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
26 岁了,三观也正常,但是长到现在从学校到社会,在从朋友圈子到陌生人,也没有真正的看到过几次真正的穷困人家,求解疑。
———————————————————————————————————————————
穷人的相关官方定义:
贫困线上调至2300元 贫困人口将过亿
中国贫困线上调接近世行名义标准――中新网
年收入2300元成贫困线新标准
—————————————————
请大家注意时间限定是“现在”。
———————————————————————————————————————————
穷人的相关官方定义: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 世界银行 2008 年颁布的贫困线标准为每人每天消费 1.25 美元
- 在我国,年收入在 2300 元以下的人群(折合约1.017美元/日),将被算作贫困人口。
贫困线上调至2300元 贫困人口将过亿
中国贫困线上调接近世行名义标准――中新网
年收入2300元成贫困线新标准
—————————————————
请大家注意时间限定是“现在”。
20 个回复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五年级有一次要给两个村的全部家长做汇报演讲,因为一直考第一名。但是当时我们班主任差点不让我在大会上发言就是因为我没有像样的衣服穿。她喊我去办公室的路上,在走廊里,回头看了我一眼,鄙夷的目光盯在我短了一截漏出棉裤的裤子上。那个眼神我估计一辈子忘不了。后来那件裤子就再也不穿了。
我要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实在没钱,申请了市政协的一个两千块的奖学金,临给钱的时候,政协那些领导干部啥的来我家视察,我一个人在我们家解放时就有的一半砖一半土盖的破房子里,面对着那么多西装革履带着好奇的眼光打量我的叔叔伯伯,一下就哭了。什么都说不出来。那是我第一次得了不需要还的钱,当时就含着泪在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要像这样乞讨了。
我五岁就开始带着两岁的弟弟自己做饭吃了,因为爸妈要下地干活,一干一整天,为了让他们不用干了半天活儿回来还得做饭给我们吃,我五岁的时候第一次站在板凳上凭记忆给他们做了一顿饭。结果第一次做饭,米和水的比例不对。爸妈晚上累得一瘸一拐地回来,一看我做了饭,欣喜地掀开锅盖,却发现米是硬的干的。后来妈妈告诉我她和爸爸抱头痛哭,而我和弟弟已经睡着了。还有一次晚上停电了,他们还没回来。我和弟弟没钱买蜡烛,于是坐在村口的石头上,一直等一直等。又怕又困。后来他们回来了,直接哭着扑向他们。“相濡以沫”这个词向来是以形容夫妻情分,而每每我看到这个词,想到的都是类似夜晚类似黯淡的十五瓦灯光,以及这灯光笼罩下一家四口饮泣的悲凉。
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教写作文,我记得老师让写的第一篇作文是《记第一次做饭》。当时按照作文选上的模式写了一通。后来长大了回想,其实如果按照真实情况写,应该会更有意义吧!
说起作文选,我小时候特别爱看书,但是一本书也没有钱买。那个时候也没地方买。我就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发的一人一本的一本读物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了。作文选是表姐用完给我的。初三时有次进城去看生了重病的舅舅,我偶然看到书店,一本书要卖11块,我很想要,但是我妈嫌太贵,没有给我买。由于爸爸出了车祸不到一年,而舅舅得了尿毒症,11块在我初三时对我家来说仍是不小的支出。
还记得爸爸出车祸不久,肇事司机逃逸,家里没钱,住院的爸爸想吃饺子,于是我和妈妈去超市给爸爸买饺子。但是也只买了爸爸一个人吃的饺子,我记得是五块钱。中间我看到大大泡泡糖,想买,但是要一块多钱,妈妈不仅没有买,还骂了我。我很伤心地哭,但是又觉得特别对不起妈妈。大大泡泡糖的事情成了我的一个心结,后来20岁生日,已经大三了。我去超市买了一大堆不同口味的大大泡泡糖。却一个也没吃完。
小时候因为穷心酸的事情多了去了。想要的东西从来都得不到,还要总是被瞧不起。所以我从小学习就特别好,心里始终憋着口气,梦想着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
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从没出过门的我,一个人拖着两个大蛇皮袋,硬座三四千里,三十多个小时到了学校。我支撑着铺了床便倒在自己的床位上,昏昏沉沉地睡了。过会儿来了一位姑娘,被四五位大人簇拥着进了门。他们本来用四川话在欢欢喜喜地聊着,那位姑娘看到我在睡觉后,贴心的让大人们嘘声了。我其实是醒了的,但没有起床打招呼,因为我还不会说普通话。后来我告诉那位姑娘:“你当时真像一位公主。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也能像你一样幸福。”
那些在大街上骑着三轮车收废品的叔叔阿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师傅,路边摆摊的小贩,甚至是在火车上偶尔遇到的穷苦的人们......他们,本来也可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母亲人。步履匆匆行走在大街上的那些人,哪个没有在提着包的同时,也随身携着一段故事呢?生活已然厚待我,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有时我告诉自己,现在的自己多努力一分,基因便能变得更好一分,将来我的孩子就能更优秀一分,胎教其实是在单身的时候就开始了的。哈哈。会尽量多努力,为了下一代再也不需要承受那么多的苦难。因为贫穷和苦难一点不值得歌颂,除非你能跨越它。
有时候回头看,自己都会很佩服自己,更佩服我的爸爸妈妈。那样的苦日子,他们竟然能领着我和弟弟踉踉跄跄长大成材。换成我,我做不到。有次跟我妈讨论这个问题,她说,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仿佛只是一瞬,就已经25岁了,自信,独立,坚强,乐观,温暖。研究生毕业,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也多少能帮助爸爸妈妈过更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和弟弟,以及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善意的人们。尤其是我的妈妈。她所在的地方,就有光。如果没有她,贫穷也只是贫穷而已。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原文为《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名字为:《【冰点特稿】:两元宿舍》,记者:从玉华,现在已经找不到原文地址了,以下内容为环球网转载,转载地址:女子宿舍住24小时收费2元 住户多被亲人抛弃。
全文如下:
———————————————————————————————————————————
2元女子宿舍:住户多夫亡离婚遭家暴妇女
[导读]人!全是人!20多个女人,像沙丁鱼一样密集地躺在高低床上。一个挨一个的铺,铺上是抹布一样分不清底色的床单。“住宿24小时:2元”,是这里人头攒动的原因。
戚小光扛着摄像机,原本是要拍一个“很主旋律”的题材,一个有爱心的女人做好事的故事。可是,当跟着这个女人左转右转进了一条胡同,顺着黑洞洞的楼梯上二楼,推开那扇铁门,他整个人惊呆了。
人!全是人!20多个女人,像沙丁鱼一样密集地躺在高低床上。
床就像偷工减料的木匠随意搭成的,高低不平,有的床腿拿砖头、铁桶垫着。一个挨着一个的铺,铺上一条条打着补丁、抹布一样分不清底色的床单。外墙上贴着“上门打针”、“见证收款”、“高价收药”、“招聘”等花花绿绿的广告,其中一张A4纸写着:住宿24小时:2元。
2元,这就是人头攒动的原因。
机器就那么静静地转着,戚小光突然“心里汹涌澎湃”,尽管处在同一座城市里,这却跟他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
这个吉林省吉林市电视台的记者,对农民工忙碌的场面一点儿也不陌生。他有时候也会想:夜幕降临时,他们像蚂蚁一样消失了,消失在哪里?这一次,他找到了“蚂蚁穴”,他决心拍这个“消失的故事”。
这一拍就是5年。搭档们一个个离开了,只有他坚持下来。到最后,他都数不清素材到底有多少,“反正一分钟不歇,电视至少能播上一个月”。
纪录片的名字很简单,取自这家旅馆阳台,蜘蛛网般的电线掩映下,一个不起眼的半米高的广告牌——女子宿舍。
[h1]“哭!哭当啥用,白扯!”[/h1]张燕秒拖拉着3岁大的小芳找到这个半米高的广告牌时,是14年前一个冬天的上午,母女俩第一次进城的时候。
14年后这个盛夏的午后,她们仍然住在这里。床还是那张床,连床板上垫的海绵、纸壳子都没变过,唯一不同的是,45岁的张燕秒两个月前腿坏了,再爬不了上铺,小芳已经17岁,不再跟妈妈挤在一起睡,住在另一张床上,也要单花一份钱。
张燕秒第一次坐在这间宿舍时,跟人哭诉自己的丈夫死去,扔下两个月的女儿,草房土地被占,日子过得“像腌渍的烂白菜”一样。14年来,几乎每来一个新人,都会坐床头哭诉一番,哭诉的理由无外乎离婚、被打、亡夫、子女不孝顺……就像一个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可不用多久,就有人敲着床板,不耐烦地呵斥:“哭!哭当啥用,白扯!”
