的、冷门的产品得以诞生,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举一些例子,比如Pebble, Oculus Rift和Boosted这些硅谷的智能电子产品,都是在众筹平台上一炮而红的。
时下国内最热门的本土动画《大圣归来》,也有众筹的一份功劳。大圣口碑爆棚,票房也将创下6亿元以上的记录,投资收益比极高。但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呢,在项目诞生之初——
你听说是一个国产动画片,很可能快速搜索出种种失败的案例,什么魁拔,魔比斯环,那是亏得要卖肾哦,喜羊羊大狗熊都有热门电视动画打底呢,你有么?在美日动画的打压下,这个行业的成功机率在2%以下,人品爆发的机会大概跟中彩票差不多,可以说是冷门行业中的冷门领域。
创作者有知名度吗?对于艺术产品而言,就算是张艺谋陈凯歌姜文都不是品质的保证,更何况是连动漫业内都没几个人知道的导演。
特效成本惊人,一不留神就过亿了,票房必须在3亿以上才能回本。首日影院排片占比在10%以下,如果不是自来水奇迹出现,几乎就是必死无疑的。
对于一个失败概率在99.9%以上的创新商业项目,别说VC们会绝对的敬而远之,即使是光线影业这样的发行巨头也在捏一把汗后半路退出了。
商业终究是讲求回报的,无法苛求这些投资者们。但也因此,使得大圣归来在八年的创作期中几度难产。如果不是众筹的出现,很可能,大圣就只能在归来的路上漫漫等待,或许要被再压上500年了。
众筹的妙处就在于:你的投资者是不依赖于人脉的,门槛无限降低,近乎于零。投资者的风险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于是可以甚至不考虑收益,仅仅只是个人喜欢的情况下,就直觉的出手了。对于中国的中产以上阶层来说,一万几千元的投资并不需要太艰难的做数学题,或许老子一高兴就拍板了。而具有这样投资能力的人群,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上千万的人。你只要获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认可,就已经可以筹集成一笔巨额的经费。
《大圣归来》一共有89位众筹投资人,来自各行各业,多的数十万,少的一两万,凑成了780万元,还有电影上映后贡献的200多场包场票房。这笔资金,对于电影的成功发挥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并且按照目前6亿元的票房,投资人们已经可以获得四倍以上的回报,让众多的华尔街金融大咖摔碎了一地的眼镜。
这就是众筹的力量。
查了一下数据,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报告,2015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众筹平台53家,总数量211家,上半年完成募集资金46亿元,相比起2014年全年13亿元的募集金额,已经有了大幅的增长。不过相比起世界银行的预测,据说到2025年,那帮砖家们认为中国的众筹投资将可以达到500亿美元。可以说,现在只是起点。
互联网金融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经济变革,创新种子有很多,P2P、余额宝、移动支付都比众筹要热门的多。但在我看来,对于经济的创新动力而言,众筹所能产生的裂变可能性要大得多。
或许不久以后,你开始创业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经费筹集途径,就是众筹。

【科技革命】
更新内容已经发在这里近二十年来,有哪些用不到电的重大科技突破? - 君临的回答

【文化革命】
一个不留神,发现自己又挖了一个大坑,算了,先写到这里吧,其他的以后再更……

sylar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越来越多的90后不上班,或者不为钱而上班。
家庭条件很好,一年几十万的工作根本看不上。
我记得我刚刚来上海的时候,一个房东大妈看我天天加班。挺心疼我的。
她对我说:小伙子为了几十万,拼命不值得啊。得注意休息。
我骄傲的说:您一个月工资多少。
大妈说:我上海人,一个月工作在超市也就1200吧。我其实去也就是聊聊天。没指望那工资。收房租一个月能1.5W。不过这些都是小钱。就你住的这套房,去年就涨了200W。
我觉得这段对话还是蛮值得品味的。
反正我觉得在年轻人看来。
劳动光荣越来越成为一个笑话。
因为光荣既不能换面包,也不能换牛奶。还容易让人迷茫。
不为钱上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追求。
至少我是羡慕房东的。
每天锻炼下,吹吹牛,收收房租。
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学,就送去国外上大学。
挺幸福的。

