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为什么没有资本寒冬?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P2P

P2P网贷为什么没有资本寒冬?

看到一篇文章http://zhufei.baijia.baidu.com/article/220452,说互联网金融行业没发现资本寒冬,文章称: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今年10月份至少有8家线上P2P借贷平台(或其母公司)宣布完成融资,融资总金额达30亿元人民币。单个月的表现反映不出问题?再往前回顾,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40家左右P2P平台获得风投,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2014年全年P2P网贷平台风投融资金额仅约为30亿元,相比而言,目前P2P网贷平台融资金额已经超去年全年整体水平,增幅达67%。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行业未遭遇资本寒冬?
已邀请:

水长东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要开启胡说模式了。以下内容本人一句也不负责。

因为国家需要。
最近做 P2P 的很多。越来越多。
国家在尽最大努力盘活实体经济。
能放出去的钱已经都放出去了。
再放就要崩盘了。
P2P 虽然体量有限。但是人多力量大啊。
其实国家已经处于对坏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程度了。
这已经是在暗中鼓励了。有些人管这种现象较政策利好。
原因就是 P2P 也算是挽救实体的一根稻草。
说不定就是最后一根呢。
对国家来讲。坏账能怎样呢。
小规模的坏账无非是一次资本再分配。
大规模的坏账国家觉得可以把控。没那么容易出现。
之前在知乎讨论过。
现在是国家需要 P2P 的时候。

是否意味着 P2P 迎来了春天呢?
呵呵
更像是回光返照。
一旦经济回暖。第一个面临洗牌的肯定是P2P。
保一下国家队。小的都杀掉。
为啥?
隐患太大了。
政府没能力监管和把控。容易出事儿。

法律上的洗牌比市场洗牌严酷得多。
不是团购那种可比的。
是一夜之间全死掉。
生与死之间。
只隔着一张纸。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互联网金融之于金融行业如今的发展相当于电子商务之于商贸的2000年。
我国的金融资产规模超过百万亿,而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渗透率仅为1%左右。
电子商务如今的渗透率是10%,已催生出阿里、京东量级的互联网航母企业。
对于远未及天花板的趋势性变革机会,资本从来不会手软。

再对照美团+点评、滴滴+快的、携程+去哪儿,58+赶集,答案就很清楚了,渗透率决定一切。

李晓明 白米Ⅱ级

赞同来自: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泡沫破裂,资金面上的本质就是外面的钱不能持续供血。
但外面的钱分两类,一种是投资者的钱,这种钱不怕高风险但不傻,另外一种钱不是投资者的钱,他们实际上怕高风险但相对“傻”的钱(在互联网金融里面就是贷方的钱)。
这两种钱的不一样,导致互联网金融的泡沫破裂和其他互联网产品泡沫破裂有巨大的不一样。

普通互联网某一领域产业泡沫破裂就是投资者止血离场。
典型案例就是现在的所谓上门洗车,以及滴滴快的之外的打车服务平台。这些普通的互联网产业破灭时候,基本上资方停止供血,然后项目快速失血倒地。这时候,创业者即使是最后捞一笔截留余款(这里面真正属于商户结余款或客户预付款,已经少之又少),也难以补充前期市场投入。所以基本上不做卷余款逃亡,而是体面关门,对于他们来说,下次如果有新项目,如果能再获得资方青睐,还能东山再起。声誉远比这时候能卷的一点款重要多了。
但是互联网金融,在难以为继时候,创业方和资方都对面对一个诱惑,就是一堆贷方的钱在你的手中或控制范围中。这时候不管是挪用延期支付或者套取,对于创业者来说,有的是恶意有的是善意,只要监管不到位,显然会用钱(贷方的而不是资方)来续命(他们大部分人会天然觉得这个不是偷,是借)。如果善意,他们很容易上瘾,最后就是越弄窟窿越大。如果恶意,最后就是做局请贷方入瓮。
也因为贷方这个资金的存在(这个资金因为投资期限等约束,要弄来更多也只要把利率提升就可以弄来新钱),而且这个资金基本上都是很容易超过初始投资方和创业方自己的本金投入。一旦这个资金的监控有偏差,等于互联网金融这个产业的泡沫破局不再是受限于资方供血,而是贷方是否持续不断的贷入。

