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iPhone X ?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如何评价 iPhone X ?

已邀请:

温酒 白米Ⅰ级

赞同来自:

几天煎熬的等待后,我终于拿到了第一批iPhone X。而经过两天的使用,也算是基本习惯了操作。这篇测评完全是一名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不专业,也不会解读硬件之类高大上的东西,但大概还算能有些参考价值。

1.外观:

作为一名iPhone 3GS起其便始终使用苹果设备的果粉,若不是三星爆炸事件的余威还在,s8上市后,我恐怕要转投安卓的阵营,这一想法在小米mix2上市后更加深了一步。即便Apple发布会结束后也是如此——iPhone X实在没给我带来什么惊喜,指纹解锁的取消更是让我一度差点取消购买的念头。

拿到真机后,我脑海中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值了。

iPhone X颜值是真的挺高的。

首先,锁屏状态时,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刘海是看不出来的。我买的是深空灰色,玻璃背板的覆盖下整个机身浑然一体,既不用担心掉漆,舒油涂层的使用也抑制了指纹的存留。iPhone 7时苹果极力隐藏的天线,这次更是消失无踪了。

解锁后的画面说实话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丑,刘海初看的确不太习惯,但并不很引人注目,考虑到技术限制,不取消前置摄像头和感光器的情况下,这似乎也是唯一的方案。


机身几乎看不出接缝iPhone X拿在手中很有分量,官方放出的重量为174g,比iPhone 7重了30g、比iPhone 6重了将近40g,看上去似乎多的不多,但实际使用时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裸奔的情况下,iPhone X明显更符合我对手机握持感的需求。

当然,iPhone X也不是没有缺点。

我最想吐槽的一点就是,iPhone X后置镜头凸起实在是太tmd高了,几乎是iPhone 6的两倍。


毫无违和感图片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这如同埃尔斯岩般的镜头,我实在不太懂这种设计的意义是什么,起啤酒瓶盖?(虽然是技术限制,但实际上iPhone X的镜头凸起还要超过iPhone 8)

iPhone X的玻璃背板与全面屏价格不低,相比老款也更容易坏些,不买Care+也不带保护套的情况下,机器确实有些灼手。OLED屏所带来的色彩精确度其实肉眼识别差距不大,但烧屏的可能不得不说是个隐患。

配件问题也颇值得一提,iPhone 7时推出的被无数人吐槽的无线耳机似乎并没让苹果回心转意。iPhone X支持快充和无线充电,然而想要达到最佳充电速度,需要另行购买USB-C电源适配器+USB-C至lightning连接线,官网价格将近800rmb,无线充电所需的底座也要500rmb(此价格为推荐第三方设备价格,苹果自家即将推出充电板,价格恐怕只高不低)。相比之下,不涉及核心功能的无线耳机似乎也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没了天线条的iPhone X信号似乎差了许多,玻璃背板也存在些许发热的问题。看来想要兼得颜值与功能,苹果大概还有一段路要走。

2.新功能与使用体验。

发布会上车祸现场般的面容识别其实颇为好用,我个人认为甚至超越指纹解锁。事实证明,苹果既然敢用它替换老技术,心里还是有点底的。很多人用戴口罩的例子来黑,但实际上,指纹解锁不适宜的场合其实并不比面容ID少——例如手上有水,这几乎是我使用前几代iPhone时最讨厌的体验之一。

不过去除home键确实也给老用户带来了不少困扰。例如我至今仍没搞明白iPhone X怎么截图,又查不到任何教程,只好用Assistivetouch临时辅助(刚刚无意中发现原来是音量键和解锁键一起按,吃了没文化的亏)。打开后台也是如此,原本上划关闭后台的设置改成了类似于卸载软件时的长按,麻烦了许多,这是我最难接受的一点。

可以确定的是,刘海也算屏幕的一部分,无论截屏抑或照相,照片中都没有刘海的影子。


我老婆也太美了吧!国产软件中,微信和支付宝的反应很快,不仅显示完美,面容ID付款也可以使用(包括同属阿里旗下的飞猪在内,大多数购物类软件即便显示没有问题,却仍无法支持新的面容ID)。而社交软件中,用户量较少的知乎适配还算完美,反倒是微博,上下挂着两条碍眼的黑边,整体显示比例还不如iPhone 7。

相比常用的社交软件,游戏的反应还要再差一些,大多数独立游戏都仍如微博一般留有两条黑边,较影响游戏体验。网易的荒野行动倒是适配完美,但从其操作模式上绕开刘海的行为能预料到,所有将虚拟按键放在刘海处的厂商怕是都要在这方面伤些脑筋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游戏性能方面,面对荒野行动这种大地图百人同时在线的高画质游戏,iPhone X也不存在丝毫卡顿,似乎远未达极限。游戏原本的高优化加上iPhone X本身的超强配置,即便超远视距,效果也好的惊人,可见最新的A11仿生芯片确实能力不菲。

动画表情很有趣,但也仅此而已。至于其相比Faceu之流有什么技术上的差别与进步,作为普通用户其实看不出也并不会深究。相机中新增的人像摄影的厉害之处很早就有人提过,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总体来说,软件缺陷随着更新基本都能解决,硬件缺陷瑕不掩瑜,远远盖不住iPhone X的精致。8388起的高价可以接受,但若算上各类配件,成本也属实不低。作为多项技术的首秀机型,是否选择尝鲜,其实还是件仁者见仁的事情。

然而不得不承认,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新科技所带来的诱惑并不亚于毒品。

十年过去了,iPhone仍是体验新科技的最好选择之一。





PS.一张老婆照片福利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近年来网络上对苹果产品的评价陷入了一种『找茬式』的评价方法。就拿去年的 MacBook 来说吧,听说变薄了?索尼十年前的产品就比你薄了(虽然 vaio 已经倒闭了)。听说边框变窄了?我戴尔 XPS 三年前就这样了(虽然 xps 为了窄边框把摄像头放到了屏幕底部导致视频通话只能拍到大鼻孔)。听说苹果做了个 TouchBar?我联想两年前就有看起来差不多的东西了哼。虽然一个是具有独立芯片能独立运行并且第一次把基于 ARM 和 Intel 的系统整合到一起,另外一个就是个 LED 灯条,但是两个看起来不是差不多嘛,苹果真是没创新,这都要抄。

同样的,这种『找茬式』的评价也在 iPhone X 发布之后充斥在各种媒体上。你有全面屏?『抄小米 mix 的吧』。你有人脸识别?『安卓四年前玩剩下的了』。你有 OLED 屏幕?『求着三星人家才卖给你的吧』。无线充电?『我们都玩腻的东西你们还当宝贝呢』。更别提那个刘海了,『我虽然不买,但是看见你们这些果粉和个傻子一样这么丑的手机还排队去抢,我都气得跺脚』。
有很多不怎么关注科技行业的人看多了那些评论可能就会想,『既然苹果毫无创新,还总是捡别人剩下的,怎么还没倒闭呢』。不仅没倒闭,股价还一路高歌猛进,距离成为第一家市值万亿的公司近在咫尺。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叹科技届的风向变幻之快。就拿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星来说吧,Galaxy S5 虽然实现了销量突破,但在设计创新上都乏善可陈,被大家嘲笑是『塑料の魔术师』,口碑跌倒谷底。S6 虽然材质上有进步,但设计毫无亮点,反倒是双曲屏版本的 S6 Edge 让大家有点新鲜感。三星灵敏的市场嗅觉发现了这点,于是 S7 将双曲面作为主打机型,实现了口碑的逆转。再加上 S8 双曲面加全面屏的设计,三星终于彻底摘掉了这么多年的『苹果跟随者』的名字。
而苹果呢,虽然乔布斯去世之后,苹果没创新的论调就一直都有,但爆发点还是在 iPhone 7 发布前后。苹果打破了两年一变设计的传统,没有拿出全新设计的 iPhone,再加上 新的 MacBook 也被诟病创新不足,而且还涨价了,苹果一下子就成了毫无创新利欲熏心的奸商。
三星的口碑逆转和苹果的光环消失几乎都是这短短两年之间的事,那么 iPhone X 能不能让那些持有『苹果无创新论』的人闭嘴呢?那么就让我们来说说 iPhone X 吧。在这之前,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 iPhone X,那就是『激进』。是的,激进,在苹果身上久违了的一个词。

[h1]iPhone X notch · 刘海[/h1]
是的,要说 iPhone X,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这个侵入了屏幕的缺口。苹果管它叫 sensor hub,说集成了好多高科技的感应器。普罗大众给他起了个昵称『刘海』,说它丑。
在我开始给这个刘海『洗地』之前,我想先说另一个东西,窄边框。
在全面屏这个潮流之前,窄边框可以说是众多厂商的极致追求了。大家都要比拼侧边框的粗细,以及屏幕和边框之前黑边的大小。在这样一种对『细』的追求之中,iPhone 岿然不动的粗大边框从『好鸡巴粗』变成了『边框能跑马』再到后来的『能停航母』。你不得不感叹科技进步得如此之快。
但是仔细一想,窄边框除了提升误触率之外,给用户带来了什么真正的改变吗?好像确实没什么吧。最大的用处大概就是拍真机照的时候显得好看一点。但是你听过 iPhone 用户抱怨边框粗吗?很少吧。为什么?因为用户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注意力是会集中在屏幕显示的内容上的。而不是一边刷微博一边仔细端详这个屏幕边框的粗细。
同样的,对于 iPhone X 上的这个刘海,当用户真正用起来的时候,他们也是不会去注意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评测里都提到,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连他们自己都惊讶地发现自己几乎不会在意这个刘海的存在。
所以没买的 iPhone X 人会觉得,你们看不到那个刘海吗,你们怎么能忍啊!而对于买了 iPhone X 的人,看得到,但是注意不到。
有个心灵鸡汤是这么说的,白纸上一个墨点,有的人只看到这张纸被弄脏了,而有的人却能看到墨点之外还是一片干净的白纸。这个刘海就是 iPhone X 全面屏上的那个『墨点』,你想怎么看它呢?(为了给这个刘海洗地我连心灵鸡汤都用上了我真的很拼)

那么这个刘海的设计有什么优点呢。(是的我甚至觉得这个刘海设计是有优点的)。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从『观感』上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屏。
如果苹果为了把屏幕做平,而保留上额头会是什么效果呢:

是不是瞬间觉得还是有刘海好?人眼对于视觉的感受是很微妙的。你们只看到了刘海,却没看到刘海两边的屏幕。这种设计让屏幕延伸到了手机的最顶端,完全覆盖了四个角落。这样一来保证了上下设计在视觉感受上的对称,而且会让人觉得这个手机正面全部都是屏幕,只不过中间缺了一小块。而保留上额头的做法,则完全没有全面屏的震撼感。

第二个优点,也就是iPhone X 激进的体现。那就是屏占比一步到位。

iPhone X 基本上把所有可能做成屏幕的地方都做成屏幕了。以至于我看惯了 iPhone X 之后,再看 Galaxy S8(个人认为现在最好看的安卓旗舰),会觉得这不就是上下边框窄了一点的普通手机么。
今年出现了一大群拿着18:9屏幕自称全面屏的安卓手机,这也给正面和背面指纹之争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原因嘛很简单,正面放不下了啊……这也让 Google 开心了一下,推了一万年的虚拟键大家终于要用了。
但是如果思考安卓旗舰下一步进化的方向,很明显这个下巴是多余的。如果去掉下巴只保留额头,整机的不对称感会非常强烈,很不协调(说的就是小米 mix 夏普 essential phone 那一批)。所以我预测,在安卓旗舰开始去掉下巴的时候,上额头很可能也会采用苹果这种保留一块缺口给摄像头的设计。

iPhone X 通过折叠 OLED 屏幕实现了『无下巴』设计第三点(我还能掰出第三点连我都佩服我自己),也是听上去最牵强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为了『品牌认知度』
在这之前,iPhone 的圆形 Home 键就是 iPhone 的标志。几乎没有其他厂商敢去用相同的形状。为什么?因为 Apple 这个品牌太强势了,如果你用了相同的设计,只会被当成抄袭者。那么现在 Home 键消失之后,iPhone 新的标志是什么呢?苹果给出的答案就是这个『刘海』。
其实你看看苹果给出的宣传材料就知道了,官网毫不避讳的给这个刘海全屏特写。在官网以及 iOS 里使用的 iPhone X 标志,甚至放大了这个刘海的比例。包括现在媒体上对于这个刘海无数的讨论,其实都是在帮助苹果把这个设计与自身的品牌烙印在一起。是的,这个『刘海』就像是 iPod 时期的白色耳机,MacBook 的发光 LOGO 一样,是未来 iPhone 的标志了。

iPhone X 标志放大了刘海的比例

[h1]iPhone X · FACE ID[/h1]说完刘海,自然就要说 Face ID。我是一个接受新技术很快的人,所以我对于 Touch ID 的消失没什么留恋。
现在对于 Face ID 的指责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人们对于一个陌生的新事物的抵触。比如他们会说,『刷脸就能解锁,那你睡觉的时候别人不就能解锁了吗?Face ID 真垃圾还是指纹好』。你告诉他,Face ID 要求人睁眼看手机才会解锁,他们就会说『那你睡觉的时候,别人把手机放在你面前,然后叫醒你,你一睁眼不久手机被解锁了吗?Face ID 真垃圾还是指纹好』。通过不断添加特定条件来创造出一个 Face ID 会失败的场景,并不能证明这项技术不够好。比方之前这个场景里,解锁睡着的人的手机用指纹不是更容易吗?
在此我没有兴趣去对比二者的成功率或者解锁速度,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两种解锁方式背后的交互逻辑。Face ID 比 Touch ID 更先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更安全或者解锁速度更快,而是因为 Face ID 是在『做减法』。
为什么指纹解锁会流行起来?因为按一下指纹比输入 6 位的解锁密码更快。所以每个人都更喜欢指纹。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把手指放到指纹上进行识别』也不是一个自然的动作。而 Face ID 则真正做到了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保护用户的数据。
从 iOS 11 开始,锁屏界面其实已经不再单是锁屏界面了。它现在的角色应该被称作通知中心更合适。苹果希望你在点亮屏幕的一瞬间就能在这里看到你收到的消息。而在这个过程中,指纹识别其实在交互逻辑上已经有很多冲突了。
最简单的,如果你要打开一条通知,你需要①点亮屏幕②滑动通知打开③验证指纹解锁。虽然苹果有通过『抬起唤醒』和『按下 home 解锁』等方式来试图简化这个过程,但都不如 Face ID 来得彻底,点亮屏幕,打开通知。Face ID 让很多操作都简化了不少。

