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学生状态的心态,与工作状态的心态,是否有着本质的区别,又有那些区别呢?

抛砖引玉的一个例子
典型的好学生心态:上司给了我一个任务,我认真执行,可能需要加班也没问题,完成后会给上司看。如果最后没有完成,是能力问题,需要提升自己。
典型的好员工心态:上司给了我一个任务,我先了解清楚目的和执行思路,然后会制定执行计划,并在执行中不断修正计划。任务如果出现偏差,需要尽全力以达成目标来修正方案,直至尽全力也发现没办法达成时,求助回上司,表达现状,看是否重新制定计划。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说一个吧,大部分还在校或者刚离校不久的学生,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个问题:不会坦然地接受来自别人的非常具体的且小小的好意。

下面细说:
从小我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要谦让要客气要有礼貌。于是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别人善意的帮助或邀请,我总是先流露出一副惊慌和错愕的表情,连忙摆手“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行。”

说到这里,请大家自行脑补一下,一个年轻人,努力想要表现出礼貌和客气,却看起来慌慌张张手足无措,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有:小家子气。

举个例子,刚工作,来到一个新环境,大家可能相互都不熟悉,我的一个同事想要做些什么来打破可能比较尴尬沉闷的气氛。“嘿,我早上从家里带了两个苹果,感觉这会儿有点饿了,咱俩一人一个吧?”

“不用不用,你吃吧,我不吃,谢谢啊。” 这是我受的教育啊,要客气嘛,别人的东西不能要。

接下来很有可能就是,“哦,那好吧。”她也不好意思吃,默默地把苹果收了起来。

她的好意被拒绝了,气氛更尴尬了,更重要的是,我还傻逼地以为我有礼貌呢,殊不知,这一点点“礼貌”成了我们快速熟悉起来的障碍。

有时候像这样小小的好意如果能够顺利达成,就可以快速拉近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联系,为日后的深层接触做好恰当的铺垫。

想象一下,如果情况是这样的:

“嘿,我早上从家里带了两个苹果,感觉这会儿有点饿了,咱俩一人一个吧?”

“好啊,刚好有点饿呢,这苹果真是太及时啦,谢谢你啊~”

那么接下来呢?

“不客气啊,哎,你叫什么名字呀?/在哪个部门呀?/……”

我们互动了,于是我们认识了,于是我们就要有交情了。

而“交情”这东西,小到帮忙打卡,大到工作协同包容,都必不可少。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学生思维”就是认为:

1. 不接受别人的好意就是客气
2. 不接受的同时再带上谢谢就是礼貌
3. 欠别人的是不好的
4. 总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
5. 人与人之间“彼此利用”是可耻的

而成熟的成年人则明白:
1. 不接受别人小小的好意是对立或敌意
2. 不接受的同事再带上谢谢是冷冰冰
3. 欠别人的我总会还回去的,这种你来我往不会只有一个回合,而且程度必然会越来越深
4. 自己搞不定一切,我需要别人,同样别人也需要我
5. 人与人之间就是彼此利用的,这是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是客观规律,我不被人利用,说明(1)我没有价值,(2)我被孤立了。而无论哪一点,都是非常糟糕的。

最后,再补充一下,“非常具体的且小小的好意"是有限定的,如果好意非常贵重,无论是实物还是某种行为,你觉得你没有办法回报他,就不要接受。这里再不细说了,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反过来走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港大学生冒死带一波节奏!得罪了一大票人。不知道此答案是否会被和谐。。。
以下50条,看看中招了多少:

1.
学长学姐的路径蛮对的,我要学

破解规则:看看和TA同类型的更高年级(大四)学长学姐的毕业后的归宿是不是你需要的

2.
要遵守辅导员的等等的规定

破解规则:成绩变得好,比赛拿奖,文艺活动突出…总之做一切能提升他们KPI的事情,然后看看他们是不是能为你打破他们亲手制定的规则

3.
班长or学委的每一项举措我都不需要关心

破解规则:如果每次分蛋糕(奖项)的时候都和事实相去甚远,那么你还会这么想么

4.
周围的人都不好好学习,我干嘛学那么好

破解规则:如果我没猜错,这个人家里多半有关系,后路都安排好了

5.
学校老师叫我们所有人都好好学习

破解规则:仔细分析这么做,最大的得益方是谁。一般来说,如果你非常努力还不能拿到前5%的时候,那么就要考虑你的存在是不是为了某些好学生的陪衬了。那么你是不是考虑什么“被社会认可的”同时“你又比较强”的方向,可以进到5%。不要再去当分母了。此项就说这么多

6.
去读研、保送一定非常好

破解规则:如果你所处的行业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晋升规则(比如UI或者代码)这种,那么不推荐。如果你所处的行业自古华山一条路(比如医学),你就要计划未来是考研还是保送了

7.
招聘会一定要严格遵守对方的要求

破解规则:国企基本如此,甚至还有专门为某个关系户开的招聘会。私企的话,一般是实力说话。换句话说,专业只要不是太离谱,基本符合文科找文科,理科找理科的情况,那么就不要手软,和别人争

8.
同学关系一定要处好

破解规则:不。只要“优秀的人”不讨厌你,愿意和你价值互换,那么别人的讨厌基本一文不值。这个要仔细琢磨

9.
高数可以突击

破解规则:本恶魔以身作则地说,高数的水平及其限制在计算行业的天花板,哪怕像我做产品,也明显感到如果当时踏踏实实学高数,该有多好

======================================================
另外可以强烈推荐参考我的另外一个答案,希望对思维模式有借鉴的地方
(2017-4-10更新):
大学里面究竟是学习重要还是人际关系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
10.大学之后分手的太多了,所以干嘛去谈恋爱呢
恶魔说:大错特错。进入社会之后,大家开始量化指标:你什么职位,有多少存款,有房么,是不是上进,长相怎么样?最少问的问题,就是,[你这个人怎么样]。
11.老师的专业技能很强
恶魔说:这个你得看2个——一个是在211、985当老师的招生条件,一个是某个具体的老师的履历。不说科研方面,如果单凭讲课,我觉得好几门理科的课我都能完爆好多老师。而且,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做[科研]还不知道呢。
12.学习好的人最后一定混得好
恶魔说:这个很简单,我们来看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到晋升。一般来说,纯技术的部门,动手强的学霸升的很快。因为审核标准是一致的。如果后来去了什么销售啊,市场啊,运营啊,产品啊,那么[优秀]的标准就变了。那么这批学习好的[未必]混得好。
13.大学的创业指导课有用
恶魔说:哈哈哈哈哈哈。不解释了,这句话基本90%是错的。如果老师自己都没创业过,那些可笑的经验,能让他自己创业成功吗?
14.努力一定有收获
恶魔说:如果方向对,那么我坚信苦心人天不负。但是方向对,要求你非常刻苦去进行大量阅读,视野宽广而博野。各种类型的书籍,你要来者不拒,阅读完还必须有很多自己的体会。
15.专业课没用
恶魔说:这个基本也是错的。实际上,不论你学的是什么,只要达到了[精通]的层面,都能给你很多启发。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不用想了,要么你学得浅薄,要么你就是刷题刷上来的。
举个例子:历史给我们谈资,化学给我们在餐桌上注意事项,文学给我们必要的陶冶,数学给我们快速的分析(甚至是玩牌的碾压),英语给我们更多机会,经济学给我们博弈的知识,新闻给我们快速拆解知识高速阅读的能力,考古给我们另外一扇窗而变成巨大的谈资。。。
16.专业课有用
恶魔说:这个基本也是错的。这个取决于使用的人。如果学的很精通,却没有广博的知识面作为基底,那么这门课能不能立竿见影产生生产力就很关键了。(比如C++就可以。比如复变函数基本就不可以。)但是复变函数怎么才能质变呢?举个例子:
为什么要有复变函数?复变函数在程序里怎么写?哪些学科的哪些地方要使用复变函数?复变函数的产生灵感在哪里?开拓了数学里的哪些个领域?打开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是什么?我学了这些知识之后又能做到什么?
17.要听副部长、部长的话
恶魔说:取决于他们是为你好,还是为了自己好。
18.要学点体育特长
恶魔说:是的。未来的压力很大,学一点体育特长是你融入新圈子的必要条件。也是你发泄压力的最好出口。信我。

======================================================
另外可以强烈推荐参考我的另外一个答案,希望对思维模式有借鉴的地方
(2017-4-10更新):
大学里面究竟是学习重要还是人际关系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
19.要懂得知足和退让
恶魔解读:不。退让是因为你有更重要的追求,这个可以战略性放弃。因为这个的放弃会使得你追求的更容易得到。不然不要让。不要让。不要。
20.多听听讲座没错的
恶魔解读:基本是错的。除非是纯学术讲座。相信我,真有可以复制的秘诀或者是什么其他的,别人干嘛告诉你。所以你要探求别人的言外之意,猜测他们的关键点在哪里,他们是怎么做的。否则,基本可以断言你是白听。这方面真不能举例子,得罪的人太多。我只能稍微提点一下:看看去开讲座的这个人的动机是什么:评职称需要开几场讲座?需要大家关注他的微信号?卖考研课的?宣传产品的?还是说这是他的政治任务?
点到为止。懂的人自然懂。
21.老师会为你好
恶魔解读:不太可能有你想的这么好。现在各个行业薪资那么不均等,很大一部分老师心里还想着这点钱怎么养家糊口呢。所以要么老师需要把你们培养出来好在职场上打开局面,要么就是人真的很好(比较少见),要么压根不会为你好——因为你好不好,会记得他么(虽然他也不会为你坏)。
22.恶魔你说了这么多干货,得罪了这么多人,你的动机是什么
恶魔说::-(