当资金变成贷方的资金能否持续供血这个产业的时候,这个泡沫就不是传统的互联网某一个产业的泡沫,而是对应庞氏骗局的金融泡沫。

然后我们看类似,泛亚危机,本质是庞氏骗局,但导火索和和今年上半年的大牛不无关系。
庞氏骗局破产本质是从骗来的新钱能否支撑下一轮更高的欺诈。
所以,互联网金融的破产,导火索很高概率是金融行业里面另外一个事件引发。而不是和其他互联网产业那种,仅仅因为风投停止供血就能破灭的。

互联网金融这个东西,如果早破,幸甚,
如果在失控环节下晚破,那就是一场血淋淋的金融洗劫了。

低端叫兽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单就p2p借贷领域而言,之所以能火,本质上靠的是我国金融抑制导致的利率双轨制。

由于银行的牌照管制,利率又没完全放开,市场实际利率,尤其是民间利率和名义利率直接有个较大的差额,这是p2p在国内火的根本原因。而在美国,这两个因素并不存在,行业巨头lending club的成交额远不如国内的平台。

目前国内p2p平台存在的问题,一是久期错配,短贷长投;二是国内征信领域不完善,风险定价困难;三是风险收益不足以弥补刚性兑付带来的风险敞口。总之不看好九成以上的p2p平台。

蔡司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在红色中国,谈及资本,就避不开政治。

政策导向是倾向于通过民间借贷来搅活整个经济转型的水。

08年以降,房地产和股市两个大蓄水池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阈值,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种战术问题并不是决策者们真正关心的。

私有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带来的阵痛,较之现如今的经济环境只重不轻。但还是持谨慎乐观态度。

根本矛盾在于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公有体制的矛盾。这其中,信息不对称是现象也是原因。

从现在的环境和趋势看,泡沫危机甚至可能发生在低通胀时期。当然,这违背最基本的资本原理,但愿这种极端的情况不要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

说到风险,台海局势对于国际的影响没有成型,互联网金融的膨胀空间,短时间碰不到任何天花板。

kimmking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已经寒冬了。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就是因为经济寒冬,互联网金融才没有寒冬。什么互联网金融,目前国家最看重他的方面说白了就是贷款么,这样来保护企业的发展,不然企业的资金链一断裂,会面临很多问题。
中国现在中小企业的高利贷据不客观的调查,高达9成以上,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改变这些问题,会好很多。蛋糕既然这么大,怎么会到寒冬呢?