Face ID 可以自动填充用户名和密码,无需用户操作当然了,说了这么多 Face ID 的好,也并不是说 Touch ID 有什么不好。但是嚷嚷着没有指纹不买的人,总让我想起若干年前那些说没有实体键盘不买的人。

[h1]iPhone X · 屏幕[/h1]这次苹果的屏幕是自行设计,三星代工。于是我总是时不时地看到这样的言论,『iPhone X 的屏幕肯定没有三星好啊,不然三星还卖什么』『三星肯定都是把最好的屏幕留给自己用的,怎么会卖给苹果』。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应该是完全不了解产业链吧。三星电子(卖手机那个)和三星显示(给三星苹果生产显示屏)分别是不同的子公司。三星显示不会为了另一家子公司牺牲自己最大客户的利益。
说三星显示为了保护三星电子的利益只给苹果二流产品,有点像说 OPPO 为了保护 Vivo 的销量自己只卖二流产品一样。至于说会被三星掐着脖子限制供货,估计这些人没听过『合同』这两个字吧。其实『被三星掐脖子』这种说法本身就挺可笑的,明明是自己下订单量太小优先级不够,拿不到货,反而觉得是别人要针对他一样。

扯远了,继续说屏幕。那么这个屏幕素质怎么样呢?专业评测机构 DisplayMate 给出非常高的评价:

According to DisplayMate, the iPhone X has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high performance" smartphone display it has ever tested. iPhone X matched or set new smartphone display records in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highest absolute color accuracy, highest full screen brightness for OLED smartphones, highest full screen contrast rating in ambient light, and highest contrast ratio. It also had the lowest screen reflectance and smallest brightness variation with a viewing angle. iPhone X 在以下类别里创造或持平了最高纪录:最高的绝对色彩准确度, OLED 屏幕里最高的全屏亮度,最高的对比度,最低的屏幕反射率,在不同角度下最小的亮度差异。

下图为Note 8 IPhone X 色准曲线。可以看到 iPhone X 几乎和标准曲线完全重叠。而 Note 8 则有微小的差异。当然了,这也有 iPhone X 色彩管理的功劳,iPhone X 会根据文件类型自动选择 sRGB 或者 DCI-P3 模式,从而实现更准确的色彩。

色彩准确度:Note8(左)和 iPhone X (右)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三星做了那么多年OLED 怎么一上来就被苹果超过了。其实也不难理解,三星给苹果代工了那么多年处理器,哪代猎户座超过了苹果 A 系列处理器的性能了吗?
DisplayMate 评测总结是这么说的:这块屏幕从视觉效果上几乎找不出任何缺点,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这块屏幕很可能比你见过的任何手机屏幕、显示器或高清电视都要好上一大截。
(写得这么不含蓄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收了钱,结果上他们官网一看,那种朴素的理工直男气息扑面而来,我的疑虑立刻就消失了)

[h1]iPhone X · 交互[/h1]去掉 Home 键意味着在 iPhone 上使用了 10 年之久的交互逻辑也要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细长的控制条,可以快速实现之前 home 键的各种功能。有的人觉得这让 iPhone 的交互变得复杂了。其实并没有,看下图

两种 iPhone 交互对比可以看到,苹果将原来 home 键的功能分解成了不同的手势,使其适应了新的界面。好多人抱怨这学起来太麻烦了。我不禁感叹,苹果到底把用户惯成了什么样子啊。这是 10 年来苹果第一次改变 iPhone 上的交互方式。说真的,10 年学一次怎么用新手机真的是不可想象的麻烦事儿吗?你还记得你十年前第一次见到 iPhone 的兴奋感吗?你惊呼着这一个按键就能完全操控手机,乐此不疲地用双指缩放刚拍的照片,那时候学习用新 iPhone 是一件新鲜而激动的事。那么就不要觉得学习用 iPhone X 是一件麻烦事儿吧。

其实在看到 iPhone X 上这个控制条的第一眼,我立刻就想到了 iOS 在 iPad 上的多任务界面。在 iPad 上拖动多任务时,也会有这么一个控制条出现在窗口的顶部。
这样一来 iPhone X 的设计理念就很清晰了。每一个应用程序其实就是一张卡片,按住这个控制条就能移动这张卡片,左右滑动切换卡片,上滑收起卡片。整个操作是非常合乎逻辑的。

说到这里我还有点私货想说,明明 Android 虚拟键搞了这么多年,结果呢,搞的是个啥?就是把三个实体键照搬到屏幕里?除了占屏幕空间有什么其他用处吗?怪不得安卓厂商都不领情呢。希望 Google 看到 iOS 之后明年也能做点交互上的创新吧。

[h1]iPhone X · Apple GPU 和内在的巨变[/h1]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甚至 Apple 自己也没怎么宣传的地方,那就是这次 A11 的 GPU 是完全由苹果自己制造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今年(17年)四月份的时候,Apple 芯片的 GPU 提供商 Imagination Technology 宣布苹果将在两年内完全停止使用 Imagination 的芯片,然后股价暴跌大幅裁员然后被收购的 drama 吗?结果,这才过了不到半年,苹果就拿出来了完全由自己设计制造的 GPU,并且依然比去年的 A10 GPU 快了30%。感受到 Apple 恐怖的研发能力了吗?
在最近一次采访中,Apple 负责硬件工程的副总裁 Dan Riccio 说到,iPhone X 的研发其实从 2014 年就开始了,而在去年(16年)11月左右便已经定型。而这段时间不正是苹果被骂没创新,被各路媒体唱衰得最起劲的时间吗?默默攒了个大招却又不能说,一定憋得很难受吧……

iPhone X 还能说的还有很多,迄今为止最小的双层 PCB 主板、在和 iPhone 8 相近的机身里塞进了比 iPhone 8 Plus 还大的 L 形电池、自行设计的图像传感器能拍摄许多高端相机也无法拍摄的 4K@戴征武 FPS 视频、从双色闪光灯到四色再到今年的 Slow Sync Flash、打破 DxOMark 记录获得了101分得拍照效果、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景深摄像头,当然,怎么能忘了刷爆社交媒体的 Animoji。

发布会上每年都会说一遍的迄今为最好的 iPhone ,今年显得无比诚意。

图:MacRumors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关于Face ID的各种无脑黑:

1. 别人睡觉的时候就可以解锁别人的手机了

苹果不会要求你睁着眼才能解锁?苹果的官方介绍里用FaceID是得看着手机屏幕的。你想想你是让一个睡着的人睁开双眼难一些还是用Touch ID碰一下大拇指难一些吧。

2. 化个妆或者卸个妆就没法解锁

Face ID用的是三维深度信息识别的,所以理论上皮肤阴影颜色什么的都是无关的。甚至睫毛都不会产生影响。

3. 用手机付款的时候,脸一对着屏幕就付完了,想后悔都来不及

苹果不会在这些场景上加一个确认按钮?

4. 晚上脸都看不清肯定无法解锁

iPhone X的dot projector和flood illumination(谢谢评论区补充)相当于闪光灯,会用红外光把你的脸照亮,只是你看不见而已。

5. 别人拿你的手机远远的就把你手机解锁了

加个距离限制还要多简单?更何况现在的3D摄像头技术并没有办法再那么远的情况下获得足够清晰的图像。



真心每次看到朋友圈转发这种无脑黑的文章都想拉黑了,到底是谁给了那些人认为自己比专业的工程师还要牛逼的自信心的?一副“就我和我转发的文章的作者参透了宇宙运转的奥秘,你们其他人都是傻逼,多学着点”的嘴脸,想想就恶心。


另外,别说那些无脑黑都是段子了,我看他们有的写的比我还认真。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为什么顶上去的全是逗机灵,认真分析的都被折叠了,长此以往知乎不知。

外形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工艺的限制决定了苹果也难以在外形上有重大突破,三星也只是玩了个曲面屏,然后分分钟就都被mix给秒杀了,但是在大家冷嘲热讽的时候,苹果站到了另一个高度。

把那个深度摄像头和处理芯片塞进手机里,而且只占那么小的空间,内行眼里这已经是壮举了,深度摄像头和神经网络芯片加上软件算法,在AR,face id,物体手势识别上的体验,碾压现在的竞争对手。(不要说什么lumia950的虹膜识别,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

可以想象背后的各种巨额收购和产业链整合,在这个领域苹果走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位置,一旦这个产业爆发……。这才是苹果的实力,把工业级专用设备量产到平民级,而且做到简单易用。不是搞搞什么一体陶瓷,加几个摄像头就能比的。

但现在这个对于普通消费者,刷刷微信微博,打打农药,基本没有体验上的优势,从这个刘海可以看出,苹果这次把它的作用凌驾于设计上了,其决心可见一斑。

其他人都在炒作机器学习的时候,苹果这次掏出个成品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更:


鉴于有人可能会说截图说明不了什么,我添加了几张iPhone X和4.7寸iPhone App显示效果对比的照片在相应内容旁边

-----------------------------------------



先说点题外的。



第一次实名公开diss知乎用户


一,开局嘲讽


此问题为评价iPhone X,而此位答主开局便一脸莫名的优越感对iPhone X以及其潜在用户和喜爱者进行三连嘲讽,在评论区也不少类似言论。如图





不知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种说话方式存在素质问题和教养问题。我买了我喜欢的东西当宝了有什么问题吗,我喜欢的东西我自己当然会觉得比别的好呀啊…然而在这位答主嘴里我要是有这种思想就成了智障。



二,自动脑补用户体验。

2.1 全面屏app适配方面:


此答主明知且承认App适配问题只是暂时的,却依然拿上市前的适配问题来作为所谓的用户体验。当然,也拿了不少适配后的app与安卓全面屏显示以及操作逻辑上见仁见智的区别作为料来嘲讽。


例如王者荣耀的适配问题都可以拿来黑,傻子才会认为王者荣耀在X上市后还会长时间这个样子吧?






可事实是,上市后不到一周王者荣耀已经完成适配,并不觉得适配后显示面积如此答主说那样比iPhone8小。

如果此答主知道这游戏会适配,有何理由还拿来支撑该答主的观点?


“我的回答:请参考本答案第三点”,好,我们来看看他答案的第3点

exo me?...跟适配问题有毛个关系?
倒是利用嘲讽的语气跟素质问题有不小的关系。

2.2 手势操作逻辑方面:


部分安卓手机底栏虚拟按键可以无需太多的操作去隐藏,然后使用第三方APP进行手势操作,然而对于诸如三星索尼一类的安卓手机这样做的麻烦程度并不低,国产机算安卓,国际品牌不算安卓?对于使用这些品牌的安卓用户来说,考虑到折腾成本(提醒一下,成本不等于钱),苹果的操作逻辑是否更优?何故一棒子把安卓推上天?何来安卓拥有绝对优势一说?我喜欢吃速冻饺子,我选个信赖的品牌,买回来白水煮好了就吃,你觉得饺子要自己买面粉回来擀皮买肉做馅儿更好吃那也没法,可是你一边吃还一边一脸优越感地乐呵着说别人智障是否合适?


还拿类似“我没用过就不许说烂?那你没用过也不许反对我说它烂”抖机灵的言论来逗乐观众。气氛一下就活跃了呢。

2.3 软件设计规范方面


该答主回答如图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苹果给出的UI设计方案里,刘海占用的更多的是状态栏的位置吧?影响到屏幕多少显示面积了?“显示内容比iPhone 8还小”,emm.我们来看一下iPhoneX和iPhone 8 plus的显示效果对比

(图片取自另一位答主,若有侵犯,我会及时删除)
从图里很明显看得出来iPhone X的显示内容比iPhone 8 plus多出不少,难道iPhone8显示得比8plus还多吗。滑稽脸,该答主这一句“显示内容比iPhone 8还小”是不是无稽之谈?

考虑到有人可能会说“人家说的iPhone8,你搁这儿拿8plus截图比什么比”“一张截图能说明什么?”(评论区确实有人这么说)之类的话,我们再直观点,贴几张iPhone X和4.7寸iPhone的显示对比图(感谢朋们友提供的照片!)






emm…我之前贴8p的截图对比是为了说明iPhone X的显示内容再小也不可能比8小,去反驳我挂的这位答主。这几张照片大家都看得出来,iPhone X的显示内容究竟是不是如那位答主说的那样比iPhone8小。



2.4 最搞笑的来了!


戴口罩无法使用面部识别!!这一点在该答主眼里也是可以拿来踩苹果的。

不知有没有人戴上眼罩黑虹膜识别,或者戴上手套黑指纹识别呀~

三,答主在与别人辩驳的过程中在面对对方有理的情况下,要么不予回答,不了了之,要么将别人的回答折叠或者删除,如图


也不止我一个人发现很多有理反驳的评论被折叠被删除


将这些回答折叠后呢,又屁颠屁颠跑去嘲讽那些因为自己没素质的表现招来的没素质的回应,最搞笑的是如下

说别人指出他无脑黑又指不出黑在哪儿,指不出黑在哪儿?在折叠区呀,在“删除区”呀


说别人被他逐一反驳后,没招了?逃跑了?EXO ME?摆着那么多不予回应的评论和不了了之的辩驳,以及删掉,折叠掉别人那么多的评论,到底是哪位怂了?滑稽脸。


所以这位答主是要么是脑回路不够清晰把自己绕进了圈子,要么是在自己打自己脸,当然后者可能性更大,毕竟答主说话本来就没素质还去嘲讽别人没素质已经打过一次脸了嘛。

四,回到该答主回答的内容本身


该答主原回答里列举了十来条,总结下来无非以下几点内容


4.1 iPhone X,买iPhone X的人和喜欢iPhone X的人简直就是笑话


4.2 iPhone X上市前App适配没做好,辣鸡手机,以后会适配?我不管,反正就是辣鸡手机,你们这些果粉都是个笑话!