当这些眼泪顺着老妇人皱巴巴的脸、少妇花样的脸,甚至孩子光滑的脸,滑落时,戚小光从没有给过特写,甚至哭得太凶的镜头,他会删掉,因为“眼泪只是她们生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日子稍长些,这些苦命的女人不再说这是“难民营”,说这里是“常驻大使馆”,这里的女人不是“天使”,就是“大使”。这里的女人藏龙卧虎,能“上天入地”。上天就是能上工地盖楼,下地是能“修地球”。
这里寸土寸金。躺下时,真正属于她们的空间也就比一个人略大。所有人下地时,属于她们的空间不及她们的一双鞋子大。行李压在各自枕头下,因为把包寄存在老板娘住的4平方米的小屋,需要一个月支付10元。
这里只有一个水龙头,每天流出吸管般细细的自来水,女人们用它解渴、吃药、洗头、冲澡——哪怕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冬天,哪怕喝需要用热水化开的感冒冲剂。
钱是每天算的,老板娘挨个收钱时,有的从餐巾纸里掏出两个钢镚儿,有的解开裤子从内裤的口袋里掏钱,有的从随身的矿泉水瓶里扯出两张一元的纸票。
没有人会“阔气”地拍出一个月的住宿费。她们会像“候鸟”一样离开,一旦找到提供住处的打工地,她们就会搬家。等工地的活儿结束了,她们又会回到这里,寻找下一个打工地。这里就像驿站,像她们生活半径辐射开去的那个圆心。
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
宿舍楼下就是劳动力广场。严格地说,这不是广场,而是4条胡同构成的十字路口。这里距离繁华并不是太远,具体来说,距离火车站步行5分钟,距离长途汽车站步行4分钟,距离吉林市医院500米。
胡同里有朝鲜小吃,有卖90元一斤人参的老店,有叫“桃姐”之类的数不清的职业中介。天晴时,胡同里摆满了小黑板,有招聘司机专栏、保姆专栏、出国打工专栏。
把镜头往后拉,再往后拉,这个亮着4盏灯的60多平方米的女子宿舍,就湮没在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7层老楼里,湮没在这普通的巷道里,湮没在这400多万人口、满语意思是“松花江边的城池”的吉林市里。
[h1]“尽是些笨手笨脚的妇人,太老了!”[/h1]相比这个2元一天的居所,打工的老板提供给张燕秒们的住处要“敞亮得多”。
到黑龙江种稻子时,她们就住在田旁边的露天大棚子里,能看见满天星星。在乡下养猪,就自己在猪圈旁垒房子,“要多大有多大”。
10月一下雪,女人们能找的工作多是在餐厅刷碗,穿两双袜子套大胶鞋,站在到处是污水的地上不停地刷,那些碗怎么也刷不完,“一天17元”。
来钱最快的是上建筑工地,像男人一样筛沙子、捣灰、搬砖,一天赚70元。可这活儿,女人大多“吃不消”。
整个漫长的冬天,女子宿舍的女人都盼着雪快些融化,春天来了,地里就热腾了。
春天,她们可以住到农户家捡木耳,捡完这家捡那家,“扫荡整个村庄”。一天干14个小时,赚上50元。
夏天,她们可以坐票价7.50元的长途汽车,去一个叫乌喇街的地方剪毛葱。在农户家里剪,一毛钱一斤,在地里剪,一毛二一斤。不消说,女子宿舍同去的6个女
人都选择了多赚这两分钱。她们要天不亮,走6里地到田头。等到黎明来临时,剪刀的“咔嚓”声已经在田地回响了。等到三天后,她们的口袋多了近100元钱。
如果手脚够麻利,掰苞米也是不错的选择。一群人一字排开,边走边掰。在望不到头的大平原上,最快的人一天拿70元,最慢的人拿20元。
她们最最喜欢的还是在城里发广告,一天能赚65元。最暴富的一次,是老板娘带领大家去水泥厂种树,一天赚了95元,创了最高纪录。可再也没第二次了,人家说:“尽是些笨手笨脚的妇人,太老了!”
戚小光不拍这些宏大的“劳动场面”,因为这些大家都看得见。他更愿意守在那个逼仄的宿舍,等人回来。
人回来了,没活儿干,也不打紧,到楼下站着。
劳动力广场上,人们天然地分出区域来。男人站在马路的一边,女人站另一边,穿着皮鞋、开着小轿车的雇主就穿行在马路中间,雇主喊一句“焊工、瓦工”,就有一群人围上去,讨价还价,报价低的抢了报价高的单,就会发生拳头之争。这是几乎每天发生的事儿。
冬天,雪花飞舞,找活儿的男男女女把手抄在袖子里,找工作的牌子悬挂在手小臂处,冻得直跺脚。戚小光就踱在这人群里,等他把机器从大衣怀里掏出来时,有人拦着镜头喊:“拍什么拍,电影都是假的,只有战争片是真的。”
张燕秒腿没疼之前,一直比较抢手,她不用站多久,就能找到活儿干。她关节粗大,看上去一身蛮力。
而她同屋,对角线床上的68岁的宋淑文,就远没有这么幸运了。她站在马路旁两个多月了,没有一个雇主跟她搭话,“她太老了”。
尽管出门前,她穿上了带花边的干净裤子,还用捡来的铅笔画了眉,用捡来的雪花膏,把脸涂得白白的,她跟人家说她只有“59岁”。
她有个秘密,连同住了十年的张燕秒也没告诉。一个月来,她的左眼疼得厉害,最初眯一晚还能好些,现在针扎一样疼,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了,她滴了快10瓶眼药水了,也没见好。
“现在盼一天黑一天,眼前越来越黑了!”她叹着气,分不清眼里淌下的是泪水,还是药水。
因为一只眼,她的雪花膏涂不匀,左脸黑一块白一块,她给空矿泉水瓶灌水时,对不准口儿,洒了一地。她不敢告诉任何人眼睛的事儿,她怕消息传到楼下的市场里,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这些打工者私底下的生活,正是戚小光想要的东西。但宋淑文始终躲着他的镜头,她拒绝“照相”,她说:“出来打工10年了,人都以为我发了大财,见笑呀!”
[h1]“我要走得远远的,再也不回这里,我恨这里”[/h1]镜头里一闪而过的,多半是那些皮肤皱巴巴、嘴角耷拉的中老年妇人的脸,唯独当转向皮肤紧绷、眉目清秀的小芳时,镜头停留了两秒,整个画面一下子生动、鲜活起来。
17岁的小芳,童年、青春期、少女时代几乎都跟这宿舍脱不了干系。14年里,她间或离开过女子宿舍。妈妈打工到哪里,她的家就在哪里,住过农户家、住过桥洞、住过火车站。
7岁那年,她被送到了乡下的小姨家读书,可二年级上学期一结束,因为家里没钱,她就被迫退学了。她的学历是“1.5”年级,尽管她很喜欢学校,她还记得班主任是个扎着马尾辫、爱穿米色西服、很有气质的女老师。
最近,她离开了女子宿舍,走时,她跟妈妈说:“我要走得远远的,再也不回这里,我恨这里。”
可她走得一点儿也不远,她打工的餐厅距离这个宿舍不过七八分钟的车程。她喜欢那家提供住处的餐厅,尽管床只是餐厅的几把椅子拼凑起来的,可那里能上网,能看电视,能听客人谈“世界杯”,她喜欢那里“飘着油烟味的自由的空气”。
这些,戚小光的镜头是捕捉不到的,而戚小光也没打算用任何旁白去解释,他只打算静静地用镜头“打量”这个孩子。
镜头里,她总是把妈妈甩后头老远,跟妈妈吵架,一副厌恶女子宿舍、不喜欢妈妈的样子。妈妈说,小芳长大了,心野了,巴不得走得越远越好,“一心只想赚大钱”。
这个13岁就开始打工的姑娘,认为“自由价更高”。只要打工的地方能“提供住处”,她宁可工钱少点儿。
她一心想离开女子宿舍,她说这里的人都为下顿饭活着,她们眼里只有“钱!钱!钱!”。她讨厌劳动力广场,她说这里的男人都是“臭男人”。
在这条街里,她处处显出些许优越性。这张少女的脸只需在楼下的劳动力广场晃晃,不出10分钟,就能找到活儿。当然,凑上来的很多中年男人,不怀好意,介绍乱七八糟的工作。她也确实上过当。
晚上,有小芳的女子宿舍也多是热闹的。旁边的男子宿舍不断有人过来跟她唠嗑,请她吃饭,给她买“五六块一斤的超大号苹果”,夸她“有着地球引力般的吸引力”。甚至一个36岁的中年男人,求爱不得,写下血书:芳芳:你好,多保重!21点09分。
当镜头里,血淋淋的血书在上铺展开,小芳从上铺跳下来,快速消失掉时,整个画面一下子快“窒息了”。
小芳从来就不认为自己属于这里。天一亮,她就出门,她一分钟也不愿在宿舍多待,哪怕外面飘着鹅毛大雪,她踩着雪在空旷的街上游荡。她去过附近几乎所有的网吧,她玩飞车游戏,飙车时紧张得哇哇大叫,上网,认识了几个“很远很远的朋友”。她像画画一样,学会了写26个英文字母。
在她眼里,网上的世界,比女子宿舍的世界大多了,纯洁多了。但她不敢玩太多网上游戏,“那会让自己在现实里活不下去”。她迷上了神话题材的电影,人瞬间能成为“富人”,能获得很多种“武器”,能有无穷大的“力量”。她不相信灰姑娘,不相信一见钟情,她讨厌看韩国偶像剧,“太假太假了”。她爱玩网上一种结婚术的游戏,新人在一个叫巴岛的地方度蜜月,那里四面环海,开满桃花,“美极了”。
她伸出涂着绿色指甲油的食指和中指,做V状,比画着两个方向,“知道吗,我跟妈妈是两种人,我们走的是两种路,她属于那个宿舍,我不是!”
可瞬间,这个幻想着穿婚纱的姑娘就又堕入冰冷的现实。她饿了,她必须回到女子宿舍,跟妈妈一起吃饭。
[h1]“没办法,不留她,她就只能睡马路”[/h1]在女子宿舍里,老板娘“孙二娘”是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尽管她抠门得厉害,为了省电,她8点半就嚷着熄宿舍灯。她的口头禅是:“拿钱来!”手机充电一次五毛,洗衣机转一次两块。冬天楼下市场上的人冻得受不了,来屋子暖和一会儿,她伸手要“一元钱”。她像守财奴一样,四处捡旧衣服,鞋子,堆在自己的小屋,隔上一段时间,在宿舍开一次展销会,三块五块卖给住客……
可很多人还是喜欢这个离了婚的泼辣女人,她常带领女人们一起打当日的短工,干活儿时,她把力气最弱的女人安排在自己旁边,照应着,回到宿舍坐床头给大伙儿分钱。
女人们常常为争水、抢马桶、丢了镜子这类小事争吵不休,老板娘就像“太平洋警察”一样,主持公道,平衡中间的关系。她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住客留下来”。
这段时间,上面查身份证很严,屋里的一个精神病人没有身份证,被老板娘赶了出去,第二天,看她睡在马路边,老板娘又把她“捡回来”。
“没办法,不留她,她就只能睡马路。”老板娘说。
老板娘看得很清楚,这个宿舍的绝大部分女人是没有出路的,她们被亲人抛弃、无房无地、年老色衰、没有技能、没有社会保障,有的出现精神问题,她们仅剩的是,日渐稀薄的力气。
她早就想好了这些走不出去的老女人最后的路:给救助站打电话,给110打电话。
可14年来,许多人根本等不到老板娘打电话。一个又病又老的妇人,从宿舍下楼,坐在劳动力广场的马路牙子上,等活儿干,等着等着就歪下去,死了。老板娘让警察带走了她。她的床铺,连床单都没有换,很快又住进了新客人。
5年间,有几个老弱病残的女人出现在戚小光的镜头里,可一两次后,再也没出现过。戚小光找了很久,等了很久,再也找不到了,“也许她们有人不在了。”戚小光声调悠长地说。
眼睛越来越差的宋淑文也想过死。她甚至想好了要买很多很多的安眠药,跟老板娘告别后,到外面找一个角落“永远地睡去”。可就在她坐在楼下马路边等活儿等不到,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时,一个路过的年轻小伙递给她两个菜包子,她一下子觉得“天都亮了,要好好活下去”!
