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Hi,职场,更多「职场」「职场新人」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能力很强的人,不是指的知识渊博,也不是说在某一领域中很厉害,而是软实力真的让人佩服,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很让人放心,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女强人。 这些人平时生活中是怎样的,生活中的也是那么厉害? 或者这类人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比如 不拖延)

补充一下:经常遇到一些人各方面都很NB,要学习的东西掌握的很深,连游戏都比别人厉害…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过去人们可能会有一种误解,那就是工作能力强的往往是那种总是埋头苦干的“工作狂”。
但随着工作性质的变化,如今真正工作能力强的人的共同特征其实是:他们都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正如题主所说的,工作能力强的人生活往往也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来看看他们具体有哪些特点:
1、花时间做规划
2、形成日常惯例,减少意志力的损耗
3、有效地休闲

1、花时间做规划

磨刀不误砍柴工。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包括工作目标(比如赚多少钱)和生活目标(比如有时间陪家人、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等等)。
随后,给这些目标排列优先级:哪些目标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哪些目标是可以延后满足的?如果发现自己的目标太多,那就要学会做减法。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完成所有事。“即便在你死了以后,你的邮箱依然会塞满邮件。”如果想要高质量地完成重要的目标,我们只能有所取舍。
等确定哪些目标较为重要后,接下来需要细化你的目标,把原本笼统的目标细分成具体的任务。比如:如果要实现目标,要经过哪些步骤?什么时候截止?怎么样评估任务完成得是好是坏?把目标分解得越细致,越是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所需时间、更准确地进行规划。最后,注意在规划时减少碎片化的时间,尽量保留大段的时间用于工作或生活,避免任务的切换导致时间不必要的浪费。

2、形成日常惯例,减少意志力的损耗

在不同时间选择做什么事也会损耗意志力,选择本身就会让我们觉得更加疲劳。因此,可以把一些定期的活动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生活的惯例,例如,每周四的晚上去健身、每周六的下午和家人在一起。等形成日常惯例以后,就可以自动化地完成活动,而避免将宝贵的意志力损耗在选择上。

3、有效地休闲

时间管理专家建议,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不单要学会更有效地工作,也要学会如何有效地休闲。休闲时间不在长短,而在于质量。高质量的休闲,最重要的是你的主观体验,它应该是让你放松的,而不是无聊和空虚,也不是依然忧虑着未完成的工作。
要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我们先重视休闲的必要性:放松可以让人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效率更高,并且休闲的时刻有助于我们产生创造性的顿悟;而我们接触到的工作之外的信息,也能给工作带来更多灵感。当我们为休闲感到愧疚时,可以用这些理由自我开解。此外,要获得高质量的休闲,也要求我们在休闲时保持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在休闲活动中,而不要“一边休息,一边还想着工作”。在不工作的时间焦虑工作并不会提升你的工作能力,只会让你更加疲惫,进而影响到接下来的表现。
想要做到以上3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归根到底,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来源于我们对时间的良好规划、来源于我们日常的高度自律、来源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惯例。它一点都不意味着更懒散、没有节制和纪律的状态。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压力是很大的,阶层上升的渠道是基本关闭的,能够真的随心所欲就获得生活-工作平衡的年轻人,仍然是掌握着资源的少数人。大部分人,都要怀着压力工作、以获得未来的发展和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更高的自律,平衡生活与工作。
所以,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和自律,是每一个职场人都需要去学习和练习的素质。希望这篇回答可以给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年轻人们一点启发。
如果你对平衡工作与生活还有困惑,可以点击阅读我们的相关文章:“忙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病”|研究:如果工作生活失衡,也许是你还不够自律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带过不少人,说自己的观察:

当我们有一项工作要做时,只需要指出一个大概方向,有的伙伴就可以欢快的向前冲,自己找到各种可能性,自己探路,而不是等待下一个「指示」。他们手里总是有事情做。

做事情的时候,有些伙伴的目标不是完成,而是比上一次更好,并且能够总结和反思。竞争对手永远是自己,永远是上一次,这样总是在前进。

每个人都会周期性的遇到瓶颈,有些伙伴选择有技巧的死磕,当时没感觉怎么样,六个月后再回眸,发现自己已经进阶了一大步。

有些伙伴遇到比自己强的人,有如看到了宝库,有太多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不放过任何机会,有些伙伴则心理承受不了,不是勇往直前而是选择放弃,更愿意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间。

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被别人指出了问题,有些伙伴会欣喜若狂,觉得赚到了,有了收获,以后就可以修正这个问题了,而有些伙伴则开始启动防御模式。

不做老好人是很多做的好的伙伴的共同之处,特别是负责一块工作、带领一个团队的伙伴,为了避免争议而做老好人,本质上是自私的,因为本应该对于工作、对于一群人、一个团队负起责任。

在自己的领域内拥有大信息量也是重要的一点。一些伙伴的心思在工作上,这意味着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做些积累,不限时间地点,对于能够为自己带来帮助的、值得参考的信息足够敏感。工作后的学习,是持续永久的,总是得不断充电,这些充电往往并不以上课的形式出现。积极的人总是更加敏感。

斤斤计较往往是很多人常见的问题,时常能够看到一些人抱怨为什么自己比别人多干一点活之类,但是有些伙伴知道,其实大多数时候,这些工作都是为自己而做,是在打造自己,为工作负责的同时,就是在为自己负责。多做事情 VS 少做事情,短期内看起来吃亏,长远却是赚的。

能力强的伙伴不怕承担责任,所以反过来,他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更强了。正常的规避风险是应该的,但是不能畏首畏尾,该出手的时候,该站出来有担当时,他们会站出来。结果谁都无法预料,但机会就在里面。

以前我们在办公室里吃东西,吃完有伙伴会主动帮忙收拾,无论是不是和自己有关,很小的细节,却可以以小见大。

至于在生活中,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强势的人可能温柔,严格的人可能懒散随意,因为情境(context)不同了。这是个多样化的世界。

—— 2018年3月更新 ——
我要做的广告在这里:
马力要做的广告

另外,我也在招人:
马力在招聘:运营、产品、前端/后端工程师、CEO助理(2018.1.27 更新)
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前端/后端工程师、测试工程师、HR,都可以发简历到 hellohr@izhiqun.com ,一个会让你获得成长的团队。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收藏是赞的2倍……大家给个赞呗,喵写了好久呢呜呜呜~
看了楼上几个高票回答,觉得大家说得都非常好,只是少了些方法论。下面我来说一些方法论作为补充吧。

本文约4.1k字,阅读全文需要花费您7分钟时间。不建议跳读。
——————以下是正文——————
我认识的大部分人都是勤奋而认真的。他们之中有的人是学生时代的佼佼者;有的虽然没有名校背景,却有一颗上进的心。为了“给自己充电”,他们买了许多职场必读、成功法则,参加各种培训,看到有考证的信息就积极地去报名。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取得进步,迫切地希望早日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其中能够真正被成为“工作强人”的却寥寥无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管看了多少励志好书,听了多少振奋人心的讲座,尽管当时活力满满热血沸腾,但随着夜幕降临沉沉入睡,第二天醒来又回到了原点。
为什么打算从明天开始打算改变自己的激情,真正到了明天却寥寥无几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方法,二是没有做出改变的时间。
这些职场励志书籍与讲座,通常都在很大篇幅地讲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曾经多么艰苦,现在多么辉煌。最后告诉你,“相信自己的梦想,你也有可能成功哦”。
你看完很激动,但是很遗憾,别人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就算你知道了他的成功史,你也无法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有同样的机遇,无法遇到他遇到的那些生命中的贵人。他的故事终究是他的故事,而你一觉醒来还是曾经的那个你。
你必须去上班,开始日复一日的、像以前一样地工作。你很忙,忙得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也没有时间做出新的努力。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通过“只是努力”得到的。
注意,我说的不是努力不重要,而是只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将从两方面阐述除了努力,你还能做什么?



一、以“创意工作”代替“日常工作”


事实上,任何性质的工作都可以被归类为以下两种——创意工作与日常工作。
成果与评价是正反馈关系。若你只是日复一日地完成重复机械劳动,你完成的很好,遵守期限且很少出错。许多年过去了,你依然在做重复的日常工作。若你有幸得到一次创意工作,并且超出预期地完成了它并得到了好评,上级就会更加乐意把下一次“创意工作”交给你,你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创意工作。
聪明的人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他们会观察哪些比自己更早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学到了这些人的特征。被夸赞是“思维活跃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参与的工作是“富有创意的”,需要他们转换思维,因此就显得思维活跃了。
几乎所有的日常工作中都存在着遗留已久又无人理会的问题,如果你能优化这些日常工作,有可能就获得了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
福井克明讲过两个发生在他身上的因为“使日常工作不再是日常工作”的例子:

福井克明的时任公司老板把统计电话费的工作交给入职不久的他来做,他当时一边完成自己负责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边利用少量空余时间对公司的电话费进行计算,并且给各分公司打电话交涉,最后使电话费有了大幅下降——每年能削减500万日元。

后来安排他做会议记录,他就根据话题做了附录。比如会议中讨论到今年的招聘情况,他就加上“今年企业招聘冷淡”报道的PDF作为附件。


上司只是安排他统计电话费,但是他却节省了公司的成本。上司说“你来做一下今天的会议记录”,大部分人做会议记录都会把参会者的话原封不动地记下来,但是他却给与会者带来了一些惊喜。
凡是“上司命令你做的工作”,都属于日常工作。日常工作改革之所以能让你获得好评,是因为你自己找到了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果别人让你做了之后你才做,那就是理所应当的了。所以,每当你获得工作时,先问问自己:“我要怎样做,才能在这份日常工作中展现自己的实力?”养成这种习惯,你所做的工作总有一天会取得令人惊叹的成果。具体的思考模式有9种:
1. 推测委托者的“期待值”。只有当你的工作结果大幅度超出对方事前预期时,才会为你的品牌价值提高有作用。
2. 调查委托者“关心的事”。
3. 想象工作成果的“使用者”和“使用场景”。无论是哪种工作成果,肯定会被用到。请想一下,它的使用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你的成果呢?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你肯定会做得更好。
4. 想象“继任者”和“竞争对手”的行动。如果把你现在的工作移交给别的伙伴,他会不会因为接替了你的工作而烦恼?请想象如果你接替自己负责的工作,会发现这项工作有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想象“竞争对手”则是想象中能把该工作做到完美的样子。
5. 关注公司的“六个目的”。即实现理念、追求利润、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员工满意度、培养人才、建立一个能让以上成果重复的体系。请思考,能不能通过自己的一点改进,为其中的一向做些贡献呢?
6. 把提供“惊喜”放在心上。找不到日常工作可以改进的地方时,考虑“速度”、“方便”、“附录”三个要素。比如说要求你一周内完成的工作,你一个上午就完成了。比如说其他部门拿到你制作的月报模板无需改动就能够直接使用。
7. 通过“数据化”和“分析”发现原本看不见的东西。
8. 明确“努力”的方向。上级紧急指派的任务,恨不得你马上做完。你却在思考怎样创新怎样优化……不挨骂才怪。
9. 自己决定“期限”。自己决定的是对手中日常工作“完成改革”所需的时间。在此之前你需要确保日常工作依然能按照表面期限完成。…