4.3 iPhone X的手势操作逻辑赶不上安卓的操作逻辑,你们也不许觉得iPhone X的操作逻辑好,不然你们就是个笑话!


4.4 我可以对你表现得没素质,但你不能这样对我,不然我就要,我就要,我就要嘲笑你没素质,哼!

五,点个赞同轻而易举,评论反驳慢慢码字,在这种情况下,该答主原回答里评论区反驳的人比点赞的还多那么多,况且还有不少的评论被该答主折叠被该答主删除哦,这位答主真不知道为什么?


………………分…………割…………线…………………

好,现在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本身,iPhone X到底怎么样

1,外观设计方面(除采用全面屏以外),ID设计没有进步,这一点给不了太好的评价

2,全面屏的设计,视觉效果很震撼,观察其四周上下左右边框,是目前最对得起“全面屏”这三个字的手机(之一)。虽然刘海做了妥协,但是其带来的三维面部识别相关功能使这样的妥协变得非常值得,毕竟就算不为了这个功能去添加大量组件,把“刘海”变成“美人尖”也带来不了什么,要么就只能保留额头,个人觉得刘海是在种种权衡下相对较好的方案。

3,操作逻辑方面,这是苹果在这么多代iPhone以来第一次去除home键,无疑是一种尝试,并且这样的操作逻辑替换home键操作也没什么问题,剩下的也就是用户去改变使用习惯而已,当然,有人喜欢就会有人不喜欢,没啥意外的。

4,相比较其他“全面屏”产品,抛开系统之间的争议,就设计本身而言,三星S8,note8都是很厉害(很牛逼)的产品,小米Mix2也很不错,都能带来很震撼的视觉效果,各个厂商各个方案的取舍都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也带来了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嘛。

有人认同我的观点就有人反对我的观点,正常,不同的观点,就算我不认同,都值得尊重,我都尊重。

最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必要喜欢一样就要去踩另一样,也没必要因为喜好不同而去嘲讽挖苦别人。


(注:此回答我不主动折叠,举报或删除任何评论)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壁纸链接附上:
长颈鹿和猴子 壁纸-堆糖,美好生活研究所
另外叫我大哥的各位。。。哪个大哥用这么萌的壁纸啊喂!
------------------------------------------------------------------------
开箱前满满的兴奋……仿佛自己成为了见证苹果辉煌历史的一员呵呵哒
想起了California游玩嬉戏的快乐




大大的屏幕 再也不怕眼睛痛了!








激活5小时后……正在刷着知乎呢……




这贯穿天地的绿线是什么鬼?



为什么每个页面都有?任主页划来划去,我自岿然不动?为什么背景里还有那么多横的小绿线?要原谅它吗?




呼叫siri试试 …你听到我对绿线的呐喊了吗?





开机重启大法无效
默默录下几段视频
默默抹去数据
明天去店里退了吧……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从屏幕角度来说,iPhone X 是苹果史上最伤眼的移动设备。iPhone X 是苹果第一款使用低频 PWM 调光的移动设备,长期使用对眼睛有一定伤害。
如果大家要换 iPhone,lucky 酱推荐 iPhone 8/8P。

屏幕指标中有一些很容易查询到,比如 PPI、对比度、最高亮度。有一些指标很难查询到,但非常重要,比如应用了何种调光方式。
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我们能看到菜单、装潢、服务人员态度,但后厨里有没有用地沟油,我们就看不到了,但对我们的健康来说,这非常重要。

当然,你肯定会疑问:什么是低频 PWM 调光?为什么对眼睛有伤害?
lucky 酱会非常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保证大家都能明白~

[h1]一、什么是频闪?[/h1]频闪是指人眼可以感知到的明暗交替变化。
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
  • 一是有明暗变化
  • 二是交替速度能被人眼感知到


一般来说,像 50Hz、100Hz 这样的低频,属于可被人眼感知到的交替速度,对眼睛有害。
而像 5000 Hz、10000 Hz 这样的高频,属于不可被人眼感知到的交替速度,对眼睛基本无害。

人眼是在自然光下进化出的感觉器官。当光线进入眼睛时,眼睛会根据光的强弱自动调节瞳孔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通量。
随着电灯诞生,人造光源出现后,频闪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日常使用的吸顶灯、台灯、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都算是人造光源。
如果人造光源有频闪(即被人眼察觉的明暗交替),就会导致眼睛的过度调节,从而引发眼疲劳。如果长久面对有频闪的人造光源,就会对视力造成损伤。

人造光源对视力的危害,常常被人们忽视了。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和甜品不能多吃,否则会发胖。因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甜品这种工业食品是近一百多年才发明出来的。而我们的饮食消化系统,却和几万年前的祖先相差无几。如果谁把甜品这种高热量工业食品当做主食,就会迅速发胖。
同样的,在我们的进化史上,视觉系统一直都是在自然光源下工作的。电灯诞生至今,也不超过两百年。
而到今天,各种有频闪的屏幕,却成了我们日常面对时间最长的人造光源。
甜品虽不健康,但我们不会把它当主食,只是偶尔过过嘴瘾。但我们这一代人,却终日离不开手机、电脑屏幕,这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
这种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危害,必须重视。

在我科普频闪带来的伤害时,常被问到这两个问题:

1. 为什么白炽灯没有频闪



白炽灯是历史相对久的人造光源,在频闪上不用担心。
在中国,交流电变化频率是50Hz,电源电压的幅度会以 100Hz的速度变化。100 Hz 是低频,但为什么白炽灯没有频闪问题?
因为白炽灯的亮暗变化非常小,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所以没有频闪。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站在一面有窗的屋子里,如果拉上隔光窗帘,屋子就会暗下来。
如果一个显示器用 100 Hz 的PWM 调光,相当于每秒钟开闭窗帘一百次,人眼在这样的变化中会过度调节,引发视疲劳。
而白炽灯的亮暗变化很小,相当于每秒开闭窗纱一百次。拉上窗纱,屋子里的光线也不会减弱多少,不构成明暗变化,也就没有频闪问题。

2. 为什么刷新率和频闪无关

有人会问:我的显示器是 60Hz,即使是高端的电竞显示器,也才 120 Hz,是不是说它们都有频闪?
完全不用担心。
这里存在一个误区,这个 60 Hz,指的是屏幕刷新率,是屏幕的图象每秒钟重绘多少次。屏幕刷新并不会带来明暗变化,也就没有频闪问题。
还是沿用上面窗户的例子,刷新率 60Hz,相当于每秒钟换 60 次窗户玻璃,这不会影响照进屋内的光线强弱,不用担心。

[h1]二、屏幕常见的调光方式有哪几种?哪些会带来频闪?[/h1]

我们使用手机和电脑,都能调亮或调弱其亮度。在调节亮度上,最常见的有三种调光方式:
  • 高频 PWM 调光
  • 低频 PWM 调光
  • DC 调光


从眼睛健康角度考虑,DC 调光>高频 PWM 调光>>低频 PWM 调光

很多眼睛敏感的人,抱怨使用差的显示器能感觉到画面的闪烁,这种闪烁的罪魁祸首,就是业内臭名昭著的低频 PWM 调光。

  1. DC 调光
先说最好的 DC 调光,这是直流电调光技术,在任何亮度下都没有频闪问题,最健康。
除 iPhone X 外所有的 iPhone,均使用 DC 调光。



2. 高频 PWM 调光

现在液晶屏都用 LED 做背光源,LED 的开关速度很快,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开关(微秒级别)。
因为 LED 的这个特性,只要其电源是脉冲源,就可以通过改变脉冲宽度的方式来调节亮度强弱。这种调光方式就是脉宽调制(PWM)调光法。



一个 10000 Hz 的高频 PWM 调光屏幕,就相当于每秒闪烁一万次。
我们知道闪烁是不好的,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只要我跑得够快,寂寞就追不上我」。
同理,只要屏幕背光闪得够快,我们人眼就察觉不到,理论上对眼睛也没有明显的伤害,比低频 PWM 调光好很多。

把这样一块10000Hz的屏幕亮度调低,本质上,是在每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屏幕亮的时间变短,暗的时间变长,最终就实现了屏幕变暗。

像苹果 MacBook Air/Pro,就应用了高频 PWM 调光方式,实测在 10000 Hz 以上,也非常安全。

3. 低频 PWM 调光
什么样的频率,就算是低频 PWM 调光了?
国家对护眼台灯的标准是,频率要高于 3125 Hz。如果你要求严苛,使用 PWM 调光的屏幕,最好也在 3000 Hz 以上。
不到 400 Hz的,肯定算是低频 PWM 调光。
我个人眼睛比较敏感,1000Hz 以下的 PWM 调光屏幕,都不会用。


三、为什么 iPhone X 让我失望

苹果一度是超出业界标准的。在大众能看到的地方,它做得很好;在大众不熟悉的地方,它也做得很好。

比如笔记本电脑,我测过很多笔记本的屏幕,都是频率不超过 400 Hz 的低频 PWM 调光,比较伤眼。
而苹果的笔记本产品,虽然也是 PWM 调光,但都是 10000 Hz 以上的高频 PWM 调光,非常良心。

手机 AMOLED 屏幕一直以来的问题,就是使用低频 PWM 调光。
这个问题在我们圈子里讨论过很久,像我们这些用惯 DC 调光显示器的人,用久了 AMOLED 手机屏幕就会不舒服。

以苹果在 Mac 电脑屏幕的优异表现,我们都期待它能推动产业进度,至少拿出高频 PWM 调光的 OLED 屏,消灭低频 PWM 调光 AMOLED 屏这种害群之马。

但 iPhone X 实测下来,是 240 Hz 的低频 PWM 调光。
此前苹果出的 iPhone 和 iPad,均使用 DC 调光;Mac 笔记本产品则使用高频 PWM 调光。
240Hz PWM 调光的 iPhone X 屏幕,是苹果史上最伤眼,没有之一。

PS: 低亮度下的低频 PWM 调光屏,是最伤眼的。低亮度下,其脉冲有更高的占空比,比低占空比(屏幕高亮度)更伤眼。
低亮度下的 AMOLED 手机屏,堪称瞎眼屏。

用心科普之作,欢迎点赞支持~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iPhone X 是一部具有双重身份的产品,一方面它站在了前几代的肩膀之上,所以起点就很高;另一方面,它又颠覆了我们对已有 iPhone 的认知,成为一款“前无古人”的崭新 iPhone。所以当你把它拿在手里的时候,也许会觉得陌生和新鲜,但同时也有传统和怀旧的成分在里面,这种新旧交织的复杂情感,使得 iPhone X 与众不同。
对这样一部产品的评测也是复杂的,它带给我们的新鲜感是过往任何一部 iPhone 所不能比的。一种奇怪的感觉是,当我再用回 iPhone 7 的时候,居然不适应了,足见 iPhone X 的改变之大。
[h1]最佳 iPhone 尺寸[/h1]
自从 iPhone 进化为 4.7 和 5.5 两个尺寸后,买哪个尺寸的讨论就从来没有断过,实在是因为二者都不完美,而 5.8 英寸的 iPhone X 一出现,这种讨论立刻可以停止了——不考虑价格因素,这是最佳 iPhone 尺寸。
无论你笃信“单手握持才有操作感”的信条,还是“屏大就是好”的拥趸,iPhone X 二者得兼。虽然可视面积达到 5.8 英寸,但是机身尺寸却介于 4.7 和 5.5 之间——你之前肯定想象过这么一个平衡尺寸。
账面上来看,iPhone X 比 iPhone 8 Plus 短了 15mm,窄了 8mm,由此带来单手操作的黄金尺寸。
不过有些人要奇怪了,为什么机身没有 iPhone 8 Plus 大,但屏幕尺寸却增加了?
因为屏幕尺寸是用对角线距离量出来的,所以 iPhone X 的全面屏由于采用 19:9 的“带鱼屏”,所以屏幕向瘦长方向发展(截屏一比就知道),换个说法就是,相比 iPhone 8 Plus,iPhone X 的屏幕虽然窄了,但却长了,因此对角线距离增加,屏幕尺寸更大。
iPhone X 瘦长的机身拿着确实舒服,这一点 iPhone 7/6 Plus 的用户一上手就知道了,不会由于一只手握不过来而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公车/地铁上也可以一手扶把手另一手玩手机了(都用上 iPhone X 了还坐公交?);屏占比大幅提高也增加了机身利用率。
厚度方面从数字上来看 7.7mm 相比 7.5mm(iPhone 8 Plus)和 7.3mm(iPhone 8)变化不大,但由于金属中框视觉上的厚重感,导致很多摸过 iPhone X 的人都有“这手机厚了”的错觉感。

说到这个金属中框,我们知道 iPhone X 与 iPhone 8 一样为了无线充电而启用了正反双玻璃的材质,而中框这个设计被重新启用,也许是为了提升 iPhone X 的档次,因此采用了手术级不锈钢。如果要挑刺的话,这个中框与后盖的紧密感,绝对胜过 iPhone 8,你甚至摸不出二者结合的缝隙。
而 iPhone X 之所以比同期推出的 iPhone 8、iPhone 8 Plus 要厚一点点,官方没有公布详情,我们猜测可能是由于两方面原因:第一、电池增厚,iPhone X 比 iPhone 7 使用时间增加了 2 小时,但同样采用无线充电的 iPhone 8 使用时间却与 iPhone 7 相同,电池容量增加是一个非常大的可能,当然,使用时间增加也可能是由于采用了 OLED 屏;第二,拍摄组件更加占用空间,这次 iPhone X 的双镜头都采用了光学防抖,并且为了避免与前置的原深感镜头在布局上冲突,因此背部改为竖置排列。
[h1]没有 Home 键才知道它是多余的[/h1]
一开始上手的时候我还有那么一秒“寻找 Home 键”的愣神,但各种手势操作越用越熟练,就发现 Home 键真是多余。
一方面是由于屏幕底部总有一个“虚拟 Home 键”的存在来提示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各种手势操作比较人性化,不用多想就能直觉反应出来。
比如从底部上滑是退回到主界面,直接左右滑动就是切换 App,上滑到一半进入多任务后台,从右上下滑是控制中心,从正上方下滑是通知界面,这些我不用想就能数得出来,而且使用成功率非常高。
不过截屏这个操作得想一下,iPhone X 改成了侧键+音量增加,好处是现在单手就能截屏了。强制重启变成了依次按下音量增大、音量减小以及侧键,最后的侧键需要长按,这个操作一年用不着几次,不会误触就好。
至于 Siri、Apple Pay 就都交给了侧键,这俩操作倒没有不适应。
但想要关机就没以前那么利索了,需要按住侧键和任意音量键,再横扫屏幕,好在这个操作基本也只有坐飞机才用。
相比来说,比较需要用户适应的操作是在锁屏界面开启闪光灯和相机,当你看到锁屏界面出现这俩图标的时候,肯定觉得一按就开了,但是会发现怎么按也没反应,其实是需要 3D Touch 深度按压,虽然这么设计是怕误触,但我敢说很多第一次上手或是不熟悉 3D Touch 的用户,会有点摸不着头脑。

