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消费贷款为何快速增长,和消费升级有关吗?
本题已收入知乎圆桌 » 消费升级启示录,更多「消费升级」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新闻背景:8月M2增长8.9%创新低 消费贷继续爆发
这篇文章胡同经济简报 - 2017年6-8月提到:
新闻背景:8月M2增长8.9%创新低 消费贷继续爆发
是消费了还是都去买房子了?为何居民消费贷款会增长如此快速?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在一份研报中指出,短期消费性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地产销售密不可分。地产销售仍在增长,但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导致居民短贷的高增长。
……另有北京地区银行零售部门负责人称,现在老百姓的消费场景越来越多,消费贷增长是大势所趋,用来购房应该不是主流,因为消费贷购房期限错配。
这篇文章胡同经济简报 - 2017年6-8月提到:
支持这一反弹现象的另一份有力数据是银行短期消费贷款(下图),可以看到2017年起该类贷款呈爆炸性增长。深挖一下,会发现这部分的消费事实上主要贡献给了进口商品和奢侈品,如高端烈酒,SUV汽车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0 个回复
wong 白米Ⅰ级
赞同来自:
政策监管角度:
● 地方政府违规融资和银行类信贷脱实向虚问题严重,是当下监管的重点;
● 房地产周期再次进入信贷调控阶段;
● 民间消费金融乱象丛生,监管要求所辖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社会责任,鼓励发展正规消费贷。
商业银行角度:
● 房地产和类政府融资平台两个老朋友受到抑制,大量脱实向虚的通道业务面临监管围追堵截;
● PPP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成为银行投向的热点,但是面对一份份物有所值报告遥远的投资回报期和项目可研中未经检验的市场需求,信贷的逻辑正在被高风险、低收益的无脑“投资”所取代;
● 传统工商企业熬过了经济减速、熬过了信用危机、熬过了限产升级,又迎来了环保关停……;
● 从宏观角度,银行需要结合政策指引、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微观上则是亟需新的业绩亮点——“消费贷”既是政策导向,又是市场风口;
● 面对有倾斜的审批偏好和奖励政策,一线从业人员自然倾向于营销办理消费贷业务——以至于把尽可能多的类似业务包装为消费贷。
数据艺术角度:
● 统计数据来源于层层报送,由于统计口径原因,底层数据失实情况非常普遍;
● 由于前述的包装因素,使得消费贷基础资产本身就包含大量水分。
消费贷自身:
● 消费贷的本质,是基于资产抵押或收入能力信用的个人贷款,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用途模糊;
● 问题中关于消费贷变为“首付贷”给出了一个反对观点,即“期限错配”。这样的表述尽管冠冕,却并不真诚。就银行而言,消费贷品种期限由1至30年,大量品种分布在3到5年期;而过往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的调控周期在3年时间里足以让优质房产的价值轻松翻倍,那点短期负债压力与利息压力在巨大的预期收益前,微不足道;
● 尽管消费贷进入房地产的通道依然畅通,但当下房地产政策调控正在从严从紧。炒房说到底是需要刚需接盘的,而调控政策无疑在严重限制刚需的接盘能力,加之刚需群体往往表现为上涨期出手,调控期观望,因此炒房者的热情也是在随之降温的;
● 房地产和股市此消彼长,是我国居民投资的两大蓄水池,即使没有进入房地产的消费贷,依然在大量进入投资领域,而非真正进入消费市场;
● 混杂了仙道神佛与魑魅魍魉的消费金融,正在重塑我们的消费观——从批评银行“向学生发放信用卡,鼓励不收入、先消费”的舆论导向,到批评银行“缺乏校园金融产品,导致不规范‘校园贷’乱象丛生”,我们的年轻人在消费金融的怂恿下,先于“消费升级”完成了“消费观升级”。如果这个逻辑和趋势能够得以延续,“消费”被“消费贷”升级,指日可待。
结语:消费贷数据的增长是政策引导、监管调控、机构发展、微观利益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与消费本身并非直接关联。但趋势上,“消费”正在被“消费贷/消费金融”倒逼升级。而“消费贷”的规范化监管,就是尽可能避免这个过程中过分透支消费信用。以上。
石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凑首付的手段是:申请一家银行的消费贷,假设额度为30万,就申请30万,利息6厘,每年要还利息1万8。于是留下2万用来还利息,剩下28万就用来凑首付。到期前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用留下的2万还了这笔贷款的利息,然后向其他银行继续申请消费贷,偿还前一笔贷款的本金。
用消费贷还房贷也很普遍。很多人的工资其实偿还房贷后很紧张,就打起了消费贷以减轻每月现金流的压力。流程和上面所说的大致一样,比如贷出30万贷款后,留下2万用来还利息,剩下的28万可以用来每个月偿还房贷,到期后再从其他银行申请贷款偿还前一笔贷款的本金。