========================================================
另外可以强烈推荐参考我的另外一个答案,希望对思维模式有借鉴的地方
(2017-4-10更新):
大学里面究竟是学习重要还是人际关系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
23.说了那么多不好的,那么大学怎么玩才是好的呢
恶魔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从结果看起。那么大学毕业基本就以下几个结果:国内读研,国外读研,国企工作,私企工作。
搞清楚这个以后,我们就好分析了。
23.1
国内读研:你要好好研究学校的保送政策,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够得上资格。因为保送和考研相比,肯定是保送舒服得多。那么这里面你就必须要研究保送的加分政策,每一条,你是不是都[有可能]沾上边。然后看看[哪一条]你沾边的概率最大。然后去想办法拿下这几条。
如果恰巧你的学校没有什么保送政策,那么你就要提前想好自己未来要读什么专业。然后去提前找学校。然后开始好好看他们的专业课。(前提你大二还有时间)然后就是把考研的那几本书吃透。说白了就是提前准备。至于怎么去复习这些东西,后面我可能还会讲,此次限于篇幅略过。
23.2
国外读研:思路和国内基本一致。执行方法却完全不同。国外你需要仔细研究很多论坛里大神的简历(俗称CV),然后你要好好学习别人都刷了些什么。(不好意思,如果大学4念做了那么多东西,你说他没有用心良苦地"刷",我根本不信)多看看论坛里大神的简历,综合综合,你就知道在学校里怎么刷了。至于刷的具体方法和细节,限于篇幅,也限于得罪太多人,暂时不说。
23.3
国企工作:原谅我的偏激,但是大部分国企只看2个:你入职笔试的成绩and你在大学期间的分数。最多再看看是不是什么三好啊拿得多。为什么其他的几乎不看或者参考价值低呢。。。我猜测他们是这么想的:在他们眼睛里,除了分数,一切都有疑点。此处只能说这么多,我都怕知乎[feng]了我。大家自己体会吧。
23.4
私企工作:毫无疑问,如果你能提前积累专业能力。那肯定是最好的。然后在面试的时候吓他们一跳然后跪着求你接受offer吧。那么问题就转化到怎么提前积累能力——一个办法是先把自己简历在大二之前刷的非常优秀,然后去找实习;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埋头苦练——基本只适用于计算机相关专业。。。核心就是[大量练习]今后工作的相关技能。因为你去了就是半个熟练工人啊。至于怎么进私企之后再谋发展,后面会细聊。
如果你关注我,又赞了的话,当你在知乎提问的时候,你的邀请,只要我有时间,都不会拒绝。
================================================
(2017-4-10更新):
大学里面究竟是学习重要还是人际关系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
24.不要轻易否定,但是决定了就要勇敢前行
恶魔say:打个比方。大学的时候我对自己唱歌也不是很自信,但是我还是胆子很大报了一个唱歌比赛。后来发现能进复赛的人里,我基本是垫底。但是后来还是拿了三等奖。我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音域高的很多都是非职业,所以他们很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实力,选择一首自己在音域驾驭与不能驾驭之间的歌曲。然后很多人会在自己非常熟悉的曲子里选歌,导致无法融入感情。
换言之,如果我又在自己的音域里选了歌,又能声情并茂地传递出来感情,其实我还是有胜算的。最后也确实如我所料。
从那以后,我一般不会轻易说[不],因为我知道对手未必会出全力。但是如果我说了[yes],我就会很努力去实现。
25.学会和别人资源互换
恶魔say:一旦难度上升,那么就必须要以[团队]的方式互相合作去cover难题。但是问题来了,怎么[换]自己会比较好呢?一般来说,你要对自己的价值有个清晰的认识:你是属于打酱油必须要大神带的那种,还是说你在某个方面确实很强,大神可以看得上你?还是说你自己就是大神?
如果你是酱油位,那么你唯一能够发挥的就2点:[关系]和[连接]。
你有[关系]的话,我觉得你是看不到我这篇教程的。所以我说说后者。
你只能充当连接的位置——你必须认识一定数量的人,然后在项目之前帮助大神们[互相对接]。但是只是这样的话,大神也不是傻子,还是会把你甩了,所以你还得有点别的价值。比如你在某个社团里担任xx职务,比如你的领导能力很强,比如你点子多。。。
如果你上面说的都不具备,那还是去先苦练你的[价值]吧。
26.说得好听叫[突破],说得不好听叫[自不量力]
恶魔say:你一定要在损失可控,合情合理的情况下[不自量力]一把。好比你现在只是个大一的干事,但这并不妨碍你自己新组个团队,自己当主席——只要大家认可你,你又hold住就可以了。
很多规矩是为了保证机制的正常运转——但是你不是啊,你是真的很强啊。什么都听话,你到职场也必定没法打开局面。
27.很多人情你要拒绝。勇敢,大声,say no
恶魔say:学长要去忙让你去帮忙答到啊,部长想让你翘课去搬个板子啊,老师总让你做一些很琐碎的事情啊(比如贴发票,买火车票等等)。你可以做一次,最多2次。多了,当你不帮他的时候,他会觉得你真不听话,是个坏孩子。不,你不是坏孩子,而是你终于摆脱了坏孩子。
28.并不是所有学校安排的课程你都要学会的
恶魔say:自己心中一定要有目标,一切围绕着目标去投放你的时间,同时结果可控(至少及格)。至于学校安排的课程。。。。。。。。
但是,如果我这句话成了你逃避你[不想去]而不是[不必要去]的课程的理由,我觉得你曲解我的意思了,你也不值得我同情。
29.多去跨系听课
恶魔say:当然。当然。当然。要么不去,去了就要有收获(不一定是知识,也可以是人脉嘛。)
我个人最推崇的课程是:计算机、经管、英语方面的。
30.很多学长学姐,部长会许诺你一些实现不了的东西
恶魔say:请谨慎识别。
谢谢大家给面子,希望对你们有用。我也希望一直能分享干货。因为一看到水货而且是高票答案我就不爽。

===================================================
信守诺言,正在更
===================================================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哈。
信守诺言信守诺言哈!现在开始更。
31.不要以为你没有和社会成年人平等对话的资格
恶魔tips:你可以的。接下来举例子:有些工作他们绝对不屑于自己做,所以他们需要[听话懂事]的劳动力;他们可能需要管理年轻的团队,所以他们需要年轻人里面有[自己人];有些计算机技术他们不会,所以他们需要[实现层面]的专家;有的时候他们自觉得年纪大了,所以他们需要储备几个[冲锋陷阵]的猛将。
如果是上面的几点,他们自然不会亏待你。
32.不要羡慕40岁人的财富
恶魔tips:你要知道,他们宁可倾尽所有,回到你的花样年华。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的。
33.特长不一定是优势
恶魔tips:取决于是不是能转化成生产力。
34.你一定要把优势转化成胜势,不然你的优势一文不值
恶魔tips:本次更新最大的亮点来了!!这个说法的最初提出的人不是我,是一位我喜欢的dota游戏主播。大概的语境是这样的:杀人不拿塔,对手还能打回来的。因为杀人对手一般就掉一点经验值和钱,这是能打回来的。但是塔带来的视野,却是很难恢复的。
映射到生活里面,就是做事不极致,是不能说自己赢了的。举个例子,很多人什么考试都考好了,甚至考前都开始帮成绩不好的同学出高考模拟卷了。结果自己考砸了。
换句话说,你积累的只是[赢面],而不是[赢]。比赛结束前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那么上面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很简单。一句话。
扩大赢面。
成绩好对吧。那么你不可能是全面的好对吧。你最多最多是[什么题都会做]但是你不能保证什么题都[快速]做出来,对吧。这里面有一个[公式推导]的过程。我相信你肯定是不熟悉的。但是如果考前把各种公式的变式都熟悉了,岂不是[赢面更大]?
好。就算你什么都熟悉了。公式推导变式也懂了。计算技巧也熟悉了。那么作为一个好学生,你肯定没有面临过足够数目的[逆境]。
那么你可以模拟各种意外:忘带手表。考试开始后20分钟冲入考场,心情混乱。考场突然有同学因为题目都不会,直接大声哭起来了。高烧,犯困。吃太多了,肚子受凉了,想吐。
好上面的你都做到了,你的赢面还是不够大。如果老师出题简单了,导致你考了145,别人考了140,怎么办,那这门课基本你就废了。你是不是要把别的课变强。
好,假设你[快速]、[应急预案]、[身体素质]、[综合科目]都准备到了,都很强。还有呢。万一真遇到一题你就是没思路的,怎么办?心态怎么调整?(你可以找个大学题目来试试)
总之,办法太多了。所以,无论[赢面]有多大,你都没资格[提前交卷]。
除非你是那前0.01%的学生。
这一期的干货还行吧。
信守诺言,目前正在上班。。。下班后会继续更新哈。
最近发生了一些不太开心的事情,但是我周围的朋友积极帮我寻求帮助,谢谢他们,所幸很快就要有结果了,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谢谢你们支持我,信我。
35.不要小看富二代
恶魔rush:首先,富一代绝对有绝技傍身,不然不会成为富一代。第二,富二代多半从小资源、眼界、视野都优于常人,但是还会和我们遇到,说明我们在“学业”上基本和他们追平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其他的也和他们追平了。所以如果他们成为了我们的“同学”,那么他们除非走了捷径,否则基本可以判断比我们强。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才是想关注的重点对吧。
几个要点:不卑不亢,迅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倍努力。
第一点没啥好说的。第二点比较关键。我们需要自己比他们“差在哪里了”。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父母给的比我们父母给的“多在哪里”。一般来说,是“见过世面”。
举个例子:某些富二代可能具有“气场”——他们不会因为一个大领导的来访而觉得局促不安;同时,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很可能比我们更加珍惜金钱,不是吝啬,而是会衡量成本的投入和产出。
学!学!!学!!!
因为大学这4年,可以发生很多奇迹。领先的人会觉得倦怠,所以他们会选择不紧不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琢磨那些领先的人【工夫在诗外】的能力。
36.大一很漫长,可以多浪费浪费
恶魔rush:╮(╯▽╰)╭最初的我也是这样的,觉得只要比一般水平强一点,然后就可以尽情去玩。实际上不是的。听我慢慢分析:
首先,大一会接触到整个大学几乎是最重要的课程:高数。这门课的重要性前面已经强调过了。
其次,如果接触做项目,那么基本最好的时间就是大二了,因为大三太忙,要学专业课。
但是问题来了,大二的课程一般来说比较虚,如果没有一个“硬通货”罩着自己,做项目心会很虚。数学好了,至少你可以在团队负责MATLAB数据分析嘛。
37.恶魔你说大一打高数,大二打比赛,大三打专业课,那么难道大四不重要么
恶魔rush:大四当然重要,但是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当然是不重要的。
因为大三之后,保研的结果基本出来了。
我不是说保研这事多么重要,但是我想说的是,大三结束,基本大学的格局算是定下来9成以上了,很难改了。
不是说不能改,但是真的很难改了。所以,我的观点是,非要挑一个时间去浪费,请选大四。虽然我自己不会这样做的。。。
38.恶魔你说大四还有1成把握能翻盘,能教我嘛
恶魔rush:好,今天就更新到这条哈。大四唯一的翻盘机会就2个:考研考上 or 工作找好。
考研这件事,网上很多心得体会,我就不多言了。重点说下找工作的框架:
琢磨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到大四,需要达到“翻盘”程度的工作,肯定待遇不会差。所以我们忽略一些我们主观意愿,最好拿的offer到底是什么。
其次,我们要挖空心思琢磨自己这3年多到底干了什么事情是周围人没做到的。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为了打动HR而做出的最后一搏。
然后分析这最后一搏,到底能提炼出什么HR需要的素质。我举个栗子,大学期间你们几个人骑自行车去了很远的一个地方,期间你们经历了车爆胎,没有水,钱花光没地方取款,被别人误解的等等事件。
那么这些事件,我们可以提炼出:1遇事冷静 2逐步解决问题 3沟通能力强
那么对应这3个素质比较合适的,与专业几乎无关的岗位是什么呢?你答对了,如果是理工科的话,就是【技术支持】。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这个岗位的意思。只是说明一种分析方法,懂的人自然懂。

大家的心意我收到了。。。最近实在工作太忙了。。。经常回去还在研究一些东西。。。恶魔君这次承诺,本周五晚上12点之前。。。一定更新一篇质量篇。。。

还有就是有逐步写一些专题的打算。希望大家在后台踊跃提供素材。。。

实话实说地讲,我研究生毕业到参加工作也没有几年,所以你让我写太人生的东西我觉得那是瞎扯淡。。。稍微抒情一下很快就有人说我鸡汤哥。。。还有人来我这特意就为了说我两句坏话。。。所以我也是挺郁闷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无论别人怎么说,【坚定做自己】的决心不能变。

所以我盘点了下目前我有信心能讲好的一些东西,以及手头的一些资源,准备逐步写写下面的几个专题,希望对各位有用:

1.【一般来说(不考虑极其优秀的人)】大学毕业想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至少】要做哪些准备
2.应届生想进入【产品经理】这个行当,对实战经验的要求,以及怎么获得这些经验
3.(等待大家反馈的意见)
4.另外有一个专题我觉得挺好玩的,就是【我现场学一门东西】,然后贴出来我花了多少时间,学习地址,在什么时间学的。然后把【每课的心得】展示出来,一来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学习方法,二来也算是督促自己继续学习,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此事?
如果你也想看最后一个专题(第4条)的话,请在后台告诉我哈。。
那些说我水的人,你们继续说吧。。。因为你们永远有【下一个】你们看不惯的人,但是我要继续赶路了。