河马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讲一个国内普通人注意不到的。
CAD/CAM,二氧化锆全冠义齿。
大多数人对义齿,也就是假牙,还停留在烤瓷牙的阶段。以前的通常做法是病人用藻酸盐材料取了模型送到义齿加工厂进行加工,一颗烤瓷牙由两个部分,合金金属内冠+烤瓷外冠组成
(如图)
而其中金属种类分为镍铬(这个已经不太常用了,使用几年后金属会氧化导致发黑),钴铬,钯银,钯金,贵金等等等等。而瓷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因此一颗牙会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组合…
这么一颗牙要经过无数人才能送到你手里,一般从取模到戴牙需要一个礼拜左右(视医院与加工厂的地理距离而定)。
话说回CADCAM,这个东西开始大规模应用在义齿加工也就是这几年,但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员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个工作模式是这样的,用口内扫描仪给你扫描一遍(也有用传统藻酸盐材料取的,毕竟口内扫描仪也不便宜…),然后把扫描数据发到加工厂,在电脑上直接进行形态制作和上色,然后切割,最后进行激光烧结就可以了。

这样做出来的牙有三个对比烤瓷牙非常显而易见的优点:
1,硬度高。烤瓷非常容易崩瓷,而二氧化鋯的硬度是普通天然牙的三到四倍,但它的硬度不是永远不变的, 每年以5%递减到15年后与天然牙的正常硬度一样,也不会再减低硬度。
2,密合度高。这个应该很好理解机器的精确度高嘛,基本上医生拿到牙就可以直接粘接了。而去医院做过烤瓷的同学肯定有过躺着半小时,医生不停的戴一戴拿出来调整再放进口腔再试戴的体验…
3,生物相容性高。二氧化锆非常稳定,基本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影响。


另外还有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优点,你在做核磁共振或者CT的时候二氧化锆是不需要拆除,其余任何用合金+瓷的烤瓷牙都是要拆的。
由此,这么受追捧就很好理解了。基本上一二线城市的医院呈指数爆炸在买扫描仪和CADCAM的机器,然后把人送出去学习。希望可以自己做。3线及以下大概还处在一个推广的程度。
另外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有一种二氧化锆材料叫LAVA(拉瓦),是3M公司的,3M公司并不出售这种材料,而是在中国开了8个加工厂(我所在的浙江只有一家)。也就是说只要你想做LAVA二氧化锆,只能送到这8个加工厂做。傲娇得是,这8个加工厂只做cadcam其他什么也不做,相比那些竞争惨烈的加工厂活得简直太滋润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Orz

Ps.管它什么高科技的牙,都没有自己的牙好啊各位!好好保护自己的牙才是正道!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当我们看历史的时候,经常会在很大尺度上去观察,讨论。
比如我们会说,商鞅变法标志着传统贵族的没落和封建制在中国的瓦解。但实际上,那是一个长达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你我身处其中的几十年,却很难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商鞅身死之后,似乎旧有贵族的势力又重新占据了优势。整个社会结构虽然在变化,但这个过程,在微观上会充满了倒退和逆流,至少一百年之后才会真正的显示出影响。如果认真的检讨这段历史,旧贵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整个社会结构完成升级,至少要等到汉初。

同样的去检讨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的社会结构也会有类似的结论,在整个19世纪这一百年中,看起来整个欧洲的王室都坐稳了王位,但实际上却是贵族和国王们逐步失去权力基础的一百年,他们不断地丧失经济生活中的所占据的份额,进而不断丧失政治上地位和对于国家机器的掌控能力,以及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但实际上当时的人却身处一个近乎稳定的社会结构中,长达一百年的历史中不但看到了法国的衰退,美国的分裂,还能同时看到普鲁士的崛起和意大利的统一。身处其中的人恐怕很难注意到贵族和王室的话语权实际上是在不断缩减的。

当然我相信对这两段历史的解读肯定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无论如何,您也会理解并且同意我的下面这个观点:
那就是,身处某个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人们,很多时候很难意识到那些将会真正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也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猜测一下,几百年之后,他们看待这段历史时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这并不是意味着我真的自认为能穿过历史的迷雾看穿历史的走向。只是一点点看法,和各位分享下:

在中国过去千余年历史中,每一个人实际上都从属于某一个或者几个小小的社会单元。人们组成小小的家庭,家庭组成一个又一个宗族,在这些横向的联系之外,农民的乡村,知识分子的师门,在混合上宗教朋党,形成了纵向的联系。这些社会单元把人联系在一起,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利益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系表达出来。
显然这些社会单元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用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也的确有能力去实现这些诉求,不论这些诉求到底到底有没有道理。