顺带一提的是侧面那个原来叫做电源键的按键,现在被称为“侧键”的它比原来变长了一倍,所以单手握着 iPhone X 的时候也可以很方便的摸到。没有 Home 键之后它成为机身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按键,有一点是不用担心的,它并不会和机身另一侧的音量键有同时误触的机会,因为苹果在设计的时候特意错开了它们的排列布局,而这种误触情况在前代机型上有可能发生。
[h1]全面屏到底带来了哪些改变?[/h1]
iPhone X 虽然极大地提升了屏占比,但两侧边框相比前代产品没有变化,我们猜测一方面是想要保持同样的握感,特别是要减少握持手机时的误触几率,如果边框过窄,势必会对全面屏的操作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在耐摔方面做出的考量,毕竟屏占比变高客观上会导致屏幕磕碰后更加脆弱。
尽管侧边框宽度未变,但是上下两边却全部让给了屏幕,使得屏幕四周的边框都保持了一样的宽度,这样的设计让 iPhone X 成为屏占比数一数二的产品。
全面屏也让 iPhone X 的四周更加圆润,这个特点不仅体现在机身边角的握持感上,全面屏的显示屏四角也做了圆弧处理,使得屏幕与机身特别契合,看起来更舒服。
从这块屏幕本身来说,分辨率提升到了 2436×1125,且 PPI 精度提高到了 458,相比 5.5 英寸 1920×1080 分辨率的 iPhone 8 Plus 来说可视面积提升了 32%,相比 4.7 英寸 1334×750 分辨率的 iPhone 8 提升了 170%。

具体到观看效果来说,以同样的字号阅读新闻,iPhone X 与 iPhone 8 Plus 基本一样,都比更小尺寸的 iPhone 8 多显示三行的内容。但是你会奇怪,iPhone X 的可视面积明明提升了 32%,为啥和 iPhone 8 Plus 的承载内容一样多呢?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是个适配问题,拥有更多可视空间的 iPhone X 在屏幕底部留有更大空间,除了始终显示的“虚拟 Home 键”以外,底部和顶部的空间其实第三方开发者如果善加利用,可以填进更多内容。

抛开适配问题,在原生应用以及设置菜单里,你会发现 iPhone X 比 iPhone 8 Plus 可以多显示两行半的内容,由此可见可视面积的提升带来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观看视频的话,iPhone X 的全面屏优势更甚,由于视频片源尺寸大多接近 iPhone X 的 19:9 比例,因此上下遮幅更窄,相比前代手机来说,画面看起来像是被“放大”了,所能获得的观看体验,就好像从 32 寸电视升级到了 60 寸那样。当然,全屏状态下画面的一侧被“刘海”遮住了一点,这个你们慢慢适应就好……
iPhone X 的全面屏带来了两个明显的改变,第一是观看效果,获得更大可视面积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第一次用它看以前熟悉的画面,会“哇”的一声,特别是底部空间的扩展让人有种“意外收获”的感觉;第二则是屏幕比例,两个尺寸的 iPhone 长期保持的 16:9 的长宽比,进化为了 iPhone X 的 19:9,前面说了,这个比例虽然更加瘦长,但是对于在手机上看电影来说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但对于大量的第三方应用来说,当务之急是适配问题,这个话题我们后面再说。
最后说一个之前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截屏”问题,用过之后发现 iPhone X 解决得很巧妙,截屏是非常完整的,既没有“刘海”也没有“猫耳朵”,四个圆角也变成了直角,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其实所有界面和 App,屏幕顶部中间部分以及四角都是有内容的,只不过显示的时候是被裁切的,只有截屏才知道它们的真面目——当然大多是空白或者渐变色。
但你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出自 iPhone X 的截屏,第一,极度瘦长的“带鱼”比例一看就知道是全面屏的作品;第二,顶部左右两个位置分别显示时间和网络等状态信息,而中间是空白的,明显就是给“刘海”腾出了地方。
以后通过截屏就能知道对方是不是土豪了,这世界不要太忧伤,哈哈。
[h1]全面屏需要第三方 App 适配[/h1]由于屏幕分辨率和长宽比的改变,因此 iPhone X 的全面屏需要第三方 App 的适配,否则就会出现很宽的黑边。当然这就看开发者的适配速度以及 App Store 的审核速度了,说不定你们拿到产品的时候已经适配好了。
其实软件还比较好解决,视频和游戏则需要在适配上动一些脑筋。先说视频播放的情况,在苹果的原生 TV 应用当中,有两种全屏显示效果,一种是躲开“刘海”的全屏,屏幕左侧有很短的黑边,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通过双击可以切换到“真·全屏”状态,整个屏幕都被利用上了,“刘海”的两侧也被画面所占据,显示效果的确赏心悦目,但其实这样显示的画面是不完整的,“刘海”把画面裁切掉了一部分,只是由于被裁切的是最侧面的极小部分,所以也不影响内容的观看。
但是第三方视频应用由于片源尺寸不同,因此在 iPhone X 全面屏+全屏状态下,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21:9 的影片“看上去”会是一个比较舒服的全屏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没有任何一个像素点被浪费,但实际上“刘海”部分的画面是没有显示出来的,那一部分画面被裁切掉了。比如一个人从左侧走进视野,最初的几个镜头由于被遮挡,你就看不到这个人入画了。
如果是 18:9 的影片,刘海部分会“多出”一个黑边,导致那个部分额外突兀,全屏看电影时不自觉就会注意到这个碍眼的部分。造成这个假象的原因,其实是由于 18:9 的影片正好裁切到了“刘海” 2/3 的位置,仔细观察“刘海”上下两边也都是黑色的,只是裁切到这个位置比较尴尬,既没有全屏、也没有完全避开“刘海”。
而16:9的影片则处于屏幕中心位置,左右都留有黑框,这种全屏效果其实比iPhone 7时代的画面尺寸已经提升了不少。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游戏的适配上,很多游戏左侧(横屏状态时)都是很重要的操控区,比如王者荣耀,如果按照电影适配的做法直接遮挡/裁切,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游戏的适配难度要大于其他App。而目前绝大多数游戏的显示效果与 16:9 的电影相当,横屏之后左右两侧全部是黑框,可能会给部分讲究操作的游戏带来一些影响。
App 的适配还面临两个小问题:第一,iPhone X 的全面屏四个角是带有很大弧度的圆角,而非以前的直角,虽然我们还没发现这样会裁切掉什么文字(一般不会有开发者在四个边角放文字),但电影和游戏全屏之后边角变成了圆形,对于画面来说是会稍微损失一点的。
第二,那个虚拟 Home 键即便全屏之后也是无法隐藏的,这就需要第三方 App 处理一下,既不能影响操作,同时还要能够像以前的实体 Home 键一样随用随有。
啰嗦这些其实就一句话,适配 iPhone X 全面屏的第三方 App 肯定正在火速赶来,因为程序猿都是处女座,不能眼瞅着自家 App 在 iPhone X 上显示不完美。
[h1]面容 ID 识别能力超强[/h1]从完美的角度来说,没有“刘海”的全面屏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要你舍弃面容 ID 这项示范级功能,恐怕也没有人愿意,所以这就要说到为什么 iPhone X 的顶部会有一个异型裁切的设计了。
实际上面容 ID 的注册、获取、识别与学习并不是由 1-2 个组件完成的,它是一整套设备的协作,而除了用于存储与学习的 A11 芯片以外,其他组件都集成在“刘海”这里。
整个识别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点阵投射器会将 30000 多个肉眼不可见的光点投射在脸部,绘制出脸谱;然后,红外镜头会读取这个点阵图案,捕捉它的红外图像,并将数据发送至 A11 芯片中的安全隔区,以确认是否匹配;之所以能在夜间完成识别,是因为泛光感光元件借助不可见的红外光线来进行识别。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且官方公布误解锁率只有百万分之一,而 Touch ID 的这一数字为五万分之一,可见差距之大。

实际体验当中,面容 ID 的注册速度也是快过 Touch ID 的,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不信,但是我掐表做了个试验,注册一张脸只需要 5 秒,这还包括点按两次屏幕的时间,而注册一个指纹却需要 10 秒,无论我多熟练,由于手指要在 Home 键上反复挪动,所以速度快不了,而注册面容 ID,只需要在屏幕面前完整地晃两圈脑袋,且速度可以很快。
解锁角度上我们也做了测试,由于需要让屏幕顶端的原深感摄像头检测到脸部,因此至少需要大幅度倾斜身体或者拿起手机才行,大概是什么样一个倾斜幅度呢?如果你把手机平放在桌上,90° 直立身体肯定是不行的,至少需要 75° 才能让原深感摄像头“看到”你的脸。
另外距离也是有要求的,粗略计算就是一个臂长的距离,再长就检测不到了,当然超出臂长的距离解锁就已经不是正常使用了。如果真有双臂过膝的人,欢迎你们分享一下使用体验。
另外我们也试验了几个特别的情况,化妆、戴眼镜、全黑环境、戴墨镜、戴口罩,除了最后一种情况外都能解锁,戴口罩由于挡住了半个脸所以根本认不出来,如果只挡住半个嘴的话,还是可以解锁的——话说现在是不是有些人戴口罩就是挡住个下巴——嗯,这么戴可以解锁。
但是,为啥戴墨镜也能解锁呢?其实这是 iPhone X 的一项特殊设置。

在正常情况下,无论你如何变换脸上的配饰,眼睛都是面容 ID 扫描的核心,如果闭眼或者睡觉时候媳妇企图解锁,那都是不能成功的。但苹果产品一直都有个理念,就是“设计给所有人使用”,因此 iPhone X 的设置里有一项“需要注视以启用面容 ID”,关闭这项后,闭眼或者戴墨镜就可以解锁了。经常戴墨镜的人,记得关掉这项,当然副作用你们都懂。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注视感知”功能,俗话说就是“盯着屏幕不会自动息屏”,这倒不是个新鲜功能,不过对于省电来说真有不小的帮助,以前怕忘记锁屏所以时间一般调到一分钟,结果就是看手机的时候总是看着看着就变暗要锁屏了,iPhone X 开启这个功能后就可以放心了,看手机的时候绝对不会息屏,虽然功能不新鲜,但是可比同类好用太多了。

面容 ID 的使用场景和 Touch ID 大体一样,Apple Pay 也没有想象得那么繁琐,直接靠近 POS 机以激活 Apple Pay(双击侧键也行),然后抬起手机检测面容 ID(愿意把脸凑过去也行),再把手机放回到 POS 机的感应位置。相比 Touch ID 付款来说,多了一个抬手机的动作而已。
但如果你是在京东、当当这种网店的 App 里购物,用 Apple Pay 可比以前方便多了,只要保持拿手机的姿势就完成了面容 ID 检测,都不用把手指放到 Home 键那里了。从这方面来说,面容 ID 给 Apple Pay 体验加分不少。
面容 ID 相比 Touch ID 来说,百万分之一的误解锁率基本不会被碰到,除非你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姐妹。但实用性可是大大增强了,Touch ID 时代很多人由于爱出汗的“黄油手”这个借口不爱用,但面容 ID 时代没有任何不用的借口了,特别是原本一些对于新技术有抵触的女生也都跃跃欲试,想看看自己化妆到什么程度还能被 iPhone X 认出来,从技术普及这个角度来说,面容 ID 是进步的。

苹果聪明的一点是,为这样一项高深的技术赋予了大众娱乐化的体验,比如 iMessage 里的动话表情,可以有几十种表情变化;再比如 PITU 这样一款软件,结合 AR 功能,可以玩变脸,而且实时效果非常好,变脸刷新速度非常快,甚至光影效果都保持得不错,比如我的两侧脸的光线不一样,就能在脸谱中反应出来,墨镜的反光效果也会根据光源变化而改变,一款娱乐软件做到这个效果,真是没得说。
我毫不怀疑面容 ID 极有可能是你割肾也要买 iPhone X 的最大动力,但还是希望苹果或者第三方 App 可以开发出娱乐以外的刚需功能,让这项技术可有有更久的生命力。
[h1]人像模式前置镜头也能玩[/h1]如果你已经入手了 iPhone 8 Plus,应该会喜欢玩人像光效模式,毕竟它在前代模式上进化得比较快,但也会纠结这个功能只能给别人拍照,因为 iPhone 8 Plus 前置摄像头只有一枚,而这个功能是依赖于双镜头的景深探测功能,但 iPhone X 就不一样了。
人像光效这个模式之所以很赞,就是因为它在虚化背景的基础上,加入了光效模式,让照片看起来不那么楞,iPhone X 的前置人像拍摄与双后置镜头没有不同,同样需要保持在合适的距离内,当感测到景深之后就能拍摄,而且拍摄时完全是所见即所得的。