互联网金融我个人感觉又是一个坑,银行就想转移掉这个坏账的风险,但同时钱归根结底还是在银行里的。一定会死掉一大批企业,夏天没到,冬天怎么来。

默默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以下是po主提到的那位原文作者的回复:
地址:互联网金融没有资本寒冬? 别太高估互联网的魔力
上周我在米袋发布的一篇《互联网金融行业没发现资本寒冬 这正常吗?》的文章,被知乎用户转到知乎提问,探讨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行业没遭遇资本寒冬?对此我非常欣慰--欣慰有人会居安思危,在歌舞升平中关注细微杂音;欣慰不少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发表了看法;当然,也欣慰互联网金融相关话题在牛人汇聚的知乎一直有热度。
但是,欣慰之余,不少同学的讨论也让进一步增加了我的担心。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发表了倾向乐观的观点,而是这些观点过于乐观--乐观得似乎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出现资本寒冬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事。
譬如,回答获点赞最多的同学说(为了保密和版权,故不提ID、不全盘转述、不截图为证,只总结主要观点),“互联网金融如电商,电商渗透率做到10%左右就产生了阿里、京东等巨头,互联网金融渗透率还不到1%,大有作为,资本不会手软”。
朱飞认为这种认识是纯互联网思维,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金融是经营风险的干活,营收来源于经营活动本身,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乎生死。而互联网基本可以总结为经营用户的干活,有了用户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赚钱,哪怕先赚VC的。通俗地讲,互联网可以“羊毛出在猪身上”,金融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么说吧,虽然中国金融存在高度抑制现状,但也诞生了300多家银行,上市大行就有16家,其它如基金、担保、小贷、典当等非银机构也遍布全国,风投想效仿投资电商行业一样投出几家巨无霸垄断互联网金融企业,再从中谋取暴利,根本不可能。
当然,这种看法只是对互联网金融认识、理念上的异见,把时下火热的互联网的“魔力”看得重了些,还不算太离谱。更让朱飞诧异的是,有同学说,“如果互联网金融行业都出现资本寒冬了,那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和互联网都完蛋了,整个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失去了竞争力。”
很明显,这种说法严重高估了互联网的能力,也严重低估了中国金融的壁垒和稳定性。目前,互联网金融仅仅是互联网经济非常小的一部分,接近200万亿的金融市场也不可能被完全或大部分互联网化;在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风控得到落实之前,互联网之于金融还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对接和销售渠道层面,大部分流程还得靠线下网点和人力去完成。
当然,这位答者后续的观点太过荒谬,也就没有辩驳的必要了,但朱飞(微信xjrclub)从中看出一个不太妙的现象:不少互联网从业者自视过高,以为互联网是医治一切的灵丹妙药,可别忘了实体经济才是互联网经济的基础。当前不少O2O创业项目,并无多少科技创新成分在里面,对传统行业不是帮助,反而是一种伤害。最典型的如各种上门、到家服务,它们靠风投资金的补贴打垮了大批传统实体,钱烧完倒掉后给行业留下一地鸡毛。
当然啦,知乎里面牛人多,成熟的人也多,答者中大部分还是认为,寒冬是好事,正好让资方和企业都冷静冷静。至少,“上线仅两三月、累计交易规模仅数百万人民币的新平台,A轮就拿6500万美元融资,(按10%-30%的A轮稀释行规算)估值高达2.16亿至6.5亿美元”之类的疯狂事不要再发生了。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全国一年新增1000多家P2P公司,跑路的有700+,现在是互联网金融热潮,等以后跑路的大于新增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就会进入寒冬。
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P2P公司数据分析,一部分公司是假标,买标的用户数总是那么几十个人,包装下产品,找人傻钱多的投资。一部分是自己缺钱,找个外包技术团队做p2p网站,然后造假标,把钱留给自己用。

刘渝民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互联网金融没有寒冬,
相比o2o,互联网金融天然高富帅。
拿我们平台来说,背靠集团,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平台自成立开始,组建了国际化的团队。挖来了BAT的资深人士,是资深,不是那种两三年的吹牛大王。无论是经验,还是实际落地,他们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市场广阔,几个月的时间,交易额就破了十个亿。
用户需求很强烈,资本想象空间也很大。
从业务上来讲,互联网金融的灵活性也很大。
相比O2O,互联网金融暂时并没有出现资本寒冬。

陈登科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吹牛能当真,红旗早插遍全球了。

风投有很多种,互联网金融也有很多种。谁说p2p就是互联网金融了?