11点30赶到家,第一件事,开始更新。。。

39.当学生当了那么久,要逐步明白自己的自信从何而来
rush的恶魔君:一切自信的根源都是基于【选择】。要么基于别人的选择,要么基于自己当前的选择。
我们展开来分析,就是【砝码】。
39.1
首先说一点,对于雇主来说。不要小看自己,以为自己不值钱。其实说实话,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在雇主面前是几乎无法获得【话语权反转】的。
为什么呢,你太聪明,雇主会觉得这一定能干好活么?你实习很多,你觉得你见了市面,雇主会觉得你见了世面又如何,难道别的普通应届生后续见了市面会比你差?你成绩好,你觉得你能处理问题,但是雇主会觉得现实中处理问题其实和成绩是两码事。
看明白了么。。。你手里拿的只是【可能的砝码】,却不是【真正的砝码】。
所以,雇主会觉得你几乎没有砝码,只有可能性。所以你给不了他们一个理由——【凭什么雇佣你】?
但是如果你按照我下面说的,情况就会反转过来。
你毕业了,然后去了一家不算太坏,有点机会,不算很知名,但是也有成长空间的公司。然后你刻苦努力,发掘业务上的成长空间,积极寻找并珍惜每一个造轮子的机会,也慎重对待每一个重复的过程。
坚持2年,大部分轮子你都会用,大部分的轮子你也都知道原理,也都会造。
那么,一切都反转了!你将是拥有话语权的那个!!!因为你的雇主,知道你的能力可以立刻转化成生产力啊。他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觉得如果你按照上面下划线的部分去做,你一定能起来,除非天灾人祸,没有为什么,没有可能,而是一定。
39.2
现在说下你自己的选择。
这个事情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你手里有足够的【选择】,那么你就成了【甲方】,你自然就自信了。
然后肯定有人说恶魔你说这么一句话不是唬人吗?肯定不是。我强调这一点是希望大家能学会【反转思考】——用人单位一个工作20个人投递,我为啥要给你好脸色看?反正有我更好看好的人存在。说白了就是——反正有备胎啊。
那么这个事情大家再反转过来套用到大学生活,就会逐步明白了:大部分老师只在意那些拿奖的项目,只在意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只在意那些能帮他干活的班干,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人,恰巧手里捏着砝码,所以,不偏不倚成为了老师们的【选择】。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你很有上进心,但是又没有在一定时间内成为【砝码】,那么你应该是紧张的。如果你成为了【砝码】,那么你一定是自信的。如果你手里有很多【砝码】,那么你一定是意气风发的。
所以,那些应聘我们的单位,也是。
=======================================
接下来准备尝试开点专题,会把链接放在下面,欢迎没事点开下。。。谢谢~~
(2017-4-10更新):
大学里面究竟是学习重要还是人际关系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浅草先生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要我说,工作之后感觉最明显的一点,那就

学生时代,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劳动价值。


三年前,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因为心里还是“我什么都不懂,我需要学习”的心态,所以我根本不敢谈薪资。

第一个月我很努力,脏活累活抢着干,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努力学习新接触到的东西,下班后还要看会儿书,充充电。

就这样,我第一个月的薪水是,2800。

这个数目,非常少。而且我是211高校毕业的。

但当时的我,第一次领到薪水,我却非常感动与惶恐。在我看来,我根本没做什么,却拿到这么多钱。(在穷学生看来真的很多。)

甚至,我都不敢提加薪。而且总觉得公司栽培了我,我应该报恩,应该感激。面对老板提的过分要求,我也不敢怨言。我以为,这些都是正常的。

但后来因为老板太奇葩,身边的同事陆陆续续都走了。

有多奇葩呢?

首先,不给任何资源、预算,让我们做推广,而且还要求必须做到多少,做不到扣工资。还说,有钱谁不会做推广,一个好的市场肯定是能自己去找资源。

其次,非常情绪化,不爽了根本不管对错,先骂你一顿。有时候因为一个banner的颜色让他不满意,我们就因为一个配色,纠结了3天。

后来,一直招不到什么人,我的任务就更重了,一个人包揽市场、运营、商务、文案等等工作,而薪水,也只是象征性的涨了几百。

有一次,老板让我做PPT,总是说我没有表达出我们产品的核心特点来。然后我去问产品经理,结果他也是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改了5版都没通过,老板说,你要领悟,你要发挥想象力,你要用心去领悟我的产品。

其实说白了,一个各种bug,拖了几个月都没法上线的demo包,哪有什么核心特色?

于是我才开始想,这种情况到底是不是正常的?我究竟有没有获得合理的待遇?

年底的时候,因为公司业绩差,承诺的年终奖也没有了,于是仅剩的几位老实干活的也走了。

我才终于萌生退意。

我提交辞职信的那天,老板很愤怒,他觉得我给你一份工作,教会你这么多东西,你居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一走了之?

那天是一月一日,他说,谢谢你给了我一个最好的新年礼物。

老板的态度,终于让我彻底失望。最起码的,你给的薪水都不够我在这个城市生存,我那些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都没有得到基本的回报,你却还妄图用恩情来裹胁我。这实在太过分。

离开之后,我才发现了新的天地。

之后的两年里,我尝试过多种不同的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和提高。甚至一度做到总监的职位。

我终于拥有了要求获得正当回报的底气与实力。

我没有欠谁的,工作就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而且我也知道,老板终究是老板,员工始终是员工。无论关系再好,也做不成真朋友。

我想对刚毕业及尚未毕业的学弟学妹说的是,不要看轻你的劳动价值,不要不敢去谈薪资,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给骗了。

记住,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


--
推荐阅读:
富人依靠什么可以挣那么多钱? - Steven 的回答 - 知乎

本文首发个人公众号:
【君陌从来不更新】
(ID:junmo2046)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成长笔记,在那回复“干货”,给你推送我的更多干货文章~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无意识的竞争思维。

我这些年频繁飞两岸三地航班,免不了遭遇延误。若是赶上假期,就总会充斥着许多旅游的中年人。经过观察,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排队候机又宣布延误时,他们会很快的去抢候机室的座位、占座。在发放饭票时,也会争先恐后,琢磨着多拿几张。有一次宣布延误,我随便找了个座位继续处理笔电文件,结果旁边一个小女孩的母亲马上冲过来,责怪她的女儿「说了让你赶紧占位,这下被别人抢了吧。」(机场的座位都是远多于人数的。我猜想他们希望抢到离检票最近的地方,以便于下一次排队站前面)

At that moment, I felt really sorry for that little girl.

在中国,80、90后一代人 (Millennials) 的父母大约是PRC计划经济的那一代。在物质资源缺乏的时代,凡事都是要抢的。有粮票也要大半夜去排队,有钱去百货商场也要取悦售货员,三大件更不是谁都能获得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家的思维变成凡事皆争,别人占了便宜就不爽。即是自己饭量不大,也要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赶紧吃完去盛第二碗。

现在时代变了,可那一代人作为咱们的父母还是在影响着咱们。
所以就会有人:
1)漫无目的、琐碎的争取,而不是只争取和自己的目标、自己想要达到的利益有关的。
2)漫无目的嫉妒,而不是只嫉妒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人生规划有关的。

大学生们,你的目标是考研、是保研、是留学、是移民、是找工作、还是考公务员,想好了,就踏踏实实搜索信息、知道哪些要做、哪些做了没用。

考研就别看别人实习就跟风,别看别人实习就不爽。你要的是政治英语专业课。
留学别看人家本地发展的搞社交搞人脉就跟风,看别人搞社交搞人脉就不爽。别人GRE、GPA比你高你才要着急。
自己喜欢自己的学科,又学得得心应手的,就别盲目学CS学金融进互联网,别看人家CS和Finance的红眼。
女性自己努力有事业的,知道自己直接占有社会资源相比于取悦社会资源占有者的好处的,就别因为别人成天谈恋爱有人给付钱、别人嫁富二代而难过,别因此怀疑自己的道路。

更遑论那些所谓的军训标兵、优秀寝室,歌咏比赛、运动会入场式、集体活动。有的人巴结辅导员有他们的目的,如果你的利益不在此,又不喜欢,就别花精力掺和了。

竞争是对的,但要摆脱无意识竞争思维。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在干什么。针对你的目标,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展开,而非东摸西摸。我认识的优秀的年轻人,无不如是。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说一个自己的学生思维,先自我批评一下。

前不久我去Stanford玩,导师带着我游览校园,由于我暑假在Berkeley上暑校,所以一直穿着一件蓝色的上面印着大大的Berkeley字样的卫衣,我看到校园里面也有很多人穿着印着Stanford字样的红色卫衣,就和导师开玩笑说,『据说Berkeley和Stanford是死对头,在加州谁都说自己是老大,每年的橄榄球赛都打的你死我活,我穿着Berkeley的校服在Stanford校园转悠,会不会被揍?』

导师微微一笑,『我觉得你不必担心,因为在这个校园里,穿着Stanford或者Berkeley字样衣服的人,99%是游客或者旅行团,真正本校的学生,是很少穿这种衣服的,因为大家都已经是这里的学生了,「是否是斯坦福学生」这件事对于我们而言是完全没有区分度的,斯坦福开学的时候,校长演讲也会给每个人传递这样的观念——撕掉标签,如果你毕业五年后还是以「斯坦福学生」自居,那么你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loser,因为五年了你还是没能升级为更牛的角色,还在炒冷饭』

后来导师还给我讲了他在申请青千计划的时候,系里一个老教授给他的答辩做指导:学校、实验室、导师这些东西一开始一张PPT一带而过就行了,你来自什么学校,在哪个实验室,博导是谁,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工作,你的研究能力到底怎样,发了什么样的文章,做过什么项目,是否有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你是否有足够的科研能力来推动整个领域向前走,通过你已有的工作,能否看出你有做出突破性科研成果的学术潜力。

人不够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认为『标签』这种东西是可以解释一切,就好像某些知乎er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总要一上来加一大段自我介绍贯口,恨不能见个人就把自己简历糊他脸上,仿佛在叫喊着『你看,我有这么多牛逼的标签,所以理所应当我下面的回答都是有价值的』,但其实这种贯口开路的答案,鲜少有价值的内容,大多还是延续吹牛逼的传统,一路惯性下去而已,打着TOP2旗号整天抄袭写软文晒自拍群里养粉刷赞的我们见得还少吗?挂着FLAG标签整天到处演讲做分享扮演导师教父后来被人揭出来技术弱逼圈内声誉狼藉的招摇撞骗的混子我们见得还少吗?

警惕那些第一次见面就表演简历贯口的人,除非你是HR

就好像穿着Berkeley校服的我一样,这并不能证明我和Berkeley学生一样牛,我只不过是走到街口的Student Store,买了一件衣服而已,『不要把平台的功劳当做自己的本事』,想想百度的那位设计总监,业务不长进,事没做扎实,靠着公司和职位的标签,四处招摇撞骗,觉得自己说的一坨屎也有人为他的标签的光环而鼓掌,最后只能折大跟头。

『标签驱动』的做事风格,放在哪里,都是癌症一般的存在。

比如标签驱动下的某些大学生创业:有没有市场不重要,有没有产品不重要,有没有用户不重要,但,有没有CEO CTO CMO的名片、有没有学生会干事邀请你做经验分享、有没有广播社小记者的采访、有没有在学校的阶梯教室做一场发布会、有没有让每一个见到你的人都知道你在创业、有没有微博V认证、有没有一张穿着西服和校领导握手的照片,这些都至关重要,重要到如果没有就宁可不创业的程度,项羽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但您这还没富贵呢,就一副腰缠万贯的派头,衣锦日行千里,您这是创业,还是T台走秀?

褚时健71岁入狱,一夜之间从全国知名的企业家沦为阶下囚,往日的标签全部被生生撕掉,出狱后做褚橙,85岁身家过亿,为何他能做到这一切?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决定你到底是狼还是狗的,不是你胸前的牌牌和毛发的色泽,而是你是否有坚硬的骨头、是否有沸腾的血液、是否有富有爆发力的肌肉以及战斗到底的意志。

You are defined by what you do, not by what you own or where you are from.