这种农业社会的联系和单元,自清末便开始瓦解。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过程,只是我认为,这个过程实际上直到最近才宣告结束,只有彻底完成工业化,将每一个人都至于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基于那种旧式经济的社会关系自然没有办法存在了。
期间一波又一波的人,从洪秀全到1代core,都试图在旧式社会的废墟上重建能受到自己控制的组织结构。甚至仅仅是尝试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伴随WG的结束(实际上也就到72年),最后一次尝试彻底失败。而且出于对这种力量的恐惧,随后的中央政权用尽一切办法阻止再次生成社会单元。
而后这三十年发生的事情,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就有的社会结构终于彻底瓦解,而新的结构却没有形成。
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彻底原子化的社会,相比于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认同的集体。我们不会为了任何一个所谓的集体,去牺牲自己的利益,同样的也自然不会有任何一个集体,会帮助维护我们的利益。
原子化的社会最终会走向何方,我不知道。但我们的确能看到一些已经产生的影响,(囿于现实情况,没法说太细):
在台面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势力能形成真正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了几乎是有史以来最不自信的Gov。这是否意味着,在社会原子化状况下,核心power的控制力在逐步衰退?
其次,还意味着任何人实际上都没有多少公共议事经验。这导致人们在共同利益受到了侵害,比如下岗或者拆迁,即使能站在一起,也没办法形成力量,很容易被分化瓦解。而剩下的那些,对利益受损最敏感的小群体,因为势单力薄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势必用更加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观点认为试图保持稳定的行为本身导致了不稳定。

最后,原子化的社会意味着权力和个人之间没办法进行真正的互动,传统的社会,当产生裂隙的时候,两个理性的谈判者会估量自己的力量和境况,提出合理的条件,也能通过内部约束,做出一定的让步。但对于这种原子化的社会,当裂隙真的产生的时候,核心权力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对话的对象的,另一方会如同一个毫无廉耻的疯子,不断提出对方无法实现的要求。最终的结果就是测试核心权力的坚实程度。这种事情已经在发生了,出现问题的民族只有一千多万,可惜核心权力表现的差强人意。

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我要说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手机,电话,短信。这些东西使得信息前所未有的迅速流通。
不知道各位还记得前几年那次以为日本核电站泄漏导致抢盐事件。这是一件完全原生于中国“内联网”的事件,没有人作为主导试图推动这一事件,也没有人在问题开始变得严重的时候有能力阻止这一事件。并且不单单依靠网络,短信,电话都是这个事件的催化剂。在大概短短一两天之内,这一事件的以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发展速度迅速超过了市场的承载能力。当然随后也被迅速平息了,但那因为盐本身就有巨大的存储量,而且这件事情又显而易见的极其离谱。
但万一抢的不是盐呢?万一这种谣传听起来没那么离谱呢? 万一不是抢盐呢?
类似的事情还有那些著名的群体性事件,一个完全不知所谓的谣传,会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借助这些技术迅速扩散,在所有力量反应过来之前聚集起数目惊人的人群。
这件事情的意义还在于,揭示了网络,包括电话,手机,互联网,这些技术借以改变社会的并不是信息,而是联系。把墙建的再高都没用,哪怕有一天真的拔了网线,它们会造成的问题一个都不会少。

原子化的社会和复杂紧密的网络会造就什么样的未来?会不会在此基础上诞生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人们会不会凭借技术手段,通过不断地进化和博弈,最终重新组成一种新的社会单元?这件事情一旦真的发生,不论怎么估计它的意义都不过分。这种社会单元很可能延续数百年,并且成为未来数百年间最重要的历史角色。
或者根本不会有新的结构产生?社会彻底陷入混沌?我们以后会不会看见一次又一次不断升级和加强的抢盐事件?一波一波的无法阻止的事件如同海浪一样不断的侵蚀着核心权力的孤岛?或者如同阿拉伯之春那样,一场出乎意料的运动迅速的瓦解了看似坚不可摧核心权力,随后却因为无法使原子化的社会有序化,而陷入令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混乱?