晚上,女人们也会在宿舍唱歌,唱《小荷包》、《十五的月亮》,唱过时很久的老歌,有人会像《二人转》里一样转手绢,在狭小的过道跳交际舞。她们为“毛泽东时代到底好不好”的话题争论一个晚上。
她们自嘲“脚下的布鞋,与开奥迪的雇主穿的布鞋一样,养脚”。她们希望“像赵本山一样,唠唠嗑也能赚钱”。
她们也说女人间的私房话,宿舍有姐弟恋,大家会笑她“武则天,老有魅力了”。
拍着拍着,女人们在笑,镜头后的戚小光却鼻子发酸,他觉得,这群“我们认为没有希望的女人”,坚强地活着,“太了不起了”。
让他最动容的事情之一,是住在宿舍里的女人们“显摆”的样子。有人对吃的挑三拣四,嫌弃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有人把300元钱买的手机说成值1000元;有人打工回来散一圈烟,装着很大方,或者不停地打电话、接电话,很忙碌的样子。
“这是她们捍卫尊严的表现。”戚小光说,“就像你我一样。”
[h1]“纪录片他妈的真残酷”[/h1]宿舍里还住着两位不用付房费的成员——一只被称作“企鹅”的鸭子,一只爱吃火腿肠叫“笑眯眯”的黑猫。
在这个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的世界,它们成了住户们的精神支柱。鸭子的主人穿3元钱一件的衣服,却花10多元钱买了一个包,把鸭子装在里面。一天中,她最幸福的时光是,她吃一口柿子,鸭子吃一口。有人来串门,说“炖了鸭子吧”。这个女人大声说:“还是先把我炖了!”
不过,戚小光的镜头里很少有这样的“花絮”画面。他的镜头似乎总是在等待更残酷、更真实的东西出现。
终于有一天,他正在拍摄,屋里的两个女人打起来了,越打越厉害,等他过去阻拦时,已经来不及:一个人突然拿出刀刺中了另一个人的腹部,瞬间血流如注。他把女人抱起来,跟老板娘一起把她送往医院,这个受害者最后脾摘除。他留下了3000元的医药费。
那一夜,他身心疲惫,内心充满了自责,惭愧,“如果我不为了镜头,早点跳出来,也许那女人不会挨上那一刀”,他跟做纪录片的同行朋友抱怨:“纪录片真他妈的残酷,我他妈的废了!”
镜头捕捉了这场流血事件,可有些事件,“不流血却比流血更痛”,这不全是镜头能捕捉的。
宿舍住着一些无事可做的女人,她们从不打工,她们对着过道里拿透明胶粘着的一面大大的破镜子,浓妆艳抹,她们只想在楼下熙熙攘攘人群里,找个有钱的“饭票”男人,嫁掉。
这个狭小的宿舍充满竞争,年轻女人给年老女人的“男朋友”一块西瓜,年老者就会认为年轻人要抢走她的“老头”,一通大骂。有的年老女人几个月没吃一口菜了,却舍得去温州人开的美容院,花50元文两道黑黑的弯月眉。
他们眼里,这里没有爱情,“柴米夫妻,没柴没米怎么做夫妻。”末了,他们会住到阳台那个每天7元的“夫妻间”。
说到底,“夫妻间”就是一个布帘子隔开的双人床,床上有封面起卷儿的《上海的爱情魔方》、《一只老鼠的艰苦奋斗史》,和几本武侠小说。
打开戚小光的录影带,就能看到一个男人对着镜头说:“女人,在我眼里,就是一身肉!”
[h1]“喔!那多像我的母亲、姐妹、外婆、姨妈!”[/h1]张燕秒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面对戚小光的机器,抱着脑袋四处逃的样子。后来,她一边手撕烧鸡,拿啤酒瓶子喝酒,一边对着镜头流泪,说自己的新年心愿。
老板娘也常说自己的心愿。她希望戚小光资助她,改造这个宿舍,把所有的床、褥子都换掉,墙要刷上那种淡淡的苹果绿,地上铺上光滑的瓷砖,养上几盆花——像真正的“女人的宿舍”。
她抱怨生意远不如以前了。1996年,这个靠摆烟摊讨生计的离婚女人在劳动力广场开了第一家旅馆,第一晚只来了2个人,第二晚上6个,第三晚上10个。10天后,生意出奇地好。人多到拿啤酒箱子搁床板睡,起夜上个厕所回来都没地方了。那时农村苦,出来打工的人多,胡同里全是找工作的人,“苞米两毛一斤,猪肉2元多一斤,贱得厉害!”
最近几年,农村好过些了,打工的少些了。附近一下子又开了20多家旅馆,一楼好门面的都改造成了“时尚旅馆”,带电视机的一天30元,带电脑的40元。这让她“腹背受敌”。
起初,看着戚小光的机器总在她宿舍晃来晃去,她也抱怨“整这玩意儿干啥,不如给大伙儿找活儿干”,时间久了,她和张燕秒一样,对着镜头,就像对着老友的眼睛。
她们坐在床头,说自己活得多么“不得意”、多么“埋汰”,给女儿的嫁妆只能是“充充话费”。新年那天,还有人在镜头里说了“新年快乐”!
5年来,戚小光在这个片子里越陷越深。冬天零下30摄氏度,为了拍她们出门打工前忙碌的场面,他把5斤重的机器揣在大衣里,5点钟坐最早一班公交车,穿过松花江来宿舍拍片。这些女人对着镜头伸懒腰,打哈欠,穿衣服,解裤带看钱,刷牙,涂口红……
他请这里的人吃饭,给小芳生活费,帮她找工作,希望她走出这个宿舍;他给生病的人买药、看病;儿子高考出成绩的那天,他还在女子宿舍忙活……
有一年的年三十,他给老板娘钱,让她做一大桌子菜给大家过年。尽管他很清楚,他“干预”了镜头,这是拍纪录片的禁忌,但他没办法只拍她们吃馒头就咸菜的场面:“那画面太残酷了。”
随着戚小光的纪录片素材越拍越多,女子宿舍也在慢慢变化。
前年,老板娘在女子宿舍旁边租房子,又开了家“男子宿舍”,4元一天。女子宿舍的价格,则提到每天3元。
如今,老板娘决心用一生所有的积蓄把宿舍买下来,“要把宿舍开到自己80岁”。旁人说,这个精明的商人赌的不是房价,而是赌这群人不管怎样,也走不出这里。
几乎每个人离开这里时,都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回这个‘猪圈’了”,可不用多久,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又会回到这里。甚至有人出嫁了,跟丈夫吵了架,还会再回这个“娘家”住几晚。
如今,戚小光正在进行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他早早想好了“尾声”,那是“一个让人放心的交待”,而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他要把这个片子“献给中国的农民工”,他希望片子在工地的脚手架前、工棚里,坐满农民工的露天电影院里放映,他希望每个看到片子里的人,产生共鸣:“喔!那多像我的母亲、姐妹、外婆、姨妈!”
“我一定会躲在银幕边,大声地笑,这比得什么奖都欣慰!”说这些时,戚小光笑出了声。
————————————2015-05-26——————————————
不知道是否有知友找到了这个片子的链接,希望能私信分享一下。
国内貌似把这片子的所有资源都给加到封神榜里了?
