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如故」这个 App?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如何评价「如故」这个 App?

官方简介:如故app是一款为年轻人设计的高端社交软件。通过史上最精准的内心世界测试和精准匹配算法,寻找和你三观契合,品味相近的朋友。茫茫人海,在「如故」,找到与你最合拍的soulmate。
号称是寻找soulmate的软件,用了之后发现其评测方式就是做心理测验,评测出数个维度,然后根据每个维度的分数进行匹配,这样真的靠谱?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和我女朋友是在知乎认识的。”
在和我的朋友们聊天,提到我和我女票的相识经历,以这句话开头都会引起一些反应,多数说法,基本都是对“网恋”这事的看法——口头上的和潜意识里的。
哪怕作为现代的年轻人,大家每天平均花在社交软件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放十年前都得关进杨永信的电疗馆了,可是8090后的大家。似乎还是对网上交友带有一些互联网初期的思维。
我在大一开始,就在网上交友了,从一开始的贴吧人人,到后来的豆瓣微博,直到现在的知乎,互联网结交的朋友,在我的社交圈中组成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非常多的人,成为了我线下的好朋友。尽管我从来不是个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朋友的人,但是互联网交友的丰富和跨地域跨领域等特点,还是现实圈子难以比拟的。
从社交方面,我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收益者。
“人与人之间,拥抱仅是因为彼此的价值观。”
当年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也在交友恋爱的过程中身体力行。
我认同者这句话,并且在择友的时候喜欢身体力行,可是实行起来你就知道,选择这种方式,是有成本的——不论是时间精力的显性成本,还是自己不够敏锐无法了解对方造成空欢喜的隐性成本,都是需要你去承担的,这很无奈,“你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就是你在使用的产品没有帮你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使用的软件,都是没有在“三观匹配”这个重要的交友点上,给出什么直接又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笨的软件,就用“标签”等方式来给人分类;而懒的软件,直接把这个活交给了用户自己。
尽管的爱好偏向品性三观能通过聊天来了解,但是难度大成本高,我之所以一开始喜欢豆瓣,后来喜欢知乎,都是因为他们是UGC网站,如果你欣赏这个用户写作的回答影评书评,你们看同样的书电影,关注类似的领域,有着让你感兴趣的看法,你在“交流”之前,就已经很“了解”对方了。寻找和沟通的成本,都大大下降了,但是准确率提升了。
这才是我喜欢知乎来交友的本质原因。
耶鲁等名校都知道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通过三观测试等方式分配宿舍,来减少摩擦增加成为好友的几率,那么这么聪明的中国软件产业,怎么就没有类似的思路呢?开发不出类似的产品吗?
我以前一直很疑惑。
=========================================================================
在工作之后,社交情况更是恶劣了不少。
一方面自己的可支配时间大大缩短了,大城市的高压和快节奏,让我没有办法再悠闲得遨游网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和网友讨论的热火朝天。另外,社交软件的大量爆发,也让我变成了选择困难症,在试用的过程中,最大的成本就是我的时间和精力,每一款软件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与之对应的用户人群,所以我只能在闲暇时间来试用,想着找到我用知乎那种感觉——良友成群,高朋满眼。
但是这么多软件试用下来,却让我很是失望,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每款软件都充斥荷尔蒙的味道,遍布着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的标签,每个人都像演员,真实展露自己的人无人问津,浮夸轻佻之人反而受到追捧,并且遍地都是营销广告酒托等,交友环境真的很恶劣。
哪怕你运气比较好,找到一个诚心交友的,想要在孤独的城市中找到人与人之间有趣而又纯洁的联系之人,虽然得恭喜你,不过这只是第一步而已,你会发现接下来沟通交流的成本真的很高——你很难通过几句自我介绍,几张照片,几个标签来了解屏幕对面的人到底是什么人。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何其难也。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遇见灵魂伴侣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HIMYM》中的Ted和Tracy就是我心中典型的“灵魂伴侣”就是这个样子……
身边的人都越来越急,牵手的人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但是我仍偏执的坚信有些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式的“同类终究是同类”,在寻找“灵魂伴侣”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这并不是出于山无棱天地合王子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之类的幼稚想象,而是坚信,当两个具备共同的生活理念、相当的智力情商、对生活有着相似的理解和趣味的聪明人,在看到对方时,会抛下社会在他、她身上雕琢出的得体和自守,激活最本真的天性,“自以为是”的走上前说,嘿,我循着味儿就过来了,我们是同类,跟我走吧。
嗯,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坚信,在这个E时代,我们面对时间精力的稀缺,精神需求的必要两种矛盾的时候,必须转换思路——互联网交友不仅是应该的,更是必须的。
可是知乎豆瓣再好,也不是一个专门的社交网站,它确实在社交这方面,有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也在寻找和等待,等能够满足我日常寻找新朋友,见识新世界要求的软件,而不是现在世面上这些为了满足躁动的荷尔蒙产生的“射交”软件。
几天前,在大学好友的朋友圈,看到了他的一个截图,一个还算详细的心理学测试结果,凭借我对他的深刻了解,居然觉得很是准确。他说这是他这两天主要在体验的一款软件,我抱着做个测试也好的心态,下载用了一下——