当然最赞的是拍摄之后,也可以在 5 种效果之间再次调节,比如拍摄时用了摄影室灯光,后期一看不满意,改成舞台光也就是一秒钟的事。
不过当你仔细比对同样环境下由前后镜头分别拍出的人像照片,还是会发现有一些区别,抛开像素上的差异不谈,前置镜头在人像边缘抠图处理效果上,略逊于后置镜头的拍摄效果,边缘抠图效果不是那么干净利索。
我们猜测这可能是由于前后镜头在拍摄人像照片时的原理不同所致,后摄由于是双镜头,因此可以获得距离、景深信息,抠图处理相对比较容易;而前摄并非双镜头,为了获得景深信息,很可能与判断面容 ID 时一样通过投射出的 30000 个不可见光点,来捕捉面部的深度图,但是这样一来对于面部以外(比如身体)部分的信息获取就不如双镜头判断得准确,所以会产生拍摄差异。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用前置镜头自拍人像已经是一大进步,否则这么出彩的模式如果只能通过后置镜头拍摄的话,也太虐心了。
[h1]暗部成像效果进一步提升[/h1]
在主镜头的成像部分,这次 iPhone X 不仅加入了双镜头防抖,而且还将长焦镜头的最大光圈由 f2.8 提升到了 f2.4,带来更多的通光量。
其实 iPhone 8 Plus 的夜景效果已经比前代有了大幅提升,iPhone X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抑制了噪点,令画面更纯净,尤其是高反差或者夜间的暗部成像。
当然,双镜头都加入了光学防抖,也让夜间拍摄更稳定,不借助稳定器的手持拍摄就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画面。
[h1]跑分不代表性能,应用才行[/h1]同样采用 A11 仿生芯片的 iPhone X,在跑分方面与同期发布的 iPhone 8 Plus 没有太多不同,单核 4194、双核 10270(iPhone 8 得分为 4241/10233),这个全面碾压安卓手机的数字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 iPhone X 的很多应用都要 A11 的支持才行,比如面容 ID 要用到的数据采集和比对,每秒 6000 亿次的运算速度恐怕很难有第二枚移动处理芯片能达到,因此面容 ID 才能在瞬间识别出你的脸并且解锁。
而 A11 之所以被称为“仿生芯片”,其中一个原因是具有神经网络引擎,可以让电脑通过观察的方式学习,就是俗称的人工智能,具体到 iPhone X 来说,当你的面容一点点发生改变,面容 ID 可以学习并记录下来,所以这个功能才不会那么死板。

再比如 AR 游戏,我试过一款叫做 MACHINE 的动作游戏以及一款 IKEA 的选购应用,它们都需要大量的实时演算以及复杂的环境光效处理,MACHINE 那款游戏精度极高,当你在实景中游戏时,旋转、移位、拉远靠近都毫无延迟,游戏的过程就好像在真实场景中发生的一样;而 IKEA 则帮你把宜家家具“放到”家里,你可以通过手机看到家具的材质、纹理、光效,这些演算和渲染,没有 A11 这样的霸王级芯片还真是吃不消。
由此可见 A11 划出了一道分水岭,iPhone X、iPhone 8 的升级以及生态链的促进,使得未来几年 AR 应用呈现爆发之势,A11 芯片将成为这个趋势的催化剂。
[h1]充电这事也得讲究用户体验[/h1]
如果要我推荐 iPhone X 最值得买的配件,我会推荐无线充电底座,把手机往上一放就开始充电,这个体验太妙了,特别适合漆黑的卧室睡前充电(脑补摸黑找充电线的画面)或者办公室需要长亮屏幕的场景,虽然苹果目前售卖的两款第三方无线充电器最大功率只有 7.5W,尚未达到 Qi 标准的最大功率,但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充电时不会过热,另一方面年底之前无线充电还会进行升级提速。
iPhone X 的无线充电表现与之前测试过的 iPhone 8 几乎一样,30 分钟充电 22%,60 分钟充电 40%,130 分钟充电 87%。
无线充电并不是应急使用的,它属于那种“细水长流”似的默默充电,比如我可以一边让手机屏幕长亮看上面的资料,一边给它无线充电,而不用担心长亮屏幕带来的耗电。如果真是着急,那你就把买无线充电器的钱花在快充线上。
为此,你需要购买 29W 充电器以及 USB-C 转 Lightning 充电线,能获得什么样的充电速度呢?我们做了一组试验,15 分钟充电 24%,30 分钟 49%,60 分钟 74%,75 分钟 84%,90 分钟 90%,。这个数字略慢于之前测试的 iPhone 8、iPhone 8 Plus,可能是由于电池容量改变的缘故。
可以看到快充完全是为了应急之用,它在最初 30 分钟的充电效率非常高,而在电量达到 70-80% 之后则改为涓流充电以保护电池和充电模组。
所以 iPhone X 在充电体验上选择了多种搭配,达到的体验效果也是不同的,只可惜无线充电、快充设备都要单独购买。
[h1]小结[/h1]
记得在一个多月以前的 iPhone 8 评测时,我对其的总结是“新旧时代的分水岭”,那么由其划分出的“新时代”是什么,今天在评测完 iPhone X 之后可以说,iPhone X 就是这个新时代的典型代表,它开启了 iPhone 的第二个十年。
与之前每年一部的 iPhone 按部就班升级不同,iPhone X 的很多地方都是跳跃式发展的,由此显示出与 iPhone 8、iPhone 8 Plus 发展路线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序列——之前我就称之为双旗舰策略。
iPhone X 具有一种特质:极为有眼缘,辨识度超高,用户体验十分讨喜,新特性易用上手,站在当下这个时代来看,属于全面屏产品中的佼佼者。
诚如苹果的产品策略:并不急于尝鲜新技术,但却是成熟技术的收获者。无论全面屏、手势操作、面容 ID 还是双镜头,iPhone 家族都不是第一个启用的,但当它们被整合到 iPhone X 之后,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是最好的体验。
同时我们也看到 iPhone X 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革了自己的命”,当苹果以自己的方式引领着用户做出体验上的改变时,你会发现这 10 年就是不断被 iPhone 改变的 10 年,而我更愿意相信 iPhone X 是未来 10 年的第一部产品,它甚至有点像第一代 iPhone 那样,暗示了智能手机的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送上我们的上手视频:

搞机零距离:iPhone X国行上手 面容ID的速度有点意外_20171030每日焦点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cover/4iqb3 ... .html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承认吧。
iPhoneX绝对是这个星球迄今为止装载最新技术最多,离未来最近的那款手机没有之一。
iPhone用什么技术,什么技术就会被普及,你看看魅族在自己背后开个窗,有人跟进么?
至于那些什么“别人睡觉的时候就可以解锁别人的手机了”这种智障问题,无非是一些公众号和自媒体针对“没钱买又想黑”的群体,量身打造的“吸量文”,无视即可。
我预言一个,视网膜解锁在一年以后肯定会成为国产手机标配。到时候那些公号又会放些狗屁文章出来了。
————————————
我的意思不是说iphoneX用的视网膜解锁,你们用py想一下国产厂商拿得到苹果那个3D扫脸技术?我的意思是国产到后面会把视网膜或者面部解锁的技术标配起来,然后忽悠普通消费者“你看,iPhone也是扫脸,我们也是扫脸,但我们比他便宜!”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

从 iPhone X 发布到今天,所有人讨论最多,也是受嫌鄙最多的,当然就是 iPhone X 正面上方的那个 notch(国人俗称的「刘海」)了。
毋庸置疑,在目前的技术现状下,notch 是一种妥协。苹果如果要让 Face ID 在未来几年全面取代 Touch ID,让前置摄像头也具备有 AR Ready 的硬件特性,sensor housing 就必然存在,「刘海」是不可避免的。
今天的苹果等于把自己的赌注压在了 AR 上,发布会上 Craig Federighi 演示的通过 Snapchat 的给脸化妆的功能,其效果之好已经和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手机厂商拉出了次元级的差距。而 Animoji 呢?这又是跟 3D Touch 一样甚至不会有厂商敢于去尝试的东西,其对软硬件协同运作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至于这样的一次押宝能不能成功,最后的结果我们在今天很难预知。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个 notch 的存在,即使是一个妥协,在今天看起来是不完美的、是突兀的、甚至是丑陋的。苹果也一定是可以在未来通过软件交互的设计,做到尽可能让人不去注意到 notch 的视觉存在的。
比如已经效果相当不错的,Apple Music。

我认为今天的 iOS 11,或许因为硬件最后定版的时间太晚,或许因为 iOS 11 的开发周期等等一系列问题,根本没有发挥出苹果软件团队的设计能力,把 iOS 11 在 iPhone X 上的体验进行一个完整地打磨。
假以时日,或许是明年的 iOS 12,或许更近,就在 iOS 11.2 或者 11.3 的更新,苹果一定会通过软件交互的设计,尽可能地让这个 notch 的存在,视觉上变得不那么突兀。

更不必说,已经有人开始拿出基于这个 notch 的存在,进行一些有趣的交互设计了,到底是不是最优解我们暂且不论,但我觉得也凝聚了一些交互设计师的巧思在其中。这让我对 iPhone X 未来的体验有信心。



Marco Arment 今天写了一篇文章,《Courage》,来赞美苹果在 iPhone X 上彻底摒弃掉 iPhone 之前 10 年最标志性的 Home 键这件事的决绝。我不觉得他这篇文章的整体观点有多么对,但他评价 iPhone X 的这个 notch 的一段话却能给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This is the new shape of the iPhone. As long as the notch is clearly present and of approximately these proportions, it’s unique, simple, and recognizable.”


他说的是 iPhone X 的这个面部轮廓。
就像三星 S8 的屏幕上部也有相当多的传感器,也不可能像比如 小米 MIX 2 一样把屏幕往顶部延伸到边界处。但三星的做法是把上面一整条都空出来。
苹果当然也可以这么做,甚至像 S8 一样的做法是更自然的,更「合乎常理」的,普通人更难找到吐槽点的。但苹果选择了让两边的「耳朵」竖起来,让屏幕流向了其可以占据的两个角。
在目前公开的 iPhone X 的所有资料里,这两个角似乎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作为状态栏,显示时间、信号、电量。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我不知道苹果在未来是不是有更深入的计划,来拿这两个耳朵的区域显示点什么。但至少在今天,这样一种高成本的做法,给 iPhone X 带来的,是一个标志性的外观。就像 Marco Arment 所说,这样一个 iPhone X 的轮廓是独一无二、极具辨识度、简洁明了的。
它让你可以一秒钟认出来,噢,这就是可能未来 10 年 iPhone 的样子。

而我觉得这恰恰是苹果产品的魅力所在。苹果在乎「how it looks」,但更重要的仍然是「how it works」。
如果苹果认准了 Face ID 和 AR 是下一个十年 iPhone 要航向的新坐标,一个 notch 的存在根本无法挡住苹果的脚步。而苹果要做的,是通过软件交互的设计,尽可能把这个 notch 在视觉上的缺陷给弥补起来。

就像我之前无数次强调过的事情,这里引用 Lawrence 的一句话可以更好地概括:

全面屏潮流?不要開玩笑了。所有人都知道全面屏遲早會到來。大家都在做。有的人認爲我一定要儘早做出來,這樣以後可以說是我最早做的。有些人知道全面屏本身沒有任何意義。

以上。

PS:虽然我自己已经 100% 决定要买 iPhone X 了,但冷静下来(其实是 iPhone 8 渠道已经跌破原价的消息让我冷静了)我还是觉得,在今年这个时间点,选择不买 iPhone X 而是 iPhone 8 会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理性选择。而明年 iPhone X 的小改款,不出意外会更便宜、并且搭载更完备的软件。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截止到2017年9月13日为止,世界上已量产的最小深度摄像头方案!这个X真的是比预料中的步伐大,硬件上直接上深度摄像头干TANGO 还前红外后双目,配CNN处理芯片,这么多视觉里最耗时的计算居然塞得进手机尺寸,看起来比tango phone轻巧。软件上由于有了深度头和硬神经网络芯片,不管是AR,人脸特征点跟踪,人脸动画,人脸识别,物体识别,手势识别,理论上都足于秒现在基于单头rgb摄像头的任何竞争对手,比如snapchat以及一大批专卖移动sdk给消费类应用的ai视觉公司。这个对某一或几个领域的中大型竞争对手(上市 未上市 bcd轮)冲击估计挺大,但起步小创业团队是个机会,底层技术不在成为中大型公司的壁垒,可安心玩法创新或行业定制。至于安卓生态的竞争,就看三星狗家搞不搞出类似的sensor方案然后各种国产遍地开花了,也许大型公司会加紧这些领域的人才投入。最后 这么多牛逼配置 说实话这个价不贵。
ps:技术进步迟早会把深度技术、图像识别放到手机里面。只是没有想到这类应用会先在消费电子上普及,而不是在工业生产领域。想想当年gps刚出来多巨大一个模块到整合到手机里一个芯片花了10多年…………
中奖了,昨天去换了一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原来是科普,现在是半认真回答)
重新修改回答。
11.7
对于核心用户来说,如果非要换机的话,目前不推荐购买 iPhone X。
你可以等待一个月,或是购买 iPhone 8 Plus。
核心用户:有全家桶,会充分利用全家桶。
有钱请自便,给 Apple 贡献市值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感谢很多人的邀请
之前回答了 如何评价 9 月 13 日发布的 iPhone X?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0423/answer/239277702
现在整体迁移到这个问题下,看过旧版的朋友点个赞再走呗
去年我写的《如何评价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收获了我有史以来的最多赞,很多人也都邀请我来写写今年的 iPhone X 。实际上,我的文章在发布会结束两天就写好了,只是由于今年微信公众号 科技每日推送 找我约稿,文章要在公众号上首发,所以拖到现在才发出来。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科技每日推送:这才是现在最值得买的iPhone,可能没有之一,私人转载请使用知乎的分享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科技每日推送。
以下为正文,重点部分已加粗。外观 ID 部分特枯燥,赶时间的可以跳过。文字可能有些干涩,小心食用。
一年一度的科技界春晚结束了。今年的盛会,来到了乔布斯最大的遗作——apple park,苹果全新的飞船总部。苹果终于不用到处租场地来开发布会了,因为有了全新的史蒂夫乔布斯剧院。在今年的发布会上,最受关注的当然是 iPhone 十周年的革新之作——iPhone X。
去年,我在 iPhone 7的评价文章中,对今年的 iPhone 作出了几个预测。其中,无线充电与OLED 屏幕成为现实,苹果也一如预期的在所有产品线上普及了DCI-P3广色域屏幕。氧化锆陶瓷的手机外壳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回归到 iPhone 4时代的双面玻璃加不锈钢边框结构,也许还是因为成本的问题吧。接下来,和去年一样,我分几个部分来分析今年的 iPhone X:
外观 ID 设计
[h1]全新的交互逻辑[/h1][h1]Face ID[/h1][h1]芯片及性能[/h1][h1]屏幕[/h1][h1]电池与续航[/h1]