————————————2015-06-01——————————————
谢谢各位答友,真的没想到今晚有这么多人来顶这篇只是转载、不是原创的文字。
看着一条一条的评论及消息,知道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保持良知的人,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吾道不孤”。
————————————2015-09-13——————————————
再次更新: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点赞破了万,感谢各位。
关于这篇文章:
文章头部已经说明了,所以没什么好说的了。
关于纪录片:
据说这部记录纪录片当年在网上放过预告以后,反响挺大,然后紧接着凤凰卫视就根据相关的报导和纪录片预告片进行了相关的专题采访,结果导致当地有关部门压力很大,就通过相关渠道对导演“做了工作”,所以才没了下文,以上只是据一个行业内的朋友说的。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
我是1992年出生,男,那时候爸爸24岁,妈妈23岁。
~~~
先说说我听爸爸妈妈讲的。爸爸妈妈从16岁还不认识的时候就从山东农村里到天津打工,爸爸那时候干建筑,辛苦干了一年,85年的时候一个17岁的小伙子在外地打工一整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工地居然一分钱没有给开,爸爸当时的气愤我想象不出来,但是再气愤,没钱没人脉,白扯,他不给,你什么都要不到。于是到了过年要回老家,400多里的路程,没有钱,只能走着回去。对,走着。爸爸没有钱,但也没有空着手回家,用一个工地上拉砖的独轮车,和同村的一个哥们把工地上几百斤的钢管运回了老家。走了不知道几天几夜,两个人,一个独轮车,一袋干馒头,一个大冷的天,几百斤的钢管。这是30年前。
过了5年,爸爸就和妈妈订婚了。爷爷为了给爸爸结婚,把村里面能借的钱都借遍了,一共借了2000块钱,在91年的时候爸妈结婚。2000块,爸爸和妈妈就结婚了。妈妈年轻时候很漂亮,也爱漂亮,毕竟她也是16岁就去了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买金货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天津看上了一个戒指,要价1100,爸爸没舍得买,于是妈妈什么都没买。对,什么都没有,就嫁给了爸爸。这是25年前。
然后一年后就有了我,爸爸的工作也算稳定了,一个月能拿到500块钱,除去在天津的房费一个月125,我们一家五口就吃这375块钱。这5口,包括刚来天津没有找到工作的我妈的亲侄女和我爸的亲妹妹。然后那个月,我爸爸交了房费以后,丢了350块钱。于是那一个月他们4口人,吃了一筐萝卜,一筐白菜,那时候我7个月大,吃奶。
慢慢我就记事了,我大了,要上小学,因为户口是外地的,需要交借读费,一年500,我妈硬是找到校长,好说歹说,把借读费砍价打了5折。6年我们一次性交了1500。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妈最牛逼的一次砍价,没有之一!那时候,每次学校收钱,我回家对我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然后我妈就会说:放心,有妈妈呢。
小学学校可以提供早饭,一个礼拜5天,一天2块钱。那次我周一交钱的时候发现妈妈给我的10块钱丢了,我不敢和妈妈说,于是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拿着饭盒,也不好意思带到学校,只能偷偷地藏起来,放学的时候再拿回来。那一个礼拜,我没吃早饭。那时候我上2年级。
我很少吃零食,不是不喜欢,是没有钱允许。夏天的时候我几乎不吃冰棍,有一次特别想吃,想向妈妈要5毛钱买一个豆沙皇冰棍,正在洗衣服的妈妈不经意地斜了我一眼,我乖乖地说,我不想吃了,然后偷偷地进屋子哭。那一年我3年级。
也是这一年,我让妈妈买房子,好说歹说,妈妈同意了,40平米的房子,3万5千块钱,对,不是一平米,是全价,但是家里借遍了,差1500块钱,人家死活不同意,没买,到现在都在一直租房子。
后来妈妈就得了乳腺增生,但是肿块特别大,我是大了之后妈妈才和我说,其实当时大夫都和他说可能会变成癌症。妈妈去看病的时候在劝业场花了20块钱拍了一张艺术照,很漂亮。那是妈妈在天津头一次花钱照相,那时候没有手机。后来妈妈才告诉我,那时候她真的以为自己要死了,所以想拍个好看的照片,作为遗照。妈妈后来做了针灸,一点点的又恢复了健康,我不能说很开心,因为,我从不知道妈妈生病到底有多严重。
爸爸在我整个童年期间基本就是扮演和我妈吵架的角色,每次他俩吵架,我都会帮着妈妈打爸爸,真的打,因为我觉得爸爸是外人。但是爸爸妈妈到现在都没离婚,反而越来越好。都是年轻惹得祸。
小学毕业上初中,我成绩一直很好,就是那种铁第一,所以上了塘沽三个最好的初中之一,那时候好学校都是私立的,一年是要交3200块钱的借读费。当然,钱还是得借。初一一年算是顺风顺水,妈妈工作一个月1500,爸爸跟人合伙开了个小水站,一个月能有个2000块。于是,本来十分老实(虽然喜欢跟妈妈吵架,但是我爸人很实在)的爸爸,被合伙人骗了个底朝天。老妈知道后,就说了一句,钱没了可以挣,人没事就行。时至今日,我都不懂,习惯了贫穷的妈妈是怎么说出这么大气回肠的话。初一快到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有我就一起找了一个送奶的活,爸爸早上3点半起床,送远的地方,妈妈5点起床,送近的地方,挨家挨户放到奶箱,一个月俩人一共能收入900块钱。我那时候天天和妈妈5点起床,送完奶大概7点,回来我就背初二要学的古文,比如《出师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所以这些文章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
人没事就行,可偏偏人出了事。我上初二的时候爸爸得了急性肺衰竭,没钱去医院,在家挨了三天,最后是我我妈亲侄女对象来我家串门,看到铁青的爸爸,才送到医院,到了医院,一共下了3次病危通知书,我妈抱着我哭了3次,说害怕。可我竟然一滴泪都没流,有一种莫名的坚强。终于3次病危通知书,换来的是爸爸的慢慢康复,直到出院。总觉得冥冥之中有神灵在保佑着我们。
因为户口原因,我必须回山东老家读高中,那时候本来有所好转的家里条件因为爸爸生病欠下来的钱依然不好,所以每个月我都会很省很省地花钱。一个月放假一次,放假我就住在三姨家,拿一次钱。在学校一天三顿饭,加上乱七八糟的花费,一个月200块钱。有一次因为交班费,最后一个礼拜身上就剩下12块钱了,我就花了5块5买了一瓶老干妈,打算之后就一顿一个馒头,那时候2毛5一个。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只吃了一次的老干妈竟然被食堂的阿姨给当废物丢了。于是我就每顿就吃一个馒头。后来实在受不了,就蹭了一下同学打的菜。高中三年,我一共花了60块钱买了一件衣服和一双鞋。衣服39,鞋子21。衣服穿了2年,鞋子穿了一周,底就掉了。我是有多sui。
后来上了大学,高考成绩643,可是在山东这个地方根本不是什么高分。去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个大学。刚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的生活费让我有点晕眩,从家里带来的2000块钱,不到三个月就花光了。剩下没办法了,我只好又去打工,送餐。哈尔滨的冬天异常寒冷,但我还是坚持干了将近一个多月,一直到期末,挣了650块钱,好在送餐管饭,省了我一大笔开销。开工资的那天,我去了中央大街,在金店给妈妈买了一个耳钉,0.9g,花了四百多块钱。那时候钱少金贵。
从那之后,我就爱上了打工,后来又慢慢家教,逐渐不再花家里的钱,包括学费。我不花钱了,爸妈的工作也见起色,我们在塘沽买了一套房子,40平米,41万。5万块的首付拿上,家里又是一大笔外债。爸妈永远为我考虑,他们觉得,该准备房子,给儿子娶媳妇。我本以为我不花钱了,家里经济会宽容一些,大三暑假一个周末,本来和妈妈说好出去逛逛,谁知道同学来电话说到塘沽实习了,能不能接待一下。我当然可以,和妈妈说,妈妈给了我100块钱,说那你去吧,我不去了。我就有点不开心,明明说好一起出去的,妈妈说刚才有人给她打电话让她去干活(周末兼职),我瞬间就火了,说你去吧,累死你都没人管。然后就摔门走了。我不是气妈妈不和我去,而是气妈妈不珍惜身体,所以尽管那天回家后我就和妈妈道歉了,但我一直不觉得我有错。直到今年研究生一年级,暑假在家附近实习,我和妈妈闲聊,问妈妈我有没有做过什么让他特别失望的事,妈妈说,失望倒没有,就是有件事妈妈挺伤心。于是妈妈就和我说了这件事,妈妈告诉了我不和我去的真正原因:那时候我出门给我的那100块钱,是家里仅剩的100块钱了,多了一分钱都没有了。我说存折上也没有了?妈妈说,全家所有的资产就是那100块,所以如果妈妈去的话,吃饭就必须妈妈出,但是妈妈害怕三个人出去吃饭100块钱,不够。我很震惊,原来我家从来不曾富过。之后我告诉妈妈,研究生我得了国奖和校一等,一共三万,你可劲花,我还说一切的都会好的,因为儿子爱你。
===
改了几个错别字,然后在6000+的点赞之后终于有时间写一下补充。真的很感谢这么多人关注我的回答,简直受宠若惊。几千个回答,能被推送到首页真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哈。我本来不想写补充的,因为越写越与题目无关,可是实在是有太多人问了,鉴于不能一一回答,所以在此赘述。。。
===
1.关于学校
我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生,保送本校研究生,现在是研究生二年级。我之所以说高不成低不就是因为我当初报志愿报漏了给调剂过来的,所以自己不是很满意。答题中提到了研究生一年级的暑假,所以暑假过完自然我就是上二年级了啊,所以你们懂了我得国奖得时间了吧
2.关于工资
那时候一个月500真的不少不少不少的了,因为我爸爸那时候是天津港务局的小队队长,但是因为领导特别缺德,老爸在那干了半年就被辞退了。。。(好吧,这是我爸的片面之词,但是总之就是没再有如此高的工资的时候了)
3.关于手机
其实压根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问过我的手机是什么牌子的等等,但是我还是要说,因为我觉得这是个污点,但不是我能擦掉的。我现在用的是苹果5,为什么呢?因为爸爸现在开出租,然后我上大三的时候有人落在车上了,爸爸不会用智能机啊,一来电话只知道按那唯一的HOME键,结果愣是打没电了。。关键家里还没有苹果的充电器。等我放假回家之后,买了充电器开机发现要密码,然后刷了机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那个手机我一直用着。PS:可以认为我是杜撰的,清者自清罢了。刷机也是保存备份的,但是因为刚刚接触ios系统,备份好像没成功。有些评论说应该还回去怎么样的,按照我爸的脾气,如果能还肯定会还,不给车费也会还回去,但是还不了的给出租公司…我真心觉得还不如自己用。
4.关于经历
当初爸爸如果能稍微沉着一些,也许还能留在港务局;当初如果买房,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但这种情况可能也是很多人羡慕的。当初如果有太多的事可能发生,但是都没有发生,但是我很感谢这样的经历让我变得如此独立和自强,让我会炒很多很多好吃的菜,让我会做针线活,让我不怕脏,让我具备可能同龄人不广泛具备的能力。
5.关于补助
好多人会问我为什么不申请学校贫困生补助。说实话,在我的老家比我们家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上大学之前,我并不觉得家里多么穷;但是当我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其实好多同学只是打着贫困生的幌子“骗钱”,我也觉得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并没有让我愤恨,反而让我更加坚信,穷人想变富,靠的不是补助,而是努力。
6.关于性格
我真的是天生的乐天派啊,我也很自信和外向。天天傻呵呵的笑,没心没肺的。大一参加了辩论队至今,还担任了两年的班级班长和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副部长,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会不会自卑啊、内向啊之类的。感谢大家的关心哈。
7.关于房子
大家真的是很注意细节啊,为什么前面说到现在一直租房子,后面又说买房子了呢?因为我家把买的房子租出去了,自己又租了个便宜的,这样一个月能有几百块钱的差价…所以懂了吧…
===
到此,所有想说的都已阐述完毕,今后不再更新。PS:大家不要给我私信让我加微信,我不加陌生人。
陈兰香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为了避免被人喷开地图炮,我还是把具体地名不爆出来了,但这些照片的的确确就是在一个月前拍的。
这是西北一个地级市下属的农村,一年可以种两茬庄稼,一茬冬小麦,一茬玉米,但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甚至很多家庭总共就一亩多地,而且是山地,所以农业收入就非常有限了。鉴于此大部分壮劳力都出门打工了,家里的庄稼一般是留守妇女在打理。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老是骑行去这些地方,走在乡间路上,所见只有老幼妇孺,所听只有风吟,中国的乡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变得静悄悄,一年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热闹一下,因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回家了,过后又同潮水褪去,只留下一些老幼妇孺面朝黄土背朝天打理着一亩三分地。
村里一般人家的房子是这样的,还算不错,玉米刚收获不久,屋前挂的就是一年一半的收成,按一斤玉米一块左右的收购价,你可以估算一下,这些玉米能卖多少钱。如果是三口之家,人均收入按两千算,三口人家庭月收入应该是六千,可惜半年的玉米全卖了可能都达不到两千块,明白人均月收入的意义了吗?除了玉米,还有一些经济作物,比如烤烟,这家人家玉米下面挂的就是烤烟,但也没多少,小农经济就是这样,没有规模,其实就算产量高,有的地方农产品根本卖不出去,最后还是烂在地里。
这是另外一户人家,你可以看到基本都是中老年了,这些人去城里打工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了,农民工年轻有力气的时候还好,可等他们老了就一无所有了。农民和工人曾经是共和国的主人,可惜,时代已经远远抛下了他们。
而且这些家庭还算是不错的了,有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甚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比如这个老人家,他独身一人,没有老伴,没有儿女,这样的房子很多知乎人只在电影里见过吧?