这是我的开篇测试。
我在心中尽量去除了巴纳姆效应的影响,依然觉得它测试题设置得相对不错,确实能够通过典型问题的选择,来推断一些大众性的东西,还是蛮准的。
我这个人,自认前卫而理性,做事有规划和目的,工作中从来都是目的导向型,对生活世界还有陌生的知识,都充满好奇心……这都是我比较明显的特质,让我相信这不是随便拼凑几个模糊描述而分配给我的,让我对这个软件背后的算法和理论依据产生了好奇——你看,又被说中了,确实准。
那么,这个软件的立身之本——“三观测试”算是立住了,后面核心痛点“好友匹配度”,我觉得还真就值得期待了。


真的有人做了,如我所想的那样,做一个基于“对人情世事看法”来匹配的系统,这样的交友软件,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上图是我的三观测试结果和我与别人的匹配情况,以线状图做重合度测试,非常直观,然后在这个双线图中,不仅有我与别人的三观耦合情况图,还有关于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当然,没有负面描述),其中有一些很重要的提示——比如对方是怎么样的人?对方喜欢的相处模式是如何的?对方会比较讨厌怎么样的行为?等等,简直是情商低的孩子的救命表~
当然,少不了在各自的主页上标注的那些书籍影视音乐等标签,哪怕平时的软件我们都用这些来标榜“我们品味如何,喜好如何”,更何况是如故这种图以“三观相符”为卖点的软件。而且聊天达人都知道,对方摆上台面的爱好,是非常好的聊天切入点——我这两天和一个匹配度很高的推理迷朋友,聊谁是“日本新本格派最厉害的人物”聊得不亦乐乎,这已经是我很久没有体验到的融洽交流了~
可以,确实有“一见如故”之感。
每日测试,有点小知乎的意思,看到有意思的看法,也能直接和po主交流。我是挺喜欢浏览的。




虽然现在人还比较少,因为基数太少,所以匹配度高的人有时候天南海北,对于一个社交软件来说,还是有点遗憾的。测试的题目类别,数量都太少,心理学依据也并没有太严格……
当然,这些都是新软件可以预见的问题,也并不是根上的缺陷……今天在Timeline上看到了这个问题,就抽点晚上的休息和复盘的时间,谈谈我的互联网交友观。夸夸正在用的不错的软件。反正我用得是很开心,也是乐得见到这种比较独特的APP可以成长的,总好过打开社交软件推荐,入目全是带着“速约”意味的软件。
毕竟,我们每次消费,每个下载,都是在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没啥卵用,最后还是根据照片,决定聊不聊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知乎 +豆瓣+探探=如故
这个app定位非常明确“走心又走肾”,
如果你只想约炮,最好不要用如故。

如故这个app还是很小众的,从它的页面设计也可以看出,姿态非常低调。
打开app,开屏页以白色为背景,突出一句slogan“让一见如故更简单”,所谓“简单”,该是减少社交成本,加速认识陌生人的速度,至于如何做到“一见如故”,下面我会详细介绍。客观来说,如故app的产品设计是绝对走心的。

1. 如故的内心测试和大街上的心理测试是完全不同的
注册后,要完成一套心理测试题,大概20多道,我用了2分钟,这些题可不是简单的“你喜欢什么颜色”、“阳光明媚的下午,你会做什么”,而是问你的三观,问你对社会制度、科技发展、两性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可以说,这是考验原则的时刻了。


做完这套题,感受到了政治书上写的公民权和言论自由权,终于有人会问我“你对推广转基因农作物的看法是什么”!!!
接着,会立刻生成一份内心属性报告,图表+文字详解,我个人认为,测试结果是非常准确的,这个用户体验我给满分。

2.通过【人类搜索器】,筛选出期待的人
除了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地理位置,还可以把星座、身高、饮酒状况、吸烟状况等列为
搜索条件,毕竟现在的人都挺龟毛的,水瓶座的可能就想找个处女座的,180的男生就是要170以上的女生。在交友之前,把基本需求都说明确,不用以后再犹豫嘛。
还有一个条件是匹配度,这是根据注册后的内心测试,将app里用户进行三观及性格匹配,亲测,匹配度在80%以上都很聊得来。

总的来说,产品设计很巧妙,第一步完成内心测试,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第二步,通过搜索条件和匹配度找到喜欢及合拍的人,以上,让一见如故更简单。

但如故的部分功能还是很繁琐的,拿人类搜索器来说,给出这么多选项,我不由自主添加了7个筛选条件,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啊,每一项都想设个条件,功能多了花的时间也就多了,效率并没提上来。当然,陌生人社交也不能太快餐化,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算是个玩咖,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平常喜欢在豆瓣、公众号上报名参加各类活动,但是每次等待的时间都很长,从报名到筛选再到成功参团,基本要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而且入选率极低,单纯地因为兴趣想参加一次活动,没想到如此难。即使成功入选,也发现活动的质量不如宣传的那样,大打折扣。
从微博上看到了如故,app除了单纯的异性交友,还可以约吃饭、约电影、约健身,功能很丰富。注册app后,要完成一份内心测试,然后进入主页面,就可以看到一起约活动主题系列。
比如,点击一起去觅食,你要先完成一份美食调查,“最近想吃什么?”,“吃饭接受aa吗?”,“选择餐厅,看重性价比还是品质?”除了填写自己的偏好,还可以选择是否需要对方的选择和你一致。