你并不需要一辈子都比别人加倍努力,你只需要现在稍微加把劲,改革一下日常工作,就能让半年后的你更加轻松、更加快乐。





二、实现自我品牌营销
以“创意工作”替代“日常工作”的结果是,你的自身品牌价值被提高了。这会在工作中产生马太效应。当有一份“创意工作”需要人来完成的时候,上级会先想到你;工作伙伴对你的评价会变高;即使犯了错误也更容易得到宽容。
无论什么样的工作成果,终归是要交付到“人”的手中的。因此,在做工作的时候,要让你的成果更加符合对方的目的;在委托别人完成工作时,也要清晰地传达,确保对方理解了你的意图。
同样地,学历、证书,都是提升“自我品牌”的一种方式。

工作成果才是最好的个人品牌。

请记住,评价和报酬都是先“交货”再“付款”的,所以就算你没有马上获得好评或报酬,也请不要着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把本职工作做得精致的人得到了升迁,而一心盯着行政的人还在原地踏步吧。
说到底,还是为了提高自身品牌价值。如果为了好评而刻意显耀自己,很可能品牌价值不增反降。所以,不追求好评与报酬,默默准备的人,总有一天会得到重要的工作。至于评价,交给你身边的人吧~

年轻有很多的试错机会,正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我们不断成长。工作如此,生活也是如此。问我第二多的问题就是“我失恋了,怎么办?”,“不知道该不该分手,小姐姐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我对感情和工作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工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感情则是为了让自己和灵魂伴侣共同成长。
也许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你能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保持本心,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致谢——————
以上观点主要援引自《"升职超人"教你旋风成长法则》一书
由于答主水平有限,如有错误,还请知友批评指正。
写了整整一个下午,给个赞鼓励我一下呗~(看我可怜兮兮的大眼睛)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简单总结一下这类强人的几个特征:
  • 自我驱动能力强:主动找活(找地盘),主动贡献。
  • 责任心/闭环意识:一个活交付出去,不是活的结束,而是开始。强人们会不断收集上下游反馈,持续改进。
  • 大局观:要想做到强人,必须要有整体的业务意识。盯着自己一亩二分田的人,很难担当重任。(即便是刚入职的菜鸟,也可以把眼界放在一亩二分田之外。比如开发一个功能,除了把功能相关需求和设计搞清楚,是不是可以了解一下功能的业务场景是什么,解决客户什么问题,这个功能发布在什么版本,什么国家,该功能的关键程度是多少?)
  • 沟通能力:责任越大,沟通能力占比越大,沟通的复杂度也在递增。心怀把事情搞定达到win-win,而不是意气用事,是高手和菜鸟的显著区别。(关于沟通:有哪些优秀的沟通思路?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有朋友在评论里提到大局观有时候会被人误解为插手别人的事情。我的回答如下:
大局观不等于插手别人的事情。举个例子,下雪了,你把自己门口的雪扫干净了,你还把别人家门口的雪扫了。这个就是插手,因为别人家也许不想这么快把雪扫了,也许还想拍雪景,等等。大局观是,你觉得雪无论怎么扫都需要有地方堆,堆到你家门口也不好,我家门口也不好,那么我就跟邻居们都商量一下说,我打算扫雪并且会弄个小车把雪统一堆到远处的空地上去。你们需不需要,需要的话,我弄好了,车可以借给你用,或者我顺便也帮你们拉一两车、等等。大局观是有整体的业务意识,达到在同样的条件下,产出更多价值、付出更少成本。
具体怎么把握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主要是心怀大气、上善若水,眼光紧盯着业务和产出,没有问题解决不了。
-----------------------------------
有朋友在评论里说到大局观会造成外团队欢喜本团队埋怨的情况,我的回答如下:
大局观的度自己体会,自己把握,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通常情况下,别人(别的部门)的事情和自己(部门)的事情是没有统一优先级和重要性排序的。说说我自己的标准,我在没有办法确定别的部门和自己部门的某件事情优先级的时候,我会采用“老板视角”,也就是说如果我是这两个部门的共同的老板(两个部门向上汇报,总归有个共同的老板),我会觉得哪个更重要。举个例子,当前我的开发任务直接影响我在这个迭代是否能交付,但是别的部门有个任务等着我去支援,如果我不帮他们去调查这个问题,他们有三个猿类没办法进行下一步工作……这种情况是现实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不言而喻,单就描述的文字,支援别的部门更重要。也许有人要说了,如果我自己不能交付,会影响我们整个部门这个版本的交付。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就需要进一步权衡,到底哪个影响大。

Plum小姐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一、倔
这个倔当然不是在人际交往中的倔,而是自我要求上的倔。但凡是需要了解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接触,也必将较真到底。
有时候在旁人看来,会觉得他对自己的要求之高简直令人发指,但正是这种较真的姿态,让人成为强者。
像题主说到的经常遇到一些人各方面都很NB,要学习的东西掌握的很深,连游戏都比别人厉害…基本就是因为这个了。
二、反思总结
但凡是工作能力很突出的人,你去严刑拷问,都可以get到一些很鸡贼很不可想象但是就是特别有用的技能。
比如知道怎么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资料,用比你快五倍的时间来看完一篇很恶心的文献...
这些技能,通常都是从平时繁琐零碎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般人工作做完了,长舒一口气,伸个懒腰,乐乐呵呵地出去嗨,而他们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反思总结,找出规律,只为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三、抠细节
在我看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种话根本就是为粗心偷懒找的借口。
把“做好”当做是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做完”。作为一个很是有点强迫症的人,我习惯把每一项工作都当做是自己的作品,也会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团队中的小伙伴,类似拼写错误、格式错误等等,是我绝对不能忍受的事。
细节见高下啊!
四、负责
对承诺负责,对过程负责,对结果负责,对伙伴负责。
工作能力强的人,都能够给我这种印象——可靠。我非常喜欢与你合作,因为,把后背给你,我很安心。所以,当有什么机会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想到你。
五、敢认怂
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对于自己干不了的事,绝对不会大大咧咧地做出承诺。在很努力的尝试后确认这部分确实不是自己所擅长的,会及时告诉同伴,有勇气求助。
这一点,反过来的意思就是,你会很清楚的知道,他敢于做出承诺的,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这同样是给人带来极大安全感的点。

-----------------------------
我是Plum小姐,和你分享与变成更美好的自己相关的一切。
我裸辞了投资人的工作,做了一个在中国绝无仅有的超时髦的时尚二手店,让你知道买二手也可以像买新品一样。
关注微信公众号Plum去逛一逛,你就知道啦!
个人微信hi_plum,备注理由的会更快通过。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试着来归纳几位与我们团队长期合作的作者(侯捷、邹欣、吴军和潘爱民)的特征吧。
并非全面的总结,而是根据自己感触较深的,写出几点,也是为了更好地感受榜样的力量。


一、战略意识强——Focus西瓜,不care芝麻。

战略意识强的人,大局观好,方向感强,目标坚定,因此,善于围绕方向和目标做选择和判断,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定不随意。

请看2011年《新京报》的这篇采访:吴军:不贪做事多,做好一件事

新京报:《浪潮之巅》上市两周多,已经两次印刷,每次8000本。作为一本科技史类的书籍,你对这个成绩怎么看?
吴军:我是没想到卖这么快。不过我跟腾讯所有的员工一直在灌输一个观点,就是说你这一辈子一定要抓西瓜,不要抓芝麻。不要贪做的事多,一定要把一件事做好。
做一个产品,比如写书,你花两年写这个书,可能花两个星期去卖;你花两个星期写的书你要花两年去卖。产品也是一样,花了很大的心思做出来的一个像iPhone一样的,就不用花工夫去卖了。

(时至今日,《浪潮之巅》第一版和第二版合计销售20万册+)

最近,邹欣老师应邀给广州致远电子做了三个小时的技术培训讲座(视频)。
讲座的摘要和问答汇总 :邹欣讲座:现代软件工程--构建之法 其中有一位朋友这样提问:

听众:邹老师是如何平衡工作,写书,家庭?
邹欣:别的事我不太做,就做你提到的那些事。比如写书,上微博,有时讲一些有趣搞笑的,劳逸结合。睁开眼睛做事情,看邮件,写书,一本书写的很多年,有时很枯燥。也得到周筠老师很多鼓励,乐观看待已完成的,有时也会有悲观的时候。还比如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有时想象做好了以后可以有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是继续的方式。软件行业充满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为什么不把它讲出来。另外就是把工具做好,比如必应输入法,有帮助。


潘爱民老师是王选院士的学生,他经常和我讲,王选教会了他许多,其中之一便是如何做选择
潘老师是名著《C++ Primer》第三版的译者,但他放弃了翻译这本名著第四版唾手可得的好处:名声、版税,而是选择翻译另一本书:《Windows Internals》,因为他的技术主攻方向是操作系统,所以他心无旁骛,不仅翻译《Windows Internals》,还推动俞甲子和石凡两位当时还是浙大研究生的作者合作,写出了原创好书:程序员的自我修养——链接、装载与库,这本书很难写,更难写好。请参考 @赵劼 在他博客中的讨论(《链接、装载与库》里的一个错误:关于调用栈

虽然《链接、装载与库》中有这么一个小问题,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国内难得踏实的技术书籍。而且,这本书的作者“俞甲子”是2006年在读研一的“同学”——所以我经常说,总有一些牛人让我汗颜。此话真的不假。——老赵

之后,潘老师又花费好一番心血,写出一本操作系统的原创好书:Windows内核原理与实现

2013年1月,潘老师加入阿里云OS,担任首席架构师,继续追寻他的操作系统梦想。

侯捷老师的选择能力我就不用多说了,他是影响一代IT人的技术作家,从这些回答里便可见一斑:
关于侯捷老师和他的书、网站,你有哪些回忆希望与人分享?


二、强大的行动力,能连续作战,高效能

吴军老师做事很快,他在《环球人物》杂志对他做的这次采访(http://paper.people.com.cn/hqrw/html/2014-08/16/content_1497404.htm)中说:

“我做事情比较快,在这点上占了便宜。用我太太的话讲,别人可能要做两三小时的事情我半小时就做完了。再有,我比较善于利用碎片时间。从前,高考复习政治,背GRE单词,我都是骑车时做的;我的前两本书基本上是在飞机上修改完成的。”

邹欣老师则写过一篇驽马的自白,他说:

很多人很好奇地问我:“微软工作这么忙,你怎么还有时间写书?”
微软工作的确比较繁忙,我回到家里还要照顾两个小孩,自己的业余时间不多。听说有牛人可以一边打麻将一边写报纸的社论,我没有这个本事,只好不打麻将,不看电视,少应酬,每天坚持写一些东西,周末有时还跑到公司干活 – 周末在公司会碰到不少的同事,大家互相点点头,就忙各自的事情去了。第一本书的30多万字,都是我用微软拼音输入法一个一个敲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了输入法的一些bug;同时Word 这个软件也崩溃了一两次,让我丢失了好几天的工作。

.....