无论如何未来都未发生,未知也是有趣的。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轨道革命:它已经在进行,只是大众并不了解,远没有像第一个卫星、第一个人类进入太空那么轰动,但是我觉得可能再一次改变世界。

轨道革命是2014年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文提出的,它是指快速发展的小卫星技术和低成本运载技术降低了进入空间和利用空间的成本门槛,使得轨道空间正在由一个航天大国俱乐部发展成一个“大众参与”的舞台。
我自己把轨道革命总结为:通过技术和管理变革,轨道革命正让航天变得更加便宜,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显著的改变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在我心目中,现代人类社会的伟大技术变革有两个, 一个是IT技术,它给人类拓展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空间,就像骇客帝国中描述的那样;另一个就是航天,因为它拓展的是地球之外现实的宇宙空间。


人类开始航天活动已经有60多年从前苏联发射第一个卫星Sputnik(俄语意思就是“卫星”)开始,航天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Sputnik卫星

(话说各国第一个卫星都很丑,其实东方红一号还真挺不错,大家可以看看目前最先进的通信卫星,应该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航天技术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上面两张图片是美国的milstar战略通信卫星,可以在核战时保障战略通信,不懂技术的可以感受一下这个卫星桑拿有多少副天线,然后再和上面的那个丑八怪对比一下!这就是人类60年航天取得的成就。


有一部我在读书时代很喜欢的电影:十月的天空 (豆瓣),这个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变,还记得其中有一个情节,在美国乡下,大家望着天空,担心苏联从Spudnik上扔炸弹下来。这个故事挺生动的说明了航天技术与每个人的关系。

截至2014年11月,全球已成功发射7023个航天器,其中通信卫星2013颗;保持在轨的有1297个航天器,其中超过一半都属于广播和通信卫星。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卫星,真心觉得这是人类伟大的成就和骄傲。说起航天,很多人其实并不十分了解,比如很多人都问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在航天上,而不用于改善民生,如何反驳「登月无用,不如拿来改善民生」的说法? - 政治,Ernst Stuhlinger 写给修女的那封信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但是,我们迟早仍然无法回避这一个问题,那就是航天技术到底如何能够感同身受的改变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讲的具体点,我们普通人能不能到太空中旅游一次?我能不能马上用卫星给西北家乡的老宅子拍张照片,然后发到微信朋友圈?我觉得这些问题问的很实际,正是航天技术需要在未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刘慈欣在写在《太空将来时》序的"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嘛来了?"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有趣的“理想指数”的概念:

就是人安于生活的地区的半径,与他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与之比值。


先看看那个农民的理想指数:首先确定他生活地域的半径,按照他的卑微理想,应该是从所居住的村庄到自己的田地的距离,这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平均2公里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再看他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按照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应该可以从村里的教书先生或某个外来人那里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叫地球的大圆球上,取赤道周长的一半20000公里,即是他能够经过努力到达的世界的半径。那么他的理想指数是2/20000,即0.0001。
再看那个叫“人类”的人,他所安于生活的区域的半径正好是那个农民知道并通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半径,即地球赤道周长的一半20000公里;他所知道的宇宙半径,目前大约是150亿光年。但到达其它太阳系外的其它恒星已经远超过他的能力,甚至现在看来有可能永远都到达不了,所以我们不考虑太阳系之外的距离;太阳系的最远边界是奥尔特星云,距太阳约1 光年,按照他的飞船现在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要走两万多年,也不考虑;我们只考虑太阳系的外围柯伊伯带,平均距太阳有200亿公里,这应该是合理的,因为他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150亿公里,肯定能够到达这个距离。那么,人类的理想指数是20000/20000000000,即0.000001。
现在我们看到,人类的理想指数,只及那个老实八脚农民的1%,换句话说,他那让现代人轻视和怜悯的低矮卑微的理想,其实比全人类的理想宏伟了100倍!

刘慈欣的理想指数实际上指出了航天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还远远不够,因为航天技术的成就距离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梦想差距太大了。

回到主题,航天技术要能够切实的,让普通人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对自己生活的改变,而不只是从电视直播中看看卫星发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成本!因为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也可以在空间站中长期驻留,各种各样的卫星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但是这些技术还都是太贵了。只有便宜到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能够接受的水平,某一项技术和产品才能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日用品,比如汽车、电视、手机。

曾经我的家庭在上个世纪末安装电话时,初装费就要3000多元,这笔钱在20世纪90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但是现象我们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费用极低,也就是说IT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可以用极低的费用进入数字空间。与此对比的是,目前真正意义上进入太空需要花费2000万美元,而且只有4个人实现了这个梦想,迄今为止,人类也只有400多人进入太空,这无论如何都太贵了。