这些玉米就是老人的主食,这些晒干的辣椒就是老人为数不多的调味品,这些柴火用来烧水做饭,是的,这里没有电磁炉,也没有天然气,做饭还是烧柴,城里人吃久了电饭煲做的饭,还想吃吃柴火饭,实际上烧柴做饭很辛苦,也没有那么好吃。
这是另外一户人家,这样的照片小清新很喜欢吧?可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磨砺的人看不到美,只能看到心酸,在2016年的冬天,我们国家还有地方,窗户上没有玻璃,而是糊着薄薄一层纸,而且已经被吹烂了,睡在这样的屋里,没有暖气,多冷。
而且你知道睡在这房子里的是什么人吗?
是一对年迈的老人和他们卧病在床的儿子,他们三个已经全部丧失劳动能力,除了那点庄稼,没有任何收入。
这个穿迷彩服的男人是镇里的干部,他正在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老爷爷恭敬地前倾着身子,也有可能是生活早就压弯了他的腰。
我们一天天吃饱了还需要减肥,而你看看他们,瘦骨嶙峋。
等乡镇干部走的时候,他们送了出来,这个眼神,我不忍直视,也不忍解读,懂得人自然懂。
这些家庭几乎可以说家徒四壁,但基本上都还收拾得很干净,这可能是他们最大的体面了。
还有的家庭,更是触目惊心,已经丧失了所有体面。
凌乱不堪的院子,同样没有玻璃,甚至连纸都没有的窗户,唯一值钱的就是那两只羊,一只鸡了。
有人在评论区说这样的房子没人住了,如果照片里只有这个农妇我觉得还有可能,可是相信我,如果没人住的话不会有羊和鸡的,而且这些照片都是我朋友私人拍的,不是为工作摆拍。
看了这些照片,你知道这些家庭收入多少吗?
人均年收入2950以下,你看清楚了,不是月收入,是年收入。
而且,这样的人你以为就他们吗?
这还是在市区附近,那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比这还穷。有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到现在有大批大批的文盲,女人连卫生巾都没见过。
所以,中国的确有北广上,这些地方直追欧美,生活在这里的人可能时间久了觉得整个中国都飞黄腾达了,甚至有的人从农村走出去,刚甩了脚上的泥,就已经忘了农村的根,这样不好,真的,简直就是另外一种坐井观天,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穷人,可能平时你看不到他们,但希望你们,尤其是精英们,别彻底忘了他们,更别忘了,你富有可能并不是你多有本事,他们贫穷也并不完全是无能,富有,贫穷都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想问问,自打我回了两个特别多点赞的话题之后,好些人邀请我回答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果不应邀,没事吗?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
有一回跟现在的老公——那会是男友在商场吃烤鱼,坐标上海,座位靠着商场过道,也是灯火辉煌,衣冠楚楚的人流,喧嚣繁华。我们准备结账走的时候,发现桌边上站着个农民工样子的老汉,带点乡土味的普通话,
问我们,还吃吗?还那么多,不吃了吗?
我先生说的,不吃了。
他说,不吃了能给我打包吗?
我先生说,那谢谢你啊,刚刚她(指的我)还说剩那么多浪费呢。
那个大叔,有些不好意思,说,家里孩子总想吃。
我先生说,孩子想吃啊?那这样,这一条你打包带回去你们大人吃,我再给你叫一条留给孩子吃吧!
那个大叔怎么都不答应,不用不用,孩子尝尝味道就行了,不用再叫一条。
我先生说,很快就好了的。这条也没多少肉了,菜也没剩多少,我给你再叫一条,你等在这,我们得先走了。
然后,他就去吧台点菜买单了,交代服务员务必打包好,还让店长自己送过去的。——那家烤鱼我们常去,店长混的很熟,店长很佩服我用筷子盘头发,所以熟起来的,哈哈。
然后我们就走了。路上,我先生说,我要了个红包,给他包了两百红包,没敢多包,怕有可怜地嫌疑,人家不是要我们捐赠,是为孩子才拉下脸的,不容易都。
我们也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守一份工作,朝九晚五,不是怜悯,不是炫耀,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让我们家小七以后要生活的社会更加温暖,而已。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没想到获得这么多赞和评论,谢谢大家。由于不允许私搭乱建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大城市不会出现类似印度和拉美社会大城市中特有的贫民窟,所以,我国的大城市总是那么光鲜亮丽,以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整个中国就是那样的。其实,当然不是这样。在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在城市人看不到的地方,生活着庞大的极为贫困的人群。只是他们甚至连上网为自己发声的机会都没有,他们默默的出生然后默默的死去,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贫穷,不但是物质上的贫穷,也是政治权利的贫穷。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他们或是幼时贫穷但经过努力已经摆脱,或是见过穷人的人,但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穷人。这说明了什么?真正的穷人是没有任何机会为自己发声的,这才是最可怕的!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当时在天通苑某小面馆打发晚饭,进来一位身着保安服的约摸五六十的大爷,叫了一碗白饭,你没看错!一!碗!白!米!饭!只有一碗米饭,然后淋上酱油狼吞虎咽的吃了。就!这!么!吃!了!他有气无力的告诉老板娘已经好几天没吃饭。群众包括我在内都惊呆了!都!他!妈!惊!呆!了!这是2015年!这是在大北京!这发生在我身边!但我相信这是真的。所以给他点了一份回锅肉炒饭。
世界上真的有那么穷的人,只吃得起一碗只要一块钱的酱油拌饭啊。想想真是让人难过。
——————————————————再来编辑的分隔线
啊回答居然有五百多个赞呢,看了评论,很温暖。
首先,关于质疑一元钱的米饭,北京偏僻地方的小馆子也是有的,小小一碗;
其次,当时我的行为只是举手之劳,很心酸很难过所以给他叫的盖饭(是盖饭不是炒饭= =),而且点完我就走了。很感谢那些说也遇到会这样的知友,你们的善举会有好报。
最后,至于为何匿名,因为我可能是会这么做的所有人啊,姓甚名谁,又有何妨。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坐标:湖北某市
高中时期每次中午放学都会和几个小伙伴躲在宿舍抽烟,然后等别人吃的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再下去吃饭。饭价大锅饭有荤有素两块五,味道一般。去晚点的目的也是等大锅菜卖的差不多了大师傅有空炒小锅菜,人也比较少,不用等。我们经常是加两个鸡蛋,一份瘦肉,共四块钱,什么都不加是两块五。
经常在我们正在吃的时候或快吃完的时候看到一个男生拿着个饭盒,刷两毛钱,食堂白米饭两毛,忘了是不是管够了。因为经常碰到,食堂不大,那个点人也不多,想不关注都难。洗的干干净净的衣服,一双白色的回力鞋,仔细看过,卡里的钱从没超过一百块。也打过照面,我总想经历着贫穷的人到底会是一副什么面容,人很瘦,也不算瘦的蛮厉害的(毕竟高中那会能在学校吃胖的算的上奇葩了),五官记不清了,只记得他嘴角常带一抹微笑,打两毛钱米饭的时候也是那样,大师傅每次会随手给来一勺菜,没有多么刻意去打荤菜,手边是什么菜就往他碗里来一勺,然后对着那个男生笑一笑,那个男生也会对他笑一笑。十六七岁的年纪,用袁朗的话说是:十二点吃饭十二点半就饿的年纪,两个字,新鲜。
不知道一个少年是怎么忍受饥饿的,晚上从没在食堂见过他,早餐有免费的西红柿蛋汤,两个馒头,看到的时候不多,那会挑食,经常让走读生在外面带早餐。
现在想想,那时候有个瘦弱的少年揣着他不多的餐费穿过校园朝着他等待了很
久的地方,避开了同班的同学,只为了那两毛钱可以温暖自己胃的米饭。那个胖胖的大师傅也尽力的呵护着这份小小的自尊心,小心的表达的自己的善意,很少有交流,但一切都在那一笑之中。
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少平也是这样,但人总不会被贫穷打倒。
我想他的心里也开着花吧。
摘两句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句子: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不知道随手答的触动了多人,谢谢大家。
还有就是评论区说编的夸大的,我不辩驳,您随意。
昨天我还和室友提起这事,我室友开玩笑说不会真是骗子吧。我说,没有这么穷酸的骗子,骗了也就几十块。傻姑娘,就是骗你还跟我一块掏了钱。你系不系傻。
我很记得刚刚认识她的时候,有次去食堂买饭,我转身她不见了。原来,她给在食堂垃圾桶捡剩饭的乞丐,送黑米粥去了。瞬间就觉得这娃,暖,踏实。可是我人渣,还是把她弄丢了。你们夸她吧,real善良的姑娘,单身爱打王者,萌妹子一枚,最近刚刚玩知乎,不晓得她能不能看到。看到估计会说我真无聊。
还有票圈的一位小姐姐,图插不到这里不晓得为啥。在上面那个地瓜的。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做着暖心的事。
把夸赞就给自己吧,在你每个留香的时刻。
以上。
﹌﹌﹌﹌﹌﹌﹌﹌﹌﹌﹌﹌﹌﹌﹌﹌﹌﹌﹌﹌
以下是原答案。
去年研究生考试,我陪室友去帮她姐姐定宾馆。完事后,我们准备回学校。因为那个区我们不熟,走着走着走进了一个巷子里。
灯光很暗,没什么人。我们向巷口路灯走,发现有个大爷在路灯下,抖蛇皮袋,边上有两筐蔬菜,好像是要把菜摆出来。郁郁葱葱的芹菜,大蒜叶,还有地瓜,一看就是自家种的,味很重,卖相很好。
这个片区,一看就是老城区没什么人。而且当时都晚上七八点,天已经彻底黑了,还特别冷。老人家怎么会这会出来摆摊呢。我正泛着疑惑。
大爷可能感受到我的打量,对我忒诚恳的笑笑,拿着一把芹菜像我这边扬了扬,好似问我要不要。我忙摇摇手说不用不用,他又笑着把菜往我这边抖了抖,又竖起两根手指,我突然才醒悟,老人居然是个聋哑人。我心下一凉,深秋,南昌妖风肆虐,还是夜间,一个聋哑老人还在卖菜。。。
我赶忙和室友,说明了情况,问她有多少现金在身上。后来,我让室友先去买份饭,我尝试和老人沟通。问他怎么这个点在这卖菜,这边没什么人菜很难卖出去的。他家在哪。我们可以查公交带他去坐车。希望他快回去吧,不然公交没了。
后来经过艰难的沟通,才知道他是一大早从家里出发,走了大半天的路,找不到菜场摆摊。后来可能是迷路了,来到这里,想着没办法也要卖点菜换钱。
更让我震惊的是,他当时给我们看了他的证件,退伍军人证,原来服役浙江舟山的海军的。。。。哪个队伍我不记得了。。。
室友带回一份蛋炒饭和瓦罐汤,我们让他吃着。我们帮他收菜摊。顺便查查怎么回他家。
我们俩把身上的现金四十几快钱都给了他。
生活不易,庆幸当下的拥有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目前纳入国家贫困县标准的,有665个县。他们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一半的面积,大概有七千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为什么会是他们?