当年大家背诵的古文里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样的话,也许开始大家都自以为是骐骥(千里马),蹦跶蹦跶,搜罗一些题目,辅以伪代码,并掺杂若干幽默,就大功告成。没想到后来发现我们自己都是一群驽马,一匹马蹦跶不出什么名堂,要大伙儿团结协作,长途跋涉,中途还要歇息几次,才能达到目的地。世上骐骥罕见,而驽马满大街,有些驽马能跑出一些好成绩,我看关键在于“功在不舍”这一句话。IT业界不少人嘲讽某公司的软件只有到了版才好用,看来这也是一群“功在不舍”的驽马在干活。
软件开发有一个阶段很少有人提及,叫“death march” 。就像军队攻城,一队队士兵冒着炮火出击,伤亡无数,但是敌人的城堡仍旧岿然不动,火力看似依旧那么猛。硝烟中,焦头烂额的指挥官还是下令新的士兵继续出发,开始又一轮的march。在软件开发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就是你每天都加班写程序,改bug,但是bug不见少,第二天,第三天,下一周,下一个月……还是这样。有军事家说过,最后的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经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再坚持一下”和“death march”,最后,有些军队破城而入;最后,有些软件成功发布;最后,有些书出版了。


我和邹欣老师从2006开始合作,到现在已经9年。和吴军老师从2010年底开始合作,到现在已经4年多。在这么长的合作时间里,我深感佩服的,就是这两位虽然都是典型的时差党、“海鸥”,但是从不见时差对他们能有什么影响。好些人在国内出个差,回到公司和家里还要歇一两天,而吴、邹两位,常年在大洋上空飞来飞去,全都是落地后就拿起镰刀割麦子,根本不需要什么转换。

拿吴军老师来说,他从2015年元旦开始在微博和知乎上同步发出一篇“发明365”的文章,天天坚持不辍。最近几日他公私兼顾去了日本,专栏暂时停止更新,但他刚刚回到硅谷的家里,就开始上网发布“发明365”的文章,连发三篇。

而邹欣老师呢,我听过他一个部下这样“抱怨”他:跟着这样的老板,苦死啦!以为他去美国,不在大家眼皮子底下晃了,好家伙,他刚下飞机,就开始发工作邮件,邮件一个接一个,密集轰炸,受不了,受不了!瞧——



受他们影响,我也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能够连续作战的能力。最近读姚明的这篇自述:(转)姚明:胜者败论 姚明在文中讲:

第一年我不在乎做最佳新人,或者进全明星队,或者得了多少分、抢了多少篮板。我想得最佳新人奖来证明火箭队选我是做对了,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继续打下去。我有一些伤,有时很累,特别是整个暑假在中国国家队打球后。但我是惟一一个火箭队那个赛季打满全部82场比赛的球员。所以我现在觉得没有什么新东西能难倒我,因为我已经领略了打满赛季每一场比赛的感受。
我知道不休息地比赛,挺住、打好、再挺住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挺过来了,至少在这个方面,大获全胜。


这种连续作战的能力,也许特别能证明“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的观点。他们通过严格自律,确保自己能够尽量不受地域、时差的影响,也不受工作场地的影响。吴军老师的书和文章经常都是在飞机上写出来的,而邹老师的《构建之法》,是在他家的厨房里写出来的。瞧他在《构建之法》前言 前言里是怎么说的:



侯捷和潘爱民也都是我长期交流,能了解到他们诸多创作和翻译细节的作译者,侯老师在短短几年间,给两岸读者留下了多本C++领域的经典译著和多篇技术文章,潘老师连年给读者带来经典的技术原创和翻译书籍,靠的都是强大的连续作战能力。

这种连续作战能力,既能说明他们内心信念的坚定,也能说明他们重视平时锻炼体能,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保持平稳的状态。

吴老师经常跑步,有时还游泳、打高尔夫。邹欣老师打羽毛球、乒乓球,同时充分利用小区里的健身器材长期坚持锻炼。侯捷老师在台湾服兵役时,是技战冠军,同时坚持长跑、爬山。潘爱民老师,练健身,练长跑,去年他告诉我,如今每周跑一次10公里,计划2015年开始冲击半马。



他们的风采
如何成为一名踏实靠谱、勤奋刻苦、高瞻远瞩、能言善辩又脾气棒棒的程序员?
邹欣老师怎样给学生上课
吴军老师在清华大学的讲座视频
潘爱民的程序人生——与华工学子面对面
侯捷老师南京大学2013.12.07 倾情献唱 现象七十二变

程墨Morgan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这个答案可能很反鸡汤,所以会让某些人觉得被冒犯。
我所见过工作能力很强的人,绝对不是最努力的人,也不是学习能力最强的人,虽然可能他们也喜欢拿“努力”和“学习”来标榜自己起,其实,他们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很快搞清游戏规则,然后按照游戏规则办事
现代社会,我们说到工作,几乎全都是需要人和人之间的协同合作。程序员要和队友和产品经理合作,销售人员打交道的人更多,团队领导更是要处理多方面关系,哪怕是一个作家,每天只是在家里锵锵锵敲键盘,最后要让作品出版,依然要是和编辑合作,哪怕是网络小说作家,也要和网文编辑网上沟通,所以说,工作就是合作
既然工作是合作,那就该明白,单纯只是好学,只是努力,而不知道如何合作,那就注定事倍功半,甚至是碌碌无为
不是抖机灵,我觉得梁家辉在《寒战》中廉政公署里教训两个后生晚辈的那段台词,真的是工作教科书。

我在警队服务了三十年,认识了不少朋友,也得罪过不少人,不过这三十年,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无论明也好暗也好,第一步,是把它学会,不过很多人还没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知道为什么吗?自以为是!第二步,就是要在这个游戏里面找出个线头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球里面玩,这样才能勉强保住性命。


任何一个工作的环境中,都存在“势”,如果能顺势而为,工作就会顺,如果逆势而为,工作就会磕磕绊绊,难以前进。
努力就会和“势”一致吗?当然不是。
打个比方,在一个守业为主的成熟公司,你努力推行最先进的激励机制,看起来,这的确是会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是,公司已经成熟,这样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引起动荡,当然谁都不会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你这样的努力必定处处受阻,并不会因为这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就“应该”成功。
经常看到这样的鸡汤文,说某某年轻女性进入一家公司,被安排前台,她提了一大堆意见,前台都做不下去了,然后调她去做时长,做市场她又对公司现状不满意,做了很多事情,市场部门对她不满意,她又被调到销售部,到了销售部她又看不惯现状,搞了一个天翻地覆,然后销售业绩第一,最后当上了公司副总裁。
好吧,我先不质疑这样鸡汤故事的真实性,也不要求作者说出这个女强人的名字,我只是想说,哪怕真的有这样的故事存在,那也是因为这个女强人所作所为顺应了公司的游戏规则。在前台和市场部门,怎么就待不下去呢,因为她的“努力”让别人不能容得下她,这样看起来是起到了鲶鱼效应,但是这样的工作真的算是成功吗?在销售部门,游戏规则就是谁业绩高谁牛逼,她这样“努力”当然会脱颖而出。只是,我希望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在成为副总裁之后,知道做事要柔和,要知道按照游戏规则办事。
我再说一个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在某巨硬外企工作,有一次他奉命去做一个调研(investigation),看看Script#这种语言和纯JavaScript相比,哪个更适合开发,最后他很努力地做了细致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用Script#会影响生产力,而且对开发工程师还有学习曲线,用纯JavaScript更合适,一个事情10个工程师用JS搞定,用Script#就会用上30个工程师。但是,领导还是要用Script#,我的朋友就很奇怪了,据理力争,说不应该躺Script#这个浑水,搞得很不愉快。其实啊,我这个朋友就是没有搞清楚游戏规则,对于这个驻在中国的外企,最重要的不是提高生产力,而是要获得更多的headcount,既然一件事需要三倍的headcount,那当然就应该选这个技术了。你看,这就是虽然好学虽然努力,但是工作却不被认可的现象,因为他没有抓住那个线头。
爱因斯坦(据说)也说过:你必须去学习游戏规则,然后,你还要比别人玩得更好!
————更新分割线————
果然,不出我所料,这个回答让某些人觉得被冒犯。
看评论区的反对声音,有人觉得我所说的“顺势而为”“学会游戏规则”就是“小聪明”,是中国人的官场哲学,我懒得一一回复了,在这里直接说吧。我所见到的,不光工作能力强的中国人懂得顺势而为,工作能力强的外国人也是懂得按照游戏规则来玩啊!所以这招根本就不是“代表几千年辅修的官场斗争”。
我很理解有的朋友看不上我观点的心情,尤其理解干我这行程序员会这么想,因为谁不想单纯靠自己努力就成功,只可惜,就和我上面说的一样,人不是在真空中工作,还有你的工作和环境的大方向一致,才会得到认同。经历过过的人自然知道,现在不同意我的观点也无所谓,说得不客气一点,栽了跟头,自然知道这世界是怎么运转的
过来人多说一句,这世界上最廉价最没用的鸡汤,就是鼓动别人去努力,去拼拼拼。因为这种鸡汤最没不需要技术含量啊,只要不断说“你要努力”“你要拼搏”“你没有成功就是努力不够”“拼搏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你看我随口就可以编很多这样的口号,可是,可是——如果单纯的努力有用,那简单了,就是工作时间最长的人能赢了,可是,事实是这样吗?
懂得游戏规则,需要的是技巧,这点熬鸡汤的人是没法教的,所以他们不会说。
了解更多职场大道理请关注@程墨Morgan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最近接触过的优秀的人的几个共同特点:
1.坦荡慷慨乐于分享,因为懂得深入交流一定是对等的,给予能够换来更多回馈;
2.勤于且善于思考,有随手记录并定期总结梳理信息的习惯;
3.遇到问题不拘泥纠结于具体细微的解决手段,先思考底层基础规律,思维开阔举一反三;
4.自我驱动力强,遇到问题习惯于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不会停下来等指示,更不会甩锅;
5.遇到优秀的人不会眼红嫉妒,瞅着对方的短板缺陷说“其实他也就那回事”,而是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乐于向对方学习;
6.人前直率坦诚给对方提出建议,人后向其他朋友真诚赞美对方的优点。大部分人是反着来。
先占个坑,慢慢补充。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觉得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列举了很多这类强人具有的素质。
不过题主如果想成为这种人,我觉得只需要记住一点:做事一定要争取远远超过别人对你的期望。

我观察到的这类牛人,基本都具有这种心态。平常人觉得做到这种程度就OK了,剩下的就不是我的责任了;但牛人往往会更进一步,最后交给你的东西往往会让你震惊,远远超过你的预期。我相信他们也享受这种成就感,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有时候甚至给了我一种感觉,他们并没有把任务当做任务,而是当做自己的作品。

比如我在知乎上看到了 @徐强 的一个回答:你从上级那学到的最受用的一句话是什么?他让你最佩服的品质又是什么? - 徐强的回答 我对这个回答中他在微软的经历印象很深。
如他所说,他当时的演讲能力或许并不强,也没有自信,但他为了做好一个小时的讲座花了10多个晚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准备了100多页的PPT。最后得到了mentor的高度肯定:“John, you really beyond our expectation!”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正面影响,让他以后更加追求超出期望的感觉。

如果形成了这种渴望超出同事期望、超出老板期望、超出自己期望的习惯,我相信你就能一步步超越自己,渐渐成为你曾经仰望的强者。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因为工作的原因,自己会经常会和一些优秀精英一起共事,除了工作上的交集外,在生活上也会多少有些接触。通过和这些人的相处,自己真的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会有很多共性的地方。这里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对时间的充分利用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公平的,一天24小时,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和精英人士共事时,你会发现他们对于碎片时间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极致。坐车的时候会通过手机收发邮件、一日三餐会安排餐会、坐飞机的时候会阅读报告等等。

