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or
中国

中国

中国在哪些方面让发达国家刮目相看?

智能科技的崛起? 听一位科技研发领域的朋友说之前过的一档节目《机智过人》也透露了现在国内高科技在破案上的使用场景。 更新:去掉了标题中的“除了无现金支付”。题主...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20 个回复 • 10455268 次浏览 • 2018-02-07 17:33

如何看待马云说的,中国 8 年后房子最不值钱?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20 个回复 • 2214450 次浏览 • 2017-08-11 18:28

国内的信托贷款成本大概是多少?

最近接上了一个地产的贷款项目,资金需求5000万,因为抵押物资质不足所以银行走不通,我贷款方和出资方都认识人所以也来了机会。但是现在卡在一环,就是今天对接后,出...

赵勇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4 个回复 • 45786 次浏览 • 2013-02-01 14:25

条新动态, 点击查看
卢磊

卢磊 回答了问题 • 2013-02-01 14:25 • 14 个回复 不感兴趣

国内的信托贷款成本大概是多少?

赞同来自:

房地产信托现在非常难批,就算是资金方向是房地产的,都尽量包装成非房地产项目,如果真的能放出款来,百分之二十上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价位,如果是非房地产的走信托通道的项目,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都够了,问题就是知道你房地产暴利,知道你是资金的流转最重要,知道你缺钱,也... 显示全部 »
房地产信托现在非常难批,就算是资金方向是房地产的,都尽量包装成非房地产项目,如果真的能放出款来,百分之二十上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价位,如果是非房地产的走信托通道的项目,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都够了,问题就是知道你房地产暴利,知道你是资金的流转最重要,知道你缺钱,也缺不得钱,所以就是得收这么高,而且现在信托行业做房地产都一般遵循四三二的原则,就是四证齐全,百分之三十自有资金,二级资质,不晓得您的企业符合这个标准不,如果不符合,还得想办法绕过去或者想办法来符合,比如没有二级资质的去找个有二级资质的开发商签个协议说共同开发什么的,但是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融资方的成本,确实比较复杂。

回答了问题 • 2017-08-11 18:28 • 20 个回复 不感兴趣

如何看待马云说的,中国 8 年后房子最不值钱?

赞同来自:

知乎首答
工作原因答主拥有很多国内互联网大佬们的微信。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了前些天刷朋友圈时看到58同城CEO曾转发的一个消息。

[img]https://pic4.zhimg.com/50/v2-1a11a2344f8561020fb428c3d6c... 显示全部 »
知乎首答
工作原因答主拥有很多国内互联网大佬们的微信。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了前些天刷朋友圈时看到58同城CEO曾转发的一个消息。

https://pic4.zhimg.com/50/v2-1a11a2344f8561020fb428c3d6c62ff7_hd.jpg


后来文章被和谐掉了,虽然文章某些地方有失偏颇,但是却反映了一个事实。
国内人口确实是在不断变少。
时间仓促,答主就复制了一些,侵删。

文章这么写:
到2100年,中国人口仅剩6亿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至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数预测值为6.13亿,即相对于2016年中国将消失50%以上的人口。

https://pic1.zhimg.com/50/v2-116614f106e2ad4815552d16b853be7f_hd.jpg



2015年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对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5,比世界正常人口更替生育率2.1整整低一倍。

https://pic3.zhimg.com/50/v2-e0ed173084acfe39d81b4432fd69b13e_hd.jpg


▍本世纪末中国人口跌至6亿已不可逆转
中国人口在2100年跌至6亿, 这意味着不到百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将减少一半。对于这一判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绝不可能。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人口数量是指数变化的,而人们的直觉往往是线性的。用线性直觉去判断指数变化的趋势,自然会高估短期效应,低估长期效应,而且对长期效应的低估会远胜于对短期效应的高估。

这是关于近年小学入学人数逐年减少的新闻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点名堂

https://pic1.zhimg.com/50/v2-40b0f76ace2fc569c35755bf1eed2e3e_hd.jpg


人口变化是一个典型的慢性问题,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段,几乎看不到变化,但放在几十年乃至百年区间来看则是触目惊心。因此,人口政策最忌只看眼前,而是要从长计议,至少要前后各看百年以上。中国人口已经接近峰值,而在峰值附近的几年,人口的上升和下降都会非常缓慢,这个特性更让人们难以认识到之后是雪崩式崩溃。