配合以下这幅地形图看看,就一目了然了——
简单来说,贫困地区都在山区。
山区的地形条件制约了农业的产出,农民收入低,缺乏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山路崎岖交通太差,工业也发展不起来,于是只能三代贫下中农了。
但这些贫困地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内部差异很大,粗略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等级。
【第一级】
长白山、兴安岭、太行山、大别山、武夷山、南岭等山区。
这些地方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部省份,基本上是汉族人聚居,致贫的唯一原因就是山区地形。
目前虽然较穷,但是发展的前景还是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
1,年轻人普遍都外出打工,剩下大多只是老人,产出虽然低,但是有孩子的接济,生活并不算太困难。
2,由于离沿海地区较近,发展后花园式的休闲旅游业,或者特色农业,也是可选择的一条出路。
【第二级】
青藏高原和周边的南疆、甘南、川西、云贵地区。
和第一级地区相比,这里的穷是令人绝望的。主要的问题在于三个:
1,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汉族语言、文化差异大。
2,荒原、戈壁、雪山、草地,农业产出更低,大多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为主。
3,远离沿海,交通成本巨大。
以上几个原因,导致了他们一来工业农业都很难发展,二来也难以融入中国的城市化浪潮。穷,并且一直穷着,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唯一的指望,只能是政府的财政扶贫。
但扶贫资金是有限的,撒胡椒粉没什么意义,于是就只能讲究重点投入了,以点带面,连片辐射。在这种思路下,以成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了扶贫的样板区。选择他们作为突破口的原因有三点:
1,这个地区自然资源条件较好,适合城市化和工业化,。
2,离珠三角的出海口较近,交通物流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吸引产业转移的资本。
3,川渝人口合计1.1亿,占了西部人口的三分之一。
西部大开发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十五载,经历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前面说的成渝城市群的打造,吸引西部人口向核心大城市流动。
第二个高潮,重点开始转向西南片区的青藏和贵州。这里的政治考虑也很清晰:
1,2008年西藏发生骚乱,社会危机日益严重,青藏的统战问题成为了头等大事。况且这个地方的面积虽然广袤,但是人口其实不多,加起来也只有几百万,集中开发矿业资源还是有潜力的。
2,2008年贵州爆发了一起瓮安事件,影响也很严重。这里是前几年全国人均gdp最低的省份,从降低全国贫富差距的角度来说是必须重点投入的。并且贵州位于成渝和珠三角的中间地带,交通位置重要,水电和矿产资源也丰富,开发的潜力还是有的。
此后几年,西南地区的基建开始了高强度的投入,带动了当地GDP的飞升。以2015年的GDP增速为例子,西藏为11%,贵州为10.7%,排名全国前三。青海的人均排名17,在全国可以进入中游水平。
尤其是贵州,简直就是奇迹的见证地。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桥高在300米以上的桥梁,一半在贵州。2008至2015年,贵州新建成的高速路桥梁就有6015座,隧道984座,连起来有2552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这里的桥梁如今有一万七千座,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桥梁类型,简直可以说是“桥梁博物馆”。
在这种政策导向下,被忽略的,就是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地方了。
尤其是南疆和甘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了全国最穷的两个地方,他们的被忽略,也是有原因的:
1,这里主要是沙漠戈壁和荒漠台地,自然条件在西部来说也算最差之列。比如说沙尘暴,南疆永远是全国最多的地方,三级以上空气污染天数占80%;比如说泥石流,甘南是全国最多的地方,最有名的是2010年的舟曲特大泥石流,1400多人遇难。
2,由于水土资源差,基本不适合发展大城市,不像成渝或者云贵,还能够本地集中开发。矿产资源也没有,相比起来,北疆、甘肃北部、青海都有一些矿产资源,发展就要好很多。
3,交通离沿海是最远的,和西南比没有竞争力,也就难以发展制造业。如果说,成渝地区10元的投资能够带来10元的回报,云贵地区10元的投资能够带来5元的回报,南疆和甘南地区10元的投资就只能带来1元的回报。
因此,从经济效率而言,这里就是一片死地,缺乏开发的价值。
在自生自灭的情况下,以2015年的农民人均收入为例子,和田是6098元,甘南是5928元,相当于每天收入只有15元,仅够勉强吃饱,额外消费是没有指望了。一旦生个病,那就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了。
也因此,2008年之后,这两个地方渐渐成了中国社会问题的热点输出地,前者的维族人自杀式爆炸,后者的藏族人自焚械斗,都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他们的绝望和愤怒,也成了中国大地上最让人揪心的痛楚。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你一定没有见过为了省几块钱的药费,不吃我们推荐的用药,长期服用利血平,北京零号等并不是那么优质的降血压药,最终心肾功能全都趋于衰退的人
你一定没有见过为了省每个月几十块钱的检查费和挂号费,长期自行服用他汀类药物,最终发生严重横纹肌溶解的人
你一定没有见过每天早搏几万次,却忍着不肯手术和吃药的人
你一定没有见过严重冠心病,糖尿病,舍不得给自己买药,听说大蒜能降血脂血压,每天在家拼命吃大蒜的人
你一定没有见过手指断掉之后,为了省几千块钱,放弃断指再植手术,选择了截掉手指
你一定没有见过家里没钱买空调,到商场蹭了一天冷气,晚上回到家之后仍然发生中暑送进icu的人
你一定没有见过为了省每天几毛钱的华法林的费用,没有吃抗凝药,最终发生了脑栓塞的房颤患者
你一定没有见过没有钱透析,而选择自制透析仪器,自己帮自己操作,最后发生严重感染送到医院,我们已经回天乏术的人
你一定没有见过严重睡眠呼吸暂停,却买不起呼吸机,最终一睡不起的人
你一定没有见过丈夫出轨,对她不管不问,并且患者严重冠心病,几乎没有任何劳动能力,躺在床上哭泣的人
我在苏南的地级市三甲医院工作,工作的科室是被称为富人病的心血管内科,却也能见到如此多的穷人。
你所看到的周边的人和世界,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全貌。我们吃了几天进口食品,开上了汽车,买了名牌的衣服和包包,就以为这个世界集体脱贫了么?
别忘了,邓爷爷都说了,现在只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要带动那一部分还没富起来的人,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我的知乎LIVE——如何自检、治疗小病,防止其成为大患
https://www.zhihu.com/lives/888049975815196672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新注册的微博:盖房子的萌医生
隔壁老王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老三今年60岁了,是钢厂附近的农民,他和他的同伴一样没有什么特长技能,都是普通的农民,农闲时到钢铁厂做临时矿粉装卸工,一年四季就这样每天的干着。卸一吨矿粉6毛钱,他一天最多的时候能卸300吨 每吨6毛钱,老三说起这个很开心,他说这样每天都能挣近200来块钱,比种地还挣的多。
老三和工友们正在大车上卸货
正在卸货的老三
卸完货以后老三拧着擦汗的毛巾
一位工友的后背上布满了汗水留下的痕迹
水壶里的水看着有点污浊,炎热的夏天工友们每天大量的体力劳动,身体的盐份会随着汗水快速的流失,为了保持体力大部分工友会在水壶中放些盐巴。
正在卸货的工友,他们年级最大的已经60多岁了,因为家庭贫困,又没有什么特长技能,为了家庭他们只能每天拼命的卸货。
正在卸货的工友双脚用力的蹬着
卸完货以后,老三在一个污浊的水坑洗脸降温。
为了省钱,工友们每天都会凑钱买些面条用水煮一下 放些盐巴,不舍得吃青菜和肉。
一大帮工友卸了半天几百吨货,每人能分到几十块钱
工友把钱仔细的放在塑料袋中保存着,以防汗水把工钱弄湿
无论什么样子的天气,只要货场有货就得去干,否则以后就不会再被雇佣了。
一位工友在展示他的双手,在一次装卸货物的时候,手指被割掉一节
一位正在货堆上卸货的工友。
卸一吨铁矿6毛钱,这钱真贵!!!!