填写完毕后,会根据个人偏好生成一个觅食伙伴list,在这里你可以直接约TA去吃饭,省去了发起人的步骤,减少时间成本。

除了美食、电影和运动,可以约的事还有很多,摄影、桌游、喝酒、逛街……一个app基本满足了我所有约活动的需求,比起盲约,如故可以主动选择合拍的小伙伴,这使每次的活动质量都上升了一个level。

但也有一个弊端,如果你想约活动,你需要主要和对方聊天,这对于内向的人可能是个槛,而且聊天时间及长度不受控制,你不能预期要聊多久才可以约成,这就要考验聊天技巧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极度害怕和陌生人社交的人,可能公众号报团的方式更适合你。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觉得如故是豆瓣版的探探
交友功能基本和市面上的社交产品类似
特别的是:如故有一个观点广场的界面,在不断拷问你的三观,每天提出几个话题供大家讨论,这些话题一般是当日的热点,或是有争议的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观点广场的文章分为两类。
第一类:争议性问题探讨,选择赞成or反对的观点,提出个人见解


赞成的观点会直接显示在个人资料页面,每一个与你聊天的用户都可以看到,挺直接的,比如说,吃饭要不要抢着买单,TA的观点态度你一眼就可以知道。

第二类:给定话题,分享内容,简直是深夜治愈馆


寻人杂货铺是一个系列活动,大概每周推出两期,之前的话题包括音乐、电影、读书、写字、友情、爱情……每一个话题都能深深戳中你的点,不由自主地分享自己的经历,看到其他人的故事,也会感同身受。

一个人,让我产生聊天的欲望,可能始于他的颜值,但能持续聊下去甚至深入了解,肯定是我们三观相合,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如故是一个真正找soulmate的地方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作为一个对各种产品感兴趣的人,我体验过了陌陌探探tinder如故还有其他不少社交软件,既然题目问得是如故,那我就把之前写的那份关于如故的产品报告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你可以私聊我,我偷偷改。

1、基本信息
机型:iphone 6s
系统:ios10
版本:V3.1.0
时间:2017.9.14
2、产品概述
2.1产品简介
「如故」是一款专注三观匹配的社交App,致力于让用户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情。「如故」通过心理学家打造的内心测试,分析你的三观,再用精准匹配算法,为你推荐三观相合、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故的Slogan是“让一见如故更简单”,这句口号中的“故”字在我的理解中是给人一种很亲切感觉,像是,让人们在面基的时候还没说话就已经对大家有所了解了,并且能够迅速切入话题,这个到时候跟百科资料中写的“未谋面,先知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1.1使用人群性别占比

2.1.2使用人群年龄占比


2.1.3使用区域占比

2.2产品定位
不少陌生人社交软件在颜值、身材上有着无形的要求,使得这些社交软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会被打上“约炮”等标签,因此也有不少陌生人社交软件想要努力摆正人们对于陌生人社交的认识,不只是荷尔蒙,还有知己、合伙人,也可以有其他,如故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APP上,用户更多地是找到聊得来的人或者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去做特定事情的人。
3、产品分析
3.1产品的基本功能:
聊天、人类筛选器、约活动、如故推荐、观点动态、个人页面


3.3特色功能体验分析
3.3.1“一起“约活动
“一起”是该app最新推出的为了满足用户特定的社交需求而提出的,操作上,用户要通过填写自己特定的偏好,并且做一个筛选,最后在结果列表上默认显示与自己活动匹配度较高的人,用户能够与之就活动的话题开始聊天,个人感觉虽然是约活动,但实际上应该是为用户创造聊天场景。

3.3.2毛玻璃聊天
除了“如故推荐”的功能外,用户双方在开始聊天的时候,对方的头像在自己手机上都是打码的,聊天的时候有一个进度条,聊天聊到进度条满了才可以看到对方的头像,毛玻璃鼓励用户先了解对方的内在,再去看外在,虽然充满了神秘感,但是对于一些用户来说还是比较膈应的,毕竟聊得越开心对对方的期望越高,这个时候要是外貌太令人失望其实也会吓走不少用户吧,不过如果在一开始就互相关注对方就可以立马看到对方头像了,总的来说,功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式好不好我也说不清。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看来,如故想要解决用户的问题是:提高自己的社交效率,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同时有合适的场景能够切入聊天,从这个问题出发,如故让用户在使用APP时先是做一份测试题,紧接着出现的第一个页面就是“一起”系列的活动,在这里可以发起活动找到相应的人,左边两个页面是跟聊天相关的,右边一个是观点广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一个是个人主页,总体设计问题不大,用户使用APP的路线的耗时短也提供了APP提高社交效率,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人的解决方案,而且通过发布自己的要求也提供了聊天开启的场景。

4、用户意见
如故的风格也正如他们所主打的社交界的一股清流一样,但是也正因为清流,网络上的评论有褒有贬,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如故是真的在致力于提高社交效率的事情上下功夫的,多数人对于如故的看法是:
a.如故是在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有些方式可能不太容易受到用户的理解;
b.如故里面的用户素质都蛮高的,而且在观点广场大家各抒己见,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知己;