以上行为有一个前提,或者说是预期,就是自己的收入在未来会持续增长。哪怕增长幅度很低,都足以给自己未来改善财务状况的信心,有了这个信心,就敢大胆的贷款。至于期限错配?who care。
以上是本人身边的个案。
补充,原来说的各银行之间腾挪的说法并不准确。刚请教了同事,一般是是办了之后如果一年到期还本金,有的是问别人借一天,把本金还清,第二天又有额度了。或者额度高的话就分成好几笔支取,循环使用部分额度。
王团结 白米Ⅰ级
赞同来自:
这才是大多数消费信贷借款人的现状,扯什么消费升级。
铲子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针对中高端客群的消费信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悖论。因为银行针对的这部分客群,往往完全有能力承担消费开支,为啥需要贷款?比如,一些无抵押贷款要求职业是公务员,或者500强企业。另一些要求有房、有车、有保单。
这些人拿了低利息的信用贷款(最典型就是宁波银行的白领贷,因为利率给到很低),转手就去买理财产品,乃至进入股市、房市等,或者是生意周转。如果是买理财,中间是无风险套利的机会的。银行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并不担心这部分人的还款能力。
(2)对于低端客群,可以说满足了他们提前消费的需求,但也谈不上升级。最典型的产品如蚂蚁的借呗,额度1W起,对医疗美容、大件家电购置、旅游啥的,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注意,这类产品有一个强有力的替代品:信用卡,利息上也差不太多。所以部分银行的思路是用信用卡分期来逐步替换小额信用贷款。
也就是说,小额消费信贷一部分跟信用卡抢客户,另一部分是客户更加下沉(那些申请不到信用卡的客户,资质其实很糟糕)。但据我所知,目前各家银行投放无抵押贷款时,还是更加偏向大中城市的居民。如平安新一贷要求月薪4000以上方可申请,这个标准其实在四线城市并不低了。所以无抵押贷款本身相对较高的风险,和客户下沉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
就算承认这部分低端客群的真实消费需求,那回到开头的逻辑:需要贷款才能完成的消费能有多高级呢?升级体现在哪里呢?
唯一还值得一提的,可能只是对客群的争夺,使得一些原本没法使用信用贷款的人也能接触到了,某种程度上有普惠金融的意思。但这都还算不上消费观念的升级,因为刚需一直在那儿,只是现在产品出现了罢了。
掌柜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有三个主要的去向:
一、放给(国有/优质民营)企事业单位中级以上管理层,他们主要用来买理财
二、去年底到今年恐慌性的交首付,或者用来搞装修,总之和房子也很有关
三、有房的小企业主抵押贷款出去维持或扩大经营,但是又图省事,不想走经营性贷款
消费升级?哪有升级,除了电子产品(含所谓智能家居)有一些技术更新带动的产品更新,哪里有消费需求带动的升级?
电影火爆,人人直播,微商直销,工作难找,明显的口红经济好吗
唯一一个消费者需求带动的行业是汽车,人家还走的信用卡分期,根本不做麻烦的消费贷
--------互联网分割线-------
花呗和京东白条倒是主要用来消费,且有借贷关系,但是人家也是买完以后顺手一点,有了更好,没有难道就不网购了吗
张诩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房贷受限是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银行业和各类网贷机构面临转型以及网络小贷、消金纷纷入局也是消费贷激增的内生动力。
银行对大企业贷款利差很低、同业业务受限、票据市场也不如以前方便、传统中小小微贷款做不动等等原因需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p2p对自然人限额20万以下强迫其必须寻求新的资产投向。而招联等消金公司以及平安的现金贷业务又增长的很快很美(这同时也是结果)为机构们树立了讲新故事的可能性,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避免劳动密集型大规模的发放标准化现金贷具备了客观条件(的可能性)(Fintech本身也是个非常好的故事)。
总之就是机构有动力、市场有需求、技术具备可行性、投资方也乐见其成统统促进了这个风口的到来。
个人认为消费升级也好,新一代消费观念提前也好,客观上肯定对市场有促进,但目前不是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国内无场景的消费贷绝大多数都不是真的消费,甚至很多线下所谓“有场景”的用途有多少真实都不好说。从数据上来说目前国内消费贷占消费的比重还比较低,所以消费升级这个因素未来对消费贷、信用卡的发展推动会越来重,个人也希望这个风口能持续的长一点,不然还得努力get新的技能
BBBBB HHHH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现在监管部门正在严查,对于拿着同一个房产证一直支用装修贷款的,审批已经停贷了……
酷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由于做对公没具体了解过这方面,但从同事那里了解,帝都基本是变相凑首付,几乎10个里面有7个是房相关。