除了对与碎片时间的利用,对时间的充分利用还体现在工作效率上。成功人士的沟通都讲究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次向领导汇报一个问题,说的稍微有点啰嗦。领导直接打断我,他说:“给你5分钟时间,重新去整理一下思路,用三句话讲清楚你要说的事情。第一句:问题现象;第二句:问题本质;第三句:你的解决方案”。同样是这个领导,他自己的办公效率就很高,不管是写邮件,做汇报还是解决问题,总是能够很快的找到问题本质,并做出应对。

正是因为对于时间的充分利用,不但是完成繁忙工作的前提,也是能够让他们抽出时间来投入生活和自我提升,从而变的更加优秀。

永远旺盛的精力

精英人士的精力往往都非常旺盛。我之前的一位男领导,40多岁。他每天晚上11点睡,凌晨4点醒。他说醒来之后是自己精神最好的时候,凌晨4点又安静,最适合写汇报材料。到6点左右他会去跑步,6点40回来吃早饭。这样的生活已经坚持了10年了,风雨无阻。我们这些年轻人中午还需要午睡的补一下觉,而他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中午还要和客户吃饭或者处理一些紧急事务,丝毫不见疲态。

精力固然和每个人的体质相关,但保持旺盛的精力的前提是拥有极强的自律能力。从我这位领导来说,正是他十年如一日的自律生活,让他在40岁时还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情况。而旺盛的精力,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对卓越的不断追求

精英人士往往都会有一些强迫症。之前做汇报写PPT,我的领导经常会指出我写片子中的一些小问题,比如字体大小不对啦、画的线太粗、没有对齐、颜色有些偏啊之类的。又一次我有点发脾气,在我看来PPT里的核心思想是最重要的,这些小细节不需要过于关注。但我的领导这样给我说:“PPT的内容固然是灵魂,但这些细节的忽略会让人感觉到你没有用心。而一件事情,要么我们不做,要做就全力做到最好。卓越靠等是等不来的,卓越是靠追求追来的。”

“卓越是靠追求追来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对于任何一个成功人士来说,对卓越没有止境的追求,是他们在成功的必经之路。对于他们而言,卓越永远没有止境,卓越永远都在路上

对舒适区的厌恶

有一次领导带我们去团建,目的地是张家口的坝上草原。当时我们爬上一个山坡以后,整个团队都很疲倦了。坐在草甸子上,看着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吹着凉爽的风,每个人都不想动,真想一直这么坐下去。但领导稍作休息以后,就指着远处一个更高的山坡说,我要去那边,有谁愿意和我一起去啊?大家都没有回话。因为我当时拿着相机,想到领导去了可能要拍照,所以只好自告奋勇陪他过去。在路上的时候,我问领导难道不累么?他说:“累肯定是累的,但那边的风景我已经看完了,坐在那里没意思,到这边再看看”。我们花了1个多小时爬上山坡,放眼望去,山坡另一边的谷底有大片的羊群。这样的风景不是之前可以看到的,确实美极了。 回来的路上,我的领导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人这一辈子就这么点时间,多累一累就能够看到更多的风景,能有更多的精力。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有点浪费生命”。

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一个人,不停的向前探索,他成功的概率一定比停留在一个地方的人会更高。要追求成功,还是要追求舒适,真的是一个选择啊。

超高的情商

精英人士的待人接物总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他找人做事时,总是带“请”,别人帮忙以后一定会说“谢谢”。特别是对待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员工,总是非常客气。有一次我就问他,对自己的小弟干嘛那么客气。他说,越是对于级别低的同事,越要客气。你对人家颐指气使的指挥,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做领导的,不要让下属因为你的帽子而不得不听你的,要让他们因为感受于你的人格魅力而自愿追随你。只有这样,团队才会更稳定,更有向心力。

精英人士往往需要和很多的人打交道,如果本身是一个刺头,他成功的路一定会变的艰难许多。而一个有人格魅力,让别人倾心仰慕的人,他得到的助力和支持就会更多,他的成功之路就会更加平坦一些。

和越多的精英人士相处,越让我感觉到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必然性存在的。这里做了一些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借鉴和帮助。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工作9年,在不同国家、不同类型公司工作,我合作过不少工作能力强的前辈与同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宝贵经验。看到这个知乎问题,我想写一些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点,分享给大家,抛砖引玉。:)
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特征?
1,优先级处理。
工作能力强的人对优先级的理解清晰,想得清楚,做得干脆。
从职场新人,到业务骨干,到团队主管,工作能力强的人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权责是逐步提升的。事情越多,优先级的处理就越重要。
思考清楚,哪些事情是短期必须做好的,哪些事情是长期重要但现在只需要执行一部分的,哪些事情可以缓缓,哪些事情做好了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轻重缓急,前后排序,单线多线交叉运作等,这些优先级处理做好了,我们工作脉络就会清晰很多,而且在每个工作阶段的产出也会丰富有回报,工作节奏会变的很好。
优先级处理是一个值得长期学习的任务,当你觉得自己能处理好工作优先级时,你的工作进步了,职位提升,权责扩大,更复杂的工作来了,你的优先级处理可能又需要重新磨练一轮啦。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工作都很忙,事情做不完,大家工作时间又差不多,为什么结果差这么多?优先级这个问题是否解决得好,是关键。
我见过的工作能力强的职场精英,都是优先级处理的高手。在繁杂高压的工作环境下还需要实现高质高效的工作结果,别人束手无策,他们游刃有余。
2,精力分配。
工作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是时刻精力充沛的人,但一定是精力分配高效的人。
例如我们玩三国无双时,什么时候释放大招无双呢?要么就是打Boss的时候,要么就是被一群小兵围住打不过来的时候,要么就是逃跑的时候,我们不会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兵慢慢在那里走,就跑过去一个无双放过去打别人。lol
我们的工作精力也是一样,没有人能保持120%的爆炸工作状态,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精力的储备与分配可以调节我们在工作中的状态,这个状态对我们工作非常重要。与第一个点优先级结合来看,优先级想清楚了,你的精力分配策略是否能有效配合优先级,是否能产生最有价值的工作结果?当机会来临时,你是否有足够的精力直面机会,拿下,并得到好的回报?
我们看到很多工作能力强的人,他们时刻保持着阳光、积极、精力充沛的形象,其实和他们聊天,我才发现很多时候他们也是在休息、沉寂、养精蓄锐、等待发力点,再去满状态工作。
精力分配做得好,往往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在工作能力强的人身上经常看到的特征。
3,大局与小节。
工作能力强的人,大局观都不错。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反思、对自己时刻高要求的结果。
例如组装一个设备,100个工人都在制造齿轮等零件,每个人负责一种零件,工作能力强的人会主动去思考自己零件的价值,思考如何让自己的零件与别人的零件搭配更有效,进而思考100种零件如何搭配最有效,保持这种思考能力、对自己高要求的进取心,工作能力强的人很快就能成为这个设备的制造负责人。这就是从小事做起,能动性强,职业进步的例子。
大局观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并需要持续进步的。如果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思考维度里,就会停止进步。
小节这个点可能比较主观,我见过的工作能力强的人,都不太拘于小节。这里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不够细致,而是说他们不太在意琐事,不太纠结小得失,这个点也是和优先级、精力分配、大局观等之前的点相联系的。
举几个例子,例如上下班算时间精确到1分钟为了不迟到同时又为了不多上班的人,例如为了一些工作细小得失耿耿于怀反而影响自己工作产出和效率的人,例如花很多时间在埋怨工作环境同事上级的人,这些都不太可能是工作能力强的人。
大局观持续进步,带来思考广度的提升,也能应对工作进步后权责的扩大。小节的忽略,帮助我们把更多精力和情绪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好,产生价值,得到回报。好的事情越来越好,琐事反而越来越少或者越来越不计较不影响,这是我在工作能力强的人的成长过程中看到的比较常见的正循环。

当然还有很多特征是工作能力强的人所具有的,人林林种种,特征千奇百怪。信用好,影响力强,执行力强,有勇气,自制力强,有上进心,人缘好,专业出色,有长期规划,智力出众,情商高,追求完美,有自己的想法,包容力强等,可能都是工作能力强的人的特征。当然我不认为这是共性的特征,例如工作能力好的人不一定是一个情商高的人或者影响力强的人。但是我觉得工作的乐趣之一,就是和这些优秀的人共事,观察他们精彩的特征,学自己能学的,自我思考,自我进步,在暗中观察欣赏别人的同时,也持续提升了自己,这是一件有趣也有益的事情。:)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工作能力强的人还有什么特征呢?
谢谢阅读!:)
thanks,
yoyo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靠谱+说话算数=不担心被坑

本科期间,几乎所有需要组队的实验课程大作业,都是跟我们专排第一的顾姓大神组队。

该大神极度靠谱,我们合作也很成功。我们有五六门实验课是一起组队,一般是三人一组,就算再带个跑腿打酱油的同学,成绩也无一例外都100分。

由于很多作业都是开放式的,比如设计调试电路,嵌入式编程等,所以有狠多地方没有参考,需要自己仔细琢磨,因此两个人经常会有争论。

刚开始,还会有些磨合。比如,他有不同意见,我还会跟他讨论,辨个是非对错。后来发现,无一例外都是我想错了,发觉很伤自尊。

于是乎,再往后只要他一说我错了,我也不会辩驳,而是潜意识将他的观点视为正确的,然后反思我是不是哪里想错了?如果遇到瓶颈,只要他敢打包票,我便会默认这块我不用操心了。

14年寒假,我和该大神还拉上了我的室友,三人组队参加数模美赛。比赛要求在三天内完成建模、仿真和报告,还是挺辛苦的,我们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

该大神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小组领队,压力更大,所以也更拼。举个例子,比赛期间出了个大新闻,那就是东莞扫黄。事发一天后,我和室友讨论起这件事,旁边的该大神居然一无所知。他一边敲键盘,一边用浓厚的东北口音问我们:东莞出啥事了?