最后希望如故越来越好,有几点建议希望如故能够采纳一下:
a.如故推荐的入口有点深,然后匹配的人也很少,我是蛮喜欢玩的,不知如故团队会不会改进下;
b.有些用户(比如我)比较擅长尬聊,就算是有这些场景感觉也不知道怎么开口,要是如故能教我聊天那就更好了哈哈哈;
c. 观点广场中手滑给某观点误点赞后无法取消,这个时候提醒自己的匹配度更新,其实有点害怕自己被系统误认为是另外一种性格的人然后就原来匹配度高的小姐姐就跟别人跑了;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当个测试APP玩了一下,结果!居然匹配列表里居然出现了800多km外的高中初恋⋯⋯也是6666


然鹅敲了一下并没回 估计是删了APP 就并没有然后了……除了测试没啥好玩的 APP玩了两天就删了<(`^´)>


不是广告!冤死!(。•́︿•̀。)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会喜欢的人,会是另一个自己吗?
如果用如故,郭靖跟黄蓉可能永远都不会碰上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
这是2016年的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时,如故才上线不到3个月,那真是段令人怀念的时光。现在,如故实验室想以官方的角度来谈一谈「如故」这个app。

[h1]一、如故的初衷与诞生[/h1]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网络社交,则是互联网生活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但在2016年,那时候的社交软件,它们的交友方式都十分的粗放:看脸、看年龄、看性别、看距离。

而相亲类社交软件,则会在此基础上多添设了几个问题:「你收入多少?」「你名下多少房产?」「期待对方收入多少?」「期待对方名下多少房产?」
除了这些简单、表面的信息外,也没有更多的资料了。

人们对此都习以为常,觉得:「社交软件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但,我们不这么认为。

因为网络社交,本来应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在当时(2016年),这种隔着屏幕了解对方的社交方式,「用户」对「对方」的了解往往并不真实。

而如果想要真实的了解ta,往往需要消耗比线下见面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显然是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但这却是事实。

我们觉得,社交软件 应该真正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社交软件,还应该帮助用户节约精力与时间,更方便、迅速的,为你推荐「最合适的人」

「我们想让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一起」,这就是我们的想法与初衷!

于是,我们联合了美国常青藤的心理学博士,专门针对国人,设计出了数百道心理测试。我们从中,筛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26道基础测试,与21道扩展测试,通过6个纬度来分析用户的三观,运用三观匹配的方式,为用户推荐「最合适的人」。

基于这套科学的心理测试,如故app于2016年6月,正式上线!

[h1]二、如故的努力与成长[/h1]一年过去了,互联网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但,我们看了看市场上的陌生人社交软件,它们都没有变!虽然它们经过了几代的更新,但它们本质依旧是:看脸、看年龄、看性别、看距离。

但这一年里,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如故」,选择了这个不屑于落入世俗的软件。
在这一年里,我们聚集了很多的用户,收获了不少的感谢,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在这一年里,为了回报用户们的信任与期待,我们也尝试上线了一些全新的工具、开办了一些有趣活动、更新了一些有意思的板块。

例如:
2017年6月,人类搜索器
在这里,输入你的需求,从而更加精准匹配出:你想要的聊天对象。除了其他社交软件都有的年龄、性别、距离(或城市)等筛选项外。
我们还提供筛选职业、公司、喜欢的电影、喜欢的书籍,甚至是文化倾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风格、处事态度……
总之,你通过多维度的搜索,帮助你筛选出合适的聊天对象。

2017年9月,一起·MORE系列
想要恋爱,却没对象?想看电影,却没人陪?想玩游戏,却没人带?我们帮你!
我们划分了几个项目,包括且不限于:【恋爱】【游戏】【美食】【运动】【宠物】【音乐】【电影】【书】【追剧】【小众】……帮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聊天对象。
虽然这一功能由于用户数量的不足,导致偶尔会匹配不到合适的人,但,我们相信随着「如故」的壮大,这些都不会是问题。

2017年12月,Lifestyle
一起·MORE系列针对的主要是两个人,让两个人一起做某件事,那么为什么不能找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呢?
于是我们开设了【Lifestyle专区,鼓励用户在这里创建自己的圈子,通过人工审核的方式来保证圈子的质量。
通过「想做的事」「人群特征」,圈子的「三观匹配度」等纬度,来引导用户选择合适的圈子,与合适的一群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一开始还担心圈子的增长速度,但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有很多有趣圈子产生,已经有不少圈子组织了线下的活动。相信以后的【Lifestyle】将会越发有趣。

而以上,只是我们可见努力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背后的努力,与有趣的想法,将会在未来与大家见面。大家敬请期待!

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机构号 @如故实验室
未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告诉知乎的用户,我们做了哪些改变。

[h1]三、如故的目标[/h1]「让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一起」,是我们的初衷,同时也是我们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现在做的完全不够!

现在的「如故」,还只是一个走不稳路的孩子,但他的心,朝着百花盛开的田园。我们是有野心的诗人,我们希望「让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这不仅仅限于聊天、娱乐。

「如故」是一个拥有潜力的平台,未来,他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交友(寻找聊天的对象),他还能帮你寻找生命中的soulmate(心灵伴侣)。在数学家的公式中,找到soulmate的概率是1/286000,而在未来的如故里,这个概率将会是100%

不仅如此,未来的「如故」,还能做到很多:
他可以帮助你寻找最符合你价值观的公司、最棒的老板!
还能帮助你选择最适合你的志愿,让你从事最喜欢的职业!
他还能让你了解自己,改善自己,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

这一切,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在「如故」上得到实现!
无论你是否做好了准备,这一切都将到来!