[h1]外观 ID设计[/h1][h1]作为 iPhone 十周年的革新之作,iPhone 真真正正的进行了一次革命。除了“X” 这个被中国人念作“叉”的罗马数字外,原本专属于 iPhone 的设计元素,正面的 home 键消失了。整个手机的正面就只剩下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屏幕,和一个“额头”。所谓的“全面屏”概念,是小米去年在 Mix 上提出的,如今得到了苹果的认可,出现在了苹果官网上,这个没法洗地,小米确实领先一步。自从 iPhone 5以来,每次只要苹果发布 iPhone,总能引来全世界的疯狂吐槽,作为一个果粉我洗地洗得真累……今年的 iPhone X,最大的槽点就是“额头”。这个额头确实是难看,影响观感,但是它已经是最接近全面屏的一种形态了。工业设计总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而苹果又是一家不喜欢妥协的公司,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 iPhone 在设计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原因,也是每年都被捧为标杆,被一众厂家模仿的原因。今年的 iPhone X 与去年一样,在细节上展现了苹果一贯的设计水准。就从额头说起,这个额头的厚度与长度,是视觉上最完美的设计。额头的大小,并不是由它背后的一堆传感器决定的,而是由外型的设计决定的。额头的厚度与屏幕的圆角相对齐,而屏幕的圆角与机身外壳的圆角对齐。机身外壳的圆角大小,是由人手握持时候的舒适度决定的。假如额头变小,那对应的屏幕圆角也要变小,机身的四角就要变尖,那手机拿在手上的时候就会觉得地下的角很硌手。同时,从美学比例上说,如果额头变细,那么手机的边框也要变细。今年 iPhone X 的屏幕边框已经比以前的机型要窄了,如果更窄,在运用了全面屏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误触,同时手机也更容易碎屏。另外,在 iPhone 进入大屏时代之后,圆滑的设计就成了改善手感的关键点。曾经正面的2.5D 玻璃与铝合金后壳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弧过渡。如今,正反面都是2.5D 玻璃,正反面的手感趋于统一。玻璃与金属之间的过渡,大多数厂家都只能做到平滑,而圆滑的过渡,三星一直到 S8 上才勉强及格,消除了玻璃与金属之间的“台阶”,但是还是无法将金属与玻璃的弧度做到完美,S8上手的时候依然会觉得边框太细,有点“割手”。这次在 iPhone 8与 iPhone X 上,苹果为了实现无线充电,将背壳改回了玻璃,但是因为大屏的手机必须靠圆滑的外型来改善手感,所以回归 iPhone 4 的设计肯定是不行的。因此这次苹果直接把正面的玻璃弧度复制到了背面,不仅解决了手感问题,同时让手机从四周观看的时候天生对称,不再需要“白带”来模拟对称的效果了。而原来“白带”兼具的天线功能,也回归了 iPhone 4时代的设计。[/h1]
iPhone X 由于全面屏的加入,手机上真正做到了完全的圆滑。以往,无论手机再怎么圆滑,屏幕还是方的。如今,全面屏紧贴着机身的轮廓,消除了所有的尖角。包括额头部分,iPhone X 的额头并不是简单粗暴的一个圆角矩形,而是由两种不同曲率的圆角组成的,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额头的突兀感。完全圆滑的屏幕带来的好处除了更酷和充分利用空间增大屏幕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是突出屏幕中的内容。去年的时候我提出过一个观点:苹果在用“设计”这件事,来提高对手的竞争门槛。苹果可以在设计的细节上做手脚,让抄得不认真的人直接变成四不像,也可以直接利用设计来提高生产门槛,让你抄走了设计也造不出来。今年的额头就是这样的设计。先不说额头的大小比例以及复杂的弧线过渡,单单是这个奇葩的屏幕形状,就没人敢做。这个“额头”加上圆角屏幕的设计 ID ,将会和10年前的 Home键一样,将成为新一代iPhone 的标志,提供了极大的辨识度,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 iPhone。而完全圆滑的屏幕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 UI 的设计,因此 UI 以及交互逻辑的设计,就变成了全面屏能否成功的关键。
全面屏下的交互逻辑
[h1]由于iPhone X 用上了全面屏,所以 Home 键就只能说再见了。对于iOS 的交互来说,没了 Home 键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十年来,iPhone 的正面都只有这一个按钮,这个按钮被赋予了太多功能和意义。甚至于我画个这样的东西你也知道这是 iPhone[/h1]
没了 Home键以后,iOS 的整套交互逻辑都要改变。按下 Home键退出这个操作习惯已经伴随了大家十年,如何改变是个大问题。如果在下面放个虚拟的 Home键,像这样

那跟就跟安卓一样了,全面屏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费了老鼻子劲儿用上全面屏,然后你在下面显示出一个下巴来???苹果选择了向上滑动的形式,做了一个虚拟 home 条。向上滑动退出这个动作其实我们已经在很多软件里用过了,比如今日头条,看图片的时候,上滑就能退出。而配合退出动画,一边上滑,画面一边缩小,营造出了一种很自然的操作体验。而这个设计,最大的问题是跟原来的控制中心冲突了。从下向上滑这个操作原本是属于控制中心的,现在被 Home键抢走了,于是控制中心就要另寻出路。好在,iPhone X 的额头边有两个角,右边显示手机信号、WiFi 信号和电量,左边显示时间。照着右侧的图表往下拉,就进入控制中心,能够设置网络、WiFi 等等,照着左边的时间往下拉,就能看到一个更大的时间,以及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通知。这样一来,整体的操作逻辑更加连贯、直观,也解决了控制中心没地方放的问题。其实,iOS 11 把控制中心改成一堆方块的设计也是在为 iPhone X 的下拉手势准备。旧版的控制中心是一个悬浮在下半部分屏幕之上的一个大卡片,如果简单的把这个大卡片搬到上面去,那跟额头之间的关系就很尴尬了,感觉像是额头跟卡片相互顶着。而改成一堆方块之后,控制中心把整个屏幕都做磨砂处理,在屏幕中放进去一些方块,整个页面看起来就自然了很多。而控制中心模块化之后,自然也就带来了自定义的功能。

上文提到,屏幕的四个角做成圆角很酷炫,但是会给 UI 设计带来很大的麻烦。况且,iPhone X 上还不止有四周的圆角,还有一块被额头占用的屏幕。整个屏幕的显示区域是个头上长角的奇怪形状。从发布会上的演示视频来看,苹果的做法简单粗暴,在头上的两个角里分别显示时间和信号、电量,其他的部分完全没有优化。系统渲染的时候就是渲染一个2436×1125的矩形,圆角以外的部分和额头的部分直接就是不显示。也就是说,看视频的时候视频被额头吃掉一块,打王者荣耀的时候看不见金币……不得不说,这届的苹果 UI 设计师水平不行啊。于是乎,我就简单设计了一个方案:

上面的两个角和下面的圆角范围之内都直接显示黑色,借助 OLED 的不发光特性,与外壳融为一体。中间的部分依然为矩形,用来播放视频和照片。苹果完全可以给开发者提供两种UI,由开发者决定是保留上下黑边,应用的显示区域保持矩形,还是由开发者来自行对圆角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屏幕空间。就像现在的顶部通知栏一样,背景色可以随着 APP 自由改变。不过,苹果官方提供给开发者的设计规范却建议不要用黑色来隐藏上下的圆角,这就有些奇怪了。苹果希望所有的应用都把按钮和主体内容都显示在中心的矩形内,然后用背景图去填满四个圆角。现在距离 iPhone X 上市还有一个半月,相信很多应用的 UI 设计师都已经开始努力研究怎么适配这个圆角了。希望开发者们能够冲破苹果设计规范的束缚,针对圆角的部分开发出更加完美的交互。
Face ID
[h1]苹果经典的Home键在2013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指纹识别。经过多年的软硬件升级之后,苹果带领着所有厂家,教会了全世界人民如何在掏出手机的同时利用指纹来解锁手机。在指纹解锁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随着手机支付融入生活的今天,苹果又搞出了个幺蛾子——脸部识别。大多数人都认为脸部识别是因为没了 Home键,苹果又搞不成整合在屏幕中的指纹识别。其实,Face ID 不仅是技术上的巨大飞跃,更是带来了用户体验上的巨大提升。[/h1]Face ID 的技术来源于今年年初苹果收购的以色列公司 RealFace(真的脸?)。它是利用一个专门的投影器,在脸上投射出三万多个红外线的光点,然后再利用一个红外镜头来拍摄这些光点

当红外光点以规则的矩形排列投射出,遇到起伏不平的表面,形状就会发生改变,我们只要观察图形的改变,就能获得表面的3D 图像。

就像这样,手上的线条都发生了变形,我们依靠这些变形的线条就能还原手上的轮廓。这里有个很关键的点,就是投影仪和摄像头一定要有足够的距离,它们之间一定要呈现出一个角度,也就是所谓的相位差。这个技术,我们称之为结构光测量,可以实现对一个物体表面的3D成像。这个技术的意义不仅仅是脸部识别,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对物体进行3D建模。想象一下,以后拿着手机,对着某个手办扫描一下,回家就能用3D打印机印出来……而这项技术,也是在为未来更加强大的 AR 做铺垫。而如今,苹果拿出来的功能,除了解锁以外,还有一个是会动的表情。这个功能挺好玩,只希望微信能发送,不然就……可能手机坏了都没机会用……脸部的3D成像配合iOS 11的机器学习,能够让 iPhone 更加的智能。如今,iPhone X 已经实现了“注视感知”,当你看手机的时候不会锁屏,铃声音量自动降低。也许,以后的 Siri 能读懂你的表情,知道你的喜怒哀乐,而 Siri 本身,也可能会有一张会动的脸。如今的脸部识别,就像 iPhone 6S 上的3D Touch,当时可能没多少用途,但是第二年的新版 iOS 就会把更多的功能给补上。





技术的进步一定要为用户体验服务,不能提升用户体验的新技术都不应该出现在手机上。虽然大家都在吐槽 Face ID,但是 Face ID 是真真正正能提升用户体验的。原本,我们在拿出手机的时候,需要使用指纹来解锁。而现在,你已经不需要解锁这个动作了。因为在你拿起手机看屏幕的那一刻,手机就已经完成了解锁。因为你的 iPhone 知道现在是谁拿起了你的手机。你只需要拿起手机,就能直接开始操作。如果不是本人,连锁屏页面上的推送都不会显示出内容。网上那些段子里所谓的“看看这件衣服好不好看……支付成功”也不可能发生,因为在你点下付款按钮的时候,不会像指纹识别一样跳出那个窗口,而是在后台就自动完成了脸部识别。你的 iPhone 一直都知道是谁在用这台 iPhone,是不是本人的操作它很清楚,所以付款的时候只要点下确认按钮,就可以直接付款了。而相反,如果不是本人在使用,点下付款按钮的时候就会跳出“付款失败”,不会有时间让你把手伸过去扫机主的脸。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科技,是让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以前的指纹识别,是让你在按下 Home键点亮屏幕的时候悄悄的完成解锁。后来,因为指纹识别太快了,以至于想看一下时间都被迫解锁。于是,苹果就改了交互逻辑,拿起手机就亮屏,让你能看时间,看推送,按下 Home键才能进入桌面。再后来,移动支付普及了,一个原本不应该被察觉到的动作变成了一个必须要刻意去做的动作。如今,Face ID 重新让这个过程回归到了不被察觉的状态。
芯片及性能
[h1]今年的芯片叫 A11 bionic,在此吐槽一下官网的翻译[/h1]
苹果的芯片性能不用怀疑,妥妥的第一,而且领先至少半年。去年的 A10 Fusion 直到前段时间才被骁龙835超越。如今,苹果芯片的看点都不在性能上了。今年的看点是:自家的 GPU,神经网络系统,第二代性能控制器
今年年初,苹果宣布放弃了Imagenation Tech 的 GPU,改用自家研发的。这个新闻让 IMG Tech 的股价跌了70%……从成品来看,30%的性能提升实在是小,苹果学谁不好,学起了Intel 挤牙膏。不过,毕竟是最新的10纳米工艺,要是只提升30%的性能,那真该把工程师毙了。新的工艺使得同样性能下,功耗只有一半了,这是应该的,苹果做到这一点只能算及格。CPU 部分的提升就更加惨不忍睹了。两个大核提升了25%,而四个小核只比以前的两个提升了70%???算了,看在更省电的份上给个59分吧。以往,都是功耗不变,性能翻倍。现在是性能提升一点,功耗降低。可能苹果觉得无敌太寂寞,想等等对手……为了更好的省电,苹果带来了第二代的性能控制器。这家伙是用来控制大小核切换的。升级之后的效果就是,大小核切换更快了,更频繁了。能用小核就用小核,小核搞不定了,让大核来一下,完事了马上把大核关了。这样一来,省了电,也控制了发热。
而 A11 bionic 的这个名字,真正凸显了重点——神经网络引擎。今年6月的开发者大会上,苹果推出了 AR和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业界一片惊呼,苹果竟然悄悄的就把机器学习做出成品拿出来了。如今,A11芯片里加入了神经网络引擎,从硬件上更好的支持机器学习,来更好的实现 AR 以及 AI。目前我们已经能看到苹果利用机器学习来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人像拍照了。明年的 iOS 12,我们应该就能看到苹果在机器学习方面更加深入的应用了。现在,大幕才刚刚拉开,智能手机,将会变得真正的“智能”。
屏 幕
[h1]上面讲了那么多围绕屏幕展开的交互,我们再来看看这块屏幕本身。屏幕一直都是我最看重的硬件,因为一块屏幕能够给使用带来的改变实在是太多了。尽管之前苹果用液晶屏怼了三星8年,但是到头来还是要用上三星的 OLED ,以至于苹果都不好意思介绍 OLED 的好处。官网上,还写了一句“这是首款达到 iPhone 设计标准的 OLED 屏幕”,意思是说三星以前用的 AMOLED 屏幕都是残次品么……OLED 屏幕的优点显而易见:拥有近乎完美的黑色显示效果。很多媒体提到的色域宽广,高饱和度的优点在苹果这里都没用,因为苹果追求的是色彩还原的准确。只要苹果DCI-P3色域标准内的色彩都能准确显示就行了,多出来的饱和度和色域没用。曾经 OLED 的各种缺陷,例如:亮度不足,偏色,分辨率不高等等,都已经被一一解决。去年我说过,苹果在 Apple Watch 上试验超高亮度的 OLED 屏幕能否达到要求,今年,我们就看到了结果:iPhone X 的屏幕亮度与 iPhone 7一样,625尼特。我猜,出来因为寿命和功耗的原因,手机对屏幕亮度的需求没有手表那么高。手表这东西大多数时候都只是瞄一眼,强光之下要有足够的亮度让用户在瞄一下的时候就能看清。而用户视线停留在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就多了,降低一点亮度换取更长的寿命是合算的。今年 OLED 屏幕带来的高对比度,高分辨率,DCI-P3的高色域,再加上 true tone 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屏幕好看,更重要的是为 AR 而准备。更加精准的色彩表现,与环境相适应的色温,加上全面屏带来的超大视界,iPhone X 将带来非常优异的 AR 体验。[/h1]