当时东莞的事情,在各大媒体头条和社交平台上,早已传的沸沸扬扬,只要上网就不可能不知道。该大神的反应说明,他这几天里除了查资料外,压根就没上过网,可见其做事的执着和专注程度。虽然我们三个人都拿过国奖,但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国奖和国奖间还是有差距。

我和该大神是在学校马拉松协会(跑虫俱乐部)认识的,都是社团骨干,所以一起做过社工。从中发现他在学习之外也很靠谱。合作模式一般是他做ppt,我来负责讲,合作愉快,从来没有互坑过。

我们俩第一次跑马拉松全程时,因为经验不够丰富,前半程体力耗费太多,到三十公里后,我们俩都精疲力尽了,随时都有可能抽筋。于是我们算了下关门时间,相互监督,以最低速度,坚持不懈地向终点移动,谁慢了就会被另一个人骂。

最终,我们俩踩着关门时间完赛。可以说,如果我们俩没有一块跑的话,谁也完赛不了。

以上,便是我和既靠谱,又聪明的人在学习,竞赛,社工,体育等方面共事的体验,印象中从没有发生过不愉快。感觉和这类朋友合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被坑。

当然,在他的心中,我应该也算是很靠谱的人。


【Tips】微信公众号:科研学徒(kystudent),欢迎大家关注。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都有的特征两个字:靠谱

和朋友聊天说到工作的事情,在聊天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于工作的看法比起刚毕业时成熟了一些了。
现今,竞争很激烈,尤其是在平均寿命3年左右的民营企业,如果我们特别在意企业的办公环境、食堂美食、旅游、福利,等等。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工作本身,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却忘了工作本身。
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具体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近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35岁面临被企业辞退的事情,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你的经验并没有那么值钱,你所掌握的技能才能让你活得好。

如果只是在公司里面做辅助型的工作,年龄大一些就免不了被淘汰,因为这些工作不是帮企业赚钱的,在这些岗位所积累的经验实在单薄的可怜。
而那些有自己的实打实技能的,却能淡定地应对这些风险,这家待不下去了大不了换一家,这个社会饿不死手艺人。
对于一个人能力的肯定,可以是:努力、坚持、肯吃苦、有激情。时常听到人们对某人的评价是工作能力强,做事情靠谱。
我发现当某人被其他人贴上“靠谱”的标签之后,他在大家眼中就成了高质量结果的保证。说某人“靠谱”,其实就是更深层次的意思,是说把事情交给他做很放心
无疑,靠谱的人是最受大家喜爱的。
要做到“靠谱”其实知易行难,“靠谱”究竟指的是哪些方面呢?
《靠谱》[顶尖咨询师教你的工作基本功]一书中,作者是在咨询公司工作数十年的大石哲之,就从一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的角度,来讲述掌握哪些才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
看完之后,我发现这完全就是一本教人如何快速学会工作的宝典,书中这些实用可靠的工作技能,不管是公务员还是外企,通通都用得到!
因为作者是咨询师,他们这行最讲求高效解决问题,基本上个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全能型。他从三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如何能够快速的学习工作技能,成为一个靠谱的职场人。
(一)
必备技能——沟通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工作中的交流,直接简短的回答“是”或者“不是”就行了,而不是因为害怕而不由自主地找起借口来。如果没有做完,就大胆承认没有做完。
首先回答结论,如果对方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会的问为什么。在不断的追问下就可以得到答案,这其实也是节省双方的时间,降低沟通成本。
讲话不要拐弯抹角,要直率、简洁、明确。
如何才能经常获得别人的好评和信赖,争取下一次的合作机会?
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超越对方的期望值。
接到工作任务,首先就要认真询问对方的具体需求,把握对方的期望值之后,再给出超出期望值的成果。
果自身实力还不能做到完美的程度,就不要在不能够满足对方的期望值时,轻易许下诺言。
这时可以沟通一下,让对方降低期望,对自身要求做出调整,然后我们再比这个要求做的更多一点。
(二)
效率翻倍——思考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展开工作之前,一定先要想清楚对方的意思,如果盲目地立即开始,结果只会大费周章最后却做了无用功白费力气。
先思考工作的方法,然后再实施。
在团队协作中,在着手工作前,首先要想好用哪些方法能够得出结果,要在方法和步骤都获得大家同意之后再行动。
这样做的好处是
  • 1.了解了工作整体和大致步骤后就不会慌张
  • 2.相关人员事先确定步骤和方法,避免了返工或对工作内容的临时变更
  • 3.可以预先预估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既然是团队协作,头脑风暴时免不了有意见冲突,跟同级的同事争论还好,可如果面对的是领导,在提意见时就要注意措辞了。
对于提意见,可以用作者提出的“云—雨—伞”理论。

事实:天空出现乌云,

分析:因为乌云可能会下雨

行动:因为要下雨,所以带雨伞

我看很多人都有提到,在跟上司汇报工作情况时,不能只是汇报情况,还要说说自己的见解。并且面对当前的问题,还要给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想要迅速掌握这项技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一次分析问题时,在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前面添加标题:事实、现状、分析。
这样不仅有助于汇报工作,而且在自己脑中会有清晰的结构,之后的工作能更快展开。
(三)
分析材料——整理术
工作免不了要时常开会总结,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的基本原则是,记录会议上决定的事情。
会议记录中必备的项目有: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本日内容安排(论点、议题)。
另外四个重点是
  • 1.以决定的事情
  • 2.未决定的事情
  • 3.需要确认的事情
  • 4.下次会议之前的准备(负责人和截止时间)
做好会议记录,有助于我们掌握工作的大致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除了参考会议记录,还可以用一种很实用的办法:做空包
在着手工作前,已经有了最终成果或产品的框架结构。
首先对最终结果做出构想和设计,然后到推导出哪些必要的工作,最后将这些工作落实到行动中。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培养从最终结果来逆推的习惯。
(四)
专业精神——工作术
对于新人,重要的不是在哪家公司工作,而是和谁一起工作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工作内容其实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熟练,这些其实可替代性较强。
而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

看待问题的思路,面对难题的心态,端正的职业精神。这些只有通过在老师的身边学习,观察和模仿才能领悟。
不过现在很少会有人手把手的教新人,所以我们可以从模仿前辈的做事开始,彻底地模仿对方的言行和风格,甚至说话的语气。接着是找到和师傅有所不同的方法,拓宽自己的学习范围。最后是超越师傅的方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即使是新人,也要尽全力投入到团队工作中去,找到途径发挥自身价值,主动承担其责任。
每个人的工作内容不同,是因为分工不同,在团队中的每个人其实都能发挥各自的价值做出贡献。
这是值得学习的专业精神。
在工作中,思考问题以“现在我能做什么?”为起点,寻找能为团队做出贡献的地方。
基本工作技能就像是修建楼房所需要的一砖一瓦,每一个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普通,可是正是有了这些牢固的基础,才建起了高楼大厦。
如果我们要让自己在工作当中能力快速提升,就应该有意识地锻炼学习自己这方面的工作技巧。
========
感谢阅读,我是戴蒙德(daimengde22)。欢迎关注我~
一起读好书,一起进步~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时间观念强、执行力一级棒、会主动地去学习,一句话概括,对自我有要求。一个作者和我讲了讲她的80后爱骂人的女上司,算是工作能力一级棒的典范。




2012年,我入职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公司以线上团购的模式,售卖多品牌的化妆品,员工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
正式上班第一天,部门主管、经理、人事主管带头做自我介绍。他们张口就是英文名,字里行间夹杂几个英文单词,表示这才符合公司年轻的调性。
与我一同入职的应届毕业生,个个有备而来,从Sunny、Sunday到Sophia,我听得有点晕。我赶紧偷偷地百度英文名,可惜没能抢占先机,几分钟内“安娜”、“露西”和“莉莉”都与我擦肩而过。最后,我憋出一个Shirley。
自我介绍后,我们分到了自己的小格子间。办公室敞亮、安静,平常除了“噼里啪啦”的敲键声,没有别的异响。同事之间在语言上零交流,连呼吸都控制好频率,免得一不小心,就引来其他人的侧目。
同事们私底下建了好几个小群,偶尔有人在群里突然说一串脏话吐槽某位领导。但制造这些暴力语言的同事,脸上很是平静,像什么也没发生。
每天下午六点钟就可下班走人,大家却习惯性地等到晚上八点,即便是手头工作已经做完。一到八点,大家开始翘首观望,手指假装在键盘上敲个不停,等第一个拎包走掉的人出现。往往没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大家只好继续耗着。
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了三年半。后来主管龙叶空降公司,环境开始变得不一样。
龙叶入职前,小群里的同事就把她的背景扒了个遍。她之前在一家知名化妆品代理公司工作了十三年,据说那家公司代理的多个品牌,都是被她一手运营活的。现目前那些品牌在国内,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那家代理商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是实体店的批发和零售。而我们公司主营的线上渠道,是他们的空白领域。


“大家好,我叫龙叶。”龙叶操着一口川普,说完,微微点了下头。
人事主管接过话,说:“我们新领导估计还不大适应新家庭,我们再次鼓掌以示欢迎,请她多介绍下自己。我们平常怎么称呼您呐?”
“称呼?不是说了叫龙叶吗?你还要我说啥子喃?”龙叶说话时脸颊会挤出两个酒窝,这和她严肃的神情很矛盾。
接着,龙叶两手交叉抱在胸前说:“我老汉姓龙,我妈姓叶,我就叫龙叶。大家就是同事,你们不要啥子龙姐、龙经理地喊,最烦这种了。”她表示以后在工作中慢慢认识我们,让大家散了,抓紧时间去干活,随即撇下一群人离开了会议室。
公司没有设置管理层个人的办公间,同一部门的不管是普通职工还是领导,都集中坐在同一片区域。龙叶是我直属领导,我俩座位距离很近。她很喜欢骂人,一言不合就开撕,活动方案、宣传页面、文案、平面……但凡入不了她眼的,都可以撕。并且她骂人时身体动作幅度大,嗓门惊人。于是我们私下叫她“撕逼龙爷”。
龙叶骂人越是凶狠,小群里越是热闹,时常有同事指名道姓辱骂她。我则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托着下巴隔岸观火。不料,战火迅速燎到了我身上。
那天,我接到一个彩妆品牌的包装推广任务。经分析,我觉得该产品可以赶一下“网红”这个热点。详情页前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软文铺垫,以大众对于网红的态度作为切入点,把全套彩妆品牌植入“网红妆教程”中。
我对这个包装推广内容很满意,心里盘算着,这个月的“优秀deal”奖励稳操胜券了。可龙叶看了,竟大发雷霆。
她几步就蹿到我座位前,用手“啪啪啪”地拍了三下我的桌子,这样的开场,迅速吸引了众同事的目光。龙叶扯着嗓子吼我:“张小冉,你写的啥子鬼?产品在哪里?活动在哪里?我手指都刷痛了,都没看懂你表达的是个啥子鬼!”
我被她吓懵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她抓起我的笔记本在桌子上摔了一下,继续吼道:“请问你们九零后都在想啥子?消费者都像你们那么闲?有耐心去琢磨你们那些蛋疼的表达?麻烦你简单粗暴给出品牌、活动时间和折扣,要得不?”
同事们引颈侧目,看着我和龙叶,甚至有人被格子挡住视线,只好站起来。此时泪水已经在我眼里打圈,我勉强深吸一口气,应了她一句:“不好意思,我是八零后。”听到这句话,她沉默下来,转身离开,临走时白了我一眼。
针对是否将成品推上线,我有决定权,于是我按照原先的策划制作推广页面,并发布了出去。后来数据显示,24小时之内,那篇产品推广的转化率达到120%。这意味着,每个点击进入页面的用户,都购买了产品。但龙叶对票选月度“优秀deal”,有一票否决权,所以我的策划没有拿到当月的奖。
晚上回到家,我越想越气,顺手发了一个朋友圈:你老你更年期,我小我不计较。
人事主管评论我:说的谁呀?
我不敢指名道姓地骂龙叶,于是回了一句:你不认识。