如何才能拨开人口总量的迷雾,看到人口未来变化的汹涌暗涛?多名人口学者建议要聚焦于每年出生人口的变化。中国目前每年出生人口不到1700万,在未来10年,中国处于生育旺盛期23-30岁的女性数量将萎缩40%以上,而中国生育率即便按1.5计算也只有更替水平2.2的68%。

“这两个因素叠加意味着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出生人口会降到700万以下。再放宽一些也就800万。即使到时生育率能够提升到更替水平,出生人口不再下降并且每个人都活80岁,总人口也不过6亿人。”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减少的是年轻人、新出生的人。这意味着,未来人口总量减少的同时,结构并没有优化,老龄化的挑战更加严峻。这一观点得到受访人口学者的一致认同。

据测算,中国20-64岁劳动力与65岁以上老人之比将从2015年的6.5下降到2030年的3.3、2050年的1.7、2100年的1.1,人口结构不断老化,经济活力持续下降,而这些反过来可能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人口学者姚美雄判断,中国未来人口将呈现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扭曲状态,这将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消费和创新能力减弱、养老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quote]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高度在其身高100倍以上。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玻璃罩,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其实从计划生育到放开二胎,形成的就是这种“爬蚤效应”
即使以后放开三胎四胎,也很难激起人们想生孩子的欲望了,因为房价,因为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尤其以后人工智能的普及,如十年前的公交车售票员被滴卡机取代),因为城市与城市间断崖式差距,等等很多原因,爬蚤效应的持久性存在说明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以及伦理体系出了问题。[/quote]另外根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
index
我国人口总共13亿多。但其中大多数为50-80后,80后人口2.2亿,90后人口下降为1.7亿,00后为1.4亿,而生育率只有1.18.

https://pic1.zhimg.com/50/v2-d162a37a90a0dcf07ce399042c6532a6_hd.jpg


从人口结构看,最晚到2030年开始,50后会开始死去。而2030年的生育主力为数量大幅下减的00后,届时新生婴儿大概每年不到千万。40年,50年乃至可预见的未来,新生儿的数目只会更低。到时必能创造大量吉尼斯世界纪录。
1:连续50年,每年减少超过千万人口。
2:单年人口减少最高数量超过2XXX万
3:连续N年每年人口减少超过2000万。
4:人口持续减少超过百年。
5:百年内人口减少总数最多的国家。
6:同时获得世界上人口最多与最少的国家。
7:减少1亿人口所花时间最短的国家。

从各种结论和调查我们都可以看出一个大问题
国内人口是在逐步下降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身边人,你的父辈和爷爷辈,那时候家里平均几个孩子
现在国内汉族老龄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https://pic3.zhimg.com/50/v2-62716188d5708b4e3232a1660337e26d_hd.jpg


https://pic1.zhimg.com/50/v2-eeb47c5fc047ce6e4442ffd5cf39f4d1_hd.jpg
出生率打下去容易,提上来几乎不可能。
以后的90后家里平均只会有一个孩子,因为社会经济等各种原因,90后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了。
等上一辈人全部消失,中国人口数量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下降。
人口减少从来都是一个快速的过程,不是我们眼睛能看见的。
等到很久以后,
那时候我们现在这13亿人口所住的房屋,完全可以满足当时的需求甚至会剩余。
结合王健林和现在各种大佬们的做法,未来会什么样呢?
有时候搬出大佬们,完全是因为他们确实能比我们看得更远。
还会看到不一样的视野。
拭目以待。

回答了问题 • 2018-02-07 17:33 • 20 个回复 不感兴趣

中国在哪些方面让发达国家刮目相看?

赞同来自:

在澳洲上语言班。写作课老师日常吐槽。

“我发现吧,你们中国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寻求解决办法,总是要求政府发挥作用。什么工业污染要政府出台政策限制啦,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什么的......

我知道你们中国政府很高效,这很好。可你们不能在澳大利亚也这么... 显示全部 »
在澳洲上语言班。写作课老师日常吐槽。

“我发现吧,你们中国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寻求解决办法,总是要求政府发挥作用。什么工业污染要政府出台政策限制啦,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什么的......

我知道你们中国政府很高效,这很好。可你们不能在澳大利亚也这么干!你们的作文里面,不要老尝试从政府角度解决问题。

你看看我们的政府!它们啥也不干!
啥也不干!!!
不干!!!”