电池与续航
[h1]去年的 iPhone 7 凭借省电的小核,增加了两小时的续航。今年,凭借10纳米工艺和第二代性能控制器,又提升了两小时的续航。话说过去这一年,我上课滑一整天的手机都不用移动电源……[/h1]
(这个......是不是有人要下岗?)
去年,iPhone 7 加入了半吊子的快充,快了那么一点,但充电5分钟还是不敢拔了打电话的。今年,真正的快充来了:半小时50%,好像还是欠了点火候。不过考虑到快充时的机身发热,控制一下功率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有那么多人插着电源打王者荣耀。重点吐槽的是:快充要另买充电头和充电线!库克你这抢钱抢的过分了啊。不过考虑到我手上的 iPad Pro也支持快充,买套快充给两部机子用好像还能接受。当然,如果换新 MacBook 就更好了,电脑的充电头直接可以用,买根 type-c 的 lighting 线用来接电脑也是必须的。果然还是苹果一家亲。
今年,无线充电一如预期的出现了。虽然这行的鼻祖 Lumia 920早就千古了……很多人吐槽,说无线充电的时候拿起来玩一下就停止充电了,都不能边充边玩。其实,无线充电不是这么用的。无线充电的意义在于,让你不用再去考虑充电这件事。回家,手机随手往充电板上一扔,就开始充电了。到办公室,随手一放,就开始充电了。不用在去找线,不用去关心等会儿开会手机电量够不够。平时手机该怎么用就怎么用,放下手机就能充电,而且,还不需要专门的充电线了。如果这样你还觉得不好用,不方便,不放心电池寿命,那么,你可以选择在上下班的时候在车上充电。每次到车上,只要把手机放到车上专门设计的手机槽里,就会开始充电。同时,手机就自动启动了驾驶模式,车载系统就接管了手机的推送。下车,拿着充好电的手机就走了。每天上下班两趟,堵个车啥的,手机的电也能充不少了。无线充电可以让你不用去找线,不用给手机插上线,只需放下手机,就能充电,减少了两个动作,让充电这件事不在需要被记住。

总 结
[h1]有句话每年都要说一次:iPhone 依旧是世界上综合使用体验最好的智能手机。今年的 iPhone X 不是苹果的正常迭代,而更像是提前一年把产品拿出来了。如今的苹果,面临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而 iPhone X 就是苹果展现未来手机进化方向的一个产品这是一部带有试验性质的手机,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手机。由 iPhone 开启的智能手机时代,在这里转型向了更加宽广的未来。十年前,iPhone 带来的,是一个兼具打电话的功能的掌上移动终端。经过十年的发展,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移动电话。它已经进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经常打趣,我的 iPhone 是长在我手上的。未来的手机,将是一个智能设备,是一个承载体,它将是生活中几乎所有东西的连接点。“手机在手,天下有我”这句话不是戏言。从 iPhone X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AI 的影子,能够瞥到未来。[/h1]正文7254字,比去年少了点,但是补上了图。希望去年的真爱们今年还是真爱o(* ̄3 ̄)o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觉得雷军成功了。
不是说MIX2销量能超过X,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刚看了下大家的回答,很多字里行间开始拿MIX2和X对比了,虽然在大家眼里还是被各种秒杀,但是能拿来正面比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一点最新消息是,iPhone 8 和 X 系列支持非接触式无线充电。

https://9to5mac.com/2017/09/19/iphone-x-long-range-wireless-charging/

兼容的是 MIT 的一支团队研发的技术,目前最接近消费级成品的是 Pi 充电台,可以同时给四台设备每台以最高 10W 功率充电。市面上的手机只有 iPhone 8,8 Plus 和 X 可以直接使用,其他手机可以通过戴壳使用。这个充电台目前可以预约,媒体预估售价约 200美元。


看来果子还是很有黑科技储备的啊。

—————————————————

当苹果说,这是手机的未来,是移动设备的发展方向,请不要以为苹果指的是“全面屏”,而是你的手机认得你,你的智能设备认得你,就算你长了胡子花了浓妆戴上眼镜戴个帽子,你的朋友可能一时认不出来你,而你的手机却知道,你是你。
这不仅是手机的未来,这是整个信息技术对于身份认证功能的进化。你去单位、政府和银行办事的时候,你在海关通关的时候,你来了,但是你不能证明你是你;你需要带上证件,你需要对着巨大的机器输入指纹和面部识别证明你是你才行。但是有了默默在后台不间断监测面部3D结构的传感器和处理器,你的手机不需要你再用密码或者指纹来认出你,而是当你在看它的时候,就直接免去了那充满仪式感、内在逻辑却稍显荒谬的的认证过程,知道你就是你。
“全面屏”不过是在这种认证机制的进化之后,由于可以省略指纹传感器(Home 键)而带来的一个附加改进。指纹后置(Mi MIX),虹膜识别(三星S8)甚至不要指纹只要密码(夏普 Aquos Crystal),都可以省掉空间而做成“全面屏”,但是这种纯外观上的改变,并不能称为真正的“革命”。
真正的革命与进化,从来不是设计与外观的改变,而是用户体验的一次转变与提升,更是其背后一整套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包括那个时刻认出你是你、拍照时识别拍摄物体以及AR应用时分析环境的那颗实时运算在本地而不依赖云端的神经网络芯片。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iPhone X 的「X」,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 Mac OS X,那是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告别过去带着苹果走入新篇章的电脑系统。苹果本可以把今年的旗舰机型命名为 iPhone 8 或者 9,或者张三李四——这只是个名字而已,但苹果选择了「X」,意味着这不是一部例行升级的手机,苹果想赋予它特殊的意义。
今年苹果的宣传策略很意思,在过去他们会规定一个时间点,超过之后,提前拿到测试机的媒体们才能发表对新设备的测评。但是在今年,美国地区仅有三家媒体(全球有十家)提前一周拿到了 iPhone X 测试机,其它科技媒体均在 24 小时前才拿到,另外苹果还给一些不太知名的、甚至都不是科技相关的 YouTuber 们提供了测试机。这些媒体和 YouTuber 们都面向更年轻的群体,看得出苹果想要在今年触及更多的人群,并且也在尝试不同的宣传策略。
我拿到手上这部 iPhone X 已经有一个多星期,刚上手时确实充满了新鲜感,5.8 英寸全面屏用起来怎么样?取代了 Touch ID 的 Face ID 体验如何?没有了 Home 键该怎么交互?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解答。

[h1]尺寸:单手操作爱好者的福音,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屏[/h1]我上一部手机是 iPhone 7,再之前是 iPhone 6s Plus,所以大小机型的 iPhone 都体验过。iPhone X 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厚(7.7mm,比 iPhone 7 厚 0.6mm),并且重了一些(174g,比 iPhone 7 重 36g),不过这种感觉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适应了。由于这几年 iPhone 持续变薄,反而有不少人提出加厚机身来提升续航的想法,所以这次厚度和重量的增加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iPhone X 整体尺寸和 iPhone 7 接近,高度多了 5.3mm,宽度则多了 3.8mm。站在小尺寸手机(4.7 英寸)的角度,尽管 iPhone X 变得狭长了,但基本还是保持了单手使用时的可操作性。Plus 尺寸之所以不方便单手操作,不是因为它高,而是因为它宽,握持手另一侧的区域很难通过改变手势来碰到,屏幕顶部则容易通过改变手势来触及。喜欢小尺寸手机的人,从 iPhone X 身上也能找到熟悉的感觉。1

站在 Plus 尺寸的角度,iPhone X 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屏」。最明显能感受到区别的是,Plus 尺寸独有的横屏两栏设计并没有运用在 iPhone X 上,比如系统自带的设置、邮件、备忘录等应用。尽管我自己不太使用这些功能,但如果你有需求的话,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此外键盘输入区域也能感受到明显区别,iPhone X 虽然比 4.7 英寸 iPhone 稍微宽一点,但明显不如 Plus 尺寸来得宽敞。
从实际显示的内容量上看,iPhone X 和 4.7 英寸 iPhone 在横向上所能显示的内容量是一样的,同样为 375pt 2 ,Plus 尺寸为 414pt。竖向内容量则增多了不少,达到了 812pt,Plus 尺寸为 736pt。你可以通过下面这张 PaintCode 绘制的图片来对比其它 iPhone 型号。

人们喜欢大屏手机的原因不只是屏幕更高带来的,同样也是因为屏幕更宽,iPhone X 在这一点上可能会让部分 Plus 手机用户失望。不过由于全面屏的缘故,iPhone X 的屏幕视野比 Plus 更开阔,直观感受上弥补了一些。
我们今年并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个尺寸的 iPhone,不过近期也有消息称,苹果可能会在明年推出 Plus 尺寸的 iPhone X,也许可以期待一下。
[h1]屏幕:去掉「刘海」很容易,留下它才是「勇气」[/h1]全面屏看起来真的很棒,即使它正面有一块「刘海」。平时我们不太会注意到它,原因很简单,iPhone X 发售前,我们是通过照片看到的 iPhone X,我们的注意力在整个手机上。而当我们拿到 iPhone X 后,我们是在使用手机,这个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屏幕里面的内容,因此「刘海」不会太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再加上使用黑色壁纸的话,会让它看起来跟屏幕融为一体,因此就更加不显眼了。

「刘海」在刚开始的时候引起了大量不满,网友们纷纷反馈 iPhone X 丑死了。直到最近少数派介绍了一款去「刘海」的壁纸应用,我注意到有不少人在评论里面说「去掉刘海反而更丑啦」,还挺有意思的。就我自己而言,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丑的设计,这只是一个「怪」的设计。从「使用手机」的角度来说,它并不影响日常使用。
去掉「刘海」其实是相对容易做出的决定,但苹果最后选择留下它,这可能比去掉 3.5mm 耳机孔更需要「勇气」。Jony Ive 曾将「无边泳池」的概念与屏幕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屏幕是最主要的,其它东西不能干扰屏幕。延伸出「刘海」两侧的屏幕可能要比直接去掉更符合「无边泳池」的概念,也让屏幕看起来更没有边界。

从前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里面再画个小圆圈,我们会知道这是 iPhone。而现在去掉了 Home 键的 iPhone X,只剩「刘海」作为它的标志性设计,也可以预见短时间内「刘海」不会消失。
当我看习惯了全面屏的 iPhone X 之后,再回去看其它 iPhone,会觉得特别不习惯。这种感觉跟 10.5 英寸 iPad Pro 相似,你知道这是设计的趋势,大边框和非全面屏看起来就显得笨重。

今年是苹果第一次在 iPhone 上采用了 OLED 屏幕,像素密度达到了 458ppi,这让界面元素看起来更清晰,边缘也更锋利。苹果在色彩校准方面也控制得很好,你不会看到传统 OLED 屏幕上常出现的颜色糊成一片的现象。拓展阅读:为什么 iPhone X 选择用 OLED 屏幕?这些信息帮你更好了解
至于 OLED 屏幕可能带来的「烧屏」风险,由于我们拿到 iPhone X 的时间都不算长,而「烧屏现象」往往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因此得依靠时间去验证。不过苹果自己倒是很自信地表示:「我们设计的超视网膜显示屏可以减少 OLED 的『老化』效应,是业内首屈一指的显示屏。」
不过 iPhone X 的这块屏幕可不便宜,易碎而且维修价格高。国内需要 2288 元,其它损坏维修价格为 4588 元,均比 iPhone 8 高出 1000 元左右。便宜一点的保护方案就是带保护套,但如果你喜欢不带保护套的手感,平时又比较粗心,那么这次真的可以考虑一下苹果推出的手机意外险服务 AppleCare+,具体购买建议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面对近万元的 iPhone X,你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以前不 Care 的 AppleCare+