龙叶来到公司后做了一些改革,首先是把线上工作人员挨个拖到线下晒晒。她认为我们天天坐在办公室,脱离了市场和消费者。
轮到我和她下市场的那天,我是十万个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到店后,龙叶亲自上阵,为顾客做护理。她按摩护理手法娴熟,还用一个多小时为顾客化了个精致的妆。
顾客照了下镜子,似乎很满意。可没想到她竟转头对龙叶说:“你化的什么妆啊?那么丑,还折腾了那么久……唉,算了,不跟你计较了。”
说完顾客转身要走,龙叶淡定地邀请她坐回护理台。大家都以为龙叶要为她精修,没想到龙叶拿卸妆棉,大手一挥,眼妆晕了一大片。“既然你不满意,那我帮你卸干净哈。”
顾客抢过卸妆棉,草草卸了全妆起身走掉,龙叶大声说:“慢走不送!”
看着这一幕,我想到一些坑人的美容院,邀请顾客免费做脸,结果只做一半,另一半要交高额费用,不然就得带着“阴阳脸”离开。我觉得龙叶的做法,和那些美容院有些相似,心里有点瞧不起她。
“她好歹是个顾客吧,你也用不着那么歪(凶)吧?”我说。
“这叫歪?我没给她骂回去就算给她面子了。”
“你骂人家咋子(干什么)?你可是做服务业的,一点都不尊重人。”
“张小冉你脑袋是不是有包?做服务就该低三下四伺候别个?任意享受免费赠送的护理,不消费我不得说啥子,但她这种骗妆的,占了期头(便宜)还要卖乖,是不是有点挨球(不厚道)了?”龙叶又开始吼我。
“你能不能好好说话?”我质问她,“再说你凭什么断定人家是来骗妆的?”
“你天天在办公室坐哈(傻)了。你问问店员妹妹些,一天要遇到好多个老赖。店员些赚好多钱,要伺候这些金贵的祖宗?”
旁边三位店员频频点头,说每天都要接待好几个这种顾客,花几个钟头为她们服务,可最后不仅没有促成购买行为,还要被埋怨一通。眼前这三位店员,都二十岁出头,稚气未脱,眉头锁紧,让人看着有些心疼。
后来龙叶鼓励三位店员,遇到不懂尊重的人不需要客气。难怪之前和她下市场的几位同事都说,龙叶这位黑脸经理和店员相处很是融洽,原来她那么爱护自家的店员。我忽然为刚才盲目指责龙叶而后悔起来。
“有些人是不好意思又要脸,有些人是好意思又不要脸。张小冉,你说你天天对到电脑,人都没看到,咋个能判断对方是哪种需求的顾客喃?”龙叶继续说教。
我不置可否。她思考了一会又说:“不过,看你上次策划呈现出来的结果,你那种废话连篇的方式也很成功,至少相当大一部分非主流人士是受用的。”
我心里犯嘀咕,这到底是夸还是贬。


再次和龙叶有交集,是在一个清晨。
那天像往常一样,我坐早高峰公交车去上班。一个小偷拿着镊子,混在候车队伍里,准备扒一名女生的背包。
我在车里拍了几下窗户大喊:“贼娃子!贼娃子!小心贼娃子。”当时我带着耳机,吼出的声音比想象的要大很多。
那个小偷没有继续实施自己的计划,也没有跑开,而是站在原地恶狠狠地瞪着我,并指着我大声喊:“你给老子等到!”他转身抬腿跨上同伙的电瓶车,还给我竖了个中指。
公交车缓缓起步,小偷和他的同伙,骑着电瓶车紧跟公交车。偷偷瞄他,他正盯着我笑,我慌了。
我哆哆嗦嗦地打字,把前因后果告诉了部门同事,并问他们:“我该怎么办?在线等,真的比较急。”部门群瞬间活跃起来,有人建议我报警,有人建议我拉着身边高大壮实的男士一同下车。
还没看完所有建议,突然有人打来电话,把我吓了一跳。我战战兢兢地按下了接听键,对方是龙叶。她问我坐的几路车,约好在哪儿下车,还让我立马在社交软件里给她发定位。我一一照做之后,她回了我两个字:等着。
我在车上忐忑不安地又坐了五站地,龙叶真的出现在了之前约好的车站。她在后门接我下车,一手搭在我肩膀上,快速把我往她车里推,一手拿着小型灭火器,指着那俩毛贼骂道:“追你妈啊追,现在的贼娃子无法无天了。别个逮到你,还有个批脸跟几条街。来来来,看一哈你个贼娃子今天是有好凶。我们人多,看哈你今天想咋子。”
很多路人闻声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怎么回事,龙叶挨个大声解释。俩毛贼自知寡不敌众,留下一句“疯婆娘”,落荒而逃。
龙叶说她走得急,连个武器都没带,幸好车里有个灭火器。龙叶继续说:“张小冉你是不是瓜的?他跟到你,你不晓得骂他啊?高峰期那么多人在车上,你怕毛线啊?”
她一路骂骂咧咧的,我侧过头看着她,忽然不再反感她骂我。因为她骂人的样子,像个女侠。


龙叶说话难听,有时却会让大家受益。
一次集体会议上,她说:“下班不积极,脑袋有问题。我们是互联网公司,不是演绎公司,用不着下了班还上演挣表现大戏。”她认为,刻意坐班挣表现很可耻,也是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体现。自那以后,大家下班就都干脆地走了。
并且龙叶做事直接,不拖沓,甚至没有拉我们开过会。即便真有事,也只是让大家围在她工位旁边,五分钟就能讲完。这些行为渐渐使她得了一些人心。因为上一任经理时常抓着大家“头脑风暴”,会议整天整天地开,把大家弄得身心疲惫。
渐渐地,同事们工作热情高涨起来,很少有人到小群扯闲话。
那年春节假过完之后,公司准备了培训,为我们打几针鸡血,准备在新年大干一场。励志讲师在台上,深情并茂地讲着自己的惨痛经历,旨在告诉我们,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这时龙叶站起来,接了一句:“这是比谁更惨的培训吗?切,我来讲我的经历,比你惨十倍。”
现场气氛十分尴尬,讲师面子挂不住,说:“有同事很有表达欲,不如请她来讲几句。”龙叶径直走上台,从讲师手里接过话筒。
从龙叶的话里我们得知,她出生在农村,在家里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姐姐。父母想要个儿子,所以她出生后才三天就被寄养到大伯家。
龙叶出生后上不了户口。那时伯母怀孕九个月了,准备等孩子出生后,以双胞胎的形式给龙叶和那个孩子上户口。这就意味着,在伯母生出孩子前必须把她藏起来,伯父把她带到山里交给一个老婆婆照顾。十三天后,伯父带着她和刚出生的妹妹去上了户口,伯父成了她爸爸,姓叶的伯母则成了她的妈妈。
龙叶小时候每年和“双胞胎”妹妹过生日,叶妈妈会买一个鸡蛋,煮熟后从头到脚在她们身上滚一遍,据说这样会把霉运滚走。最后妈妈把鸡蛋切成两半,分给两个孩子做生日礼物……
“我妈妈说,人即便是经历了很多苦难,也要活得阳光、自信。”最后,龙叶说。听到这里,我把那条吐槽她更年期的朋友圈删除。
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以文字的形式,把平常对同事说不出口的话呈现出来。培训讲师一字一句地读每个人的信,在场的倾听者哭倒一大片,场面有点滑稽。
我的信是写给龙叶的:你知道我们私下叫你“撕逼龙爷”吗?再悄悄告诉你,你撕逼的样子挺帅的。
而龙叶的信居然也是写给我的,并且把我弄得哭笑不得:想对张小冉说,其实我没到更年期,也是80后,和你一般大。


有一天晚上十一点过,我折回公司拿落下的东西,发现龙叶和她四岁的女儿在加班。
办公室里黑压压的,她电脑屏幕发出刺眼的光。她女儿则躺在椅子上睡着。看见我,她取下耳机,暂停了正在播放的视频,轻声说:“我实在是欠缺网上营销的能力,所以需要恶补。”
“可是你说过,下班不积极,脑袋有问题啊。”我压低声音,怕吵着她身旁的女孩儿。
“那是因为你们做得都很棒啊,我太差劲的话,就不配当你们的老大了。”
“你可以优先看看这些年每个月的优秀deal,其实套路都是差不多的。”我回到自己的工位,打开电脑把一些“存货”发给了她。
龙叶走到我身边说:“谢谢你哈,Shirley。”
“我没怎么上过学,不知道发音标准不,你不要笑我哈。”说完,她捂着嘴笑了起来。
此时窗外,万家灯火点亮了这个平静的夜晚,我忽然心头一暖。步入职场后,从未感受过那种暖。

作者张小冉,现为公司职员
编辑 | 莫文祖

本期故事推荐:【银行教徒 :遇到正经领导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刚进银行时,有一次和处长出去应酬,他主动帮我挡酒,我觉得他是个不错的人。可到后来,同事们都有些嫉恨他。微信公众后台回复关键词【120】自提取。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每天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h1]这篇回答涵盖以下五个方面问题,皆由题主的提问提炼引申而来,阅读时间约三分钟。[/h1]1、做什么事都让人很放心的人是光有软实力吗?
2、能力强的人为什么各个方面都强?
3、这些人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4、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5、我们要如何才能知道和能力很强的人到底差在哪里?
************************************************************************************************************
1、做什么事都让人很放心的人是光有软实力吗?
做什么事都让人放心,光有软实力是不够的,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的结果。举个栗子,国家总不能指望外交强大而变强吧o(╯□╰)o
2、能力强的人为什么各个方面都强?
能力强的人,能很好地平衡生活、工作与社交。所以,给我们感觉各方面都很NB,包括学习专精,游戏玩得比别人厉害。
3、根据我对身边优秀的人的观察,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有以下19个共同特征。
1、他们大多都严于律已,宽于待人
所以早睡早起,上班时从不迟到早退,受欢迎。
2、他们大多都乐观积极,善于解压
所以富有正面能量,并且在面对负面能量时,能快速分解并且转化成正面能量。
3、他们大多都不畏困难,直面挑战
在他们看来困难是积累经验,强化的开始,所以越来越强大。
4、他们大多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所以团队能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家庭成员分工合理。
5、他们大多都身心健康,精力充沛
所以能在高效地持续工作之后回家陪孩子玩耍。
6、他们大多都善于总结,勤于反思
所以只要是他们踩过的坑往往不会再踩第二次,而且进步飞快。
7、他们大多都重视信誉,言出必行
所以普遍可靠,受人信赖。
8、他们大多都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所以会多角度看问题,不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9、他们大多都目标明确,执行力强
所以总是成功。
10、他们大多都头脑清醒,逻辑清晰
所以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
11、他们大多都博览群书,谈吐不凡
所以很有涵养。
12、他们大多都野心勃勃,开拓进取
所以往往是领导者,一家之主。
13、他们大多都欢迎批评,虚心改正
所以越来越强。
14、他们大多都很会沟通,协调力强
所以合作愉快,常被指定为合作伙伴或被戏称为润滑油。
15、他们大多都热情主动,慷慨助人
所以受人尊敬。
16、他们大多都能者多劳,身兼数职
所以看起来很牛,不差钱。
17、他们大多都潜心向学,见贤思齐
所以才德兼备。
18、他们大多都珍惜时间,唯恐辜负
所以生活充实。
19、他们大多授人以渔,实事求是
所以我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想到他们。
4、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
答案是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和能力很强的人到底差在哪里?
5、我们要如何才能知道和能力很强的人到底差在哪里呢?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解答,希望也能给你带来启发
你和“很厉害”的人,到底差在哪里 - 暖石100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还不错,随手给个赞吧^_^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工作强的人的最大特征就是专注力。
先给大家举个自己的例子:
1、周六的下午准备将一篇在脑海里想了很久的文章写出来。
打开电脑后,发现电脑的桌面很凌乱,于是先将电脑的桌面整理一下,各个文件夹的东西杂乱无章的,不用的东西都扔进了垃圾箱。然后发现有几个很大的又很重要的文件还摆在桌面上没有保存下来。嘿,这怎么可以,万一哪天被不小心删掉了呢。于是我赶紧拿出移动硬盘拷贝。突然又发现移动硬盘拷不上了,原来是硬盘的系统和新买的电脑不兼容。于是再打电话给苹果客服,问他们怎么弄这个硬盘。

等我问完。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我看着干净的电脑桌面,纳闷的问我自己,我打开电脑,是要干嘛来着?