评论区藏龙卧虎。




7月24更新----------
被大V带了节奏,收获了不少赞,感谢大家这么捧场。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我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异议,评论比较多,手机又打字太慢,所以就索性在答案区统一做一点解释。

  • 关于标签。其实我通篇并没有污化『标签』这个字眼,标签本身是没有原罪的,他可以减少了解一个人的时间成本,无论是社交层面的便利,还是降低企业招聘的成本,标签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之前写过一个和ACM有关的回答,里面还详细论证了这一点,解 ACM 题的能力真的代表编程能力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我想针对的,是『躺在功劳簿/标签上睡大觉』这件事,是『把标签本身看的比标签背后的行为更重要』这件事,这个逻辑就好像——上学是为了学知识,而知识学到位了,文凭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但如果把拿文凭这个结果当做终极目的,忽略学知识这个真正的目的,那么就会有人去买假文凭,就会有人搞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就会本科四年下来一无所得,这就是本末倒置。
  • 说回标签,只要是要形容一个人,打tag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当然得先『有』标签,然后才能谈『撕去』,而之所以要撕去,是因为标签仅仅代表过去,好的标签是一种荣耀,但过分过频的标榜就显得心术不正,而过多地罗列自己的标签,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就好像八九十年代那种土财主,掏出名片五六个头衔,那么标签背后的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唐骏的学历造假,李开复的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之争,不都是『唯标签论』害的?知乎上这种风气就很让人觉得反感,有的问题需要亮身份,比如百度人评说魏则西事件,这个时候亮明身份就很必要,就像李楠每次的利益相关一样,你不是中立人,所以亮身份,会提醒读者你的立场,但剩下的不需要亮身份的问题,我就不明白为啥有一些人反复不断的亮身份,看看他们的答案,十个答案有九个都在开头甩标签贯口,烦的不行,总感觉很外强中干,用头衔而非说理压人,大家有理说理,有事说事,甩一套名头,结果后续的答案又那么的幼稚可笑,这种反差真的挺让人尴尬的。
  • 关于大学生创业。结合标签的论述,我其实想说的其实是,有个别的大学生,对,我说的是个别的,并没有把最大的精力放在做事上,我本科的时候见了太多所谓的大学生创业者,产品做的极烂,也没人用,各种bug和丑陋的UI,一个没有交互的假网页,滚动着各种用户注册和购买的假信息,所有数据都是写死的,日活个位数,但到处以创业者自居,整天用所谓的股份拉人入伙,然后就占着学校的学创办公室打扑克嗑瓜子,用一个烂尾项目到处参加创业比赛,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到处介绍经验,指点低年级的后辈,时间都花在营销上,而且更多是个人的营销,而非产品的营销,把他身上『创业者』这个标签拿走,一副空壳,而这种风气是有传染性的,一个人浮夸,不明真相的人见了他指点江山的风采,就更容易延续这歪风邪气,这是不肯撕掉标签的后果,如果他们肯撕掉这个标签,不再整天四处招摇自欺欺人地CEO CTO自居,把功夫用到完善产品上,相信也能做出来华科冰岩作坊里面出来的那些优秀的产品。
  • 关于校服。这个的确是我片面了,伯克利和斯坦福的确都有学生习惯穿着印着学校名字的校服,爱国荣校嘛,导师当时那个话也可能是有开玩笑的成分,我当时说话的语气好像我穿着伯克利的衣服就是伯克利的学生似的,导师就是讽刺一下我,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不用再纠正我了,我认错,我片面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大学时代,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逃避困难。
毕竟高考结束,人生第一次有了选择逃避的权利。
高中时,不喜欢数学,但为了高考,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学;讨厌某个老师,但为了高考,上课还是要认真听。
大学就不一样了,特别当时,很多人鼓吹“60分万岁”。
似乎只要考试能及格,其它的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老师布置的作业太难,直接抄同学的。看某个老师不顺眼,那就直接逃课;早上起不来,那就继续睡吧。反正,只要最后考试及格就好。
慢慢地,我养成了,一个很糟糕的习惯,就是碰到一点点困难,就立即退缩,而不想努力去解决。
学PS,好不容易下载下来,找到教程,学了几天,感觉好难,不学了;学office软件,到图书馆借了书,看了几天,感觉好枯燥,直接放弃了。
大学就这么过去了,成功地逃避了很多困难。
后来,工作了,才发现问题。
因为工作时,你遇到的困难,根本就没法逃避。
经理,让你做个高大上的PPT,你不能说,你不会做,晚上熬夜看教程,也得尽量做好;老板,让你接待一下国外客户,你不能说,你口语太差,不想接待,再怎么也得好好准备,让老板,客户满意。
这些技能,明明大学时,有很长时间可以学习提高,为什么那个时候选择逃避呢?
看过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观点“进入壁垒”,这个是指,当你有个新点子去找风险投资商,拿投资的时候,他就问你一个问题,其他人复制你的模式是否困难。也就说,你为竞争对手设置的“壁垒”有多高。如果别的公司能轻易复制你的商业模式,那么你的这个点子就不值得投资。
Paul Graham提到的这点,应用到我们个人身上也是一样,要想多挣钱,取得成功,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壁垒”,让自己不能被轻易地取代。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壁垒”呢?
如果你有两个选择,选择比较难的那个。如果你现在可以在刷知乎或者跑步做选择,那就出去选择跑步吧。因为人的天性就是懒惰,往往倾向于简单的那个选项。
蔡康永说过这么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下次,面对困难,我相信,你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记住,不是说事情简单才去做,而是事情难才值得去做。

公众号‘郁一’,ID:yuyi-one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羞涩,不好意思麻烦别人.不好意思开口要钱.不好意思争取属于自己的正当权益.
2.雷锋精神.做了好事,不留名,不求利.被人占便宜还以为是自己在做好事.
3.别人说几句好话就以为别人和你关系好.最后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4.见到一个漂亮的女人就跪舔,就真爱,就非她莫属.根本不清楚对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5.明明没有本事,没有资本,却装作很牛逼的样子.
6.认为认识了一些牛逼人物,加了牛逼人物的微信,自己就跟着牛逼了.
7.认为考试不重要,学校不重要,嚷嚷着能力最重要,然而却没有一技之长,东西也卖不出去.
8.总是盲目乐观,认为自己会是幸运的那一个.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从研究生毕业工作到现在,大概七年的时间。回想起自己大学时候参加模拟面试,投简历的境况,宛如隔世,看到这个问题,颇有感触,写点可能对小朋友们有帮助的东西。
「学生思维」和「职人思维」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对于有效人脉的理解。
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我有玩得十分要好的同学,朋友,闺蜜,一旦有作业或者签到,或者什么新讯息的时候,我和几个好朋友构成的小圈子总是会互帮互助,俨然是一个小社会的感觉。
这大概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人脉了——有很多朋友。因此维持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社交的重头戏,唱K玩桌游,都是维护「人脉」的有效方式。我也用同样的思维处理和教授,和boss的关系,比如和教授套套近乎,努力和实习地方的boss成为朋友,这种相对亲密和稳固的关系,大概就是那时我所理解的有效人脉。
但职场上,人脉不是这样的。
职场上的人脉,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益诉求。合作,是人脉想要完成和达到的结果,大家对人脉的追求本质上一定是利用比较优势,最大化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亲密稳固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不适用的,想要通过情感诉求维系利益诉求,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要吃大亏的。
因此,有效的人脉如何打造,其实上是在问:如何让别人知道,你在某方面有比较优势,并最大化地优化它。

什么是比较优势?就是张三做面包一小时能做10个,但做奶酪只能做3个,而我做面包一小时只能做1个,但是做奶酪可以做2个。看上去我无论卖面包还是卖奶酪都不如张三,但是我和他还是可以合作:因为相对于做面包,我做奶酪还是很快的,因此我可以多做奶酪,去和张三换面包。而张三虽然做奶酪比我快,但是如果他专心做面包来和我换奶酪,我们都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
这对于一个职场新人尤其关键。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和senior级别的员工比,可能什么都不如别人,那个时候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做PPT,给boss倒水,整理资料,陪boss见客户。我相信很多刚入职的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但是英雄末路,总是被那些会说话的,或者打小报告的人比下去。
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
我刚入职的时候,我们小组的报账都是我来做,就是大家最烦的贴发票的一档子的事。往往和财务那边交涉的时候,也经常会因为不规范或者一些鸡毛蒜皮的原因返回来重做。因为当时做分析,excel的VBA用得挺熟,我就帮财务那边写了一个填入金额,名目,时间自动生成标准报表的一段代码,大概就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
当时就拿着VBA卖着萌给财务的姐姐说这样很方便,手把手教她用的时候,顺便提了提之后报账方面的事情多多宽容。
后来基本上发票我就直接交给财务的那个姐姐,她帮我贴的。:-D
这听上去和人脉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但是其实这是人脉的基础——学会去换资源
所有人都希望别人会帮助自己,也希望别人先给出对自己有利的行动。但是所有人都这么想,那么没有交换,没有效率的提升。只有你了解自己有哪些资源上的优势(比如我当时会写一点点代码,但是觉得贴发票太无聊),你想到能带给别人什么资源,尽管可能这个资源很小,但是也会帮助你和别人建立一种更有效的互助模式,然后你才能进一步谈有效的人脉。
有了这个基础后,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合作最大化地优化它
我们可以想一想,合作的时候,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突然有一个陌生人想和你谈合作,直接说愿意投资一百万给你的一个项目,你的想法是是什么?
我的第一直觉是,这是一个骗子。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他,我甚至没有给他提过这个项目,他为什么愿意给我投资?如果他是听别人说的这个项目好,那他为什么不告诉我推荐人是谁呢?
这样看,很多合作都达不成的原因,就在于,职场和商场上有很多欺骗和背叛。而所谓有效的人脉,正式学会如何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让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所谓感情联系,其实上也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长期的朋友关系,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冲突而翻脸不认人。往往刚入职的新人会努力和同事,或者客户培养这种感情联系,但是根据我的经验,这种人脉虽然有效,但是效率太低:因为在这之中你没有让对方直接看到你的优势是什么,其次,培养需要花的周期太长,但最终却不一定有用。
真正有效的人脉,一定是有某种特定的相互约束,比如,你能让人家感觉到你和他不是一锤子买卖,这种关系自然就稳固了,在这之中可以有感情联系,但一定不是最主要的。
最简单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有信任的中间人。如果介绍人靠谱,介绍的人一般也会比较靠谱,因为大家都有约定俗成的要求,都懂,谈起来也方便。
当然,建立约束和稳固联系这一点,这里面的门道真要讲起来一天都讲不完。当时我们有一笔投后管理,当时除了给企业内部办培训,董事长给我抱怨说他儿子因为金融和管理知识少,担心以后没办法接他的班,我又安排一位实习生去给他儿子讲讲金融方面的知识。这不是感情联系,但是它很多时候起到了感情联系的效果——就是刚才所说的,你能让人家感觉到你和他不是一锤子买卖。
如果大家对这一点感兴趣,我会之后多讲讲。
另外从我的职场经验来讲,越到后期,有效的人脉,越是浅关系。
很多人在真正需要合作的时候,并不会找特别熟的人,一是怕翻脸,而是选择空间小,难以找到合适的伙伴,因此往往有了解,但是又并不特别了解的人,反而有很大的机会。很多申请美国留学的人都有经验,和一个教授上课,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到最后一般能要到推荐信。这种就是典型的浅关系。至于在职场中,拓展人脉的时候,还要多去想一点自己究竟能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他愿意把他的资源和我换吗,如何消除对方的顾忌。
我有一个朋友经商,他买建材,一般来讲都是和熟人合作,不熟的直接踢掉,不接。
这种,就是深度关系。
他的经营当然很稳健,但是也做不大,好不容易开的好几个分店,都是自己的表弟表哥什么的负责。但是实际上,他也会跟我抱怨,他的表弟表哥根本不是经商的料。
试想,如果都用这种方式进行合作,那么可合作的范围实在太小了。而浅关系,就是我知道你,我能查到你之前做过什么事情,我们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我们在这方面有比较优势,那OK,我们可以合作。
因此,从这一点上看,越到后期,业内的口碑很重要,越是浅关系,越强调你之前做过什么,你有没有什么黑历史,就是拿成绩说话,这样建立起来的人脉,可用性更强。
职场新人有很多试错、犯错、改错的机会,但是这也是有代价的,我的建议时,尽量从一开始,就有养成口碑的习惯,在做事的时候,多考虑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敷衍了事究竟会不会在之后的职业发展中形成障碍。这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讲,可能会很不适应,因为在学校中养成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心态。确实,在学校中,大家关注的点无非就是成绩,社团,就业这些简简单单的指标,但是在职场上,这些指标就复杂得多了,一个良好的口碑,就不仅仅是通过一次两次的考试,而是你需要在细节上让人觉得你这个人是靠谱的。这样的信誉开始可能只是在你的小组,慢慢到你的大boss,你的客户,再到你的潜在客户,这样培养起来的,才是真正的人脉。
学生时代对人脉的理解,往往是那些有强烈感情联系的朋友,但职场上的人脉,恰恰把和情感相对的——利益交换放在核心。而那种人脉中最重要的浅关系,可能需要长期在业界的积累并且可能充满不愉快的经历,这恰恰是学生时代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PS:第一次在知乎答题,如果大家对职场的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我会之后多分享一些职场方面的经验。
我的另外一个回答:
我们该如何正视同龄中那些比自己优秀太多的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学生思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当学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态往往是本能的“请帮我”,而不是,我能创造什么价值。
前阵子,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个学生组织做了场知乎主题的活动,主办方请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广深这边的知乎用户,每人一个20分钟的主题演讲,以及随后的圆桌讨论。