如果你想要见证,一个全新社交模式的崛起
欢迎你关注: @如故实验室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关于如故app的体验:
1用户素质很高,谈资集中在影视娱乐,对app的思考,对男女关系的思考
2用户经历可能丰富,也可能碰到奇质的人
3对话基于共情,适合女性倾吐
4头像优化很重要
5对实际生活,干货的可能性改善趋近为0
6大量消耗时间,仅仅为了参与3个实验对象的对话,就消耗了约5个小时的高精力时间,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7即使高素质,依然有用户反馈出现了约炮现象
8一次聊天更像一次偶遇,后续的话题开头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没有朋友圈机制,连怎么开头都变得难)
9基于地理社交,从线上到线下变得不太可能,因为我这里是小城市的缘故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所有的社交软件无不是起于约炮,兴于炫耀而死于代购!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段时间天气一直都不太好,但是各路好兄弟的婚礼都集中安排在了这金九银十的日子,加上各种必要的出差,我的人生大半部分就被困在机场候机室了。身处候机这种巨无聊的状态时,人总会拼命的做一些事情来打发这段时间,比如说拼命的刷朋友圈。在刷了 N 次都没有新的内容之后,我看到了一个朋友转发的来自新世相的广告,点进去一看里面介绍了一个叫做如故的 App。
一般来说我是不会去下载这种推荐的 App 的,不过个人对于新世相这个公众号一直很有好感,加上身处机场自然的想起新世相之前举办的那个『逃离北上广』活动,莫名就有一种下载的欲望,加上这个如故 App 按照广告里的说是一个专注于匹配三观相同的人的 App ,也许在我这种极度无聊的情况下真能招到妹子来聊一聊人生呢?于是仗着手机流量多,我很麻溜的跳转到 App Store 点了下载。
等待下载完成的这段时间,我想起前几天在一个线下讨论会上,和几个朋友讨论了一下自媒体除了广告以外,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的盈利空间和形式。个人觉得新媒体除了简单的图文输出,其实包括事件营销,人格标签IP化,新品首发,社群营销等等,空间还很大,花样还很多。要说在玩法这一点上,新世相之前的活动虽然做的不完美,但是也是新媒体业界的尝鲜者了。但是当前在大众对新媒体的新花样的接受程度,实际上还不高。这是新世相这样的新媒体和很多内容创业者面临的困境。当下新世相张伟正在的事情,其实就是在事件策划上进行探索,试图打破大众这种想象力的天花板。
按照他们的说法,一个新的品牌,一般要经历记忆→识别→谈论→参与→情感→转化,六个步骤,才能让用户真正地从外部渠道引流进来。在如故 App 这个案例中,新世相通过本身品牌积累的信任和有煽动性的文案成功引导我到了参与这一步,剩下的,就得看这个如故 App 是不是和我的三观契合,能让我真正成为用户了。
不得不说,如故 App 还是一个很有趣的 App ,注册网帐号之后竟然要求我来做个心理测试。要知道心理测试这种东西,总给人一种给自己贴标签的感觉。我个人在做题的时候一直都是比较患得患失的,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定义为不正常的群体,但这次是为了匹配到和个人自己契合的其他人,所以做题也就放肆了一点。
后来看了如故 App 的介绍,上面说他们作为基于专业心理学分析的社交软件,聘请了美国、英国名校的心理学博士和硕士,建立起了一个出题实验室,并对1300对情侣和夫妻进行了案例分析,经过了上万人次的测试,才提炼出精准测试的题库。这个不经让我想起之前在网上流行的那套问答题,据说双方问完了之后直接跑去结婚登记的概率很高,也许这套题目真能让我找到一个聊得来的妹子。
题目做到一半的时候,我渐渐感觉到了如故 App 这套题目和网上那些所谓性格测试之间的区别。要说的话,个人之前在被逼迫的状态下看了一段时间心理学的书籍,虽然最终对情商的增长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过倒是能在这种测试题中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层次。


比如说这样的题目,题目的提供的选项和爱恋、感情紧密相连,而不仅仅只是用亲密关系来增加选项的权重,这种可以显现个人在感情方面三观的题目和选项,对于之后的社交破冰可以说是很重要参考依据。
