以上来自腾讯新闻,侵权删。。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答主生长在成都,不过已经旅居海外10多年了,虽然已经加入外籍,但是每年都会回国一两次看看故乡的变化。这是我去年3月回成都探亲时在人民南路亲身经历的人和事。
答主知道这个世上有很多好吃懒做、咎由自取的穷人,但是这位流浪汉不偷不抢、不乞讨,虽历经生活的磨难,却依然活地有尊严和骨气,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事后带着心酸和感动的自己也用英文在Facebook上向我国外的朋友分享了这段经历, 其中两位外国朋友给我私下的答复让我印象深刻:
Thousands of candles can be lit from a single candle. (千万只蜡烛能被一只蜡烛点亮。)
No matter how educated, talented, rich or cool you believe you are, how you treat people ultimately tells all. (无论你自认为自己多么有文化、多么有天赋、多么有钱或是多么的酷,你如何对待他人最终说明了一切。)
中国的确还是有很多穷人的,希望大家都能善待这些可怜的流浪汉,为他们点起一只希望的蜡烛。
----------------------------------------------------------------------------------分割线---------------------
去年3月份在成都街头看到一个翻垃圾箱找残羹剩饭充饥的流浪汉,找到“午餐”后他还一个一个把垃圾饭盒放回垃圾桶,看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问了下他,他是仁寿县清水镇的,没有结婚,来成都打工几年,老板跑路没拿到钱,父母也去世了,家里没人帮助他,现在身无分文,只能一路捡垃圾维生。。不过他很乐观。说现在政府都在反腐,老板欠他的钱政府肯定能帮他讨回来。。
临走塞给了他三百元,让他买张回仁寿老家的车票,希望他不要再风餐露宿了。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大学的时候,别的女孩每天考虑的,是如何打扮自己,如何过快乐的生活,我是每天竭尽全力的省钱,想着食物怎样搭配才能最解饱,最节省。好多次,室友在下铺吃零食水果,我趴在上铺狠狠咽口水。去外面超市打工,一天三十元,被同事取笑,给关在冷库里,大喊大叫没人理,差点没活活吓死,恨死那个臭女人了,四眼田鸡。
毕业找工作,四处应聘,住三十块一晚的小旅店,身上钱不够不敢吃饱,多少次都是昏沉沉的出门。
有了第一份工作,有了一点小钱,同事说,你该打扮自己呀。我买了人生中第一件以纯的衣服,白色七分袖,牛仔裤,高跟皮凉鞋,觉得自己美翻了。去了另一家公司,跟同事相处熟悉以后,才知道有人背后有人评价我,就那样的,简直都没法看。可是那已经是我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服饰了,在人家眼里依然又丑又俗气。
穷人成长的特别慢,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句话叫人穷志短,饭都吃不饱,谈什么眼界谈什么开拓思维,可是即使如此,不会放弃,别人二十岁拥有的东西,努力一下,或许四十岁自己也会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天没看这个答案,居然有那么多点赞和评论,感动得哭了。在成长过程中,我吃了不少的苦,无数次被人当面说,就你这样的,不行。一个一穷二白的胖丫头,在这个看颜值看财力的现实社会中,想稳住脚跟,难之又难。无数次的迷茫失落,毫无方向。我已经习惯了被人奚落和隐忍,突然间有这么多陌生人的关心,感动到无以复加。我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也不敢肯定一定会好,可是,知乎上这么多正能量的鼓励,让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善意,无论如何,努力向上,真的很暖。也祝福善良的各位,心想事成,越来越好。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PS:衣物已经很多了,建议捐赠文具类等学习用品。)
所有物品在发放时都会拍照留存,保证将诸位的爱心传递到真正最需要帮助的那些孩子们手中。
替贵州乌蒙山区贫困儿童感谢大家!^_^
==================================================================
真的很感谢很感谢大家的关心,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发来私信询问是否有地址来捐赠衣物文具,明天我会问下单位同事,完了把地址挂上来。
对于个别提出质疑的人,我.......
我知道“扶贫”在很多人眼中都被冠上了“面子工程”的帽子:流于形式,深入浅出,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被层层盘扣...因为我没有去其他的地方或团队待过,所以我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但我知道的是,扶贫这件事,的的确确是有很多人在抱着一腔热血而踏踏实实付出着的。不说不求回报,至少问心无愧,希望大家不要以偏概全。最近我也在抽时间准备写一篇比较长的回答,记录下我们这些“扶贫队员”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是怎样的,以及“精准扶贫”到底如何做到“精准”的,完成后我会在第一时间发布。
扶贫是一件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的大事,我们现在在贵州这边所做的扶贫工作就得到了当地军区、政府、村干部的大力配合,但主要的是当地的贫困户在受到政策鼓励及引导后,自己产生想要脱贫致富的决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靠人不如靠己,永远是个硬道理!
(上图蓝衣服的是同事)
期待更多人早日过上更好的日子,再次感谢大家的关心,谢谢!
(PS:更新刚写了一点,发现房间有只老鼠,大呼小叫地叫同事过来帮忙,好几个人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房间翻遍了,终于成功将其赶了出去,178的汉纸流下了泪水....怕老鼠怪我咯)
===================================================================
假如说两个多月前没有来贵州的的话,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现在的中国依然有那么穷的地方...
答主从小在西北地区的某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长大,虽然家在县城,却也曾在乡下见过穷苦人家的生活,一直觉得当代的中国人,最穷也就差不多那样了吧。但是自从来到贵州乌蒙山区从事扶贫工作以后,当地的贫苦现状彻底颠覆了我对“穷”这个字的看法。
我们职能岗平时办公是在县城里,六七月所有扶贫人员集中进行入户调查,我也被分到了一个离县城很近的乡镇上进行支援,这边贫困户的整体情况能稍微好点儿,但即使这样,我那些天的见闻对许多人来说可能都只能存在于电视中了。
有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老伴去世很多年了,大儿子夭折,女儿二十多年前被人拐卖后便再也没见过,只剩自己和双目失明的小儿子相依为命...
一个今年刚刚考上大学的19岁女孩,兄弟姐妹5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因患脑萎缩生活无法自理,由专科才毕业的大姐带往重庆医病,排行老二的她便独自承担起照看三个弟弟妹妹的义务,包括其中的一名智力不健全弟弟...
驼背90度的老太太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人双目失明,一人耳聋口哑,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全部都在打光棍,一家人全靠政府救济度日...
七八岁的小男孩,父亲在外打工有了外遇,置家庭于不顾,母亲也改嫁,仅留他一人在没有屋顶的土房之中生活,吃饭上学都由亲戚和村里人共同帮衬...
......
或病或学,或因自然条件限制,或因人情世故冷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令人心酸不已的画面。走访的过程中,同行的女同事也不知道陪着这些人抹了多少次眼泪。
PS:贵州乌蒙山区地理条件极其恶劣,山路弯道居多,地质属喀斯特地貌,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且不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
相比我们来了这么短的时间,15年年底就过来扶贫的同事对于“穷”有更多的认识(以下截图均来自于同事朋友圈):
在过去两个月时间里,我们的扶贫队员和当地政府干部一起,一共走访了28万多户贫困户,步行里程累积200多万公里,副市长深夜发了朋友圈:“就是这样一群八零后九零后,在崎岖陡峭的山路历经艰险,走完了扶贫路上的新长征。”
作为扶贫队员的一分子,我很骄傲,也为此前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庆幸!附一些日常下乡途中的照片:
最后,一张图证明中国的穷人有多穷——
该照片名为《饥饿的苏丹》,画面上是一个头大如斗、皮包骨头的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着猎食女孩。照片及其构图所透露出来的主题,使观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其作者摄影师凯文·卡特也凭借该作品赢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但也许你们并不知道,中国版《饥饿的苏丹》同样存在。此前有同事在其他县区下乡途中拍了一段视频发到了工作群中,引起轩然大波。一个与苏丹女童同样黑瘦弱小的小女孩,躲在一所土屋的窗户下,用怯懦的眼神盯着同事的镜头看,让人感到既心疼又心碎。只是因为考虑到社会影响问题,后来那段视频被明令禁止私下或对外传播了。
不知道题主提问时对“穷人”的定义是什么,但我想可能看看这些图片,你会有新的认知。
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只是我们还没有去到那些并不美好的地方。
愿世界多点爱,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愿处在贫苦当中的各族同胞早点过上幸福的生活!