整个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办的,能看得出来非常用心,过程非常流畅顺利,当然,也会有点不足。活动结束后,协会的负责人(很赞的妹纸)跟我微信聊了聊,很诚心地问我,问问如果她们想在之后把活动做得更好,有没有一点建议。
聊了聊,我们大概确定了几点问题:嘉宾时间把控不太够,会拖一点时间;此外,嘉宾之间的演讲内容关联不大,比较散乱;当然,她们曾经要求嘉宾在活动前提交逐字稿,这一点嘉宾也都不太配合;总之,作为大学学生,很难直接把控活动的每个过程。

这就是很典型的学生思维——请你帮我。

学生没什么资源,只能请人帮忙,这很好理解。但是,当你求人“帮忙”的时候,就不硬气。
请几个嘉宾来做做演说,本来也只是“请你们帮个忙来讲点东西”,当然就不好对嘉宾有过高的要求。当时来联络我的协会干事,要求我提前一周提交我二十分钟主题演讲的全部逐字稿,也被我婉拒。——二十分钟的逐字稿,以我的语速,大概要写个六千多字。我之前倒是做过几场知乎Live,也做过每场差不多一万五千字的逐字稿,不过都没有提前一周准备好,更不必提一个友情帮忙的活动,我更难有动力去完成这么长的稿件。
而且,当你请人“帮忙”的时候,往往自己就主动降低了对对方的要求。
好比我刚刚收到邀请的时候,那几天我工作还挺忙,一度想过精力不允许我进行一次符合我自己标准的演说,考虑过拒绝。邀请方为了减少邀请难度,也主动提出“没关系,您过来随便讲讲就好,我们要求不高。”——这话一出,很容易降低了对方的预期。
所以,当对方要求我提交一份“二十分钟的完整逐字稿”的时候,我是感觉不太满意的——你们当时说随便讲讲,现在又要用逐字稿了?而且,对方的理由是:“您写了逐字稿,对我们活动的效果也更好呀。”——这里又涉及到一个说话技巧的问题:毕竟“活动效果好”是活动方的诉求,不是我的诉求。虽然道理上没错,但你试试当一个销售跟你说“您买我们的面膜吧,因为你买了我才能算业绩啊”这种话的时候,你想想你会不会买。
我能理解,学生群体在校甚至进入社会之初,都会有这种“我什么都没有所以麻烦你帮我”的思路,甚至有了“我是学生,所以你帮我也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还挺糟糕的。
那怎么办?
把“请你帮我”改成“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
想想“我可以为你创造什么价值”,把自己的角色从“被帮助者”提升为“合作者”。
举个最简单的道理:要求一个义务帮忙的演讲嘉宾写六千字的逐字稿,看着是很奇怪,但如果变成“我支付你报酬,雇你来演讲,所以为了保证效果,你必须提交逐字稿”,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你为对方提供了价值。你不再是被帮助的一方,你成为了对方的合作方,甚至是他的“甲方”。
听起来,请个嘉宾来做一场活动,还要支付报酬,想想就难为了学生;不过,我在校的时候,还真做成过。
我还在母校香港中文读书的时候,是内地生本科生协会的成员(类似于内地生学生会),我们的传统,每年都要举办一届歌唱比赛,叫做“中唱”。我们的做法是:
  • 招募成立一支十二人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中唱”活动筹备工作;
  • 我们当然不想办成一个小小学生团体的自娱自乐,于是我们租下了学校里最大的千人礼堂,用来做决赛场地;
  • 为了填满这座礼堂,当然不能只靠几个学生唱唱歌就可以,所以,我们请来了方大同,他的粉丝号召力足以帮助我们填满坐席;
  • 要请方大同,当然不是简单求他帮忙就行,于是我们联系到了经纪人,支付了友情价的报酬,他允诺会来唱三首歌(当然,全场喊安可的情况下总会多唱个一两首);
  • 然而即使是友情价,也没便宜多少,所以我们必须弄钱。于是我们在校内公开卖票,制定了非常科学的票价体系,从一排的VIP价格,到远处的经济票价格都有,最大限度地榨取了票房收入;
  • 学生的收入有限,于是我们联络到了方大同的粉丝会,很快前几排的贵价票就被粉丝抢光了,才能让我们在不赔钱的基础上能让来看的学生有更优惠的价格;
  • 最后,由于现场来了上千人,活动期间我们还会利用各种海报、食堂桌垫、宣传Banner宣传这场活动,宣传资料将覆盖到校内几乎全部同学,以及学校地铁站的过境游客。靠着这种宣传力度,我们从一个主打校园妹子的化妆品牌手里拉到了不少赞助。

你看,在这个案例里,我们没求人帮忙,完全以合作方的姿态,做好了一场活动:
  • 我们愿意支付报酬,所以歌星愿意来唱歌;
  • 我们能请到歌星,所以同学们和粉丝团会来买票;
  • 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宣传,可以覆盖到校区里的上万人受众,所以我们可以拉到赞助。

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我们能,于是我们敢于租场地、请明星,敢于采用这套模式。
最后实现了各方共赢。
说回华南理工的例子,我建议的解决办法是:学生协会没什么经费,我都能理解,讲真我也并不需要报酬。但如果之后做类似的活动,再邀请嘉宾的时候,即使不提供报酬,也可以想想——我能采用什么办法和你合作。
比如:我们这个协会覆盖范围广,学校广告宣传力度大,那么你如果有公众号,我是否可以在印刷品上引导大家关注你的公众号,帮你引流?或者,我们知道你刚写了知乎电子书,是否可以由我们在活动邮件或者微信群里帮你做个广告?甚至,我们知道你超级自恋,需不需要我们在活动之后做一个签名售书会,满足你的虚荣心?
一旦有了这种“我和你合作,我们也可以为你提供资源”的思路,再对受邀方提要求“麻烦您提供逐字稿”,总比单纯说“帮帮忙提高下活动质量”有说服力的多。
我当日参加的活动:有清晰的活动指引,每个人都发了活动流程单,音响设备都很赞,现场还很有心地设置了一块投影墙,大家可以随时通过微信发送吐槽评论上墙,随时互动。他们甚至考虑到了嘉宾会早到,所以准备了休息室。在我见过的学生活动里,已经属于顶级。
不过,如果能上个台阶,好好挖掘整合自己的资源,把一场学生活动不当成学生活动来做,未来写在简历里,就更是漂亮。
朋友圈里经常看到人转发鸡汤,说“人脉”的重要性,人脉是很重要不错啦,但为什么鸡汤文里面都说要懂礼貌会忽悠送水果啊。。讲真,提升人脉的最简单办法,难道不应该是提升自己对他人的利用价值咩?
要做到这一步,我想至少可以先从“摆脱‘你要帮我’的学生思维”做起。
the end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以下适合两种读者:1.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前 2.一些工作几年,但仍有一些无法跳出学生思维的人。
背景:
这些年里,我带过很多人,看过很多职场新人、甚至已经工作了一些年的人的学生思维,并且见证了一些人逐步从学生思维中走出来,成为总监、副总裁、CEO 等。在更久之前,我在大学里主动兼任了班主任,现在也帮忙做兼职导师,近距离的观察过很多学生的成长。所以我想把看到的问题和对应应该注意的都总结一下,持续更新,最终成为一个更全的列表。