而类似于这样我们说只会在相亲时才会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来判断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到底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这对于社交软件推荐的人匹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看到这样的一个结果,我觉得我应该会因为这个心理测试而把如故 App 推荐给他人了,也就是走入了情感和转化的这个阶段。毕竟这个心理测试还是能给出一个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结果,也许这套结果对我的朋友也能产生一些意义,帮助他们了解一下自己。
要说的话,用户本身有着非常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标签,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在朋友圈打卡 Keep 做了多少塑型运动呀,转发一些比论文还晦涩的深度好文啊,美食旅游自拍,都是在不停地强化自我的标签,这一点上,心理测试结果又具有更加天然的心理优势,尤其是特别准的时候。我今天把这个测试继续传播到朋友圈,指不定接下来就能引起更加广泛的传播,而如故
App 也可以通过反向的数据收集分析提升他们的匹配精准程度。
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通过心理测试这种具有传播行的方式来吸引用户,之后反向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帮助用户建立互相之间的关系,感觉能够建立一套足够好的社交体系出来。
我反正是已经点下『开始匹配朋友』,寻找新的妹子去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如故的品牌设定位置很好,搞的让人很想去尝试一下。毕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还是很有理想浪漫主义情怀,希望找到三观相符,聊得来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所以定的soulmate应该就圈了一票人想试试了。(至少我是出于这样的 想法)
然而注册后的体验上来讲,没有用超过24小时就卸载了。因为app本身并不像描述的那样是寻找soulmate,至少从需要上传照片的那个时候就觉得很无趣了。(文艺青年的世界怎么可以先看脸?文艺青年对我而言是褒义)。通过所谓的调查问卷的匹配个人觉得没什么价值,匹配到的所有人我没有一个想soul一下的。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根据喜好类型筛选匹配的app更有意思。
接受到的招呼。接受到的打招呼让我没有聊天的欲望,也没有想要继续使用的欲望。想了下原因,打招呼的感觉和用QQ被加了陌生人好友或者其他聊天软件差不多。如果差不多的话也就失去了我最初的期待了。
总结。定位很好,很高格,然而导致期待值过高,所以失望更大。理念上应该会有很多人喜欢,但是目前而言产品没什么实际质量。或许有人也能够真的找到soulmate,能找到的人都很幸运吧。而我,继续寻找吧......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看了这么多硬广忍不住去注册了,10分钟后收到10多个姑娘的招呼竟然都是这个?!

耍我们呢?还是....我奇葩到了只能匹配这些机器人?
大家应该把这个顶上去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样子…


半小时20多条…已删。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简单答:学生党居多,妹纸多,长久使用的人少。
1、定位小众,暑期出现明显高峰;
我们先来看下如故的活跃渗透率,总体渗透率并不高,这当然与这款App本身的定位有关。另外注意到暑期出现高峰,说明用户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党,暑期结束后用户活跃情况就一直不太乐观。

2、女性用户居多
和大多数交友App“男多女少”的情况不同,如故App的用户是女性占多数,嗯,我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什么 (→_→) 原因或许在于“三观契合”、“精准匹配”等标签让妹纸心里更有安全感吧。

3、尝鲜心理较为明显
不过从这款App的活跃留存率来看,用户流失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从9月、10月、11月的留存曲线可以看出,虽然留存率还没有糟糕到逐月下降,但是每个月的用户留存却始终没能进入平稳期,也就是说,如故尚未能够积累一批忠实用户,现在进来的用户,大多抱有尝鲜心理,一段时间后就选择了离开。

--------------------------
“猎豹大数据”数据说明:
1.除特别说明外,本文中标注“cheetah data”的数据来源于“猎豹大数据”移动数据分析平台;
2.所有数据只适用于安卓平台;
3.数据为猎豹产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4.数据受到猎豹产品的用户规模、分布影响。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刚刚在如故上收到一名异性的不雅照片,举报用户之后才开始上知乎准备看看其他人对如故的看法。如故软件已经玩了两周多,花在上面的时间还不算少。但刚刚被冒犯后有想卸载软件的冲动。不是说如故一点优点没有,这个问题的确需要理性思考。
首先是,如故承诺的一见如故,寻找灵魂伴侣的承诺,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呢?我认为做的不尽人意。但其实过不全在如故,因为和陌生人聊天本来就很尬。那如故所谓的内心匹配度有多准呢?看回答的用户都在强调如故的特点或者优势之一就是这套性格测试和匹配度,我却持保留意见,据我的聊天经验来看,匹配度只是个幌子,在聊天中并没有起太大作用,聊天过程中很少会深入到聊人生观的时候。在我看来,筛选条件还需改进。

(如图匹配度光99%的就有上百名,而不可能和每一位都尝试打招呼,而聊起天来全拼运气和聊天水平与状态,匹配度反而没那么重要)
其次。下载如故之后,每天大概陆陆续续五名异性和我打招呼,因为我这个人不太主动,所以很少使用筛选器主动发起聊天,但基本有人和我打招呼我都会回。然而令我失望的是:聊天内容,大部分基本停留在很浅的阶段。
1.没办法有些人就是脑残不愿意动脑子,明明个人资料里填过的东西,一定要再问一遍,没办法陌生人之间嘛一定要相互了解基本信息才会熟起来的这我能理解,但这样问来问去很浪费时间的好嘛??我们明明可以多聊聊与兴趣有关的话题吧,已经厌倦了每次别人开场白是你工作了还是在读书啊,哦你是大几啊,哦你是哪里人啊。这种体验就相当于强迫自己和100个陌生人做一模一样的自我介绍,不到一天,就厌倦了。
2.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是懒还是想保护个人隐私,资料填的很少,这样根本就更没法开启话题了。这种不常用的非活跃用户应该有标示的,而软件开发商也应该根据用户用如故的时间和信用记录不断智能化,信用良好的用户和信用不良的用户一眼便能看出。
3. 还有人干脆一上来就说,我平时不大用这个软件耶,要不加个微信吧。wtf!! 我来这里不就是为了聊天吗??这和大街上随便拉一个陌生人说你好我们加个微信吧有什么区别?那样会被当成神经病吧,在如故里我碰到这样的人也有五六名了,每次只好委婉拒绝:“我们先聊着吧,我不太习惯加陌生人微信哦。更有甚者,别人和我说过他们遇到过推广黄片和无孔不入的微商的。