不谈载人航天,我们看看几个主要的卫星应用领域:
卫星通信:举例来讲:一部海事卫星电话售价大约450美元,通话费用大约每分钟10元,我估计大多数老百姓是承受不起这个价格的(话说我发现中国移动漫游到中亚某国时,每分钟要40多,当时我就哭了,NMD比海事卫星电话还贵!)。但是卫星电视广播由于覆盖区域大,非常适合对全球进行单向的广播式服务,价格也很低,所以各位家里的电视长才有那么多卫视频道。
(有知友提到目前话费约7元,我没有核实,这很有可能,因为卫星电话的资费必然不断下降,这也正是我这个回答试图指出的。当然,我觉得目前每分钟7元仍然太贵了。)

海事卫星手持电话

卫星遥感:很贵!别看你在手机上就可用google earth看到卫星照片,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如果你要订制一个最近的卫星影像,0.5m这样高分辨率的卫片的价格大约是每平方公里500元左右(WorldView-2 0.5米分辨率卫星地图影像产品--如何购买WorldView-2卫星地图产品|WorldView-2卫星地图价格|WorldView-2卫星地图GIS处理|WorldView-2卫星地图种类|)。实际上这一价格已经大大降低,但是一是仍然太贵,二是卫星遥感是很难保证实时性。

WorldView-2拍摄的青岛港

卫星导航: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由于全球卫星导航理论上只需要30颗卫星左右,因此整个系统的规模并不大。而且由于地面设备可以芯片化,成本可以非常低。所以,卫星导航芯片进入了几乎每个人的手机,卫星导航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为它便宜。


为什么航天产品贵?
原因很简单:
  1. 一是因为太空旅行需要克服地球引力,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自然很贵。
  2. 二是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对于各种元器件和设备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同时由于航天器几乎无法维修,要实现长寿命一是难,二是贵。
上面是根本原因,说道具体的其实和手机之类的普通工业产品很类似。手机为什么便宜了,一是元器件成本不断降低,二是技术成熟,对工程师的要求低了。概括起来,工业产品的价格由原材料还有人力资源成本决定,当然在商业社会,营销费用和渠道费用也不少,但本质上还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
举个例子:对于航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元器件的各种指标要求非常高(所以才有工业级、军品级、宇航级之分)。一个电阻,如果是工业级,便宜到人家都没法给你报价,因为都是几千个起呢;但是对于宇航级,那真的很贵!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一般的元器件不能达到要求,所以要通过一系列的筛选试验,挑出来好用的,这样下来,当然便宜不了。而且,航天器的数量太少,你看,全球在轨一共才1000多个卫星,这样的数量,就没办法用批量化的方法降低成本。

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由于航天技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对带头人的要求高,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每个航天大国都必须养一支庞大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因为航天人才的特殊性,供给不充分,不可能到你用人的时候才去招聘,来不及,这个和招聘个厨子或者是IT工程师有很大不同。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了全世界官办航天机构的效率都不高,人力成本也一直降不下来。

但是情况正在起变化:
首先,工业产品进步很大,实际上,目前许多工业级的元器件可靠性已经很高,只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是可以用于航天产品的,虽然达不到太长的寿面,但是算经济账,平均成本是划算的。举例来讲,现在设计一个卫星,可以不要求10年的寿命,比如只要6年,卫星成本可以下降不止一半,这样,即使到期再发射一颗也合适。但是光这一点还不够,因为还要考虑发射成本。

其次就是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开始介入航天,著名的比如维珍、SpaceX。私营企业总是比官僚机构更有效率和创新性,因此,他们的出现,就可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并可能通过创新性的设计,降低系统复杂度,使得整个航天任务更加便宜。

最后就是创新设计:例如,上面这个例子没有考虑发射成本,但是火箭的发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SpaceX公司的理想就是研制成功能够重复使用的火箭,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发射成本,原因在于虽然火箭燃料贵,但是一枚火箭成本中最大比例的必然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如果这些部分实现重复使用,发射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了。