总结下来大概是:
1.认为要准备好了再做
持续地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机会),本能的想自己还没学过(就像学校里读书时突然遇到了一个还没学到的内容),回避,总觉得要自己准备好了才行,但是却因此错过了机会。很多时候,是你有了责任,有了目标,才会让自己更强大,而不是自己强大了再做某事。永远让事情推些自己走才好。
2.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
习惯了老师留作业,但工作了,很多地方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确切和严丝合缝,需要自己发挥。等待着被布置任务,也没有错,但是这就是泯然众人的做法。那些在职场上有突破的人,往往都更主动,他们不会羞涩于请教、不会因为担心麻烦人而影响工作,他们只是聚焦在如何让工作更好,所以积极主动。不要小看主动的力量。
3.不愿意面对不可预期的逆境
很多人习惯了学生时代的感觉,习惯了确定性的事物,却不知道,工作中有很多非确定性。你总是在面对各种未知的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有些人面对这样的逆境时,不够坚韧,更喜欢逃避,很难承担更大的责任,职场的发展就会受限。
4.小孩子脾气
不要把无知当个性,不要把口无遮拦当做直爽。其他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了解你丰富的内心,大家更想配合好尽快把事情做完。有个性和脾气不是不可以,是建立在你自身的本事和成绩的基础上。恃才傲物其实还可以接受,但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成果支撑还自我中心,就是会被嫌弃的节奏。
5.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
自信心不强经常容易遇到,但是还有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过于放大自己的价值。其实一个新人在组织里,既有自己的努力,也要依赖组织提供的机会。我们常常说,要从小事做起,其实就是在攒人品,让别人逐步信任你。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只是大家已经积累起来的信任链条。不卑不亢,才是合适的风格。
6.懒于改变
很多人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在一条轨道上,就不想改变。因为上学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就可以,但真正开始工作了并不是这样。例如很多人都觉得互联网行业(或者其他某个非自己专业的领域)不错,要转行,但是只是说说而已,一晃就很长时间过去了,除了说说、想想,并没有什么改变。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并没有魄力,缺乏落实到行动中的意愿,只在等待,但是等待并不会有什么结果。
7.用热情欺骗自己
面试的时候问一些人,你为什么想从事互联网行业(其他的行业也是类似),回答说我很感兴趣、有热情,那你都做了什么准备?读了什么书?学了什么?都没有。另外一边,又觉得自己没有机会,如果有了机会就可以学习了。这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了。这个世界很现实,或者说,这个世界很正常,公司首先不是学校,能自己学的要先学完,哪怕是自学,而不是等着别人教你。
8.给自己划一条线
我是学…的、我是做…的,所以我不能……。往往想从别人那里获得行不行、干这个可不可以的肯定,但事实上,如果自己要突破,大多数工作都是有可能性的。总是能找到很多人失败的例子,也能找到很多人成功的例子,最后发现其实还是在于自己,没有那么多道线拦着,没有多少不可逾越的鸿沟。
9.没有意识到要和优秀的人一起
读书的时候,所谓的好学生和学习一般的学生,有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点距离。在社会里、工作上,要自己去拉近这个距离。时常看看做的最好的那些人,他们在做些什么、看些什么,这是一种非常快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和工作中,优秀并没有年龄的区分,大家很可能本来就不是一个起跑线,没关系,见贤思齐,看到人家好的点,学习到自己这里,就是好事。
10.不知道衡量10年总收入
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提法。很多刚工作的人,都想知道自己重点应该在意什么。很多学生会比 Offer 等等。其实,刚入职场的时候,收入多多少少,差别都不会特别大。不是说不应该在意,而是优先级一定不是最高的。真正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值能够增加多少,能不能通过工作,把自己作为一个产品给做出来。我给很多人的建议,是去衡量自己未来10年的收入,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有自己能力的、资历的,这时候就会明白,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将重点放到经营自己这个产品上来,投资自己,让自己不断增值,才是正事。
11.小红花意识
当然这是人的天性,人们都希望被认同、被表扬。但是有时候,就是得忍受、承受阶段性的在角落里。可能很辛苦,可能做了成绩,没有人认同会觉得很委屈,稍稍做出点事就特别想获得认同。其实,往往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与沉淀,很多事你是在为自己做,做的多了,大概率会有好结果,即使不是当时立刻就会有。自己的行为过于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反而会打乱自己的节奏。
12.连他都可以
学校里你可能比一些同学成绩好,就认为你就是比人家优秀,等工作了也自然觉得自己应该比对方好,否则心态就有点失衡。其实,学校里有学校里的游戏规则,社会里、工作中有不同的规则。考试成绩只是一种规则下的标准,换了赛场标准就不适用了。在工作中,那些成绩比你差的同学,完全有可能「混」的比你好,必须要为此影响自己的心态。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让自己变的更好,不要在比较中蹉跎。
13.不会保护自己
这个世界是存在坏人的,因为利益,因为妒忌,因为扭曲的心理,等等。学校里的环境相对要简单很多,但是在社会、工作中,情况就要复杂的多。比如如果你是医生,就要做好被医闹的准备,留下证据;如果你在公司工作,该有的流程、留下邮件的,都得有。
14.注意公共场合的举止言行
以前见到有人毫无顾忌的在知乎里分享自己是怎么简历造假的。其实从这里看到的,是如果你干了件坏事,起码要知道是坏事,悄悄的生怕被发现(尽管坏事还是不应该干),而不是招摇过市。通常这样奇怪的人,在现实当中也会吃苦头。顺便说,在网上骂人成本很低,但一旦碰到了硬茬,得罪人,如果刚好还在工作中遇到,同样会坏事。
15.伸手党意识
这个不是学生思维单有的,但的确年轻的朋友里比较多。经常看到有人上来就请人帮这个忙那个忙,要这个要那个,但是自己简单的搜索都没有做。一方面这样往往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不好的印象。想要获得帮助,想要多想想如何让人愿意帮你。
16.不会问个好问题
学生时代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是单向的,有一个同病就是不会问问题。问出一个好问题来,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学习互联网产品、学习 UI/UX 设计等,但是发现很多人问的问题都很空很大,比如说自己现在转行,很迷茫,有什么建议(太空洞),自己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能不能给建议(可以先查一下我以往的回答和文章)。问题问的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别人才能有效的回答你。
17.分不清哪些地方该节省,哪些地方不该节省
常常听人说我穷,没钱。当然有一些人的确是家境困难,但是更多的人,家境虽然不一定很好,但是至少是中等水平,在有些地方明明应该节俭的,却花了很多钱,例如不符合自己当前阶段的高消费,可能当年就是和同学攀比。有些明明应该投入的地方,例如学习和自我提升等,却舍不得花钱。曾经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时,我建议挺多人至少应该买一步智能手机,提早感受,但是不少人会告诉我,没钱,谁给我钱去买呀。往往他们其实是能够挤出一些钱的,但是他们就是舍不得在这里投入,最终的结果呢,一些积极尝鲜和学习的人更早的抓住了红利,有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而在这上面节省的人,并没有因此变的更有钱。正确的对待投资和消费。
18.作为新人不够谦虚
本以为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发现其实还挺多人会有这个问题。往往我们说话的方式、说话的语气要基于我们的资历。如果你刚从学生时期到职场,通常你的资历都不会太深,即使在学校里可能相对优秀,在职场上也是新手,得能调整这个状态。不然很容易出现和自己资历不对称的气场,容易起反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唯唯诺诺,其实保持谦虚,并不意味着软弱或者退让,而是一种态度。
19.以为认识人多就是自己「资源」多
前些天有朋友采访我,问了一个问题,说感觉你认识很多人,「资源」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去认识很多人么?我回答说不是,这完全是两种不同思路。我认识的人的确多(主要在互联网行业里),但是这是结果,而不是起因。因为要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和很多同行和朋友都有交集,大家基于共同的事情、兴趣认识,主要是一起做点事、一起讨论和学习,当然还有彼此认同,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有很多朋友,而不是因为要刻意去认识人。所谓人脉,什么是人脉?认识的人多就是人脉么?你想请别人帮忙,你也得过去、现在或者将来能帮到什么,这不是什么利益之类,这就是简单的道理,那么核心问题就是你能帮到别人么?实际足够?知识面足够?等等。所以并不是认识的人越多越好,而是要和事情、和自己的能力匹配,要让这个状态变成自然的结果,而不是刻意的。
20.急于贴标签和否定
比如如果你看到这里,认为前面都是鸡汤,而不是思考自己有没有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就会陷入急于贴标签和否定的困局里。用鸡汤来否定一切讲道理的情况,让自己的认知简单化,这是不成熟的时候常常会有的情况。这个例子里,真正的鸡汤是那些胡编乱造、为了鸡汤而鸡汤的,并不是有营养的道理。而上面那些,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自省,找出自己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直观的例子,很多人都会急于给各种事情贴标签,这样简单化的否定让自己有安全感,因为学生时代的题目很多就是这样的,非此即彼,有固定答案。真实的世界则需要自己思辨。
21.自己的学校强,就认为自己也强
很多名校毕业的同学容易有这个问题。其实工作中大家看重的还是实际能力,尽管名校背景在找工作时会有帮助。学历和学校的背景只具有概率层面的意义,一所好学校的毕业生通常表现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并不必然表现好。如果自己明白这一点,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信任,会让自己走的更稳。而反过来自以为是,稍有错误,这种反差反而很不好。
22.被他人的负面所影响
学生时代,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一个宿舍都学习好,或者至少不差,另一个宿舍则集体学习比较差,为什么呢?因为人和人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看到别人好好学习,自己也不会放松,看到别人在玩,自己也会跟着玩起来。工作之后,同样也会受到周围的影响,这种时候一方面要给自己找个好环境,另一方面要明白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路是自己的,以前那种别人不学习,我也跟着不学习的情况,最终还得自己买单。
2018.1.20补充

23.缺乏职场的必要沟通技能
例如邮件应该怎么写,能够清晰有效的传递自己的观点,把事情说明白,同时又要得体,不让人觉得反感。这在职场中是非常基础的,但其实并没有专门的课程来教,很多人刚刚从学校进入职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职场上各种各样的沟通技能,书面的、语言的,都很重要。不是要花言巧语,而是要有条理和逻辑,讲明白事情,同时又不要引起不必要的反感。如果你在的公司环境不错,有一些「厉害」的人,向他们学习就可以。如果找不到可以学习的人,可以考虑换工作。
24.纠结在表面上的逻辑而不深入思考
读到这篇文章,有些人会想,第一条和第七条是不是冲突的?第一条讲不要都准备好了,第七条讲不要空有热情,要有准备。想想这两条的区别是什么?不要等都准备好了再行动,并不是不准备。举个例子,第一条,你打算去做互联网领域的工程师或者设计师,不要等你先考到相应的专业再开始,而是立刻就可以动手行动,学习、找实习、如果是已经工作了就去找人结伴做项目、找机会等等。第七条,如果你什么都没约,就跑过去和人说我有热情,我想做工程师和设计师,谁会理你呢?类似的例子,在工作中还有很多,简单的二元思维,将原本不同的逻辑拧在一起,是很多人常见的问题。
2018.1.21
25.容易被唬住
见过一些因各种问题受骗上当吃亏的新人,还有什么潜规则之类,往往都是因为涉世未深而被唬住。大概相当于读书时候遇到校园小混混,不知道怎么处理,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例如认识有学生被传统的培训机构骗了,还不敢说,因为对方说会封杀他,各个公司都认识之类,听上去挺可笑,因为就是一个小培训机构哪有这样的能量,他们所谓认识很多人大多是唬人的,但就是有新人被唬住。还有更过分的,乱七八糟的事,觉得老板有钱有势就不敢声张,甚至不敢反抗,其实也只是被对方唬住了,利用了年轻人不谙世事的弱点。
2018.3.24 更新
26.锚定在周围人身上
读书的时候,会和周围人比较,一个班、一个宿舍,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比如大家都好好学习、或者不好好学习等(参考#22)。工作了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里也是如此。实际上,如果在一个行业里,应该去和整个行业里优秀的人来比较,经常跳出来,看看最好的那些人都在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局限住。把自己目标设高一些,就算达不到,也是在往上走,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27.缺乏自己判断,容易被他人影响
最典型的是被父母、自己的另一半等影响。其实真正了解自己情况的,永远是自己。如果要做什么决定,一定要自己能综合情况做出决定,别人的建议只作为参考。见过很多人,要工作的时候,父母让去那里工作,就去哪里工作,自己的另一半不让做什么,就不去做。但是想一想,自己在外面读书求学,对于行业、新的事物,大多数时候都要多于父母,父母的经验未必能够直接作用在你的选择上(并不是说完全不听父母)。例如父母可能会希望你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们不知道你正面对一个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公司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只能你自己判断来把握。
28.待补充。
建议随时回来看看这篇回答,还会有新的内容。
补充中。这几天想到了什么,我就会补充进来,已经补充了很多条了。我想把这个写成一个相对完整的 List,写给很多学生和初入职场的朋友们,请期待。
你有觉得要补充的,请写在评论里
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被盗,我很介意,请不要转载。谁要是没经过允许盗版,我会记仇。

如果想了解我最近在做什么:
马力:2018年我们在做什么:从消费升级到技能升级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姑娘却觉得,只有半年时间,自己什么都不懂,也没有既成的销售渠道,也不懂人参这个行业,所以不敢来卖。——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姑娘做得很对?

每一个成熟的人都应该知道:不投资自己不懂的行业,不做自己承担不了的投资。我们都不是王思聪,有一个可以给他5亿的老爹,这点血汗钱还是找一个稳妥一点的渠道去保值,如果要创业,一定要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和各环节的情况,盲目创业死得快。