第三,即使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聊天也往往停留在交换思想的那时那刻,第二天双方很可能就失去了联系,这等于花费时间和精力交了一个陌生人当朋友,第二天却又失去了联系,这种尴尬的状况并不是一个交换微信能解决的。如果如故想做的更好,应该在聊天结束前询问用户,下一次聊天时间定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想要聊什么样的话题,这样在双方之间产生了一种约定,人们遵守约定保持联系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不会因为太忙忘了,或者双方有时间差而导致消息没能及时回而错失一次美好的聊天机会。
最后,我并不打算简简单单的喷一下如故就结束了。我的确在如故上认识了几位友善的陌生人(屈指可数的几位,让我感到人间自有真情的,相信陌生人间的缘分的)。这就是所谓的欲扬先抑吧~

图一是我在凌晨四点失眠时遇到的一位盆友,那时我是下载如故第一天。我们聊天时他正在等晚班飞机。他人很nice, 不紧不慢的节奏,能认真听你说的每句话,并给予同感,他自己也认证了这一点,我们聊着聊着,发现了一些奇妙的巧合。本来在这个点,能回消息的都是缘分,我们通过旅游打开了话题。我第一次一个人旅游去的是广州,而他是广州人;我最想去的地方是云南,而他要旅行的目的地是云南。他很义气地给我带了一张丽江的CD作为礼物,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惊喜了,我们现在也保持着时断时续的联系




第二是一位同城的学弟,我们读过同一所初中。学弟属于性格比较随和能聊的,因为他刚高中毕业去了很多城市旅行。我很佩服他的背包客精神,他前天和我说了去过杭州,我第二天就萌生了一个人动身去杭州的想法,还差点付诸实践了,要不是爸妈的阻挠...也是因为旅行我们打开了话题,平时也属尬聊,就聊聊每天干些啥的,但也保持着每天聊的节奏。前几天我们许诺互赠礼物。我顺便送他一副小黄人的油画,因为他前几天和我提过看了神偷奶爸3。他送我从浙江和厦门带来的纪念品。


第三位是一名大学学长,本人属C9高校,一般聊天者都会被我的本科学历惊到,所以遇到校友,还是很惊喜的,学长东北人,他自己说的,东北人嘛,一般幽默感都不缺的。因为这一点,聊天中总是被他逗笑,聊着聊着就可以互开玩笑了。再加上大学同校,能聊的话题还蛮多的,我们也针对一些时事啦观点啦发表了一些触及三观的见解。现在等着收到学长从长白山(他自驾游的地方)寄来的明信片。记得我们加微信的第一天,学长礼貌又郑重的态度小小的打动到了我,这种态度,也正是我们现在能保持联系的主要原因吧。

总之,在用如故之前,我还对和陌生人聊天保持着新奇又跃跃欲试的心情,如今,如故帮我进一步认清了现实,多了一份谨慎的防备,对比之下更觉得发展深层闺蜜的重要性。如故并不完善,我也期待着它的未来能更加完美~
一码字就忘记了时间,深夜两点半了,写了快两小时,本人还是知乎小白,撰写的答案很少,请走过路过的点个赞再走呗~谢谢啦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如故对我来说是一个社交工具,效率极高的让我获得了非常愉悦的社交体验。

下载当天,我的使用行为是这样:做了测试、上传了一张头像、回答了6道过往的『每日测试』、填写了一些个人信息、关注了三四个人、跟五六个人打了招呼——简单的『hi』。利用这些行为,我在这个app里建立了一个身份,并和别人产生互动。
当天并没有收到回复,从第二天开始陆陆续续开始发生互动。
和一个妹子聊天很愉快,顺着聊天,我们还发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顺着聊天的线索,我们把第一次见面安排成一个活动。



一切发生的都很顺利,也很随意,我的拖延症像太阳一样照常升起,。我们最初聊到的画面,和事情现在的样子没有什么区别。12小时、止语、书信、设立门票所有『设置』都没有理由,顺口说了事情就定了。

说回『如故』app。我是从app store上社交分类里面找到,也就是说,下载、使用是我的主动行为:在理解自己『需求』的前提下,以『需求』为指导,通过『行为』使用『如故』工具,来增加达成我需求的概率。

从这角度出发,『如故』的功能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两个部分:信息展示功能和互动功能

信息展示的功能是『如故』这款产品我最喜欢的地方。
下面是我的个人页面展示的信息。


个人基础信息跟其他APP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现在这个内心测试的逻辑,比起MBTI之流的让我舒服得多。
由于对我来说,这些信息是属于『可编辑』的展示信息,所以这里不讨论自我认知的问题。


『内心测试』的文字我是无视的,别人的、自己的都不看。
详细文字是对使用者输入信息的一个的解读,能控制输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清楚选择问题的哪个答案,会怎么影响后面生成的文字。




『每日测试』
看起来就是回答一些问题,选择你的看法。
这其实是最有效的展现一个形而上的方式,除了三观上有明确的输出外,还能通过文字描述来进一步展示选项背后的思考过程。






对于喜欢去观察人的我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成了我获取别人信息的重要手段。
我在和别人主动打招呼,对于他们选择回答的问题和回答的内容,都已经有了『判断』。