2、老板交代了一项任务——把淘宝c店申请下来。
我想,这个简单,于是先打开淘宝首页,进入申请环节,我知道,提交了各种资质后,只要耐心的等上几个小时到两天,就可以了。于是乎就打开了豆瓣,知乎,片刻,还有网易云音乐,一边看段子,一边听着歌,一边上传资料。正看一个段子起劲的时候,突然听到经理叫自己。怕被抓包,赶紧把豆瓣和知乎给关了。

后来一看,坏了,一个手滑,把正在上传资质的页面当成豆瓣给关掉了。得,大半天白忙活了。都是不够专注惹的祸。

其实生活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开着QQ聊天室看书,开着爱奇艺写论文,美其名曰多线程工作。可结果往往是天也没聊好,书的意思也没吃透,电视剧看的云里雾里,论文漏洞百出。

我们常常被那些鸡汤洗脑,想着,当自己的才华还撑不起梦想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勤奋,低调,才能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可是往往忽略了,努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专注度,远离碎片化的肤浅学习,深入工作,这样才能让努力事半功倍。

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到说,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的伍迪艾伦,一直没有电脑,所有写作都是在一台打字机上完成。

在一次与世隔绝的的思考周中,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

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也几乎不用电脑,但是还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研究出了获得诺贝尔奖的丰硕成果。

可见,想要达到努力的那个目标,将工作做到极致, 就是深度专注,远离肤浅工作。

《深度工作》里说,肤浅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的价值,而且容易被复制。换句话说,就是肤浅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很容易被取代。更可怕的是,很多的证据和研究显示,在极度浮浅的工作态度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的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也就是说,你注意力分散久了,就很难再集中了。

好可怕,所以,还是从现在开始就锻炼自己的深度工作的能力吧。

那么怎么样才能远离碎片化的浮浅学习,深度工作呢?

1、工作要深入,先选定一套自己的深入哲学。

什么是深入哲学。也就是你自己劝服自己说这样做说正确的,并为之约束自己的思想理论。因为干扰会榨干意志力,所以深入工作的哲学成为你行动的自由,也是你行动的枷锁。

《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到说,在工作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环节,能将进入深入工作的意志力消耗降到最小。

在这里不得不提,习惯的重要性。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工作,不仅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创造性工作的创意来源。运用节奏法将工作节奏固定最大化的降低了深入工作带来的意志力消耗,从而将精力投入到了工作本身,这也就是大卫·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专栏中提到的:“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和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思考。”

2、要有大手笔

通俗点说就是舍得花钱,舍得花精力去创造一份适合深入工作的环境。这样 也提升了这项工作的外观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大大降低了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肌理和能量。

3、不独自工作

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还是从专注中提取有用之物。

4、像经商一样执行

做任何事都要像要去赚钱一样上心,这样的事情可能就更有动力和效果。

1⃣️ 专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2⃣️抓住引领性目标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4⃣️定期问责

5、图安逸

不要时刻把自己弄的紧绷。适当的安逸就是工作中的能量补充剂,是必须品。因为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时需要的能力。

6、即使在无聊的时刻,也要时刻挑战自己的心智极限

我们是不是都会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在餐厅等餐的时候,排队的时候,银行取钱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时间碎片,我们无所事事,就用看手机,浏览社交网站来打发时间。

其实 注意力的能力也是需要练习的技能。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去做,也知道它对自己有益,但因为缺少动力,经常会忽略它。

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克里福特·纳斯在《深度工作》一书里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的时光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可能就已经被重新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类似于“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胜任何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而怎样远离社交媒体,摒弃浮浅的方法呢。

不否定社交网络的好处和益处。根据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中中的个人目标和角色去选择合适的社交网络,避免过多和重复的社交网络给大脑和身心造成的负担。同时,如果想抵御掉娱乐网站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诱惑,就给自己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还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15年前,我上初中,一次我和小伙伴在教室外面的花坛里嬉笑,男神在的那个班还没下课。男神就坐在窗户边上,白色的衬衫,下午3点多的阳光照着他的面容轮廓格外帅气。我笑做作又大声。就是想让男生能朝我这看一眼。

可是我笑了十分钟,他们的班主任就拖了十分钟的堂。

而自始至终,男神仿佛把黑板当成了最虔诚的信仰,没有朝我这边瞧一眼。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男神后来能上清华,而我只能上普通二本的原因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工作能力强”,是从其工作行动及结果上看出来的。
那什么指引着行动呢?
“思维决定行动。”

有句很有意思的话——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很残酷,却是句大实话。
在我看到这句话之前,我有位大学同学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简单介绍下:大四校招,他被破格录用进某知名战略咨询公司,这家公司一般只招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工作一年,他表现非常出色。可身体突然不适,住院两个月后离职回家休养,但仍需天天往返医院打针,又持续了大半年。好不容易他大病初愈,竟立马创业。而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就与某航空公司达成一笔大的合作。
我后来问他,你觉得自己跟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是?
他说,“较真”。
他说,对我感兴趣的、或有用的东西,我从来不走表面形式。我会细听细看细想,多查相关资料多阅读,最终变成自己头脑里的知识再加以运用。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你是否也是这样的:
手机各种APP,微信微博知乎等,常有些文章或说法让你感觉惊为天人、热血沸腾,各种收藏的瞬间,你感觉自己拿到了“武林秘籍”,似乎人生从这一刻开始就要不一样了。
然后……并没有什么然后。
这就是当下碎片化知识学习的一个典型代表。
引用知乎日报《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的一段话——
“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丢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行为将变得“肤浅”,成长也会非常缓慢。
那些工作能力强的人,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就比一般人强很多。

所以,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深度思考?
推荐下面的这个闭环:
一、内容输入:1、碎片整理 2、主题阅读
二、内容输出:1、分享或写作 2、行动方案
三、有效总结:自我复盘

一、内容输入:
1、碎片整理
小而有效的改变。以往我们只是收藏碎片到各个APP里。碎片整理建议将碎片知识按主题的不同,分门别类的整理到同一个笔记里。我推荐有道或印象笔记,可直接将收藏内容转存进去。你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何其他方式。
关键来了!最好一两天,做一下笔记整理:在同主题下,将每篇文章的重点筛选出来,再将各个文章的重点梳理到一起,形成一个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思考重点、内在逻辑与关联,还能有效加强你的记忆。
2、主题阅读
这个概念很多人都很熟悉了。
即针对某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一般5~10本)。
同碎片整理一样,请做笔记,整合一个主题的所有内容架构和逻辑关联。

二、内容输出:
1、分享或写作

有没有发现,有时你看了本很好的书或电影,但别人问你主要讲了什么或精彩在哪,你往往不能简洁明了的说清楚,或总表达得干瘪无趣,或干脆一句话“反正强烈推荐“。那时候你应该还是有点沮丧吧。
其实就是因为长期缺乏输出表达。表达不清楚,就不是你的东西。
所以,你可以刻意锻炼自己分享或写作的能力。针对某一主题你获取过的信息,或哪怕只是就一本书或电影,梳理脉络、描述重点及亮点,尽可能表达得更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例如,你常看知乎,那你想过也尝试写写答案吗?这也是很好的写作渠道。

2、行动方案
思而不动,当然也没多大用。例如《影响力》这本书,无数的人奉为经典,读了再读,记忆深刻。可是,对你的工作起到帮助了吗?
那就开始要求自己,深度思考你所获取的知识,能怎样与工作的具体行为或事件结合。拟定行动方案。用了,才有效。

三、有效总结
自我复盘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不仅仅用在深度思考总结中,所有重要的、有意义的、或好或不那么好的事情及行为之后,都可以进行自我复盘。
有句非常老土的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实际上很多人失败后还是一直跌倒,再也没爬起来过。其实就是他不懂得从失败里复盘。
复盘方法也很简单。
首先,直面自己。请不要逃避,不要推卸责任给他人或客观原因。在思想里还原真实的场景,保持心平气和。
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a. 这件事最后做得怎么样?如果是100分,我会打多少分?
b. 我有哪些已经做得很好的地方,值得肯定自己并未来继续发扬?
c. 如果重来,我还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具体我可以怎么做?
将这些写下来。最后,将这些经验立即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行动中。

工作能力进阶,从思维、从深度思考出发吧!

宝宝们记得关注我哦~~
我将多年咨询过程中遇到的关于职业迷茫的典型困惑进行了提取分类,并从咨询师的角度进行了相应剖析,撰写出了一本高价值的《看清职业迷茫,找到发展方向(含职业兴趣测评)》的指引手册。加我VX,f25772628,免费分享给你~