疯坦克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互联网,代表了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金融业是资本流转的通道。
互联网金融,是资本通道的现金生产力部分。
要是这个行业都寒冬了,那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和互联网都完蛋了。
那么,几乎上也就是说,整个国家的各行各业几乎都失去了竞争力。

公子墨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胡说霸道,P2P公司更缺钱。

首先是运营成本太高。P2P公司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生就有互联网基因,大家采用的战法更倾向于快速获客,做大体量,扩大影响力。这是互联网公司的不二法门,因为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瞬间连通了公司与用户,消灭了渠道、地域、时间等限制条件。互联网公司喜欢先打通一个点去快速吸引用户,让后不断的迭代升级,为了吸引用户通常采用补贴用户的方法,例如滴滴送打车券、饿了么送红包以及满20减10等等,P2P公司作为替用户赚钱的平台自然采用高收益率、送代金券加息券甚至现金等方法吸引用户,这使得运营费用极高,很多平台的拉新成本超过1000元。
其他平台不参与这种烧钱的竞争可以吗?不行,这种竞争已经形成了博弈上的囚徒困境,不参与用户都流向参与的平台了,参与就意味着烧钱,看谁前烧的多。这主要是因为P2P公司的潜在用户群是散户决定的,散户专业知识欠缺,无法从财务数据、资金流向、借款人特质、风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等方面判断平台的优劣,何况这些数据很多也并不是公开的,投资人无法获取真实的数据。
投资者在专业能力不足和综合素质偏差的情况下,他们更看重产品的收益率,而在投资者眼中的安全性指标则是平台的广告露出率、保本保息的承诺、软文覆盖率、会员资格证、行业大奖、慈善公益……说露骨一点,这些根本就是说服自己的贪婪心去做赚大钱梦的借口,这些跟投资风险没有半毛钱关系,可是散户喜欢听,他们的无知需要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掩盖自己那颗贪婪的心。
所以好的公司挣着做广告做公关做活动做慈善加会员,差的公司依然可做这些所有的东西,而且他们做的更狠,因为他们差,更需要这些外部性的措施来掩饰内部性的不足,运营费用就这么居高不下。P2P公司缺钱。所以当一家平台说他们已经开始盈利了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一下他为什么要撒这个谎?
另外今年是P2P行业的洗牌年,大量的平台会倒闭,再加上宏观经济也在触底,行业竞争搞得面红耳赤的,正是并购的大好时机,要并购当然更缺钱了。

那么P2P公司怎么解决资金融通问题呢?请关注微信订阅号(heichixs),查看详细内容。

叶无香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认为与其他互联网+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没有遭遇资本严冬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从一出生就带着确定的盈利模式,并且在金融抑制的大环境中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对于资本而言,其成长逻辑和盈利能力是确定的,唯一不确定的是产品和团队。

大王叫我来巡山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题目不成立,现在就是寒冬,而且很快会死掉一批

王平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请不要简单的将 互联网金融与p2p等同。互联网金融细分有很多类别,比如消费信用贷,典型的有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还有传统的理财产品,p2p、股票基金保险等产品。p2p用户可能接触的最多,门槛也最低,所以平台数多接下来会面临洗牌,但它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常见的产品而已,各家基于已有资源建立的消费金融信贷产品才是值得关注的。这类产品风控要求高,门槛高,风控更严,只有持有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巨头才能做,这将会是互联网金融后面几年的掘金点。

银巴克CEO余国华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从“基本面”看,互联网金融的确是一个上升的行业,值得资本追逐。一方面,政策一再近乎袒护地利好,从“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到“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从迟迟不肯出台怕管死了的监管细则。另一方面,互金平台不断增多、互金平台的业务外延不断拓展、平台累计成交额不断攀升,以及参与互金投资的用户越来越多,确实是没有出现寒冬的趋势,但是个人觉得这个行业最终也会迎来寒冬,然后趋于平淡。

[已重置] 白米Ⅰ级

赞同来自:

现在流行着说P2P大部分平台不缺资金端,缺的是资产端。纯属鬼扯,如果不缺,为什么那么高的推广成本?为什么获客成本那么高,在不了解P2P的投资人眼中,P2P就是骗子的代名词。再说了,P2P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信任危机。不然不会那么多平台虚假宣传,夸大背书了。建议大家理性判断。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只是做借贷差价的话对于平台没有多大的意义,关键是如何去盘活和掌控行业领域中的经济信息和效益问题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有寒冬了会让你知道?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