简单来说,这些所有信息都是软件使用者编辑的,只有当编辑者编辑的内容吸引我时,我才会和他们产生互动。
对自己来说也一样,我知道,我只要认真的展现信息,总有喜欢这样信息的人来跟我互动。
下面是几个我回答的问题。








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展示的信息总会吸引到认为答案是正确的人。
如果使用『如故』是只上传个头像,类似于把人直接扔到大街上,在大街上晃悠,能很容易跟别人搭上话么?能获得很好的互动体验么?
认真回答了问题的人和只上传照片的人相比,他们至少有时间去完成回答问题。
从但从问答问题这个行为上来看,回答了问题的人,在聊天的节奏上面也很舒服。

我知道的是,遇到好玩的人是个相当混沌的事件,我们的行为可以增大发生的概率。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用了如故两星期,发现不少这个软件体验上的不足。
1.互相关注
刚使用时,根据条件匹配率我加了一个好友,等待验证通过后我们互关了。由于并非全天有空所以回复消息和收消息的时间空隙很大,聊过两轮后发现没什么意思,于是删掉了与他的聊天栏,并且再没交流的契机,因为关注的人并没有像微博动态或者知乎想法这样话题互动的环节,无法强化未来的关系,导致聊天颇有种用后即弃的感觉。将来我可能并不会再去理这号人,对一个快速交流高效沟通的软件来说,无法长久交流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并不适合做朋友(对慢热的人不够友好)。
2.聊天(个人)
如故是不能改备注的,也没有搜索关注的人功能。产品经理是默认用户有超强记忆力不弄混每个陌生人还是不会加太多好友?让我们来看看如故与微信在聊天上的区别。
微信找人聊天任务流:回忆好友昵称或备注-进入微信页或通讯录-搜索-找到好友-聊天
如故找人聊天任务流:判断是“我的关注者”还是“我关注的人”-进入通讯录-翻看-找到-查看通用信息-聊天

仅靠浏览来寻找好友的这种方式不够完善,同时不理解为什么每次跟好友聊天前都要先进入好友通用资料页,明明也很少更新,对交流也无用处。
3.活动(组聊天)
根据匹配度加入活动算是如故比较吸引我的点,从聊天页中“消息”与“活动”并作一级信息可见这一功能是重头戏。活动依托于活动组存在。但就我加的几个组来说,全都是以活动心得交流而非线下见面为主的。比如英语阅读组,群主每月会po出书单,规定每月每人阅读一篇英文原著并写读后感。由于消息一直被水,导致群主需要不断推发书单和要求。群详情中没有关于文件类型查找的分类,也没有“只看群主”等选项,每天看着99+的闲聊消息去找文章链接简直压力山大。还有个手机APP交流群,直接开拓出了一个微信群,每次有新人进入时群主都直接发出微信群二维码号召大家进入微信群聊,这种直接降低了用户对如故的粘性和使用的频率。
4.活跃度
直到目前为止依旧不知道是怎么计算的,是需要发言吗还是上线就算?同时自己多少分钟前活不活跃也没法看没法求证。我在收到别人的消息后,可能当下没时间继续聊下去,但又觉得别人看我活跃过了结果不理他显得很不尊重。就算我把我的关了反之我也会这么理解其他人,个人认为这是陌生人交流中的大忌,即让对方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总结:看如故的定位是以匹配度为主,但还是觉得在聊天交友功能上需要改进,优化体验,否则大家必然会以此为跳板认识后转投微信怀抱,简称留不住人。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刚卸载,随便说几句...
首先,我不喜欢这个APP,因为太偷懒,而且庸俗。

以下是根据我个人的社交经验和私人喜好给出的理由。

1.我讨厌给人轻易的贴标签尤其是粗糙宽泛的,如果标签是自己贴的,我额外再讨厌一个。
2.我讨厌敷衍的性格测试和分析,拿我个人来说,我尊重的两个测试,DISC也好,MBTI也好。第一他有我信服的理论基础,第二他有基于此理论的优秀分析。而不是直接说曲线相近就匹配,回答一样就匹配,后者何其愚蠢懒惰。这个如果是你app的核心的话,没做好,我再额外的讨厌一个。
3.我讨厌太过功利赤裸以及幼稚的社交。有幸体验过相当多的各类社交软件,哪怕是相亲软件我也下过,这个app并没有跳出荷尔蒙溢出的套路。然而他却在展示自我这一项上表现无比的愚蠢。稍微有脑子的就知道,我不可能根据一个回答选项或者一个喜欢的书就判断一个人,然而这个app最主要问答去掉以后,也好想只有照片和加自己标签这种渠道来展示自己了。我没法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展示自己,我没法开直播展示自己,而主要的问答区,功利!而且他妈的庸俗!翻看过后的主要感觉就是——无聊。我知道肯定有有趣的人路过的,但是我只能看到她们无聊的一面,谈什么吸引?搭讪的欲望都没有!
4.app的无聊。思想内核苍白空虚,玩法单调乏味,粘性时间都没有。
5.吹的越高,摔的越狠。期望落差,失望,差评。


如何评价?有个噱头的庸俗app。

不好玩,不推荐。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知乎+豆瓣+探探=如故

真正实现了“知乎约炮,指日可待”。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