职业规划师星悦 更多回答传送门
1、怎样进行职业规划?
2、如何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职业?
3、你是如何转行的?转行容易吗?
4、职场新人如何避免被上司、同事随意使唤?
5、如果天生个性不是特别强势的那种,怎么培养领导别人的气场?
6、有哪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小技巧可以保护自己?
7、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8、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9、有哪些好的工作习惯值得学习?
10、职场中,哪些习惯、行为或者说小动作会给你减分?
11、大学生如何在毕业前准备好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12、一无所长的情况下怎么找工作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工作能力强的人,除了专业技能上的优势以外,我认为,规划时间安排、排除干扰、专注工作的能力也不可缺少,尤其是碎片化时代,需要拥有深度工作的能力。以下是个人对深度工作能力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碎片化时代,该学会深度工作了
01
刚准备好好写一份文案稿,可没过十分钟,就有电话打进来,打断了思路;正专心做产品设计,才有点新思路,没来得及文字记录,某客户就来追问下周项目进度安排……碎片化时代,邮件、电话、微信、会议等随时都会来袭,工作容易被打断,每个人的时间都被切分成零散的小块。那些需要经过深入思考、花费足够时间才能完成的模块化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实现。单纯提高单位时间内工作效率的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工作难题了。
我们并不否认,那些邮件、电话、会议等的确是工作中必要的部分,也自有其价值。为了完成这些,我们也练就了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风格。但我们还有许多价值更大的工作,那些创造性的工作成果,比如一份产品设计方案、一份应用代码、一本新书等,都需要持续一定时间段的专注努力、耗费诸多心血才能够完成。为了保证工作成果,我们不能让琐碎的工作占用太多的时间。如何协调琐碎事务和这些创造性工作之间的关系?
碎片化时代,如何保持专注、降低干扰?
02
上面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针对这一问题,卡尔·纽波特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并提出了四个很值得借鉴的准则。
卡尔·纽波特是谁呢?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人气博主……真是个多面手的大赢家。那么他是如何完成这么多工作的呢?诀窍就是他采用了“深度工作”的方法。
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卡尔·纽波特给出了这样的描述: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可以看出,深度工作能够创造新价值,需要长时间、专注、思考,并要求无干扰
与深度工作相对的,是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任职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网络时代,即时通讯的发达,邮件、电子沟通、网络设备的普及,使得浮浅工作大量增加。很多人惯于随时回复邮件、即时信息和客户电话,并时不时地刷个微博、朋友圈,这样就使得个人的时间全都用在了浮浅工作中,注意力支离破碎,不但容易复制和替代,创造的价值也有限。想要成为难以替代的人,取得更大成就,就需要学习深度工作。
03
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人,日程安排有什么不同呢?这里面就有几种不同的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
这种哲学通过摈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这种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并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能够排除纷杂的浮浅关注点。
比如《飞越修道院》的作者,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他的个人网站甚至没有电子邮箱或邮寄地址。他在文章中说“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已被占据——再强调几次,请不要索求邮箱”。
这种几乎完全屏蔽掉职业生活中的干扰和浮浅内容的方式,可能只适用于少数人。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
这种哲学要求把个人时间分成两块,某一段时间明确的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划分方法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从不同的层级来实施,比如可以按年、按月、按周来划分。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将所有的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而春夏两季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当中。在短期内也进行类似划分,比如在两三天时间内将邮箱设置为自动回复,保证手头的任务不受打扰。在这样的安排下,格兰特在教学和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
这是一种将深度整合到生活中的普遍方法,它把深度工作转化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创造出一种工作节奏,让人不需要投入精力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典型的例子是链条法,即每天完成任务后在日历上做记号,保持下去就会在日历上形成一个链条,非常直观,形成习惯后,容易保持。现在流行的每日打卡学英语、读书、写作等方式,都是节奏哲学的例子。
节奏哲学所能够达到的深入程度,可能远不及双峰哲学,但是它胜在符合人性,可行性较强。一旦形成了固定习惯,在长时间的积累下,也容易取得惊人的成果。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
卡尔·纽波特把在日程安排中随时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为记者哲学。
这种方法有相当的难度。能够随时切换,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人并不多。普通人的大脑,从浮浅工作状态,转入到深度工作状态,都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像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那样,只要有空闲,就能够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是很让人钦佩的。
四种深度工作的哲学,难易程度不同,效果不同,也适合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进行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04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总结了四条深度工作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明白了深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自然就要展开行动,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可以设定符合自己需要的工作日程,并严格遵守,把深度工作的日程计划形成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对应时间段,就更容易自然转换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深度工作的习惯可以因人而异,但普遍都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2007年,为了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死亡圣器》,J.K.罗琳入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为自己隔绝干扰,创造了能够支持她进入深度工作的环境。这在深度工作的世界里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要有大手笔。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排除原有的一切干扰,能够让人全情投入。
把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形成日常惯例和习惯,可以帮助人不断达到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
准则2 拥抱无聊
浮浅工作的一大问题点就在于不断的分心。如果习惯了分心状态,就很难切换到专注的状态。拥抱无聊的策略,主旨就在于逐渐让人隔离分心的状态,提高专注度。
比如网络依赖症。很多人习惯了玩手机、玩电脑,有事没事总忍不住上去刷一刷,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却浪费了大把的时间。这就是一种严重的分心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定期定时的使用网络,其他时间则屏蔽网络。前期一定很难。坚持一段时间后,甩掉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就可以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有成果的冥想是指,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意见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上下班地铁上、淋浴时都可以进行,方便可行。
拥抱无聊,隔离分心,提高专注度,有助于提高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随手刷刷新闻、微博、朋友圈……时间就悄悄的溜走了。社交媒体不知不觉中偷走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应对的办法,可以参考准则1中制定计划,限定上网和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段,减少网络娱乐和消遣的时间,极端者甚至彻底戒掉社交媒体。
准则4 摈弃浮浅
摈弃浮浅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绝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所有人都能够做到通过适当的安排,减少浮浅工作的时间。
比如邮件的处理,可以把信息不明的邮件忽略掉,或者直接要求发邮件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不需要时时刻刻关照邮箱,可以固定时间段统一处理所有邮件内容。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想要多一些时间进行深度工作,自然要少一些时间浪费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之上。后两条准则,都在于减少浮浅工作时间的浪费
05
在碎片化时代,《深度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对抗琐碎、排除干扰、提高专注度的方法。书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和成功人士的例子,他们都通过深度工作的方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当然,书中还讲了很多可行的方法。所有困于琐碎事务的人,都可以参考书中的方法,学会用深度工作来创造更多价值。
2017.06.27雾凇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许多人都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大。换个角度看,似乎也没有那么严重。当我静下心来,在周围的人里面搜寻工作能力强的人,却发现,比例很小。

1.

我一个哥们儿,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学的是经济。我见过他职场上的表现,也共同经历过生活中的点滴。

当项目举步维艰的时候,他继续提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建议是否被采纳,他依然积极乐观。在炎热的北京,我看见他大半夜光着膀子读书,我拍了张照片发给他,乐的他前仰后合。

当项目失败,集体收拾东西准备撤退的时候,他依然勤勤恳恳,能干的活儿他都干。败而不乱。项目失败,而人不败。

有段时间他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做方案。有一次,他说他的领导很愚蠢,判断经常是错的,还不认错。然后他越级汇报,无果。然后,他辞职了。

那段时间我们聊天。他说他有一个想法,如果不试试,再去找工作上班,心理不踏实。我说,支持,控制好成本,败了可以重来。

一个月之后,他已经在做自己的事情了,再之后的半年,他挣了十几万。挣的钱虽然不多,但是验证了自己的设想。

想起半年多以前,有一次聊天,他说他总会想起高中班主任说过的话。他那班主任总是给另外一个同学好评,赞扬其学习踏实,却总是批评他,原因是他不够踏实。他佩服他的班主任,因为跟骚扰同学的流氓打架拿着扳手把人家手指头打断,教导主任撤职成了普通老师。

从那以后,我知道,他对自己始终是有鞭策的。

2.

另外一个哥们儿,三峡大学毕业,然后到北京工作。起初在一家公司帮电视台做节目打分系统。然后换到一家软件公司。那段时间,我在北大做博士论文,跟人工智能有关。我做了个设计。知识工程之类的东西都完成了,需要他帮我做软件实现。

那段时间,他一边跟我分享许多好玩儿的软件,一边如期帮我把小软件做了出来。然后,他还要做的更漂亮,这超出了我的期待。

聊天的时候,我问,你将来有钱了会干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做环保公司。环保重要,行业发展也有前景。几年后,他是一个软件公司的合伙人。有次见面聊天,他说他在猛学外语,坐地铁的时候是学英语的专门时间。又几年之后,他们公司上市了。

这样的人总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3.

一个北京哥们儿,在哈尔滨读的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从不上课,到处看戏。回到北京之后,给一个商业集团董事长当助理。然后到分公司大卖场做销售,直到成了分公司销售部经理。

有一个周末下午,我刚刚开机,他电话打过来,聊了几句。我放下电话,写了点儿东西,还不到20分钟,他就在楼下喊我。我问,什么情况,行动如此迅速,还突然袭击。

他说他那天正带两个手下在双安商场观察对手,观察的差不多了,打通了你电话,我让他俩开我车回去,我坐地铁直接过来了。

我笑着问,你忍心把你的宝马给他俩开。他说,有什么不忍心的。

这样的人目的性极强,雷厉风行。

有一次他问我有没有什么书可以推荐,我随口说了几本,第二天,书就到了,他拍了几张照片发给我。

我偶尔会想,这样的人可能随时开着手机里的计时器,他们喜欢跟时间赛跑。

4.

又是一个北京哥们儿,大学在重庆读的。现在是一个会计公司作高管。有一个周末晚上,我们一起喝咖啡聊天。聊着聊着,他说我给你介绍几个朋友。然后打完电话,开着车带我满北京找人。

他给我介绍的一个哥们儿叫老金。路上他跟我说,老金如何如何厉害,跟滴滴有合作,拍广告视频,木工活儿都是自己做的,现在正忙着呢,还没收工,他那儿烟抽完了,让我给他带。

到了通州郊区的厂房,穿过空旷的拍摄场子上到二楼,老金正在和一帮人处理视频。聊天的时候,老金说,“以前想着一年能赚个几十万有多好,赚到了之后,就想着一年赚个几百万,现在觉得,活着就挺好”。

又有一次聊天,我那哥们儿忽然感叹了一句:这十多年,我没有家庭、没有业余时间、没有自我。

这些场景我一直记得。其实,工作能力强的人都付出了不为人知的代价。

5.

前天,妹妹给我发信息说,她2018年计划读20本经典,问我要书目。工作能力强的人都很会给别人布置作业,而且让人难以拒绝。

她读博士的时候去丹麦访学一年,回来之后平均一年发表5篇论文,博士提前毕业。一般来说,研究生都是廉价劳动力。但是,她显然有自己的追求。

总体来说,工作能力很强的人都是目的明确、雷厉风行、积极乐观的。他们很少放空炮,不轻易许诺,拜托给他们的事情,你会很放心。

在人群之中,你很容易识别出他们。遇到这样的人,你总会忍不住琢磨,他们的动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同时,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看到「工作能力很强的人」,第一时间想到许多企业高层来访者。
几年前我开始为企业做内部训练,因此有些高管找上门做咨询,后来相互介绍于是我就越来越多企业高管来访者,这个群体的人一般被视为工作能力很强的人,从一次次跟他们深度谈话的过程中,除了梳理他们所遭遇的困难,我也从中学习了很多企业高管工作风格与特质能力,我试著总结的经验是:
[h1]工作能力很强=能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h1]

而要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需要具备的是:理解力、企划力、传达力




在职场上具有很强工作能力的人,其强大能力的体现往往也不会仅仅局限在职场。那么在职场之外,平时日常生活中,这些能力会在哪些地方有所表现呢?基本上,会有以下几种共同特征:
  1. 理解力:在工作中,理解力表现为听取上司指示、阅读文件、理解重点的能力。那么在平时,理解力则可以使一个人快速而准确的理解对方的意图。这种意图的表达,不单单是通过语言,也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乃至一个眼神。理解力强大的人,往往可以在掌握对方意图的基础上,使自己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回应。用通俗的话来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理解力可以是察言观色、洞悉别人心思、了解别人潜台词的能力。和理解力强大的人相处,可以轻松而愉快,彼此不太会有什么误会。
  2. 企划力:在工作中,企划力表现为自己动脑产生新想法、新点子的能力。那么在平时,企划力强大的人,可以为日常生活增添诸多的新想法、新乐趣,乃至很多新的感觉。和这样的人相处,不乏味,充满着新鲜感,而且诸多事项在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中,还总能产生一些不同以往的新鲜体验。用通俗的话来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企划力可以是创新、改变与革新的能力,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渴望与追求,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 传达力:在工作中,传达力表现为想法、点子正确无误地传达给他人的能力。可能很多人都玩过类似的游戏,第一个人看一张纸上的内容,然后不能说话,用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把其中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个人。在经过几个人的传递之后,最后一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已经和一开始纸张上的内容相去甚远。这个游戏恰恰就说明了,可能并不起眼的传达力,在我们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其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达力是一种符合的能力,不仅包含上述提及的理解力,还包括自身的表达能力。传达力强的人,更令人放心,更值得托付,这在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