温开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Wind数据显示,2017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总额仅8305亿,今年前7个月新增总额已远超去年全年,可见短期消费贷在2017年增速迅猛。
消费贷款增速超过100%毫无疑问了吧,消费增速2016年接近8%,2017年还掉了一点,不到7%。消费升级的话肯定是买更多贵的商品,增速应该抬头才对。事实是增速下降了,贷款增速那么离谱,全社会新增信贷同比增速才15%。
大件消费除了房子就是车,再看一下车贷的增速
车贷本来只要几千亿的规模,年增速6.7%,车贷也就多增个几百亿。
结论很简单,大部分钱都是去买房了。就拿帝都和魔都来说,我做这个行业算是每天和炒房客接触,魔都很夸张,工作单位好,可以搞到300万信用贷。帝都收敛一点,可以搞到100多万。
小朋友才会花呗,信用卡,现金贷各种造作。成年人消费方面理性的多,不会贷这么多钱用来花的。
酥三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国家支持个人消费贷的原因是为了制造能够通过提升我们生活水平,从而促使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消费升级”是结果导向,不是导致快速增长的原因。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限增房价、雄安概念、校园贷、比特币不断跳入我们的眼球。三月份,易居报告称3000亿消费贷违规参与股市炒作雄安概念。五六月份校园贷致死风波席卷社媒,八月份一线城市“租购同权”,九月份比特币交易平台一夜叫停。每一个现象级风波都与金融有关。
当投机者进行逐利时,市场便会趋向疯狂。银行利用“重信用、轻抵押、高提成”特点不断放贷、房产中介故意“高估”房价、购房者“房款不够、贷款来凑”的心态使得流向市场的钱越来越多。而这些钱仅掌握在部分人手中,这对大多数人有害无利。
最近,广东央行颁发限制信贷违规进入房市的通知,通知从部分金额大、期限长的个人消费贷款与相应属性不匹配的现象引入,提出了“限额限年”的一刀切政策与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月度监测机制。
政策中可知,央妈在贷款人与放款人做出相应举措。
哪里有问题我们就搞哪里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房贷被叫停,居民失去了低息贷款的通道。资金有缺口的人只能通过持证抵押或者其他强担保的方式获得贷款。(买房首付,偿还高息外债)
2.小微贷款风险频发,银行有利用信用卡分期代替授信额度的趋势。(银行分期手续费比贷款利息挣钱)
3.流向不外乎地产,股市,民间借贷以及部分农产品囤货。(手里有资源,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挣钱的人)
4.相信国家统计口径不完全导致该数据有瑕疵。
相关产品参考平安新一贷。
小鱼爱钱 白米Ⅱ级
赞同来自:
简单说几点吧:
1、和消费升级没有关系,因为有信用卡。
2、消费贷款用途很模糊,虽然说是装修,但是那个用途资料非常好弄,装修合同模板一打就出来了。接下来要去买房、投资什么的就随你愿了。有些要做经营的,由于不想收集那么多资料也会直接做消费贷款。
3、现在网贷很多,但是网贷有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用途没办法做成经营,就是贷款投向什么的没法确定,所以网贷的用途基本上会上报到人行为消费贷款,当然,淘宝商家那种经营性贷款除外(占比很小)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与企业主融资难、普通人买房子买车缺首付等等有关系
熊尼子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低头打酱油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香菜拿铁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喷喷喷喷子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首先,消费贷款的增加,我个人认为要看是与什么相对比的增加,了解金融的朋友都知道,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相应的金融数据每年都会增长,与历年环比增加只要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其次,消费贷款就我们银行里面可以分为:信用卡大额分期、公务员消费贷款、购房、购车、购车位、购门面等等,就我所在城市,今年增长最快的是购房贷款和公务员消费贷款。去年十一月份开始到今年九月,我所在的城市,房价犹如冲天炮一样,短短几个月均价从4000直接到达了7200左右,涨的最厉害的时候也是房产销售最好的时候;而公务员贷款虽然受到公职人员不许经商,多部门借款审查的相应压力,很多公务员提前归还,但增长幅度任然较大。
最后,很多消费贷款借款用途被挪用…里面原因不可说哈
玉霸子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