好好好,您说是啥就是啥,别激动。唾沫星子都溅我脸上了......
https://pic4.zhimg.com/50/v2-e793ff3c6d20be9a74ed0ac295d9d4bb_hd.jpg


(一大早起来发现竟然2K赞同700回复,知乎小透明诚惶诚恐啊。大家讨论归讨论,尽量理性克制,求同存异吧。摊手)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角度说:一个是为什么日本转型快,另一个是为什么中国转型慢。

日本转型快,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学习A转向学习B是很容易的。这里面没有一个心态转换的问题。日本已经习惯了大举借鉴外国制度、文化的政治模式,对此并没有多少抗拒。... 显示全部 »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角度说:一个是为什么日本转型快,另一个是为什么中国转型慢。

日本转型快,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学习A转向学习B是很容易的。这里面没有一个心态转换的问题。日本已经习惯了大举借鉴外国制度、文化的政治模式,对此并没有多少抗拒。

第二,船小好掉头。说白了就是,日本本身力量并不大,内部势力纠葛相对简单。这不像大国内部利益集团盘根错节,而且实力都不弱。日本的政治力量相互妥协,并推动根本性的变革,也就相对简单。比方说倒幕运动中几个强藩,一开始有的主张保持幕府,有的主张推翻幕府,但其目标其实都是要改革。这几个力量在彼此斗争中很快就联合起来,成功推翻了幕府。如果中国的形势这么(相对)简单,也轮不到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太平天国或者曾国藩恐怕都已经把清廷扫进坟墓了。

第三,日本当时适逢德川幕府衰微,形成了中央弱而地方强的不稳定格局。强大的地方势力,又基本都是依靠着海上贸易的。他们的流动资金比幕府宽裕,同时也有经济上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无论这种改革是用“尊皇攘夷”来完成,还是名义上拥护幕府的“公武合体”来实现)。因此在日本需要大规模改革的时候,恰恰也是其政治不稳定的时期;最强有力的政治势力,恰恰是在对外贸易中赚得最多的政治势力(也就是对外界最为了解的)。这两个要素合并到一起,就促成了倒幕运动以及之后的大规模改革。

那么反过来说,中国转型慢,也有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从来都是本地文化的主导者。从来没有过大规模学习外国的经历。这个心态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实际上中国这个心态的变化花费了至少60-70年时间。这就是三代人的时间差。因此,中国在学习欧美方面自然有劣势。

第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是异族。有的事情,本族统治者可做,而异族不可做。这是因为异族统治者天然会受到汉族的怀疑。因此满清一代,总是(至少在表面上)极度尊崇中国传统文化,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是为了减少汉族民众对其统治的质疑。这导致了,满清在面临文化激变的过程中会比汉族统治者更加保守,更不愿意改变。

第三,很多巨大的政治转变不是说主政者忽然开窍了,把事情改变了。而是说,反对派把主政者推翻了。然后反对派开始执行新的做法。原有的主政者未必不愿意进行相关的改变,但是一个政体的过度成熟会导致内部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任何大的改革都举步维艰。日本幕府倒掉了,因此得以全面转变。而满清几十年在台上,自然无助于激进改革。中国是个大国,要撼动整个政局,是非常困难的。一次巨大的起义,也未必能改变什么。清廷到1900年代中期才开始正经改革,比日本已经晚了40来年。而拖到1912年满清才算彻底倒掉,很多重大的改革这才逐渐推广开。

第四,中国是个大陆国家,而不是海洋国家,与对外贸易有关的力量在社会中占的比例太小,不足以像日本那样达到能够立刻改变整个政局的水平。因此,在满清时代,主导性的力量未必对世界有充分的了解,改革的方向自然也很难找准。

中国在哪些方面让发达国家刮目相看?

智能科技的崛起? 听一位科技研发领域的朋友说之前过的一档节目《机智过人》也透露了现在国内高科技在破案上的使用场景。 更新:去掉了标题中的“除了无现金支付”。题主...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20 个回复 • 10455268 次浏览 • 2018-02-07 17:33

如何看待马云说的,中国 8 年后房子最不值钱?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20 个回复 • 2214450 次浏览 • 2017-08-11 18:28

国内的信托贷款成本大概是多少?

最近接上了一个地产的贷款项目,资金需求5000万,因为抵押物资质不足所以银行走不通,我贷款方和出资方都认识人所以也来了机会。但是现在卡在一环,就是今天对接后,出...

赵勇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4 个回复 • 45786 次浏览 • 2013-02-01 14:25