又及:70%的学生创业是死在合同欺诈上的,很有趣的数字哦。。。大学生创业被坑:不懂合同诈骗
~~~~~~~~~~~~~~~~~~~~~~~~~~~~~~~~~~~~~~~~~~~~~~~~~~~~~~~~~~~~~~~~~~~~~~
这死孩子,原来的题目各种嘲讽贬低那个学生,我回答完了以后改了题目,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认,不要再在评论里说我的回答和题目没关系了!人家改题目怪我咯!!!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某些学校,出了丑闻(比如说学生被导师强奸了,学生从寝室上铺掉下来摔死了等),学校极力压制消息的传播,然而不幸的是消息还是传播到微博上了。

大众舆论开始批评辱骂学校和学校领导,这所学校的学生竟然以“母校”的名义开始护犊子了,说“自己学校的丑闻为啥要宣扬到外面?给母校抹黑,你是傻逼不?”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吧!

实质上舆论的压力最后还是给学生带来好处的,你以为你和学校官方的利益是相同的,其实往往不是这样。你也配姓“赵”?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不好意思麻烦别人。
2.不懂得去争取自己正当的劳动价值和正当利益。
不会拒绝老板的过分要求,老板还老是以锻炼和栽培的说辞来感化你。然后你还傻傻的真信了,真以为老板看重你是个人才,继续拼命卖力干活,与老板关系其乐融融。
3.在该奋斗的时候不拼,有些新人总想在工作中偷懒,这就是一件很傻的事。
4.不会跟领导同步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花了大把力气,做出来的工作结果不是老板想要的,那么你就会很多无用功,所以对于新人来说,非常有必要和老板同步你的工作。你要清楚的让领导知道你做了什么,进度怎么样,你做的怎么样。
5.工作要以结果为导向。这句话不是老板对你说的,而是你自己要重视的。你要以这样的思维来对待工作,结果是前进的依据。你才会容易进步。
以结果为导向可以更好的去安排你自己的工作。也能更好的去调整和反思自己的工作。
6.工作报告写的真无聊。随便写写算了。
你要知道,工作报告其实就是一个一周复盘的好方法,你要反思自己这周做了什么工作,完成的怎么样,遇到了什么问题,能有什么样的解决方式。下周应该做什么。
7.遇到困难总想着,哎呀,太难了。我做不来,算了还是不做吧。
逃避问题。其实每一次你觉得难得时候就是需要你去克服的时候,每一次困难的解决都是你能力上的锻炼。公司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人才。往往那些能解决问题的人都成了上司青睐,公司眼红的核心人才。
8.遇到工作中的问题容易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完不成。不够自信。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
9.不会和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存在一个沟通漏斗,总是会有偏差。你可以以自己的话来复述一遍他的意思给他听,这样同事才知道你有没有沟通误差。
10.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忽略了选择的重要性。
11.职位天花板是你纵向提升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没有考虑到岗位发展的未来和趋势。这也是新人常犯的思维误区。
12.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方向。
13.职业规划不明确,先就业再择业。搞不好后面就出问题。
14.做事情容易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15.总是容易去问别人要答案,而不是自己先思考一番。
16.不明白社会的价值交换,希望别人对你无私的帮助。就是常说的,“我想要你帮我。”记住,社会上。别人不帮你是本分,帮你是看得起你。你还要为他提供相应价值作为回报。
17.不会扬长避短,理解错了挑战自我的原意。你尽力了实在做不来的,没关系。还有团队。不要因为强烈的责任感硬撑,这是效率低下的表现。
18.该全力以赴的时候不知道拼命,平庸之际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19.没有明确的职场目标,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公司要得到什么。
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进步。没有明确职场目标,也就没办法去分解目标,也就不会有行动。你会觉得只是一份工作,每天都会懈怠。容易陷入内耗、怨念的情绪中,个人进步停滞不前。
20.意识不到自己时间的宝贵。你每天8小时外的时间难道不会主动去学习?
21.有的人以为大学毕业了,就可以停止学习。
恰恰相反,其实大学毕业了,你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那些毕业三五年后,和同学拉开巨大差距的人(富二代除外)无一例外是在疯狂的学习,而不是每天下班了回到家就葛优躺刷肥皂剧打王者农药。
22.打探别人的工资,私下评论比较,这是一件很傻的行为。假设你碰见一个把工资条都公布于众的HR,公司上上下下的薪资都一目了然,别人会怎么想。
23.想学着某些具体的技能而忽略了背后的整套思维方法。殊不知思维方法要先学好,再去学习具体技能。
24.总想着和优秀的人建立联系。却忘了,价值不对等的真相。人家又怎么会和不够优秀的你来往。你又不付费买人家的时间。
25.做事情还是学生的方法,却没有成年人的眼光。
想看更多职场相关的参见: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
手机码字累了,下次更。。

-------------我是分割线---------------
非常感谢大家的点赞,都1.2K了。很感动。。
在这里发一个福利,特别推荐了职场新人看的一些实用性书籍,浅显易懂。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需要的话在公号青年麦芒(maimangxiangdu),回复[职场]就可以获得。回复"5",获取职场技能进阶小tips。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对每个学生来说,90 分都比 70 分要好,清北复交都比其他学校要好。这是学生时代特有的优劣排名——维度单一(“单一”在这里是中性词),且所有人的偏好都一样(“一样”在这里是中性词)。
毕业后,你要选择的是几十个维度上都不同的职业、几十个维度上都不同的生活状态。且不再有一个“客观”、“个体之间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帮你做决定,不会有 “2017 年教育部权威发布的人生选择排名”来告诉你做什么最好。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误以为未来人生道路有一个“最完美设定”。我以为就像“考试要考 100 分”、“上学要上清北复交一样”,有某个职业规划、某种生活方式是我应该尽力去追求的。在念了所谓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以后,这种想法更甚。
但“高盛谷歌麦肯锡”、“冰岛南极奥地利”、“半马冥想普拉提”根本就不是考试里的满分答案。离开学校后做的选择,是没有客观优劣的,只有你自己通过试错来了解自己,给各项评估因素加权,才能找到对你来说最接近正确的答案。
就拿职业选择来说,如果你只在乎“公司名气”或“五年内收入”,那么选择起来非常简单,这和学校里有人问你是要考 90 分还是 70 分一样,很明显要选 90 分。但如果你贪心一点,在乎的指标多一点,事情就复杂了。很可能让你有成就感的工作工资不高,工资高的时间不自由,时间自由的没有挑战性,有挑战性的所在城市太远,近一点的长期前景又不好,长期发展好的你恰巧又和老板性格不对盘。
这时候该如何取舍完全看个人偏好。我后悔没有更早开始了解自己,没有更早弄明白上述这些指标对自己来说哪个更重要。
--
毕业后除了做选择更困难,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也更容易不安。在学校我们都习惯了单一维度的比较——谁排名高、谁排名低一目了然,我们考好的时候开心,考差的时候难过、想着下次努力。但离开学校后,“维度”多了,单看每个维度,肯定都有人“过得比你好”。你打开朋友圈,有每天和首富谈笑风生的,有工作项目改变几百万人生活的,有每个月去不同海岛度假的,有孩子或者猫特别可爱的,有下班后写小说最后出书拍电影的……你一旦误以为世界还像学校一样只有一种维度,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为什么他们过得都比我好?
其实只因为生活是多维度的。你不可能在每个指标上都达到最完美,所以不必在死磕每个指标的“第一名”。大家各过各的生活,最大化各自不同的幸福公式,不存在客观优劣。
--
同理,我们不能再用“月考排名”的方式评断周围人的选择,因为没有客观优劣。
小时候,总有学长学姐回学校分享经验。我看着他们的简历,心里也是有鄙视链的。例如在纽约伦敦的肯定强于在北上广深港的,在律所的肯定强于在人力咨询的,在阿里的肯定强于在创业公司的,工作了的肯定强于还在读博的……鄙视链最底端大概就是留学顾问、英语老师和社交媒体编辑了。当时还有几个学姐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坚信男女平等的我都不知道该把她们放在我鄙视链的什么位置。
现在想想,这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以为人生只有唯一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就像 90 分一定优于 70 分一样。其实,每个选择都有太多维度需要考量,每个人给它们的权重也不同,大家各自最大化各自不同的幸福公式就好。
--
人的偏好一定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给自己独一无二的幸福公式加权”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能尽早开始了解自己、满足自己,而不是相信有某种客观存在的“满分人生”,那会过得更安心、少些焦虑。
--
注:为了表达文中观点,我把学生时代描述得有些绝对。其实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总是单一维度的,偏好也不是每个人都完全一样。大家理解意思就好。我也不是在批评学生时代的单一标准,“单一”在这里是中性词,不是贬义词。想考 100 分、上清华,当然是很合理的事情。只是离开学校以后大家想要的东西更多了,每个人的偏好也不一样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学生思维的特点跟学校这个环境是离不开的,我刚毕业走向职场的时候,也因为这种思维走了不少弯路。
一,盲目的相信主观的努力,确意识不到选择的重要性
在学校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就是分数,只要努力刻苦学习,即使一个资质普通的学生成绩也是不会太差的,所以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的一个思维惯性就是----只要努力,用功,就会有回报。
但是等到了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努力得不到回报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
我大学的班长A是一个学习异常刻苦的学霸,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操场跑半小时,之后吃完早餐就开始学习,是个特自律的人,周末也如此,年年拿奖学金,我一直以为他这样的人以后不会混的太差,但是现实总爱开玩笑,他毕业后回老家,入职了一家大型建筑国企,当时正值房地产热,所以他的薪资在那个小城市算是高薪了,没几年就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好不风光,但没想到从2013年以后房地产就开始不景气,企业总体的效益不好,每个月的薪水降到了2000元,就在不少他同期入职的年轻人纷纷的离职去外地寻找机会或者转行的同时,他依旧每天勤勤恳恳的上班,认认真真的工作,努力的看书学习准备考1级建造师,不过虽说是小城市,但是还要还房贷,每月的开销也不少,这点钱哪够,他就开始利用下班时间跑专车赚钱贴补家用,我曾经无数次给他建议,让他去一线城市找找机会或者干脆转行到风口行业,但是他根本就不听,因为他人生的信条就是努力终有回报,但是行业内的大颓势就会因为你的勤勤恳恳工作而改变么?
二,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价来争取机会
这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学生思维,我每年招聘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
一个岗位的面试中,总会出现几个学生说自己可以不要工资,等公司什么时候认为自己能力符合该职位后,再给工资,这样的学生我一个都不会录用,不要钱还不用,为什么?
因为公司的招聘是想招到合适的人,而不是便宜的人。
比如我想招一个资深的销售,只要能力到位,多少钱他可以自己开,因为他值这个价,给他这些薪资,他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利润;
比如我想招一个初级程序员,招他的目的其实就是给高级程序员打下手的,我开的月薪是8K,这个月薪就是参照了本地的行情开的,高级程序员自然不会满足这个月薪,不会来应聘这个职位,而刚毕业的学生也不满足,因为没经验,干不了活,不能胜任这个岗位的人,录用之后根本无法完成工作,会拖累整个项目的进度。
职场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任何一个还算正常的公司,并不会因为你的价值打折而决定录用你,决定录用你的核心永远都是因为你的价值。
三,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学校中,你交了学费,老师传授你知识,不去上课老师会点名,即使在大学,学习也大多是被动的,但是,一旦你进入企业工作,你就要转换思维,你要明白,在企业中没有人盯着你是否进步,你自己时间长做不好本职工作,等待你的只有辞退,自己想进步,一定要主动的学习。
我在公司中发现刚毕业的学生大多有一个问题,就是主动学习的习惯太差,新入职一家公司,大多前期是有新员工培训,但是这个培训基本都是一个大概的流程,不会太细致,公司是不会像学校一样单独的给你派一个老师教你的,你想快速的精通本职工作,只能自己主动学习,有不懂的问题,先自己上网查资料,网上查不到,就得请教老员工,但是千万不要在潜意识里把老员工等同于你学校里的老师,因为学校里的老师是有义务把你教好的,但是把你教好,老员工是得不到一丝的好处的,并且还会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所以凡事都要学会换位的思考,你要是老员工,新员工频繁的问你工作,你是什么心情?所以老员工教你公司的业务,并不是他分内的事情,如何让老员工教你,这个就得看你的能耐了,有的人口才好,会说漂亮话;有的会处关系,经常跟老员工出去吃饭增进感情,学生刚工作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一般熟悉了1个月,工作流程怎么都会了,谁都是这么熬过来的。
四,强调专业和职位的匹配
由于我喜欢在网上分享一些感悟和职场经验,所以经常能收到在校生的私信问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我一直坚持的就是选择行业比努力重要的多,除非特别喜欢自己的专业,否则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大可以先去当下的风口行业去实习,大公司对简历要求高,就去小公司,创业公司,但是,总会有一些学生会说自己专业不对口,怕过不了简历关。
实际上社会上的大部分职业,除了技术要求较强的工科类,外语类,其他的大部分职位只要进公司通过真实的项目学习一下,基本都能掌握工作技能。