今年的三款新 iPhone 都用上了 True Tone(原彩显示)技术,会根据周围环境的色温自动调整屏幕的色温,理论上会让显示效果更自然。但我发现自己经常在修图或者看美剧的时候关掉它,修图自然不用说,滤镜分冷暖色调,True Tone 会影响判断,但后者则需要我们从心理上去接受这种设定,因为影视作品通常都有自己的调色习惯,屏幕色温可能会影响到所谓的「导演表达」,但这就类似「音频文件格式和耳机音质是否会影响音乐家的表达」,这些都是所有人都难以控制并且会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变化的东西,因此只要你心理上接受它了,其实也就没什么大不了,况且 True Tone 真的会让你在夜晚对着屏幕时不那么刺眼。
另外 @CocoaBob 发现目前处于 Beta 阶段的 iOS 11.2 会在开启相册时自动减弱 True Tone 效果,也许未来苹果会把这个功能开放给第三方。
[h1]Face ID:第一次觉得手机似乎有了灵魂[/h1]iPhone X 上另一个大变化就是用 Face ID(面容 ID)取代了 Touch ID。Face ID 设置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将前置摄像头对着自己,然后根据指示转动头部两次,就能设置完成,录入过程很顺畅,结束后甚至还会发出「这就完啦?」的疑问。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帮我爸设置 Touch ID 的时候,整个过程很容易出错,比如手指按压过久或者没有覆盖到中心部位,录入过程也耗时较长。在初始引导上,Face ID 做得比 Touch ID 好太多了。

Face ID 的原理是利用了「刘海」上新增的两个传感器,一个是最右边的点阵投影器,它可以发射某种有特定结构的光到你脸上,然后通过最左边的红外摄像头(不是前置摄像头)拍摄你脸部的照片。由于脸部本身就存在凹凸,再加上与发射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拍到的光会有所变形,与原本的结构一比较,就能计算出人脸的 3D 深度图。另外它还会拍摄一张红外照片,这样 2D 的脸部细节特征也有了。两个数据一结合,再跟录入数据做比对,就能知道此时解锁的是不是你本人了。

所有 Face ID 数据都储存在 A11 仿生芯片的安全隔区中,并且会进行本地加密。当第三方应用需要调用 Face ID 进行解锁时,它只能知道认证的结果是否成功,并没有权限获得 Face ID 的数据,因此你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脸部照片会被上传到服务器上。
关于 Face ID 最大的疑问是,它能否替代 Touch ID。在我这一周的体验过程中,Face ID 绝大部分情况都运行得很好。成功率和解锁速度都不错,虽然没有第二代 Touch ID 那么精准和快,但真的一点都不差,比起第一代的 Touch ID 要好非常多。
但有一种情况确实会令 Face ID 有些尴尬,就是当我们把手机平放在桌面的时候,Face ID 失败率很高。其实前面有提到,Face ID 在进行验证时需要调用红外摄像头,因此它需要「看」得到你的脸,包括眼睛、鼻子和嘴巴,三者缺一都不可。红外摄像头的视野范围跟前置摄像头相似,你可以尝试打开前置摄像头观察一下什么时候能看得到你的五官,以后就知道 Face ID 的有效解锁视角是多少了。
除了视角,Face ID 还要求你与手机的距离保持在 20–55cm 之间(苹果官方建议的距离是 25–50cm),掌握这两个数据,相信你能更熟练地使用 Face ID。

另外也有人提到双胞胎的问题,虽然苹果自己也提到了,如果是双胞胎,目前的确会大大减弱 Face ID 的安全性。但还是有几家媒体找来了双胞胎进行测试,具体过程我就不在这儿详述了,大家可以 点此 查看测试的详情,简单说结论就是同卵双胞胎确实很容易就骗过 Face ID,目前苹果也没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担心这个问题的话只能使用密码进行解锁。
抛开成功率和解锁速度,Face ID 最大的优点是自然,比如当我们熟练使用 iPhone X 后,直接拿起手机就往上轻扫,在手指滑动过程中 Face ID 也会跟着验证,手机自然也就解锁了,以至于很多时候我都没感觉到有「Face ID 验证」这一步。类似的情况还有 Safari 自动填充密码的时候。

当然你可能会担心安全性的问题,其实该有确认过程的时候还是会有的。比如 Apple Pay 需要你先按两下侧边按钮,然后再进行 Face ID 验证,验证成功后,手机会处于可刷卡的状态,直接拿到 POS 机前刷一下即可,不需要一直把脸对着手机。类似的线上 Apple Pay 支付和应用内购支付也是需要你先按两下侧边按钮再进行验证,由于这个行为是主动执行的,所以说 Apple Pay 和应用内购不存在一不小心就把钱给付了的状况。

不过你可能得警惕一下其它的支付或转账场景,比如使用微信进行转账,整个过程中唯一的确认步骤就是一个绿色的「确认」按钮,当你按下「确认」后,就会立即进行 Face ID 验证。由于不同的应用会采用风格各异的设计,所以当你在进行涉及到财产相关的操作前,一定要看清步骤,不要把安装应用时猛按下一步的习惯带到这里来。

Face ID 第一次让我感觉到电子设备似乎有了灵魂,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当锁屏界面有通知消息时,只有机主本人注视屏幕,通知消息才会展开详细内容,其他人只能看到一条未知消息。需要注视屏幕这个设定确实非常有意思,你似乎在跟屏幕进行对话:「嘿,老伙计,让我看看今天有什么消息。」
[h1]交互:有一些学习成本,但很好用[/h1]随着 Touch ID 离去的还有 Home 键,这是 iPhone 曾经的标志性设计,并且也是易用性的代表。乔布斯曾说:Home 键它总能带你回家。

On the front, there’s only one button. We call it the Home button. It takes you home from wherever you are. And that’s it. — Steve Jobs

当我们不知道怎么操作的时候,按一下 Home 键总会回到主屏幕,非常简单易懂。但实际上 Home 键后来衍生出的其它功能还是需要一些学习成本的,只不过它们都被分布在更新迭代的岁月里,用户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经验积累,已经习惯了这套操作。
iPhone X 改变的是一大堆操作习惯,相信大家都得依靠一段时间来适应。具体改变的操作可以看《取消了 Home 键的 iPhone X,交互方式都有哪些变化?》这篇文章,里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了 iPhone X 的各种交互手势,这里我只说一下自己的使用感受。

大部分底部操作的手势都很好用,包括直接上滑返回主屏幕、左右滑动切换应用,不过触发多任务界面的手势则一般。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你不需要像发布会那样上滑到屏幕中央停顿,或者画个倒 L 型,你只需要从底部往上短滑,稍微停留(非常短暂的)一小会儿后松手,就能触发多任务界面

屏幕顶部的手势操作则没那么好用了,以我自己为例子,控制中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一下子从一个极易唤出的位置挪到一个需要改变手势才能唤出的位置,这让我非常不习惯,甚至到现在一个多星期了,也还没有适应过来。通知中心就更加不方便了,以前可以从右上角区域唤出,现在得左移了。我认为把通知中心和控制中心都堆到一起是一个不合理的设计,希望苹果能在明年的新系统上进行优化。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手势操作是锁屏界面的闪光灯按钮和相机按钮。这两个按钮跟普通的按钮不太一样,它们是 iOS 上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模拟的是现实中开关的触感。这两个按钮你不能 3D Touch 它们,你需要稍微用力按下后,再抬起手指,就像现实中你按下开关后也要抬起手,过程中会有两次震动反馈,跟现实里体验也非常像。当年 iOS 7 从形状上抛弃了开关的样子,不少用户怨声连连,现在反而从触感上找回来了,说不定以后会更大范围地利用。

除了 iPhone X,我日常使用的还有一部 iPad Pro,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它俩的交互逻辑不统一。令我最不习惯的一个地方就是 iPad 的控制中心在底部,而 iPhone X 则跑到右上角去了。另外我也时不时会误以为 iPad 也能从底部往上轻扫返回桌面。这可能得忍好长一段时间了,也许明年的 WWDC 会让这些情况有所改善吧。
[h1]相机:小尺寸手机终于有了双摄像头和人像模式[/h1]iPhone X 的摄像头参数大体与 8 Plus 相同,@nerd_du 这篇 iPhone 8 体验里提到的「人像光效」部分在 iPhone X 上也基本适用:

目前(人像光效)这个功能和去年的「人像模式」一样,也处于 Beta 阶段,所以实际拍照效果是否能做到发布会样片那样惊艳,完全取决于周围环境,如果在本身光线环境充足,光源不复杂的情况下,「人像光效」的效果还算可以,尤其是「摄影室灯光」模式,能在提亮面部亮度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自然的效果。
但是一旦切换到「轮廓光」「舞台光」和「单色舞台光」模式就瞬间破功,后期效果非常明显,「舞台光」和「单色舞台光」的效果甚至看起来有些吓人,像是抠图失败的照片,基本上是不可用的。
考虑到去年「人像模式」Beta 版时的情况,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明年去掉 Beta 之后的「人像光效」应该会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

iPhone X 摄像头有提升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长焦镜头和前置人像模式。
长焦镜头从 ƒ/2.8 光圈增大到 ƒ/2.4 光圈,并且新增了光学防抖(此前只有广角镜头有光学防抖),当你想要放大两倍进行拍摄时,终于不用太担心牺牲画质了。

从上面这两组样片来看,使用长焦镜头 2 倍模式下,iPhone X 的拍摄效果和 iPhone 8 Plus 比差别并不大,噪点控制稍微好一点点,但如果不放大显示的话几乎看不出。
不过考虑到几乎很少有人是从 iPhone 8/8 Plus 升级到 iPhone X 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 iPhone X 和前代相机的对比。从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看出,同样作为小尺寸手机,拥有双摄的 iPhone X 夜间拍摄效果要明显比 iPhone 7 好很多,包括噪点控制、暗部细节、画面明亮度等各个方面。

另外今年的三部新 iPhone 都使用了新的感光元件,进光量比上一代提升了 83%,因此夜间拍照的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得益于新增的红外摄像头(苹果把它叫做原深感摄像头),前置相机终于也可以拍摄人像模式了,不过虚化效果一般,边缘过渡不太自然,还有待苹果对软件算法的进一步调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用到了红外摄像头,前置人像模式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也能正常拍摄,反而后置摄像头由于进光量不足无法拍摄人像照片。
至此,小尺寸手机终于有了双摄像头和人像模式。曾经因为这两个原因转移到 Plus 尺寸的人,终于能同时拥有单手握持感和出色的拍照能力了。
[h1]其它[/h1]
  • Animoji:Animoji 确实很有趣,我自己会经常发到社交网络上,也写了一篇如何用 iPhone X 制作 Animoji 卡拉 OK 的教程。不过 Animoji 的问题在于国内环境并不依赖 iMessage,虽说有办法将 Animoji 发到其它平台上,但终究还是没有原生内置那么方便。希望苹果能尽快将 Animoji 的 API 开放给第三方使用。
  • 120Hz 触摸采样率:根据苹果开发者网站上提供的信息,iPhone X 的触摸采样率(Touch Sample Rate)达到了 120Hz。首先你要知道这不是 ProMotion,它不会在滚动、缩放、平移等操作时变得更加流畅,不过它可以让 iPhone X 对交互做出更快的反应。
  • 续航:由于 OLED 屏幕的省电特性,iPhone X 的待机续航有很大的提升,比 iPhone 7 好很多,不过使用续航则达不到 Plus 的水平。我的日常工作环境是随时都有电充的状态,所以我个人并不太在意 iPhone 本身的续航时间。
  • 扬声器:我将 iPhone X 和 iPhone 7 左右摆到一起,分别用扬声器播放音乐和播客,能明显感觉的 iPhone X 的音量更大,而且也更有穿透力。这对于常在家里用手机扬声器听播客的我来说很有帮助,我能更容易听清主播们在说什么了。
[h1]总结[/h1]iPhone X 并不便宜,国行 64 GB 售价为 8388 元,256 GB 售价为 9688 元。有不少人问,iPhone X 卖到了这个价格,值得买吗?价格问题其实非常因人而异,如果一定要我给一个答案的话,我会说值得。因为我们在意的那些功能、期待的那些功能,确实都实现得不错,比如 Face ID、全面屏、没有 Home 键的交互、摄像头,都没有辜负我们对新机型的期待。

从 iPhone X 身上,我们可以窥探到苹果其它产品未来的样子。手势操作、Face ID、全面屏这些特性毫无疑问会运用在将来的 iPad、Mac、甚至 Apple Watch 身上。
我自己在 iPad 上其实已经很少使用 Home 键了,基本只有解锁或者需要使用 Touch ID 的时候。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的 iPad 都是横着架在 Smart Keyboard 上使用的,Home 键离键盘区域有点远,每次都要往上够其实不太方便,甚至连返回桌面我都是用五指捏合,或者唤出多任务界面后再点一下空白处的。Home 键在未来的 iPad 上会消失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去掉 Home 键的 iPad,和翻开盖才使用的 Mac,用 Face ID 来进行解锁都是非常自然的。
iPhone X 身上的这些新特性,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用户们在接下来很多年里的使用习惯,也许未来会有新的东西出现,但回到此刻,iPhone X 就是这一切的开始。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苹果本来就是被咬了一口的呀。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可能手机的设计真的是发展到瓶颈了
由于前置摄像头和听筒的存在
各家都有些让人不太满意的妥协

这次iphoneX最让我惊艳的倒是那块A11芯片
除了cpu,连gpu和isp也都是自研的
除此之外好像还有人工智能的专用芯片

我觉得之前人们说的苹果软硬结合
其实更多指的是设计和系统的结合
而现在苹果做到了硬件-设计-系统的结合
这个才是国内手机厂商应该去奋斗的方向

按照a系芯片的发展历程
估计用不了多久自研的gpu就有可能比cpu更早的的出现在在MacBook上
而且我丝毫不惊讶过几年苹果推出自研的屏幕
现在的苹果几乎不允许有任何核心技术是被捏在别人的手里

但是我比较不满的是iOS在iPhoneX上的表现
如今老iPhone,新iPhone,iPad在呼出控制中心和后台上分别用了三种方式
这么混乱的操作以及对顶底部ui敷衍的处理
都让我觉得iOS11是对iPhoneX来说仅是一个半成品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库克在中国唯一的失败就是没有给各种段子手,自媒体付费,要不然,以水果的现金和国内段子手的能力,会把友商秒的连渣都不剩。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觉得是买得起的还是买,买不起的为了装逼的也会买,习惯了iOS的可能会换,量不会怎么差的...吊打就算了,资本的评价不好但是人家仍然是绝对霸主,没有利润的硬件厂家都很悲哀的...

不过人脸解锁这个在韩国咋整?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