蚱蜢火箭


轨道革命的典型例子是遥感小卫星星座。 美国Skybox公司正在发展大规模商业小卫星星座,计划建成24星星座,看看它的主要指标:
  1. 1m分辨率CMOS面阵成像;
  2. 支持5Hz高清视频, 星座实现8小时全球数据更新。
这两个指标非常之高,要知道我们的高分2号才刚达到1m分辨率(高分二号――千里眼高分辨率看地球时代到来--科技--人民网),关键是价格会显著降低。Skybox公司已经被google收购,而Google还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180颗卫星,开拓全球偏远地区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

SkySat小卫星

再看另一家行星实验室公司,2014年共发射3批次Flock-1星座,2批次从国际空间站释放,均为28星;1批次火箭直接发射,11星已入轨,分辨率3~5m,实现覆盖区域内近实时覆盖。而萨瑞公司更是推出彩色视频成像小卫星,价格约2000万美元,分辨率优于1m。(2000万美元啊!了解航天的人才知道这真是太便宜了)。国内百度、阿里等都对航天非常感兴趣,李彦宏在政协会议还提出了国家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市场的提案。

对于卫星通信:星间激光链路已经成为现实,星地光通信也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如果顺利实现,相当于将光钎搬到了空间。要知道卫星通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地面光钎通信实在是容量太大,单位通信成本非常便宜。如果空间激光通信达到预期指标,成本可控,那么卫星通信又有广域覆盖、易于实现多址、抗干扰等等优势,说不定会是又一次通信技术的革命。(话说铱星计划技术多么完美,但就是太贵。)


欧洲的alphasat卫星平台,已经有激光通信链路

对于载人航天:维珍公司推出的近地轨道体验,100km轨道,4min多钟,20万美元,虽然普通老百姓玩不起,但已经便宜了不少。SpaceX公司的Dragon V2载人飞船,很是吸引眼球,当然,他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Dragon V2载人飞船

2013年全球发射卫星中50%为微小卫星,技术趋势已经非常显著。我已经真实的感受到一场新的航天技术革命已经开始,轨道革命已经不是幽灵而是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它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


——————————————后记的分割线——————————————————————
2015年的第一个回答,2014年因为太忙,后半年没有玩知乎,今天回归。

——————————20150405修改————
感谢 @Alice@筝弦 Cochan@Hero Soul等知友指正,第一颗卫星应为Sputnik,原回答有错误,已修正。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Donald Trump参加美国总统竞选…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Sibyl(西拉比)系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出现。

据联合时报报导,新加坡科技人员研发出人工智能系统,能迅速搜查并识别网民留言是否带有讽刺性,该系统或将于明年被政府用于采集网民意见。
研究人员表示,针对网上流行语带双关的讽刺性留言,例如“在高峰时段乘地铁的感觉真棒!”该系统能够准确识别留言者的真实观感,进而从反讽词句中了解其言语背后的不满情绪。
目前该系统已被三间私人企业采用,分别用作分析网民对于数码内容、广告及医疗服务的相关反馈。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有3个政府部门表示对这一系统感兴趣,正在进行评估,最早可能在明年初面世。

http://crystalace.socialanalyticsplus.net/
这个是在线演示,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测试界面是这样的。)

虽然现在只是测试版,但按照现在人工智能的进化和算法的完善来看,明年正式推出的时候,应该可以连讽刺语气都可以检测下来。
(ps,新加坡用的是:英语、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也就是说,这个识别系统一旦在新加坡使用成功以后,基本上全世界一大半的地方都可以引进了。)




哦,对了,你说汉语博大精深,可以用谐音词或者同形的字代替?
上个月我在知乎看到某个帖子,上面说我国东华大学某研究组已经完成了对敏感词进行谐音和同行以及同义替换分辨的算法。



第二则是2012年,基于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教授首创的数据型组织(CDO)理论所研发的“智慧红云”系统。

系统首先将收集党员(基层组织)的基础数据、活动数据,及参加“三会一课”、讨论发言情况等精准数据;随后,系统独有的“党员数据精准画像引擎”,将在云平台上对党员(基层组织)进行快速、准确、全面的“画像”;最后,系统可针对“画像”采用“TensorPlus深度学习系统”进行解决方案推送,为基层组织更好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提供帮助。