而且很多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报的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有可能你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突然的不喜欢本专业,这样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而且还有很多专业,历来就是找工作困难户,工作难找,薪资低,而风口行业由于当下是在上升的趋势,薪资一般都是传统行业的两倍,而且由于大量的需要人,进入的门槛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高。
传统行业大多都是夕阳产业,利润率大多很低,企业利润低,自然分给员工的就少,而由于传统行业大多组织机构比较稳定,扩张的也慢(很多进入颓势的能保证当前规模就不错了),所以给年轻人上升的空间很小,而风口行业由于正处于扩张期,所以年轻人极有可能在这样的快速扩张行业中工作个几年就能捞到一个管理岗,在这样高速成长的行业,学习的速度也是传统企业的几倍,所以如果自己的专业自己并不喜欢或者行业的发展不好,就勇敢的转去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吧,等你进入社会就知道了,“专业不对口”的人多了去了。
以上就是我观察到的学生普遍拥有的思维,希望能帮到即将步入职场的你。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早个几年给游戏公司刷海报的,自己办了个手游公司,现在都能时不时上财富杂志了,虽然还没混上封面,但跟几年前完全是两种人生;

前几年靠着在老家采矿发家的,最风光时家里一个车队,现在车子都拿出去抵账了;

早几年在某大公司混个总监VP的,后来公司走了下坡路,总监VP出来再难觅合适的位置,低等的职位又不愿意去,好不尴尬;
在那些总监VP手下干活的,当年被虐得生无可恋,不得已出走去当时还是小公司的B站,熟料B站气势如虹地发展。

——社会实际是“动态”的。


但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是“静态”的。
日常生活状态静态:上课复习考试;
评价体系静态:只有考试成绩和学校档次的排名;
大体处境静态:中考区分出省重点和普通中学,高考区分出C9,985,211,一二三本,大部分凡人只能在各自区域内蹦跶。

学生思维看到的是静止的游泳池,而社会是汪洋大海,有风平浪静,有暗流涌动,有狂风暴雨。
成熟的人用动态的思维看待这个世界,荣时知辱,逆时知顺。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长文预警,6月14日更新完第5个观点,明天再接着更新。我采用逆序排量。
5 送朋友一件礼物,把价签留在礼物上,确保别人知道价值。
在人缺乏社会经验时,经常把社会契约与商业契约搞混。所谓社会契约,是连接亲人、朋友、族群的纽带。当我去美国旅行买一件T恤送给我大学宿舍的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对方还给我一件等价值的物品,我送给对方时,我从对方获得了一份无形的期权,有一天对方会给我提供某一种帮助。究竟这种帮助有多大,它是不确定的。社会契约需要模糊价值。不断的模糊进行叠加构成了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网络——此谓人情。
曾经有这样很有趣的例子。我跟朋友说,你去美国帮我代购某某东西,我给你50人民币,朋友特别不高兴也不愿意帮忙。另外一种情况,我让朋友去美国代购某某东西(我不提要付他钱的事),朋友乐于接受。
再有一个栗子,逢年过节给别人家的熊孩子发红包,一定要用红包把钱包起来,而不能直接给钱。为什么呢?给现金,那就是商业契约;红包包着的现金,是社会契约——我有一天希望有一天对方回报的是无法用现金衡量的帮助。
那些逢年过节有事没事送你礼物、在你危难时候提供帮助,但永远不说究竟付出了多少成本的人是在让你陷入人情债的困局。行走江湖,欠什么债别欠人情债。
总结:送别人礼物永远不说价格,别人送你礼物一定当面搞清楚价值多少。
4 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的误区
学生的思维认为我们产品部门做一次企划,跟你们公关市场部有什么关系呀?在企划冻结期,产品部组织一个扩大说明会议,其他部门七嘴八舌说说,基本上我们产品部门也不太可能再做修改——那么这样的会议是否是无效的?栗子举得有点极端——但却又是真实的。这栗子是我一个师弟林宜立(现在任职于出门问问)给我讲的。过这背后的逻辑是一个组织内部,需要让各部门都对于产品有参与感。民主集中制更加有利于各部门对于产品策略的认同。认同就是效率。
职场老手们通常都擅长“就是关你屁事”。比如我所从事的汽车行业,产品上市之前,企业的PR负责人和Marketing负责人就会拜访各大网站,请教媒体对他们营销策略的建议。说实话,营销策略人家已经是定好的(出谋划策的高手太多了),这样的交流更多的是让你对于人家的产品有参与感,从而你在传播宣传时有更多不自觉的倾向性。
在组织外部,更多得与用户互动,给用户反驳你的机会,给用户改造你产品的机会,一样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有人问为什么参与感会带来附加值呢?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敝帚自珍”。你在58的转转上卖东西会有一个现象。别人送自己的一个全新的万宝龙钢笔,你可能很容易8折处理掉;而你自己已经用过几个月的同样款式的万宝龙钢笔,你还会觉得这笔值8折。你不自觉地把你与这支笔的经历与故事折算成价值附加在笔上。
总结:努力让别人有参与感从而低成本获得价值;不要被别人诱导性的“参与感”而做错误的决策。
3 二人零和博弈思维
我们从小教育体系有一个问题(从科举制度至今的选拔模式一直存在),我所获得的是别人所损失的。如果我想考第一,必然别人最多只能考第二。
我们的教育把世界简单化,如果抱着这样的思维进入社会,最终很容易成为卢瑟。
毕业了之后,我读了很多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书,加以无数的实践才慢慢改变了自己二人零和博弈思维。改变之后的特点是:不用去证明最比别人更聪明、更快、更有力量、更有权力;而是努力和不同的人都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我跟你配合,我们两人是否存在价值增量;三方交易、四方交易甚至多方交易是否可以释放出隐藏的价值。
2 多巴胺高频反馈困境
为什么我们对打游戏上瘾,甚至弱智小游戏,比如连连看……我看过太多大型互联网公司上市的高管会热衷玩弱智游戏。这是我们基因决定的,付出一点努力获得一点回报,会让我们的身体稳定地释放多巴胺让自己大脑获得满足感。大部分游戏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杀一个人得一点经验值。我们在读书阶段这种习惯被固化,做一道题目得一分,按时到学校不吵不闹得一朵小红花。
但是,我们的基因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就是:一旦身体不能稳定获得多巴胺——即你做一件事情,无法获得固定预期的回报,你会趋向于放弃,并把精力转移到更容易获得多巴胺的事情上去。举个栗子:比如我高中不喜欢学语文,因为无论多努力——我甚至抄写成语词典——也无法稳定提升语文成绩。我内心最终放弃了,我高考语文也没有及格——尽管我侥幸考上清华。我还发现在清华的很多同学面对更强的学业压力时,不少人也会放纵自己打游戏或者做类似的事情。当时我不能理解(我也是其中一员),为什么我们突然变得堕落而无法自拔。现在我能够理解其症结是当读书无法为大脑提供多巴胺时,你的身体会寻找其他路径来维持大脑的快感。这不是我们的错,这是我们基因的错。
但是,步入社会,如果我们总是走“捷径”,总是寻找高频产出多巴胺的事情做,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不要干那些没有门槛的事”、“要耐得住寂寞”这两句话是我师兄讲给我的,觉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赢过自己的身体基因陷阱,你可以获得更多。
1对于制度与惩罚机制的厌恶
在学生时代,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管理”过庞大的组织。大部分人对于组织拥有叛逆感。我刚毕业时喜欢痛斥组织的各种规章——几乎所有的组织规章都暗合惩罚机制。但是,当我走得越来越远,越能感受到有“惩罚机制“的族群比没有”惩罚机制“的族群从长期而言更有生命力——这一点研究社会进化的人会更有发言权——在Tom Siegried的书里提到古代人的“惩罚”手段是放逐,这样对惩罚者而言成本最低,被惩罚者成本最高。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贪婪者“,“惩罚”可以限制”贪婪者“的扩散。否则,“合作互惠者”也将被同化为“贪婪者”。
所以我看一个公司的优劣重点除了公司的愿景就是惩罚机制。
很多年轻人讨论的“考勤”惩罚机制,就太皮毛了。我所关心的是一个组织对于“创新”与“革命”的引发的损失是否可降低惩罚烈度,保持足够的包容度。一个贪婪者溜须拍马、以次充好、固步自封是否有惩罚机制把他赶出团队,同时执法者不必承受过高的成本。
初涉职场的学生可以努力去感受你公司的惩罚制度以及它的约束力。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没有竞争力的组织中。如果自己创业,“惩罚制度“其实是管理的核心——给员工更多的福利带来的快感比不上纵容“贪婪者”给大家内心带来的失望。
还有很多分享,坑先填一半吧。晚点再来……
==更多文章请到汽车文化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王洪浩 答过的问题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先说结论,意识不到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

因为上学期间多半没什么收入,于是学生们不知道自己的时间的价格,舍本逐末,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怎么省点小钱。
具体表现为在淘宝上花几个小时比较商家找一条便宜一点的裙子,每天花大量时间关注各种打折信息,花时间研究如何团购如何凑单,等在电脑前面抢秒杀商品,找对自己没什么提高的兼职比如发传单,为了省路费坐公交车绕远路,etc.
在学生思维里时间是充裕的,钱是稀缺的。然后带着这个思维进了社会,不知道珍惜时间提高技能,把功夫都浪费在细枝末节上,几年过去也没见升职加薪。
其实恰恰相反,钱总是能赚到的,时间才是稀缺资源。把在网上比较10块和12块的面膜时间省下来,学个编程接接私活,学个外语考下口译,学个会计去考CPA,能带来的收益比精打细算剩下的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很喜欢这个问题。
作为一直以“学生” 为标签的 “爱学习”的人。有太多 “学生思维”。正慢慢褪去。写在这里,谨记。

a. “我得先学会,懂得很透,才能开始做。”
学生时代就是学习。所以,不懂得在做中学习,进步。那天看扎尔伯格在清华的演讲里,就很好的打倒这一想法。Facebook最开始源于他想满足人们的connection的需要,但是他并不懂得创业。有了这个idea,他先是和朋友一起倒腾了一个满足学校学生联系的社交网络,后来才继续学习,扩展到全国,全世界的。如果,他觉得需要先学习商科知识,设计,传播学,才能创业的话。这个世界就没有Facebook了。

b. "凡事都有标准/正确答案。"
这个是中国教育给的思路。就好像《后会无期》里说,“只有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很多事情,没有所谓的正确/标准答案。而,我们很多思维却在寻求这个答案: “大学读什么专业最好?考研好还是工作好?什么时候该生孩子?”等等。这类问题在欧美问的就会少,因为他们鼓励个人追求自己最喜欢或者想过的生活。生活方式不一,也没有好坏,正确之分。
再提高到其他层面的讨论,比如同性恋的问题,中国的剩女问题,都是在这个思维之下。“异性恋是“正常的”,所以,同性恋“不正常”。 “27岁之后不结婚,是有问题的”。等等。这个思路,其实限定了很多很多事情的选择。
乔布斯说,追求你的内心。若是有个“标准答案”在脑子里,就很难追求自己的内心了。

c.“学习成长/工作/赚钱最重要。”
很多“学霸”,特别是很自律的学霸,几乎学习是一天20小时的事情。而人生并不仅仅是学习的. 工作,建立家庭,经营婚姻,教育下一代,放松休息,等等都是重要的。学会平衡生活,心态各方面的能力很重要。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方面毁掉了其他的。对了,健康很重要。哈哈。

d. "犯错误是丢人的"
学校里,答错题是有惩罚的,划个差号,很不舒服。上课回答问题,要是错了,就脸红。所以,很多时候,好多“好学生”为了不犯错误,就不做事情了。想100%的把握做事情,或者,不犯错误。怎么进步呢?外国人就很喜欢try and make mistakes and learn.我觉得犯错误或者失败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契机。当然,有些人犯了错误,会让其偷偷溜走。

先写这些吧。
By
Nicole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大体来说一下吧。
1. 单一性思维
因为xx,所以我就可以xx。
这其实是中国式父母和老师对于孩子的不正确引导。
小时候,就有以下言论
“只要你不努力读书,那你将来就跟他一样。”
“只要你考上大学,将来就轻松了。”
“只要你找到好工作,将来就轻松了。”
这种单一式思维简单粗暴,却极容易引发孩子去钻牛角尖。
他有句话说的很正确,“一个人的命运,既要靠自己的奋斗,更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2. 认为自己的时间很廉价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觉得这世间干嘛不玩呢,又不能赚钱。
实际上,时间对于我们是相当宝贵的。
在某宝或者某东上买东西,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常常花两三分钟大概比较一下各个商家的价格,不会刻意地去花时间买最廉价的商品,原因很简单,时间也是钱。除了在一线这种生活条件高得我不得不挤地铁的情况下,我现在在一个二线城市,一般去一个不太远的地方能打车就尽量打车,省下来的时间打会游戏,去吃个美食,或者看会书,或者写个约稿,也挺开心啊。
看看你的工作的时薪是多少,如果你花比时薪更便宜的钱买到时间(1h),那么能花钱买时间,就别拿时间换那点小钱。
3. 喜欢挂钩专业与职业,给自己的人生贴上标签。
常见的现象:我是市场营销,我将来一定要做销售。
我是中文系,那么我将来一定要找一份文字工作。
我是985毕业,我将来一定要到世界500强就业。
为自己的人生贴上标签,等于把自己放在桎梏之中,少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
4. 以点代面,轻信盲动。
这实际上是心理学当中的“幸存者偏差”,即只看到经过筛选而产生的结果,然后大张旗鼓地对结果进行分析。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和筛选过程对结果的影响。常见的这类“骗局”一样的误差有,读书无用论,老中医治病等。
以点代面的毛病,也许会发生在一些走的不够远爬的不够高的人身上。不过若是走过一个阶段,比如过了三十岁,说难听些你也许就会觉得二十岁的自己真TM傻逼了。到时整个人的眼光与襟抱都一概不同,不为别的,能望穿浮云,只缘居高而已。
5. 多元而不是孤立,开放而不是封闭
进入社会你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价值观,但是你没有选择地只能做一个熔炉,除非你一辈子都只呆在科研机构,从不与人打交道。不过在这个社会的熔炉里,同时你也要准备好预防针,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去粗取精的好事,你与野兽搏斗,你也要避免自己成为野兽。你享受快乐和舒爽,你也要避免有一天陷入颓废和烂醉。在接受别人的意见和价值的同时,谨慎而小心地沿着你自己的路一直探索,直到尽头或者分岔时再去寻求帮助。但记住,没有折回来的路,只要目标在前,虽千万人吾往矣。

各位加油。
我与你们一起,目标在前,虽千万人吾往矣。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