假如你觉得我们做的事有意义的话,请点个赞再走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坐标甘肃省会宁县,没有黑地域的意思,我的文章很客观,真实,作为一个会宁儿媳妇我还是很喜欢这里朴实淳朴的民风。
此时此刻是万物疯长的八月份,但是靠天吃饭的会宁玉米被晒死了、土豆也被晒死了……
冬天走进这里除了荒芜没有其他的感受,除了山就是山,关键是山上一棵树都难得看见。
不要说从北上广深过来,就算从四五线城市过来也会觉得自己穿越了,因为这里连自来水都没有,都是将雪水、雨水收集再过滤储存在下面这样的井里饮用。
看看下面的房子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他们村的小卖店和卫生室。
如果你想要最天然纯真的蜂蜜来这里就对了,为了自给自足他们每家每户都会养一些蜜蜂,要不是好奇询问我一辈子都不知道下图是用来养蜜蜂的。
在这里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就是高考,和我们同龄的这里差不多都有三四个姐妹兄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里表现得更加明显,就是家里没有经济条件供所有娃娃上学,只能从所有孩子当中选学习最好的一个,全家砸锅卖铁式的供他上学。
在我婆婆家我老公就是这个幸运儿,虽然他步行上学需要翻过五座大山,曾经还饿晕在山顶上被路人发现背回了他舅舅家,姥爷给他吃了一个荞麦面大馒头才没饿死,后来他如愿走出大山,现在我俩经营这一个幸福的小家,像向日葵一样积极阳光的奋斗,就会迎来向日葵一样的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最容易发芽的就是坚韧不拔的品质。
知识改变命运并不仅仅是一句标语,是铁打的事实。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中国穷人挺多的,还有很多文盲,40多岁的人都不会写自己名字。知识改变命运只能寄希望自己的孩子
2穷人家的孩子基本上还是穷人,大多人最多上完高中就去打工了。能考上大学的极少,我和熟悉的同事们包的几十户里只有一家有一个二本大学生。
3穷困但并不是活不下去。我所在的是平原地区,比山沟沟肯定好的多了。家里没有年轻人的,年收入基本靠种地,种地实在太苦了,比如今年种西瓜的,一斤不到2毛钱。这个村子种西瓜的多,大家都欲哭无泪。今年大蒜也便宜,很多农户都赔的挺惨的。
4穷人并不等于善良!农民不等于朴实!
5年收入大概3000以下的就是贫困户,具体数额我记不清了。你搜搜官方统计的贫困人口就知中国多少穷人了。
6农村完全是脱离主流社会的一个独立的地方,不能说是法外之地,但是一些轻微的违法非犯罪事件,在农村是不靠法律的,靠宗族血亲和背后有人。村里的领导基本都不是好人。县城人都无法理解农村,更别说知乎上的大城市人了。
7艾滋病村的艾滋病人其实各种补贴到手,比我工资还高,国家扶贫力度还是很大的,然而,政令不出###,再好的政策都被村里的干部玩坏了。认真做事的是无法在农村呆久的,很快要么自己受不了走了要么被排挤走了。
8说句题外话,我觉得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
8月7日更新:
看了评论,吓呆了,不想被喝茶,赶紧的解释下。
我说的第八条,主要想表达:基层穷,却又无力改变穷。靠基层自身很难改变,国家扶贫能改变的也有限,一眼望不到出路。我目光短浅,没什么可说的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们也没给人啥,连慈善都算不上,也就是一次几百块钱和一些不要的衣服
但是让我感慨中国有非常多人是多么困难
1,这些东西竟然无法邮寄到她的住处,只能寄到孩子的学校
2,老师拿到衣服以后,竟然问我们:这些衣服怎么分发?(我晕。。。这些衣服是给孩子一个人的。。。可见这样的孩子绝对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那地方的人基本上都这样)
3,孩子的爸据说之后天天穿我的衣服。。。可见之前他都穿的啥。。。
我本来想把以前用的笔记本电脑寄给孩子,老婆说别影响人家学习。。。遂作罢
感觉人家的那种贫困已经超过了我的想象了,然而他跟我们的直线距离只有几百公里
我们虽然身处网络时代,但是某种程度而言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
ps:看来挺多人关心这话题的,我就说细点,刚开始我老婆说她们单位领导发起这个活动我心里还觉得怪怪的,心想这不是法轮功什么的吧?我这人又怕麻烦,甚至心想人家要是赖上咱家咋办?又不是大富大贵的。
拿到那孩子的资料一看,父亲残疾,母亲痴呆,爷爷瘫痪,孩子成绩是全校前列
我当时心想这不会是骗子吧怎么跟编的似的??有这么惨的娃么???
后来往来多了,再加上这是她们单位在当地搞开发和对方的合作项目,才让我相信这事儿是真的。
中国搞慈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想通过这个挣钱的骗子太多了,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我建议大家有这种兴趣的,不妨从认识的人着手,直接联系这种学校的校方进行一对一帮扶,千把块钱至少能够让一个孩子顺利初中毕业,如果有余力,把人家孩子送进大学,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我个人在此就不散布对方的信息了,明年我和媳妇准备去那里一趟,算是旅游吧,也给孩子带点东西,到时候见到校方,如果人家同意,我再考虑给人宣传宣传(不是专业干这个的,工作也忙,讲真不是特别愿意花精力搞这个,不一定会花心思做,所以还是建议大家从身边着手,从认识的人帮助起)
ps2:这个回帖热的有点超乎我的想象。。。可能要泼大家点冷水了
刚刚跟老婆商量了公布校方联系方式的事情,老婆问了我一个问题:慈善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事情,比如说她与孩子进行一帮一,是校方-单位上级-单位员工-链接生成
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孩子多,帮扶名额有限,一个孩子只能同时接受一个人的帮扶,如果我随意公布孩子的联系方式,或者老师的联系方式,这个孩子是被帮扶了还是没被帮扶呢?如果帮扶她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停止了,那孩子还可不可以再次拥有被其他人帮扶的机会呢?
如果我作为一个中间人进行联系,我有这个精力来进行甄别和保持持续性的联系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能做的可能就是做这条链条上的最后一环,尽量帮助现在这个一对一对象,但是如果我擅自以这种非校方的方式公布别人的联系方式,可能更多的是造成人家的混乱
校方信任我媳妇他们单位领导,但是他们会信任我么?会不会把我当骗子呢,我要让人家信任我做得到么?如果我获得了人家的信任,一旦后事不遂,我付的起责任么?想想看还是挺难的,我只能说我很难做到吧,这也许是为啥有各种基金,慈善协会存在的原因,慈善不是请客吃饭,这玩意是个工作啊
当然,我觉得如果大家能够发动身边的人的力量,能够通过熟人私下认识的方式进行资助,我觉得是很不错的方式
其实只要有心问一问,这种孩子还是很容易找到的,而且更靠谱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个村政府一直想整体征迁,可是因为村民胃口太大,一直动不了。村里的原住民还住在村里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到外面小区买房子住,房子基本都是出租的。
村里出租的房子分两种,一种是老房子,就是几十年前建的,去鉴定的话都可以算成危房。这种房子都是租给那些在城市里收废品的住,清查流动人口时我经常去,就算住这种月租一两百的破房子,租户都是利用到极致。基本上房间就是厨房、卧室、储藏室共用,那些废品收回来,在外面分类,然后把“值钱”的都塞进房间里,一个房间除了床就是废品,还有个煤气灶。
居住环境有多恶劣就不用说了,那种臭气,在房间里站三分钟都呼吸不畅了。还要在房间里烧饭,煤气灶旁边,就是成堆的废纸板,稍有不慎就是人都跑不掉的火灾。
有次碰到个老乡(我祖籍安徽),和他聊天,我说在这收废品一年能赚多少,他说一年到头带回家有十来万吧,比老家那些种地的强多了,老家人多地少,一年辛苦还没几个钱。问题是,他这十来万,是夫妻加儿子夫妻四个人的收入,这种居住环境工作强度生活质量,仍然让他感觉比起老家的人算日子好过了。
我想起有年跟我父母回老家过年,不是每个县都有个界牌吗,写着什么“瓷器之都欢迎您”、“牡丹之乡欢迎您”之类的,我老家的界牌上写的是“欢迎来到人口大县”,穷的就剩下人了。
可是和这位老乡聊天的过程中,他倒是很乐观:这几年在你们富裕省份辛苦几年,老家已经一幢四层楼了,大不了回去种地,比走不了的你们这里本地人强。
他的意思是,他比租住在这个村另一种房子的人还有优越感。
这个村另一种房子是近十年建的,基本上租给城市里的贫民。这类贫民,很多都是这些年房价上涨的受害者。很多人以前有房子,但是房子很小,征迁后拿到的钱买新房子买不起(赔偿款每平方算是不吃亏,但是老房子只有三四十平米),捏着钱想等等,一犹豫房价涨上去连郊区小户型都买不起了。
我到几户这种人家走访,好些人晚上就坐在路灯下穿珠子,这种最简单的手工劳动,一晚上能赚多少可想而知,而且连那点电费都要省。很多老夫妻,都是退休工人家庭,两个人加起来四千的退休费,根本不考虑买房了,准备租房到死了。子女争气点还好,子女不争气的,和父母挤在出租房里,说实在的,几乎看不到出头的日子。
我一直觉得,城市贫民,才是真正的无产者,而且没有退路。国家政策更倾斜农村,农村在城市混到老了,还有个老家可以去,就算碰到征迁,因为房子面积较大,赔的数额至少可以换个地方立足。
有次走访碰到个以前认识的困难户,妻子瘫痪,丈夫没有技术,只能在工厂打工,虽然也是个小头目,每个月也就四千收入,儿子读初中,听说本来成绩还不错,可是整个初中没舍得给他在外面上辅导课,成绩很快从前列掉了下来。准备让儿子考职业学校,学技工。这就是为什么寒门以后越来越出不了贵子的原因。
我看他条件确实差,第二天碰到街道分管民政的副主任,我说起这个人,问他能不能给搞个困难户补贴,最好能申报公租房。
副主任说:这种条件,根本不符合申报困难户条件,如果你去看看那些申请者的报告,这个人已经算是条件很好了,下次你有空,来我办公室看看那些申请表,我保证你看了以后心情变得很糟,我都干的快得抑郁症了。
我所在的省份,还是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当时以为公司特别土豪,捐了一万一个人肯定有的。但是后来收到所有的材料,发现只有1500元不到的捐助…当然这不是说公司小气,而是说明了原来一个孩子只要这么一点钱,不过一瓶神仙水、一瓶专柜面霜的价格,就可以给他们一年上学用了。
爱德基金会寄来的材料里有孩子的基本情况介绍,大概是在云南的一个县城下面的乡镇的孩子,爸爸出意外去世了,妈妈就改嫁到别处去了,留下了他和哥哥,都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没有什么劳作能力了,全家收入靠爷爷时而外出摆摊收入,家庭年收入那一栏写着,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