作为国内首个“电子信息+智慧党建”项目,“智慧红云”诞生于2012年,基于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教授首创的数据型组织(CDO)理论提出。“CDO数据型组织,是通过构建组织的数据空间,提高组织的自记忆、自判断、自预测能力,实现随时随地的服务,实现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准治理。”陆川说,这正是“智慧红云”与传统党建信息化的区别。
“智慧红云”提出,将党建工作的实施情况、参与情况等形成精准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辅助测评、判断、预测。“实现党建工作的数据化、智慧化,正是智慧党建的‘未来两步’。”陆川说。

也就是通过大数据对人进行分析,并且得出人的思维情况。
人平时活动时候有很多数据可以被采集,包括你的喝水的时间,上wc的间隔还有摄像头拍下来的面部表情,人类心灵的窗口眼睛。
基本上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细节暴露出来。而采集这些细节,将会可以得到你这个人现在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
而通过这些,就可以预测你个人的行为。
通过你平时的举动,也可以分析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比如是不是反社会人格。



当然大家也没必要过于担心。

我们知道法律是用暴力手段强制约束人类行为的一种规则。
它约束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
因为现在的法律是不存在“潜在犯”的。





如果心里憋得难受,我们还可以学霜月美佳姐姐的减压方法~( ̄▽ ̄~)~: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壶菌病是一种两栖类的传染病
是由一种称为蛙壶菌的非菌丝游离孢子真菌
引起的疾病

据统计
壶菌病与美洲及澳洲多种两栖类数量大幅下降或灭绝有关
全世界约30%的两栖类都受到这病的影响
如果壶菌病爆发
很容易造成大量两栖类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目前在野外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

对于两栖类来讲
这样的变革形势是致命的
因此我国面临的防疫形势极为严峻

为了保护我国境内广泛分布的无尾目动物
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
给子孙留下一个
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世界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瘟疫挡在国门之外
在此对那些长期奋战在防疫工作第一线的人员说一声:
你们辛苦了。






我的知乎回答:历史上有哪些精准到可怕的预言? 大家都知道探月工程,又称“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280405/answer/248365343?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们知道当前国内职场人士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高薪工作机会大多聚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量人口的涌入和其它一些经济学因素导致一线城市房价高启,这些工作在一线城市的人们为了能够在一线城市过上更稳定的生活不得不背上大笔的房贷买房,而正是因为有了房贷,让他们不得不留在一线城市才能赚到足够的薪水来还房贷,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死循环。
那么这个死结有没有解?有,那就是远程办公。我们知道现在很多都市白领每天90%以上的时间都是面对着电脑,在一些大型公司,员工之间的沟通基本都靠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系统(即便两个人在同一个办公室里面对面坐着)。在跨国公司,远程的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更是有如家常便饭。
那么,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们不禁要问,员工们既然每天到办公室也是面对电脑着电脑工作开会,那么他们是否还有花费大量通勤时间到办公室上班的需要?是否可以直接在家里打开电脑办公呢?答案是,可以!而且很多国内外的公司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最著名的案例大概要数美国的Automattic公司,它是著名的CMS平台WordPress的母公司。这个公司可以说从创立之初就带有远程办公的基因,形成了自己一套非常有特色的协作办公文化。在Automattic,员工们不需要通勤,没有KPI,没有dress code,没有等级分明的管理架构,也没有永远看不完的email和开不完的会。取而代之的是结果为导向的灵活考核机制,Slack,Zoom这样的先进远程协作软件平台,以及每年一次为期一周的可能发生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有趣年会。这个公司的近700名员工分布在全世界62个国家,说80种语言,所有的工作和会议都在线上完成。公司会给每个远程办公的员工发放“远程补助”,让他们去全世界任意的联合办公空间工作,如果员工选择在星巴克或者其它咖啡厅工作,那么饮品由公司买单。


Automattic的员工实时分布图放眼国内,知名协作软件团队Tower从2013年就开始了全员远程办公的尝试,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他们的成功案例表明,这种远程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土壤照样可以生根发芽,特别是对于目前国内发展迅猛的互联网行业,很多产品团队其实完全可以完全或者部分做到“逃离”北上广。
Tower 团队 48 个月远程实践根据美国智库盖洛普的调查数据,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有过远程办公体验(包括full-time和part-time)的劳工比例从39%提升到了43%,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比例还会不断攀升。2010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并通过了Telework Enhancement Act(远程工作促进法案),旨在让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的人员能有更大的工作自由度,这一法案的通过,让超过30万的联邦职员可以每周至少有一天在家里工作。
与传统的朝九晚五相比,远程办公的优势很明显:从企业雇主度考虑,这种工作模式不但能够帮助公司节省大量开支,同时也能让他们把招募人才的目标放诸于全球,从全世界巨大人才库里寻找最优秀的员工;


图片来源:https://www.eque2.co.uk/而从被雇佣者的角度来考虑,由于免除了通勤,考勤等诸多烦恼,远程办公可以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热情,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去旅行或者陪伴自己的家人。盖洛普的研究数据表明,当员工的工作自由度达到60%-80%这个区间(每周五天中有3天左右远程/在家办公),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而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远程分布式办公可以让目前在一线城市的工作人群面临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雾霾,子女教育,养老等社会问题迎刃而解。

图片来源:https://www.eque2.co.uk/当前社会的主流企业管理模式自于上世纪由大型财阀主导创立的商学院(例如哈佛商学院,沃顿等),这套管理体系主要服务于制造业,银行业和基础建设等传统行业,其主要特点就是企业以职业经理人为中心,而这些企业所涉及的工作也大多是重复性的劳动工作。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惯性原因,这样的管理体系被大部分公司沿袭下来,但是逐渐体现出了它的缺陷和对互联网时代的不适应性,浪费生命的通勤,少得可怜的带薪假期,没有节制的加班,都是这种不适应性的直接体现,特别是对于创造者们(程序员,写作者,设计师)而言,这样的管理制度成为了扼杀他们创造力和效率的罪魁祸首。
时代正在改变,互联网和云计算,VR,AR等技术的普及,正在让地理位置成为工作中最不重要的因素。中国的企业雇主们应该意识到,员工并不是非要在自己眼皮底子下才会好好干活,及时拥抱远程分布式办公的先进管理模式,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系Jarod Zhang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数字游民部落致力于推广目前在全世界日益流行的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生活方式,和Lifestyle Design的方法和理念。

李昂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国三农问题的消解。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是绑在一起的,成为三农。但是,现在农业疲软,农村瓦解,农民消失,三农问题之间的关联逐渐变弱。

首先,我国食品安全很悬。我国大宗饲料从鱼骨粉到豆粕都严重依赖进口。其中大豆依存度到80%。这些都是直接推高cpi的品种。我国小农户养殖业基本被市场摧毁了。澳洲的羊,美洲的牛,拉到国内,还比我国生产者的牛羊便宜。现在美洲粮价不高,饲料粮产能过剩,我们还能消停,安心吃肉。可是,在美洲巨大的产能端和亚洲国家海量的消费端,是四家国际垄断粮商。粮食的定价权在美国人手里。如果国内农业继续疲软颓废下去,美帝涨价分分钟钟教做人。我们急需有强势农业,不是讲究情怀的有机农业。是实实在在的产能。

其次,我国耕地处在南减,北补的格局中。南部城镇化,工业化,土地从农业转为工业和城建用地很正常。我国政府已经足够努力的管控这种土地转化。要求转化一亩耕地,整理一亩新耕地。然而,北部寒冷干旱区的三亩地才抵得上南部湿润温暖区的一亩地。我国耕地总量也许没变,但是质量则大大不同了。何况,北面还有沙漠化的限制。另一个增补土地的方式就是就是赶农民上楼啦。

第三,2016年数据我国有30%的农田和草地被城市化的农民抛弃。这些责任田有的被流转给其他人经营。但是,租金足以吃掉经营者利润的大头。而且流转的承包权极不稳定,经营者往往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地力下降。

第四,在2005到2015年间,我国有2.5亿青壮农民工事实上定居城市。我国50-60年代的农民,逐渐老去,丧失劳动能力。传统农村逐渐消解。

第五,进城农民只有三险一金,没有医保,而且由于领取和缴纳的成本太高,实际上只有10%的农民工享有劳动保险。各地的地方债那么多,技术上不可能给农民提供全面的市民社保覆盖。所以,保障农民的就是土地承包权了。

第六,所以,我国现在进行三权分置改革。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外租土地获益,但不丧失承包权。这一政策是一个折衷性的设计。兼顾了农民社保,农业产能维持两方面。
可是,由于农民随时可以收回土地,所以制约了工业资本发展大型集约化农业。土地一旦按照大农场式平整,农民讨回土地也是不可能的,没有边界标志物。所以,这个折衷政策只是我国这次土改的新的开始。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